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自古帝王之興,曷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

漢書

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

【原文】

自古帝王之興,曷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

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

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高後二年,復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下竟,臧諸宗廟,副在有司。

始未嘗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一柄一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

訖於孝武後元之年,一靡一有孑遺,耗矣。

罔亦少密焉。

故孝宣皇帝愍而錄之,乃開廟臧,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鹹出庸保之中,並受復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興之德。

降及孝成,復加恤問,稍益衰微,不絕如線。

善乎,杜業之納說也!曰:「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後饗共己之治。

湯法三聖,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譯來賀。

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

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一愛一敬飭盡,命賜備厚。

大孝之隆,於是為至。

至其沒也,世主歎其功,無民而不思。

所息之樹且猶不伐,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歷載不墮。

豈無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

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

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苗裔流於道,生為愍隸,死為轉一屍一。

以往況今,甚可悲傷。

聖朝憐閔,詔求其後,四方忻忻,一靡一不歸心。

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視化勸後也。

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

於是成帝復紹蕭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

以綴續前記,究其本末,並序位次,盡於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白話文】

【說明】本卷表述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時代的功臣侯者。

《史記》表述功臣侯者,有三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漢興功臣(兼及外戚和王子)封侯者百餘人,至太初年間的尊一寵一廢辱;《惠景間侯者年表》記惠景間封侯漢興老臣、從代來的功臣、平吳楚之亂的功臣、諸侯子弟以及外夷來歸降者,共九十餘人的終始(至於武帝之世);《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記武帝之世「外事四夷」有功將領的封侯情況。

本表是摘取《史記》功臣侯者三表之第一表及第二表惠、文部分內容加以改編而成。

《史記》表以侯者為經,以年代為緯,以紀侯者尊一寵一廢辱的時代,從而觀察歷史變化的消息。

《漢書》表以侯者為經,以侯者世系為緯,以記侯者的家系和廢興,由此只可觀察侯者世系的存亡繼絕。

本卷表序概說功臣侯者的歷史情況,同時反映出作者探究家系榮辱的旨趣。

自古帝王之興,曷(何)嘗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1)!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2),楚陳之歲(3),初以沛公總帥(率)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4),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5),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6),始論功而定封。

訖十二年(7)。

侯者百四十有三人(8)。

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才)什二三(9),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10)。」

於是申以丹書之信(11),重以白馬之盟(12),又作十八侯之位次(13)。

高後二年(14),復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第)下竟,臧(藏)諸宗廟,副在有司(15)。

始未嘗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1)天功:天下之功業。

(2)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

(3)楚陳之歲:指楚義軍陳涉於陳稱王之時。

(4)三年:指起義第三年。

(5)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

(6)八載:指稱帝八年。

(7)十二年:高帝十二年(前195)。

(8)百四十有三:案此文總計高帝所封,並外戚二作、王子四人在內,故有一百四十三人。

(9)裁:與「才」同。

(10)誓曰等句:此誓謂朝廷欲使功臣侯傳祚無窮。

「黃」字衍。

帶:衣帶。

厲:砥厲石。

(11)丹書:即丹書鐵契。

帝王頒賜功臣,使其享受特權的契券。

(12)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

(13)十八侯位次:師古曰:「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按、蟲達,第一至十八也。」

夏燮曰:「校以十八侯贊,則有張良、陳平、韓信三人,而無奚涓、丁按、薛歐。

……大抵高帝原定位次,惟蕭、曹二人,灼見本紀中,余則自呂後差次,增損移易,已不可考。

韓信以誅而去其第,陳平以善用奇計,慮為呂後所忌,故與張良俱差次在後,不可謂高祖原定十八侯位次中無此三人也。」

(14)高後二年:前186年。

(15)副:副本。

有司:指主管的官府。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1),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一柄一自倍(2),富厚如之。

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

或亡子孫。

訖於孝武後元之年(3),一靡一有孑遺(4),耗矣(5)。

罔(網)亦少(稍)密焉(6)。

故孝宣皇帝愍而錄之,乃開廟臧(藏),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鹹出庸保之中(7),並受復除(8),或加以金帛,用之中興之德(9)。

(1)息:繁殖。

(2)自倍:自增一倍。

(3)後元:武帝后元僅二年(前88—前87)。

(4)孑遺:殘餘,剩餘。

(5)耗:消耗。

(6)罔(網):法網。

密:嚴密,苛細。

(7)庸保:受雇被役使之人。

(8)復除:免除賦役。

(9)章:顯揚,表白。

降及孝成,復加恤問(1),稍益衰微,不絕如線。

善乎,杜業之納說也(2)!曰:「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3),虞、夏以多群後饗(享)共(恭)已之治(4)。

湯法三聖(5),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譯來賀(6)。

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7),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8)。

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宇)(9),一愛一敬飭(敕)盡(10),命賜備厚。

大孝之隆,於是為至。

至其沒也,世主歎其功,無民而不思。

所息之樹且猶不伐(11),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12),歷載不墮(13)。

豈無刑辟(14),繇(由)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15)。

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

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16),苗裔流於道,生為愍隸(17),死為轉一屍一(18)。

以往況今(19),甚至悲傷。

聖朝憐閔(憫),詔求其後,四方忻忻(20),一靡一不歸心。

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21),遴(吝)柬(簡)布章(22),非所以視(示)化勸後也。

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23)。」

於是成帝復紹蕭何。

(1)恤問:撫一慰。

(2)杜業:本書卷六十有其傳。

納說:建議。

(3)唐:唐堯之時。

雍:和也。

《尚書·堯典》有「黎民於變時雍」句。

(4)群後:諸侯。

恭已之治:無為而治。

(5)三聖:謂堯、舜、禹。

(6)重譯:輾轉翻譯。

師古曰:謂越裳氏。

(7)安立亡國:以立亡國之後為安。

(8)不及下車:此指周武王入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虞舜之後裔。

(9)宇:屋宇。

(10)飭(敕):告誡。

(11)不伐:此謂召公止於甘棠之下而聽訟,人思其德,不伐其樹。

(12)及:謂弟繼兄之位。

(13)墮:毀也。

(14)刑辟:「邪辟(僻)」之誤(王念孫說)。

(15)支庶:指功臣侯之子孫。

(16)孤:猶「棄」。

(17)愍隸:疑或作「■隸」,即奴隸。

(18)轉一屍一:猶言拋一屍一於野。

(19)況:譬也。

(20)忻忻:欣喜得意貌。

(21)厚德:疑「德厚」誤倒。

(22)吝:吝嗇。

簡:簡略。

(23)從尤功:封功最高者。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

以綴續前記(1),究其本末,並序位次,盡於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2)。

(1)以:「以」上脫一「是」字(王念孫說)。

(2)籍:名冊。

(表略)

(1)平陽:河東縣。

(2)漢:指漢中。

(3)此格應書「二」字。

(4)時:《衛青傳》作「壽」。

(5)二年:百衲、殿本及《史表》皆作「三年」,是。

二十四年:自元鼎三年至征和二年,止二十三年。

(6)杜陵:京兆之縣。

公乘:第八爵。

(7)公士:爵名第一級。

(8)洪邁曰:漢列侯八百餘人,及光武時,在者平陽、富平二侯耳。

(表略)

(1)信武:《地理志》無信武縣。

(2)江漢:《史表》作「江陵」,本傳也如此。

(3)九:當作「十九」。

自高帝六年至高後五年,凡十九年。

(4)事:役使之意。

(5)汝陰:汝南之縣。

(6)四十一年:自孝文十六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一年。

(表略)

(1)長安:京兆之縣。

大夫:爵名第五級。

(2)清河:「清陽」之誤。

清陽,清河縣。

(3)二十三年:自高帝六年至高後八年,實二十二年。

(表略)

(1)陽陵:屬馮翊。

《楚漢春秋》作「陰陵」。

(2)橫陽:鄉名。

(3)清:《史表》作「靖」。

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四」,是。

自孝惠六年至孝文十四年,正二十四年。

點校本《校勘記》誤。

(4)明:《史表》作「則」。

二十二年:誤。

自孝文十五年至孝景三年,為十二年。

點校本《校勘記》誤。

(5)十伍:漢律,有罪失官爵稱「士伍」。

(6)廣:齊郡縣。

嚴:謚也。

因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

召(讀邵):《史表》作「呂」,形近致誤。

(表略)

(1)廣平:臨淮之縣。

(2)郎:《史表》作「郎中」。

(3)平棘:常山之縣。

(4)三十三年:文帝后三年至孝景中二年,十三年;又孝景中五年至元朔三年,二十年,合兩數正三十三年。

(5)博陽:汝南之縣。

濞:《楚漢春秋》名「陵」。

(6)從:「從」下奪「起」字。

追士卒:指楚軍追擊之士兵。

(7)三十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後二年,為四十年。

(8)塞:指塞王故地。

(表略)

(1)堂邑:臨淮之縣。

(2)漸:《史表》作「折」,即浙:「漸」亦浙也(王先謙說)。

(3)壯息:《史表》作「壯寧」。

(4)季須:《史表》作「季」,《外戚傳》同。

(5)隆慮:河內之縣。

(6)融:《史表》作「?」。

(表略)

(1)曲逆:中山之縣。

(2)初起:《史表》作「初從」,是。

(3)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三年」,是。

(4)二十三年:《史表》作二十二年」,是。

(5)簪?:爵名第三級。

(表略)

(1)留:楚國之縣。

(2)申都:即申徒(都、徒,古通用),韓官名。

(3)門大夫:侯之屬官。

殺:《史表》作「謀殺」。

(4)射陽:臨淮之縣。

劉纏:即項伯。

(5)項:當作「項羽」。

(6)錢大昭曰:「纏與耏跖、張越、棘丘侯襄、鄧弱、趙堯六人,皆無位次。

蓋呂後時,或以罪免,或以身死,不得與也。

陽夏、淮陰反誅,其不與,更不待言。」

(表略)

(1)酇:沛郡之縣。

(2)築陽:南陽之縣。

(3)嗣:當嗣於孝文四年。

(4)武陽:東海之縣。

(5)則:當作「嘉」。

王先謙曰:封嘉,非「則」也,見《何傳》及《史表》。

(表略)

(1)嘉:《景紀》作「係」。

(2)不齋:謂當侍祠而不齋。

(3)酇:南陽之縣。

(表略)

(1)南■(luan):巨鹿之縣。

(2)質侯:七世孫尊、八世孫章俱謚「質」,必有一誤。

(3)絳:河東之縣。

(4)修:讀曰「條」,信都之縣。

(5)後三年:「三」當作「二」。

據《五行志》,周亞夫免侯在景帝中五年。

自文帝后二年至景帝中五年,正十八年。

點校本《校勘記》誤。

(表略)

(1)平曲:東海之縣。

(2)共:據《周勃傳》,共紹封絳侯,平曲。

(3)舞陽:穎川之縣。

(4)不更:爵名第四級。

(表略)

(1)曲周:廣平之縣。

(2)漢:當作「漢中」。

(3)遂成:《史表》無「成」字。

(4)懷侯世宗:《史表》作「侯宗,元朔三年封」。

(5)猛友:本義為「孟友」。

孟,轉變為「猛」,再變為「明」。

猛友,《平紀》作「明友」(陳直說)。

(6)穎陰:穎川之縣。

(7)強《本作》與《史表》作「疆」。

(表略)

(1)官首:爵名。

(2)元壽:「元始」之誤。

(3)汾陰:河東之縣。

(4)擊:當作「擊破」。

侯:《史表》作「定諸侯」。

比清陽侯:夏燮曰,「按表例凡言比某侯者,則其名次必相亞。

……今表中次清陽侯王吸於十四,而周昌功與之比。

則宜十五,而乃廁廣平侯薛歐於王吸之次,退周昌於十六。

以此證後來差次亂之,而原定十八侯中無薛歐可證也。」

(5)此路當先標「建平」二字,乃徙封,此脫。

建平,沛郡之縣。

(6)安陽:汝南之縣。

(7)沃侯國:漢縣無單名沃者,未知何也。

(表略)

(1)梁鄒:濟南之縣。

(2)比博陽侯:博陽侯陳濞位次十九,故武虎次二十。

(3)以上三格,《史表》記時,與此大不同。

夏燮疑二家所據簿籍不同。

(4)夫夷:零陵之縣。

(5)成:縣名,屬涿郡。

《汝水注》渫封邑在泰山郡。

渫:或作紲。

(6)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位次廿四,故渫位次二十五。

(7)節氏:縣名。

(8)赤:《文紀》作「赫」。

赤、赫,古通。

(表略)

(1)蓼:六安之縣。

(2)前元年:謂初起事之年,即秦胡亥元年。

後皆類此。

(3)衣冠道橋:謂游衣冠所經過的道橋。

(4)費:東海之縣。

(5)湖陵:《史表》作「湖陽」。

(6)巢:《地理志》有居巢,廬江之縣。

(表略)

(1)陽夏:淮陽之縣。

(2)趙:當作「代」。

(3)隆慮:河內之縣。

(4)十二年:當作「十三年」。

(5)陽都:城陽之縣。

(6)越:《史表》作「趙」。

(7)葉(shi):南陽之縣。

(8)安城:《史表》作「安成」。

城,成,古通。

(表略)

(1)陽信:「信陽」之倒,即《史表》之「新陽」。

信、新、古通。

胡:《史表》作「朝」,非謚,誤。

青:《史表》作「清」。

(2)比堂邑侯:堂邑侯陳嬰位次八十六,故呂青位次八十七。

(3)八十七:《史表》作「八十一」誤。

(4)臣:《史表》作「世」。

(5)談:《史表》作「譚」。

(6)東武:琅邪之縣。

(7)城將:帶領築城士卒之將。

(8)四十一:此與高宛侯丙猜位次同。

丙猜「功比斥丘侯」,斥丘侯位四十,丙猜當是四十一;則郭蒙不當位次四十一,故錢大昭疑為「二十一」。

(表略)

(1)汁防:《封泥考略》卷五有「汁邡長印」三事。

《地理志》作「什方」。

廣漢之縣。

(2)比平定侯:疑「平定」有誤。

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而汁邡位次五十七,不能與平定侯比,則可比位次五十六者,而《史》《漢》兩表俱缺五十六。

(3)巨鹿:《史表》作「巨」,無「鹿」字。

(4)此格,《補注》本有:「元康四年,玄孫長安上造章,詔復家。」

(5)棘蒲:《封泥考略》卷六有棘滿丞印,知「蒲」乃「滿」之誤(楊樹達說)。

陳武:《高五王傳》「棘蒲侯柴將軍」,張晏以為柴武。

或武育於陳,後復柴姓(周壽昌說)。

(6)都昌:北海之縣。

(7)辟強:《史表》作「辟疆」,是。

(8)昌侯國:當是都昌侯國(錢玷說)。

(表略)

(1)嚴侯嚴不職:兩「嚴」字,皆避漢字明帝諱改,《史表》作「莊」。

不職:《史表》作「不識」。

(2)建:《史表》作「逮」,是。

湯:張湯。

(3)貰齊全侯:《史表》作「貰齊侯呂。」

貰:巨鹿之縣。

齊:謚也。

合:非謚。

有以為「呂」之誤,又倒在「侯」上。

《濁漳水注》作封呂博為侯,故又有人以為「傅」乃「博」之誤,而衍「胡害」二字。

參考《補注》。

然下文兩提「胡害」豈皆衍字?(4)比台侯:台侯戴野位次三十五,故貰侯三十六。

(5)猜:《史表》作「倩」。

(表略)

(1)大上造:爵名,第十六級。

(2)海陽:遼西之縣。

(3)九月:「九年」之誤。

自高帝六年至孝惠二年,實九年。

(4)南安:漢初屬蜀郡,後屬犍為郡。

(5)重將:《史表》作「亞將」。

(表略)

(1)肥如:遼西之縣。

蔡邕乃蔡寅的後裔。

(2)將軍:《史表》作「都尉」。

(3)六十六:錢大昭疑當作「六十八」。

《漢表》六十六凡三侯(肥如、襄平、高梁),疑此侯不誤。

(4)戎:《史表》作「成」。

(5)曲成:東萊之縣。

(6)西城:《史表》作「曲城」。

曲城,即封地曲成。

執金吾:《史表》作「執珪」。

(7)夜:即掖。

蟲達初封掖縣。

亦東菜之縣。

「恆」乃衍字。

(8)十四年:據夏燮雲,:「十四年」,當作「十二年」,在孝文後五年。

十八年:應為孝景中五年。

(9)中五年:當作「六年」。

又據《史表》,捷改封於垣。

(10)皇柔:《史表》作「皋柔」。

(表略)

(1)河陽:河內之縣。

(2)起碭從:當作「從起碭」。

(3)淮陰:臨淮之縣。

(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

(5)芒:沛郡之縣。

(6)定武:《史表》作「武定」。

(7)張:疑隸東郡。

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一毛一釋之,傳國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1)河陽:河內之縣。

(2)起碭從:當作「從起碭」。

(3)淮陰:臨淮之縣。

(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

(5)芒:沛郡之縣。

(6)定武:《史表》作「武定」。

(7)張:疑隸東郡。

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一毛一釋之,傳國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表略)

(1)敬市:當依《史表》作「故市」,河南之縣。

(2)殷相:《史表》作「假相」。

(3)比平定侯: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故此侯為五十五。

夏燮曰:「赤封在前,而與後封之齊受相亞,其為高後之差次可證也。」

(4)三隊將:《史表》作「二隊將」。

八千戶:《史表》無「八」字。

(表略)

(1)魏其:琅邪之縣。

周止:《史表》作「周定」。

(2)簡:《史表》作「間」。

(3)祁:太原之縣。

(4)祁王:一寵一號,許以為王。

(5)爭惡:為爭惡地。

延壁:壁壘之名。

(6)它:《楊王孫傳》有祁侯,即它。

(7)平:河南到。

工師:複姓。

(8)比費侯賀:費侯陳賀位次三十一,故此侯三十二。

(9)聊城:東郡之縣。

(表略)

(1)魯:魯國之縣。

(2)重平:勃海之縣。

(3)底:「疵」之誤。

(4)城父:沛郡之縣。

《史表》作「故城」。

(5)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位次二十四,成侯董渫二十五;尹恢二十六,應比成侯。

(6)任:廣平之縣。

(7)有功:《史表》「有功」下有「侯」字,是。

(表略)

(1)河陵:《史表》作「阿陵」,涿郡縣,「河」字誤。

(2)塞路:守備於要路。

(3)勝侯客:《史表》作「侯勝客」,是。

勝,非謚。

(4)南:縣名。

(5)昌武:膠東之縣。

究:《史表》作「寧」。

(6)郎騎:《史表》作「郎中」。

比魏其侯:魏其侯周止位次四十四,故此侯四十五。

(7)十三年:高帝六年至孝惠五年,止十二年。

(8)惠侯:《史表》作「夷侯」。

(9)侯:《史表》作「康侯」。

(10)德:《史表》作「得」。

(表略)

(1)高宛:千乘之縣。

宛:《史表》作「苑」,誤。

《續封泥考略》卷三有高宛邑丞印。

猜:《史表》作「倩」。

(2)比斥丘侯:斥丘侯唐厲位次四十,故此侯四十一,然與東武侯郭蒙位次重複,疑郭蒙四十一有誤。

(3)平:《史表》作「孝」。

(4)郎騎將:《史表》無「將」字。

(5)發婁:縣名。

(6)十一年:據《史表》,通以孝景中五年復封,中六年有罪國除,此表衍「十」字。

(表略)

(1)終陵:《史表》作「絳陽」。

王國維據齊魯封泥之絳陵邑丞封泥,指出《史》《漢》二表皆有誤。

當作「絳陵」。

(2)三十五年:「三」當為「二」。

自高帝六年至文帝三年,為二十五年。

(3)勃:《史表》作「勃齊」。

(4)「曾孫」上脫「毋害」二字。

(5)東茅:沈欽韓曰:《一統志》茅鄉城在噗州府金鄉縣西南。

到:《史表》作「釗」。

(6)二隊:即二隊將。

(7)四十八:東茅侯、鹵嚴皆位次四十八,必有一誤,而三十八無人。

錢大昭疑此侯為三十八。

(8)告:《史表》作「吉」。

十二年:「二」當作「三」。

自孝文三年至十五年,為十三年。

事:役使。

員:人數。

(9)鮦陽:汝南之縣。

(10)斥丘:魏郡之縣。

⑾東部:《史表》作「東郡」,是。

⑿「侯」字衍。

成武:一作「城武」。

《史表》作「武城」。

⒀二十年:「二」當為「三」。

自高帝六年至文帝八年,為三十年。

⒁二年:當作「三年」。

據《史表》尊免侯於元鼎五年,自元鼎二年至五年,實三年。

??

(表略)

(1)台:濟南之縣。

(2)隊率:即隊帥。

賈:劉賈。

《史表》無「代」字。

(3)午:《史表》作「才」。

(4)安國:中山之縣。

(5)《史表》記事與此不同,當以《王陵傳》核之。

(6)斿:《史表》作「游」;徐廣雲,一作「昭」。

(表略)

(1)樂成:王先謙說是河間之縣,梁玉繩以為是南陽之縣。

(2)式侯吾客:《史表》作「武侯客」。

(3)五利侯:欒大。

(4)辟陽:信都之縣。

(5)侍呂後、孝惠。

二歲十月:《史表》作「侍呂後、孝惠沛三歲十月」,是。

蘇輿說「二歲」乃漢二年,誤。

(6)孝景二年:「二」乃「三」之誤《史表》作「三」,是。

故「二十一年」當是「二十二年」。

(表略)

(1)■成:《史表》作「蒯成」。

(2)二千二百戶:《史表》作「三千三百戶」。

(3)長沙:朱一新疑原無此「長沙」二字。

然《周紲傳》晉灼註:「《功臣表》屬長沙」,可見原本有「長沙」。

(4)鄲:沛郡之縣。

(表略)

(1)安平:豫章之縣。

鄂秋:《史表》「鄂千秋」。

(2)十二年:當作「九年」。

(3)九年:當作「十二年」。

(4)與淮南王安通:《史表》作「與淮南王女陵通。」

(5)北平:中山之縣。

(6)武陽:本傳及《史表》作「陽武」,是。

(7)計相:主管財政經濟之相。

(表略)

(1)高胡:縣名。

胡,一作「湖」。

(2)「燕」下奪一「侯」字。

(3)二十五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四年,實二十六年。

(4)煬:《史表》作「殤」,是。

(5)厭次:平原富平縣,見《地理志》。

爰類:《史表》作「元頃」。

(6)慎將:當時宮名。

元年:《史表》作「前元年」。

(表略)

(1)平皋:河內之縣。

(2)比釐侯:釐侯黎朱蒼位次百二十,故此侯百二十一。

《史表》作「比戴侯彭祖」,誤。

(3)復陽:清河之縣。

(4)康侯拾:康侯拾自孝景六年至元光六年,正二十三年,點校本《校勘記》改「三」為「五」,誤。

《史表》為二十三年。

(5)強:《史表》作「疆」。

(表略)

(1)陽河:「河」乃「阿」之誤。

上一黨一郡有陽阿縣。

齊侯其石:《史表》作「齊哀侯」,無名。

(2)比高湖侯:高湖侯位次八十二,故此侯八十三。

(3)十一月:當作「十月」,「一」字衍。

(4)《史表》云「中絕」,故此下更封埤山。

(5)埤山:縣名。

(6)十三年:當作「三年」,「十」字衍。

(7)盎:《史表》作「溫」。

(8)駢鄰:猶比鄰。

說衛:護衛之意。

(9)十月:《史表》作「七月」,誤。

元年:《史表》作「二年」,是。

(10)侯昌:《史表》作「哀侯昌」。

⑾侯安如:《史表》作「共侯如安」。

?

(表略)

(1)中水:涿郡之縣。

(2)從:《史表》「從起」,是。

(3)瑕:《史表》作「假」。

(4)青眉:《史表》作「青肩」,是。

西漢名青肩者極多(陳直說)。

(5)宜城:《史表》作「宜成」。

城、成,古通。

(6)杜衍:南陽之縣。

翥:《史表》作「翳」,《項羽傳》同。

(7)中郎騎:《史表》作「郎中騎」。

漢初但有郎中,無中郎。

(8)捨:《史表》作「翕」。

(表略)

(1)侯:《史表》作「強度」。

(2)敷:《史表》作「殷」。

(3)臨汝:東漢有臨汝縣,屬豫章郡。

(4)朝陽:濟南之縣。

(5)十二年:「二」當為「三」。

《史表》作「十三年」。

(6)奉明:京兆之縣。

(表略)

(1)棘陽:南陽之縣。

(2)丙申:《史表》作「丙辰」,誤,是年七月戊寅朔,無丙辰。

(3)侯:《史表》作「質侯」。

(4)涅陽:南陽之縣。

騰:《史表》作「勝」。

(5)比杜衍侯:杜衍侯,《表》作百二,疑作百三,(赤泉侯百二)此侯為百四,如此方合。

(6)平棘:常山之縣。

林摯:《史表》作「執」。

(7)二十四:《史表》二十五年,是。

(8)辟強:《史表》作「辟疆」,是。

(9)項圉:疑誤。

王先謙日:項,汝南之縣;圉,淮陽之縣,不能合併為一,疑有衍文。

(表略)

(1)深澤:中山之縣。

趙將夕:《漢印文字安徵》第十四、九頁有「趙將夕印」,疑即深澤侯遺物(陳直說)。

《史表》作「趙將夜」,疑誤。

(2)二年薨:此處有脫誤。

此言「二年薨」,時為高後四年,與下文「孝文後二年」不相接,中間隔了二十二年。

據《史表》「(孝文)十四年,復封將夜元年」云云,可推斷《漢表》有誤。

(3)修:《史表》作「循」。

(4)臾:縣名。

(5)夷胡侯:《史表》作「夷侯胡」,是。

(6)栒:《史表》作「■」。

即後扶風■邑縣(王念孫說)。

(7)盧綰:《史表》作「盧奴」,是。

(8)孝景四年:「四」字上脫一「中」字。

《史表》作「孝景中四年」。

七年:當是「十一年」之誤。

又,《史表》言侯何「有罪、國除」,則「薨」乃「免」之誤。

(表略)

(1)歷:信都縣。

《史表》作「磨」,誤。

(2)九十二:此位次與高陵侯王虞人重複,疑此為九十八。

(3)釐:《史表》作:「氂」。

(4)武原:楚國之縣。

(5)比高陵侯: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故此為九十三。

此可證高陵侯九十二不誤。

(6)槁:「橐」之誤(王念孫說)。

橐,山陽之縣。

祖:《史表》作「祗」,是。

(7)將:《史表》作「將軍」。

(8)節侯安:侯安與下格「侯千秋」之間缺一世。

據《史表》,所缺者為侯不得,千秋之父,自元朔元年至元狩元年,凡十年。

(表略)

(1)宋子:巨鹿之縣。

(2)右林:《史表》作「羽林」是。

(3)比歷侯:此侯九十九,疑歷侯程黑位次「九十二」當是「九十八」之誤。

夏燮日:「表中闕九十七位次,疑深澤侯趙將夕當之。」

(4)留:《史表》作「不疑」。

(5)猗氏:河東之縣。

(6)支:《史表》作「交」。

(7)羌:《史表》作「差」。

(表略)

(1)清:東郡之縣。

室中:《史表》作「空中」。

均誤。

《索隱》:「窒中姓,見《風俗通》。」

窒中,姓也,有漢印為證(陳直說)。

(2)比彭侯:彭侯秦同位次七十,故此侯七十一。

(3)古:或作「石」。

《史表》作「石」。

(4)圉:《史表》作「簡」。

肸:《史表》作「勝」。

(5)比彭侯:彭侯位次七十,清侯七十一,故強侯七十二。

(6)三年:當作「十三年」。

復:父名章復,子不得名復,疑誤。

(7)彭:東海郡費縣地。

(8)代:「代」上疑脫「定」子。

(表略)

(1)吳房:汝南之縣。

(2)後三年:當作「後二年」。

(3)寧:即河內之修武縣。

或作「寧陽」,太山之縣。

遫:《史表》作「選」。

(4)孝文後元年:據《史表》,當作「孝景元年」。

(5)昌:琅邪之縣。

旅:《史表》作「盧」。

「旅」與「盧」同。

(表略)

(1)共:河內之縣。

(2)起:《史表》「起」下有「臨淄」二字。

(3)高:《史表》作「商」。

(4)閼氏:屬安定。

閼氏,即烏氏。

(5)大與:官名。

《史表》作「太尉」。

(6)安丘:琅邪之縣。

(7)一歲:《史表》作「二歲」。

(8)二千戶:《史表》作「三千戶」(9)新:《史表》作「?」。

(10)拾:《史表》作「指」。

⑾搏揜:襲擊別人而搶劫財物。

(表略)

(1)襄平:臨淮之縣。

(2)比平定侯:平定侯位次五十四,又一個「比平定侯」之敬市(當作「故市」)侯列五十五,則此侯當是五十六。

(3)六十六:當作「五十六」。

(4)龍陽:《史表》作「龍」。

「陽」字衍。

泰山郡博縣有龍鄉。

(5)九月:當作「後九月」。

(6)平:《史表》作「繁」,是。

此表上文已有平侯工師喜,不應一地兩封。

張瞻師:《史表》無「師」字。

(7)五年:《史表》作「三年」,是。

(8)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是。

高帝九年十二月已巳朔。

無壬寅。

(9)恂:《史表》作「■獨」。

(表略)

(1)敏:錢大昭為「繁」。

(2)陸量:《史表》作「陸梁」。

《索隱》雲,陸梁地,在江南。

(3)列諸侯:《史表》無「諸」字。

(4)丙戌:《史表》作「丙辰」。

(5)秉鐸:武功爵第六級。

(6)高景:《史表》作「高京」,縣名。

(7)內史:誤。

《傳》作「卒史」,是。

(8)三十五年;自高帝九年至孝文後四年,實三十九年。

(9)繩:與「澠」同,縣名。

(10)園屋:《史表》作「園陵」。

(表略)

(1)四月戊寅封:此五字當處下格。

(2)《楚漢春秋》亦闕:此六字疑是注文。

(3)義陵:武陵之縣。

郢:《史表》作「程」。

(4)丙子:《史表》作「丙午」,是。

高帝九年九月乙未朔,無丙子。

(5)重:《史表》作「種」。

(6)十七年薨:張敖約薨於高後七年。

(7)二年:《異姓諸侯王表》,《史記》紀、表,均作「元年」。

復為侯:降為南宮侯。

(8)六年:當作「十六年。」

?(9)王:《史表》及傳作「生」。

(10)睢陵:《史表》作「睢陽」,誤。

⑾廣國:《史表》作「廣」。

廣國薨於元鼎二年。

⑿二年:當作「三年」。

太初二年:當作「太初三年」。

(表略)

(1)紹封:據本傳,「紹封」下脫「宣平」二字。

(2)信都:縣名。

(3)樂昌:東郡之縣。

(4)受:本傳作「壽」。

(5)東陽:清河之縣。

(表略)

(1)慎陽:「滇陽」之誤,汝南之縣。

東:《史表》作「欒」。

(2)五十一年:官本作「五十二」,是。

(3)願:《史表》作「願之」。

(4)開封:河南之縣。

(5)比共侯:共侯旅罷軍位次百十四。

故此侯百十五。

(6)元狩:「元鼎」之誤。

(表略)

(1)禾成:縣名。

王先謙日:「據《濁漳水注》,禾成作『和城』,在巨鹿敬武、貫縣之間。」

昔:《史表》作「耳」。

(2)五年:《史表》作「二年」。

(3)二十年:自高帝十一年至孝文四年,實二十一年。

(4)堂陽:巨鹿之縣。

(5)祝阿:平原之縣。

色:《史表》作「邑」。

(6)罌:「罌」上脫「以」字。

(7)千八百戶:《史表》無「千」字。

(表略)

(1)長修:河東之縣。

(2)攻項昌:《史表》作「功比須昌侯」,是。

須昌侯趙衍百七,故此侯百八。

(3)三月:《史表》作「正月」,是。

(4)信平:即新平,淮陰之縣。

(5)意:《史表》作「喜」。

(6)陽平;東郡之縣。

(7)擅搖:謂擅從役使之。

(8)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正月辛未」,是。

(9)營陵:北海之縣。

(10)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是。

⑾七年:《史表》作「六年」,誤。

自高帝十一年至高後六年,正十五年。

⑿土軍:西河之縣。

式:《史表》作「武」。

⒀信成:清河之縣。

(表略)

(1)阿武:涿郡之縣。

(2)廣阿:巨鹿之縣。

(3)敬:《史表》作「竟」。

(4)越人:《公卿表》亦作「越人」,《史表》奪「人」字。

(5)須昌:東郡之縣。

(6)已丑:《史表》作「已酉」。

(表略)

(1)臨轅:《史表》同。

惟傳世有「臨袁侯」虎符銘文、「臨袁邑丞」印,皆作「臨袁」(楊樹達說)。

(2)中:《史表》作「忠」。

(3)梁郎:仕梁為郎。

官大夫:爵名第六級。

(4)汲:河內之縣。

紹:《史表》作「終」。

公上:複姓。

(5)太僕:《史表》作「太傅」。

(6)乙酉:《史表》作「已巳」。

(7)寧陵:陳留之縣。

(8)謝:《史表》作「射」。

(9)惠侯始:據引表,惠侯始薨於建元四年,而《史表》始薨於孝景五年,兩表不合。

據《史表》,當補「亡(無)後,國除」四字。

(表略)

(1)汾陽:太原之且。

(2)前三年:《史表》作「前二年」。

櫟陽:《史表》作「陽夏」。

(3)三月:《史表》作「二月」,是,高帝十一年三月丙辰朔,無辛亥。

(4)太常:《史表》作「坐為太常,行太僕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除」。

《公卿表》雲,「坐為謁問囚故太僕敬聲亂尊卑免」。

「謁聞」,當作「謁問」。

(5)戴:漢初縣名,後併入甾縣,屬梁國。

(6)憚:《史表》作「悼」。

(7)安侯軫:《史表》作「侯安期」。

(8)十二年:「二」當作「三」。

自高後三年至孝文七年,實十三年。

(表略)

(1)衍: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卷四有衍侯邑丞印。

(2)挾詔書論:詔書當奉持之,而挾以行,故論罪。

(3)平州:在齊地。

昭涉:《史表》同,複姓。

錢大昕曰,「涉」,當作「沙」。

(4)種:《史表》作「福」。

(5)後一年:百衲本及《史表》作「後二年」,是。

(6)涪:蜀郡之縣。

(7)中牟:河南之縣。

單:《史表》作「單父」,《索隱》引《漢表》同。

此脫「父」字。

(8)三十七年:誤。

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四年。

如據《史表》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四年,正三十七年。

(9)十八年:誤。

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四年,為二十一年。

如據《史表》,自元光五年至元鼎四年,正十八年。

故《漢表》「元光二年」之「二」,實「五」之誤。

(表略)

(1)邔:南郡之縣。

(2)夷侯榮成:《史表》作「慶侯榮盛」。

(3)博陽:《史表》同。

「傅陽」之誤。

傅陽,楚國之縣(陳濞已封博陽)。

(4)從:《史表》作「從起」。

(5)元年:《史表》作「中五年」。

(表略)

(1)陽羨:吳郡之縣。

《史表》作「陽義」,誤。

(2)南和:廣平之縣。

(3)下相:臨淮之縣。

(4)順:《史表》作「慎」。

順、慎,通用。

(5)高陵:縣名,屬琅邪。

王虞人:《史表》作「王周」。

(6)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

(7)九十二: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武原侯衛胠功與之比,第九十三,幫知不誤。

表中歷侯程黑也為第九十二,顯然有誤。

(8)侯弄弓:《史表》作「惠侯並弓」。

陳直曰:考《漢印文字徵》第三、十二頁「盧弄弓印」,可證《史表》「並弓」為誤字。

(9)十二年:「二」當作「三」。

自孝文十三年至孝景二年,實十三年。

(表略)

(1)期思:汝南之縣。

(2)一千戶:百衲本、官本及《史表》均作「二千戶」,是。

諸表凡數「一」者皆略,如「千戶」雲。

(3)戚:邑名。

屬東郡觀縣。

東海郡也有戚縣。

季:當作「李」,詳見本書《灌嬰傳》。

(4)賁侯長:《史表》缺此一代。

(5)躁侯瑕:《史表》作「齊侯班」。

(6)谷陽:沛郡之縣。

《史表》作「谷陵」。

(7)柘:沛群之縣。

(8)卯:《史表》作「卬」。

(9)懿侯解中:《史表》作「獻侯解」。

(10)嗣:「嗣」下有闕文。

(表略)

(1)嚴:《史表》作「壯」,一作「莊」。

《漢表》諱莊為嚴。

猜:《史表》作「倩」。

(2)煬:《史表》作「殤」,非。

(3)節侯周:《史表》缺節侯週一代。

(4)平壽:北海之縣。

(5)成陽:汝南之縣。

奚意:《史表》無「奚」字。

(6)腰斬:《史表》作「鬼薪」。

(7)桃:信都之縣。

(8)淮南太守:《史表》作「淮陰守」。

(9)懿侯:《史表》作「哀侯」。

(10)由:《史表》作「申」。

(表略)

(1)高梁:地近河東郡楊縣。

(2)使使:後一「使」字衍。

(3)二月:《史表》作「三月」是。

高帝十二年二月辛巳朔,無丙寅。

(4)六十六:酈疥與肥如侯蔡寅、襄平侯紀通三侯位次俱重複。

肥如侯當是六十六,襄平侯當作五十六(上文已述)。

高梁侯疑是三十三,據《史表》「功比平侯嘉」,平侯嘉即平悼侯工師喜,平侯位次三十二,則高梁侯當是三十三。

(5)侯平:《史表》缺侯平世次。

(6)紀信:《史表》作「紀」。

(7)二十二年:當作「二十三年」。

自高後三年至孝文後元年,正二十三年。

(8)二年:《史表》作「三年」,是。

(表略)

(1)景:《史表》作「甘泉」。

競:《史表》作「竟」。

(2)真粘:《史表》作「莫搖」。

(3)嬩:「嫖」之誤。

(4)張:廣平之縣。

一毛一釋之:《史表》作「一毛一澤」。

(5)中涓:《史表》「中涓」下有「騎」字。

(6)郎騎:《史表》作「郎將」。

(7)侯鹿:《史表》作「夷侯慶」。

(8)煮棗:濟陰郡冤朐縣有煮棗城。

端侯革朱:《史表》作「靖侯赤」。

(9)越將:《史表》作「郎將」,是。

(10)式:《史表》作「武」。

(11)二十一年:自孝文二年至孝景中元年,實三十年。

(12)傿陵:穎川之縣。

《史表》作「鄢陵」。

(13)十二月:當作「十二年」。

《史表》作「十二年中」。

(表略)

(1)鹵:安定之縣。

《史表》作「菌」,誤。

(2)中尉:《史表》作「中涓」。

(3)十二月:當作「十二年」。

(4)此格脫「孫」字。

(5)百四十七人:「四」當為「三」,百三十七人。

(6)百五十三人:「五」當為「四」,序言百四十三人。

百四十三人,皆高帝時封;而呂後令陳平差次,有所增刪;位次也有缺者,實難完全考明。

(7)編:南郡之縣。

便,桂陽之縣,分編縣而置。

(8)黎朱蒼:《史表》作「利倉」。

《索隱》引《漢表》作「朱蒼」。

(9)彭祖:其上脫「侯」字。

(10)扶:《史表》作「秩」。

(表略)

(1)平都:上郡之縣。

(2)定齊降:《史表》作「降,定齊」,是。

此誤倒。

(3)孝惠三人:孝惠所封三人皆有第,顯然高帝以後增入。

(4)侯生:此處記事有誤。

據《史表》,「(高後)八年,侯買坐品氏事誅。

國除」。

張敖之子偃以教文元年降封南宮侯。

校以《史表》,偃之子歐,歐之子生。

生與買無關係。

(5)北海:南宮乃信都之縣,非北海。

(6)梧:楚國之縣。

陽城:複姓。

(7)郟:穎川之縣。

(8)築長安城:始於惠帝元年,成於五年。

(表略)

(1)平定:西河之縣。

(2)家車吏:主管漢王的家車。

(3)八年:當作「十八年」。

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元年,實十八年。

(4)博成:即博城,泰山之縣。

(5)悼武王:周呂侯呂澤,高後追尊為悼武王。

(6)已丑:《史表》作「乙酉」,是。

高後元年四月甲子朔,乙酉乃二十二日,已丑乃二十六日,若博成侯以四月已丑封,則《史表》不應將其置於「四月乙酉」封的沛侯呂種之前。

(7)沅陵:武陵之縣。

(8)七月丙申:《史表》作「十一月壬申」。

(表略)

(1)中邑:勃海之縣。

朱進:《史表》作「朱通」。

(2)呂相:呂王之相。

(3)樂平:後漢為東郡縣。

(4)隊率:《史表》作「隊卒」。

(5)買田宅不法:置田宅逾制,則是不法。

(6)山都:南海之縣。

恬啟:《史表》作「恬開」,諱「啟」為「開」。

(7)憲侯:《史表》作「惠侯」。

(8)二十三年:誤。

自景帝四年至元狩四年,凡三十五年。

(9)甘泉上林:甘泉上林宮,在甘泉宮內或附近,修建於漢武帝時(陳直說)。

(10)祝茲:《史表》作「松茲」,是。

松茲,廬江之縣。

(11)從:《史表》作「從起」,是。

(12)十一年:自高後四年至孝文後六年,凡二十七年。

(13)七年:當作「後七年」。

王先謙曰:「後七年也。

後六年厲尚為將軍,未薨。

《史表》亦誤作七年。

『十一年』當為二十七年。」

(14)二十九年:當作「二十四年」。

(表略)

(1)成陰:《史表》作「成陶」,一作「陰」。

(2)渡呂後:謂協助呂後渡水,得避寇難。

(3)俞:清河之縣。

《地理志》作「鄃」。

(4)朝陽侯:華寄。

(5)醴陵:後漢為縣,屬長沙。

(6)此表與《外戚恩澤侯表》略有矛盾。

錢大昕曰:「此表失數不其(呂種)、漢陽(呂祿),而多一沛,又別出腄(呂通),不入隨父之例,與《外戚恩澤侯表》互異。」

(7)陽信:在新野。

(8)十三年:當作「十二年」。

(9)十一月辛丑:《史表》作「三月辛丑」,誤。

(表略)

(1)壯武:膠東之縣。

(2)樊:東平之縣。

(3)從:「從」下當有「起」字。

(4)中二年:《史表》作「中三年」,是。

(5)二十一年:自孝景中三年至元朔元年,止二十年。

衍「一」字。

(6)沶陵:《史表》作「波陵」。

(7)南■:河內有■亭。

(8)坐後父:會於廷中而隨父,失朝廷以爵之序。

(表略)

(1)黎:東郡之縣。

(2)父齊相:召平。

(3)潰:《史表》作「澤」。

(4)不出持馬:對於發馬給軍,匿而不出。

(5)瓶:琅邪之縣。

(6)弓高:信都之縣。

《索隱》引《漢表》在營陵。

(7)不得:班氏對此世次似疑,故有此言。

《史表》云:「(孝景)前元年,侯則元年」,「元朔五年,侯則薨」。

按《史表》,前後相接。

(8)嗣:據《史表》,當刪去「嗣」字。

(9)龍雒:平原之縣。

(10)?:「說」之誤。

韓說先封龍雒侯,後封按道侯。

(表略)

(1)元封元年:此紀受封之時。

已卯:《史表》作「丁卯」。

(2)延和:即征和。

(3)興嗣:《史表》作「長代」。

(4)曾:本紀及《韓王信傳》作「增」。

(5)元年:「元」乃「三」之誤。

增薨於五鳳二年,見《宣紀》、《信傳》及《公卿表》,故寶嗣於五鳳三年。

(6)元封:「元延」之誤。

已入成帝時,豈能是「元封」。

(7)敞弓:當作「持弓」。

(表略)

(1)二千戶:《史表》作「千四百三十二戶」。

(2)釋之:《史表》作「澤之」。

釋、澤,字通。

(3)詐疾不從:乃不敬之罪。

《史表》有「不敬」二字。

(4)魏:襄城,穎川之縣,非魏郡。

(5)故安:涿郡之縣。

(6)二年:「元年」之誤。

《史表》作「元年」,紀、傳均同。

(7)五百戶:《史表》作「一千七百一十二戶」。

(8)丁巳封:申屠嘉以丞相封侯。

《百官表》與《將相表》皆載孝文後二年「八月庚午」為相封侯。

(9)七年:如以孝文後二年至孝景二年計,則為八年。

(10)侯共:《史表》作「恭侯蔑」,是。

以■脫。

共、恭,字通。

(11)二十二年:誤。

自孝景三年至元狩元年,凡三十三年。

《史表》正合三十三。

(12)三年:「二年」之誤。

殿本與《史表》均作「二年」。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