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卷一五:因《隋書·音樂志》:每歲正月十五日,「於端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隨園詩話》卷一五

隨園詩話

卷一五

元相《連昌宮詞》:「夜半月高絃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

因《隋書·音樂志》:每歲正月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

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觀之」,謂之「場屋」故也。

今誤稱場屋為試士之處。

今人動稱「勾欄」為教坊。

《甘澤謠》辨云:「漢有顧成廟,設勾欄以扶老人。

非教坊也。」

教坊之稱,始於明皇,因女伎不可隸太常,故別立教坊。

王建《宮詞》、李長吉《館娃歌》,俱用「勾欄」為宮禁華飾。

自義山倡家詩有「簾輕幕重金勾欄」之詞,而「勾欄」遂混入妓家。

今人以荷包為荷囊,蓋取劉偉明詩曰「西清寓直荷為橐,左蜀宣風繡作衣」之句。

按:紫荷者,以紫為夾囊,服外,加於左肩,是周公負成王之服,一名「契囊」,見張晏注《丙吉傳》。

《宋書·禮志》:「朝服肩上有紫生夾囊,綴之朝服外,呼曰『紫荷』。

以盛奏章。」

是紫荷非今之荷包明矣。

惟《三國誌》云:「曹操好佩小輩囊。」

似今之荷包。

柴欽之年少貌美,賦詩自誇云:「即今叔寶神清少,敢坐羊車有幾人?」余按:《漢書》註:「羊車,定張車也。

非羊所牽之車也。」

然晉武帝在宮中乘羊車游,宮人以竹葉灑鹽以引羊。

是牽車者羊也。

猶之如淳註:「《楚歌》,《雞鳴歌》也;非楚人所歌也。」

然高帝謂戚夫人曰:「若為吾楚歌,吾為若楚舞。」

又明是楚人之歌。

《魏書·禮志》曰:「徒歌曰謠,徒吹曰和,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毛謂之樂。」

然則素琴以示終,笙歌以告哀,不可謂之樂也。

宋王黼傳遭欽聖之喪,猶召樂妓,舞而不歌,號曰「啞樂」。

余故題《息夫人廟》有「簫鼓還須啞樂迎」之句。

人疑東坡詩云「龍鍾三十九,勞生已強半」,三十九不得稱「龍鍾」。

按:蘇鶚《演義》:「龍鍾,謂不昌熾、不翹舉之貌。」

《廣韻》:「龍鍾,竹名。

老人如竹搖曳,不能自持。」

唐一人《談錄》載:「裴晉公未第時,過洛中,有二老人言:『蔡州未平,須待此人為相。

』僕聞,以告。

公笑曰:『見我龍鍾,故相戲耳。」

』王忠嗣以女嫁元載,歲久,見輕,遊學於秦,為詩曰:「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

二人皆於少年未第時,自言龍鍾。

張平子《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蓋指二月也。

小謝詩因之,故曰:「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今人刪去「猶」字,而竟以四月為「清和」。

今動以「苜宿」、「廣文」稱校官。

余按非也。

唐開元中,東宮官僚清淡,薛令之為左庶子,以詩自悼曰:「朝日上一團一 一團一 ,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上闌干。」

蓋是東宮詹事等官,非今之學博也。

說見朱林洪《山家清供》。

杜詩曰:「諸公袞袞登華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按《唐書》:「明皇愛鄭虔之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為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

虔聞命,不知廣文曹司何在,訴之宰相。

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居賢者。

令後世言廣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始就職。」

是「廣文」者,乃明皇為虔特設之館,非今之學官也。

今人動以「金馬玉堂」稱翰林。

余按:宋玉《風賦》:「徜徉中庭,比上玉堂。」

《古樂府》:「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

泛稱富貴之家,非翰林也。

漢武帝命文學之士,待詔金馬門。

「金馬」二字,與文臣微有干涉。

至於谷永對成帝曰:「抑損椒房玉堂之盛一寵一 。」

顏師古註: 「玉堂,嬖倖之捨也。

《三輔黃圖》曰:『未央宮有殿閣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

』是「玉堂」乃宮闈妃嬪之所,與翰林無干。

宋太宗淳化中賜翰林「玉堂之署」四字,想從此遂專屬翰林耶?

一O

今稱人還居曰「鶯遷」,本《詩經》「遷於喬木」之義。

按《伐木》章:「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是「嚶」字不是「鶯」字。

「嚶」乃鳥之鳴聲耳。

「綿蠻黃鳥」,當是鶯,而又無「遷喬」字樣。

然唐一人有《鶯出谷》詩題,《盧正道碑》有「鴻漸於磐,鶯遷於木」之文:則以 「嚶」為「鶯」,自唐已然。

十一

《生民》之詩曰:「誕彌厥月。」

《毛箋》:「誕,大也。

彌,終也。」

此詩下有八「誕」字:「誕置之隘巷」,「誕置之平林」。

朱子以「誕」字為發語詞。

今以生日為誕日,可嗤也!余又按:古人以宴享為禮,而以介壽為節文。

故《詩》、《書》所稱,逐日可以為壽。

今人以生日為禮,而以宴飲為節文,故介壽必生日。

一二

《珍珠船》言:「萱草,妓女也。

人以比母,誤矣。」

此說蓋本魏人吳普《本草》。

按《毛詩》:「焉得萱草,言樹之背。」

注云:「背,北堂也。」

人蓋因「北堂」而傅會於母也。

《風土記》云:「婦人有妊,佩萱則生男。

故謂之宜男草。」

《西溪叢語》言:「今人多用『北堂萱堂』於鰥居之人,以其花未嘗雙開故也。」

似與比母一之 義尚遠。

一三

戴氏《鼠璞》云:「魯頌》所稱『泮宮』者,泮,魯水也,非學宮也。

若以泮水為半水,則下文『泮林』,豈是半林乎?況《魯頌·泮宮》詩,乃是僖公獻馘演武之所,非尚文之地。

《王制》:『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是漢儒誤解《魯頌》,而至今因之。」

一四

杜詩有「起居八座太夫人」之句。

今遂以八《人扛輿者為八座。

按宋、齊所云「八座」者:五尚書、二僕射、一令。

《唐六典》曰:「後漢以令、僕射、六曹尚書為八座。

今以二丞相、六尚書為八座。

唐不置令。」

考《宋書》,《六典》之言,是「八座」者,八省之官;非八人舁之而行之謂也。

南齊王融曰:「車前無八騶,何得稱丈夫?」是則有類今所稱「八座」之說矣。

一五

「老泉」者,眉山蘇氏塋有老人泉,子瞻取以自號:故子由《祭子瞻文》云:「老泉之山,歸骨其旁。」

而今人多指為其父明允之稱;蓋誤於梅都官有老泉詩故也。

一六

今人稱伶人女妝者為「花旦」,誤也。

黃雪槎《青一樓 集》曰:「凡妓以墨點面者號花旦。」

蓋是女妓之名,非今之伶人也。

《鹽鐵論》有「一胡一 蟲奇妲」之語。

方密之以「奇妲」為小旦。

余按:《漢郊祀志》: 「樂人有飾女妓者。」

此乃今之小旦、花旦。

「奇妲」二字,亦未必作小旦解。

一七

程綿莊雲;「孔子廟有欞星門,其誤已久,不可不知。

《詩經》小序雲;『《絲衣》,繹賓一屍一也。

』高子曰:『靈星之一屍一也。

』漢高祖始令天下祀靈星。

《後漢書》注雲;『靈星,天田星也。

欲祭天者,先祭靈星。

《風俗通》:『縣令問主簿:「靈星在城東南,何法?」曰:「惟靈星所以在東南者,亦不知也。」

』《宋史·禮志》云:『仁宗天聖六年,築南郊壇,外地周以短垣,置靈星門。

』夫以郊壇外垣為靈星門者,所以象天之體,用之於聖廟,蓋以尊天者尊聖也。

其移用之始,始於宋。

《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並言:『聖廟立靈星門。

』惟《元志》誤以 『靈』作『欞』,後人承而用之,則不知義之所在矣。

《晉史·天文志》云:『東方角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

』與《後漢書》注正相印證。

俗儒解『欞星』,以為養先於教,猶知『欞』之為『靈』也。

今竟解作疏通之義,則大謬矣1」余戲題云:「繹祭靈星有樂章,故將聖廟比天閶。

如何解作疏通義?鑽入窗欞上講堂。」

—八

劉孝威《結客少年場》云:「少年李六郡。」

李,使也。

故《左氏》: 「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

杜註:「李,使人也。」

凡言信者,亦使人也。

《古樂府》:「有信數寄書,無信長相憶。」

今誤以「行李」為作客之衣裝。

一九

今稱夫妻為「結髮」,女拜曰「斂衽」,皆誤也。

按{李廣傳》:「廣自結髮與匈一奴一戰。」

蘇武詩:「結髮為夫妻。」

泛稱自幼束髮之意,非指稱結兩人之發也。

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合其髻曰「結髮」,始於劉岳《書儀》。

《戰國策》:「一江一 乙謂安陵君曰:『國人見君,莫不斂衽而拜。」

』《留侯世家》曰:「陛下南面稱霸,楚君必斂衽而朝。」

皆指男子也。

今稱女拜為「斂衽」,不知始於何時。

二O

今人稱詩題為「題目」。

按:二字始見於《世說》:「山司徒前後選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皆如其言。」

又:「時人欲題目高坐上人而未能。

桓公曰;『精神淵箸。」

是「題目」者,品題之意,非今之詩題、文題也。

二一

余到南海,閱《粵嶠志》:「景炎二年,端宗航海,有香山人馬南寶獻粟助餉,拜工部侍郎。

帝幸沙浦,與丞相陳宜中、少傅張世傑即主其家。

居數日,廣州陷。

南寶募鄉兵千人,扈送至香山島。

元兵追至硐州,陳宜中走占城求救。

帝崩。

衛王咼立,走崖山,以曾子淵充山陵使,奉梓宮,殯於南寶家。

宋亡,南寶泣不食。

作詩曰:『目擊崖門天地改,寸心不與夜潮消。

』又曰;『眾星耿耿滄波底,恨不同歸一少微。

』後卒殉節。」

其詩其事,正史不傳,故志之。

二二

李太守棠《喜晤故人》云:「問年人是舊,見面老驚新。」

儲宗丞麟趾《落齒》云:「失輔悲新別,觀頤念舊勳。」

二三

一江一 南俗例:登科報捷者,例用紅綾書喜帖。

方近雯方伯家本寒素,舉京兆,報到,夫人倉猝無力買綾,不得已,截衫袖付之。

家婢戲云:「留取一半,待明年中進士作賞。」

先生聞之,在長安寄詩云:「朔風寒到柔荑手,憶殺麟衫兩袖紅。」

次年,果宴瓊林。

先生又寄詩云:「榜下憶來常欲泣,朝中說去半能知。」

二四

詩人能武藝,自命英雄,晚年有王處仲擊唾壺之意。

許子遜《詠飛將》云:「垂老猶橫槊,窮愁未廢詩。

薦章終日上,不到傅修期。」

沈子大《詠懷》云:「落筆一身膽,結一交一 寸心血。」

薛生白《詠馬》云:「爾不嘶風吾老矣,可知俱享太平時。」

二五

西林相公勳業巍巍,而賦詩時有感慨。

《石橋掃墓》云:「石橋西下白楊堆,宿草初從暖氣回。

一陌紙錢三滴酒,幾家墳上子孫來?」

二六

詩有無意相同者:蔡太夫人詠《蝶》云:「試向青陵台上望,可曾飛上別家枝?」王次岳詠《蝶》云:「果是青陵舊魂魄,不應到處宿花房。」

二七

《封氏聞見錄》曰:「切字始於周頤。

頤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分。

沈約遂因之,而撰《四聲譜》。」

沈括、曾糙俱以切字始於西域佛家。

漢人訓字,止曰讀如某字而已,無反切也。

吳獬以為始於後魏校書令李啟撰《聲韻》十卷、夏侯詠撰《聲韻略》十二卷。

李涪《刊誤》亦主其說。

至於葉韻之說,古人所無。

顧亭林以為始於顏師古、章懷太子二人。

王伯厚以為始於隋陸法言撰《切韻》五卷。

余按:漢末涿郡高誘解《淮南子》、《呂氏春秋》,有「急氣、緩氣、閉口、籠口」之法。

蓋反切之學,實始於此。

而孫叔然炎猶在其後。

二八

詩賦為文人興到之作,不可為典要。

上林不產盧橘,而相如賦有之。

甘泉不產玉樹,而揚雄賦有之。

簡文《雁門太守行》而云「日逐康居與月氏」;蕭子暉《隴頭水》而云「北注黃河,東流白馬」:皆非題中所有之地。

蘇武詩,有「俯看一江一 漢流」之句。

其時武在長安,安得有一江一 漢?《爾雅》:「山有穴為岫。」

謝玄暉詩:「窗中列遠岫。」

徐浩文:「孤岫龜形。」

皆誤指為山巒。

劉琨《答盧諶》詩:「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

宣尼即孔丘也。

謝眺《秋懷》詩:「雖好相如色,不同長卿慢。」

長卿即相如也。

康樂:「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

「揚帆」即 「掛席」也。

孟浩然:「竹間殘照入,池上夕一陽一微。」

「夕一陽一」即「殘照」也。

使後人為之,必有「關門閉戶掩柴扉」之誚矣!杜少陵《寄賈司馬》詩:「諸生老伏虔。」

東漢服虔並不老。

所云伏虔者,伏生也;伏生不名虔。

《示僚一奴一阿一奴一》云:「曾驚陶侃一胡一 一奴一異。」

一胡一 一奴一,侃之子;非一奴一僕也。

「不聞夏殷興,中自誅褒、妲。」

褒、妲是殷周人,與夏無干。

杜詩:「乘槎消息近,無處問張騫。」

此即世俗所傳張騫乘槎事也。

然宋之問詩云:「還將織女支機石,重訪成都賣卜人。

),是明用《荊楚歲時記》織女教問嚴君平事。

獨不知君平為王莽時人,張騫乃武帝時人:相去遠矣!汪韓門云:「《檀弓》:『齊莊公襲杞。

杞梁死焉。

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孟子》;『杞梁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左傳》但言杞妻辭齊侯之吊,而不言哭。

《檀弓》、《孟子》雖言哭,未言崩城事也。

《說苑·立節篇》雲;『其妻聞夫亡而哭,城為之弛。

』《列女傳》云:『枕其夫之一屍一於城下,哭十日而城崩。

』亦未言長城也。

長城築於齊威王時,去莊公百有餘年;而齊之長城,又非秦始皇所築長城。

唐釋貫休乃為詩曰:『秦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則竟以杞梁為秦時築長城之人,而其妻所哭崩,乃即秦之長城矣。」

俗傳梁灝八十登科,有「龍頭屬老成」七言詩一首。

《黃氏日抄》、《朝野雜記》俱駁正之,以為灝中狀元時,年才二十六耳。

余按《宋史》灝本傳:雍熙二年舉進士,賜進士甲科,解褐,大名府觀察推官。

景德元年卒,年九十二。

雍熙至景德相隔只十餘年,而灝壽已九十二,則八十登科之說,未為無因。

二九

班史稱霍光不學無術,故不知伊尹放太甲之事。

乃《西京雜記》載光《答孿生兄弟書》,先引殷王祖甲,再引許董公一產二女,楚唐勒一產二子,事甚博雅。

《蜀志》:劉巴輕張飛云:「大丈夫何暇與兵子語?」似飛椎魯無文。

乃涪陵有飛所作《刁斗銘》,流一江一 縣有飛所書題名石。

前明張士環有詩雲,「一江一 上祠堂橫劍凋,人間刁斗重銀鉤。」

三O

宋人多稱曾子固不能詩。

乃《上元祥符寺宴集》云:「紅雲燈火浮滄海,碧水瑤台浸遠空。」

又,《享祀軍山廟歌》:「土膏起兮,流泉駛兮。」

凡二百餘言,俱不減作者。

三一

或問唐沈佳期詩云:「不如黃雀語,能免冶長災。」

余按皇侃《論語義疏》云:「冶長從衛還魯,見老嫗當道哭,問:『何為哭?』雲;『兒出未歸。

』冶長曰:『頃聞烏相呼,往某村食肉:得毋兒已死耶?』嫗往視,得兒一屍一,告村官。

官曰:『冶長不殺人,何由知兒一屍一?』遂囚冶長。

且曰;『汝言能通鳥言,試果驗,裁放汝。

』冶長在獄六十日,聞雀鳴而大笑。

獄主問何笑。

冶長曰:『雀鳴嘖嘖啃啃:白蓮水邊,有車翻黍粟;牡牛折角,收斂不盡。

相呼往啄。

』獄主往視,果然。

乃白村官而釋之。」

余愛雀言音節天然,有類古樂府。

三二

蕭子榮《日出東南隅》云:「三五前年暮,四五今年朝。」

梁元帝《法寶聯璧序》云:「相兼二八,將兼四七。」

此等算博士語,最為可笑。

其濫觴蓋起於東漢《唐君頌》,曰:「五六六七,訓道若神。」

用曾點「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也。

棠邑《費鳳碑》曰:「菲五五。」

言居喪菲食二十五月也。

皆割裂太過,不成文理。

三三

或問:「梅定九先生詩雲;『乾道炎三伏,坤靈樂四游。

』作何解?」余按《史記》秦德公二年「初伏」註:「三伏始於秦,周無伏也。

』』劉熙《釋名》云:「金氣伏藏也。

故三伏皆庚。」

王大可云:「三伏者,庚金伏於夏火之下。

金畏火,故曰伏。」

惟「四游」不得其解。

後見《尚書·考靈曜》曰:「地體雖靜,而終日旋轉,如人坐舟中,舟自行動,人不能知。

春星西遊,夏星北遊,秋星東遊,冬星南遊。

一年之中,地有四游。」

此定九先生之所本也。

三四

毛西河以詩賦為試帖。

按唐「明經」;先帖文,然後試帖經之法,以所一習一 經,帖其兩端,中留一行試之,非指詩賦也。

然「明經」亦有試詩者:王貞白有《帖經日試宮中瑞蓮詩》。

三五

今舉子於場前揣主司所命題,而預作之,號曰「擬題」。

按:宋何承天私造《鐃歌》十五篇,不沿舊曲,而以己意詠之,號曰「擬題」,此二字之始。

今遂以為士子揣摩之稱。

三六

俗傳黃崇嘏為女狀元。

按《十國春秋》:「崇嘏好男裝,以失火系獄,邛州刺史周庠愛其丰采,欲妻以女。

乃獻詩云:『幕府若容為坦腹,願天速變作男兒。

』庠驚召問,乃黃使君女也。

幼失父母,與老嫗同一居 。

命攝司戶參軍,已而乞罷歸,不知所終。」

今世俗訛稱女狀元者,以其獻詩時,自稱「鄉貢進士」故也。

嚴冬友曰:「徐文長《四聲猿》劇,末一折為《女狀元》,即崇嘏事。

此俗稱所始。」

三七

孔毅夫《雜說》稱退之晚年服金石藥致死。

引香山詩「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為證。

呂汲公辯之云:「衛中立字退之,餌金石,求不死反死。

中立與香山一交一 好,非韓退之也。

韓公之痛詆金石,已見李虛中諸人墓誌矣:豈有身反服之之理?」

三八

近人新婚,賀者作催妝詩,其風頗古。

按:《毛詩》「間關車之牽兮」一章,申豐曰:「宣王中興,士得行親迎之禮,其友賀之而作是詩。」

北齊婚禮,設青廬,夫家領百餘人,挾車子,呼新婦,催出來。

唐因之有催妝詩。

中宗守歲,以皇后乳媼配竇從一,誦《卻扇詩》數首。

天祜中,南平王鍾女適一江一 夏杜洪子,時已昏暝,令人走乞《障車文》於湯簧。

簧命小吏四人執紙,倚馬而成:即催妝也。

《芥隱筆記》、《輟耕錄》俱云:今新婦至門,則傳席以入,弗令履地。

唐一人已然。

白樂天《春深娶婦》詩云:「青衣捧氈褥,錦繡一條斜。」

兩新人宅堂參拜,謂之拜堂。

唐一人王建《失釵怨》:「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

三九

詩能令人笑者必佳。

雲松《詠眼鏡》云:「長繩雙目系,橫橋一鼻跨。」

古漁《客邸》云:「近來翻厭夢,夜夜到家鄉。」

張文端公云:「姑作欺人語,報國在文章。」

尹似村《詠貧》云:「笥能有幾衣頻典,錢值無多畫倖存。」

劉春池《立春》云:「門前久已無車馬,尚有人來送土牛。」

古漁《哭陳楚筠》云:「才可閉門身便死,書生強健要饑寒。」

蔣心余詠《京師雞毛炕》云:「天明出街寒蟲號,自恨不如雞有毛。」

香亭和余詠《帳》云:「垂處便宜人語細。」

余乍讀便笑。

香亭問故。

余曰:「縱粗豪客,斷無在帳中喊叫之理。」

又詠《杖》曰:「隔戶聲先步履來。」

皆真得妙。

四O

曹震亭與史梧岡潛心仙佛,好為幽冷之詩。

曹云:「肅肅秋乾風,蕭曠野無已。

橋孤朽柱搖,落日動野水。」

史云:「一峰兩峰一陰一,三更五更雨。

冷月破雲來,白衣坐幽女。」

皆一陰一氣襲人。

曹又有句云: 「秋一陰一連朔望,黯黯白雲平。

似聽前村裡,呼雞有婦聲。」

此首便冷而不一陰一。

四一

詩有聽來甚雅,恰行不得者。

金壽門云:「消受白蓮花世界,風來四面臥中央。」

詩佳矣,果有其人,必患痃瘧。

雪庵僧云:「半生客裡無窮恨,告訴梅花說到明。」

詩佳矣,果有其事,必染寒疾。

四二

今人稱曲之高者,曰「郢曲」,此誤也。

宋玉曰:「客有歌於郢中者。」

則歌者非郢人也。

又曰;「《下里巴人》,國中屬和者數千人。

《一陽一春白雪》,和者不過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則和者不過數人。」

是郢之人能和下曲,而不能和妙曲也。

以其所不能者名其俗,不亦訛乎?

四三

《毛詩》:「流離之子。」

《鄭箋》;「流離,鳥名。」

今訛以為離散之詞。

猶之「狼狽」,獸名也;今訛以為困頓之詞。

「瑣尾」二字,《箋》: 「美好也。」

今亦訛為瑣碎之詞。

四四

謝位聯《賀進士》云:「赴宴瓊林早,題名雁塔高。」

余有舊拓《雁塔題名記》十餘張,皆縉紳大夫、僧流羽士之名,非止新進士也。

唐進士於曲一江一 宴賞之餘,多有各題名姓者。

今人遂以「雁塔題名」為稱賀進士之言。

四五

世傳蘇小妹之說,按《墨莊漫錄》云:「延安夫人蘇氏,有詞行世,或以為東坡女弟適柳子玉者所作。」

《菊坡叢話》云:「老蘇之女幼而好學,嫁其母兄程潛之子之才。

先生作詩曰:『汝母一之 兄汝伯舅,求以厥子來結姻。

鄉人婚嫁重母族,雖我不肯將安雲。」

考二書所言,東坡止有二妹;一適柳,一適程也。

今俗傳為秦少游之妻,誤矣!或云:「今所傳蘇小妹之詩句對語,見宋林坤《誠齋雜記》,原屬不根之論。

猶之世傳甘羅為秦相。」

按《國策》:「甘羅年十二,為少庶子,請張卿相燕。

又事呂不韋,以說趙功,封上卿。」

並無為秦相之說。

然《儀禮疏》亦云;「甘羅十二相秦。」

則以訛傳訛久矣。

四六

張翰詩;「黃花若散金。」

菜花也。

通首皆言春景,宋真宗出此題,舉子誤以為菊,乃被放黜。

四七

外祖章師鹿詩云:「高足多金紫,先生已白頭。」

人間「高足」出處。

按《世說新語》:「鄭康成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言融不能親教,使高弟子傳授之耳。

然顏師古注《高祖本紀》云:「凡乘傳者,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驛傳,四馬下足為乘傳。」

是「高足」二字,在漢時以之名馬;而《世說》竟以之稱弟子,何也?師鹿先生年八十四,猶冒雨著屐,赴康熙庚子鄉試。

使遇今上,必受殊恩無疑也。

《與及門游西湖》云:「師弟同遊興不孤,呼僮挈植更提壺。

分明柳暗花明處,年少叢中一老夫。」

四八

今人稱女子加笄為「上頭」。

按《南史·孝義傳》:「華寶八歲,父成往長安,臨別曰:『須我還,為汝上頭。

』長安陷,父不歸。

寶年至七十,猶不冠。」

是「上頭」者,男子之事。

今專稱女子,心頗疑之。

讀《晉樂府》雲;「窈窕上頭歡,那得及破瓜?」則主女說亦可。

四九

唐耿緯《長門怨》云:「聞道昭一陽一宴。」

楊衡云:「望斷昭一陽一信不來。」

劉嬡云:「愁心和雨到昭一陽一。」

按:昭一陽一為成帝時趙氏姊妹所居,與武帝之陳後長門無涉。

五O

章槐墅觀察曰:「泰山從古迄今,皆言自中干發脈。

聖祖遣人從長白山,蹤至旅順山口,龍脈入海,從諸島直接登州,起福山而達泰山,鑿鑿可據。」

余雖未至旅順福山,然山左往來,不惟岱岳位震而兌,即觀汶、泗二水源流,亦皆自東而西:則泰山不從中干發脈,又一確證也。

因紀以詩云:「兩條汶、泗朝西去,一座泰山渡海來。

笑殺古今談地脈,分明是夢未曾猜。」

五一

《樂府》云:「五馬立躊躕。」

香山詩云:「五匹鳴珂馬,雙輪畫戟車。」

注;「五馬者,不一其說。

按《漢官儀》:四馬載車,惟太守出,則增一馬:故稱太守曰五馬。」

此一說也。

程氏《演繁露》以為始於《毛詩》;「良馬五之。」

亦一說也。

《南史·柳元笑傳》:「兄弟五人,同為太守,各乘一馬出入;時人榮之,號柳氏門庭,五馬委蛇。」

則又一說矣。

五二

《古樂府》:「十五府小史,三十侍中郎。」

似令史之年輕者名小史,即今之小書辦也。

張翰有《周小史詩》,曰:「翩翩周生,婉孌幼童。

年甫十五,如日在東。」

謝惠連有《贈小史杜德靈》詩,似乎褻狎。

然吳祜舉孝廉,乃越道,共雍丘小史黃真歡語移時,人以為榮。

則小史又以人重矣。

高俅為東坡小史,後見蘇氏子孫執禮猶恭。

五三

唐一人爭取新進士衣裳以為吉利。

張文昌詩曰:「歸去惟將新誥命,後來爭取舊衣裳。」

唐宣宗自稱「鄉貢進士李道隆」。

進士之榮,至於天子慕之。

宋時尤重出身;無出身者,不得入相。

故欲相此人,必先賜同進士出身,而後許其入相。

其重如此。

然亦有時而賤。

李贊皇不中進士,故不喜科目,曰;「好騾馬不入行。」

金衛紹王喜吏員,不喜進士,曰;「高廷玉人才非不佳,可惜出身不正。」

嫌其中進士故也。

五四

宋鹹淳辛未,正言陳伯大議:考試士子,諸路運司牒州縣,先置士籍,編排保伍,取各人戶貫三代年甲,書明所一習一 經書;年十五以上能文者,許其鄉之貢士結狀保送。

一樣四本,分送縣、州、漕、部。

臨唱名時,重行編排保伍,各人親書家狀,以驗筆跡。

士人苦之,賦詩云:「劉整驚天動地來,襄一陽一城下哭聲哀。

廟堂束手全無策,只把科場鬧秀才。」

五五

邵又房《贈友》云:「《廣陵散》裡求知己,不特彈無聽亦無。」

余歎其意包括甚廣。

按《文苑英華》顧況序:彈琴者王女繼之,名「日宮」、「月宮」;有《歸雲引》、《華岳引》諸曲,皆《廣陵散》之遺音。

是叔夜所彈,未嘗絕也。

《唐書·韓皋傳》,解《廣陵散》為嵇康思魏之意。

因毋丘儉、諸葛誕俱起兵於廣陵,思興復魏室,而兵皆散亡,故曰從此絕矣。

非專指琴也。

五六

或問:「楊升庵有句云:『一桶水傾如佛語,兩重紗夾起一江一 波。

』應作何解?」余按:徐騎省不喜佛經,常云:「《楞嚴》、《法華》,不過以此一桶水,傾入彼一桶中。

傾來倒去,還是此一桶水。

識破毫無餘味。」

此升庵所本也。

方空紗用一層糊窗,原無波紋;夾以兩層,必有閃爍不定之波。

恐升庵即事成詩,未必有本。

余亦有句雲;「水痕瀉地方圓少,雪片經風厚薄多。」

一用《世說》,一用《東坡志林》。

五七

熊蔗泉觀察《聽雪》云:「一夜 朔風急,重衾尚覺寒。

料應階下白,及早起來看。」

童二樹《盼月》云:「佳絕娟娟月,秋窗逼曉開。

臥看桐竹影,漸上臥床 來。」

兩首格調相同。

商寶意《顧曲》云:「一曲明光三十段,自彈先要聽人彈。」

趙雲松《論詩》云:「背人恰向菱花照,還把看人眼自看。」

兩首用意相反。

五八

詩文自須學力,然用筆構思,全憑天分。

往往古今人持論,不謀而合。

李太白《懷素草書歌》云:「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公孫大娘渾脫舞?」趙雲松《論詩》云:「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五九

士大夫熱中貪仕,原無足諱;而往往滿口說歸,竟成一習一 氣,可厭!黃莘田詩雲;「常參班裡說歸休,都作寒暄好話頭。

恰似朱門歌舞地,屏風偏畫白蕷洲。」

六O

近人佳句,常摘錄之,以教子弟;過時一觀,亦有吹竹彈絲之樂。

明知收拾不盡,然捃摭一二,亦聖人「舉爾所知」意也。

毛琬云: 「乍寒童子怯,將雨野人知。」

童鈺云:「病聞新事少,老別故人難。」

張節雲;「行善最為樂,觀書動畜疑。」

孔東堂云:「纖低時掠水,帆飽不依桅。」

廖古檀云:「山風枯硯水,花雨慢琴弦。

,』王卿華云:「斷香浮缺月,古佛守昏燈。」

汪可舟云:「客久人多識,年高眾病歸。」

吳飛池云:「涼風不管征衣薄,落日方知行路難。」

李穆堂云:「雲在岫無爭出意,石當流有不平鳴。」

何南園云:「閒愁早釋非關酒,舊學重一溫一 為課孫。」

楊次也雲;「淺水戲魚如可拾,密林藏鳥只聞聲。」

周青原云:「鳥自下山人自上,一齊穿破白雲過。」

劉果云:「花間看竹嫌逢主,夢裡聞雞似到家。」

章智千《送春》云:「青山駐景如留客,綠樹成一陰一已改妝。」

姚念慈《哭孫虛船》云:「有淚直從知己落,無文可共別人論。」

尹似村《送南園出京》云:「乍親丰采歸偏速,不慣風塵住自難。」

袁蕙纓云:「功名何物催人老?車馬無情送客多。」

寶意《哭環娘》云:「乍分煙島情猶戀,略享春風死未甘。」

香亭《渡淮》云:「田家飯麥風仍北,游女拖裙俗漸南。」

春池《順風》云:「天上鳥爭帆影速,岸邊人恨馬行遲。」

又有五七字單句亦妙者。

魯星村之「老怕送春歸」,楊守知之「隨身只有影同來」,王家駿之「園不栽梅覺負春」,嘯村之「諱老偏逢人敘齒」,飛池之「孤鴻與客爭沙宿」:皆是也。

六一

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余謂:人可以木,詩不可以木也。

人學杜詩,不學其剛毅,而專學其木;則成不可雕之朽木矣。

潘稼堂詩,不如黃唐堂:以一木而一靈也。

余選錢文敏公詩甚少,家人誤抄十餘章。

余讀之,生氣勃勃,悔知公未盡。

居亡何,有人云:「此孫淵如詩也。」

余自喜老眼之未昏。

六二

余嘗極賞健庵甥詠《落花》云:「看他已逐東流去,卻又因風倒轉來。」

或大不服,曰:「此孩童能說之話,公何以如此奇賞?」余曰:「子不見張燕公爭魏元忠事乎?燕公已受二張囑托矣!因宋琚一言而止。

一生名節,從此大定。

在甥作詩時,未必果有此意;而讀詩者,不可不會心獨遠也。

不然,《詩》稱『如切如磋』,與『貧而無諂』何干?《詩》稱『巧笑倩兮』,與『繪事後素』何干?而聖人許子夏、子貢『可與言詩』:正謂此也。」

六三

高文良公巡撫一江一 蘇,為制府某所凌,勢岌岌乎殆矣,而公聲色不動,詠《天平山》雲;「倚天峭擘無塵玉,墮地孤留不動雲。」

其時沈子大先生在幕府,和云:「白浪靜教翻石下,碧雲高不受風移。」

六一四

闡乘上人《對月吊以中》云:「共玩君何往?一江一 頭獨愴神。

難將一片月,分照九泉人。」

余在小市,買一古鏡,背有詩云:「寶匣初離水,寒光不染塵。

光如一輪月,分照兩邊人。」

毛西河詠《鏡》云:「與余同下淚,惟有鏡中人。」

三押「人」字,俱佳。

六五

高翰起司馬《路上喜晴》云:「聲傳干鵲喜,步覺蹇驢輕。」

喬慕韓《舟中》云:「雨聲篷皆重,鷗影浪頭輕。」

六六

有人過劉智廟,見壁上題云:「明時如此拔幽淪,薦禰須看士貢身。

敢擬石渠容散木,竟教塵海作勞薪。

變名梅尉非無地,捧檄毛生尚有親。

異日《儒林》與《循吏》,一編位置聽他人。」

詩尾署「竹初」二字。

自命如此,可想見其不凡。

六七

王夢樓作雲南太守,有納樓夷民李鶴齡獻詩云:「玉堂老鳳留衣缽,滄海長虹卷釣絲。」

夢樓喜,即用其二句為起句,續六句以贈別云:「舊事都隨雲變滅,新詩喜見錦紛披。

殊方那易逢佳士,識面無如是別時。

自負平生能說項,珊瑚幾失網中枝。」

六八

昌黎雲;「橫空盤硬語。」

硬語能佳,在古人亦少。

只愛杜牧之雲;「安得東召龍伯公,車干海水見底空。」

又云:「鯨魚橫脊臥滄溟,海波分作兩處生。」

宋人句云:「金翅動身摩日月,銀河翻浪洗乾坤。」

本朝方問亭《卜魁雜詩》云:「龍來一陰一嶺作遊戲,雷電光中舞雪花。」

趙秋谷《秋雨》雲;「油雲潑濃墨,天額持廣帕。

風過日欲來,艱難走雲罅。」

《大雨》云:「日月皆歸海,蛟龍亂上天。」

趙雲松《從李相國征台灣》雲;「人膏作炬燃宵黑,魚眼如星射水紅。」

趙魯瞻云:「一江一 星動魚脊,山果落猿懷。」

六九

丙辰召試鴻詞,到丙申四十餘年矣。

申笏山在都中,與錢籜石、曹地山小集,賦詩云:「尺五城南逐散仙,歡場一散似飛煙。

多生那得離文字,後死何容卸仔肩?醉後吟聲驚戶外,雨余山色入窗前。

百人尚有三人在,似得天憐亦自憐。」

嗚呼!笏山歿又十餘年矣!今海內召試者,只餘與籜石二人尚在。

而近聞其年過八十,亦已中風。

然則「天憐自憐」,能無再三誦之乎?

七O

周青原詠《楊妃》云:「彩輿花下祿兒狂,此說終疑是渺茫。

惟小劉郎曾愛惜,坐懷親為畫眉長。」

用史事,補前人未有。

將錄寄秋帆中丞,鐫楊妃墓上。

七一

水仙花詩無佳者;惟楊次也先生七律,前半首云:「汀蘅洲草伴無多,以水為家奈冷何?生意不須沾寸土,通詞直欲托微波。」

余按:《焦氏易林》云:「鳧雁啞啞,以水為家。」

楊暗用之,而使人不覺:可為用典者法。

七二

趙雲松太史入闈分校,作《雜詠》十餘章,足以解頤。

《封門》云:「官封恰似懸符禁,人望居然入海深。」

《聘牌》云:「金熔應識披沙苦,禮重真同納采虔。」

《供給單》云:「日有雙雞公膳半,夜無鬥酒客談孤。」

《分經》云:「多士未遑談虎.觀,考官恰似劃鴻溝。」

《薦條》雲;「品題未便無雙士,遇合先成得半功。

佛海漸登超渡筏,神山猶怕引回風。」

《落卷》云:「落花退筆全無艷,食葉春蠶尚有聲。

沉命法嚴難自訴,返魂香到或重生。」

《撥房》云:「未妨蜾蠃艱生子,笑比琵琶別過船。」

七三

余自幼聞「月華」之說,終未見也。

同年王大司農秋瑞,夢月華而生,故小字華官。

後見平湖陸陸堂先生云:「康熙辛酉八月十四夜,曾見月當正午,輪之西南角,忽吐白光一道。

已而紅黃紺碧,約有二十餘條,下垂至地。

良久結輪三匝,見月不見天矣。」

先生賦云: 「今宵才見月華圓,織女張機也失妍。

五色流蘇齊著地,三重輪廓欲彌天。」

先生名奎勳,掌教桂林,作《禮經解義》,請序於金中丞。

中丞命余代作,先生誇不已。

中丞以實告之。

先生曰:「此古文老手,不似少年人所作也。」

記先生有句云:「簷低絲網蛛常斷,沼淺蓮房子半空。」

先生祖名稿,字義山。

當國初鼎革時,馬將軍兵破平湖,掠其父,將殺之。

菜才九歲,伏草中,跳出,抱將軍膝求代。

將軍愛其貌韶秀,取手扇示之曰:「兒能讀扇上詩,即赦汝父。」

菜朗誦曰:「收兵四解降王縛,教子三登上將台。

』此宋人贈曹武惠王詩也。

將軍不殺人,即今之武惠王矣。」

將軍大喜,抱懷中,辟珥曰;「汝能隨我去,為我子乎?」曰:「將軍赦吾父,即吾父也。」

遂哭別其父而行。

將軍為之淚下。

已而將軍身故,菜得脫歸。

康熙己未,舉鴻博,入詞林。

聖祖愛其才,一日七遷,從編修、贊善、庶子,授內閣學士。

才一年,先生引疾歸。

又十年,卒。

自題華表云:「一日七遷千古少;週年致政寸心安。」

有病不治,吟曰:「無藥能延炎帝壽,有人曾哭老聃來。」

七四

相傳「天開眼」,余亦未之見也。

平湖張教坡,曉步於庭,天無片雲;忽聞有聲割然,天開一縫:當中寬,兩頭狹,狀類大船。

寬處有圓睛閃閃,光芒照耀,似電非電。

眼旁碎芒,如人之有睫毛。

良久乃閉。

教坡賦詩曰:「霹靂年年響,何曾殛惡來?今朝才省悟,天眼不輕開。」

七五

詩含兩層意,不求其佳而自佳。

或詠《太行山》云:「但有路可上,再高人也行。」

詠《燭》云:「只緣心尚在,不免淚長流。」

詠《相見坡》云:「勸君行路存余步,山水還留相見坡。」

七六

余十二歲入學,廩生程鄢渠云:「渠甥吳冠山,名華孫,亦以髫年入學。

今已賦鹿鳴,年才十五。」

袖文一冊示余。

余讀之,望若天人。

及余登詞館,先生督學閩中,無由相見。

五十午後,先生致仕在家,年八十矣。

余游黃山,新安何素峰秀才招游仇樹汪園,離先生所居,僅十里餘,竟未走謁。

別後,心恫恫如有所失。

乃作詩寄之。

先生見和云:「英才碩望是吾師,咫尺相逢願又違。

自昔直廬欣識面,己未科,收掌試卷,公所相識。

於今花徑少摳衣。

屢想訪隨園未果。

無人不挹神仙度,獨我偏教遇合稀。

猶憶神一交一 年尚幼,兩株弱柳共依依。」

七七

張儀封觀察謂余曰:「李白《清平調》三章,非詠牡丹也。

其時武惠妃薨,楊妃初一寵一 ,帝對花感舊,召李白賦詩。

白知帝意,故有『巫山斷腸』、『雲想衣裳』之語;蓋正喻夾寫也。

至於『名花傾國』,則指貴妃矣。」

余按《唐書·李白傳》稱:「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乃召李白。」

則觀察此說,未為無因。

張名裕谷,字詒庭。

七八

曹子建《美一女 篇》押二「難」字。

謝康樂《述祖德》詩押二「人」字。

阮公《詠懷》,押二「歸」字。

以故,杜甫《飲中八仙歌》、香山《渭村退居》、昌黎《寄孟郊》詩,皆沿襲之。

七九

田實發云:「我偶一展卷,頗似穿窬入金谷,珍寶林立,眩奪目一精一;時既無多,力復有限,不知當取何物,而雞聲已唱矣。」

此語甚雋。

魚門《曬書》詩云:「老饕對長筵,未啖空頤朵。」

八O

如皋布衣林鐵簫有「老至識秋心」五字,余頗賞之。

《與吳松崖看海棠》云:「萬朵仙雲輕欲滴,多情紅向白頭人。」

松崖云:「嬌來渾欲睡,愁殺倚欄人。」

兩押「人」字,俱妙。

林名李,買得古鐵簫,能吹變徵之音,因字鐵簫,蓋取王子淵「願得謚為洞簫」之意雲。

八—

乩仙詩,都無佳者;惟盱眙許家有仙降壇,詠《燕》云:「燕子啣泥認舊巢,飛來飛去暮連朝。

哺兒不耐秋風老,回首空梁月正高。」

讀者云:「詩雖佳,恐非吉兆。」

果未十年,許零落殆盡。

當許與仙倡和時,分詠「薛濤箋」,限「陵」字。

諸客擱筆。

仙云:「便宜節度高千里,錯過詩人杜少陵。」

八二

余不解詞曲。

蔣心余強余觀所撰曲本,且曰:「先生只算小病一場,一寵一 賜披覽。」

余不得已,為覽數闋。

次日,心余來問:「其中可有得意語否?」余曰:「只愛二句,云:『任汝忒聰明,猜不出天情性。」

』心余笑曰:「先生畢竟是詩人,非曲客也。」

余問何故。

曰:「商寶意《聞雷》詩云:『造物豈憑翻覆手,窺天難用揣摹心。

』此我十一個字之藍本也。」

八三

余梓詩集十餘年矣,偶爾翻擷,誤字尚多;因記椒園先生詠《落葉》云:「看月可知遮漸少,校書真覺掃猶多。」

八四

王載揚接家信,知兩子孿生,喜賦詩以寄云:「可無致語來清照,會有明妝避伯喈。」

用典切而雅。

八五

昆山城隍祠四宜軒有積土,道士將築亭其上。

階石甫甕,雷擊之,三甕三擊;掘地,乃是黃子澄墓。

邑志載:公被戮,其門下士拾骨葬此。

錢溉亭進士詩云:「昔時誅戮無遺嬰,此日風雷護殘骨。」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隨園詩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