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六:【原文】穀水又東流逕乾祭門1北,子朝之亂,晉所開也,東至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六

水經注

卷十六

水經注 榖水、甘水、漆水、滻水、沮水

【原文】

穀水又東流逕乾祭門1北,子朝之亂,晉所開也,東至千金堨2。

《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3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堨。

《洛一陽一記》曰:千金堨舊堰4穀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

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

渠上立堨,堨之東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堨,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堅也,必經年歷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記之云爾。

蓋魏明帝修王、張5故績也。

堨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

《語林》6曰:陳協數進阮步兵酒,後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舉協,文王用之。

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

水歷竭東注,謂之千金渠。

逮於晉世,大水暴注,溝瀆洩壞,又廣功7焉,石人東脅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蕩壞二堨,五龍洩水,南注瀉下,加歲久漱嚙8,每澇即壞,歷載捐棄大功,今故無令遏,更於西開洩,名曰代龍渠,地形正平,誠得為洩至理。

千金不與水勢激爭,無緣9當壞,由其卑下,水得踰上漱嚙故也。

今增高千金於舊一丈四尺,五龍自然必歷世無患。

若五龍歲久復壞,可轉於西更開二堨。

二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十,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

代龍渠即九龍渠也。

後張方入洛,破千金堨。

永嘉初,汝一陰一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運,公私賴之。

水積年,渠竭頹毀,石砌殆盡,遺基見存,朝廷太和中修復故堨。

按千金堨石人西脅下文云:若溝渠久,疏深引水者當於河南城北、石磧西,更開渠北出,使首狐丘。

故溝東下,因故易就,磧堅便時,事業已訖,然後見之。

加邊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於水,是以不敢預修通之。

若於後當復興功者,宜就西磧,故書之於石,以遺後賢矣。

【註釋】

1乾祭門:周王城(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王城公園一帶)的北門。

2千金堨(e):在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

堨:堤壩。

3河南縣:古縣名,漢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西郊。

4堰:作為堤壩。

5王:指王梁,東漢漁一陽一(今北京市密雲區)人,字君嚴,從光武帝擊王莽,官拜大司空、濟南太守。

張:指張純,東漢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字伯仁,引洛水為漕,百姓得其利。

6《語林》:東晉人裴啟所作的小說。

裴啟:字榮期。

7廣功:擴大工程。

8漱嚙(shu nie):沖刷侵蝕。

9無緣:不可能。

十起作:開工,動工。

汝一陰一:古郡名,三國魏時置,治所在今安徽省阜一陽一市。

李矩:晉平一陽一(今山西省臨汾市)人,字世回。

事業:這裡指水利工程。

就:靠近,接近。

【譯文】

穀水又東流經乾祭門北邊,此門是子朝之亂時晉所開,東到千金堨。

《河南十二縣境簿》說:河南縣城東十五里處有千金堨。

《洛一陽一記》說:千金堨原來是穀水的堤壩,魏時重修此堰,稱為千金堨。

用石塊砌成堰壩,開溝渠五處,稱為五龍渠。

渠上造堰,堰的東頭立著一個石人,石人腹上刻著:太和五年(231)二月八日庚戌,造築此堰,又開鑿溝渠,此水滿到渠上,有助於堰的牢固,這一定要經歷許多年代的,所以立此石人以記其事。

這是魏明帝學習 王梁、張純以前治水的功績。

堰是都水使者陳協所造。

《語林》說:陳協多次送酒給阮籍,後來晉文王要修九龍堰,阮籍舉薦陳協,晉文王起用他。

築堰時掘地得到古代承水的銅龍六條,堰才築成。

渠水堰經壩向東流注,稱為千金渠。

到晉代,大水猛衝而下,把溝渠都沖壞了,又擴大了修建工程。

石人東邊脅下有文字道:太始七年(271)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發,比平常的水流高出三丈,沖毀了兩條堤堰,五龍渠排水,向南流瀉而下,加上年久堤岸侵蝕嚴重,每逢水澇,就要衝壞,多年以來拋棄興修大型水利工程,現在不讓它受阻,改從西邊排出,名叫代龍渠,地形平正,實為排水最好的地形。

千金渠不是迎著水流衝擊的地方,沒有理由毀壞,因為位置低下,水才能漲上來侵蝕堤堰。

現在千金渠比舊時增高一丈四尺,五龍渠必定自然經久無患了。

如果五龍渠年久又損壞,可以移向西邊再築兩條堤壩。

鑿兩條渠一共用了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個工。

從太始七年十月二十三開始動工,因工程浩大,人力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完成。

代龍渠就是九龍渠。

後來張方包圍洛一陽一,破壞了千金堨。

晉懷帝永嘉初年(307—309),汝一陰一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復了千金堨,使漕運便利,公私得益。

大水連年,渠堰塌毀,所砌的岩石幾乎被水沖光,只有基礎尚存,本朝太和年間(477—500)重新修復。

千金塌石人西脅下銘文道:如果溝渠年久,疏浚者應當在河南城北面、石磧西面,再深深地朝北開挖一道溝渠,使它通向舊時的小丘。

匯合舊渠東流,利用老溝開渠,工程容易完成,石磧堅固,有利農時,工程完成後,效果就可見到。

邊境多戰事,人力太少,渠堰又剛剛築成,未遇水患,所以不敢預先修好通渠。

如果今後要再動工興修水利工程,那麼應從石磧西邊挖渠,因此特地寫在石上,以供後世賢者參考。

【原文】

穀水又東,又結石樑1,跨水制城,西梁也。

穀水又東,左會金谷水。

水出太白原2,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谷水。

東南流逕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3。

石季倫《金谷集敘》曰:余以元康七年,從太僕出為征虜將軍4,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澗5中。

有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備具。

金谷水又東南流入於穀。

【註釋】

1石樑:石製的橋樑。

2太白原:在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西北。

3石崇:晉朝人,字季倫,在河一陽一置金谷別墅,極奢靡。

下文的《金谷詩集敘》為石崇所作。

石崇故居:在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西北。

4太僕:官名,九卿之一,為天子執御,掌輿馬牲畜之事。

征虜將軍:官名,東漢置。

5別廬:別墅。

河南:古縣名,治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西郊。

金谷澗:在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東北。

【譯文】

穀水又向東流,又砌築了一座石橋,橫跨水上,以阻水護城,稱為西梁。

穀水又東流,左邊匯合金谷水。

金谷水出於太白原,向東南流經金谷,稱為金谷水。

金谷水向東南流經晉衛尉卿石崇的故居。

石崇《金谷詩集敘》中說:我在元康七年(297),隨太僕出征為征虜將軍,有別墅在河南界上的金谷澗中。

那裡有澄清的泉水、茂密的樹林,各種果樹、修竹、翠柏以及藥草,應有盡有。

金谷水又向東南流入穀水。

【原文】

故《洛一陽一記》曰:陵雲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對洛一陽一壘者也。

又東歷大夏門下,故夏門也。

陸機《與弟書》云:門有三層,高百尺,魏明帝造。

門內東側,際2城有魏明帝所起景一陽一山,余基尚存。

孫盛《魏春秋》曰: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宮殿,雕飾觀閣,取白石英及紫石英3及五色大石於太行谷城之山,起景一陽一山於芳林園,樹松竹草木,捕禽一獸 以充其中。

於時百役繁興,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4已下,莫不展力。

山之東,舊有九一江一 。

陸機《洛一陽一記》曰:九一江一 直作圓水。

水中作圓壇三破之,夾水得相逕通。

《東京賦》5曰:濯龍、芳林,九谷八溪6,芙蓉覆水,秋蘭被7涯。

今也,山則塊阜獨立,一江一 無復彷彿矣。

穀水又東,枝分南入華林園8,歷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為之,以緇石為口,工作一精一密,猶不變古,璨9焉如新。

又逕瑤華宮南,歷景一陽一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結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

御坐前建蓬萊山,曲池接筵,飛沼拂席,南面射侯十,夾席武峙。

背山堂上,則石路崎嶇,巖嶂峻險,雲颱風觀,纓巒帶阜,遊觀者升降阿閣,出入虹陛,望之狀鳧沒鸞舉矣。

其中引水飛皋,傾瀾瀑布,或枉渚聲溜,潺潺不斷,竹柏蔭於層石,繡薄叢於泉側,微飆暫拂,則芳溢於六空,寔為神居矣。

【註釋】

1《洛一陽一記》:楊守敬認為是楊龍驤所作。

楊龍驤:人名,不詳。

2際:臨近,靠近。

3白石英:一種石英的礦石。

紫石英:礦物螢石的礦石。

4三公: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歷代名稱稍別,職管各異。

5《東京賦》: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所作。

張衡:字平子,南一陽一西鄂(今河南省南一陽一市北)人,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渾天儀。

6九谷八溪:養魚池,今不知所在。

7秋蘭:秋日的蘭花。

被:覆蓋。

8枝分:支流,分流。

華林園:即芳林園,三國魏齊王芳即位,改為華林。

9璨(can):鮮明發光。

十射侯:箭靶。

阿(ē)閣:四面都有簷溜的樓閣。

鳧沒(fu mo):像野鴨一樣浮沉。

鸞(luan)舉:像鸞鳥一樣飛翔。

枉渚:彎曲的水池。

渚:通「瀦(zhū)」,蓄水池。

聲溜:潺潺的瀑布。

溜:瀑布。

微飆(biāo):微風。

暫:突然,猝然。

寔:通「實」,的確,實在。

神居:神仙居住之地。

【譯文】

所以《洛一陽一記》說:陵雲台西邊有金市,金市北對洛一陽一壘,就是這地方。

又東經大夏門下,就是原來的夏門。

陸機《與弟書》說:門有三層,高百尺,魏明帝所造。

門內東側,靠城有魏明帝所造的景一陽一山,余基還在。

孫盛《魏春秋》說:景初元年(237),魏明帝更加增高宮殿,雕刻裝飾觀閣,從太行谷城山取白石英、紫石英及五色大石,在芳林園築起景一陽一山,種下松竹草木,捕來禽一獸 充實其中。

當時各種徭役極其興盛,皇帝親自掘土,率領三公以下群臣,人人出力。

山東邊,原有九一江一 。

陸機《洛一陽一記》說:九一江一 湊聚成圓形水池,池中築圓壇,又建三條堤道把池分為三塊,與兩岸相連。

《東京賦》說:濯龍、芳林,九谷八溪,芙蓉鋪滿水面,秋蘭長遍岸邊。

如今,山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高岡,一江一 則再也看不出痕跡了。

穀水又東流,支流向南流入華林園,經過菜園南邊,園中古玉井,井欄都用珉玉做成,用黑石做井口,作工一精一密,雖年代久遠,還沒有改變古代的形狀,色澤燦爛如新。

又流經瑤華宮南邊,過景一陽一山北邊,山上有都亭,堂上砌方湖,湖中造有御座石。

御座前建造蓬萊山,曲池接連著筵席,飛泉飄拂著席位,南面掛著箭靶,席位兩邊有高高的屏障。

背山的堂上,石路崎嶇,巖嶂險峻,亭台樓觀高聳,山巒如纓帶纏繞,遊人在高閣中上下,從曲階上出入,遠望好像鳧在水中浮沉,鸞在雲中飛翔。

堂中引水從岸上傾瀉下來,形成飛瀑,奔流在曲渚間,水聲潺潺不絕,竹柏遮蔽著層石,五彩斑斕的深草叢生在泉邊,微風突然吹來,芳香飄溢到天空,這實在是神仙所居之地。

【原文】

沮水東注鄭渠1。

昔韓欲令秦無東伐,使水工鄭國間秦鑿涇2引水,謂之鄭渠。

渠首上承涇水於中山西邸瓠口3,所謂瓠中也。

《爾雅》4以為周焦獲矣。

為渠並5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6,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7,然渠亦秦之利。

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閼8之水,溉澤鹵9之地四萬餘頃,皆畝一鍾十,關中沃野,無復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命曰鄭渠。

【註釋】

1沮水:今稱沮河,即今陝西省富平縣一帶的石川河,是渭河的支流。

鄭渠:亦稱鄭國渠,古代關中平原(今陝西省渭河平原)的人工灌溉渠,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採納韓國水工鄭國的建議開鑿而成。

2水工:治水工匠。

鄭國:戰國韓人,為秦人修建水渠,後稱為鄭國渠。

間(jian):偵候,偵察。

涇(jīnɡ):水名,發源於寧夏,經甘肅、陝西流入渭河。

3渠首:水渠的開端。

上承:上接。

中山:在今陝西省涇一陽一縣境內。

邸瓠口:即焦獲澤,在今陝西省涇一陽一縣西北。

4《爾雅》: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按意義編排的詞典,作者不詳,成書於西漢初年。

5並:依傍,沿著。

6覺:被發現。

7間(jian):間諜。

8註:引。

填閼(yū):淤泥。

閼,通「淤」。

9澤鹵:鹽鹼地。

十鍾:古時的容量單位,合六斛四斗。

【譯文】

沮水向東注入鄭渠。

從前韓國想使秦國不要東征,派水工鄭國偵察秦國,鑿涇河引水,稱為鄭渠。

渠上口在中山西的邸瓠口承接涇水,就是瓠中。

《爾雅》以為是周的焦獲。

此渠與北山相並,東流注入洛水,有三百多里長,原是用來灌溉的。

工程進行中,被秦國發覺,秦國要殺掉鄭國,鄭國說:開始時我是來偵察秦國的,然而挖成此渠,對秦國卻是大為有利的。

於是最終讓他完成這一工程,渠成,引用這種含有淤泥的水源,灌溉鹽鹼地四萬多頃,產量每畝一鐘,關中成為沃野,不再有荒年了,秦國也因此富強,終於併吞了諸侯,於是把這條渠命名為鄭渠。

【評析】

此卷收入了五條河流,但顯然以穀水為主。

穀水是洛水的支流,它上游發源於澠池縣,稱為澠水;下游其實就是卷十五中立篇的澗水,是一條很小的支流,但都成為《水經注》全書中的一個長篇,其中《經》文「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於洛」以下的一篇《注》文,全長達七千餘言,是《水經注》全書中最長的《注》文。

小水大《注》,這是因穀水流經北魏首都洛一陽一城,人文景觀複雜,所以《注》文內容非常豐富。

按照河流的流向,穀水原來在北魏洛一陽一城西北又分出一條一陽一渠水,也稱穀水,繞城一周,成為洛一陽一城的護城河。

而城內還有許多渠道,其中較大的一條西入閶闔門,橫城而過,東出東一陽一門;另一條西入西明門,東出青一陽一門,水源都來自穀水。

清楊守敬、熊會貞繪製《水經注圖》,以《穀水》這一篇的記敘繪製北魏洛一陽一城,繪製得非常細緻。

甘水是洛河的一條小支流,在伊水以西注入洛水。

此卷中的漆水、滻水和沮水,不屬於伊洛河系統,是今陝西省關中平原的河流。

其中漆水之名,僅見於《詩經》之中,如《詩經·大雅·綿》「自土漆沮」,但究竟是現代的什麼河,古今都有爭論,而現在的一般地圖上已不繪此河。

滻水今稱滻河,發源於秦嶺北麓,是灞河的支流。

沮水今稱沮河,即今陝西關中富平縣一帶的石川河,是渭河的支流。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