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七:【原文】渭水出首一陽一縣首一陽一山1渭首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七

水經注

卷十七

水經注 渭水

【原文】

渭水出首一陽一縣首一陽一山1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2西北。

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

三源合注,東北流逕首一陽一縣西與別源合。

水南出鳥鼠山渭水谷,《尚書·禹貢》3所謂渭出鳥鼠者也。

【註釋】

1渭水:今稱渭河,從今甘肅省發源流入陝西省而注入黃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也是關中平原上的最大河流。

首一陽一縣:古縣名,漢置,治今甘肅省渭源縣東北。

首一陽一山:在今甘肅省渭源縣東南。

2鳥鼠山:在今甘肅省渭源縣西。

3《尚書·禹貢》:《尚書》中的一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區域地理著作,歷來被奉為我國「古今地理志之祖」。

【譯文】

渭水發源於首一陽一縣首一陽一山的渭首亭南谷,首一陽一山在鳥鼠山西北。

首一陽一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叫渭源城,渭水就發源於這裡。

渭水由三個源頭合流而成,東北流經首一陽一縣西,又與另一個源頭匯合。

此水源出南面的鳥鼠山渭水谷,就是《尚書·禹貢》所說的渭水源出鳥鼠山。

【原文】

瓦亭水1又西南流,歷僵人峽2,路側巖上有死人僵一屍一巒穴3,故岫壑4取名焉。

釋鞍5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迤6,劣通單步7。

僵一屍一倚窟,枯骨尚全,惟無膚發而已。

訪其川居之士,雲其鄉中父老作童兒時,已聞其長舊8傳,此當是數百年骸矣。

【註釋】

1瓦亭水:今名苦水河,源出寧夏海原縣南,至甘肅省天水市北注入渭河。

2僵人峽:在今甘肅省莊浪縣。

3巒穴:山洞,山穴。

4岫壑(xiu he):山谷。

5釋鞍:捨馬不用,這裡指下馬。

6逶迤(wēi yi):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樣子。

7劣:僅僅。

單步:獨行,這裡指一個人。

8長(zhǎnɡ)舊:長輩,老者。

【譯文】

瓦亭水又西南流經僵人峽,路旁巖上,山洞裡有人死後成為僵一屍一,所以峽谷以僵人為名。

下馬一直朝山洞攀登約一百多仞,石徑彎彎曲曲,勉強可容一人通行。

僵一屍一倚著洞壁,一屍一骸還完好,只是沒有皮膚頭髮而已。

訪問水邊居民,說是鄉中老人小時候就早已聽到長輩說起了,那麼僵一屍一當是數百年前的骸骨了。

【原文】

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1,成,諸葛亮圍之。

亮使昭鄉人靳祥說2之,不下,亮以數萬攻昭千餘人,以雲梯、沖車、地道逼射3昭;昭以火射連石4拒之,亮不利而還。

今汧水對亮城5,是與昭相御處也。

【註釋】

1郝昭:字伯道,三國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陳倉城:故城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2靳(jin)祥:三國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郝昭同鄉人。

說(shui):勸說。

3雲梯:古代攻城時攀登城牆的長梯。

沖車:古兵車名,用以沖城攻堅。

地道:挖地下通道。

逼射:逼迫進攻。

4火射:火箭。

連石:《三國誌》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說,用繩子連接石磨。

5汧(qiān)水:古水名,即今陝西省西部渭河支流千水。

對亮城:在今陝西省寶雞市。

【譯文】

魏明帝派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建成後,諸葛亮包圍了此城。

諸葛亮叫郝昭的老鄉靳祥去遊說他,但沒有成功,於是就以幾萬的兵力去進攻郝昭的一千多人,用雲梯、沖車、地道攻城,向城上放箭;郝昭則用火箭、用繩子連接石磨來抵抗,諸葛亮失利,就退兵而回。

現在千水的對亮城,就是諸葛亮與郝昭對抗的地方。

【評析】

《水經注》全書四十卷,其中《河水》分置五卷,《一江一 水》分置三卷,《濟水》分置二卷。

這是因為黃河不僅是全國大河,而且是漢族開始繁衍之地。

長一江一 則是全國第一長河。

至於濟水,在上古也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

此三條大河以外,支流而分卷的有《渭水》和《沔水》,不過《沔水》雖置三卷,但最後一卷所寫實為長一江一 。

所以《渭水》以一條黃河支流而分置三卷,受到如此特別重視,這仍然是因為古代的歷史原因。

渭水是關中平原上的最大河流,漢族的繁衍生息與此河有密切關係,如上面「鄭渠」一段所解說的,渭水對關中的繁榮發展,包括漢族文化的源遠流長,都有極端重要的關係。

所以一條支流而分置三卷,竟至於與全國第一大河的長一江一 齊觀,說明自古對這條河流的重視。

但另外也有酈學研究者認為《渭水》確實是《水經注》重視的河流。

不過今本《水經注》置此水為三卷,可能是宋初此書亡佚五卷以後後人所分析的,《渭水》視今本篇幅,卷十八實應附於或卷十九,不足以單獨成卷。

由於卷十八確實篇幅短小,所以此說也不無道理。

渭水今稱渭河,從今甘肅發源流入陝西而注入黃河,全長達八百公里,流域面積達十三萬餘平方公里,是黃河的最大支流。

渭水有不少支流,其中最大的是涇水,在古代,《經·邶風·谷風》說「涇以渭濁」,以後人們一習一 常稱此二河時,總是「涇」前「渭」後,如「涇渭分明」等等。

但在《渭水》篇中,實際上沒有記敘涇水,說明在《水經注》四十卷完整時,這條長達四百五十多公里的涇水很可能獨設一卷,並附上它的許多支流。

這也是後人懷疑《渭水》三卷可能是由二卷分析而成的緣故。

清代有些酈學家如趙一清,曾把古代其他書上引用的有關涇水的文句輯錄出來,湊成《補涇水》一篇,當然不是酈道元原文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