《水經注》卷二十:漢水1北,連山秀舉2,羅峰競峙3。祁山在嶓塚之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二十

水經注

卷二十

【原文】

漢水1北,連山秀舉2,羅峰競峙3。

祁山在嶓塚之西七十許裡4,山上有城,極為巖固5。

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漢水逕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壘6,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7,蓋亮所植也,在上邽8西南二百四十里。

《開山圖》9曰:漢一陽一十西南有祁山,蹊徑逶迤,山高巖險,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今此山於眾阜之中,亦非為傑矣。

水經注 漾水、丹水

【註釋】

1漢水:即西漢水,源出甘肅省天水市南嶓塚山。

2秀舉:高聳。

3羅:羅列,廣佈。

競峙:爭高。

4祁山:在今甘肅省禮縣東。

嶓塚(bō zhǒnɡ):山名,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禮縣之間。

5巖固:險要而堅固。

6壘:軍營。

7宿草:久植的荒草。

8上邽(ɡuī):古縣名,在今甘肅省天水市。

9《開山圖》:《隋書·經籍志》載;《遁甲開山圖》三卷,榮氏撰,其餘不詳。

十漢一陽一:故城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禮縣一帶。

蹊徑:小路。

逶迤(wēi yi):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樣子。

【譯文】

漢水北面連綿不斷的群山高聳突兀,廣佈的山峰競相爭高。

祁山就在嶓塚山西約七十里處,山上有個小城,十分堅固險要,從前諸葛亮進攻祁山時,攻的就是這個小城。

漢水流經小城南,城南三里處有諸葛亮軍營的故址,周圍全是茂盛的荒草,那大概是諸葛亮當年種植的,地點是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

《開山圖》說:漢一陽一西南有祁山,山徑曲折逶迤,山峰高峻,巖崖陡峭,是九州著名的險要之地,天下罕見的高山峻嶺。

可是此山只是置身於一群低丘中間,也就算不上很雄偉了。

【原文】

《續漢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1,下辨2東三十餘里有峽,峽中白水生大石,障塞3水流,春夏輒濆溢4,敗壞城郭。

詡使燒石,以醯5灌之,石皆碎裂,因鐫6去焉,遂無泛溢之害。

【註釋】

1虞詡(yu xǔ):東漢陳國武平(今河南省鹿邑縣)人,字升卿,一說定安。

武都:古郡名,漢置,治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

太守:古代官名,秦置郡守,漢景帝改名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

2下辨:古縣名,秦置,故城在今甘肅省成縣西北。

3障塞:阻礙堵塞。

4濆(pēn)溢:噴湧漫溢。

5醯(xī):醋。

6鐫(juān):鑿。

【譯文】

《續漢書》說:虞詡任武都太守時,下辨東面三十多里處有一條山峽,白水在峽中流過,水中有一塊巨石,阻塞了水流,每年春夏洪水氾濫,沖毀城牆。

虞詡派人用火來燒巨石,再用醋澆注,巨石碎裂,然後把它鑿掉,從此以後就不再有氾濫之災了。

【原文】

虞詡為郡,漕1谷布在沮,從沮縣至下辨2,山道險絕,水中多石,舟車不通,驢馬負運,僦3五致一。

詡乃於沮受僦直4,約自致之5,即將吏民按行6,皆燒石翦7木,開漕船道,水運通利,歲省萬計,以其僦廩與吏士,年四十餘萬也。

【註釋】

1漕(cao):水運。

2沮縣:古縣名,西漢置,治今陝西省略一陽一縣東。

下辨:古縣名,秦置,治今甘肅省成縣西北。

3僦(jiu):租賃。

4僦直:租賃費。

下文的「僦廩(lǐn)」也是租賃費。

直:同「值」。

5約:約定。

自致:親自送達。

6按行:巡查,巡視。

7翦(jiǎn):段熙仲認為《後漢書·虞詡傳》作「燒石翦木」。

「剪」當為「翦」之異體,義為「除去」。

【譯文】

虞詡任郡守時,要把沮縣的糧食和布匹轉運到下辨,從沮縣到下辨,山路險峻難行,水道礁石密佈,車船都不通行,用驢馬馱運,運費高昂,能運到的只有五分之一。

於是虞詡就在沮縣領到租賃費,約定親自送到,他就率領屬吏和百姓,巡行督察,點燃木柴,燒裂水中礁石,這樣開闢出一條漕運的水道,於是水運暢通,每年節省運費數以萬計。

他就把留作租賃的運費分給下屬和百姓,每年達四十多萬。

【評析】

此篇中記敘的主要是漾水,記及丹水的篇幅很小。

但《經》《注》對於漾水的記敘,卻都是錯誤的,這是由於《禹貢》的影響,因為《禹貢》說:「嶓塚導漾,東流為漢。」

意思是,漾水發源於嶓塚山,向東而流,就是漢水。

漢水是自古有名的大河,《禹貢》錯誤地把漾水當做漢水的上源,《水經》繼承了《禹貢》的錯誤,所以《經》文開頭就說:漾水發源於隴西郡氐道縣的嶓塚山,東流到武都郡的沮縣就是漢水。

其實東流到沮縣的不是漢水,而是西漢水。

西漢水和漢水是兩條完全不同的河流,但古人錯誤地認為西漢水就是漢水的上源,所以這種錯誤就沿襲了下來。

《水經注》顯然也犯了這種錯誤。

酈道元在《注》文中引用了我國的早期地方志《華一陽一國志》,認為漢水有兩處源頭:東源在武都郡氐道縣的漾山,稱為漾水。

西源在隴西郡的西縣,即嶓塚山,與漢水會合以後,稱為沔水。

《注》文有一句說到白水,白水就是今白龍一江一 ,所以這是不錯的。

白龍一江一 是嘉陵一江一 的上流,在當時屬於益州(今四川境內)之地,酈道元在當時國家南北分裂的情況下,沒有到過這些地方,所以還是繼承了前代的錯誤。

西漢水和漢水雖然都是長一江一 的支流,但前者是嘉陵一江一 的上流,所以漾水屬於嘉陵一江一 水系的河流,與漢水(今稱漢一江一 )無關。

丹水今稱丹一江一 ,確實是今漢一江一 的一條大支流,此水發源於今陝西省西南,全長近四百公里。

現在因為在流程中興建了丹一江一 水庫,所以丹一江一 經水庫後,在湖北省丹一江一 口市注入漢一江一 。

此卷《經》《注》文字中所說的嶓塚山是確有此山的,是秦嶺的一座山嶽,在今甘肅省境內。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