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八 宣帝紀 第八:【原文】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八 宣帝紀 第八

漢書

卷八 宣帝紀 第八

(漢宣帝劉詢)

【原文】

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

太子納史良娣,生史皇孫。

皇孫納王夫人,生宣帝,號曰皇曾孫。

生數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

語在《太子傳》。

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

而邴吉為廷尉監,治巫蠱於郡邸,憐曾孫之亡辜,使女徒復作淮陽趙征卿、渭城胡組更侞養,私給衣食,視遇甚有恩。

巫蠱事連歲不決。

至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獄系者,輕、重皆殺之。

內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

因遭大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家。

語在吉及外戚《傳》。

後有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時掖庭令張賀嘗事戾太子,思顧舊恩,哀曾孫,奉養甚謹,以私錢供給教書。

既壯,為取暴室嗇夫許廣漢女。

曾孫因依倚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氏。

受《詩》於東海-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裡堅邪,吏治得失。

數上下諸陵,周遍三輔,常困於蓮勺鹵中。

尤樂杜、-之間,率常在下杜。

時會朝請,捨長安尚冠裡,身足下有一毛一,臥居數有光耀。

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亦以是自怪。

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毋嗣。

大將軍霍光請皇后征昌邑王。

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璽、綬,尊皇后曰皇太后。

癸已,光奏王賀瀅亂,請廢。

語在賀及光《傳》。

秋七月,光奏議曰:「禮,人道親一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躁行節儉,慈仁一愛一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子萬姓。」

奏可。

遣宗正德至曾孫尚冠裡捨,洗沐,賜御府衣。

太僕以-獵車奉迎曾孫,就齊宗正府。

庚申,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

已而群臣奉上璽、綬,即皇帝位,謁高廟。

八月已巳,丞相敞薨。

九月,大赦天下。

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許氏。

賜諸侯王以下金錢,至吏、民鰥、寡、孤、獨各有差。

皇太后歸長樂宮。

長樂宮初置屯衛。

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

遣使者持節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

大將軍光稽首歸政,上謙讓委任焉。

論定策功,益封大將軍光萬七千戶,車騎將軍光祿勳富平侯安世萬戶。

詔曰:「故丞相安平侯敞等居位守職,與大將軍光、車騎將軍安世建議定策,以安宗廟,功賞未加而甍。

其益封敞嗣子忠及丞相陽平侯義、度遼將軍平陵侯明友、前將軍龍雒侯增、太僕建平侯延年、太常蒲伺昌、諫大夫宜春侯譚、當塗侯平、杜侯屠耆堂、長信少府關內侯勝邑戶各有差。

封御史大夫廣明為昌水侯,後將軍充國為營平侯,大司農延年為陽城侯,少府樂成為爰氏侯,光祿大夫遷為平丘侯。

賜右扶風德、典屬國武、廷尉光、宗正德、大鴻臚賢、詹事畸、光祿大夫吉、京輔都尉廣漢爵皆關內侯。

德、武食邑。」

夏四月庚午,地震。

詔內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

五月,鳳皇集膠東、千乘。

赦天下。

賜吏二千石、諸侯相、下至中都官、宦吏、六百石爵,各有差,自左更至五大夫。

賜天下人爵各一級,孝者二級,女子百戶牛、酒。

租稅勿收。

六月,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

其議謚,置園邑。」

語在《太子傳》。

秋七月,詔立燕剌王太子建為廣陽王,立廣陵王胥少子弘為高密王。

二年春,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

大司農陽城侯田延年有罪,自一殺。

夏五月,詔曰:「朕以眇身奉承祖宗,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義,選明將,討不服,匈奴遠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蠻鄉風,款塞來享;建太學,修郊祀,定正朔,協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應,寶鼎出,白麟獲。

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其議奏。」

有司奏請宜加尊號。

六月庚午,尊孝武廟為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獻。

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國,皆立廟。

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

匈奴數侵邊,又西伐烏孫。

烏孫昆彌及公主因國使者上書,言昆彌願發國津兵擊匈奴,唯天子哀憐,出兵以救公主。

秋,大發興調關東輕車銳卒,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

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及度遼將軍范明友、前將軍韓增,凡五將軍,兵十五萬騎,校尉常惠持節護烏孫兵,鹹擊匈奴。

三年春正月癸亥,皇后許氏崩。

戊辰,五將軍師發長安。

夏五月,軍罷。

祁連將軍廣明、虎牙將軍順有罪,下有司,皆自一殺。

校尉常惠將烏孫兵入匈怒右地,大克獲,封列侯。

大旱,郡國傷旱甚者,民毋出租賦。

三輔民就賤者,且毋收事,盡四年。

六月已丑,丞相義薨。

四年春正月,詔曰:「蓋聞農者興德之本也,今歲不登,已遣使者振貸困乏。

其令太官損膳省宰,樂府減樂人,使歸就農業。

丞相以下至都官令、丞上書入谷,輸長安倉,助貸貧民。

民以車船載谷入關者,得毋用傳。」

三月乙卯,立皇后霍氏。

賜丞相以下至郎吏從官金、錢、帛各有差。

赦天下。

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

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

朕承洪業,奉宗廟,托於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

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

丞相、御史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毋有所諱。

令三輔、太常、內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條奏。

被地震壞敗甚者,勿收租賦。」

大赦天下。

上以宗廟墮,素服,避正殿五日。

五月,鳳皇集北海安丘、淳於。

秋,廣川王吉有罪,廢遷上庸,自一殺。

地節元年春正月,有星孛於西方。

三月,假郡國貧民田。

夏六月,詔曰:「蓋聞堯親九族,以和萬國。

朕蒙遺德,奉承聖業,惟念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若有賢材,改行勸善,其復屬,使得自新。」

冬十一月,楚王延壽謀反,自一殺。

十二月癸亥晦,日有蝕之。

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馬大將軍光薨。

詔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衛孝武皇帝三十餘年,輔孝昭皇帝十有餘年,遭大難,躬秉義,率三公、諸侯、九卿、大夫定萬世策,以安宗廟。

天下蒸庶,鹹以康寧,功德茂盛,朕甚嘉之。

復其後世,疇其爵邑,世世毋有所與。

功如蕭相國。」

夏四月,鳳皇集魯,群鳥從之。

大赦天下。

五月,光祿大夫平丘侯王遷有罪,下獄死。

上始親政事,又思報大將軍功德,乃復使樂平侯山領尚書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試功能。

侍中尚書功勞當遷及有異善,厚加賞賜,至於子孫,終不改易。

樞機周密,品式備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三年春三月,詔曰:「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猶不能以化天下。

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佔八萬餘口,治有異等,其秩成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

又曰:「鰥、寡、孤、獨、高年、貧困之民,朕所憐也。

前下詔假公田,貸種、食。

其加賜鰥、寡、孤、獨、高年帛。

二千石嚴教吏謹視遇,毋令失職。」

令國郡國舉賢良方正可親民者。

夏四月戊申,立皇太子,大赦天下。

賜御史大夫爵關內侯,中二千石爵右庶長。

天下當為父後者爵一級。

賜廣陵王黃金千斤,諸侯王十五人黃金各百斤,列侯在國者八十七人黃金各二十斤。

冬十月,詔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懼焉。

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

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

今復飭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

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又詔:「池崇未御幸者,假與貧民。

郡國宮、館,勿復修治。

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算事。」

十一月,詔曰:「朕既不逮,導民不明,反側晨興,念慮萬方,不忘元元。

唯恐羞先帝聖德,故並舉賢良方正以親萬姓,歷載臻茲,然而俗化闕焉。

傳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於鄉里者各一人。」

十二月,初置廷尉平四人,秩六百石。

省文山郡,並蜀。

四年春二月,封外祖母為博平君,故-侯蕭何曾孫建世為侯。

詔曰:「導民以孝,是天下順。

今百姓或遭衰-凶災,而吏徭事使不得葬,傷孝子之心,朕甚憐之。

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徭事,使得收斂送終,盡其子道。」

夏五月,詔曰:「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一性一也。

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

誠一愛一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

立廣川惠王孫文為廣川王。

秋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

詔曰:「乃者,東織室令史張赦使魏郡豪李竟報冠陽侯霍雲謀為大逆,朕以大將軍故,抑而不揚,冀其自新。

今大司馬博陸侯禹與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冠陽侯雲、樂平侯山、諸姊妹婿度遼將軍范明友、長信少府鄧廣漢、中郎將任勝、騎都尉趙平、長安男子馮殷等謀為大逆。

顯前又使女侍醫淳於衍進藥殺共哀後,謀毒太子,欲危宗廟。

逆亂不道,鹹伏其辜。

諸為霍氏所詿誤未發覺在吏者,皆赦除之。」

八月已酉,皇后霍氏廢。

九月,詔曰:「朕惟百姓失職不贍,遣使者循行郡國問民所疾苦。

吏或營私煩擾,不顧厥咎,朕甚閔之。

今年郡國頗被水災,已振貸。

鹽,民之食,而賈鹹貴,眾庶重困。

其減天下鹽賈。」

又曰:「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

此先帝之所重,而吏未稱。

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饑寒瘐死獄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朕甚痛之。

其令郡國歲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縣、爵、裡,丞相、御史課殿最以聞。」

十二月,清河王年有罪,廢遷房陵。

元康元年春,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

徙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訾百萬者杜陵。

三月,詔曰:「乃者鳳皇集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

朕未能章先帝休烈,協寧百姓,承天順地,調序四時,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一靡一有驕色,內省匪解,永惟罔極。

《書》不雲乎?『鳳皇來儀,庶尹允諧。

』其赦天下徒,賜勤事吏中二千石以下至六百石爵,自中郎吏至五大夫,佐史以上二級,民一級,女子百戶牛、酒。

加賜鰥、寡、孤、獨、三老、孝弟、力田帛。

所振貸勿收。」

夏五月,立皇考廟。

益奉明園戶為奉明縣。

復高皇帝功臣絳侯周勃等百三十六人家子孫,令奉祭祀,世世勿絕。

其毋嗣者,復其次。

秋八月,詔曰:「朕不明六藝,鬱於大道,是以陰陽風雨未時。

其博舉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學,明於先王之術,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冬,置建章衛尉。

二年春正月,詔曰:「《書》云『文王作罰,刑茲無赦』,今吏修身奉法,未有能稱朕意,朕甚愍焉。

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津更始。」

二月乙丑,立皇后王氏。

賜丞相以下至郎從官錢、帛各有差。

三月,以鳳皇、甘露降集,賜天下吏爵二級,民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

夏五月,詔曰:「獄者,萬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養育群生也。

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則可謂文吏矣。

今則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貳端,深淺不平,增辭飾非,以成其罪。

奏不如實,上亦亡由知。

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稱,四方黎民將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屬,勿用此人。

吏務平法。

或擅興徭役,飾廚、傳,稱過使客,越職逾法,以取名譽,譬猶踐薄冰以待白日,豈不殆哉!今天下頗被疾疫之災,朕甚愍之。

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

又曰:「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

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

其更諱詢。

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

冬,京兆尹趙廣漢有罪,要斬。

三年春,以神爵數集泰山,賜諸侯王、丞相、將軍、列侯二千石金,郎從官帛,各有差。

賜天下吏爵二級,民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

三月,詔曰:「蓋聞像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其封故昌邑王賀為海昏侯。」

又曰:「朕微眇時,御史大夫丙吉,中郎將史曾、史玄、長樂衛尉許舜、侍中光祿大夫許延壽皆與朕有舊恩。

及故掖庭令張賀輔導朕躬,修文學經術,恩惠卓異,厥功茂焉。

《詩》不雲乎?『無德不報。

』封賀所子弟子侍中中郎將彭祖為陽都侯,追賜賀謚曰陽都哀侯。

吉、曾、玄、舜、延壽皆為列侯。

故人下至郡邸獄復作嘗有阿保之功,皆受官祿、田宅、財物,各以恩深淺報之。」

夏六月,詔曰:「前年夏,神爵集雍。

今春,五色鳥以萬數飛過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

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E74E巢探一卵一,彈射飛鳥。

具為令。」

立皇子欽為淮陽王。

四年春正月,詔曰:「朕惟耆老之人,發齒墮一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執囹圄,不終天命,朕甚憐之。

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佗皆勿坐。」

遣太中大夫強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鰥、寡,覽觀風俗,察吏治得失,舉茂材異輪之士。

二月,河東霍徵史等謀反,誅。

三月,詔曰:「乃者,神爵五采以萬數集長樂、未央、北宮、高寢、甘泉泰-殿中及上林苑。

朕之不逮,寡於德厚,屢獲嘉祥,非朕之任。

其賜天下吏爵二級,民一級,女子百戶牛、酒。

加賜三老、孝弟、力田帛,人二匹,鰥、寡、孤、獨各一匹。」

秋八月,賜故右扶風尹翁歸子黃金百斤。

以奉其祭祀。

又賜功臣-後黃金,人二十斤。

丙寅,大司馬衛將軍安世薨。

比年豐,谷石五錢。

神爵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詔曰:「朕承宗廟,戰戰慄栗,惟萬事統,未燭厥理。

乃元康四年嘉谷、玄稷降於郡國,神爵仍集,金芝九一莖一產於函德殿銅池中,九真獻奇獸,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

朕之不明,震於珍物,飭躬齋津,祈為百姓。

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

幸萬歲宮,神爵翔集。

朕之不德,懼不能任。

其以五年為神爵元年。

賜天下勤事吏爵二級,民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

所振貸物勿收。

行所過,毋出田租。」

西羌反,發三輔、中都官徒弛刑,及應募-飛射士、羽林孤-,胡、越騎,三河、穎川、沛郡、淮陽、汝南材官,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騎士、羌騎,詣金城。

夏四月,遣後將軍趙充國、強一弩一將軍許延壽擊西羌。

六月,有星孛於東方。

即拜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與兩將軍並進。

詔曰:「軍旅暴露,轉輸煩勞,其令諸侯王、列侯、蠻夷王、侯、君、長當朝二年者,皆毋朝。」

秋,賜故大司農朱邑子黃金百斤,以奉祭祀。

後將軍充國言屯田之計,語在《充國傳》。

二年春二月,詔曰:「乃者正月乙丑,鳳皇、甘露降集京師,群鳥從以萬數。

朕之不德,屢獲天福,祗事不怠,其赦天下。」

夏五月,羌虜降服,斬其首惡大豪楊玉、酋非首。

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秋,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將人眾萬餘來降。

使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迎日逐,破車師,皆封列侯。

九月,司隸校尉蓋寬饒有罪,下有司,自一殺。

匈奴單于遣名王奉獻,賀正月,始和親。

三年春,起樂游苑。

三月丙午,丞相相薨。

秋八月,詔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

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

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

四年春二月,詔曰:「乃者鳳皇、甘露降集京師,嘉瑞並見。

修興泰一、五帝、後士之祠,祈為百姓蒙祉福。

鸞鳳萬舉,蜚覽翱翔,集止於旁。

齋戒之暮,神光顯著。

薦鬯之夕,神光交錯。

或降於天,或登於地,或從四方來集於壇。

上帝嘉饗,海內承福。

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

夏四月,穎川太守黃霸以治行尤異秩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

及穎川吏、民有行義者爵,人二級,力田一級,貞婦、順女帛。

令內郡國舉賢良可親民者各一人。

五月,匈奴單于遣弟呼留若王勝之來朝。

冬十月,鳳皇十一集杜陵。

十一月,河南太守嚴延年有罪,棄市。

十二月,鳳皇集上林。

五鳳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皇太子冠。

皇太后賜丞相、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帛,人百匹,大夫人八十匹,夫人六十匹。

又賜列侯嗣子爵五大夫,男子為父後者爵一級。

夏,赦徒作杜陵者。

冬十二月乙酉朔,日有蝕之。

左馮翊韓延壽有罪,棄市。

二年春三月,行幸雍,祠五。

夏四月已丑,大司馬車騎將軍增薨。

秋八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輪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

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

由是廢鄉一黨一之禮,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

《詩》不雲乎?『民之失德,乾-以愆。

』勿行苛政。」

冬十一月,匈奴呼DD35累單于帥眾來降,封為列侯。

十二月,平通侯楊惲坐前為光祿勳有罪,免為庶人。

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

三年春正月癸卯,丞相吉薨。

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詔曰:「往者匈奴數為邊寇,百姓被其害。

朕承至尊,未能綏安匈奴。

虛閭權渠單于請求和親,病死。

右賢王屠耆堂代立。

骨肉大臣立虛閭權渠單于子為呼韓邪單于,擊殺屠耆堂。

諸王並自立,分為五單于,更相攻擊,死者以萬數,畜產大耗什八九,人民飢餓,相燔燒以求食,因大乖亂。

單于閼氏子孫、昆弟及呼DD35累單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當戶以下將眾五萬餘人來降歸義。

單于稱臣,使弟奉珍朝駕正月,北邊晏然,一靡一有兵革之事。

朕飭躬齋戒,郊上帝,祠后土,神光並見,或興於谷,燭耀齊宮,十有餘刻。

甘露降,神爵集。

已詔有司告祠上帝、宗廟。

三月辛丑,鸞鳳又集長樂宮東闕中樹上,飛下止地,文章五色,留十餘刻,吏民並觀。

朕之不敏,懼不能任,婁蒙嘉瑞,獲茲祉福。

《書》不雲乎?『雖休勿休,祗事不怠。

』公卿大夫其B12E焉。

減天下口錢。

赦殊死以下。

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

大-五日。

加賜鰥、寡、孤、獨、高年帛。」

置西河、北地屬國以處匈奴降者。

四年春正月,廣陵王胥有罪,自一殺。

匈奴單于稱臣,遣弟谷蠡王入侍。

以邊塞亡寇,減戍卒什二。

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設常平倉,以給北邊,省轉漕。

賜爵關內侯。

夏四月辛丑晦,日有蝕之。

昭曰:「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

以前使使者問民所疾苦,復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舉冤獄,察擅為苛禁深刻不改者。」

甘露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匈奴呼韓邪單于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

二月丁已,大司馬車騎將軍延壽薨。

夏四月,黃龍見新豐。

丙申,太上皇廟火。

甲辰,孝文廟火。

上素服五日。

冬,匈奴單于遣弟左賢王來朝賀。

二年春正月,立皇子囂為定陶王。

詔曰:「乃者鳳皇、甘露降集,黃龍登興,醴泉滂流,枯槁榮茂,神光並見,鹹受禎祥。

其赦天下。

減民算三十。

賜諸侯王、丞相、將軍、列侯、中二千石金、錢各有差。

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

夏四月,遣護軍都尉祿將兵擊珠崖。

秋九月,立皇子宇為東平王。

冬十二月,行幸-陽宮屬玉觀。

匈奴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奉國珍朝三年正月。

詔有司議。

鹹曰:「聖王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

《詩》云:『率禮不越,遂視既發。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陛下聖德。

充塞天地,光被四表。

匈奴單于鄉風慕義,舉國同心,奉珍朝賀,自古未之有也。

單于非正朔所加,王者所客也,禮儀宜如諸侯王,稱臣昧死再拜,位次諸侯王下。」

詔曰:「蓋聞五帝三王,禮所不施,不及以政。

今匈奴單于稱北-臣,朝正月,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

其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王上。」

三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冊來朝,贊謁稱-臣而不名。

賜以璽綬、冠帶、衣裳、安車、駟馬、黃金、錦繡、繒絮。

使有司道單于先行就邸長安,宿長平。

上自甘泉宿池陽宮。

上登長平阪,詔單于毋謁。

共左右當戶之群皆列觀,蠻夷君、長、王、侯迎者數萬人,夾道陳。

上登渭橋,咸稱萬歲。

單于就邸。

置酒建章宮,饗賜單于,觀以珍寶。

二月,單于罷歸。

遣長樂衛尉高昌侯忠、車騎都尉昌、騎都尉虎將萬六千騎送單于。

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城。

詔北邊振谷食。

郅支單于遠遁,匈奴遂定。

詔曰:「乃者鳳皇集新蔡,群鳥四面行列,皆鄉鳳皇立,以萬數。

其賜汝南太守帛百匹,新蔡長吏、三老、孝弟、力田、鰥、寡、孤、獨各有差。

賜民爵二級。

毋出今年租。」

三月已丑,丞相霸薨。

詔諸儒講《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

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梁《春秋》博士。

冬,烏孫公主來歸。

四年夏,廣川王海陽有罪,廢遷房陵。

冬十月丁卯,未央宮宣室閣火。

黃龍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禮賜如初。

二月,單于歸國。

詔曰:「蓋聞上古之治,君臣同心,舉措曲直,各得其所。

是以上下和洽,海內康平,其德弗可及已。

朕既不明,數申詔公卿、大夫務行寬大,順民所疾苦,將欲配三王之隆,明先帝之德也。

今吏或以不禁堅邪為寬大,縱釋有罪為不苛,或以酷惡為賢,皆失其中。

奉詔宣化如此,豈不謬哉!方今天下少事,徭役省減,兵革不動,而民多貧,盜賊不止,其咎安在?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

三公不以為意,朕將何任?諸請詔省卒徒自給者皆止。

御史察計簿,疑非實者,按之,使真偽毋相亂。」

三月,有星孛於王良、閣道,入紫宮。

夏四月,詔曰:「舉廉吏,誠欲得其真也。

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請,秩祿上通,足以效其賢材,自今以來毋得舉。」

冬十二月甲戌,帝崩於未央宮。

癸巳,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贊曰:孝先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津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

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

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白話文】

漢宣帝, 武帝曾孫,戾太子的孫子。

戾太子納史良娣,生史皇孫,史皇孫納王夫人,生宣帝, 號為曾皇孫。

生下數月,就遭遇 「巫蠱事件」 ,太子、 良娣、 皇孫、 王夫人都被殺害。

事實都記在《太子傳》中。

曾孫雖在襁褓之中,也被收監入獄。

當時丙吉為廷尉屬官, 負責處理巫蠱事件。

對曾孫的無辜遭受不幸極為同情,就令女犯淮陽趙征卿、 渭城胡組交換喂一乳一,並私給衣食,看待甚有恩德。

巫蠱事件幾年不能結案。

到後元二年,武帝有病,來回於長楊、 五柞宮,觀望雲氣的星相客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 武帝派使者分別通知京師諸官府對因巫蠱事件入獄的罪犯,不論輕重均處死。

內謁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獄檢查, 丙吉將獄門關閉,使者不能入內,曾孫賴丙吉得以保全。

後逢大赦,丙吉就車載曾孫送到祖母史良娣家。

此事記在《丙吉傳》及《外戚傳》中。

後有詔書,派掖庭官去史家看望曾孫,並令宗正著其屬籍(錄入皇家宗譜)。

此時掖庭令張賀是戾太子往日的侍者,懷念戾太子的舊恩,同情曾孫,就對曾孫體貼入微, 用私人的錢供給曾孫讀書。

年長,為曾孫娶宮廷染工許廣漢之女為妻,曾孫因而依靠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氏。

他從東海  彳 復中翁學《詩》,秉賦過人又學而不厭,且具有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的一性一格,他鬥雞走馬,廣為交結,熟知閭巷裡一奸一邪與吏治得失。

他多次到祖宗陵墓之地去登臨憑弔,到京都三輔之區去瞭解民情,在蓮勺縣鹽池中, 曾被人困辱,特別一愛一在杜縣、 ?縣之間流連,大多時在下杜。

到朝廷參加朝請, 住在長安尚冠裡,全身及腳下長一毛一,睡覺時常放出光彩,每到一家餅店買餅,這家餅店就會生意興隆,人們對此都感到奇怪。

元平元年(前 74 ) 四月, 昭帝去世,無子。

大將軍霍光請皇后召昌邑王為帝。

六月一日,昌邑王受皇帝的玉璽及皇服,尊皇后為皇太后。

六月二十八日,霍光奏皇后說昌邑王行為一婬一亂,請予廢除。

此事記在《昌邑王賀傳》及《霍光傳》。

秋七月,霍光奏議說: 「禮制,人重視血統關係所以就尊重自己的祖先,尊重祖先就會敬奉祖宗的事業。

昭帝無嗣,應選擇支子孫賢德的為繼承人。

武帝曾孫名病已, 有詔令由掖庭進行照管。

至今已十八歲。

從師學習《詩》、 《論語》、《孝經》,一操一行節儉、 慈仁而一愛一人,可以作昭帝的繼承人。

奉承祖宗大業,統馭天下臣民。

」 皇太后表示同意。

派宗正劉德到曾孫尚冠裡住處,浣洗、 賜御府衣冠,太僕用蘭輿輕車奉迎曾孫,先到宗正府齋戒行禮, 七月二十五日,進入未央宮,朝見皇太后, 先封為陽武侯。

隨後郡臣奉上傳國寶璽,繼皇帝位。

晉謁高廟。

八月初五日,丞相楊敞去世。

九月,大赦天下。

十一月十九日,立皇后許氏。

賞賜各侯王以下的金錢,從吏民至鰥寡孤獨都有一定的賞賜。

皇太后進入長樂宮,開始設置屯衛。

本始元年(前 73 )春正月,招募郡國吏民資產在一百萬以上的遷移到昭帝墓地平陵。

派出使者持朝廷符節曉諭郡國二千石要謹慎理政,以德化被於百姓。

大將軍霍光向宣帝叩請還政於君,宣帝謙讓再三,仍委霍光以大任。

論功行賞,增封大將軍霍光一萬七千戶、 車騎將軍光祿勳富平侯安世萬戶。

下詔書說: 「已故丞相安平侯楊敞等忠於職守,與大將軍霍光、 車騎將軍安世建議定策,以安定宗廟, 功賞未及而去世。

現增封其子楊忠及丞相陽平侯蔡義、 度遼將軍平陵侯范明友、 前將軍龍雒侯韓增、 太僕建平侯杜延年、 太常蒲侯蘇昌、 諫大夫宜春侯王譚、 當塗侯平、 杜侯屠耆堂、 長信少府關內侯夏侯勝等增封邑戶各有等差。

封御史大夫田廣明為昌水侯,後將軍趙充國為營平侯,大司農田延年為陽城侯,少府史樂成為爰氏侯,光祿大夫王遷為平丘侯。

賞賜右扶風周德,典屬國蘇武、 廷尉李光、 宗正劉、 大鴻臚章賢、詹事宋畸、 光祿大夫丙吉、 京輔都尉趙廣漢的爵級為關內侯, 周德、 蘇武賜以食邑。

夏四月十日,地震,詔令中原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

五月,鳳凰聚集於膠東、 千乘。

赦天下。

賞賜吏二千石、 諸侯相、 下至中都官、 宦吏、 六百石爵級, 各有差等。

從左更到五大夫。

賜天下人民爵位各一級,孝子二級,女子每百戶賜牛肉及酒,租稅免收。

六月,下詔說: 「已故皇太子在湖縣去世, 未有號謚。

應按時祠祭, 並議謚號,設置墓地園邑。

」 其事記在《太子傳》。

二年春,用天子私錢修建平陵,遷移百姓到此起住宅。

大司農陽城侯田延年因有貪一污罪,自一殺。

夏五月, 下詔說: 「朕德行淺薄而繼承祖宗大業,早晚都懷念武帝履仁行義,挑選名將, 征討不服,因而匈奴遠逃, 戡平氐、 羌、 昆明、 南越, 邊遠地區望風歸順,叩塞臣服;興建太學,按禮郊祀,確定正朔, 協調音律, 泰山封禪, 宣房築堤。

符瑞迭應, 寶鼎生輝,白麟呈祥、 豐功盛德,不能盡宣, 而廟樂與其功德不相適應,請有司議奏。

」 有關機構請應加尊號。

六月,尊武帝廟為世祖廟,奏《盛德》、 《文始》、 《五行》之舞,天子代代獻禮。

凡武帝巡狩所到的郡國, 都建廟祭祀。

賞賜民爵位一級,賞女子百戶牛酒若干。

匈奴多次侵犯邊界,又西侵烏孫,烏孫王及嫁烏孫王的漢公主通過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向朝廷上書,說烏孫王希望朝廷派遣一精一兵反擊匈奴,祈求天子哀憐烏孫飽受侵略的處境, 出兵以救公主。

秋,動員與選派關東輕車銳卒,還挑選鎊郡國位在三百石的強健而諳於騎射的吏員,都從軍西征。

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 與度遼將軍范明友,前將軍韓增共為五將軍, 兵十五萬騎,校尉常惠持符節指揮烏孫兵,共擊匈奴。

三年春正月十三日,皇后許氏去世。

十八日, 五將軍兵發長安。

夏五月, 收兵。

祁連將軍田廣明因逗留不進、 虎牙將軍田順因虛報戰果有罪,交軍法機構處置,都自一殺。

校尉常惠率領烏孫兵攻入匈奴右地,大獲全勝,封為列侯。

大旱,凡郡國旱情嚴重的,免除百姓租稅。

三輔區內的貧困戶, 皆免其租稅徭役,到第二年為止。

六月十一日,丞相蔡義去世。

四年春正月,下詔說: 「曾聞農業發達是國家興旺的根本, 今年農業收成減少,已派遣使者賑貸困乏。

現特令御廚節省饌膳和裁減屠工,樂府減少樂工,讓他們去參加農業。

丞相以下至中央各署官員都要上報捐助穀物數字, 輸入長安倉,以幫助朝廷賑貸貧民。

民間用車船載穀物入關的,勿須進行盤查。

」三月十一日,立皇后霍氏,賞賜丞相以下到郎吏從官金錢絹帛各有差等, 赦天下。

夏四月二十九日,郡國有四十九處地震,有的地方山崩水出。

下詔說: 「大凡災異的出現,是天地示以警戒。

朕繼承大業,奉祀宗廟,君臨於臣民之上, 未能德被群生, 因而地震北海、 琅王 牙,毀壞祖宗宗廟,朕深為惶恐。

丞相、 御史其與列侯、 中二千石及知識淵博之士,提出御塞滅異的建議,以匡正朕的不德,望言無不盡。

令三輔、 太常、 中原郡國各薦舉賢良方正一人。

有些律令給百姓造成困難與不便的可以蠲除, 望分別提出。

因地震破壞嚴重的,免收租賦。

」 宣佈大赦天下。

皇上因為宗廟被地震所毀,就穿素服,避正殿五天以表示心情沉重。

五月,鳳凰聚集於北海安丘、 淳於。

秋,廣川王吉有罪,廢位遷於上庸,自一殺。

地節元年(前 6一9 )春正月,西空出現彗星。

三月,暫借郡國田地與貧民耕種。

夏六月, 下詔說: 「曾聞堯先讓九族親睦,再發展到協和萬國, 朕蒙祖宗德澤,繼承帝業,每念宗室成員血統仍親而因罪被宗室除去屬籍,若有賢德之人,能勸其改惡從善,就可以恢復屬籍,使其自新。

冬十一月,楚王延壽謀反,自一殺。

十二月三十日,日偏食。

二年春三月初八日,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去世。

下詔說: 「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衛孝武皇帝三十餘年,輔佐孝昭皇帝十有餘年,屢逢國難, 躬秉忠義,率領三公、 九卿、 大夫等群臣定長治久安之策,以安定宗廟,讓天下黎民,都得安寧。

功高德劭, 朕深為欽佩。

現讓其子孫享受其榮光。

不減少其爵邑, 世世不負擔徭役賦稅,其功如蕭何丞相。

夏四月,鳳凰聚集於魯郡,群鳥追隨其後。

大赦天下。

五月,光祿大夫平丘侯王遷有罪,下獄死。

皇上開始親政, 又思念大將軍霍光的功德,就委任霍光侄孫樂平侯霍山領尚書事,總攬朝政,而令群臣還要常向皇帝報告工作,以便皇帝掌握下情,五天聽取一次工作匯報,從丞相以下各署奉職奏事。

以敷陳其情況與措施, 考試其政績與能力。

侍中尚書應當遷升及有特殊貢獻者,要厚加賞賜,其職事可以傳至子孫,不易其位。

由此就形成朝廷機構設施效能完備, 人員配置得當。

上下同心同德,沒有苟且偷安之意。

三年春三月,下詔說: 「曾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堯虞舜也不能以德化天下。

今膠東相王成熱情接待與妥善安置流民,使流民在膠東注戶口名籍的達八萬餘人。

其政績異於常等, 現將王成俸祿升至二千石,賜爵為關內侯。

」詔書又說: 「鰥寡孤獨與年老貧困的百姓,是朕最為同情與關懷的。

以前曾下詔借給公田,貸給種一子、 口糧。

現再加賜鰥寡孤獨老人帛。

二千石官員應嚴格要求吏員認真關切他們,莫讓其失其常業。

令中原郡國舉賢良方正能夠深入到百姓中去瞭解民情的人員。

夏四月二十二日,立皇太子,大赦天下。

賜御史大夫爵關內侯, 中二千石爵右庶長,天下的作為父親的繼承人的晉爵一級。

賞賜廣陵王黃金千斤,各侯王十五人黃金各百斤,列侯在封國的八十七人每人黃金各二十斤。

冬十月, 下詔說: 「前者九月二十六日地震,朕深感惶恐,希望群臣能箴戒朕的過失,並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人以匡正朕的不足, 要無所諱忌, 不避權貴。

由於朕德行不足, 不能使邊遠地區歸附,以致邊境屯戍不息。

接著又命令重兵屯守,增加百姓的負擔與將士的勞苦,這不是一種安靖天下的長策。

現決定撤除車騎將軍、 右將軍屯兵。

」 又下詔:「池陂禁苑皇家未曾使用的,皆借給貧民使用。

郡的樓台館舍,不再修建。

外一流人員返回的,藉以公田, 貸給種一子口糧,免其役賦。

十一月,下詔說: 「由於朕思慮不周,就導民不明,勤以宵旰, 思考全國大事,懷念天下百姓,深恐玷污先帝的聖德,還大力樹立賢良方正典型以在百姓中形成孝悌之風,至今已歷數載,但未能完全移風易俗。

古語說: 『孝與悌, 是為人的根本啊 !』 現令郡國推舉孝悌,有行義著稱於鄉里的各一人。

十二月,開始設置廷尉平四人,俸祿六百石。

撤銷文山郡,其縣併入蜀郡。

四年春二月,封外祖母為博平君,前贊 侯蕭何曾孫蕭建世為侯。

下詔說: 「引導人民以孝為先, 則天下就會和順。

今百姓有時遭受父母一之喪,還要負擔徭役,使父母遺體不得按時入土,有傷孝子之心,朕對此深表同情。

從現在起,凡有祖父母、 父母喪事的可以免去徭役,使能收殮送終,盡人子之道。

」夏五月,下詔說: 「父子之親,夫婦之道,是出於天一性一。

雖有禍患,仍願捨身與冒險相救。

真誠的一愛一結於心, 仁厚出於自然,這是不可能違背的啊 ! 從現在起,凡兒子為首藏匿犯罪的父母, 妻子藏匿犯罪的丈夫,孫子藏匿犯罪的祖父母,都可以不問罪。

另如父母匿犯罪的兒子,丈夫匿犯罪的妻子,祖父母匿犯罪的孫子,罪不致於死的,都要上報廷尉與奏明皇上後再行決斷。

」封廣川惠王孫文為廣川王。

秋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

下詔說:「前者,東織室令張赦派魏郡豪家李竟舉報冠陽侯霍雲謀為大逆,朕念在霍光大將軍的功績,想把大事化小,促令霍禹洗心革面。

現在大司馬博陸侯霍禹與其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子冠陽侯霍雲、樂平侯霍山、 諸姊妹婿度遼將軍范明友,長信少府鄧廣漢、 中郎將任勝、 騎都尉趙平、 長安男子馮殷等共謀為大逆不道之事。

霍禹之母又指使女侍醫淳於衍進藥毒殺恭哀後,還準備毒殺太子,想篡奪漢家政權。

該等逆亂不道,俱已按律伏法。

凡為霍氏所蒙蔽裹脅而沒有具體犯罪事實的一般參與者, 一律赦免。

」 八月初一日,皇后霍氏被廢。

九月,下詔說: 「朕恐百姓失去常業而生活困苦,特派使者循行郡國訪問民間疾苦。

有些官吏營私煩擾百姓,不顧百姓的水深火熱,朕極表同情。

今年各郡國部分遭受水災,已經賑貸。

鹽,是千家萬戶所必需的,而價格甚高,更增加百姓的困難,現令降低天下鹽價。

」又下詔說: 「第一號令曾指出: 處死刑者不可復生,受劓、 刖、 臏、 割之刑的不可再行生長。

這就是先帝之所以特別重視刑罰的原因,而有些法吏卻未能深體其意。

今日被捕入獄的有的因遭受嚴刑拷打,有的因饑寒折磨而瘐死獄中。

為何這般的慘無人道啊 ! 朕對此十分痛心。

現特令郡國每年應上報因拷打與饑寒而瘐死獄中的死者的姓名、 籍貫、 爵級、 居住地址,丞相御史要在年終作為一項重要的情況奏明朝廷。

十二月,清河王劉年有罪被廢,遷徙於房陵。

元康元年(前 65 ) ,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

遷移丞相、 將軍、列、 吏二千石、 資產在百萬者到杜陵。

三月,下詔說: 「近日鳳凰聚集於泰山、 陳留,甘露降於未央宮。

朕未能弘揚先帝的豐功偉績,保證百姓的安居樂業,順承天地之德,調序四時之節,竟蒙天地獻瑞呈祥,賜以鳳凰甘露之福,自是晝夜兢兢,毫無驕矜之色, 自我反省不敢稍懈,長思正道沒有終極。

《書》不是指出過嗎 ?『鳳凰降臨,人神交暢。

』 可以赦免天下囚徒,賞賜勤於職守的官吏中二千石以下到六百石的爵級,從中郎到五大夫,佐史以上二級,百姓一級, 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

加賜鰥寡孤獨、 三老、 孝悌力田帛。

對其原有賑貸免還。

」夏五月,建立皇考廟。

增加奉明園戶口設置奉明縣。

免除高祖皇帝功臣絳侯周勃等一百三十六家的嫡長子孫的賦役, 讓他們以此來供奉家廟祭祀, 世世都不得間斷。

要是沒有嫡長子孫的,就免除其以下的。

秋八月, 下詔說: 「朕不明於禮、 樂、書、 射、 數、 御,不能融會貫通治國之道,所以不能達到陰陽合諧風調雨順。

現下令廣舉吏民,其品行優良,一精一通文學, 明於先王治國之術,並能深明其中義理的,各郡國舉二人,中二千石各舉一人。

」冬,設置建章衛尉。

二年春正月,下詔說: 「《書》說: 『文王作刑法, 對於亂常違教者不得赦免。

』當今有些法吏雖然修身奉法, 仍不稱其任,還不能使朕感到滿意,朕也為這些法吏感到難過。

現決定不追究他們的責任,望他們與各級官員聚一精一會神,重新開

始。

」二月二十六日,立皇后王氏,賞賜丞相以下至郎從官錢帛各有差等。

三月,因為鳳凰、 甘露屢呈祥瑞, 特賜天下吏爵級二級,庶民爵一級,女子每百戶賜牛肉及酒若干, 鰥寡孤獨高年賜帛若干。

夏五月, 下詔說: 「刑獄關係到千萬人的命運,是用以禁暴止邪, 養育群生的。

要能使生者不怨、 死者不恨,這才可以擔任文吏。

現在卻不然。

有的執法量刑持機巧之心,分析律條,妄生端緒, 以出入人罪,無限上綱或有意開脫,以定罪名。

將案情不如實上報,朝廷也無法瞭解真情,朕不能明察,吏不能稱職,這樣下去,四方黎民就無所仰仗了 ! 二千石各自檢察其下屬,不得用這種徇私枉法的人主管刑獄。

官吏首務是依法辦事,而有的為了讓來往客使稱心如意,就任意派遣聽差役夫,提高客使食飲標準,僭越職權和無視法規,以博取客使對他的好評,這好比踏著薄冰而等待烈日,難道還不危險嗎 ? 當今天下部分地區疾疫流行,朕深為同情。

現令郡國受災疫嚴重的地方,免出今年租稅。

」詔又說:聽說古代的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

現在百姓中有不少因上書觸諱而犯罪的, 朕十分同情。

朕將原名 「病已」 改為 「詢」 。

凡是在此詔之前觸諱(病已)而蒙罪的,一律赦免。

冬,京兆尹趙廣漢有罪,腰斬。

三年春,因為鳳凰多次棲集於泰山,賞賜各侯王、 丞相、 將軍、 列侯、 二千石以金,賞郎從官以帛,各有差別。

賞賜天下官吏爵二級,百姓一級,女子每百戶賞牛

酒若干,鰥寡孤獨高年帛若干。

三月,下詔說: 「曾聞舜弟像有罪,舜為帝后封他於有鼻之國。

骨肉之親明而不絕,現封已故昌邑王為海昏侯。

」又下詔說: 「朕身處卑微時,御史大夫丙吉、 中郎將史曾、 史玄、 長樂衛尉許舜、 侍中光祿大夫許延壽都對朕有舊恩。

還有已故掖庭令張賀輔導朕躬,學習文學經術,恩惠卓異,其功甚偉。

《詩》不是說過嗎 ?『無德不報。

』 現封張賀所養的弟弟的兒子侍中中郎將彭祖為陽都侯,追贈張賀的謚號為陽都哀侯。

丙吉、 史曾、 史玄、 許舜、 許延壽都為列侯。

故人中的郡獄女囚胡組、 趙征卿對朕也有哺一乳一保育之功,都賞以官祿田宅財物,各按恩的深淺進行報答。

夏六月,下詔說: 「前年夏,鳳凰集於雍地。

今年春,五色鳥以萬數飛過三輔各縣,翱翔飛舞,想棲集而未下。

現令三輔不得在春夏時搗鳥巢取鳥一卵一,不得彈射飛鳥。

切切此令。

立皇子欽為淮陽王。

四年春正月,下詔說: 「朕感到年事已高的人, 發齒墮一落,血氣衰微,也沒有暴虐之心,今日有的受到法律懲處,關進監獄,不能終其天年,朕甚為哀憐。

從現在起,凡年在八十以上,凡因犯誣告與殺傷人罪外,其餘都不問罪。

」派遣大中大夫強等人巡行於天下,慰問鰥寡,覽觀風俗民情, 察看吏治得失,發現與舉薦品學兼優的人。

二月,河東霍征史等謀反,被誅殺。

三月,下詔說: 「前一段, 鳳凰、 五彩鳥以萬數集於長樂、 未央、 北宮、 高寢、 甘泉泰?殿中及上林苑。

朕義行不周, 德薄寶淺,卻屢獲嘉祥,實在不敢攘人功以為己功。

現賞賜天下官吏爵二級,百姓爵一級,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

加賜三老、 孝悌力田帛, 每人二匹,鰥寡孤獨人各一匹。

秋八月, 賜已故右扶風郡尹翁歸之子黃金百斤, 以奉其父祭祀。

又賜功臣的嫡後黃金,每人二十斤。

八月十一日,大司馬衛將軍安世去世。

頻年豐收,每石谷五錢。

神爵元年(前 61 )春正月,皇帝駕臨甘泉、 郊祭泰?。

三月,駕臨河東,祭祀后土。

下詔說: 「朕繼承祖宗大業,戰戰兢兢,只想萬事就緒,仍未能完全理順。

而乃元康四年,嘉谷瑞粟生長於郡國,神雀鳳凰屢集於京畿,金芝九一莖一產於函德殿銅池中,九真獻麒麟,南郡獲白虎威鳳為寶。

朕的德行淺薄, 見祥瑞的不斷呈現而深感震動, 就恭敬虔誠, 為百姓祈禱。

東渡大河, 天氣清靜, 神魚舞於河中。

臨萬歲宮,鳳凰凌空而下集。

朕無厚德,恐不能副上天之望。

現以五年為神爵元年。

賜天下勤於吏事的爵級二級,百姓一級,女子百戶牛酒若干,鰥寡孤獨高年帛若干。

所賑借的錢物免收。

朕所經過之地不出田租。

西羌造**,徵集三輔、 中都官獄的輕刑犯人以及敏捷迅速的射士、 羽林孤兒,胡、 越馬匹,三河、 穎川、 沛郡、 淮陽、 汝南的材官,金城、 隴西、 天水、 安定、 北地、 上郡的騎士, 羌地的馬匹, 都到金城集中。

夏四月,派遣後將軍趙充國、 強一弩一將軍許延壽出擊西羌。

六月,有彗星在東方出現。

就地封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與後將軍、 強一弩一將軍並進。

下詔說:「軍旅征一途辛苦, 軍需轉運煩勞,現令各侯王、 列侯、 蠻夷王侯君應在明年正月來朝的,一律免朝。

秋,賞賜已故大司農朱邑之子黃金百斤,以奉其父祭祀。

後將軍趙充國上書提出在邊塞一進行屯田之策, 其事記在《趙充國傳》中。

二年春二月,下詔說: 「前日正月十九日,鳳凰與甘露降集於京師,群鳥從者以萬計。

朕無大德, 屢獲天福, 深感天恩,其赦天下。

夏五月,西羌降服,斬其首惡大豪楊玉、 酋非首級。

設置金城屬國以安置降羌。

秋,匈奴日逐王先賢撣領人眾萬餘來降。

派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迎日逐王,攻破車師,都封為列侯。

九月, 司隸校尉寬饒有罪, 打入監獄,自一殺。

匈奴單于派遣名王來漢朝獻, 祝賀正月,開始和親。

三年春,修建樂游苑。

三月初六,丞相魏相去世。

秋八月, 下詔說: 「官吏貪贓枉法則治道衰。

今小吏都勤於民事, 而俸祿甚薄,想叫他們不侵漁百姓,那是難以做到的。

現在增加百石以下俸祿十五。

」四年春二月,下詔說: 「前者,鳳凰、甘露降集於京師,嘉瑞同時出現。

修建泰一、 五帝、 后土之祠,為百姓祈求福祉。

鸞鳳集聚以萬數,有的在高空盤旋,俯瞰都邑,有的在地下棲息獻祥。

朕齋戒的當晚, 神光顯著。

祭神的黃昏, 神光交錯。

有的祥降於天,有的瑞應於地,有的從四方彙集到壇前現彩。

上帝給朕以崇高的獎賜,四海都沐受其恩澤, 現赦天下。

賞賜民爵一級, 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鰥寡孤獨高年帛若干。

夏四月, 穎川太守黃霸以政績顯著升至二千石, 賜爵為關內侯, 賞黃金百斤。

還賞賜穎川吏民中品德高尚的以爵級,每人二級,力田的賞一級, 貞婦孝女賞以帛。

下令郡國舉薦能關心人民的賢良各一人。

五月,匈奴單于派其弟呼留若王勝之來朝。

冬十月,十一隻鳳凰集於杜陵。

十一月, 河南太守嚴延年有罪, 處斬。

十二月,鳳鳥棲集於上林。

五鳳元年(前 57 )春正月,駕臨於甘泉,郊祭泰?。

皇太子行加冠禮。

皇太后賜丞相、將軍、 列侯、 中二千石帛,每人一百匹,大夫每人八十匹(夫人六十匹)。

又賞賜列侯嗣子的爵以五大夫, 男子為父的繼承人的賞爵一級。

夏,赦免一批參加興建杜陵宮的罪人。

冬十二月初一,日偏食。

左馮翊韓延壽有罪,處決。

二年春三月,駕臨於雍祭祀五?。

夏四月初七日, 大司馬車騎將軍韓增去世。

秋八月,下詔說: 「婚姻舉行儀禮,這是人倫之中的大事;酒食宴會,是舉行禮樂的形式之一。

當今有的郡國及二千石擅為苛禁,禁止民間嫁娶不得設筵席以招待賀客。

由此就弛廢鄉一黨一應酬之禮,使百姓享受不到婚嫁的歡樂氣氛,這不是一種好的導民方法。

《詩》不是說過嗎 ?『民間如失去了互相飲食應酬的情義,而粗薄的食品將會加深人們的怨尤。

』 對禁止婚姻禮宴的政令應予取消。

」冬十二月,匈奴呼速單于率眾來降於漢,朝廷封之為列侯。

十二月, 平通侯楊惲因以前任光祿勳時有罪事發,削職為民。

不思悔過,怨恨朝廷,大逆不道,腰斬。

三年春正月二十六日, 丞相丙吉去世。

三月,駕臨河東,祭祀后土之神, 下詔說: 「前一段匈奴多次侵擾邊疆,百姓遭受禍害。

朕位為天子,未能撫定匈奴。

虛閭權渠單于請求與本朝結為婚姻, 不久病死。

右賢王屠耆堂代立。

骨肉大臣立虛閭權渠單于之子為呼韓邪單于, 擊殺屠耆堂。

諸王各行自立,分為五單于,互相攻擊,死者以萬數,畜產損失十之八九,人民飢餓,互相挾掠以求食,因而局勢十分動亂。

單于閼氏子孫兄弟及呼速累單于、 名王、 右伊秩訾、 且渠,當戶諸官以下率眾五萬餘人來歸順漢朝,單于稱臣,派王弟奉珍寶朝賀新春,北邊安靖,無有刀兵之事。

朕恭敬虔誠,郊祭上帝、祠祀后土,神光並見, 有在地平面上出現,其光輝照耀宮頂,歷時十餘刻。

甘露下降,神雀雲集。

已詔令有關機構稟告上帝、 宗廟。

三月二十五日,鸞鳳又棲集於長樂宮東闕中樹上,飛下止於地,羽翼色彩斑斕, 停留十餘刻, 吏民一齊觀看。

朕一性一愚鈍,深恐不能副上天屢賜嘉祥之望,而獲得如此福祉。

《尚書》不是說過嗎 ?『受到褒獎之後不要自我陶醉,應謙虛謹慎,勿怠勿荒。

』 公卿大夫都應自勉啊。

現減少天下人口錢稅。

赦免死罪以下犯人。

賞賜民爵一級,賞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 全國歡宴五天。

加賜鰥寡孤獨與高年帛若干。

」四年春正月,廣陵王胥有罪,自一殺。

匈奴單于稱臣, 遣弟谷蠡王入侍朝廷。

由於邊塞不受侵擾,減少戍卒百分之二十。

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請設常平倉,以供一應北方邊塞軍需,減少漕轉。

賜爵為關內侯。

夏四月三十日, 日偏食。

下詔說:「皇天顯示異兆, 以 敬戒朕躬, 是朕的德行不足,是官吏不稱其職所致。

以前曾派使者訪問民間疾苦,再派丞相、 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於天下,平反冤獄,查處擅自製定苛刻政令不改的官吏。

」甘露元年 (前 53 ) 春正月, 駕臨甘泉,郊祭泰?。

匈奴呼韓邪單于派遣其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朝廷。

二月二十一日, 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延壽去世。

夏四月,黃龍出現於新豐。

四月初一日, 太上皇廟發生火災。

初九日孝文帝廟火災,皇上著素服五天。

冬,匈奴單于派遣其弟左賢王來朝賀。

二年春正月,立皇子囂為定陶王。

下詔說: 「前者,鳳凰甘露降集,甘泉一湧流,枯木逢春,神光並見,俱受禎祥,宜赦天下,減民賦算三十錢。

賞賜各侯王、丞相、 將軍、 列侯、 中二千石金錢各有差等。

賜百姓爵一級, 賜女子每百戶牛酒若干,賜鰥寡孤獨高年布帛若干。

」夏四月, 遣護軍都尉祿領兵平定珠崖。

秋九月,立皇子宇為東平王。

冬十二月,駕臨負陽宮屬玉觀。

匈奴呼韓邪單于叩求於五原塞, 願奉國寶朝賀三年春節。

下詔令有關機構議論。

都說: 「聖王的制度,施德行禮,先京都而後中原,先中原而後夷狄。

《詩》說: 『率民遵禮守法, 到處教令順行。

相土威令烈烈,海外截然歸服。

』 陛下的聖德,充塞於天地,光被於方外。

匈奴單于向風慕義, 舉國同心,奉國寶而來朝賀,這是亙古未有的事。

單于不奉漢朝正朔,是王者之客, 朝拜時應和各侯王一樣,稱 『臣昧死再拜』 ,位在各侯王之下。」

詔說: 「常聞五帝三王, 對於荒外不是按禮施行統治, 其政刑亦不及。

今日單于自稱北藩之臣, 來朝賀春節, 朕德行不足,不能把它置於本朝的統治之內,應以客禮相待,其位在各侯王之前。

三年春正月,駕臨甘泉,郊祭泰?。

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 冊來朝, 朝拜時稱藩臣而不報名。

宣帝賞賜他以璽綬、 冠帶、 衣裳、 安車、 駟馬、 黃金、 錦繡、繒絮。

派專員去作單于的嚮導,先到長安館舍,宿於長平。

宣帝從甘泉到池陽宮安歇。

再登長平阪, 傳詔單于免予拜見。

其所經之道兩旁的人群均在戶前列觀,蠻夷君長及王侯與歡迎人群有數萬人,夾道歡迎。

皇帝登上渭橋,歡迎人群齊呼 「萬歲」! 單于進入館舍。

皇帝在建章宮舉行歡迎宴會, 為單于接風洗塵。

並讓單于參觀漢廷珍寶。

二月,單于完成朝賀任務西返。

朝廷派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 車騎都尉韓昌、 騎都尉虎帶領一萬六千人的衛隊護送單于。

單于居於幕南,駐光祿城。

詔北邊支援其谷食。

郅支單于孤立而遠遁,匈奴從此安定。

宣帝下詔說: 「前者鳳凰集於新蔡,群鳥四面環列, 都向鳳凰肅立, 數以萬計。

為此,賞賜汝南太守帛一萬匹,對新蔡的長吏、 三老、 孝悌力田、 鰥寡孤獨都進行不同賞賜。

賜百姓爵二級,並免出今年田租。

三月初六日,丞相黃霸去世。

詔令各儒出講《五經》的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進行歸納綜合, 然後由宣帝親自進行審定。

於是設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 谷梁《春秋》博士。

冬,烏孫公主劉解憂回國探親。

四年夏,廣川王海陽有罪,廢為平民遷於房陵。

冬十月二十三日,未央宮宣室閣發生火災。

黃龍元年春正月,駕臨甘泉,郊祭泰?。

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 禮遇與賞賜和上次一樣。

二月,單于回國。

下詔說: 「曾聞上古治理天下, 君臣同心,判斷是非,俱合矩度。

是以上下和洽,海內康平。

其和衷共濟是令人欽佩的。

朕不是明君,多次申詔公卿要以寬大為懷,關心與解決百姓疾苦,是將追蹤三王的太平盛世,發揚列祖列宗的德澤。

今日官吏中有的以不禁一奸一邪為寬大, 以縱釋有罪為不苛;有的則以酷吏為賢能,這都是片面而不正確的。

如此的奉詔宣化,是十分荒謬的 ! 當今天下少事,徭役減省,兵革不動,而百姓多貧,盜賊多起,其過失何在 ? 向朝廷上報的人事、 戶口、賦稅的情況,文實不符, 謊言騙上,以避免追究。

三公對此不以為意, 朕將怎樣瞭解真實可信的情況 ? 凡請求減少隨從與差役取其費用以自給的都不再執行。

御史在審查各地上報的材料時,發現有可疑之處的,要進行查證,不能讓其以假亂真。

三月,有彗星出現在王良星、 閣道星區之間,後進入紫宮星區。

夏四月,下詔說: 「舉薦廉吏,是為了提倡廉潔奉公。

官吏六百石位為大夫,他在處理案情時,得先向朝廷請示,而他的秩祿又是朝廷確定的,從現在起,對於吏六百石不得復舉為廉吏。

」冬十二月初七日,宣帝駕崩於未央宮。

二十六日,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班固評論:漢宣帝治理國家,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都能一精一通專業,發揮專長,至於技巧工匠器械,從元帝、 成帝年間是極少能及的。

從此可知宣帝時代是吏稱其職,民安其業的。

遭受匈奴侵擾, 卻能讓呼韓邪單于來朝,郅支單于遠遁,申天威於北夷,單于慕義,俯首稱藩。

功光宗祖,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之主,德行可與殷高宗和周宣王媲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