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原文】魏武1又以郡國之舊,引漳流自城西東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

水經注

卷十

水經注 濁漳水、清漳水

【原文】

魏武1又以郡國之舊,引漳流自城西東入,逕銅雀台2下,伏流入城東注,謂之長明溝也。

渠水又南逕止車門3下,魏武封於鄴為北宮,宮有文昌殿4。

溝水南北夾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東出石竇堰下,注之隍水。

故魏武《登台賦》曰:引長明,灌街裡。

謂此渠也。

石氏5於文昌故殿處,造東、西太武二殿,於濟北谷城之山采文石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衛6。

屈柱趺瓦,悉鑄銅為之,金漆圖飾焉。

又徙長安、洛一陽一銅人7,置諸宮前,以華國也。

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為之基,巍然崇舉,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盡。

《春秋古地》8云:葵丘,地名,今鄴西三台是也。

謂台已平,或更有見,意所不詳。

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間,台成,命諸子登之,並使為賦。

陳思王9下筆成章,美捷當時。

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處也。

昔嚴才與其屬攻掖門十,修聞變,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太祖在銅雀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

相國鍾繇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卿何來也?修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

時人以為美談矣。

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連棟接榱,彌覆其上,盤回隔之,名曰命子窟。

又於屋上起五層樓,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銅雀於樓巔,舒翼若飛。

南則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間。

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亦謂之石炭。

又有粟窖及鹽窖,以備不虞。

今窖上猶有石銘存焉。

左思《魏都賦》曰:三台列峙而崢嶸者也。

城有七門:南曰鳳一陽一門,中曰中一陽一門,次曰廣一陽一門,東曰建春門,北曰廣德門,次曰廄門,西曰金明門,一曰白門。

鳳一陽一門三台洞開,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層觀架其上,置銅鳳,頭高一丈六尺。

東城上,石氏立東明觀,觀上加金博山,謂之「鏘天」。

北城上有齊斗樓,超出群榭,孤高特立。

其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飾表以磚。

百步一樓,凡諸宮殿、門台、隅雉,皆加觀榭。

層甍反宇,飛簷拂雲,圖以丹青,色以輕素。

當其全盛之時,去鄴六七十里,遠望苕亭,巍若仙居。

魏因漢祚,復都洛一陽一,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跡,鄴為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也。

【註釋】

1魏武:即曹操,三國魏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2銅雀台:漢末建安十五年冬,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古鄴城的西北角。

3止車門:在文昌殿前正對著的端門周圍。

4文昌殿:曹操用於朝會賓客、宴請四方的場所。

5石氏:這裡指石虎,是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

6武直:禁衛宮殿的值班武士。

宿(su)衛:在宮禁中值宿守衛。

7銅人:即銅翁仲。

傳說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長人出現在臨洮,其長五丈,足跡六尺,仿寫其形,鑄金人以像之,稱為「翁仲」。

8《春秋古地》:楊守敬認為當是晉時人京相瑤的《春秋土地名》,三卷。

9陳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

封陳王,謚號思,後世一習一 稱為陳思王,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

十嚴才:三國魏時人。

其餘不詳。

掖(ye)門:宮殿正門兩旁的邊門。

相國:古官名,春秋、戰國時,諸侯國設相,稱為相國,為百官之長,秦及漢初,位尊於丞相,後為宰相的尊稱。

棟(donɡ):脊檁,正梁。

榱(cuī):椽子。

不虞(yu):不測,意料不到的事。

峙(zhi):聳立,屹立。

崢嶸(zhēnɡ ronɡ):高峻。

榭(xie):建在高台上的木屋。

層甍(menɡ):高樓的屋脊。

祚(zuo):帝位。

【譯文】

魏武帝又憑借此處郡國的舊地,引漳水從城西向東流入,流經銅雀台下,暗流入城中往東流去,叫做長明溝。

渠水又南流經止車門下,魏武帝封於鄴建造北宮,宮中有文昌殿。

溝水南北夾道,導引支流可供灌溉,因此到處都得以灌溉,東出石竇堰之下,注入護城河。

所以魏武《登台賦》說:引長明溝之水,來灌注街裡。

說的就是這條渠。

石虎在文昌殿故址處,建造東、西太武殿,在濟水以北的谷城山上采紋石為殿基,每座殿基下有五百名武士值班宿衛。

彎曲的柱子和屋瓦,都用銅鑄成,並用金漆繪畫裝飾。

又把長安、洛一陽一的銅人,移來放在兩殿之前,以增國光。

城西北有三台,都是借城牆為基礎的,所以巍峨高峻,好像山一樣。

這是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魏武帝建造的,現在變得十分平坦,以前的巍峨喪失殆盡。

《春秋古地》說:葵丘是地名,就是現在的鄴西三台。

有人說台已平,或另有所見,詳情不知。

中間一座叫銅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間,建成後,叫兒子們登台作賦。

陳思王曹子建下筆成章,速度既快寫得又美,被時人稱賞。

這也就是魏武帝望奉常王叔治的地方。

從前嚴才與其部屬攻打掖門,王修聽到有變故,車馬未到,就率領官屬步行到宮門,魏武帝在銅雀台上望見,說:那個來的人一定是王叔治。

相國鍾繇說:按慣例,京城有變故,九卿各守在自己的官府,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呢?王修說:享用人家的俸祿,有禍時怎能逃避哪?守在官府中雖是慣例,但不是赴國之難的大義。

時人以為美談。

石虎再增高二丈,造了一座房屋,連棟接椽,把台全都蓋住,曲折盤回地隔開,取名為命子窟。

又在屋上建造五層樓,高十五丈,離地二十七丈,又在樓頂上造了一隻銅雀,展開翅膀,像是在飛翔的樣子。

南邊有金虎台,高八丈,有房屋一百零九間;北邊稱冰井台,也高八丈,有房屋一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每室中有幾口井,每口井深十五丈,井中藏冰及石墨。

石墨可以寫字,點燃了不容易燒完,也稱為石炭。

還有糧食窖及鹽窖,以備不測之需。

至今窖上還有石刻留存。

左思《魏都賦》說:三座台成排高高聳立。

城牆開七座門:南邊的是鳳一陽一門,中間的叫中一陽一門,其次叫廣一陽一門,東邊的叫建春門,北邊的叫廣德門,其次叫廄門,西面叫金明門,又叫白門。

鳳一陽一門三座台都洞開著,高三十五丈,石虎在城門上增築了四層樓,並放置了一隻銅風,鳳頭高一丈六尺。

東邊城上,石虎又築東明觀,在這座城樓上加建了鍍金的博山香爐,稱之為「鏘天」。

北城上有齊斗樓,比其他的台榭都要高,獨自高聳著。

此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表面都用磚裝飾。

百步一樓,所有的宮殿、門台、女牆,都加建台榭。

高樓的屋脊,仰起的瓦頭,飛舉的屋簷高聳入雲,素色作底,畫上丹青。

在那全盛之時,離鄴城六七十里,遠遠就看得見凌霄的亭台觀閣,高聳有如仙宮。

曹魏繼漢而立,又以洛一陽一為都城,以為譙是祖先的本國,許昌是漢代所居之地,長安是西京遺跡,鄴城是帝王事業的根本,所以號稱五都。

【原文】

漳水又北逕祭1陌西,戰國之世,俗巫為河伯取婦2,祭於此陌。

魏文侯3時,西門豹為鄴令4,約諸三老5曰:為河伯娶婦,幸來告知,吾欲送女。

皆曰:諾。

至時,三老、廷掾賦斂6百姓,取錢百萬,巫覡行裡中,有好女者,祝7當為河伯婦,以錢三萬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狀。

豹往會之,三老、巫、掾與民咸集赴觀。

巫嫗年七十,從8十女弟子。

豹呼婦視之,以為非妙,令巫嫗入報河伯,投巫於河中。

有頃9,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十,並投於河。

豹磬折曰:三老不來,奈何?復欲使廷掾、豪長趣之,皆叩頭流血,乞不為河伯取婦。

一婬一祀雖斷,地留祭陌之稱焉。

【註釋】

1漳(zhānɡ)水:水名,發源於山西省,流入衛河。

祭陌: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2巫:巫師、女巫。

下文的巫覡(xi)是男巫師,巫嫗(yu)是老巫婆。

河伯:即馮夷,傳說中的黃河水神。

3魏文侯:戰國魏人,名斯(《史記》作都),周威烈王時與韓、趙列為諸侯。

4西門豹:戰國魏文侯時為鄴令。

鄴(ye):古地名,今河北省臨漳縣。

5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

6廷掾(yuan):縣令的屬吏。

賦斂:徵收賦稅。

7祝:祝禱。

8從(zonɡ):使跟隨,使侍從。

9有頃:不久,一會兒。

十白:稟告。

磬折(qinɡ zhe):彎腰,表示謙恭。

豪長:鄉豪里長。

趣(qū):前往。

一婬一祀:不合禮制的祭祀。

【譯文】

漳水又北流經祭陌西邊,戰國時,當地有巫師為河伯娶婦的風俗,在這陌上祭祀。

魏文侯時,西門豹擔任鄴令,與三老們相約道:為河伯娶婦時,希望來告訴我,我也要送給他女子。

三老都說:好的。

河伯娶婦的時間到了,三老、廷掾向百姓徵收賦稅,聚集錢財至百萬,男巫師巡視鄉里之中,看到漂亮的女子,就祝禱說應作為河伯之婦,用三萬錢為聘金,沐浴並塗上脂粉妝扮得好像要出嫁的樣子。

西門豹前往會見他們,三老、巫師、廷掾與百姓也都聚集趕去觀看。

老巫婆已有七十歲了,後邊跟著十個女弟子。

西門豹叫新婦出來看看,認為不夠漂亮,叫老巫婆到河裡去告訴河伯,就把老巫婆投入河中,過了一會兒,他說: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不回來呢?又叫三個弟子及三老到河裡去告訴河伯,把他們都投入河裡。

西門豹彎著腰恭恭敬敬地說:三老也不回來了,這怎麼辦呢?又想叫廷掾、豪長前往,豪長、廷掾們都伏在地上叩頭流血,請求不再為河伯娶婦了。

這種荒唐的祭祀儀式雖然已斷絕了,然而這裡卻留下了祭陌的名稱。

【評析】

濁漳水今稱濁漳河,實際上是漳河上游河段的名稱。

此河從今山西省南部,南流經黎城、潞城、平順等市縣,至河南省林縣附近匯合清漳河,稱為漳河,全長不過200公里,是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一子牙河的上源。

此篇中記及的如滏水(今稱滏一陽一河)、隅(湡)水、泜水等,也都是子牙河上游的支流。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