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五:【原文】洛水又東逕檀山南,其山四絕孤峙1,山上有塢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五

水經注

卷十五

水經注 洛水、伊水、瀍水、澗水

【原文】

洛水又東逕檀山南,其山四絕孤峙1,山上有塢聚2,俗謂之檀山塢。

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屆3,次於洛一陽一,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4舟溯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

延之屆此而返,竟5不達其源也。

【註釋】

1四絕:四面絕壁。

孤峙:獨自高聳。

2塢(wu)聚:村落。

3舟師:水軍。

屆:至,到達。

4參軍:官名,東漢末置,有「參某某軍事」之義,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

戴延之:東晉小說家,名祚,字延之,一江一 東(今安徽蕪湖以下長一江一 下游南岸地區)人。

府舍人:某府之舍人。

舍人:官名,本宮內人之義,後世以為親近左右之官。

虞道元:人名,不詳。

即舟:乘船。

即:依憑。

5竟:最終,終究。

【譯文】

洛水又東經檀山南面,檀山四面絕壁,一峰孤峙,山上有小山村,俗稱檀山塢。

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劉裕西入長安,水軍駐紮在洛一陽一,命令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乘船逆流而上,走盡洛川,探尋水軍可以到達的地方。

戴延之到這裡就回去了,最終沒有到水源。

【原文】

伊水又北入伊闕1,昔大禹疏以通水。

兩山相對,望之若闕2,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3也。

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寬4守闕塞是也。

陸機5云:洛有四闕,斯其一焉。

東巖西嶺,並鐫石開軒6,高甍架7峰。

西側靈巖下,泉流東注,入於伊水。

傅毅《反都賦》8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9也。

闕左壁有石銘云: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已下。

蓋記水之漲減也。

右壁又有石銘云: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十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

【註釋】

1伊闕(que):在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是洛一陽一乃至全國的著名勝跡,有龍門石窟坐落於此。

2闕:宮門、城門兩側的高台,中間有道路,台上起樓觀。

3《春秋》: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的魯國的編年史。

闕塞:在今河南省洛一陽一市南。

4趙鞅:春秋晉人,即趙簡子。

女寬:春秋晉人,一名女叔寬。

5陸機: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字士衡,吳郡吳縣(今上海市松一江一 區)人。

與弟陸雲同以文才顯名,號稱「二陸」。

6鐫(juān):雕刻。

軒(xuān):有窗的廊子或屋子。

這裡指石窟。

7甍(menɡ):屋脊。

架:架設,構建。

8傅毅:東漢文學家,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

《反都賦》:今已亡佚。

9達聰:通達聽聞。

語出《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

十府君:漢代對郡相、太守的尊稱,後仍沿用。

部:帶領,率領。

一說部署,佈置。

督郵:官名,漢置,郡的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

辛曜(yao):人名,不詳。

王琨(kūn):人名,不詳。

監作掾(yuan):監作的屬吏。

監作:負有監督製作之責的官吏。

掾:官名,官府中輔佐官吏的通稱。

董猗(yī):人名,不詳。

李褒:人名,不詳。

【譯文】

伊水又向北流入伊闕,從前大禹疏導此山以通水。

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門闕,伊水從中間流過,向北流,所以稱為伊闕,就是《春秋》中說的闕塞。

昭公二十六年(前516),趙鞅派女寬鎮守闕塞,就是這裡。

陸機說:洛一陽一有四闕,這是其中之一。

東有巨岩西有高嶺,鑿石開出石窟,在山峰上建起高高的屋宇。

西側的靈巖之下,有泉水向東流,注入伊水。

傅毅《反都賦》說:憑藉著龍門來暢通教化,鑿開伊闕以通達聽聞。

闕左壁有石銘說:魏黃初四年(223)六月二十四日,發大水,高四丈五尺,水滿到此以下。

這大概是記水位高低而立的。

右壁又有石銘說:晉元康五年(295),河南府君沿著大禹的舊跡,率領部下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監作掾董猗、李褒,鑿岸開石,鑿平了伊闕,至今石上的文字還在。

【評析】

此卷共有四條河流,其中瀍水和澗水都是洛水的小支流,此二水之所以能夠立名入卷,因為它們都流經北魏首都洛一陽一的緣故,情況與前面漯水立卷一樣。

洛水是黃河中游的重要支流伊洛河的支流,今稱洛河,發源於陝西省境華山的藍田附近,東流進入今河南省,在偃師附近與伊河匯合,今稱伊洛河,然後東北流注入黃河。

伊水今稱伊河,發源於河南省境內欒川縣附近的伏牛山地,與洛河會合後稱為伊洛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