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原文】高皇帝八男:呂後生孝惠帝,曹夫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

漢書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

(劉肥,劉如意,劉友,劉恢,劉建)

【原文】

高皇帝八男:呂後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齊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趙隱王如意,趙姬生淮南厲王長,諸姬生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

淮南厲王長自有傳。

齊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

高祖六年立,食七十餘城。

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

孝惠二年,入朝。

帝與齊王燕飲太后前,置齊王上坐,如家人禮。

太后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為壽。

齊王起,帝亦起,欲俱為壽。

太后恐,自起反卮。

齊王怪之,因不敢飲,陽醉去。

問,知其鴆,乃憂,自以為不得脫長安。

內史士曰:「太后獨有帝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為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無患矣。」

於是齊王獻城陽郡以尊公主為王太后。

呂太后喜而許之。

乃置酒齊邸,樂飲,遣王歸國。

後十三年薨,子襄嗣。

趙隱王如意,九年位。

四年,高祖崩,呂太后征王到長安,鴆殺之。

無子,絕。

趙幽王友,十一年立為淮陽王。

趙隱王如意死,孝惠元年,徙友王趙,凡立十四年。

友以諸呂女為後,不一愛一,一愛一它姬。

諸呂女怒去,讒之於太后曰:「王曰『呂氏安得王?太后百歲後,吾必擊之。

』」太后怒,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國守之,不得食。

其群臣或竊饋之,輒捕論之。

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脅王侯兮,強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

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快中野兮,蒼天與直!于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遂幽死。

以民禮葬之長安。

高後崩,孝文即位,立幽王子遂為趙王。

二年,有司請立皇子為王。

上曰:「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

已立其長子遂為趙王。

遂弟辟強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皆可王。」

於是取趙之河間立辟強,是為河間文王。

文王立十三年薨,子哀王福嗣。

一年薨,無子,國除。

趙王遂立二十六年,孝景時晁錯以過削趙常山郡,諸侯怨,吳、楚反,遂與合謀起兵。

其想建德、內史王悍諫,不聽。

遂燒殺德,悍,兵發住其西界,欲待吳、楚俱進,北使匈奴與連和。

漢使曲周侯酈寄擊之,趙王城守邯鄲,相距七月。

吳、楚敗,匈奴聞之,亦不肯入邊。

欒布自破齊還,並兵引水灌趙城。

城壞,王遂自一殺,國除。

景帝憐趙相、內史守正死,皆封其子為列侯。

趙共王恢。

十一年,梁王彭越誅,立恢為梁王。

十六年,趙幽王死,呂後徙恢王趙,恢心不樂。

太后以呂產女為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也,內擅權,微司趙王,王不得自恣。

王有一愛一姬,王后鴆殺之。

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

王悲思,六月自一殺。

太后聞之,以為用婦人故自一殺,無思奉宗廟禮,廢其嗣。

燕靈王建。

十一年,燕王盧綰亡入匈奴,明年,立建為燕王。

十五年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殺之,絕後。

齊悼惠王子,前後凡九人為王:太子襄為齊哀王,次子章為城陽景王,興居為濟北王,將閭為齊王,志為濟北王,辟光為濟南王,賢為菑川王,卬為膠西王,雄渠為膠東王。

齊哀王襄,孝惠六年嗣立。

明年,惠帝崩,呂太后稱制。

元年,以其兄子鄜侯呂台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

明年,哀王弟章入宿衛於漢,高後封為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

後四年,封章弟興居為東牟侯,皆宿衛長安。

高後七年,割齊琅邪郡,立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

是歲,趙王友幽死於邸。

三趙王既廢,高後立諸呂為三王,擅權用事。

章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

嘗入侍燕飲,高後令章為酒吏。

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

高後曰:「可。」

酒酣,章進歌舞,已而曰:「請為太后言耕田。」

高後兒子畜之,笑曰:「顧乃父知田耳,若生而為王子,安知田乎?」

章曰:「臣知之。」

太后曰:「試為我言田意。」

章曰:「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

;太后默然。

頃之,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劍斬之而還報曰:』有亡酒一人,臣謹行軍法斬之。」

太后左右大驚。

業已許其軍法,亡以罪也。

因罷酒。

自是後,諸呂憚章,雖大臣皆依朱虛侯。

劉氏為強。

其明年,高後崩。

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呂王產為相國,皆居長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為亂。

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玉,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欲從中與大臣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

齊王聞此計,與其舅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

齊相召平聞之,乃發兵入衛王宮。

魏勃給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而相君圍王,固善。

勃請為君將兵衛衛王。」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將。

勃既將,以兵圍相府。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遂自一殺。

於是齊王以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悉發國中兵。

使祝午給琅邪王曰:「呂氏為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

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習兵革之事,願舉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將也,習戰事。

齊王不敢離兵,使臣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並將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

琅邪王信之,以為然,乃馳見齊王。

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並將其兵。

琅邪王劉澤既欺,不得反國,乃說齊王曰:「齊悼惠王,高皇帝長子也,推本言之,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當立。

今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澤於劉氏最為長年,大臣固待澤決計。

今大王留臣無為也,不如使我入關計事。」

齊王以為然,乃益具車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齊遂舉兵西攻呂國之濟南。

於是齊王遺諸侯王書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

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張良立臣為齊王。

惠帝崩,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國為四。

忠臣進諫,上或亂不聽。

今高後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待大臣諸侯。

今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撟制以令天下,宗廟以危。

寡人帥兵入誅不當為王者。」

漢聞之,相國呂產等遣大將軍穎陰侯灌嬰將兵擊之。

嬰至滎陽,乃謀曰:「諸呂舉兵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今我破齊還報,是益呂氏資也。」

乃留兵屯熒陽,使人諭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

齊王聞之,乃屯兵西界待約。

呂祿、呂產欲作亂,朱虛侯章與太尉勃、丞相平等誅之。

章首先斬呂產,太尉勃等乃盡誅諸呂。

而琅邪王亦從齊至長安。

大臣議欲立齊王,皆曰:「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

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高帝子,於今見在,最為長。

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

於是大臣乃謀迎代王,而遣章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今罷兵。

灌嬰在滎陽,聞魏勃本教齊王反,既誅呂氏,罷齊兵,使使召責問魏勃。

勃曰:「失火之家,豈暇先言丈人後救火乎!」因退立,股戰而栗。

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

灌將軍孰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為乎!」乃罷勃勃父以善鼓琴見秦皇帝。

及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掃齊相舍人門外。

舍人怪之,以為物而司之,得勃。

勃曰:「願見相君無因,故為子掃,欲以求見。」

於是舍人見勃,曹參因以為舍人。

壹為參御言事,以為賢,言之悼惠王。

王召見,拜為內史。

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及悼惠王薨,哀王嗣,勃用事重於相。

齊王既罷兵歸,而代王立,是為孝文帝。

文帝元年,盡以高後時所割齊之城陽、琅邪、濟南郡復予齊,而徙琅邪王王燕。

益封朱虛侯、東牟侯各二千戶,黃金千斤。

是歲,齊哀王薨,子文王則嗣。

十四年薨,無子,國除。

城陽景王章,孝文二年以朱虛侯與東牟侯興居俱立,二年薨。

子共王喜嗣。

孝文十二年,徙王淮南,五年,復還王城陽,凡立三十三年薨。

子頃王延嗣,二十六年薨。

子敬王義嗣,九年薨。

子惠王武嗣,十一年薨。

子荒王順嗣,四十六年薨。

子戴王恢嗣,八年薨。

子孝王景嗣,二十四年薨。

子哀王雲嗣,一年薨,無子,國絕。

成帝復立雲兄俚為城陽王,王莽時絕。

濟北王興居初以東牟倨與大臣共立文帝於代邸,曰:「誅呂氏,臣無功,請與太僕滕公俱入清宮。」

遂將少帝出,迎皇帝入宮。

始誅諸呂時,朱虛侯章功尤大,大臣許盡以趙地王章,盡以梁地王興居。

及文帝立,聞朱虛、東牟之初欲立齊王,故黜其功。

二年,王諸子,乃割齊二郡以王章、興居。

章、興居意自以失職奪功。

歲余,章薨,而匈奴大入邊,漢多兵發,丞相灌嬰將擊之,文帝親幸太原。

興居以為天子自擊胡,遂發兵反,上聞之,罷兵歸長安,使棘蒲侯柴將軍擊破,虜濟北王。

王自一殺,國除。

文帝憫濟北王逆亂以自滅,明年,盡封悼惠王諸子罷軍等七人為列侯。

至十五年,齊文王又薨,無子。

時悼惠王后尚有城陽王在,文帝憐悼惠王適嗣之絕,於是乃分齊為六國,盡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為王。

齊孝王將閭以楊虛侯立,濟北王志以安都侯立,菑川王賢以武成侯立,膠東王雄渠以白石侯立,膠西王卬以平昌侯立,濟南王辟光以扐侯立。

孝文十六年,六王同日俱立。

立十一年,孝景三年,吳、楚反,膠東、膠西、菑川、濟南王皆發兵應吳、楚。

欲與齊,齊孝王狐疑,城守不聽。

三國兵共圍齊,齊王使路中大夫告於天子。

天子復令路中大夫還報,告齊王堅守,漢兵今破吳、楚矣。

路中大夫至,三國兵圍臨菑數重,無從之。

三國將與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漢已破矣,齊趣下三國,不且見屠。」

路中大夫既許,至城下,望見齊王,曰:「漢已發兵百萬,使太尉亞夫擊破吳、楚,方引兵救齊,齊必堅守無下!」三國將誅路中大夫。

齊初圍急,陰與三國通謀,約未定,會路中大夫從漢來,其大臣乃復勸王無下三國。

會漢將欒布、平陽侯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圍。

已後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

齊孝王懼,飲藥自一殺。

而膠東、膠西、濟南、菑川王皆伏誅,國除。

獨濟北王在。

齊孝王之自一殺也,景帝聞之,以為齊首善,以迫劫有謀,非其罪也,召立孝王太子壽,是為懿王。

二十三年薨,子厲王次昌嗣。

其母曰紀太后。

太后取其弟紀氏女為王后,王不一愛一。

紀太后欲其家重一寵一,令其長女紀翁主入王宮正其後宮無令得近王,欲令一愛一紀氏女。

王因與其姊翁主一奸一。

齊有宦者徐甲,入事漢皇太后。

皇太后有一愛一女曰修成君,修成君非劉氏子,太后憐之。

修成君有女娥,太后欲嫁之於諸侯。

宦者甲乃請使齊,必令王上書請娥。

皇太后大喜,使甲之齊。

時主父偃知甲之使齊以取後事,亦因謂甲:「即事成,幸言偃女願得充王后宮。」

甲至齊,風以此事。

紀太后怒曰:「王有後,後宮備具。

且甲,齊貧人,及為宦者入事漢,初無補益,乃欲亂吾王家!且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後宮!」甲大窮,還報皇太后曰:「王已願尚娥,然事有所害,恐如燕王。」

燕王者,與其子昆弟一奸一,坐死。

故以燕感太后。

太后曰:「毋復言嫁女齊事!」事浸一婬一聞於上。

主父偃由此與齊有隙。

偃方幸用事,因言:「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非天子親弟一愛一子不得王此。

今齊王於親屬益疏。」

乃從容言呂太后時齊欲反,及吳、楚時孝王幾為亂。

今聞齊王與其姊亂。

於是武帝拜偃為齊相,且正其事。

偃至齊,急治王后宮宦者為王通於姊翁主所者,辭及王。

王年少,懼以罪為吏所執誅,乃飲藥自一殺。

是時,趙王懼主父偃壹出敗齊,恐其漸疏骨肉,乃上書言偃受金及輕重之短,天子亦因囚偃。

公孫弘曰:「齊王以憂死,無後,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之望。」

偃遂坐誅。

厲王立五年,國除。

濟北王志,吳、楚反時初亦與通謀,後堅守不發兵,故得不誅,徙王菑川。

元朔中,齊國絕。

悼惠王后唯有二國:城陽、菑川。

菑川地比齊,武帝為悼惠王塚園在齊,乃割臨菑東圜悼惠王塚園邑盡以予菑川,今奉祭祀。

志立三十五年薨,是為懿王。

子靖王建嗣,二十年薨。

子頃王遺嗣,三十五年薨。

子思王終古嗣。

五鳳中,青州刺史奏終古使所一愛一奴與八子及諸御婢一奸一,終古或參與被席,或白晝使一裸一伏,犬馬交接,終古親臨觀。

產子,輒曰:「亂不可知,使去其子。」

事下丞相、御史,奏:「終古位諸侯王,以今置八子,秩比六百石,所以廣嗣重祖也。

而終古禽一獸行,亂君臣夫婦之別,悖逆人倫,請逮捕。」

有詔:「削四縣。」

二十八年薨。

子考王尚嗣,五年薨。

子孝王橫嗣,三十一年薨。

子懷王交嗣,六年薨。

子永嗣,王莽時絕。

贊曰:悼惠之王齊,最為大國。

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

時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眾官,如漢朝,漢獨為置丞相。

自吳、楚誅後,稍奪諸侯權,左官附益阿一黨一之法設。

其後諸侯唯得衣食租稅,貧者或乘牛車。

【白話文】

漢高祖型墊有八個兒子:旦後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齊悼惠王劉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趟屋王劉如意,圭巡生淮南厲王型晝,其他姬妾生趙幽王塑區、趙共王劉越、基璽王劉建。

淮南厲王型晝另自有傳。

齊悼惠王劉肥的母親是高祖為平民時的情一婦。

高祖六年立劉肥為王,食邑七十餘城。

老百姓中能講齊地語言的都給了齊國。

漢惠帝二年,齊王到京城朝見惠帝。

惠帝在呂太后面前設筵招待齊王,按家庭的禮節,惠帝請長兄齊王坐在上首。

呂太后大為震怒,就令人倒了兩杯毒酒擺在面前,並讓齊王獻酒祝壽。

齊王站了起來,惠帝也站了起來,想一同獻酒祝壽。

太后害怕了,就站起來把酒杯弄倒了。

齊王感到奇怪,因而不敢再飲,假裝喝醉離去。

後打聽到酒裹有毒,很是憂慮,自以為不得離長安脫身返國了。

其內史士說:「太后衹生了惠帝與魯元公主工人。

如今您國內有七十餘城,而公主的食邑祇有數城之地。

您不如拿出一個郡獻給太后,用作增加公主食邑之地。

這樣,太后必然高興,大王也就沒有災禍了。」

於是,齊王就獻出城陽郡,並尊稱魯元公主為王太后。

呂太后非常高興地允許了。

因而在京城的齊邸設酒宴,一起喝酒同樂,送齊王回國。

十三年後,齊王劉肥死,其長子劉襄繼承王位。

趟隱王劉如意,高祖九年立為趙王。

四年後,高祖死,呂太后將趟王如意徵召到長安鴆殺之。

他沒有兒子,國絕。

趟幽王劉友,高祖十一年立為淮陽王。

趟隱王劉如意死的那一年,即漢惠帝元年徙封為趟王,在位十四年。

劉友以呂氏家族之女為王后,他不一愛一王后,而一愛一其他的姬妾。

呂氏之女氣惱而走,向呂太后進讒言說:「趙王說『呂氏成員憑什麼得充王位?太后死後,我一定要殺他們,。」

太后大怒,因此徵召趙王。

趙王進京後,棄置邸捨而不接見,又命衛士圍困,還不給吃的東西。

趟國群臣有時私下給他送吃的,就立即被逮捕責罰。

趙王餓了,哀歌道:「呂氏家族專權啊,劉氏微弱;脅迫王侯啊,強行給我以后妃。

后妃妒嫉心重啊,誣告我有罪惡;女人讒言亡亂國家啊,皇上卻不能知曉。

我沒有忠臣啊,何故應一召棄國?我快意在田野之中啊,希望蒼天臨監以評我理之直!後悔已不可能丫啊,寧可早些自一殺!身為王而要餓死啊,誰來可憐?呂氏違天理啊,我衹能請蒼天報仇廠於是,就在被幽禁中死去。

朝廷以平民之禮將他安葬在長安。

呂太后死後,漢文帝即位,將幽王的兒子劉遂立為趙王。

次年,主管官吏請立皇子為王。

漢文帝說:「趟幽王被幽禁而死,我十分可憐他。

已將其大兒子劉遂立為趙王。

劉遂的弟弟劉辟彊、齊悼惠王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束牟侯劉興居均有功勞,都可以立為王。」

於是,從趟國中分取河間郡,立劉辟彊為河間文王。

十三年後,劉辟彊死,其子哀王劉福繼位。

劉福為王一年即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

趙王劉遂為王二十六年,至漠景帝時,晁錯認為趙王有過錯,將趙國的常山郡削去。

諸侯不滿,吳、楚等國反叛,劉遂也參與陰謀並起兵攻漢。

趟國丞相建德、內史王悍規勸,劉遂不僅不聽,而且用火燒死了建德、王悍二人,發兵屯駐趟國西面邊界,企圖等待與吳、楚兩國之兵會合後西進。

又派人北去匈奴,與之聯絡。

漢朝派遣曲周侯酈寄攻打趙,趟王駐守邯鄲,與漢兵相拒達七個月。

吳、楚兵敗,匈奴聽到後,也不肯派兵入境相助。

時!醯打敗蠻智後引兵回還,與酈晝等聯合攻趟,引水灌鰹豎城。

城破後,趟王室隧自一殺,趟厘被廢除。

連墾童哀憐趟墨相與內史為堅持尊選廷的立場而死,將二人的兒子均封為列侯。

趟共王劉恢。

高祖十一年誅梁王彭越後,立劉恢為梁王。

十六年,呂太后害死趟幽王,將劉恢徙為趙王,劉恢心裡不快。

呂太后將呂產的女兒嫁給趟王作王后,王后的侍從宮都是呂家的人,在宮內獨攬權力,暗中察視趟王,趟王不能隨一心一所一欲。

趟王有個一寵一愛一的姬妾,被王后用酒毒死。

趙王自編成四章歌曲,命樂師們歌唱。

趟王悲思過度,六個月後自一殺而死。

呂太后聽說後,認為為一個女人自一殺,而不思供奉宗廟祭祀,遂廢其國,絕其王位的繼承。

燕靈王劉建。

漠高祖十一年,燕王盧綰叛逃匈奴。

次年,封劉建為燕王。

十五年,劉建死,其美人所生兒子被旦立丘派人殺死,絕嗣而國被廢除。

齊悼惠王的兒子,前後有九個被立為王:太子聖燼為齊塞王,次子型童為城陽景王,劉興晝為濟動逗,劉撾翅為變王,窒燼為渣韭蘭,塑必光為渣畝王,型童為藍叢王,型生為墜酉王,劉雄基為z麩王。

齊哀王劉襄,於漢惠帝六年繼立為王:、翌年,惠帝死去,呂太后臨朝稱制。

高後元年,封呂後哥哥的兒子鄘侯呂台為呂王,分割腦齊的濟南郡為其國邑。

第二年,召哀王之弟劉章入京侍衛漢廷,封為朱虛侯,並將呂祿的女兒嫁給他。

四年後,又封劉章的弟弟劉興居為柬牟侯,都在長安侍衛漢廷。

高後七年,分割齊的琅邪郡,封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

同年,趟王劉友被囚禁死在京城王邸。

三位趟王既被廢除,高後就從呂氏家族中選封三位為王,獨攬權力處理事務。

當時劉章二十歲,力氣很大,不滿劉氏得不到職權。

他曾經入宮侍候呂太后飲宴,呂太后令劉章為酒令官。

劉章要求說:「我是武將的後代,請以軍法行酒令。」

呂太后說:「可以。」

正當飲得高興的時候,劉章獻上供飲酒時欣賞的歌舞。

過一會兒說:「請允許臣給太后講一講種田的事。」

呂太后將劉章看作小孩子,笑道:「我想,你的父親懂耕田的事,你生出來時就已是王子了,怎麼能懂耕田的事呢?」劉章說:「臣知道。」

太后說:「試著為我說說耕田之事。」

劉章說:「深耕密種,留苗要疏;非同類苗,鋤而去之。」

太后聽了,沉默不作聲。

一會兒,呂氏子弟中一人醉了,逃離酒席,劉章追上去,拔一出劍就把他殺了。

回來報告太后說:「有一個人逃避喝酒,臣按照軍法將他斬首了。」

太后與左右人都大為吃驚。

因為已經同意他按軍法行酒,故無法治他罪,酒宴因此作罷。

自此以後,呂氏子弟都怕劉章,即使是大臣也都依從劉章。

劉氏也就強大起來了。

次年,呂太后死。

趟王呂祿為上將軍,呂王呂產任相國,都住在京城長安,集結兵力以威脅大臣,企圖謀反作亂。

劉章的妻子是呂祿的女兒,因而知道他們的陰謀。

劉章於是暗中派人告訴他的哥哥齊王,想讓他出兵直到京城,朱虛侯、東牟侯與漢大臣作內應,以便誅滅呂氏子弟,而立齊王為皇帝。

齊王聽到這個計劃,便與他的舅舅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暗中準備起兵。

齊國相召平聽說後,就發兵圍住王宮。

魏勃騙召平道:「齊王想起兵,沒有漢朝虎符驗證。

而相兵圍王宮保衛齊王,這很好。

我請求為您領兵士保衛齊王。」

召平相信了他,就派魏勃為將帶兵。

魏勃既為將領,就派兵包圍了相府。

召平說:「唉!道家的格言說『應當機立斷而不能決斷,則反受其害』。」

即自一殺而死。

於是,齊王任駟鉤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徵集國內全部兵卒,並派祝午去騙琅邪王說:「呂氏作亂,齊王想向西出兵討伐。

齊王自認為是晚輩,年齡小,不熟悉軍事,願意將全國的軍隊交給大王統轄。

大王在高帝時就是將軍,熟悉軍事。

現在齊王不敢離開軍隊,因而派我來請大王到臨苗去與齊王共同商議,並帶領齊國的兵士向西進軍,以平息關中之亂。」

琅邪王相信了,以為確實如此,於是就騎馬去見齊王。

齊王與魏勃等人乘機扣留了琅邪王,而派祝午全部調發琅邪國的軍隊,並由祝午統領。

琅邪王劉澤既被欺騙,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便勸說齊王道:「齊悼惠王是高帝的大兒子,溯本而言之,大王是高帝的嫡親長孫,應當立為皇帝。

如今各位大臣猶疑不決,未確定立。

而我劉澤是劉氏子弟中年齡最大者,大臣們一定等待我去參與決策。

現在,大王留我沒有什麼作用,不如派我入關去,商議迎立之事。」

齊王認為此話是對的,於是多備車馬,送走了琅邪王。

琅邪王走後,齊國就出兵向西攻打呂國的濟南郡。

於是,齊王派人給各個諸侯送去書信,信中說:「高皇帝平定天下,封宗室諸子弟為王。

齊陣惠王死後,惠帝派留侯張良立臣為齊王。

惠帝死,高後當權,因為年齡大了,聽任呂氏子弟擅自廢高帝所立諸侯王而封諸呂為王,又殺死隱王如意、幽王劉友、梁王劉恢三位趟王,滅掉劉氏的梁、趙、燕三國,並以其屬地分呂氏兄弟為王,又將原齊國一分為四。

忠臣進言規勸,主上迷惑不聽。

如今高後已死,皇帝年齡還小,沒有能力治理國家,必須依靠朝內大臣及各路諸侯。

現在呂氏子弟又擅居高官,集聚軍隊以顯威嚴,威脅列侯與忠臣,假托天子的詔令號令天下,劉氏處於危險之中。

我現在帶兵入京,誅滅那些不應當為王的人。」

漢朝廷聽到齊發兵西進的消息,相國呂產等人派大將軍穎陰侯灌嬰帶兵束出迎擊。

灌嬰到了榮陽,與眾將進行謀劃道:「呂氏子弟統兵駐守關中,想危害劉氏而自立為帝,如今我們打敗齊國而回去報捷,是增加了呂氏子弟的勢力啊!」於是按兵不動,將軍隊駐紮在榮陽,並派人告訴齊王及各諸侯,與之聯絡友好,以待呂氏子弟兵變而共同討伐。

齊王聽了,就屯兵於齊國西面邊界等待約定。

呂祿、呂產正想作亂,朱虛侯劉章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誅滅呂氏。

劉章首先殺死了呂產,太尉周勃等人就將呂氏子弟全部殺了。

琅邪王也從齊國到了長安。

大臣們商議想立齊王為帝,都說:「齊王母親一娘一家的駟鈞很凶暴,是個最大的老虎。

方今因為呂氏擅權而幾乎亂了天下,現在又要立齊王為帝,是想再扶植一個呂氏集一團一。

代王的母親家薄氏。

是善良又厚道的人家。

況且代王是高帝的兒子,今健在又年齡最大。

作為高帝的兒子而繼承皇位是順理成章的,以好人為皇帝則大臣們安心。」

於是大臣們就謀劃迎立代王,而派劉章去將已誅滅呂氏的事告訴齊王,命令他罷兵。

灌嬰在榮陽,聽說魏勃本來是教齊王謀反的,既誅呂氏,齊兵又罷歸,便派使者召來魏勃責問。

魏勃說:「家裹一著火了,哪裹有時間先告訴家長後去救火的!」因而退後站著,渾身發一抖,恐懼得不能再說出話來,一直沒有別的話說。

灌嬰看了好久,笑著說:「人們說魏勃驍勇,實不過是個狂妄的平庸之人,哪有什麼作為!」於是就革了魏勃的職。

魏勃的父親因為彈琴彈得好曾見過秦始皇。

等到魏勃少年時,試圖求見齊國的丞相曹參,因家貧沒有辦法打通關節,因而經常獨自於清早時分前往齊國相府舍人的門外掃地。

舍人奇怪,以為是鬼怪而在暗中察看,發現是魏勃。

魏勃說:「想見丞相大人而沒有機會,所以為您打掃大門,想以此得機會求見丞相。」

於是這位舍人把他引見給丞相曹參,曹參讓他也做了舍人。

一次他為曹參駕車,途中提了些建議,曹參認為他有才能,將他推薦給齊悼惠王。

齊王召見了他,任命為內史。

從此,齊悼惠王得到了自置二千石官吏的權力。

到齊悼惠王死後,哀王繼位,魏勃當政,權力重於齊丞相。

齊王既已罷兵回國,而代王被立為帝,是為漢文帝。

文帝元年,將高後當政時期從齊國分割出來的城陽郡、琅邪郡和濟南郡再歸還給齊國,而徙琅邪王至燕國為王。

加封朱虛侯、束牟侯封地各二千戶。

黃金千斤。

就在這一年,齊哀王死,其子塞王塞惻即位。

十四年死去,沒有兒子繼承,變邇被廢,屬地歸齟B。

城陽景王劉章,於漢文帝二年,以朱虛侯的身份與束牟侯劉興居一起被立為王,二年死去。

兒子共王劉喜繼位。

漢文帝十二年徙封為淮南王,五年後,復為城陽王,共在位三十三年死去。

其子劉延繼位為頃王,劉延在位二十六年而死。

其子劉義繼位為敬王,劉義在位九年死去。

其子劉武繼位為惠王,劉武為王十一年死。

兒子劉順繼位為荒王,劉順在位四十六年死去。

其子劉恢繼位為戴王,劉恢為王八年死去。

其子劉景繼位為孝王,劉景在位二十四年死去。

其子劉雲繼位為哀王,劉雲在位一年而死,沒有兒子,國家絕滅,屬地歸入漢朝廷。

到了漠成帝時期,又立劉雲的哥哥劉俚為城陽王。

王莽時,封國被廢除。

濟北王劉興居,最初是以束牟侯的身份與各大臣一起迎立文帝於代國官邸的。

他說:「誅滅呂氏,臣沒有什麼功勞,我請求和太僕滕公夏侯嬰一起去清理宮殿。」

於是帶出呂氏所立少帝,迎接漢文帝進宮主政。

在開始討伐呂氏時,以朱虛侯劉章的功勞最大。

各大臣商議,答應將趙國的全部屬地封劉章為王,梁國的全部屬地封劉興居為王。

到文帝即位後,聽說宋虛侯與東牟侯當初曾想立齊王為帝,因而廢黜其減呂氏的功勞。

第二年,文帝封諸皇子為王,才分割齊國的兩個郡以封劉章與劉興居為諸侯王。

劉章與興居二人則認為是自己失職而失去了功勞。

一年多以後,劉章死。

當時匈奴大舉侵入邊境,漢朝發兵很多,由丞相灌嬰領兵出擊,文帝親自到太原督戰。

劉興居認為天子要親自討伐匈奴,就起兵造**。

文帝聽說了,罷兵回到長安,派棘蒲侯柴武將軍打敗叛軍,俘虜濟北王。

濟北王自一殺,國廢除。

文帝憐憫濟北王反叛作亂而自取滅亡,第二年,將齊悼惠王的七個兒子劉罷軍等人全封為列侯。

到了漢文帝十五年,齊文王劉則死,他沒有兒子。

但當時齊悼惠王的後代還有城陽王在,文帝可憐齊悼惠王沒有嫡子繼位而絕,於是把齊國一分為六,將以前封為列侯的悼惠王兒子中還活著的六個人立為王:楊虛侯劉將閭為齊孝王,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武成侯劉賢為苗王,白石侯劉雄渠為膠束王,平昌侯劉印為膠西王,劫侯劉辟光為濟南王。

文帝十六年,六王在同一天被立為王。

上列六王在位十一年,即漢景帝三年,吳、楚反叛,膠束、膠西、蕾jl!、濟南四王都發兵響應,一起反漢。

他們想約齊王一起反漢,齊孝王猶疑不決,故堅守城池而不反。

膠束、苗川、濟南三國發兵包圍了齊國,齊王派使臣路中大夫向漠天子報告,天子又命路中大夫回齊國報告齊王,要齊王守住城池,漠兵現已攻破了吳、楚。

路中大夫返齊,三國的士兵包圍臨苗城有好幾圈,沒法進城。

三國的將領與路中大夫盟誓:「你如果反過來說漢朝已被攻破,齊國趕快投降三國,不投降就將屠城。」

路中大夫雖答應了,但走到城下,抬頭看見了齊王,便說:「漢朝已發兵百萬,派太尉周亞夫打敗了吳、楚,正領兵來救援齊國,齊國一定要堅守而不投降!」三國將領就把路中大夫殺了。

在此之前,齊國被圍困而十分危急,曾暗中與三國談判,盟約未訂時,正好路中大夫從漢朝來,齊國的大臣們再次勸齊王不要投降三國。

恰逢漢朝將領樂布、平陽侯曹襄等人領兵到了齊國,打敗了三國的軍隊,解除了圍困。

以後,聽說齊王原先與三國有過陰謀,就想調兵討伐齊國。

齊孝王恐懼了,喝毒一藥自一殺。

膠東、膠西、濟南、苗川l四王都被斬首。

他們的封國也被廢除,衹留下了濟北王。

漢景帝聽了齊孝王自一殺的消息,認為齊王原先沒有反叛之心,是因為脅迫才另有圖謀,這不是他的罪遇。

景帝便下韶立孝王的太子劉壽為齊懿王。

懿王在位二十三年死去,其子厲王劉次員繼位。

齊厲王的母親是紀太后。

太后將她弟弟的女兒作為王后,齊王不一愛一紀王后。

紀太后想讓紀家世代一寵一貴,令她的大女兒紀翁主進入王宮,管制後宮,不讓後宮的姬妾接近齊王,想使齊王專一愛一紀氏王后。

齊王因而與其姊翁主通一奸一。

齊國有個宦官叫徐甲,入宮侍候漢朝的皇太后。

皇太后有個心一愛一的女兒叫脩成君,她不是劉氏所生,太后十分憐一愛一。

脩成君有個女兒叫蛾,太后想讓她嫁給諸侯王。

徐甲便請求出使齊國,說一定讓齊王上書請求娶娥。

皇太后大喜,就派徐甲到齊國。

當時,主父偃知道了徐甲到齊國是讓齊王娶王后一事,也乘機跟徐甲說:「如果事情成功,希望說一下我女兒願意充實到齊王的宮中。」

徐甲到了齊國,向齊王暗示這件事。

紀太后大怒,說:「齊王有王后,後宮都已備齊。

而且徐甲是齊窮人,無出路而為宦官,到宮廷去做事,原沒有做什麼有益於齊的事,卻又想擾亂我王家!再說,主父偃想幹什麼?也想把女兒充實到我後宮!」徐甲大為受窘,回來報告皇太后說:「齊王已願意娶娥,然而事情恐怕有禍害,我擔心會像燕王那樣。」

燕王這個人,和他女兒及姐妹通一奸一,獲罪而死。

徐甲因而用燕王的事來動搖太后。

太后說:「不要再談把女兒嫁給齊王的事了!」後這事漸漸被天子知道了。

主父偃由此與齊國有了嫌隙。

在主父偃得到武帝一寵一幸而當權之時,他乘機說:「齊國的臨苗有十萬戶人家,一天所收市場交易稅黃金千斤,人多而且富足,超過長安。

不是天子的親弟弟及一愛一子不會得到這個王位。

現在的齊王與皇族已是更疏遠了!」於是,就從頭至尾地講給武帝聽,說呂太后時齊國就想造**,到吳、楚謀反時齊孝王幾乎也起來作亂。

現在聽說齊王和她的姐姐在通一奸一。

於是,漢武帝就拜主父偃為齊國丞相,要他去主持審理此事。

主父偃到了齊國,迅速審訊齊王后宮中幫助齊王通暢其姊翁主住所的宦者,言辭中也涉及齊王。

齊王年輕,怕因此有罪而被官吏逮捕處死,於是就喝毒一藥自一殺了。

這時,趙王劉遂害怕主父偃一出皇宮就敗了齊國,擔心他會逐漸離間劉氏骨肉,便上書說主父偃收受賄賂及其用心不公的事。

天子也趁此把主父偃囚禁起來。

公孫弘說:「齊王因憂慮而死,而且沒有後代,不殺主父偃無法滿足天下人的願望。」

主父偃就坐法被殺了。

厲王在位五年而死,無後代,其國被廢除。

濟北王劉志,吳、楚謀反時,起初也曾與他們合謀,但後來堅守城池,沒有出兵,因而未被處死,遷徙為蕾川l王。

漢武帝元朔年間,齊國絕後嗣,其屬地歸漢朝廷。

齊悼惠王的後代還有城陽、菑川兩國。

菑川靠近齊國,漢武帝因悼惠王的墓塚園陵在齊地,就將臨苗以束環繞悼惠王陵園的園邑全部給了菑川國,以讓其按時供奉祭祀。

劉志為王三十五年而死,謐號懿王。

其子靖王劉建繼位,二十年死去。

其子頃王劉遣繼位,三十五年死去。

其子思王劉終古繼位。

漠宣帝五鳳年問,青州刺史上奏宣帝,說劉終古讓一愛一奴與其妾及侍候他的許多婢女通一奸一,自己或是與他們睡在一起,或是白天讓他們赤身一裸一體,似禽一獸一交一媾,終古親自觀看。

生了孩子,就說:「亂而不知其父,將孩子弄死。」

宣帝將此事交丞相、御史大夫議處。

丞相、御史大夫上奏,終古位為諸侯王,讓他設置八子之號的姬妾,其俸秩比照六百石,目的是讓他多生子嗣以尊敬祖宗。

而終古的行為如同禽一獸,搞亂了君臣、夫婦的關係,違悖了人倫,請予以逮捕。

天子乃下韶書,削去他所轄的四個縣。

二十八年後死去。

其子考王劉尚繼位,五年死去。

其子孝王劉橫繼位,三十一年死去。

其子懷王劉交繼位,六年死去。

其子劉永繼位,到王莽時,封國絕滅。

贊曰:齊悼惠王的齊國,是諸侯國中最大的。

由於遠初立國,天一FNN平定,皇上子弟年少,有感於羞翅沒有諸侯作為輔翼致使孤立而敗,因而大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以鎮撫天下。

當時,諸侯可以自行拜授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設官與漢朝相同,漢廷衹為其任命丞相。

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諸侯的權力有所削弱。

針對傅、相美化諸侯王、諸侯王有罪不一舉等行為,制定了《左官律》、《附益阿一黨一之法》等法規。

自此以後,諸侯衹能得到衣食封邑租稅收入,有的貧窮的衹能乘坐牛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