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說明】本卷表述西漢外戚、恩澤侯者的情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

漢書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

(表略)

【說明】本卷表述西漢外戚、恩澤侯者的情況。

這個表是新創,以侯者為經,以世系為緯,專記外戚、恩澤之封侯,以明封爵日濫,反映出西漢外戚日益權重、丞相諂媚受封的時代特點。

表序指出立表旨趣和主要內容,所論「爵以功為先後,官用能為次序」,「孝景將侯王氏,條侯犯色」,似是諷刺對外戚、一寵一臣封侯之事,不是因功勞才能,遵故事舊例,而是憑君主好惡,靠裙帶關係。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1),修廢舉逸(2),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

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聖,至乎不及下車(3)。

世代雖殊,其揆一也(4)。

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5),求聘四皓(6),過魏則一寵一無忌之墓(7),適趙則封樂毅之後(8)。

及其行賞而授位也。

爵以功為先後,官用能為次序。

後嗣共(恭)已遵業,舊臣繼踵居位。

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

會上亦興文學,進拔幽隱,公孫弘自海瀕而登宰相,於是一寵一以列侯之爵。

又疇咨前代(9),詢問耆老,初得周後,復加爵邑(10)。

自是之後,宰相畢侯矣。

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11)。

(1)興滅繼絕:興滅國,繼絕世。

(2)廢:指原先的典章制度。

逸:逸民。

(3)傳稱武王克殷等句:師古曰:「《禮記》『武王克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

此其事也。」

(4)揆(kui):尺度,準則。

(5)六國:指戰國時齊、楚、燕、趙、韓、魏六國。

(6)四皓:漢初四隱士,名東園公、綺裡奇、夏黃公、角里先生。

(7)無忌:人名。

即魏公子信陵君。

(8)封樂毅之後:封樂毅之孫樂叔,號華成君。

見《高紀》。

(9)疇咨:訪問、記求之意。

(10)《武帝記》載,元鼎四年,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

(11)《成帝紀》載,綏和元年,封殷後孔吉為殷紹嘉侯。

世:嗣。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1),侯者二人(2)。

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是以高後欲王諸呂,王陵廷爭;孝景將侯王氏(3),釐侯犯色(4)。

卒用廢黜(5)。

最後薄昭、竇嬰、上官、衛、霍之侯,以功受爵。

其餘後父據《春秋》褒紀之義(6),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意(7),浸廣博矣。

是以別而敘之(8)。

(1)與:參與。

(2)侯者二人:指呂後兄周呂侯呂澤、建成侯呂釋之。

(3)王氏:指景帝王皇后兄王信。

(4)釐侯:即條侯周亞夫。

犯色:意謂違背君意。

(5)卒用廢黜:謂景帝默然而沮(楊樹達說)。

(6)《春秋》褒紀之義:應劭曰:「《春秋》,天子將納後於紀,紀本子爵也,故先褒為侯,言王者不娶於小一柄一。」

(7)《大雅》申伯之意:應劭曰:『申伯,周宣王元舅也,為邑於謝。

後世欲光一寵一外親者,緣申伯之恩,援此義以為諭也。」

(8)別而敘之:所封不符侯功臣之約,不可附於功臣侯表,故別敘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