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嚴安者,臨菑人也。以故丞相史上書,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

漢書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

【原文】

嚴安者,臨菑人也。

以故丞相史上書,曰:

臣聞《鄒子》曰:「政教文質者,所以雲救也,當時則用,過則捨之,有易則易之,故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

今天下人民用財侈一靡一,車馬衣裘宮室皆競修飾,調五聲使有節族,雜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觀欲天下。

彼民之情,見美則願之,是教民以侈也。

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未不可徒得,故搢紳者不憚為詐,帶劍者誇殺人以矯奪,而世不知愧,故一奸一軌浸長。

夫佳麗珍怪固順於耳目,故養失而泰,樂失而一婬一,禮失而采,教失而偽。

偽、采、一婬一、泰,非所以范民之道也。

是以天下人民逐利無已,犯法者眾。

臣願為民制度以防其一婬一,使貧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心既和平,其一性一恬安。

恬安不營,則盜賊銷,盜賊銷,則刑罰少;刑罰少,則陰陽和,四時正,風雨時,草木暢茂,五穀蕃孰,六畜遂字,民不夭厲,和之至也。」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及其衰,亦三百餘年,故五伯更起。

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

五伯既沒,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

諸侯恣行,強陵弱,眾暴寡。

田常篡齊,六卿分晉,並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

於是強國務攻,弱國修守,合從連衡,馳車轂擊,介冑生蟣虱,民無所告訴。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皇帝,一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

銷其兵,鑄以為鍾虡,示不復用。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

鄉使秦緩刑罰,薄俺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風,循其故俗,為知巧權利者進,篤厚忠正者退,法嚴令苛,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逸。

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強胡,闢地進境,戍於北河,飛芻挽粟以隨其後。

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攻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地,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糧食乏絕,越人擊之,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於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項梁舉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谷,豪士並起,不可勝載也。

然本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乎伯王,時教使然也。

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

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龍城,議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長策也。

今中國無狗吠之警,而外累於遠方之備,一靡一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

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於匈奴,非所以安邊也。

禍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鍛甲摩劍,矯箭控弦,轉輸軍糧,未見休時,此天下所共憂也。

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

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列城數十,形束壤制,帶脅諸侯,非宗室之利也。

上觀齊、晉所以亡,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下覽秦之所以滅,刑嚴文刻,欲大無窮也。

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逢萬世之變,則不可勝諱也。

後以安為騎馬令。

終軍字子雲,濟南人也。

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於郡中。

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

至府受遣,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

甚奇之,與交結。

軍揖太守而去,至長安上書言事。

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從上幸雍祠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蹄。

時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輒復合於木上。

上異此二物,博謀群臣。

軍上對曰:

臣聞《詩》頌君德,《樂》舞後功,異經而同指,明盛德之所隆也。

南越竄屏葭葦,與鳥魚群,正朔不及其俗。

有司臨境,而東甌內附,閩王伏辜,南越賴救。

北胡隨畜荐居,禽一獸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攝。

大將軍秉鉞,單于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

是澤南洽而威北暢也。

若罰不阿近,舉不遺遠,設官俟賢,縣賞待功,能者進以保祿,罷者退而勞力,刑於宇內矣。

履眾美而不足,懷聖明而不專,建三宮之文質,章厥職之所宜,封禪之君無聞焉。

夫天命初定,萬事草創,及臻六一合同風,九州共貫,必待明聖潤色,祖業傳於無窮。

故周至成王,然後制定,而休征之應見。

陛下盛日月之光,垂聖思於勒成,專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官,獻享之一精一交神,積和之氣塞明,而異獸來獲,宜矣。

昔武王中流未濟,白魚入於王舟,俯取以燎,群公鹹曰「休哉!」今郊祀未見於神祇,而獲獸以饋,此天之所以示饗,而上通之符合也。

宜因昭時令曰,改定告元,苴白茅於江、淮,發嘉號於營丘,以應緝熙,使著事者有紀焉。

蓋六<貌鳥>退飛,逆也;白魚登舟,順也。

夫明暗之征,上亂飛鳥,下動淵魚,各以類推。

今野獸並角,明同本也;眾支內附,示無外也。

若此之應,殆將有解編發、削左衽、襲冠帶、要衣裳而蒙化者焉。

斯拱而俟之耳!

對奏,上甚異之,由是改元為元狩。

後數月,越地及匈奴名王有率眾來降者,時皆以軍言為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風俗。

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還,奏事,徙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顓之可也。

湯以致其法,不能詘其義,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曰:「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里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顓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故《春秋》『王者無外』。

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餘臧,正二國廢,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

又詰偃:「膠東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魯國西枕泰山,東有東海,受其鹽鐵。

偃度四郡口數、田地,率其用器食鹽,不足以並給二郡邪?將勢宜有餘,而吏不能也?何以言之?偃矯制而鼓鑄者,俗及春耕種贍民器也。

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至秋乃能舉火。

此言與實反者非?偃已前三奏,無詔,不惟所為不許,而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干名采譽,此明聖所必加誅也。

『枉尺直尋』,孟子稱其不可;今所犯罪重,所就者小,偃自予必死而為之邪?將幸誅不加,欲以采名也?」

偃窮詘,服罪當死。

軍奏「偃矯制顓行,非奉使體,請下御史征偃即罪。」

奏可。

上善其詰,有詔示御史大夫。

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

軍問:「以此何為?」

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

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

棄繻而去。

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

軍行郡國,所見便宜以聞。

還奏事,上甚說。

當發使匈奴,軍自請曰:「軍無橫草之功,得列宿衛,食祿五年。

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

駑下不勻金革之事,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願盡一精一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凶於單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詔問畫吉凶之狀,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

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

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

天子大說,賜南越大臣印綬,一用漢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撫之。

越相呂嘉不欲內屬,發兵攻殺其王及漢使者,皆死。

語在《南越傳》。

軍死時年二十餘,故世謂之「終童」。

王褒字子淵,蜀人也。

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侍詔金馬門。

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

上頗作歌詩,欲興協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龔德,皆召見待詔。

於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於眾庶,聞王褒有俊材,請與相見,使褒作《中和》、《樂職》、《宣佈》詩,選好事者令依《鹿鳴》之一聲習而歌之。

時,汜鄉侯何武為僮子,選在歌中。

久之,武等學長安,歌太學下,轉而上聞。

宣帝召見武等觀之,皆賜帛,謂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

褒既為刺史作頌,又作其傳,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軼材。

上乃征褒。

既至,詔褒為聖主得賢臣頌其意。

褒對曰:

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麗密;羹藜含糗者,不足與論太牢之滋味。

今臣辟在西蜀,生於窮巷之中,長於蓬茨之下,無有遊觀廣覽之知,顧有至愚極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應明指。

雖然,敢不略陳愚而抒情素!

記曰:「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已正統而已。

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

所任賢,則趨捨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

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

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清水焠其鋒,越砥斂其咢,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泛畫塗。

如此,則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台五增,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

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於行,匈喘膚汗,人極馬倦。

及至駕嚙膝,驂乘旦,王良執靶,韓哀附輿,縱馳騁騖,忽如景一靡一,過都越國,蹶如歷塊;追奔電,逐遺風,周流八極,萬里一息。

何其遼哉?人馬相得也。

故服絺綌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鬱燠;襲貂狐之暖者,不憂至寒之淒愴。

何則?有其具者易其備。

賢人君子,亦聖王之所以易海內也。

是以嘔喻受之,開寬裕之路,以延天下英俊也。

夫竭知附賢者,必建仁策;索人求士者,必樹伯跡。

昔周公躬吐捉之勞,故有圉空之隆;齊桓設庭燎之禮,故有匡合之功。

由此觀之,君人者勤於求賢而逸於得人。

人臣亦然。

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誠則上不然其信,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

是故伊尹勤於鼎俎,太公困於鼓刀,百里自鬻,甯子飯牛,離此患也。

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即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疏釋蹻而享膏粱,剖符錫壤而光祖考,傳之子孫,以資說士。

故世必有聖知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

故虎嘯而風冽,龍興而致雲,蟋蟀俟秋吟,蜉蝤出以陰。

《易》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故世平主聖,俊艾將自至,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獲稷、契、皋陶、伊尹、呂望,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一精一會神,相得益章。

雖伯牙一操一遞鐘,逢門子彎烏號,猶未足以喻其意也。

故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上下俱欲,驩然交欣,千載一合,論說無疑,翼乎如鴻一毛一過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

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橫被無窮,遐夷貢獻,萬祥畢溱。

是以聖王不遍窺望而視已明,不單頃耳而聽已聰;恩從祥風翱,德與和氣游,太平之責塞,優遊之望得;遵游自然之勢,恬淡無為之場,休征自至,壽考無疆,雍容垂拱,永永萬年,何必偃卬詘信若彭祖,呴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蓋信乎其以寧也!

是時,上頗好神仙,故褒對及之。

上令褒與張子僑等並待詔,數從褒等放獵,所幸宮館,輒為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

議者多以為一婬一靡一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

辟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今世俗猶皆以此虞說耳目,辭武比之,尚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於倡優博弈遠矣。」

頃之,擢褒為諫大夫。

其後太子體不安,苦忽忽善忘,不樂。

詔使褒等皆之太子一宮虞侍太子,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造作。

疾平復,乃歸。

太子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令後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

後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

褒於道病死,上閔惜之。

賈捐之字君房,賈誼之曾孫也。

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召待詔金馬門。

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里,合十六縣,戶二萬三千餘。

其民暴惡,自以阻絕,數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數年一反,殺吏,漢輒發兵擊定之。

自初為郡至昭帝始元元年,二十餘年間,凡六反叛。

至其五年,罷儋耳郡並屬珠崖。

至宣帝神爵三年,珠崖三縣復反。

反後七年,甘露元年,九縣反,輒發兵擊定之。

元帝初元元年,珠崖又反,發兵擊之。

諸縣更叛,連年不定。

上與有司議大發軍,捐之建議,以為不當擊。

上使侍中、駙馬都尉、樂昌侯王商詰問捐之曰:「珠崖內屬為郡久矣,今背畔逆節,而雲不當擊,長蠻夷之亂,虧先帝功德,經義何以處之?」

捐之對曰:

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無忌諱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臣聞堯、舜,聖之盛也,禹入聖域而不優,故孔子稱堯曰「大哉」,《韶》曰「盡善」,禹曰「無間」。

以三聖之德,地方不過數千里,西被流沙,東漸於海,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欲與聲教則治之,不欲與者不強治也。

故君臣歌德,含氣之物各得其宜。

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

是以頌聲並作,視聽之類鹹樂其生,越裳氏重九譯而獻,此非兵革之所能致。

及其衰也,南征不還,齊桓救其難,孔子定其文。

以至乎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

然地南不過閩越,北不過太原,而天下潰畔,禍卒在於二世之末,《長城之歌》至今未絕。

賴聖漢初興,為百姓請命,平定天下。

至孝文皇帝,閔中國未安,偃武行文,則斷獄數百,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時有獻千里馬者,詔曰:「鸞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日五十里,師行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馬,獨先安之?」

於是還馬,與道裡費,而下詔曰:「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求來獻。」

當此之時,逸游之樂絕,奇麗之賂塞,鄭、衛之倡微矣。

夫後宮盛色則賢者隱處,佞人用事則諍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謚為孝文,廟稱太宗。

至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校。

乃探平城之事,錄冒頓以來數為邊害,厲兵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連諸國至於安息,東過碣石以玄菟、樂一浪一為郡,北卻匈奴萬里,更起營塞,制南海以為八郡,則天下斷獄萬數,民賦數百,造鹽、鐵、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猶不能足。

當此之時,寇賊並起,軍旅數發,父戰死於前,子斗傷於後,女子乘亭障,孤兒號於道,老母寡一婦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

淮南王盜寫虎符,陰聘名士,關東公孫勇等詐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今天下獨有關東,關東大者獨有齊、楚,民眾久困,連年流離,離其城郭,相枕席於道路。

人情莫親父母,莫樂夫婦,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此社稷之憂也。

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驅士眾擠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饑饉,保全元元也。

《詩》云「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動為國家難,自古而患之久矣,何況乃復其南方萬里之蠻乎!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一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

顓顓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又非獨珠崖有珠犀玳瑁也,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

其民譬猶魚鱉,何足貪也!

臣竊以往者羌軍言之,暴師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里,費四十餘萬萬,大司農錢盡,乃以少府禁錢續之。

夫一隅為不善,費尚如此,況於勞師遠攻,亡士毋功乎!求之往古則不合,施之當今又不便。

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

願遂棄珠崖,專用恤關東為憂。

對奏,上以問丞相御史。

御史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於定國以為:「前日興兵擊之連年,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還者二人,卒士及轉輸死者萬人以上,費用三萬萬餘,尚未能盡降。

今關東困乏,民難搖動,捐之議是。」

上乃從之。

遂下詔曰:「珠崖虜殺吏民,背畔為逆,今廷議者或言可擊,或言可守,或欲棄之,其指各殊。

朕日夜惟思議者之言,羞威不行,則欲誅之;孤疑辟難,則守屯田;通於時變,則憂萬民。

夫萬民之飢餓,與遠蠻之不討,危孰大焉?且宗廟之祭,凶年不備,況乎辟不嫌之辱哉!今關東大困,倉庫空虛,無以相贍,又以動兵,非特勞民,凶年隨之。

其罷珠崖郡。

民有慕義欲內屬,便處之;不欲,勿強。」

珠崖由是罷。

捐之數召見,言多納用。

時,中書令石顯用事,捐之數短顯,以故不得官,後稀按見。

而長安令楊興新以材能得幸,與捐之相善。

捐之欲得召見,謂興曰:「京兆尹缺,使我得見,言君蘭,京兆尹可立得。」

興曰:「縣官嘗言興愈薛大夫,我易助也。

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使君房為尚書令,勝五鹿充宗遠甚。」

捐之曰:「令我得代充宗,君蘭為京兆,京兆,郡國首,尚書,百官本,天下真大治,士則不隔矣。

捐之前言平恩侯可為將軍,期思侯並可為諸曹,皆如言;又薦謁者滿宣,立為冀州刺史;言中謁者不宜受事,宦者不宜入宗廟,立止。

相薦之信,不當如是乎!」興曰:「我復見,言君房也。」

捐之復短石顯。

興曰:「顯鼎貴,上信用之。

今欲進,弟從我計,且與合意,即得人矣。」

捐之即與興共為薦顯奏,曰:「竊見石顯本山東名族,有禮義之家也。

持正六年,未嘗有過,明習於事,敏而疾見,出公門,入私門。

宜賜爵關內侯,引其兄弟以為諸曹。」

又共為薦興奏,曰:「竊見長安令興,幸得以知名數召見。

興事父母有曾氏之孝,事師有顏、閔之材,榮名聞於四方。

明詔舉茂材,列侯以為首。

為長安令,吏民敬鄉,道路皆稱能。

觀其下筆屬文,則董仲舒;進談動辭,則東方生;置之爭臣,則汲直;用之介冑,則冠軍侯;施之治民,則趙廣漢;抱公絕私,則尹翁歸。

興兼此六人而有之,守道堅固,執義不回,臨大節而不可奪,國之良臣也,可試守京兆尹。」

石顯聞知,白之上。

乃下興、捐之獄,令皇后父陽平侯禁與顯共雜治,奏「興、捐之懷詐偽,以上語相風,更相薦譽,欲得大位,漏洩省中語,罔上不道。

《書》曰:『讒說殄行,震驚朕師。

』《王制》:『順非而澤,不聽而誅。

』請論如法。」

捐之竟坐棄市。

興減死罪一等,髡鉗為城旦。

成帝時,至部刺史。

贊曰:《詩》稱「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久矣其為諸夏患也。

漢興,征伐胡越,於是為盛。

究觀淮南、捐之、主父、嚴安之義,深切著明,故備論其語。

世稱公孫弘排主父,張湯陷嚴助,石顯譖捐之,察其行跡,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嚴、賈出入禁門招權利,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

【白話文】

嚴安,臨苗人。

以故丞相史的身份上書說:臣間《鄒子》上說:「政令教化具有時代特點,是用來匡正時弊的,符合當時社會實際的就使用,過時了就捨棄它,有應該改變的就改變它,所以固守一定的政令教化而不加以變更,是沒有看到政治的至要。」

現在天下的富民使用財物過分奢侈,車馬衣裘宮室都比著修飾,調整宮、商、角、征、羽五聲使有進止抑揚,雜以青、赤、黃、白、黑五色使有文采,調和五味陳列於方丈之前,誇耀顯示想讓天下人羨慕。

那些民眾的情趣是看見好的東西就希望享有,這是用奢侈來教導人民呀。

奢侈而沒有節制財物就會不滿足,民眾就會背離本業而去追求末業了。

末業的豐厚利潤不可能白白得到,所以官吏不怕違法敲詐錢財,帶劍的武人競相殺人詐偽豪奪,而世人卻不知道羞愧,所以一奸一詐邪惡的行為逐漸滋長。

美麗珍奇的東西本來就看著JII~HE,聽了悅耳,所以失去修養就會驕縱,沒有健康的音樂就會一婬一亂,喪失禮義就會文過其實,放棄教化就會詐偽。

一奸一邪詐偽、文過其實、一婬一亂、驕縱,這些都是不能用來立法教化人民的行為啊。

所以天下人民追逐名利沒有止息,違法作亂的人就一定多。

臣希望給百姓制定法令制度來防止他們奢侈,使貧富不再互相誇耀來和緩人們羨慕奢侈的思想。

思想已經和順,他們的一性一情就會變得恬靜安逸。

一性一情恬靜安逸不營私詐財,那麼盜賊就會消;盜賊消除,刑罰就會減少;刑罰減少,就會陰陽調和,四時端正,風雨及時,草木茂盛,五穀豐登,六畜繁衍,民無疾病,和順達到頂點。

臣聽說周朝統治天下,其治世有三百多年,成王、康王兩代是盛世,刑罰擱置四十多年沒有使用。

到周朝走向衰落,也經歷了三百多年,所以春秋五霸相繼興起。

霸主,就是經常輔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在海內匡扶正道,用這些尊崇天子。

五霸去世以後,沒有賢君聖主繼承他們的事業,天子孤立衰弱,號令不行。

諸侯恣意妄為,以強凌弱,以眾欺寡。

田常篡奪了齊國的權一柄一,智、范、中行、韓、趟、魏六卿瓜分了晉國大權,都成為好戰的國家,這是百姓困苦的開端。

在這時,強國致力於進攻,弱國修整守備合縱連橫,使者車馬馳騁,往來相撞,士兵的錯甲長滿蠛虱,老百姓無處訴苦。

待至秦王嬴政,蠶食天下,併吞列國,建稱號為「皇帝」,統一海內的政令,拆毀諸侯的城郭。

銷毀繳獲來的兵器,鑄成鍾虞,表示不再使用。

庶民得以免除戰國動亂的痛苦,人人自以為遇上了聖明的天子,獲得了新的生命。

假如秦朝寬緩刑罰,減輕賦斂,省減徭役,看重仁義,賤視權利,崇尚忠厚,鄙棄佞巧,移風易俗,使教化在海內推行,那麼秦朝的天下就會世世代代平安。

秦朝不倡導推行這樣的社會風氣,卻沿用其舊俗,玩一弄智巧權利的人得到進用,篤厚忠信正直的人被斥退,法律嚴酷,政令苛暴,諂媚阿諛之徒眾多,皇帝天天聽他們花言巧語,歌功頌德,志得意滿,想入非非。

想在海外逞強,就派蒙恬帶兵北擊匈奴,開拓疆土,在北河戍守,令百姓急速運送糧草,跟在軍隊後面。

又派郡都尉屠睢率樓船士兵攻打百越,派御史祿開鑿靈渠運糧,深入越地,越人遁逃。

曠H持久,糧食供一應不上,越人發動襲擊,秦兵大敗。

秦朝於是派尉佗率兵戍守越地,那時,秦朝的禍患是北邊構怨於匈奴,南面結仇於越人,駐軍於無用之地,前進而不能退守。

這樣過了十幾年,丁男當兵打仗,丁女運輸,苦不聊生,吊死自一殺在路邊大樹上,死者相望。

等到秦始皇崩,天下大叛。

陳勝、吳廣取陳,武臣、張耳取趙,項梁克吳,田儋奪齊,景駒下郢,周市陷魏,韓廣舉燕,滿山豪傑並起,不可勝記。

然而,這些人都不是公侯的後代,也不是地方長官,沒有絲毫權勢,起於閻巷,手持矛戟之一柄一,順應時勢一動,不謀而合同時起事,不約而同聚會風雲,攻城掠地,直到稱王,這是當時的教化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啊。

秦朝皇帝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絕世系斷絕祭祀,這是窮兵黷武造成的禍患啊。

所以周朝的過失是衰弱,秦朝的過失是強大,都是因不能因時變通而造成了亡國的災難。

現在漢廷想招撫南夷,使夜郎來朝,降服羌焚、菱州,在那裹修城邑,又想深入匈奴,燔燒他們的龍城,議事者讚美這些計劃。

這是人臣的利慾,不是治理天下的長久之策。

現在中國境內連狗叫的警報都沒有,卻受牽累於境外的防備,使國家凋敝衰敗,這不是養育人民的做法呀。

為了實現無止境的欲一望,衹圖甘心快意,和匈奴結怨,這不是安定邊境的辦法。

禍患不解決,戰爭停息又重新挑一起,使近處的人愁苦,遠處的人害怕,這不是持久的辦法。

現在天下百姓都要鍛打盔甲,磨礪刀劍,矯正箭鏃,引拉弓弦,轉運軍糧,看不到休止的時候,這是人所共同憂苦的事情。

用兵時間過久就會引起變亂,事情煩多就會使人產生疑慮。

現在外郡的土地有的將近千里,連城數十,山川形勢足以挾制其郡內百姓,威脅附近諸侯,這不是漢朝宗室的利益啊。

上觀齊、晉兩國滅亡的原因,是因為公室衰弱,六卿太強;下察秦國覆滅的原因,在於刑嚴法酷,欲一望太大而且沒有窮盡。

現在,郡守掌握的權力,不衹是當年晉國六卿那麼重;土地千里,也不衹是閭巷那麼點憑藉;甲兵器械,更不衹是矛戟那麼點作用,憑這些有利條件,萬一碰上天下變亂,會有什麼局面出現,那就不可諱言了。

後以嚴安為騎馬令。

終軍,字子雲,濟南郡人。

年輕時一愛一好學習,因為善辯博聞會寫文章而在郡中聞名。

十八歲時,被選舉為博士弟子。

選送他去京城,到太守府報到時,太守聽說他才能出眾,就召見了他,認為他很奇異,就和他結為好友。

終軍辭別太守赴京,到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看後,認為他的文辭與眾不同,就任命終軍為謁者給事中。

終軍跟隨武帝到雍縣祭祀五峙,武帝捕獲了一隻白色的麒麟,長著一隻角,五隻腳。

當時又發現一棵奇樹,樹枝向旁邊伸出,然後又彎過來附合在樹上。

武帝感到這兩個動植物很奇,廣泛地詢問群臣對它們的看法。

終軍上書回答說:我聽說《詩經》歌頌君主的德行,《樂經》讚美帝王的功績,經書不同而旨意相同,都是顯明大德的隆盛啊。

南越逃竄隱藏在蘆葦叢中,與鳥魚作伴,漢朝的教化影響不到他們的風俗。

有關官員率兵屯駐邊境,束甌歸附漢朝,閩王服罪,南越賴救。

北地匈奴隨畜牧經常遷移住處,行同禽一獸,心如虎狼,從上古時就沒有能夠降服。

大將軍衛青手持斧鐵,匈奴單于逃奔漠北;驃騎將軍霍去病斑舉戰旗,烏孫昆邪歸化中國。

德澤分佈南疆而威武通達北國。

如果懲罰不偏袒親近的人,舉薦不遣漏遠處的人,設官懸賞等待賢士前來立功,有才能的就進升而保有俸祿,不稱職的就退免而歸鄉務農,形成法令推行全國。

身兼眾美而不滿足,心懷聖明 而不專制,建立明堂、辟雍、靈台三宮的制度,文字與內容都符合要求,而且長期適用,表彰那些做事認真稱職的人,前代封憚之君也沒聽說有像這樣美好的德行。

最初接受天命的君主,萬事草創,要達到六一合之內風化相同,九州大地系統一致,必須等待聖明的君主光大潤飾,把祖宗的功業永久地傳下去。

所以周朝到周成王時,制度才確定,然後嘉美的證驗響應出現。

陛下興隆曰月之光,垂布聖明的思慮進行封禪;專心敬事神明,去泰峙祭天,到后土祭地,奉獻酒食的一精一氣感動了神明,祥和之氣充塞天地,曰月所照之處無不到達,因而異獸出現而被捕獲,這是應該的啊。

從前周武王討伐商紂,行至黃河中流,白魚躍進周武王乘坐的船中,武王俯身拾取,用火燒烤,眾人都說:「吉祥啊!」如今在郊外祭祀天地沒有看見天地之神,卻獲得異獸來祭祀,這是天用它來顯示享受了祭獻,而且與一精一誠上通於天的祥瑞相合。

應該選擇吉祥的時曰,更改年號,紡織蓆子,上面鋪放白茅,浮於長江、淮河,登泰山封憚,以應和光明,使史官有所記載。

六鵡退飛,象徵諸侯叛逆;白魚登舟,象徵諸侯歸順武王。

明暗的徵兆,使天上的飛鳥變亂,水下的游魚驚動,其他以此類推。

現在白麒麟頭長獨角,表明本源相同;奇木的樹枝內附,顯示沒有外向。

像這種現象的應驗,大概將有周邊少數民族解一開束起的頭髮,拋棄前襟左掩的服裝,戴帽束帶子,穿著漢族的衣裳,來接受中原的教化。

這些不過是拱手等待他們到來罷了!對策上呈給武帝,武帝看了認為不同尋常,因此改年號為元狩。

幾個月以後,越地及匈奴名王有率眾來歸降漢朝的,當時人們都認為終軍說中了。

元鼎年間,博士徐偃奉命出使巡視郡國的風俗教化。

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一事,讓膠東國、魯國鑄鐵曬鹽。

回京後,匯報了所做的事,調任太常丞。

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托朝廷命令行一事,是國家的大害,依照法律應該處死。

徐偃認為根據《春秋》之義,大夫出了疆界,遇有能夠安定社稷,撫一慰萬民的事情,可以專斷處理。

張湯衹能根據法律判定徐偃的罪名,卻不能駁倒他用來辯護的《春秋》之義。

武帝下韶命終軍審問案情,終軍詰問徐偃說:「古時候的諸侯國,國家不同風俗有別,百里之間不能相通,時常有朝聘會盟的事情,安定或危亡的形勢,在呼吸之間就會發生變化,所以有不經請示假托朝廷命令而專斷行一事的議論,如今天下統一,萬里之內風俗相同,所以《春秋》上說『王者無外』。

你在疆域內巡視,說出了疆界是為什麼呢?況且,鹽鐵郡裹都有餘藏,縱使廢掉膠束、魯國的鹽鐵,也無關於國家的利害,而你卻以安定社稷撫一慰萬民為說辭,又是為什麼呢?」

終軍又詰問徐偃說:「膠東國南近琅邪郡,北接北海郡,魯國西鄰泰山郡,束有束海郡,受用它們的鹽鐵。

你估計琅邪、北海、泰山、東海四郡的人口、田地,總計它們的鐵製用具、食鹽,不足以供給膠束、魯國嗎?還是實際上應該有多餘的鹽鐵,而官吏不能供給呢?你怎樣解釋這個問題呢?你假托朝廷命令,讓它們鑄造鐵器,是想趕上春天耕種保證百姓有鐵器使用。

如今魯國鑄鐵,應當先做好各種準備,到秋季才能點火冶鑄。

這和實際需要豈不是不一致嗎?你三次奏請膠束、魯國經營鹽鐵,朝廷都沒有答覆的詔令,不思想所要做的事沒有批准,卻直接假托朝廷命令作威作福,來順從下民的願望,求取名譽,這是聖明的君王必定加以誅罰的行為啊。

『屈一尺而伸直八尺,,孟子就說這樣不行;如今你所犯的罪重,所成就的事小,你是自認為必死而這樣做呢?還是僥倖不被誅罰而以此博取名譽呢?」

徐偃辭窮理屈,服罪該死。

終軍奏報審問的情況說:「徐偃假托朝廷命令專權行一事,違反了奉使巡視的制度,請下詔給御史召徐偃立即服罪。」

終軍的奏請得到批准。

武帝很欣賞終軍對徐偃的詰難,下韶讓把終軍的詰難拿給御史大夫張湯看。

當初,終軍從濟南赴京城謁見博士時,步行通過函谷關,守關的官吏交給終軍一塊用帛邊製成的符信。

終軍問:「用這幹什麼?』官吏回答說:「回來時作路證,經過這裹拿它合符。」

終軍說:「大丈夫西遊,終不須憑它作回來的路證。」

扔下帛制的符信走了。

終軍被任命為謁者後,奉使巡視郡國,執持符節出函谷關東巡,守關的官吏記得他,說:「這位使者就是以前拋棄帛制符信的儒生。」

終軍巡視郡國,遇見適宜的事情就上書報告朝廷。

出使回來以後,向武帝匯報下作,武帝聽了很高興。

時逢朝廷派使者出使匈奴,終軍自己請求擔任出使任務,說:「我連使草倒伏的功勞都沒有,得以列為宿衛之臣,拿了五年俸祿。

邊境上不時有戰亂的警報,我應該披堅甲執銳器,面矢石箭雨,開路前行。

可是我不熟悉衝鋒陷陣之事,現在聽說準備派使者出使匈奴,我願意竭盡一精一神激勵氣勢,輔助賢明的使者,在匈奴單于面前籌劃吉凶。

我年紀輕才能低下,辜負所願,不能任官於外而捍衛邊境,不足以獨擋一面,私下感到煩悶難禁。」

武帝下韶詢問終軍要求出使匈奴籌劃吉凶的內容,武帝認為終軍的回答不同一般,提拔他為諫大夫。

南越與漢和親,於是武帝派終軍出使南越,遊說南越王,讓他入京朝見,待遇比照內地的諸侯王。

終軍自告奮勇說:「希望陛下給我一條長纓,我一定縛住南越王,把他帶到闕下。」

軍就前往南越遊說越王,越王聽了終軍的話,同意率領全部越人內附,歸屬漢朝。

武帝非常高興,賜給南越大臣印綬,讓南越王統一使用漢朝的法令制度,來改變越人的風俗習慣,令使者終軍留下來安定撫一慰南越。

南越相呂嘉不願意歸屬漢朝,發兵攻殺南越王,還把漢朝使者終軍等人全都殺死了。

語在《南越傳》。

終軍死的時候才二十多歲,所以世人都叫他「終童」。

王壹宇王淵,足星郡人。

皇童時編撰丞直時的舊事,講論《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廣泛而詳盡地搜羅奇異的玩好,徵召一精一通《楚辭》的九江郡人被公,宣帝召見他,讓他誦讀《楚辭》。

又徵召才能出眾的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人待詔金馬門。

神爵、五鳳年間,天下殷實富足,多次出現吉祥的徵兆。

宣帝喜歡作詩唱歌,準備興辦校正音樂律呂而使之和諧的事業。

丞相魏相奏舉懂得音樂善於彈奏雅琴的渤海郡人趟定、梁國人龔德,宣帝都召見他們,讓他們待詔。

在這時益州制史王襄想在百姓當中宣揚風俗教化,聽說王裹有賢才,請來王裹相見,讓王裹作《中和》、《樂職》、《宣佈詩》,挑選熱心做事的人依照《鹿鳴》的樂曲歌唱。

當時泛鄉侯何武還是未成年的男子,被選上參加歌唱。

過了很久,何武等人到長安學習聲樂,在太學唱歌,事情傳到皇帝那裹。

宣帝召見何武等人,對他們說:「這是興隆德教的事,我怎麼能夠阻擋他們!」

王裹給益州刺史王襄寫作頌歌以後,又為他寫作傳記,王襄於是上書給宣帝,說王裹才智出眾。

宣帝就徵召王裹。

王裹到達京城後,宣帝下詔讓王裹以聖明的君主得到賢臣為內容寫作

歌。

王裹的頌歌說:肩扛羊一毛一氈身披烏獸細一毛一的人,很雞跟他說絲綿的麗密;食用粗劣飯菜的人,不值得和他談牛、羊、豬三牲全備的太牢的滋味。

如今我僻居西蜀,生在貧窮的街巷之中,長在蘆葦、葦草為蓋的房屋之下,沒有遊觀廣覽的知識,反有極其愚昧淺陋的拖累,不能夠滿足殷切的厚望,應答聖明的意旨。

雖然如此,怎敢不概略陳述愚見,抒發衷誠!記事的書上說:恭敬地思考《春秋》奉為規範的「元年春王正月」,這五始的要旨在於審視自己端正系統而已。

賢能是指國家中有才可用的人。

所任用的人賢能,就會善於取捨而功效普遍;用具便利,就會用力少而成效多。

所以,工人使用鈍器,就勞筋苦骨,終日勤奮不懈。

等到巧匠冶鑄干將劍時,用清水淬劍鋒,用越地出產的砥石磨利劍刃,這把劍在水中能斬斷蛟龍,在陸上能截開犀牛皮,就像用掃帚去掃灑過水的地面,用刀在泥中划動一樣容易。

這樣,如果讓視力極佳的離婁看線,巧匠公輸班削墨,即使建築五層高台,寬廣百丈,也不混亂,是因為工匠和器用相配啊。

平庸的馭手駕馭駑馬,弄傷了馬嘴,打壞了馬鞭,還是跑不快,氣喘吁吁,皮膚出汗,人困馬倦。

等到駕馭良馬,讓王良執轡,韓哀作御,縱馳騁騖,快得就像搖擺飄蕩的陽光的影子一樣,過城越國,就像經歷一塊土;追奔電,快逾風,周遊八方極遠的地方,萬里之遙呼吸之間就可到達。

為什麼能跑得那麼遠呢?這是人馬相配啊。

所以,身穿涼爽葛布衣的人,不愁苦盛暑的悶熱;外罩貂狐皮襖的人,不擔憂嚴冬的寒冷。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應付暑寒的衣服,容易做好度夏過冬的準備。

賢人君子也是聖明的君王所憑藉來變易天下的重要力量。

因此君王和悅地接受他們,為他們廣開寬適富饒之路,以此延攬天下的英才俊傑。

竭盡自己的智慧去依附賢明的人,必定會提出仁義的策謀;用心訪賢求士的人,必定能建立霸主的功績。

從前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捉發,禮賢下士,所以天下大治,刑罰措置不用,監獄空虛;齊桓公用庭燎之禮接待進獻九九算法的人,不久,賢人競相而來,桓公終於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成就霸業。

由此看來,為人君者勤勞於訪求賢才卻因得人輔佐而安逸。

人臣也是這樣。

從前賢才未遭遇明主時,出謀劃策而君王不採用他的議論,陳述見解表達忠誠而主上不相信他們,進身為官不能發揮效用,斥逐免官又不是他的過錯。

所以伊尹背著烹調用的鼎和俎,圖謀輔助商湯,姜太公受困朝歌,屠牛謀生,百里奚自賣,寧子餵牛,都遭遇了不同的磨難。

等到遇上明君遭逢聖主,運籌策劃合乎上意,規勸諫靜就被聽取,進退都能貫通自己的忠心,任職得以施展自己的策略,離開卑辱污濁之地而升登朝廷大臣,離開粗疏的食物,脫一去木屐,享用膏粱美食剖符分封而光宗耀祖,傳之子孫,談說之上傳以為資。

所以,世上必須先有聖智之君,然後才有賢明之臣。

因此,虎嘯而冽冽生風,龍騰而冉冉起雲,蟋蟀至深秋而閉口,蜉蝣朝生而夕死。

《周易》上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詩經》上說:「美好而眾多的賢士,生在周王的國家。」

所以世上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將會自己到來,就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等君主,獲得稷、契、皋陶、伊尹、呂望等賢臣一樣,明察者在朝,俊美者列布,聚一精一會神,君臣相得益彰。

即使足伯牙演奏編鐘,逢門子彎射烏號弓,仍然不足以比喻上述景象。

所以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大功業,俊才雅士也俟明君來顯揚自己的德能。

君臣上下都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交相歡欣,千載一會,君論臣言互無猜疑,展翅翱翔如鴻一毛一過順風,水流湍急而巨魚躍大壑。

如果君臣間像這樣稱心如意,那麼還有什麼不能禁止,有什麼命令不能執行?教化漫及四表,溢於無窮,遠方少數民族前來貢獻,萬種祥瑞全部到來。

因此聖明的君王不用四處觀望就已看得明白,不用傾耳就已聽得清楚,恩澤跟從祥風翱翔,德惠伴隨和氣遊蕩,太平的責任完成,優遊的願望達到;遵循漫遊於自然之勢,徜徉於恬淡無為之場,美好的徵兆自己到來,高壽無疆,從容不迫,垂拱無為,永世萬年,何必像彭祖那樣俯仰屈伸,像王僑、赤松子那樣響噓呼吸,眇然絕俗離世呢!《詩經》上說「濟濟一堂人才多,文王因此得安寧」,原來是相信君王因為得到賢士而安寧呀!

這時,皇上很喜歡神仙之術,所以王裹作頌歌時談及神仙之事。

宣帝命王裹與張子僑等人一起待詔,多次讓王裹等人作為侍從參加大規模的遊獵,所至宮館,就讓他們作賦歌頌,評定文章的高下,按等級賜帛。

議事者多認為這是一婬一靡一不急之事,宣帝說:「『不是有弈棋的嗎?沒事下下棋,也是高雅的活動。

,辭賦中的上品與古詩具有同樣的意義,其次也智辯華麗可喜。

譬如紡織刺繡有羅綺縐紗,音樂有鄭、衛民歌,如今世俗之人仍然都用這些來娛悅耳目,辭賦和這些相比,還有仁義諷諭,可以多觀聞鳥獸草木,比侶優弈棋好得多啊。」

不久,宣帝提拔王褒為諫大夫。

在這之後,太子身一體不好,恍恍惚惚,很健忘,一精一神不愉快。

宣帝下韶讓王褒等人都去太子一宮服侍太子,想辦法讓他高興,王裹等人早晚誦讀奇文及自己寫的得意之作。

太子的病痊癒了,王裹等人才離開。

太子喜歡王褒寫的《甘泉》和《洞簫頌》,讓後宮貴人和左右侍從都誦讀這兩篇作品。

後來方士說益州有金馬碧雞等寶物,可以祭祀招來它們。

宣帝派王裹去益州祭祀求取這些寶物。

王褒在赴益州的路上生病死去,皇上很憐惜他。

賈捐之,字君房,賈誼的曾孫。

元帝剛即位時,他上疏談論政事的得失,受徵召在金馬門待詔。

當初,武帝征伐南越,元封元年設置儋耳郡、珠匡郡,這兩個郡都處在南方海中的洲上,寬廣約千里,合計十六個縣,二萬三千多戶。

那裹的百姓一性一情暴躁一愛一閘事,自認為和漢朝阻絕,多次違犯官吏的禁令,官吏也殘酷對待他們,大約幾年就反叛一次,殺死官吏,漢朝政一府就發兵攻打安定他們的叛亂。

從開始置郡到昭帝始元元年,二十多年裹,總共反叛六次。

到始元五年,罷儋耳郡並屬珠匡郡。

至宣帝神爵三年,珠匡郡的三個縣又發生反叛。

這次反叛後過了七年,甘露元年,又有九個縣反叛,漢朝政一府發兵平定了這兩次叛亂。

元帝初元元年,珠厘郡又發生了反叛,漢廷發兵攻打。

各縣更相反叛,連年不定。

元帝與有關大臣商議出動大部隊鎮壓,賈捐之建議,認為不應該攻打。

皇上派侍中駙馬都尉樂昌侯王商詰問賈捐之說:「珠厘內屬為郡已經很久了,現在背叛違抗朝廷命令,你卻說不應該攻打,助長蠻夷的叛亂,有虧先帝的功德,在《六經》之內,應屬哪一科條?」

買捐之回答說: 我幸好得遭明盛之朝,蒙直言之策,無忌諱之患,願冒死以盡拳拳之心。

我聽說堯和舜是最聖明的君主,禹的功德才進入聖人區域,衹不過不能優遊康泰罷了。

所以孔子稱頌堯說「偉大啊」,《韶》樂稱讚堯「盡善」,《禹》樂說「沒有差別」。

憑堯、舜、禹三位聖明的君主,國土不過數千里,西及沙漠,柬流入海,聲威教化傳至南北,達到四海,想接受聲威教化的就治理他們,不想接受聲威教化的就不治理他們。

所以君臣都有德行可供歌頌,含氣的生物各得其宜。

武丁、成王是殷朝和周朝最仁德的君主,然而土地東不超過長江、黃河,西不過氏、羌,南不過荊蠻,北不過朔方。

所以頌聲並起,有眼睛長耳朵的生物全都樂於自己的生活,越裳氏派使者前來貢獻,言語翻譯九次才通,這不是戰爭所能招引來的。

到周朝衰微時,昭王南征溺水而死,齊桓公助周襄王定太子之位,孔子作《春秋》,夷狄之國雖大,自稱王者皆貶為於。

到秦朝時,興兵遠攻,貪外虛內,致力於開拓疆土,不考慮這樣做的害處,然而疆土南不過閩越,北不過太原郡,而天下潰散叛亂,禍患在秦二世末年結束。

《長城之歌》至今未絕。

幸虧聖明的漢朝興起,為百姓解除疾苦,平定天下。

到孝文帝時,憐惜中國沒有安定,停止武備,興辦禮教,每年全國處理的案件衹有幾百起,老百姓每年交納lZl賦四十錢,丁男三年服一次徭役。

當時有來獻千里馬的,文帝下韶說:「飾有羽一毛一、上繡鸞鳥的紅色旗幟在前,侍從車輛在後,條件好時一天走五十里,有軍隊隨行一天走三十里,我乘千里馬,獨自跑在前面到哪襄去呢?」

於是退還千里馬,並給了送馬人回去的路費,又下詔說:「我不接受貢獻,命令四方不要請求前來貢獻。」

在這個時候,逸游之樂禁止,奇麗的績贈杜絕,演唱鄭、衛民歌的伶人減少了。

後宮美一女眾多而賢士隱居,一奸一佞之人專權而諫諍之臣閉IZl,可是文帝時不是這樣,所以謐號稱作孝文,廟號稱為太宗。

到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倉的粟多得吃不完,以致腐爛變紅而不能吃,都城內庫拴錢的繩子都朽斷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於是追究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的舊事,總計匈奴自冒頓單于以來侵擾邊境所造成的損害,聚兵備馬,取資富民以供兵用,攻打匈奴,疆土西連西域諸國至於安息,束過碣石山設置玄菟郡、樂一浪一郡,北卻匈奴於大漠以北,興修營塞守衛,南邊制一服南海設置八郡,可是全國每年處理的案件有上萬起,老百姓的口賦多達幾百錢,經營鹽鐵酒榷之利用來增加財政開支,還是不能滿足。

在這個時候,寇賊同時蜂起,軍隊經常出動,父親在前面戰死,兒子在後面斗傷,女子防守亭鄣,孤兒號哭於道,老母寡一婦在街巷飲泣而哭,遙望蒼天,虛設靈位,祭奠亡靈,思念死在萬里之外的孤魂。

淮南王劉安盜取調兵虎符,暗中招聘名士,關東公孫勇等詐為使者,這些都是擴張領土太大,征伐不休的原因啊。

如今天下獨有關東,關東最大的衹有齊郡、楚國,老百姓貧困已經很久了,連年轉徙離散,離開他們居住的城郭故土,在道路上縱橫相枕而臥。

人的感情中,親密沒有超過父母的,歡樂沒有超過夫妻的,貧困到嫁妻賣子的程度,法令不能禁止,情義不能控制,這是社稷的憂患啊。

現在陛下不忍恫。

舊之忿,要驅使士眾墮於大海之中,到陰暗險隘之地去尋找快樂,逭不是用來救助饑荒,保全人民的辦法呀。

《詩經》上說:「荊州的少數民族蠢一蠢一欲一動,要與大國為仇敵。」

造就是說聖人出現,然後制一服周邊少數民族;中原衰落,周邊少數民族就會先發生反叛,動亂是國家的災難,自古以來就擔心這個問題,何況又加上荊州南面萬里之外的蠻族呢!駱越地區的越人父子同一條河洗浴,習慣用鼻子飲水,與禽一獸沒有什麼不同,本來就不值得在那裡設置郡縣。

區區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多有毒草、蟲、蛇、水土之害,越人還沒有被俘虜,派去的戰士就已經自己死了。

又不衹是珠臣郡出產珍珠、犀牛、玳瑁,拋棄它不值得惋惜,不攻打它也不損傷威信。

那裹的民眾如同魚鱉,怎麼值得佔有呢!

我私自拿以往攻打羌人的軍事行動來說一說,出師還沒有一年,軍隊還沒走一千里,就用掉了四十多萬萬錢,大司農的錢用完了,就拿少府的錢接濟。

處於一隅之地的羌人行為不善,費用尚且如此多,何況是勞師遠攻珠厘,將士死亡而無功呢!求證於往古而不符合,施行於當今又不便利。

我愚昧地認為珠厘郡並非戴帽繫帶子的文明地區,《禹貢》記載所及,《春秋》談論治理,都認為可以暫且置之不理。

希望就放棄珠壓郡,把錢財專門用來救恤關東的流民。

賈捐之的回答上呈以後,皇上看後就此事詢問丞相和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陳萬年認為應當攻打珠臣郡的反叛;丞相於定國認為「以前連年發兵攻打珠匡郡的叛兵,領兵的護軍都尉、校尉及丞共十一人,祇回來了兩個人,士兵及轉運糧草者死了一萬多人,軍事費用三萬萬多錢,還沒有能迫使叛兵全部投降。

現在關東地區困乏,百姓遭難,人心搖動,賈捐之的建議是對的。」

皇上就聽從了賈捐之的意見。

於是下詔說:「珠匡郡叛兵擄掠殺害官吏和百姓,背叛朝廷違抗命,現在朝廷議事大臣有的說可以出兵攻打,有的說可以派兵鎮守,有的主張放棄珠壓郡,他們的意見各不相同。

我一日夜深思議事大臣的議論,羞愧威信不能推行,就想誅討珠壓;猶豫而迴避困難,就想鎮守邊境,派兵屯田;通達於時事變化,又憂慮萬民。

廣大百姓的飢餓,與不討伐遠方的蠻人,哪一個危害更大呢?而且宗廟的祭祀,遇上荒年就沒有費用準備,何況還能躲避沒有嫌疑的屈辱呢!現在關東十分貧困,倉庫空虛,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救濟,又加上有軍事行動,不但勞苦百姓,還有災荒跟在後面。

罷置珠臣郡。

那裹的百姓有仰慕仁義想歸附內地的,要求到哪裡,就安置到哪裹;不願意歸附的,不要勉強。」

珠匡郡從此罷置。

賈捐之多次受到皇上接見,他提的意見大多被採用。

當時中書令石顯專權,賈捐之多次議論石顯的短處,因此沒有得到官做,後來皇上召見他的次數逐漸減少。

長安令楊興最近因為才能出眾得到皇上一寵一幸,他和買捐之很要好。

賈捐之想得到皇上召見,就對楊興說:「京兆尹空缺,如果我得見皇上,我就推薦您,京兆尹馬上就會落在您身上。」

楊興說:「皇上曾經說我勝過御史大夫薛廣德,幫助我很容易。

您寫的文章,言語妙天下,讓您做尚書令,遠遠勝遇五鹿充宗。」

買捐之說:「讓我得以代替五鹿充宗,您做京兆尹,京兆位居郡國之首,尚書令是百官的根本,天下就會真的大治,賢士也就不會和仕途隔離了。

我前不久向皇上進言平恩侯許嘉可以做將軍,

思侯並可為諸曹,都被皇上採用;又舉薦謁者滿宣,馬上被任命為冀州刺史;又進言中謁者不應專權,宦官不應進入宗廟,皇上就下令立即制止。

我薦舉您的效果,不應當像前面所言諸事被皇上採納嗎?」

楊興說:「等我再進見皇上,就舉薦您。」

買捐之又抨擊石顯的短處。

楊興說:「石顯正在貴幸,皇上信任、重用他。

如今想進身為官,您聽從我的建議,暫且和石顯保持一致,就能入朝為官了。」

賈捐之便和楊興共同上書薦舉稱頌石顯說:「我們私下看到石顯本是山東的名門望族,是有禮義之家。

主持公道六年,沒有發生過錯,明瞭熟悉政事,敏捷而反應迅速,從公庭出來,就回自己家,不隨便交遊。

應該賜給他關內侯的爵位。

並引用他的兄弟擔任諸曹。」

兩人又共同起草了薦舉楊興的奏書,由買捐之上奏,說:「我私下看見長安令楊興,很榮幸地得以聰智而多次被召見。

楊興侍奉父母有曾參那樣的孝行,服侍老師有顏回閔子騫那樣的才能,美好的名聲聞於四方。

皇上下明韶舉薦茂材,列侯都以楊興為首。

楊興擔任長安令,得到官吏和百姓的敬服、擁護,行路之人都稱頌他的才能。

看他下筆作文,就像董仲舒;舉動言談,如同東方朔;直言靜諫,如同汲黯;讓他領兵打仗,則如冠軍侯;讓他治民,就是趟廣漢;奉公絕私,正如尹翁歸。

楊興身兼六人之長,守道堅固,執義不枉,臨大節而志不可奪,是國家的良臣啊,可以試任京兆尹。」

石顯得知賈捐之和楊興互相薦舉的事,報告給皇上。

皇上下詔將楊興、買捐之關進監獄,令皇后的父親陽平侯王禁和石顯共同審理,二人奏稱:「楊興、賈捐之心懷狡詐邪偽,拿皇上說的話相互暗示,又互相舉薦稱譽,想做大官,洩露宮禁中的語言,欺君罔上,大逆不道。

《尚書》上說:『讒巧之說,滅絕君子的德行,震驚眾人。

』《王制》上說:『文過飾非,言辭滑澤無滯,不用聽審,就可以誅殺。

請按法治罪。」

賈捐之最後被處以棄市死刑。

楊興減死罪一等,髡鉗為城旦。

成帝時,楊興官至部刺史。

贊曰:《詩經》上說「魯僖公和齊桓公舉義兵,北面抵擋戎狄,南邊重創荊蠻」,戎、狄、荊蠻很久以來就是中原華夏各族的憂患。

漢朝興起,征伐匈奴、南越,在這時是重要的事。

仔細研究淮南王劉安、買捐之、主父偃、嚴安的議論,深刻明白而最著名,所以詳細記載他們的言辭。

世人說公孫弘排擠主父偃,張湯陷害嚴助,石顯讒毀賈捐之,考察他們的行為事跡,主父偃追求五鼎烹而落得滅族的結果,嚴助、買捐之出入宮禁而謀求權利,都是死得其所,有什麼排擠、陷害的遺憾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