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七:【原文】郡有葉榆縣1,縣西北八十里,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三十七

水經注

卷三十七

水經注 淹水、葉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垠水

【原文】

郡有葉榆縣1,縣西北八十里,有吊鳥山2,眾鳥千百為群,其會,嗚呼啁哳3,每歲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則止,一歲六至。

雉雀來吊,夜燃火伺取之,其無嗉4不食,似特悲者,以為義則不取也。

俗言,鳳凰死於此山,故眾鳥來吊5,因名「吊鳥」。

【註釋】

1葉榆縣:古縣名,西漢置,治今雲南省大理市北。

2吊鳥山:在今雲南省大理市。

3嗚呼:鳥鳴聲。

啁哳(zhāo zhā):鳥鳴聲。

4嗉(su):鳥喉下盛食物的囊。

5吊:祭奠死者。

【譯文】

郡裡有葉榆縣,葉榆縣西北八十里有吊鳥山,成百上千的鳥聚集成群,會集時,繁雜細碎的叫聲連成一片。

鳥群每年七八月來到,十六七日就停止,一年來六次。

當雉雀來吊時,夜間點火守候捕捉,有的嗉囊裡空空的,卻不肯吃東西,好像特別悲哀似的,人們以為這是義鳥,就不捉它。

民間相傳,鳳凰死在這山上,所以百鳥都來弔喪,因此叫吊鳥。

【原文】

夷水又逕宜都北1,東入大一江一 2,有涇、渭之比3。

亦謂之佷山4北溪。

水所經皆石山,略無5土岸。

其水虛映6,俯視游魚,如乘空7也。

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8;傍多茂木空岫9,靜夜聽之,恆有清響十,百鳥翔禽,哀鳴相和。

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註釋】

1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長一江一 支流清一江一 及其上游小河。

宜都:古縣名,三國蜀置,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2大一江一 :長一江一 。

3涇(jīnɡ):涇河,發源於寧夏,經過甘肅、陝西流入渭河。

渭:渭河,發源於甘肅,經陝西流入黃河。

4佷(hěn)山:在今湖北省長一陽一土家自治縣西北。

5略無:全無,一點也沒有。

6虛映:因清澈見底而顯得空虛無物。

7乘空:在虛空中浮游。

8激素:激起潔白的水花。

飛清:飛流的清泉。

9空岫(xiu):空寂的山谷。

十響:回聲。

巡:追逐,追尋。

頹浪:傾瀉的水流。

【譯文】

夷水又經宜都北,東流注入大一江一 ,二水一清一濁,涇渭分明。

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經都是石山,基本上沒有土岸。

溪水澄清,彷彿虛空無物,俯視游魚,就像在空中浮動似的。

淺處多五色石子,不論冬夏,清流奔瀉,飛濺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靜夜諦聽,常常傳來清脆的水聲,各種鳥類婉轉優美的鳴叫聲相互唱和。

人們逐浪暢遊,不但不感到疲憊,而且還樂而忘歸了。

【原文】

沅水又東歷臨沅縣西1,為明月池、白璧灣2。

灣狀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傳3,下則泉響不斷。

行者莫不擁楫4嬉游,徘回愛玩5。

沅水又東歷三石澗,鼎足均跱6,秀7若削成。

其側茂竹便娟8,致可玩也。

又東帶綠蘿山9,綠蘿蒙羃十,頹巖臨水,寔釣渚漁詠之勝地,其迭響若鐘音,信為神仙之所居。

【註釋】

1沅(yuan)水:即沅一江一 ,發源於貴州,流入湖南。

臨沅縣:古縣名,漢置,故城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2明月池:在湖南省沅陵縣東二百里。

白璧灣: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3風籟(1ai):風聲。

空傳:在空中傳蕩。

4楫(ji):同「楫」。

船槳。

5徘回(pai huai):往返迴旋而不離開的樣子。

愛玩:喜愛玩賞。

6鼎足均跱(zhi):三方均勻聳峙。

跱:同「峙」,聳立。

7秀:高聳。

8便娟:修長而美好的樣子。

9帶:環繞。

綠蘿山:在今湖南省桃源縣南。

十蒙羃(mi):蒙覆遍佈的樣子。

頹巖:危聳欲墜的岩石。

寔(shi):通「實」,實在,的確。

釣渚漁詠:垂釣吟詠。

信:的確。

【譯文】

沅水又東流,經臨沅縣西,就到明月池、白璧灣。

灣呈半月形,澄清的潭水明徹如鏡,頭上風聲在空中迴盪,腳下流泉淙淙不絕。

經過這裡的人無不來蕩槳嬉游,流連忘返。

沅水又東流,經三石澗,澗中有三石鼎足而立,距離勻稱,其高聳彷彿是斧削而成。

旁邊翠竹裊裊婷婷,引人玩賞。

沅水又東流,繞過綠蘿山,綠油油的松蘿如紗帳垂披,危聳的山巖憑依著水邊,真是垂釣吟詠的好地方,回音蕩漾,有如鐘聲一般,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

【原文】

建安中,吳遣步騭為一交一 州1。

騭到南海2,見土地形勢,觀尉佗3舊治處,負山帶海4,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5,林麓鳥獸,於何不有。

海怪魚鱉,黿鼉鮮鱷6,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

佗因7岡作台,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復道迴環8,逶迤9曲折,朔望升拜十,名曰朝台。

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於焉逍遙。

騭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

【註釋】

1步騭(zhi):字子山,臨淮淮一陰一(今一江一 蘇省淮安市)人,三國吳將軍。

一交一 州:即一交一 州刺史。

東漢建安八年改一交一 趾刺史部為一交一 州,治今廣東省廣州市。

2南海:古郡名,秦始皇置,治今廣東省廣州市。

3尉佗:即趙佗,劉邦立為南越王,真定(今河北省石家莊市)人。

4負:背靠。

帶:環繞。

5沃衍(yǎn):肥美平坦的土地。

6黿(yuan):大鱉。

鼉:揚子鱷。

鱷(e):體軀龐大並且非常兇猛的馬來鱷。

7因:憑依。

8復道:上下兩重通道,即空中通道。

迴環:迴旋環繞。

9逶迤(wēi yi):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樣子。

十朔:夏歷每月的最初一天。

望:夏歷每月十五。

刺史:古代官名,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後沿為地方官職名稱,漢武帝時設置。

郡守:古代官名,秦置郡守,漢景帝改名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

遷:調動官職。

除:任命官職。

升履:登臨。

原藪(sǒu):原野湖澤。

殷阜:富足。

【譯文】

建安年間(196—220),孫吳派遣步騭去當一交一 州刺史。

步騭到了南海,縱覽那個地區的形勢,觀看尉佗舊時的治所,那地方依山面海,平曠開闊,一望無際,高處是桑園,下面是沃野,山麓林莽間的鳥獸應有盡有。

還有海怪魚鱉、黿、鼉、鱷魚、珍寶異物,千奇百怪,種類萬千,不勝枚舉。

尉佗憑倚山岡修建高台,高台朝北,面向漢土,圈出地基,方圓千步,陡峭高百丈,頂上面積約三畝,在四周建了迴旋曲折的復道,每逢初一、十五,就登台遙拜,名為朝台。

前後各任刺史、郡守,新來上任時,無不乘車而來,登台暢遊。

步騭登高遠望,看到大海一片茫茫,俯視原野湖澤,殷富豐盛,於是說道:這裡真是海島上的肥沃之地,是宜於建立都城的地方。

【評析】

淹水是長一江一 水系河流,但《經》文與《注》文記載的淹水並非同一條河流,所以鄭德坤《水經注圖·總圖部分》繪有兩條淹水,即「《經》淹水」、「《注》淹水」,「《經》淹水」為今金沙一江一 ,是長一江一 的上源,「《注》淹水」為今普渡河,此河源出洱海,北流在祿勸縣以北注入金沙一江一 。

《葉榆河》篇,篇名就不同一般,在《水經》全文中,凡河流均稱水,稱「河」的只有兩條,即卷十四《沽河》和《葉榆河》。

但在《水經注》中,「沽河」一名在卷十四《濕余水》《沽河》《鮑丘水》三篇之中,均出現過一次。

所以雖然酈道元極少用「河」字簡稱河流,但「沽河」之名至少是他認可的。

至於「葉榆河」,酈道元在此篇《注》文和相關的其他篇中,均稱「葉榆水」,絕未使用「葉榆河」之名。

前面已經指出,在古代,「河」是黃河的專名,「一江一 」是長一江一 的專名。

以後這兩個專名作為通名使用,因此北方的河流多稱「河」,如海河、淮河、涇河、渭河等等,而南方的河流多稱「一江一 」,如珠一江一 、湘一江一 、贛一江一 、錢塘一江一 等等。

當然,把這專名用於通名的習慣,是後來慢慢形成的,所以沽河一名,由於沽河在北方,這或許是一種特例,而葉榆河一名,由於葉榆河在南方,這很可能是《水經》的錯誤。

《漢書·地理志》益州葉榆縣說:「葉榆澤在東。」

葉榆縣在今雲南大理縣以北洱海沿岸的喜州附近,所以漢葉榆澤就是今洱海。

但《水經注》葉榆水,其一部分流程似乎與今元一江一 和越南的紅河相合,卻又和滇池、一溫一 水等相糾纏,所以錯誤極多。

陳澧在《水經注西南諸水考》中已有論及。

夷水今稱清一江一 ,是長一江一 支流,發源於湖北省利川市以西,東流在宜都附近注入長一江一 ,全長四百多里,流域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

油水在《經》文和《注》文中都相當明確,記及它流經孱陵縣。

三國吳孱陵縣在今湖北省松孱縣南,這一帶河湖錯雜,水道變化甚大。

今松滋以西,古代油水或即今界溪河。

但松滋以東,由於水道紛歧,已經無法考實。

澧水今仍稱澧水,為注入洞庭湖的四大水之一,發源於湘、鄂兩省邊境,下流從津市進入河湖水網區,在安鄉縣附近匯合沅一江一 ,注入洞庭湖,全長近四百公里,流域面積達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

沅水今稱沅一江一 ,是洞庭湖四大水之一。

發源於貴州省苗嶺,在天柱縣以東流入湖南省,東北流注入洞庭湖。

干流全長一千多公里,流域面積約九千多平方公里。

《垠水》一篇,《經》文和《注》文都有許多錯誤。

從《水經注》內容來看,可以發現整篇是由許多的資料拼湊起來的。

按《注》文,此水上流指今廣西東北部的洛清一江一 ,中下流則接柳一江一 、黔一江一 和西一江一 。

最後有一段即在《經》文「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於海」之下,比較詳細地記述了今珠一江一 三角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