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原文】孝文皇帝四男:竇皇后生孝景帝、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

漢書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

(梁孝王劉武,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

【原文】

孝文皇帝四男:竇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諸姬生代孝王參、梁懷王揖。

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與太原王參、梁王揖同日立。

武為代王,四年徙為淮陽王,十二年徙梁,自初王通歷已十一年矣。

孝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

其明年,乃之國。

二十一年,入朝。

二十二年,文帝崩。

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復入朝。

是時,上未置太子,與孝王宴飲,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

王辭謝。

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

太后亦然。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

梁王城守睢陽,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將軍以距吳、楚。

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

吳、楚破,而梁所殺虜略與漢中分。

明年,漢立太子。

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餘城,多大縣。

孝王,太后少子,一愛一之,賞賜不可勝道。

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里。

得賜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稱警,入言蹕,擬於天子。

招延四方豪桀,自山東遊士莫不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

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日,王賜千金,官至中尉,號曰公孫將軍。

多作兵一弩一弓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乘輿駟,迎梁王於關下。

既朝,上疏,因留。

以太后故,入則侍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上林中。

梁之侍中、郎、謁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亡異。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太后心欲以梁王為嗣。

大臣及爰盎等有所關說於帝,太后議格,孝王不敢復言太后以嗣事。

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其夏,上立膠東王為太子。

梁王怨爰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謀,陰使人刺殺爰盎及他議臣十餘人。

賊未得也。

於是天子意梁,逐賊,果梁使之。

遣使冠蓋相望於道,復案梁事。

捕公孫詭、羊勝,皆匿王后宮。

使者責二千石急,梁相軒丘豹及內史安國皆泣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一殺,出之。

上由此怨望於梁王。

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後得釋。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

既至關,茅蘭說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

漢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外不知王處。

太后泣曰:「帝殺吾子!」帝憂恐。

於是梁王伏斧質,之闕下謝罪。

然後太后、帝皆大喜,相與泣,復如故。

悉召王從官入關。

然帝益疏王,不與同車輦矣。

三十五年冬,復入朝。

上疏欲留,上弗許。

歸國,意忽忽不樂。

北獵梁山,有獻牛,足上出背上,孝王惡之。

六月中,病熱,六日薨。

孝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長安侍太后。

太后亦一愛一之。

及聞孝王死,竇太后泣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帝哀懼,不知所為。

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令食湯沐邑。

奏之太后,太后乃說,為帝壹餐。

孝王未死時,財以巨萬計,不可勝數。

及死,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他財物稱是。

代孝王參初立為太原王。

四年,代王武徙為淮陽王,而參徙為代王,復並得太原,都晉陽如故。

五年一朝,凡三朝。

十七年薨,子共王登嗣。

二十九年薨,子義嗣。

元鼎中,漢廣關,以常山為阻。

徙代王於清河,是為剛王。

並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子頃王湯嗣。

二十四年薨,子年嗣。

地節中,冀州刺史林奏年為太子時與女弟則私通。

及年立為王后,則懷年子,其婿使勿舉。

則曰:「自來殺之。」

婿怒曰:「為王生子,自令王家養之。」

則送兒頃太后所。

相聞知,禁止則,令不得入宮。

年使從季父往來送迎則,連年不絕。

有司奏年一婬一亂,年坐廢為庶人,徙房陵,與湯沐邑百戶。

立三年,國除。

元始二年,新都侯王莽興滅繼絕,白太皇太后,立年弟子如意為廣宗王,奉代孝王后。

莽篡位,國絕。

梁懷王揖,文帝少子也。

好《詩》、《書》,帝一愛一之,異於他子。

五年一朝,凡再入朝。

因墮馬死,立十年薨。

無子,國除。

明年,梁孝王武徙王梁。

梁孝王子五人為王。

太子買為梁共王,次子明為濟川王,彭離為濟東王,定為山陽王,不識為濟陰王,皆以孝景中六年同日立。

梁共王買立七年薨,子平王襄嗣。

濟川王明以垣邑侯立。

七年,坐射殺其中尉,有司請誅,武帝弗忍,廢為庶人,徙房陵,國除。

濟東王彭離立二十九年。

彭離驕悍,昏暮私與其奴亡命少年數十人行剽,殺人取財物以為好。

所殺發覺者百餘人,國皆知之,莫敢夜行。

所殺者子上書告言,有司請誅,武帝弗忍,廢為庶人,徙上庸,國除,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定立九年薨。

亡子,國除。

濟陰哀王不識立一年薨。

亡子,國除。

孝王支子四王,皆絕於身。

梁平王襄,母曰陳太后。

共王母曰李太后。

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

而平王之後曰任後,任後甚有一寵一於襄。

初,孝王有雷尊,直千金,戒後世善寶之,毋得以與人。

任後聞而欲得之。

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毋得以尊與人。

他物雖百巨萬,猶自恣。」

任後絕欲得之。

王襄直使人開府取尊賜任後,又王及母陳太后事李太后多不順。

有漢使者來,李太后欲自言,王使謁者中郎胡等遮止,閉門。

李太后與爭門,措指,太后啼呼,不得見漢使者。

李太后亦私與食官長及郎尹霸等一奸一亂,王與任後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

李太后亦已,後病薨。

病時,任後未嘗請疾;薨,又不侍喪。

元朔中,睢陽人犴反,人辱其父,而與睢陽太守客俱出同車。

犴反殺其仇車上,亡去。

睢陽太守怒,以讓梁二千石。

二千石以下求反急,執反親戚。

反知國陰事,乃上變告梁王與大母爭尊狀。

時相以下具知之,欲以傷梁長吏,書聞。

天子下吏驗問,有之。

公卿治,奏以為不孝,請誅王及太后。

天子曰:「首惡失道,任後也。

朕置相吏不逮,無以輔王,故陷不誼,不忍致法。」

削梁王五縣,奪王太后湯沐成陽邑,梟任後首於市,中郎胡等皆伏誅。

梁余尚有八城。

襄立四十年薨,子頃王無傷嗣。

十一年薨,子敬王定國嗣。

四十年薨,子夷王遂嗣。

六年薨,子荒王嘉嗣。

十五年薨,子立嗣。

鴻嘉中,太傅輔奏:「立一日至十一犯法,臣下愁苦,莫敢親近,不可諫止。

願令王,非耕、祠,法駕毋得出宮,盡出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毋得以金錢財物假賜人。」

事下丞相、御史,請許。

奏可。

後數復驅傷郎,夜私出宮。

傅相連奏,坐削或千戶或五百戶,如是者數焉。

荒王女弟園子為立舅任寶妻,寶兄子昭為立後。

數過寶飲食,報寶曰:「我好翁主,欲得之。」

寶曰:「翁主,姑也,法重。」

立曰:「何能為!」遂與園子一奸一。

積數歲,永始中,相禹奏立對外家怨望,有惡言。

有司案驗,因發一婬一亂事,奏立禽一獸行,請誅。

太中大夫谷永上疏曰:「臣聞『禮,天子外屏,不欲見外』也。

是故帝王之意,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冓之言。

《春秋》為親者諱。

《詩》云『慼慼兄弟,莫遠具爾』。

今梁王年少,頗有狂病,始以惡言按驗,既亡事實,而發閨門之私,非本章所指。

王辭又不服,猥強劾立,傅致難明之事,獨以偏辭成罪斷獄,亡益於治道。

污蔑宗室,以內亂之惡披布宣揚於天下,非所以為公族隱諱,增朝廷之榮華,昭聖德之風化也。

臣愚以為王少,而父同產長,年齒不倫;梁國之富,足以厚聘美一女,招致妖麗;父同產亦有恥辱之心。

案事者乃驗問惡言,何故猥自發舒?以三者揆之,殆非人情,疑有所迫切,過誤失言,文吏躡尋,不得轉移。

萌牙之時,加恩勿治,上也。

既已案驗舉憲,宜及王辭不服,詔廷尉選上德通理之吏,更審考清問,著不然之效,定失誤之法,而反命於下吏,以廣公族附疏之德,為宗室刷污亂之恥,甚得治親之誼。」

天子由是寢而不治。

居數歲,元延中,立復以公事怨相掾及睢陽丞,使奴殺之,殺奴以滅口。

凡殺三人,傷五人,手驅郎吏二十餘人。

上書不拜奏。

謀篡死罪囚。

有司請誅,上不忍,削立五縣。

哀帝建平中,立復殺人。

天子遣廷尉賞、大鴻鼐由持節即訊。

至,移書傅、相、中尉曰:「王背策戒,悖暴妄行,連犯大辟,毒流吏民。

比比蒙恩,不伏重誅,不思改過,復賊殺人。

幸得蒙恩,丞相長史、大鴻臚丞即問。

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不首主令,與背畔亡異。

丞相、御史請收王璽綬,送陳留獄。

明詔加恩,復遣廷尉、大鴻臚雜問。

今王當受詔置辭,恐復不首實對。

《書》曰:『至於再三,有不用,我降爾命。

』傅、相、中尉皆以輔正為職,『虎兕出於匣,龜玉毀於匱中,是誰之過也?』書到,明以誼曉王。

敢復懷詐,罪過益深。

傅、相以下,不能輔導,有正法。」

立惶恐,免冠對曰:「立少失父母,孤弱處深宮中,獨與宦者婢妾居,漸漬小一柄一之俗,加以質一性一下愚,有不可移之姿。

往者傅、相亦不純以仁誼輔翼立,大臣皆尚苛刻,刺求微密。

讒臣在其間,左右弄口,積使上下不和,更相眄伺。

宮殿之裡,一毛一氂過失,亡不暴陳。

當伏重誅,以視海內,數蒙聖恩,得見貰赦。

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僥倖得逾於須臾。

謹以實對,伏須重誅。」

時冬月盡,其春大赦,不治。

元始中,立坐與平帝外家中山衛氏交通,新都侯王莽奏廢立為庶人,徙漢中。

立自一殺。

二十七年,國除。

後二歲,莽白太皇太后立孝王玄孫之曾孫沛郡卒史音為梁王,奉孝王后。

莽篡,國絕。

贊曰:梁孝王雖以一愛一親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殖其貨財,廣其宮室車服。

然亦僣矣。

怙親亡厭,牛禍告罰,卒用憂死,悲夫!

【白話文】

孝文帝有四個兒子:宣皇后生耋呈童、裡一莖一王劉達,一寵一姬生優童工窒墜、鑿j牡壁蛆。

梁孝王劉武在孝文帝二年與太原王劉參、梁王劉揖同日封王。

劉武初封為代王,孝文帝四年時轉封為淮陽王,孝文帝十二年時劉武又轉封到了梁國,從初封開始共計當了十一年王。

孝王十四年,劉武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接連入朝,並留在京師,第二年才回國。

二十一年再入朝。

二十二年,文帝駕崩。

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再一次入朝。

那時,皇上還未定太子,與孝王劉武宴飲時曾隨口說:「我死之後傳位給你。」

孝王辭謝了。

孝王雖然知道皇上講的不是真心話,但心裹也很高興。

太后也是這樣。

這年春天,吳、楚、齊、趟等七國反叛,首先攻打梁國棘壁,殺了數萬人。

梁王劉武固守於睢陽,派韓安國、張羽等為將抗擊吳、楚。

吳、楚被梁國攔住了,不敢再往西進,與太尉周亞夫等對峙了三個月。

吳、楚等國戰敗,梁國和漢朝虜殺的敵軍數量大約相同。

第二年,漢朝策立了太子。

梁國與皇帝最親,立有戰功,又是大國,國土肥沃,北到泰山,西到高陽,共有四十餘城,多數是大縣。

孝王劉武是太后的小兒子,太后很喜歡他,給他的賞賜不計其數。

孝王於是修建了束苑,方圓有三百多里,比睢陽城還廣七十里。

他在東苑大建宮室,樓閣之間修建了空中通道,從王宮築路三十多里連接平台離宮。

他打著天子賜予的旌,

隨從千乘萬騎,出入皆使行人迴避,跟天子差不多。

他又招攬四方豪傑,山東的羊勝、公孫詭、鄒陽等游士紛紛投奔而來。

公孫詭這個人詭計多端,孝王第一次會面後即賜他千金,官做到中尉,號稱公孫將軍。

孝王又令人制兵一弩一弓箭數十萬之多,而府庫中的金錢有幾百萬,珠寶玉器比京城的還多。

二十九年十月,孝王入朝。

景帝派人乘四馬之車到城外去迎。

到朝後,孝王上書景帝,就留了下來。

因為太后的原因,孝王入則與景帝同輩,出則與景帝同車,一起去山林打獵。

梁國的侍中、郎、謁者憑通名狀即可進出天子殿門,與漠宦官無異。

十一月,皇上廢了栗太子,太后心想讓梁王繼位。

大臣們和袁盎等向景帝諫阻,太后的建議被擱置,孝王也不敢再和太后討論繼位的事。

事屬秘密,世人不知曉,孝王隨即告辭回國。

遣年夏天,皇上立膠束王為太子。

梁王恨袁盎及眾進言之臣,便與羊勝、公孫詭等人密謀,暗中派人去刺殺袁盎及其他十幾名大臣。

結果刺客行刺未遂。

天子懷疑此事乃梁國所為,尾追查知,果然是梁國派的。

於是派大隊人馬,去梁國查辦此事。

公孫詭、羊勝遭到追捕,躲進梁王后宮。

使者派二千石官員去催梁王交人。

梁國丞相軒丘豹與內史韓安國哭著勸梁王,梁王才令羊勝、公孫詭自一殺,然後交出。

皇上由此而對梁王生氣。

梁王恐慌之下,就派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向太后謝罪,才緩和下來。

等皇上怒氣稍解之後,梁孝王即上書請朝。

來到城外時,大夫茅蘭勸孝王乘以布為帷幔的車入城,衹帶兩個騎士,先躲到長公主的園裡。

等漢帝的使者來接孝王時,孝王已經進了城,但車馬都在城外,別人不知道他去哪兒了。

太后哭著說:「皇帝殺了我兒子了!」皇帝也很緊張。

不久梁孝王來到皇宮負荊請罪,太后、皇帝見了大喜,相互哭泣一番後,便和好如初了。

孝王的隨從也都被召進了城。

然而,景帝更加疏遠孝王,不與他同乘車輦了。

三十五年冬,孝王又入朝,上書想留下,被皇上拒絕。

孝王回國後便悶悶不樂。

一天孝王到北邊的梁山上去打獵,有人獻上一頭牛,腳從背上長出,孝王看了很不喜歡。

六月六日,孝王得熱病而死。

孝王很孝順,每次聽說太后病了,就吃不下飯,往往想留在長安陪侍太后。

太后也很喜歡他。

聽到孝王死後,竇太后哭得很傷心,不吃不喝,並說:「皇帝果然殺了我兒!」皇帝又傷心又害怕,不知怎麼辦才好。

皇帝與長公主商量之後,決定把梁國分成五國,把孝王的五個兒子都分別封王,給孝王的五個女兒封地俸祿。

這事奏明太后,太后才高興起來,看在皇上面子,吃了一頓飯。

孝王未死時,財產以萬萬計,數不勝數。

到他死的時候,府中藏的黃金還有四十多萬斤,別的財物也與之相當。

代孝王劉參初封為太原王。

孝文帝四年,原代王劉武封為淮陽王,劉參就改封為代王,並繼續掌管太原,還是以晉陽為都城。

他每五年入京朝拜一次,共入朝三次。

十七年後,代王去世,兒子共王劉登繼位。

二十九年後,劉登去世,他兒子劉義繼位。

元鼎年間,漢朝擴建山關,以常山為險關,代王府被遷到清河,改稱剛王府。

加上當代王的時間,在位四十年去世。

他兒子傾王劉湯即位。

二十四年後去世,由其子劉年繼位。

地節年間,冀州刺史林上書奏稱劉年當太子時曾與妹妹劉則私通。

到劉年封為王以後,劉則懷上了劉年的孩子。

劉則的丈夫不讓她養這孩子,劉則就說:「你親自來把他殺了。」

她丈夫怒道:「你給剛王生孩子,當然要給剛王去養。」

劉則就把小兒送到頃太后家。

王府丞相知道後,便阻止她,不讓她入宮。

劉年卻派從季父往來迎送劉則,連年不斷。

有司上奏說劉年一婬一亂有罪,於是劉年被廢為平民,徙到了房陵,給予百戶封邑。

三年後,國被廢除了。

互垃二年,新都侯王差扶植滅絕的王國,上奏太皇太后,把型生的弟弟之子主喧立為塵塞王,以繼代孝王之後。

王菱篡位後,封國被廢除。

梁懷王型雖是去壺的小兒子。

他一愛一好《詩躑、《尚書》,主查喜歡他,與對待別的兒子不同。

他每五年一入朝,共入朝兩次。

由於墮馬而死,在位十年。

因無後繼,國被廢除。

第二年,鑾孝王窒噬遷封j狂。

梁孝王五個兒子都封了王:長子劉買為梁共王,次子劉明為濟JlI王,三子彭離為濟束王,四子劉宣為山陽王,五子丕邀為迺旦牡。

他們都是在孝景帝中六年的同一天封王的。

梁共王劉買在位十年後去世,他兒子平王劉襄繼位。

濟川王劉明由垣邑侯而封王。

他在位七時,因射殺了手下一名中尉,有司上奏,請求問斬,基壺不忍心殺他,廢為平民,遷往房陵縣,廢了他的王國。

濟束王彭離在位二十九年。

彭離一性一情驕悍,晚上常偷偷地與手下亡命少年數十人一起出門打劫,以殺人搶財為樂。

他們所殺的人就人們所知已超過百人,這事全國都知道,老百姓晚上不敢出門。

受害人子女上書告狀,有司便上奏請皇上將他斬首。

武帝於,IL,不忍,把他廢為平民,遷到上庸縣,廢了他的封國,改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劉定在位九年後去世,因無子,封國被廢除了。

濟陰哀王不識在位一年即去世,也無子,封國被廢。

孝王還有庶子四人封王,都身死無後繼人了。

梁平王劉襄的母親是陳太后。

梁共王的母親是李太后。

李太后是梁平王的親祖母。

梁平王的王后是任後,她很得劉襄一寵一愛一。

當初耋王有一個飾有雲雷狀花紋的酒樽,價值千金。

孝王生前曾叮囑後代要好好保管它,千萬別給別人。

任後聽說有此酒樽後,就想得到它。

李太后說:「先王有命,這酒樽不能給別人。

其他東西不管值多少錢,你都可以拿。」

可任後卻執意要得到它。

於是劉襄直接派人開府門取出酒樽,賜予任後。

劉襄及其母陳太后對李太后不夠孝順。

有一次漠帝使者來了,李太后想親自去訴苦。

劉襄派謁者中郎胡某等加以阻止,關上大門。

李太后想搶出門,擠傷了手指,又哭又喊,還是未見到漢使。

因李太后與食官長及郎官尹霸等通一奸一,平王與任後便派人以此去勸阻李太后,李太后便作罷。

後來李太后病死了。

李太后生病時,任後未去看望過;她死時,任後也未去服喪。

元朔年間,有人侮辱了睢陽人犴反的父親。

那人出門與睢陽太守的客人同車,犴反跳上車殺了仇人,隨後逃跑。

睢陽太守大怒,責成梁國二千石官員去抓回逃犯。

二千石手下抓犴反很急,先扣他的親戚做人質。

犴反知道梁國宮中醜事,便上告了梁王與祖母爭酒樽的事。

那時丞相以下的人都知道了這事,想以此事整治梁國高級官吏。

有人上書給皇帝,皇帝派人去查問,發現此事屬實。

公卿查辦此案後,上奏皇上,欲以不孝罪名斬梁王及陳太后。

天子說:「罪魁禍首是任後。

至於梁王,是我任命丞相、官吏不當,沒能輔助好他,以致他有此不當之舉。

我不忍心讓他伏法。」

於是衹削掉梁王五個縣的地盤,收走陳太后的成陽邑地,將任後梟首示眾,中郎胡等處斬。

這樣梁國還剩下八個城。

劉襄在位四十年後去世,他兒子頃王無傷繼位。

無傷登位十一年後去世,其子敬王定國繼位。

定國在位四十年後去世,兒子夷王劉遂繼位。

劉遂在位六年後去世,兒子荒王劉嘉繼位。

劉嘉在位十五年後去世,兒子劉立繼位。

鴻嘉年間,太傅輔上奏說:「劉立一天犯法達十一次,臣下愁苦不堪,無人敢接近他,沒人能勸止他。

請皇上下令給梁王,非為耕耘、祭祀之事,車馬不得出宮門,並將馬都放在宮苑之外,兵器刑具收入府中,不得以金錢財物濫賜他人。」

事下丞相、御史,請皇上准奏。

皇上准奏了。

可後來劉立還是數次打傷郎官,並在夜裹私自出宮。

太傅、丞相接連奏本,因犯法有時被削一千戶或五百戶。

如此反覆數次。

荒王的妹妹園子是劉立舅舅任寶的妻子,任寶哥哥的女兒任昭是劉立的王后。

劉立數次去任寶家吃喝,對他說:「我喜歡公主,我要她。」

任實說:「公主是你姑一媽一,犯這法是重罪。」

劉立說:「怎麼會呢!」於是與園子通一奸一。

幾年過去了,永始年間,丞相禹上奏說劉立怨恨外戚家,有惡言辱罵朝廷。

有司去查案,發現了劉立的一婬一亂之事,因此上奏說劉立行如禽一獸,應當斬首。

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說:「臣聽說『禮為天子屏風,天子行進其中。

』所以做帝王的不窺一探他人房一中之事,不偷一聽他人室內之言。

《春秋》亦不言親戚之間事。

《詩經》上說『遠近親戚,多遠也親,。

梁王年少無知,有些狂妄,當初按惡言查辦,如今既未查到事實根據,卻去揭發什麼閨門隱私,已經出了初查立案的範圍了。

梁王既聲稱不服,堅持彈劾他這件難以說清的事,根據一方之辭判罪定案,恐怕於皇上治國之道不利。

辱沒宗室門庭,將內亂之惡公佈張揚於天下,不能夠為宗族保聲名,為朝廷增光彩,為皇室添德輝。

臣認為梁王歲數小,他父親的親姐姐歲數大,二者年齡不相稱;梁國也很富,有足夠的錢聘納美一女,招來佳人;況且他姑姑也會有恥辱之心。

辦案的人本來是要查犯上惡言的,為什麼要找出這麼一件事來查?從以上三點來看,此事不合常情。

我懷疑梁王不過是在緊迫情況下,失口說出了兩句錯話。

如果有司屬下官員繼續追根問底,將不利於其自新。

錯誤才發生時,給予關懷而不是制裁是上策。

既然案件現在已查結,應考慮到梁王不服之辭,讓廷尉選一名品德好通情理的官員,進一步查問,以糾正不當、不實之處,再將清白的事實說明交給有司,則可揚皇族親戚美德,去宗室污穢恥辱,很好地處理這事。」

天子因此不治梁王之罪。

幾年後,元延年間,劉立又因公事恨丞相屬官與睢陽丞,就派奴僕殺了他們,又殺了奴僕以滅H。

這次共殺了三人,傷了五人,打了郎官二十多人。

上書不拜奏。

謀篡死罪囚。

有司奏請將他斬首,皇上不忍,衹削掉了梁國五個縣。

哀帝建平年間,劉立又殺人。

天子派廷尉賞、大鴻臚由奉旨專程去查問。

他們到達後,告訴太傅、丞相、中尉說:「梁王背棄了封王時的誡令,妄行暴虐,連犯死罪,坑害宮民。

皇上多次開恩,未加嚴懲。

但梁王不思悔過白新,卻再次殺人。

今皇上又開恩,讓丞相長史、大鴻臚丞來此審問。

然而梁王卻裝病抵賴,言辭傲慢,不低頭認罪,就法令來說與背叛無異。

請丞相、御史收起梁王玉璽,將他送到陳留獄中去。

皇上有特殊恩惠。

還要派廷尉、大鴻臚去審問。

現在梁王理當據旨招供,恐怕他又不肯從實招供了。

《周書》上說:『我教你多次了,你還是不行,我就要取你的一性一命了。

』太傅、丞相、中尉都應當忠於職守,扶正壓邪。

『老虎逃出籠子,珠寶毀於櫃中,是誰的過錯引起的?,皇上旨意在此,對梁王曉以大義。

如若再有不忠背叛行為,那可就罪加一等了。

太傅、丞相及其手下,如不能輔助梁王走正道,也要正法。」

劉立害怕起來,脫一下帽子回答說:「我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孤孤單單地活在深宮中,衹與宦官、婢女們住在一起,慢慢養成了不一良習慣,加上智力低下,達到無法聰明起來的地步。

這些年來太傅、丞相也不單單用仁義來輔助我,大臣們又比較挑剔,喜歡刺探我的秘密。

這些人中間又有讒臣,專門搬弄是非,致使如今上下不和,互相窺視,宮廷裹些微過失,也會傳出門去。

我本當認罪受斬,以平天下,有幸蒙皇上多次開恩,獲得赦免。

現在我又殺了中郎手下的副將。

因為知道冬天行刑之日即將來臨,貪生怕死,便裝病不起,想僥倖多活幾天。

這裹我已把實情告訴你們了,認罪待誅。」

那時冬天過完了,第二年春天皇上又大赦,因此梁王未被治罪。

元始年間,劉立因為與平帝外祖父中山衛氏家往來,新都侯王莽奏請把劉立廢為平民,並將他遷到漢中去。

劉立遂自一殺。

他在位二十七年後,封國被廢除。

過了兩年,王莽稟告太皇太后封耋王玄孫的曾孫適型的小辟員型童為鑾王,以繼一莖一王宗祠。

王差篡位後,鑿邇又一次被廢除。

贊日:梁孝王雖然因與皇帝最親而封得肥沃之地,又遇上漢朝興盛,百姓富裕,才得以收斂大批財物,擴建宮殿,建造華車美服。

然而他也太超越制度了。

仗著至親關係貪得無厭,受到怪牛的不吉祥譴告,終於擔憂而死,真可悲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漢書
內容簡介卷一上 高帝紀 第一上卷一下 高帝紀 第一下卷二 惠帝紀 第二卷三 高後紀 第三卷四 文帝紀 第四卷五 景帝紀 第五卷六 武帝紀 第六卷七 昭帝紀 第七卷八 宣帝紀 第八卷九 元帝紀 第九卷十 成帝紀 第十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 第七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卷九十二 遊俠傳 第六十二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