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二十六:【原文】《列女傳》1曰:齊人杞梁殖2,襲莒3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二十六

水經注

卷二十六

水經注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濰水、膠水

【原文】

《列女傳》1曰:齊人杞梁殖2,襲莒3戰死,其妻將赴4之,道逢齊莊公,公將吊之5。

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6焉?如殖無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敢與郊吊。

公旋車吊諸室7,妻乃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

故《琴操》8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哀感皇天,城為之墮9。

即是城也。

【註釋】

1《列女傳》:西漢劉向撰。

2齊:周朝國名,在今山東省北部和河北省東南部。

杞梁殖:春秋齊國人,襲莒而死。

《文選》李善註:杞梁,字;殖,名。

3莒(jǔ):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諸侯國。

轄境有今山東省安丘、諸城、沂水、莒、日照等市縣間地。

4赴:奔喪。

5吊:祭奠死者。

6辱命:玷污使命,這裡是指「玷污弔唁的名聲」。

7旋車:掉轉車頭。

諸:「之於」的合音。

8《琴操》:琴曲著錄,記述四十七個古琴曲的故事,相傳為漢蔡邕所作。

9墮:崩塌。

【譯文】

《列女傳》說:齊國人杞梁殖在襲擊莒城時戰死,他的妻子前去迎喪,路上碰到齊莊公,莊公正要去為杞梁殖弔喪,杞梁妻說:如果殖死得有罪,怎敢勞駕您來弔唁呢?如果他死得無罪,還有祖先留給他的舊宅在,我不敢在郊外為他弔喪。

齊莊公立即回車,在他家裡舉行了喪禮,杞梁殖妻在莒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

所以《琴操》說:杞梁殖死後,他的妻子持琴歌唱道:人間的歡樂呀,哪有勝過相逢新知己;人間的悲痛呀,哪有甚於死別生離!她深沉的悲哀感動了上天,城也因此而崩塌了。

說的就是此城。

【原文】

巨洋水自朱虛1北入臨朐縣,熏冶泉水2注之。

水出西溪3,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4,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5之為冶泉祠。

按《廣雅》6,金神謂之清明7。

斯地蓋古冶官所在8,故水取稱9焉。

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十,淵無潛石,淺鏤沙文。

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游之處。

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一交一 合。

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

余總角之年,侍節東州。

至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

桂筍尋波,輕林委浪。

琴歌既洽,歡情亦暢。

是焉棲寄,寔可憑衿。

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齊芍葯,寔亦潔並飛鱗。

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

【註釋】

1朱虛:古縣名,西漢置,治今山東省臨朐(qu)縣東南。

2熏冶泉水:在山東省臨朐縣西南海浮山下。

3西溪:在今山東省臨朐縣北。

4瀨(lai):急流。

窮坎:深壑。

5目:命名,叫做。

6按:考求。

《廣雅》:三國魏張揖為增補《爾雅》所作的辭書,保留了很多先秦兩漢的古語詞和古義。

7金神謂之清明:《廣雅·釋天》中的文字。

金神:舊五行神之一,主金。

8冶官:管理開採、冶煉金屬的官署。

所在:地方。

9取稱:獲取名稱。

十澄明:清澈明淨。

清泠(linɡ):清涼。

特異:異常特別。

淺:淺淺的。

這是因為水折射使得淵深的水底看起來很淺。

鏤:刻鏤。

沙文:沙子呈現的紋路。

微:稍微。

功:勞作。

先公:亡父,這裡是指酈道元的父親酈范,字世則,後除平東將軍、青州刺史。

作鎮:鎮守。

海岱:今山東渤海至泰山一帶。

海:渤海。

岱:泰山。

余:酈道元自稱。

總角:借指兒童,古時兒童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

侍節:侍奉,盡孝道。

東州:謂冀兗州,這裡泛指東邊。

火流:出自《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後來用「流火」、「火流」代「七月」。

命:召喚,延請。

桂筍(sǔn):竹名,這裡指代用這種竹子做的撐船用的竹篙。

尋:探尋,追逐。

輕林:嫩綠的樹林。

委浪:因拂著水面而使波浪彎曲。

委:彎曲。

【譯文】

巨洋水從朱虛向北流入臨朐縣,熏冶泉水在此注入。

此水源出西溪,飛奔的泉水在深坑下面流瀉,在溪岸上,源頭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廟,名為冶泉祠。

據《廣雅》記載,金神名叫清明。

此處是古時冶官的駐地,水就因此取名。

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別清涼,深淵底下少有岩石,因為水的折射使得淵深的水底看起來很淺,這淺淺的沙底保留著水流沖蕩而像雕鏤成的紋路。

中間有古台,與祠參差相對,後人稍加修飾,把它作為嬉游的處所。

南北兩側高峻的陡岸凌空而起,疏疏落落的枝柯接連一交一 錯。

太和年間(477—499),先父鎮守青州,當時我還年幼,跟著父親到東方來。

每當炎夏七月,睏倦無聊時,就攜了琴,邀了好友,整天地盡情嬉游。

我們撐起竹篙,蕩著一葉扁舟,逐浪漂流,在岸邊林木的綠蔭底下,穿過低垂拂水的柔枝。

我們彈琴唱歌,互相應和,彼此都十分愉快。

寄身在這清幽可愛的林泉間,向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懷。

稍東有一口湖,湖上出產鮮美的竹筍,不但氣味芳香可與芍葯相比,而且也像魚兒一般潔白清淨。

溪水往東北流入巨洋,稱為熏冶泉。

【原文】

一陽一水1又東北流,石井水注之。

水出南山,山頂洞開,望若門焉,俗謂是山為劈頭山2。

其水北流注井,井際3廣城東側,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餘。

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4之音,驚川聒5谷,漰渀之勢6,狀同洪河7,北流入一陽一水。

餘生長東齊,極游8其下,於中闊絕9,乃積綿載十,後因王事,復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羇心,但恨此水時有通塞耳。

【註釋】

1一陽一水:在今山東省青州市。

2劈(pī)頭山:在今山東省青州市。

3際:靠近,接近。

4澎贔(penɡ bi):瀑布形成的轟鳴聲。

5聒(ɡuō):驚吵。

6漰渀(pēnɡ ben):水流奔騰激盪的樣子。

7洪河:大河,古代多指黃河。

8極游:形容遊玩的次數很多。

9闊絕:分別,離別。

十綿載:多年。

綿:久長。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郭金、紫惠:人名,不詳。

羇心:客遊之心。

羇:羈旅,旅居。

但:只是。

恨:遺憾。

通塞:暢通與絕流。

【譯文】

一陽一水又東北流,石井水注入。

這支水發源於南山,山頂敞開,望去像門似的,俗稱此山為劈頭山。

此水北流注入一口大井,緊靠廣城東側,三面石塊堆壘,深達四丈有餘。

水流洶湧,成為瀑布一瀉而下,轟隆的聲音震撼山谷,驚天動地的水勢如同大河一樣,北流注入一陽一水。

我生長在東齊,曾多次遊玩於瀑布下面,中間闊別多年,後來又因公事重到海岱,與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賦詩抒懷,終日嬉游,作客他鄉,能終日暢遊真是莫大的慰藉了,只是此水時通時斷,令人遺憾而已。

【原文】

山上有長城1,西接岱山2,東連琅邪3巨海,千有餘裡,蓋田氏之所造也。

《竹書紀年》4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城。

《竹書》又云: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5,入長城。

《史記》所謂齊威王越趙侵我,伐長城者也。

【註釋】

1長城:從泰山到琅邪的戰國長城。

2岱山:泰山。

3琅邪(lanɡ ya):在今山東省膠南市西南。

4《竹書紀年》:晉武帝時出土的寫在竹簡上的戰國古書,是完成於戰國末年的魏國史書。

5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人名,不詳。

【譯文】

泰山上有長城,西面連接泰山,東面延伸到琅邪大海,全長一千多里,是田氏所築。

《竹書紀年》載,梁惠成王二十年(前350),齊國修築防禦工事,造了長城。

《竹書》又說:晉烈公十二年(前404),派遣韓景子、趙烈子、翟員討伐齊國,侵入長城。

《史記》所說的齊威王經過趙國侵犯我國,攻打長城,就指此事。

【原文】

琅邪,山名也。

越王勾踐之故國也。

勾踐並吳,欲霸中國1,徙都琅邪。

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為郡,城即秦皇之所築也。

遂登琅邪大樂之山,作層台於其上,謂之琅邪台2。

台在城東南十里,孤立特顯。

出於眾山,上下週二十里餘,傍濱3巨海。

秦王樂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4三萬戶於琅邪山下,復5十二年。

所作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廣五里。

刊石立碑,紀秦功德。

台上有神淵,淵至靈焉,人污之則竭,齋潔6則通。

神廟在齊八祠中,漢武帝亦嘗登之。

漢高帝呂後7七年,以為王國,文帝三年,更名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

【註釋】

1中國:泛指中原地區。

2琅邪台:故址在今山東省膠南市西南琅邪山上。

3傍濱:依傍,濱臨。

4黔首:老百姓。

5復:免除賦稅。

6齋潔:潔淨地齋戒。

7呂後:即呂雉,劉邦的皇后。

漢惠帝薨,呂後臨朝稱制凡八年。

【譯文】

琅邪是山名,原屬越王勾踐的國土。

勾踐吞併吳國後,妄想稱霸中國,就遷都到琅邪。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滅齊國,就把琅邪設立為郡,郡城是秦始皇所築。

秦始皇登上琅邪大樂山,在山上修築了層台,稱為琅邪台。

台在城東南十里,孤傲地矗立著,在眾山之中顯得格外突出。

這些山周圍二十里有餘,位於大海之濱。

秦始皇很高興,因此在這裡逗留了三個月,他把三萬戶平民遷移到琅邪山下,豁免十二年賦稅。

他修築的高台,台基有三層,每層高三丈,上層平坦寬敞,二百多步見方,寬廣五里。

又刻石立碑,記載秦始皇的功德。

台上有個神淵,非常靈驗,如有人將水弄髒,它就會枯竭;如心懷誠敬,使它保持潔淨,水就暢通。

這裡的神廟是齊地八祠之一,漢武帝也曾登臨此台。

漢高帝呂後七年(前181),把這裡立為王國,文帝三年(前177),改名為郡,王莽時又改稱填夷。

【評析】

這一卷列篇的共有六條河流,都是發源於山東半島的河流,除了沭水流入一江一 蘇省以外,其除各水都不出山東半島,或匯入干流或單獨入海。

沭水今稱沭河,發源於山東省沂蒙山脈,南流入一江一 蘇省,與沂河平行。

進入一江一 蘇省後,水道紛亂,水災頻仍。

1949年進行整治改造,用人工開鑿新河道,經連雲港北的臨洪口入海,稱為新沭河。

巨洋水今稱彌河,發源於沂山南麓,在昌樂縣附近注入萊州灣,全長近二百公里。

淄水今稱淄河,是小清河的支流,發源於萊蕪市魯山東南麓,東流經臨淄縣,經廣饒縣注入小清河,全長約一百四十公里。

汶水今稱汶河,是《水經注》立篇的兩條汶水之一。

此河是濰河的支流,發源於臨沂市沂山,東流至壽光、昌邑一帶注入濰河,全長一百多公里。

濰水今稱濰河,發源於山東半島南部五蓮縣五蓮山,北流注入萊州灣,全長二百四十多公里。

膠水今稱膠河,發源於山東半島膠南縣鐵橛山,北流注入渤海灣,全長約一百七十公里。

它的下游河道,在元朝已經過人工開鑿,即今膠萊河。

當時曾想在此開鑿一條運河,稱為膠萊運河,使南糧從海道北運途中可以避開半島東端的成山角之險,但結果沒有鑿成,所以稱為膠萊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