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六:【原文】《十三州志》1曰:出武州之燕京山2。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六

水經注

卷六

水經注 汾水、澮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過水、晉水、湛水

【原文】

《十三州志》1曰:出武州之燕京山2。

亦管涔之異名也。

其山重阜修3巖,有草無木,泉源導於南麓4之下,蓋稚水濛5流耳。

又西南,夾岸連山,聯峰接勢。

【註釋】

1《十三州志》:北涼時人闞駰(kan yīn)所著。

闞駰字玄一陰一,敦煌(今甘肅省敦煌市)人。

2武州:東魏置,治今山西省繁峙縣東。

燕(Yān)京山:即管涔(cen)山,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

3阜:山。

修:長,高。

4導:發源。

麓(lu):山腳。

5稚:小。

濛(menɡ):小雨的樣子,引申有「小」義。

【譯文】

《十三州志》說:(汾水)源出武州的燕京山。

(燕京山)也就是管涔的別稱。

這座山峰巒重疊岩石很高大,只有雜草沒有樹木,泉源從南麓流出,只是小水細流罷了。

再向西南,兩岸連山,山峰綿延不斷。

【原文】

後立屯農1,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2。

山有羊腸阪3,在晉一陽一4西北,石磴縈行5,若羊腸焉,故倉阪6取名矣。

漢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7。

按司馬彪《後漢郡國志》8,常山南行唐縣9有石臼谷,蓋資承十呼沱之水,轉山東之漕,自都慮至羊腸倉,將憑汾水以漕太原,用實秦、晉。

苦役連年,轉運所經,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無算。

拜一鄧一 訓為謁者,監護水功。

訓隱括知其難立,具言肅宗,肅宗從之,全活數千人。

和熹一鄧一 後之立,叔父陔以為訓積善所致也。

【註釋】

1屯農:猶屯田。

2羊腸倉:東漢永平中在此屯田積粟而建造的糧倉,在今山西省一交一 城縣東北。

3羊腸阪:在今山西省一交一 城縣東北。

4晉一陽一:古縣名,秦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5石磴(denɡ):石階。

縈(yinɡ):盤旋纏繞。

6阪(bǎn):山坡,斜坡。

7呼沱:即滹沱河,在今河北省西部。

石臼河:又叫行唐水,在今河北省保定市。

8司馬彪:西晉史學家,字紹統,河內一溫一 縣(今河南省焦作市)人,撰《續漢書》。

《後漢郡國志》: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內容,五卷。

今傳世的范曄所撰《後漢書》中的「志」均為司馬彪撰敘。

9常山:古郡名,西漢置,今河北省正定縣。

南行唐縣:本戰國趙之南行唐邑,漢初割真定地置為縣,今屬河北省保定市。

十資:蓄積。

承:接納。

漕(cao):水道運輸。

都慮:地名,不詳。

汾水:水名,即汾河,源出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在河津縣西入黃河。

秦:今陝西之地。

晉:今山西之地。

無算:不計其數。

一鄧一 訓:東漢一鄧一 禹之子,字平叔。

謁者:官名,使者的別稱。

漢哀帝時置河堤謁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員。

監護:監督,監管。

水功:興修水利之事。

隱括:審度核查。

【譯文】

後來在這裡屯墾,積聚糧食,稱為羊腸倉。

山上有羊腸阪,在晉一陽一西北,石階彎曲盤繞,好像羊腸似的,所以糧倉和山坡都取這名字。

東漢永平年間(58—75),浚治呼沱、石臼河。

按司馬彪《後漢書·郡國志》:常山南行唐縣有石臼谷,大概蓄納呼沱河的水,轉運山以東的穀物,從都慮到羊腸倉,將憑汾水運穀物到太原,用來供給秦、晉。

水運所經河道,共有三百八十九個險隘,連年苦役,死的人不計其數。

肅宗封一鄧一 訓為謁者,監護河道。

一鄧一 訓審度核查後知道這條水道的艱難,詳細報告肅宗,要求停止運輸,肅宗聽從了他的報告,使幾千人免於死亡。

和帝一鄧一 熹後立為皇后,叔父一鄧一 陔認為是一鄧一 訓做了好事積善的結果。

【原文】

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縣1之西南,俗謂之雀鼠谷。

數十里間道險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2,累石就3路,縈帶4巖側,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5,下臨絕澗,俗謂之為魯般6橋,蓋通古之津隘7矣,亦在今之地險8也。

【註釋】

1界休縣:古縣名,秦置,治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

2偏梁閣道:即棧道。

偏梁:臨近水邊的一頭的木樑。

3就:成。

4縈帶:纏繞。

5戴:頂著。

山阜:山。

6魯般:亦作「魯班」,我國古代傑出的建築工匠,姓公輸,名班,後世尊為建築工匠的祖師。

7通古:整個古代。

津隘:關津要隘。

8在今:當今。

地險:險要的地方。

【譯文】

冠爵津是汾水上的渡口名,在界休縣的西南,俗稱雀鼠谷。

山谷有幾十里深,道路非常狹隘艱險,水的左右都壘建著棧道,壘石成路,盤繞在山巖的一側,有的離水一丈,有的高出五六尺,上頂高山,下臨深澗,俗稱魯般橋,這是古代的險要渡口,在今天也算得上是險要的地方了。

【原文】

其水又逕安邑1故城南,又西流注於鹽池。

《地理志》2曰:鹽池在安邑西南。

許慎謂之盬。

長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一十六里,從鹽省古聲3。

呂忱曰:夙沙4初作煮海鹽,河東鹽池謂之盬。

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淳,潭而不流。

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

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泆5,則鹽池用耗。

故公私共堨6水徑,防其一婬一濫,謂之鹽水,亦謂之為堨水。

《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也。

澤南面層山,天巖雲秀7,地谷淵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徑8,南通上一陽一,北暨鹽澤9。

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十故城南。

《春秋·成公六年》,晉謀去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饒近盬。

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鹽池也。

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鹹鹺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

本司鹽都尉治,領兵千餘人守之。

周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而觀鹽池。

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

後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

【註釋】

1安邑:古都邑名,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禹王城。

2《地理志》:班固《漢書》中的內容,兩卷,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歷代記述疆域政區的始祖。

3從鹽省古聲:從鹽省形,從古得聲。

省形,省略形聲字意符的筆畫。

4夙沙:古部落名,在今山東省膠東地區,該部落的百姓討伐其國君,而歸順神農炎帝。

5澍(shu):降雨。

潢(huanɡ):積水池。

潦(1ǎo):路上的積水。

奔泆(yi):奔流。

6堨(e):修築遏水的土堰。

7云:高。

秀:高聳。

8曰徑:似為「白徑」,為中條山一條南北通道,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南十五里。

9鹽澤:在今山西省運城市。

十猗(yǐ)氏:在今山西省臨猗縣南。

絳(jianɡ):古邑名,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

服虔:東漢河南滎一陽一(今河南省滎一陽一市)人,字子慎,漢靈帝時官至九一江一 太守。

鹺(cuo):鹽。

杜預:西晉文學家,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傳集解》傳世。

【譯文】

鹽水又經安邑故城南邊,又向西流注入鹽池。

《地理志》說:鹽池在安邑西南。

許慎稱之為盬(鹽池)。

盬長五十一里,寬七里,周圍一百一十六里,從鹽省形,古聲。

呂忱說:炎帝的諸侯夙沙氏最初發明煮海鹽,河東的鹽池稱為盬。

現在池水東西長七十里,南北寬十七里,水色清澈平靜,很深但不流動。

水中出產石鹽,是自然形成的,早上采鹽到晚上又結起來了,一點兒也不會減少。

只有山洪暴發,大雨如注,池水暴漲奔流,鹽池才會因之而消耗。

所以官民都協力築堤阻斷水路,防止氾濫,所以稱水為鹽水,也稱為堨水。

《山海經》稱為鹽販之澤。

澤南對著層層的山巒,高巖聳立,山谷深深,兩邊巨石壁立,中間狹窄得不能通車,稱為石門,小徑從其中通出,稱作白徑,南到上一陽一,北達鹽澤。

池的西邊還有一池,稱為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的西邊。

《春秋》成公六年(前585),晉謀劃離開原來的絳邑,大夫說:郇、瑕,土地肥沃富饒,接近盬。

服虔說:土平有水可以灌溉的稱沃,盬,就是鹽池。

當地習慣分水來浸泡麻,把水分別灌滿田野,畦中的水干後,泥土上就結出鹽來,叫做鹹鹺,但有苦味,號稱鹽田,盬的名稱由此而來。

本是司鹽都尉的治所,領兵千餘人鎮守此地。

周穆王、漢章帝都到過安邑來看鹽池。

所以杜預說:猗氏有鹽池。

後來撤銷了尉司建制,分設猗氏、安邑兩縣來鎮守此地。

【評析】

這一卷列名的河流共有八條。

其中最大的是汾水,今稱汾河,全長近七百公里,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僅次於渭河)。

其餘涑水(今稱涑水河)在今永濟附近單獨注入黃河,是僅長二百公里的小支流。

湛水是一條從今山西省南流到河南省注入黃河的小支流,現在的地圖上雖仍繪有此河,但已不記河名。

其餘澮水(今稱澮河)、文水(今稱文峪河)、原公水(今稱禹門河)、洞過水(今稱蒲河)、晉水(實即晉祠泉水),都是汾水的支流。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