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卷 九:晚年無子,卒後葬清涼山。余為書「清故詩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隨園詩話》卷 九

隨園詩話

卷 九

白下布衣朱草衣,少時有「破樓僧打夕一陽一鍾」之句,因之得名。

晚年無子,卒後葬清涼山。

余為書「清故詩人朱草衣先生之墓」,勒石墳前。

余宰溧水,蒙見贈云:「疊為花縣一一江一 分,來往惟攜兩袖雲。

待客酒從朝起設,告天香每夜來焚。

自慚龍尾非名士,肯把豬肝累使君?卻喜循良人說遍,填渠塞巷盡傳聞。」

《郊外》云:「亂鴉多在野,深樹不藏村。」

《與客夜集》云:「羈身同海國,歸夢各家鄉。」

《大觀亭》云:「長一江一 圍地白,老樹隔朝青。」

《晚行》云:「土人防虎門書字,水屋叉魚樹有燈。」

《贈某侍御》云:「朝罷宮袍多質庫,時清諫紙盡抄書。」

隨園地曠,多樹木,夜中鳥啼甚異,家人多怖之。

予讀王葑亭進士《平溝早發》云:「怪禽聲類鬼,暗樹影疑人。」

先得我心矣!其他佳句,如:「大星高出樹,殘月細流溪。

…『月斜人影忽在水,風過秋聲正滿山。」

「滿帽黃花逢醉客,一肩紅葉識歸樵。」

皆妙。

湖州潘進士立亭,名汝晟,詩宗韓、杜,五古尤佳。

《偶成》云:「靜士難為介,靜女難為媒。

嫁容靜女丑,一交一 面靜士羞。

盛年易畹晚,獨抱無驛郵。

桃李非我春,蒲柳非我秋。

鶴老心萬里,鵬怒翼九州。

未免笑樊援,豈屑伍喧啾?搜春潤章句,摘卉膏吟哦。

非無蘭苕玩,風一騷一旨已訛。

詩濤與詩骨,韓、孟兩嵯峨。

昆體逮鐵體,滔滔同一波。

金天削秀華,碧海鳴神鼉。

義色少姚佚,吉詞無一婬一頗。

褒中南風手,請為《南風歌》。

寥寥發古響,羯鼓如予何?」潘宰直隸某縣,以迂緩故,幾被劾矣。

適傅忠勇公平金川歸,潘獻《鐃歌》;公大誇賞,乃改為卓薦。

鮑進士之鐘,字雅堂,詩人步一江一 之子。

詩有父風,而清逸處,往往突過前人。

《秋雨乍晴》云:「箬帽芒鞋準備秋,稍晴便擬看山游。

一江一 潮入郭無三里,溪水到門容一舟。

亭午白雲開野徑,夕一陽一黃葉下僧樓。

閒身自笑如閒鶴,欲度前峰卻又休。」

五言如:「一鳥掠溪鏡,四山明畫簾。」

「魚跳重湖黑,蒲喧急雨來。」

七言如:「道心靜似山藏玉,書味清於水養魚。」

「翻書細檢遺忘事,撥火閒尋未過香。

「岸柳帶鴉明遠照,塔鈴和月語清宵。」

皆可愛也。

雅堂嘗言:「作七古詩,雅不喜一韻到底。」

余深然其言。

顧寧人云:「詩轉韻方活,《三百篇》無不轉韻。」

秦中詩人楊子安鸞見訪,適余外出;歸後見貽一冊。

《雪霽》云:「寒瘦自性情,苦吟工未能。

晚晴窗上日,先曬硯池冰。」

《聞砧》云:「滿院苔痕合,重門樹影深。」

余宰一江一 寧時,所賞識諸生秦澗泉、龔雲若、塗長卿,俱登科第。

而流落不偶者,惟車靜研與沈瘦岑。

沈工古文,不為詩。

車詩有可存者。

《河南道中》云:「三月春一陽一淡不濃,老冰如石漱寒風。

蹇驢覓路人家遠,日暮山坳虎眼紅。」

《農家》云:「築場如鏡草堆山,繞屋黃花映碧潭。

閒倚茅簷看客過,南人北去北人南。」

寶應王孟亭太守,為樓村先生之孫。

丁卯,見訪一江一 寧。

攜一胡一 床 坐門外,俟主人請見乃已,遂相得甚歡。

聘修一江一 寧志書,朝夕過從。

嘗言樓村先生教人作詩,以「三山」為師:一香山、一義山、一遺山也。

有從子嵩高,字少林,少年倜儻,論詩不服乃伯,而服隨園。

《大梁懷古》云:「搖落偏驚旅客魂,秋風回首眺中原。

三花樹色開神岳,萬里河聲下孟門。

形勝郁盤終古在,英雄慷慨幾人存?信陵策士俱黃土,獨有侯生解報恩。」

太守諱箴輿。

揚州張哲士,與蔣秋涇一交一 好。

蔣尤自負,作《遊山》一首,程魚門誇為「小謝」。

勃然怒曰:「分明『大謝』,何小之有?」《留別哲士》云:「竟掛秋帆決計行,關心天末倚閭情。

便歸只好留三月,浪跡無端已半生。

人世乘除蒼狗幻,名山期許白頭成。

慇勤相屬還相慰,愁聽西風雁一聲。」

哲士《寄懷》云:「戀友心空切,寧親去敢遲?才為三夕別,已是百回思。

避日簾仍下,追涼榻未移。

不知一江一 上路,秋暑可曾衰?」哲士詠《胭脂》云:「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無山婦女愁。」

以此得名,人呼「張胭脂」。

中州李竹門過隨園,見贈云:「園在六朝山色裡,一筇先要問高台。

碧梧葉響秋將至,紅藕花香客正來。」

其詩頗清。

惜年甫三十而卒。

余愛其《詠鞭》云:「一事思量轉惆悵,不能行到祖生先。」

《郊外》云:「山勢趁潮多北向,人心如雁只南飛。」

一O

蕪湖施長春,曼郎少年,有衛叔寶之稱。

余宰一江一 寧時,秦澗泉屢為致意,云「將渡一江一 求見」。

已而病亡。

有《上塚歌》云:「白楊樹,城東路,野草萋萋葬人處。

挈植提壺出郭行,可憐今日又清明。

富家塚高高傍嶺,貧家塚低低亞畛;塚中貧富人不同,一樣酒澆不能飲。

暝煙慘淡日西斜,挈植提壺還返家。

一線一陰一風旋不定,紙錢飛上棠梨花。」

一一

吳門顧星橋進士,詩才清冠等夷;家有月滿樓,藏書萬卷,海內知名之士,無不一交一 投縞佇。

予目為今之鄭當時。

《龍潭》一律云:「微風緩緩送一江一 聲,最好龍潭道上行。

碧樹數叢堪作障,青山一半不知名。

閒情轉向塵中得,幽景偏宜客裡生。

晚覓茅齋投一宿;花前試看酒旗輕。」

進士名宗泰。

一二

姚申甫方伯與沈永之觀察,本中表親,姚姊嫁沈。

二人年少時,與余同肄業書院。

每見方伯家遣僮擔盒,供其子婿。

二人同登鄉、會科。

沈寄姚詩云:「辛勤二老訓喃喃,愛婿猶如愛長男。

甘脆每教常健飯,苦吟猶記許分甘。」

沈殿試二甲第三,姚二甲第二,自後官階沈必差姚一級:姚為觀察,沈為太守;沈為觀察,則姚為方伯矣。

沈又寄詩云:「平生每好居人後,今日還應讓弟先。」

余將赴廣西金撫軍之聘,姚賦詩相留曰:「就使將軍重揖客,何如南國有詞人?」後四十年,姚竟巡撫廣西。

余寄書云:「不料當日所謂『將軍』,即此時之閣下,惜我不能來作揖客耳!」永之在書院寄內詩云:「深院蝶嬌無語坐,小園花嫩捲簾看。」

為掌教楊文叔先生所賞。

一三

余在都時,永之引見滿洲學士春台。

春自云:「年三十時,目不識丁。

從一禪師靜坐三月,頗以為苦。

一夕,提刀欲殺禪師。

仰頭見月,忽然有悟,賦詩便工。」

《塞外》云:「野水吞人面,青山甕馬聲。

浮雲連帽起,殘雪帶鞭行。」

殊雄偉。

公愛永之與枚,以為兩少年必貴;每至,必留飲、留宿,遣妾捧觴。

一四

桐城相公七十生辰,余與諸翰林祝壽。

宴罷,各賜詩扇一柄,詩寫《田園雜興》云:「不識風塵勞擾,但知雲水盤桓。

買畚偶來城市,祀神一著衣冠。」

「橋流水村近,疏柳長堤路斜。

車馬不聞叩戶,雞豚自識還家。」

「煙生茅屋雲白,雨過菱塘水新。

今歲秋田大稔,稻苗高過行人。」

「竹屋正臨流水,槿籬曲繞閒亭。

此是吾廬本色,被人偷作丹青。」

「作苦最憐田婦,布衣椎髻無華。

磕餉並攜稚子,採桑不摘閒花。」

公終身富貴,而詩能淡雅若此。

一五

嚴公瑞龍作湖北布政使,續《漢上題襟集》,招諸詩人唱和;亦公卿雅事也。

傅辰三《感春》云:「恰恰春分二月半,分春妙手愛東君。

但愁過卻花朝後,一日春容減一分。」

「月落參橫夜向晨,半醺花意欲留人。

夜闌莫怯風吹袂,為愛梅花不惜身。」

《大雨戲作》云:「雨師一夕興淋漓,筆尖亂點西窗紙。

初猶落落蝌蚪分,繼則盈盈垂露似。

須臾漫漶一片濕,直似秦碑沒字體。」

殊有東坡風趣。

沈樹德《落花》云:「飛燕蹴歸簾影裡,游魚吹起浪花中。」

葉聲木《送人》云:「吹酒涼風穿樹過,破煙水月隔樓生。」

一六

康熙壬寅,余七歲,受業於史玉瓚先生。

雍正丁未,同入學。

先生不甚作詩,而得句殊雋。

《偶成》云:「好鳥鳴隨意,幽花落自然。」

《病中》云:「廿年辛苦黔婁婦,半世酸辛伯道兒。」

終無子。

余為葬於葛嶺。

一七

沈歸愚尚書,晚年受上知遇之隆,從古詩人所未有。

作秀才時,《七夕悼亡》云:「但有生離無死別,果然天上勝人間。」

《落第詠昭君》云:「無金贈延壽,妾自誤平生。」

深婉有味,皆集中最出色濤。

六十七歲,與余同入詞林。

《紀恩》詩云:「許隨香案稱仙吏,望見紅雲識聖人。」

—八

與余同薦鴻詞者,有戶部主事尚庭楓,號茶洋,陝西人。

為人詭誕不羈,忽而結駟連騎,忽而布衣藍褸。

賦詩有奇氣,如:「落花平地二尺厚,芳草如天萬里青。」

「月華照樹有烏鵲,雲氣上天如白羊。」

皆警句也。

一九

余愛誦金壽門「故人笑比庭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之句。

杭堇浦先生曰:「此句本唐一人高蟾:『君恩秋後葉,一日一回疏。

』不足為壽門奇。

壽門佳句,如:『佛煙聚處都成塔,林雨吹來半雜花。

』詠《苔》云:『細雨偏三月,無人又一年。

』乃真獨造。」

余按古人佳句,都有所本:陳元孝:「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

本李群玉:「沙鳥帶聲飛遠天。」

梁藥亭:「龍一虎片雲終王漢,詩書余火竟燒秦。」

仿唐一人:「半夜素靈先哭楚,一星遺火下燒秦。」

楊誠齋:「不知落得幾多雪,作盡北風無限聲。」

仿唐一人:「流到前溪無一語,在山作得許多聲。」

二O

閨秀李金娥詠《路上柳》云:「折取一枝城裡去,教人知道是春深。」

湖州高氏小女有一聯云:「也知春一色 歸人早,鄰女釵邊有杏花。」

相傳一江一 寧南城外瑞相院後叢竹中,為馬湘蘭墓。

望一江一 魯雁門題詩云:「葉飄難禁往來風,未肯輸懷向狡童。

畫到蘭心留素素,死依僧院示空空。

知音卓女情雖切,薄倖王郎信未終。

一點憐才真意在,青青竹節夕一陽一中。」

「絕世英雄寄女妝,荊家曾說十三娘。

年來文士動相擠,始識伊人不可忘。

零露似熏香豆蔻,百花想見繡衣裳。

平生除拜要離塚,到此才焚一瓣香。」

嚴侍讀冬友曰:「瑞相院前之墓,少時亦誤以為湘蘭;後往訪之,見題碣云『新安貞女某氏之墓』。

碑一陰一載為某商人之妾,商人不歸,守貞而死。

以為湘蘭,有玷逝者矣一屍一陳楚筠制錦曾效長吉體,為詩證明其事,云:「古釵耿耿蝕黃土,千歲老蟾嘯秋雨。

蒼茫落日掩平坡,風入黃蒿作人語。」

「新安山高一江一 水遙,卷施原不生倡條。

貞魂夜號月光曉,兒童莫賦西陵草。」

二二

余過京口,丹徒宰徐天球,字天石,貴州人,見示詩集。

一別之後,遂永訣矣。

余愛其《風箏》一絕云:「誰向天邊認塞鴻?但憑一紙可騰空。

任他風信東西轉,百丈游絲在掌中。」

二三

沈光祿子大、許明府子遜,二人齊名。

沈如:「竹光晨露滑,池靜夜泉生。」

許如:「鐘聲涼引月,一江一 氣夕沉山。」

真少陵也。

行役絕句,有相同者。

沈云:「惟有夢魂吹不斷,月明猶自逆風歸。」

許云:「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子遜先生與余為忘年一交一 ,論詩尊唐黜宋,失之太拘。

有某少年,故意抄宋詩之有聲調者試之,先生誤以為唐。

少年大笑。

余贈云:「前生合是唐宮女,不唱開元以後詩。」

二四

松一江一 王太守名祖庚,與乃祖文恭公同日生,故號生同。

丁未進士,終身以不入詞館為恨。

兩子皆入翰林,而先生不樂也。

與彭芝庭尚書,同出尹文端公門下。

有《納涼聞笛》云:「碧空如水淨無雲,斗轉參橫夜欲分。

長笛不知何處起,好風偏送此間聞。

一江一 梅片片傷春暮,岸柳絲絲綰夕曛。

曲罷無端倍惆悵,階前涼露濕紛紛。」

亦同余召試友也。

二五

學人之詩,吾鄉除諸襄七、汪韓門二公而外,有翟進士諱灝、字晴一江一 者,《詠煙草五十韻》警句云:「藉艾頻敲石,圍灰尚撥爐。

乍疑伶秉箭,復效雁銜蘆。

墨飲三升盡,煙騰一縷孤。

似矛驚焰發,如筆見花敷。

苦口成忠介,焚心異鬱紆。

穢驚苓草亂,醉擬碧筒呼。

吻燥寧嫌渴,唇津漸得腴。

清禪參鼻觀,沆瀣潤嚨一胡一 。

幻訝吞刀並,寒能舉口驅。

餐霞方孰秘,厭火國非誣。

繞鬢霧徐結,蕩胸雲疊鋪。

含來思渺渺,策去步于于。」

典雅出色,在韓慕廬先生《煙草》詩之上。

又,《薄暮驟雨》云:「黑雲留替西南來,狂飆挾勢驚奔雷。

夕一陽一倉卒收不及,劃住半壁青天開。」

句殊奇險。

二六

余自幼聞姨母章氏,嫁非其偶,時誦「巧妻常伴拙夫眠」之句,不知何人所作。

後閱謝在杭集,方知故是謝詩。

其詞曰:「癡漢偏騎駿馬走,巧妻常伴拙夫眠。

世間多少不平事,不會作天莫作天。」

二七

從弟鳳儀《旅店》云:「迎面有山皆客路,問心無日不家鄉。」

呂柏巖有句云:「天果有涯行易盡,家雖無路夢常通。」

二八

余知一江一 寧時,和尹公「通」字韻云:「身如雨露村村到,心似玲瓏面面通。」

史文靖公聞之,笑曰:「畫出一個尹元長。」

二九

長沙太守陳焱,陝西人,與余在蘇州花宴甚歡。

《口號》云:「此地若教行樂死,他生應不帶愁來。」

未二年,竟卒。

然他生無愁,亦可知矣!

三O

某公子惑溺狹斜,幾於得疾。

其父將笞之,公子獻詩云:「自憐病體輕於葉,扶上金鞍馬不知。」

父為霽威。

所惑者亦有句云:「朝朝梳洗臨一江一 水,一路芙蓉不敢開。」

又曰:「世間未有無情物,蠟燭能癡酒亦酸。」

三一

方敏恪公六十一歲生兒,當八月十四日;賦《得子》詩云:「與翁同甲子,添汝作中秋。」

—余酒席歌場、乘人斗捷之作,多不載集中。

乙未二月,避生日於蘇州,有舊識女校書任氏,以扇索詩。

余題云:「隔年相見倍關情,樓上金燈樓下箏。

難得相逢好時節,再遲三日是清明。」

「市長陵路狹斜,當簷一樹碧桃花。

果然六十非虛度,半醉天台玉女家。」

校書喜,次日引余見其第四妹。

妹亦持扇索詩。

余題云:「玉立長身窈窕姿。

相逢從此惹相思。

雲翹更比雲英弱,知是瑤台第四枝。」

「若非月姊通消息,爭得玄霜見少君?一樣珍珠兩行字,替他題上藕絲裙。」

嗣後任家姊妹,逢能文之客,必歌此四章,不落一字,亦慧人也。

余初意慶六旬,欲仿康對山集名妓百人,唱《百年歌》;而不料稱觴之日,僅得五人。

御史蔣用庵同席,後將往杭州,留詩見贈云:「喜是尋芳到未遲,唐昌觀裡正花時。

芝蘭九畹春如許,卻讓芝房第一枝。」

謂芝仙校書。

「風月東南屬主盟,買花親自載花行。

未知桃葉曾迎否,先占揚州小杜名。」

「壽域歡場不易全,介眉見說有初筵。

分明一樣稱觴酒,纖手扶來便欲仙。」

「館娃回首夢虛無,又掛風帆西子湖。

不識玉釵羅袖畔,可曾閒憶到狂夫?」余後四年,再過蘇州,任氏姊名翠筠者,持舊扇相示,紙已破矣;猶裝裹護持,為余唱曲。

余感其情,再題二絕云:「四年前贈扇頭詩,多謝佳人好護持。

不是文君才絕世,相如琴曲有誰知?」「為儂重唱《玉瓏玲》,嚦嚦鶯聲繞畫屏。

一曲歌終人一世,那堪頭白客中聽?」蘇州太守孔南溪,風骨冷峭,權貴不敢以情干。

青一樓 金蕊仙以事掛法,一時一交一 好,無能為之道地。

乃遣人至白下,求余關說。

余與金甚疏,僅半面耳。

竊唸書中語倘不佯為親狎,轉生孔之疑;乃寄札云:「僕老矣,三生杜牧,萬念俱空;只花月因緣,猶有狂一奴一故態。

今春到治下,欲為尋春之舉;而吳宮花草,半屬虛名;接席銜杯,了無當意。

惟女校書金某,含睇宜笑,故是矯矯於庸中。

遂同探梅一鄧一 尉而別。

刻下接蕭娘一紙,道為他事牽引,就鞫黃堂,將有月缺花殘之恨。

其一切顛末,自有令甲,憑公以惠文冠彈治之,非僕所敢與聞。

只念此小妮子,蕉葉有心,雖知卷雨;而楊枝無力,只好隨風。

偶茵溷之誤投,遂窮民而無告。

似乎君家宣聖復生,亦當在『少者懷之』之例,而必不『以杖叩其脛』也。

且此輩南迎北送,何路不通?何不聽請於有力者之家,而必遠求數千里外之空山一叟?可想見夫子之門牆,壁立萬仞;而非僕不足以替花請命耶?元微之詩云:『寄與東風好抬舉,夜來曾有鳳凰棲。

』敬為明公誦之。」

孔得札後,覆云:「鳳鳥曾棲之樹,托抬舉於東風;惟有當作召公之甘棠,勿剪勿伐而已。」

二札風傳一時。

未二年,余又往蘇州。

過京口,已解纜矣,丹徒徐令挽舟相留道:「妓戴三與太守淮樹章公司閽者狎,章知之,逐閽人,而不罪戴。

戴往城隍廟焚香還願,一廟歡然。

章怒其張揚,嚴檄拘訊,將使荷校以徇。

徐婉求不聽,乞余解圍。」

余召見戴三,則霧鬢風鬟,春秋老矣。

然馬骨幹金,不可以不援手也。

草札與太守云:「昔錢穆父刺常州宴客,將笞一妓。

妓哀請。

錢云:『得座上歐一陽一永叔一詞,故當貸汝。

』歐公為賦一闋,遂釋之。

僕雖非永叔,而公則今之穆父也。

請為二章,以當小調。

詞曰:『東風吹散野鴛鴦,私蒸神前一瓣香。

為祝長官千萬福,緣何翻惱長官腸?」樊川行矣一帆斜,那有情留子夜家?只問千秋賢太守,可曾幾個斫桃花?」』一交一 書徐公,即掛帆還白下。

終不得消息,心殊倦倦。

半月後,章寄函來,開看只七字曰:「桃花依舊笑東風。」

三四

漢一陽一戴喻讓詩,有奇氣,出吾鄉陳星齋先生門下。

有《臨漳曲》云:「暮雲深,霸橋逝;水天橫,歌台廢。

玉龍金鳳已千年,古瓦還鐫『銅雀』字。

賣履分香兒女情,讀書射獵英雄氣。

如何橫槊對東風?老年想作喬家婿。」

末二句,老瞞在九泉亦當笑倒。

又,《詠雪》云:「未添庾嶺三分白,預借章台一月花。」

三五

邵子湘作《韻略》,以「一江一 」、「一陽一」為必不可通。

余讀《史記·龜笑傳》、韓昌黎《此日足可惜》及李翱《祭韓公》諸篇,「一江一 」、「一陽一」皆通。

猶以為彼固合「東」、「青」、「庚」而通之甚廣,未足據也。

及讀岑嘉州《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一篇云:「常愛張儀樓,西山正相當。

車馬隘百井,裡閂盤三一江一 。」

此短篇五古也,唐一人用韻甚嚴,何濫通乃爾?因而廣考之,方知子湘之陋。

《尚書》:「論道經邦,燮理一陰一陽一。」

《戴記》:「無服之喪,以畜萬邦。」

此「六經」通「一江一 」、「一陽一」之證也。

《孔雀東南飛》云:「東家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樊毅《西嶽碑》云:「其德休明,則有禎祥。

荒一婬一臊穢,篤災必降。」

《柳敏碑》云:「山陵元室,建斯邦兮;不飭不凋,隕履霜兮。」

《三國誌》楊戲《蜀君臣贊》云:「保據河一江一 ,家破軍亡。」

《晉語》云:「二陸三張,中興過一江一 。」

《宋書·大社之祝》曰:「地德普施,惠存無疆。

乃建大社,以保萬邦。」

漢《紫玉歌》云:「一日失雄,三年感傷。

雖有眾鳥,不為匹雙。」

苟最《正德舞歌》云:「煥炳其章,光乎萬邦。」

庾信《柳遐墓銘》云:「起茲禮數,峻此戎章。

長離宛宛,刷羽凌一江一 。」

《吳越春秋·河梁歌》云:「諸侯怖懼皆恐惶,聲傳海內威遠邦。」

呂一溫一 《昭陵功臣贊》云:「經綸八方,晏海澄一江一 。」

李翰《裴晏射虎贊》云:「弧矢之說,以威四方。

群虎既夷,狄人來降。」

此漢、唐樂府通「一江一 」、「一陽一」之證也。

至宋諸大家,尤不勝屈指。

三六

余作駢體文,押曹丕「丕」字為上聲,為人所嗤。

不知「丕」與「不」通,又與「負背」通,不止「攀悲切」也。

《書》曰:「是有丕子之責於天。」

《史記》作「負字」。

《索隱》引鄭氏曰:「丕讀為負。」

《石經》、《尚書》亦作「負子」。

惟今之韻書,捃摭淺漏,未經收拾。

沈存中笑香山押「餓殍」為夫。

又笑杜牧之《杜秋》詩「厭飫不能飴」,誤飴糖之飴,作飲啖用。

不知杜牧之用「飴」字,本東漢《童謠》:「飴我大豆烹芋魁。」

又,晉《盛彥傳》:「婢使蠐螬炙飴之。」

香山之押「殍」作平聲,本《唐韻》「敷」字下收「殍」,作「撫俱切」。

猶之今平韻不收「糾」字,而嵇康《琴賦》亦竟作平聲押也。

三七

《玉台新詠》實《國風》之正宗,然有不可學者。

如湘東王《春日》,一句用兩「新」字。

鮑泉、沈約有詩八首;以五言一首為題。

如「秋衰悲落桐」之類,反覆千言,殊覺可憎。

為唐一人試帖賦得題所自仿也。

三八

人無酒德,而貪杯勺,最為可憎。

有某太守在隨園賞海棠,醉後,竟弛下衣,溲於庭中。

餘次日寄詩戲之云:「客是當年夷射姑,不教虎子挈花一奴一。

但驚羸者此一陽一也,誰令軍中有布乎?頭禿公然幘似屋,心長空有腹如瓠。

平生雅抱時苗癖,日縛衣冠射酒徒。」

二九

年家子龔友,青年好學,來誦其《白門小住》云:「秋生黃葉聲中雨,人在清溪水上樓。」

余為歎賞。

臨別,忽向余正色云:「友不好名,先生切勿以友詩告人。」

余雅不喜,曰:「此子矜情作態,局面太小。」

已而竟不永年。

四O

余《哭鄂制府虛亭死節》詩云:「男兒欲報君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

乙酉天子南巡,傅文忠公向莊滋圃新參誦此二句,曰:「我不料袁某才人,竟有此心胸。

聞系公同年,我欲見之,希轉告之。」

余雖不能往謁,而心中知己之感,惻惻不忘。

第念平生詩頗多,公何以獨愛此二句?後公往緬甸,受瘴得病歸,薨。

方知一時感觸,未嘗非讖雲。

鄂公拈香清涼山,過隨園門外,指示人曰:「風景殊佳。

恐此中人,必為山林所誤。」

有告餘者。

余不解所謂。

後見宋人《題呂仙》一絕曰:「覓官千里赴神京,得遇鍾離蓋便傾。

未必無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誤先生。」

方悟鄂公「誤」字之意。

四一

宋劉子儀為夏英公先得樞密,乃詠《堠子》詩曰;「空呈厚貌臨官道,更有人從捷徑過。」

本朝朱草衣詠《雪》云:「正愁前路迷樵徑,先有人行路一條。」

陳古漁《看桃花》云:「回頭莫羨人行處,曾向行人行處來。」

四二

同年李竹溪棠,性誠愨,而詩獨清超。

《感懷》云:「罷官便有閒人集,才老旋生後輩嫌。」

《得家書》云:「急開翻惱緘封密,朗誦頻教句讀差。」

其子燧年十歲時,余命屬對「水仙花」,渠應聲曰「羅漢松」。

平仄雖不協,而意境極佳,遂大奇之。

歸河間後見懷云:「韋司風味陶潛節,野鶴閒雲伴此身。

四海聲名雙管筆,六朝花柳一家春。

鬚眉每向詩中見,函丈偏從夢裡親。

此日著書深幾許,瓣香心事屬何人?」末二句,其自命亦不凡矣。

四三

杭州張有虔先生,年九十三,皇上欽賜舉人。

余自幼蒙提攜,故求其詩,不得。

得其子名濟川號南皋生者《微雨》云:「無聲著林木,有色引莓苔。」

《欲雪》云:「風號平野急,雲重暮山連。」

四四

有人誦常州汪玉珩詠《淚》佳句云:「一江一 干斑竹牆一陰一草,壺內紅冰鏡裡潮。」

余以為不如其第一首云「商女含愁歌一曲,楚妃無語過三年」更覺耐想。

又《偶成》云:「高閣對層巒,屋角煙蘿接。

山雨欲來時,蕭蕭下黃葉。」

四五

一胡一 稚威云:「詩有來得、去得、存得之分。

來得者,下筆便有也;去得者,平正穩妥也;存得者,新鮮出色也。」

四六

劉霞裳與余論詩曰:「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虛,肯受人譏彈。」

余謂非獨詩也;鐘鼓虛故受考,笙竽虛故成音。

試看諸葛武侯之集思廣益,勤求啟誨:此老是何等天分?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非謙也,天分高,故心虛也。

四七

梁文莊公之兄啟心,字守存,入翰林後,即乞歸養。

其子山舟侍講,亦早乞病,使其弟敦書仕於朝。

一門家風如此。

守存除夕約同人游吳山,不果,乃寄詩云:「何堪歲盡復遷延?夙約都為俗事牽。

多謝分吟留一席,不妨屬和待明年。

空山響答千門爆,落日寒迷萬瓦煙。

想見諸公高會處,下方人指地行仙。」

《除夕》云:「舊賜官袍聊一著,新頒春帖懶重書。」

《晚過山庵》云:「清依古佛原無夢,老笑秋蟲尚有絲。」

山舟性木近婦人,不宴客,亦不赴人之宴。

惟余還杭州,則具華饌,一主一賓,相對而已。

故余《寄懷》云:「一飯矜嚴常選客,半生孤冷不宜花。」

山舟有《反遊仙》云:「漫說長生有秘傳,餐芝絕粒幾經年。

登仙直是尋常事,雞犬由來亦上天。」

「瑤林瓊樹生來有,玉宇雲樓望裡深:上界不聞阿堵貴,道人偏要煉黃金。」

「曾侍朝正三殿來,遙瞻旌節下蓬萊。

如何一片飛鳧影,也被人間網得回?」「賺他劉阮是何人,畢竟迷樓莫當真。

我是天台狂道士,桃花多處急抽身。」

「擾擾蜉蝣奈若何?寸田尺宅竟蹉跎。

自從偷吃嵇康髓,只覺胸中塊壘多。」

四八

尹望山相公,四督一江一 南;諸公子隨任未久,多仕於朝。

惟似村以秀才故不當差,常侍膝下,詩才清絕。

余駢體序中,已備言之。

猶記其訂余往過云:「清談相訂菊花期,正慰幽懷入夢時。

空谷傳書鴻屢至,閒庭掃徑僕先知。

關心尚憶他鄉客,時以詩寄三兄。

因病翻添數首詩。

聞道芒鞋將我過,倚欄只恨月圓遲。」

《絢春園》云:「莫喚池邊貪睡犬,隔林恐有看花人。」

乙酉別去,庚子八月忽奉太夫人就蕪湖觀察兩峰之養,重過隨園。

見和云:「迎人雞犬閒如舊,滿架琴書賣欲無。」

《臨別》云:「故人垂老別,歸舫任風移。

退一步來想,斯游本不期。」

似村,名慶蘭。

四九

張松園方伯不甚作詩,而落筆新穎。

見張素雲女校書扇上有餘贈詩,乃題其後云:「小住青一樓 醉好春,偶教蹤跡落紅塵。

昨宵月下看歌扇,忽見文星照美人。」

五O

嘉禾征士曹廷樞古謙,與葛卜元同教一習一 宗學。

葛北方人,長於考據,自負博雅。

而曹專工詞章。

二人不相能。

虞山蔣公、滿洲世公,各有所庇,遂相參劾。

古人洛、蜀之分,皆由門下士起也。

曹詩自佳,詠《春雨》云:「兩兩溪邊水鳥呼,漸看簷際濕模糊。

憑欄花重紅疑滴,隔座山橫翠欲無。

吟苦莫愁春冷淡,病多偏穩睡工夫。

捲簾自愛虛無景,未要瀟湘入畫圖。」

五一

杭州柴南屏先生,名謙,作中書時,和聖祖《冬至》詩,有「雪花欲共梅花落,春意還同臘意舒」之句。

聖祖謂有翰苑才,超升御史。

余與其曾孫景高一交一 ,先生年八十餘矣,詠《西湖》云:「月出慣留歌舞席,風生不送別離船。」

五二

世有口頭俗句,皆出名士集中:「世亂一奴一欺主,時衰鬼弄人。」

杜荀鶴詩也。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明日愁。」

羅隱詩也。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崔戎《酒籌》詩也。

「閉門不管窗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張。」

南宋陳隨隱自述其先人詩也。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宋人笑趙師罩欲附範文正公祠堂詩也。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古樂府也。

見《七修類稿》所引。

「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曹鄴詩也。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女真蕙蘭詩也。

「一舉首登龍一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

張唐卿詩也。

「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邵康節詩也。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徐守信詩也。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自家掃去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並見《事林廣記》。

「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見唐一人逸詩。

五三

河督姚小坡,作別駕時,以「祭葬」二字命題。

余宰一江一 寧時,無子,《詠祭》云:「血食滿天下,但看所樹恩。

羞將好魂魄,饑飽仗兒孫。」

五四

余作庶常時,寓年家花園。

同年吳自堂與其兄飛池借寓園中。

飛池與吳女金娘有三生之約,畏妻不敢聘。

金寄詩云:「殘淚未消和影拭,舊書重展背人看。」

詩既佳,書法亦秀媚。

五五

雲間沈大成,字學子,皓首窮經,多聞博學;嘗見古廟有九原丈人之碑,不知所出。

後閱《十洲記》,始知乃海神,司水者也。

因作《九原丈人考》一篇。

《贈邵檀波》云:「異書勘後兼金重,古硯磨多似臼深。」

《即事》云:「樓頭風定鍾初動,湖上雲開舫漸行。」

五六

浙中遂昌教諭王世芳,字芝圃,年一百十歲,入都祝太后萬壽,賜翰林侍講銜。

還鄉,陳太常星齋贈詩云:「華皓何來雲水頭?一寵一 加新秩返扁舟。

酒錢未卜憑誰與?壺藥翻叨為我投。

薄宦夢驚山北檄,散仙行逐海東鷗。

獨留佳話傳台閣,曾與耆英大父游。」

王面長尺許,腰若植鰭。

自言:「少居鄉,遭耿逆之變。

與諸妹豆棚閒坐,一妹頭忽不見,蓋為飛炮擊去也。」

與第三子同來,白髮飄蕭,背轉傴僂。

問其長子。

曰:「不幸夭亡矣。」

問夭亡之年。

曰:「八十五歲。」

乾隆辛未,聖駕南巡,有湖南湯老人來接駕,年一百四十歲。

皇上先賜匾額云「花甲重周」。

又賜云「古稀再度」。

五七

余夏間惡蚊,常誤批頰甚痛,、而蚊乃飛去。

偶讀葉聲木《譙蚊》詩,不覺大快。

詞曰:「虎狼偶食人,人猶寢其皮。

獨怪蚤虱咬,嗜人甘如飴。

蟣虱我自生,自孽將怨誰?蚤出塵土間,跳梁亦暫時。

爾蚊何為者?薨薨聲殷雷。

訂盟如點將,歃血遣欲飛。

聚昏更為市,利析秋毫微。

穿衣巧刺繡,中膚驚卓錐。

深入石飲羽,潛侵劍切泥。

三伏涼夜好,清風吹滿懷。

時方愛露坐,鳴鏑一聲來。

誤憤自批頰,悵望空徘徊。

亦或中老拳,磔裂殲渠魁。

無奈苦搔癢,汗粘變瘡痍。

咄咄麼麼蟲,一陰一毒乃如斯。

長喙不擇肉,呼吸若乳兒。

怪底入夏瘦,毛孔成漏卮。

安得通身手,左右時一交一 揮!」葉諱誠,錢塘孝廉。

五八

王安昆,字平圃。

予少在都中,與一交一 好,常宿其家,見其題尤貢甫《墨竹》云:「幾個琅玕幾點苔,勝他五色筆花開。

分明滿幅蕭蕭響,似帶一江一 南風雨來。」

《買竹》云:「南郊過雨綠生香,底事勞人買竹忙?我一出城君入市,兩邊風味各分嘗。」

又,《送羅兩峰歸邗上兼示舍弟瘦生》云:「別時冰雪到時春,萬樹寒梅照眼新。

邂逅若逢一江一 上客,已歸須勸未歸人。」

五九

余宰沭一陽一,有宦家女依祖母居,私其甥陳某,逃獲。

訊時值六月,跪烈日中,汗雨下;而膚理玉映。

陳貌寢,以縫皮為業。

余念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殊不可解。

問女何供。

女垂淚云:「一念之差,玷辱先人,自是前生宿孽。」

其祖母怒甚,欲置之死。

余以卓茂語,再三諭之。

笞甥,而以女一交一 還其家。

搜其篋,有《閨詞》云:「蕉心死後猶全卷,蓮子生時便倒含。」

亦詩讖也。

隔數月,聞被戚匪一胡一 豐賣往山東矣。

予至今惜之。

嘗為人題畫冊云:「他生願作司香尉,十萬金鈴護落花。」

六O

宰一江一 寧時,有南鄉錢貢甫之子某,買張某妻陳氏為妾;得價後,屢詐不遂,遂來控官。

余召訊之。

錢燒窯,張為其采煤者也,貌如石炭,妻嫣然窈窕。

錢美少年,能詩。

余意天然佳偶,欲配合之,而格於例,乃發官媒,免其笞。

有役某素黠,探知官意,密授錢計,仍買歸焉。

錢故鄉居,事過後,余不便再問消息。

後十餘年,余游牛首山,路見鬋鬃者,率三嬰兒,捧香伏地。

問何人。

曰:「錢某也。

年來妻亡,扶陳氏為正室。

此三兒皆其所生。

某亦入上元學矣。

妻聞公遊山,命我來謝。」

獻詩云:「酬恩兩個山村雀,含著金環沒處尋。

綠葉成一陰一滿枝子,費公多少種花心一屍一

六一

李笠翁詞曲尖巧,人多輕之。

然其詩有足采者。

如:《送周參戎之浦一陽一》云:「儒將從來重,君其髯絕倫。

三遷無喜色,百戰有完身。

灰裡求遺史,刀邊活故人。

仙華名勝地,細柳正堪屯。」

《婺寧庵》云:「誰引招提路,隨雲上小峰。

飯依香積煮,衣倩衲僧縫。

鼓吹千林鳥,波濤萬壑松。

《楞嚴》聽未闋,歸計且從容。」

尤展成贈云:「十郎才調本無雙,雙燕雙鶯話小窗。

送客留髡休滅燭,要看花影照銀釭。」

六二

杭州姚君思勤、黃君湘圃、吳君錫麒八九人,同作《新年百詠》,俱典雅;而吳詩尤超。

《門神》云:「問爾侯門立,能知深幾重?」倪經培云:「爵封萬戶外,秩滿一年中。」

姚詠《拜年》云:「履吉弓鞋換,催妝歲燭然。

勝常稱再四,利市乞一團一 圓。」

《風菱》云:「面目為誰槁?心腸到底甜。」

黃詠《爆竹》云:「買來還縮手,畢竟讓人工。」

《面鬼》云:「一半頭銜用,幾重顏甲生。」

皆佳句也。

金雨叔宗伯為題辭云:「回首辭家十載余,舊鄉風土夢華胥。

卷中重認新年景,卻認初來佔籍居。」

六三

《清波雜誌》載:「元祜間,新正賀節,有士持門狀遣僕代往;到門,其人出迎,僕云:『已脫籠矣。

』諺云『脫籠』者,詐閃也。

一溫一 公聞之,笑曰:『不誠之事,原不可為!」』及前朝文衡山《拜年》詩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可見賀節投虛帖,宋朝不可,明朝不以為非:世風不古,亦因年代而遞降焉。

六一四

余有詩不入集中者,嫌其少作未工也。

然終竟是爾時一種光景,棄之可惜,乃追憶而錄之。

九歲《詠盤香》云:「空梁無燕泥常落,古佛傳燈影太孤。」

十五歲《詠懷》云:「也堪斬馬談方略,還是騎牛讀《漢書》。」

《題田古農〈賣書買劍圖〉》云:「丈夫窮後疑無路,猶有神仙作退步。」

《舟行》云:「山雲猶辨樹,一江一 雨暗移春。」

《詠柳》云:「新絲買得剛三月,舊雨吹來似六朝。」

《落花》云:「莫訝萬枝隨雨盡,須知一片自天來。」

《無題》云:「紅豆相思多入骨,綠蘿著處便生根。」

在都中,《為徐相國耕籍應制》云:「水到公田龍脈轉,風翻仙仗杏花飛。」

頗為相公稱許。

《和金沛恩一門 春老恨難忘,猶逐東風謁漢王。

環鞏影沉天漠北,琵琶聲在白雲鄉。

素絲解作留仙帶,細雨彈成墜馬妝。

莫怪洛城多紙貴,畫圖終日對斜一陽一。」

六五

丁卯冬,余宰一江一 寧,以公事往揚州,阻風燕子磯。

宏濟寺僧默默,年九十餘,導余遊山;並出西林、桐城兩相國及諸公卿詩相示。

余亦贈四律而別。

後辛未南巡,默默接駕。

上問其年。

奏曰:「一百二歲。」

上笑曰:「和尚還有二十年壽。」

隨賜紫衣。

默默謝恩而出。

乾隆二十年,竟圓寂矣。

方知天語之成讖也。

高文定公贈以詩云:「默默僧年八十餘,麥塍猶愛荷春鋤。

抬頭見客心先喜,款坐烹茶意自如。

千尺娑羅庭外樹,兩朝丞相壁間書。

救生舟送風帆穩,利涉長一江一 信不虛。」

六五

陶貞白云:「仙人九障,名居一焉。」

余不幸負虛名。

丁丑過書肆,見有作《金陵懷古》詩者,姓王,名顛客,假余序文。

詩既不佳,序亦相稱,余一笑置之。

後三年,再過書肆,見《清溪唱酬集》一本,載上海彭金度、碭山汪元琛、太倉畢瀧等,共三十餘人;前駢體序,亦假我姓名。

詩序俱佳,不能無訝。

因買歸,示程魚門。

程笑曰:「名之累人如此。

雖然,如魚門之名,求其一假,尚未可得。」

後十年,集中王陸提、曹錫辰、徐德諒、范雲鵬四人,都來相見。

而諸君子則終未謀面。

姑錄數首,以志暗中因緣。

范《採菱曲》云:「採蓮莫採菱,菱角刺儂手。

採菱莫採蓮,蓮心苦儂口。

刺手苦儂苦不深,苦口兼欲苦儂心。」

汪《金陵雜詩》云:「清一江一 一曲鴨頭波,相約湔裙踏淺莎。

雙槳月明桃葉渡,但聞人語不聞歌。」

六七

王西莊光祿,為人作序云:「所謂詩人者,非必其能吟詩也。

果能胸境超脫,相對一溫一 雅,雖一字不識,真詩人矣。

如其胸境齷齪,相對塵俗,雖終日咬文嚼字,連篇累牘,乃非詩人矣。」

余愛其言,深有得於詩之先者,故錄之。

六八

丙辰,余將赴廣西。

吾鄉有孔先生者,年八十餘,贈詩云:「畫眉聲裡推篷坐,不是看山便讀書。」

六九

張宮詹鵬猻,受今上知最深。

侍值乾清門,方宣召,而張已歸。

上以詩責之云:「傳宣學士為吟詩,勤政臨軒未退時。

試問《羔羊》三首內,幾曾此際許委蛇?」命依韻和呈,聊當自訟。

張奉旨呈詩,上喜,賜以克食。

張進謝恩詩,有「一溫一 語更欣天一笑,翻教賜汝得便宜」之句。

後數日,和上《柳絮》詩,托詞見意云:「空階勻積似鋪霜,忽起因風上玉堂。

縱有別情供管領,本無才思敢輕狂。

散來欲著仍難起,飛去如閒恰又忙。

剩有鬢絲堪比素,蜂粘雀啄底何妨?」《嘲春風》云:「封姨十八正當家,牆角朱幡弄影斜。

掃盡亂紅無興緒,強將餘力管楊花。」

先生詠物詩,尤為獨絕。

如集中《泥美人》、《雁字》、《粉一團一 》、《玉環》諸題,皆能不脫不粘,出人意表。

少時游楚南,太守張蒼崖懋贈以序云:「好窮七澤之遊,勿遽吞吾雲夢;試問郢中之客,誰能和汝《一陽一春》?」

七O

康熙庚子,常熟杜昌丁入藏,過瀾滄百里;其部落日估保,有小女名倫幾卑,聰慧明艷,能通漢語。

昌丁來往,屢主其家,見輒呼「木瓜呀布」。

「木瓜」者,尊稱也;「呀布」者,猶言好也。

彼此有情。

臨行,以所掛戒珠作贈,揮淚而別。

歸語士大夫,鹹為憮然。

沈子大先生作詩云:「估僚小女年十六,生長一胡一 鄉服一胡一 服。

紅廚窄衫小垂手,白毹貼地雙趺足。

漢家天子撫窮邊,門前節使紛蟬聯。

慧性早能通漢語,含情何處結微緣?杜郎七尺青雲士,仗劍辭家報知己。

匹馬翩翩去復回,暫借估棕息行李。

解鞍入戶詫嫣然,萬里歸心一笑寬。

笑迎板屋藏春暖,絮問遊蹤念夏寒。

自言去日曾相見,君自無心妾自憐。

妾心如月常臨漢,君意如雲欲返山。

私語閒將番字教,烹茶知厭酪漿膻。

雨意綢繆俄十日,誰言十日是千年?留君不住歸東土,恨無雙翼隨君舉。

聊解胸前瑪瑙珠,將淚和珠親贈與。

一珠一念是妾心,百回不斷珠中縷。

塵起如煙馬如電,珠在君懷君不見。

黃河東流黑水西,脈脈空懸情一線。」

七一

郭暉遠寄家信,誤封白紙。

妻答詩曰:「碧紗窗下啟緘封,尺紙從頭徹尾空。

應是仙郎懷別恨,憶人全在不言中。」

七二

蘇州謝滄湄老於游幕,為淮關榷使年希堯之上客。

有得意句云:「惟有鄉心消不得,又隨一雁落一江一 南。」

每旅夜高吟,則聲淚俱下。

《過惠山》雲;「路轉弓彎三里賒,好風猶趁半帆斜。

鶯聲滿店二泉酒,春雨維舟一樹花。

白髮來游嗟已晚,青山如畫欲移家。

幾時來傍禪燈宿,惠麓雲中汲井華。」

七三

征士王載揚,吟詩以對仗為工,有句云:「百五正逢寒食節,十千誰醉美人家?」愛余《滕王閣》詩「阿房有焦土,玉樓無故釘」一聯。

湖州徐階五先生《贈沈椒園》詩云:「詩派同初白,官情共軟紅。」

以沈乃初白先生外孫故也。

王亦愛而時時誦之。

徐知予於未遇時。

記其《關山月》一首云:「大牙旗卷夕一陽一殘,旋見城邊湧玉盤。

鼓角無聲霜氣肅,山河流影鏡光寒。

白頭漢將占星立,紅淚一胡一 姬倚馬看。

淨掃煙塵天闕迥,清輝多處是長安。」

先生名以升,雍正癸卯翰林,官臬使。

七四

興化鄭板橋作宰山東,與余從未識面;有誤傳余死者,板橋大哭,以足蹋地。

余聞而感焉。

後廿年,與余相見於盧雅雨席間。

板橋言:「天下雖大,人才屈指不過數人。」

余故贈詩云:「聞死誤拋幹點淚,論才不覺九州寬。」

板橋深於時文,工畫,詩非所長。

佳句云:「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五更上馬披風露,曉月隨人出樹林。」

「一奴一藏去志神先沮,鶴有饑容羽不修。」

皆可誦也。

板橋多外一寵一 ,常言欲改律文笞臀為笞背。

聞者笑之。

七立

戴雪村學士典試順天,為忌者所傷,落職家居。

其飲酒如長鯨吸海,卒以此成疾,亡沅州。

《立秋》云:「沅州秋信悄然生,旅思無煩雁到驚。

月落尚餘山桂白,露零先著海棠清。

夢如蝶不離紋簟,靜覺蛩都就畫楹。

愧是上方旬日住,禪觀曾未遣微情。」

《鎮遠》云:「泉脈自來簷可接,箐端時暝雨旋傾。

只愁歸說人難信,安得吟成更畫成?」

七六

杜茶村為國初逸老,人多重其五律。

余以為襲杜之皮毛,甚覺無味。

獨愛其詠《海棠》一句云:「全樹開成一朵花。」

七七

晁君誠詩:「小雨悄悄人不寐,臥聽羸馬齕殘芻。」

真靜中妙境也。

黃魯直學之云:「馬齙枯箕喧午夢,誤驚風雨浪翻一江一 。」

落筆太狠,便無意致。

七八

隱仙庵道士周明先善琴,能詩,離隨園甚近,年未五十亡。

余錄其佳句云:「神仙樂事君知否?只比人間多笑聲。」

「竹間樓小窗三面,山裡人稀樹四鄰。」

「壁琴風過聞天籟,香碗灰深裊篆煙。」

「雨中破壁蝸留篆,醉後余腥蟻起兵。」

又:「新筍成時白晝長。」

七字亦妙。

七九

姑蘇隱者殷如梅,字羽調。

詠《桃花》云:「望去分明臨水岸,開殘容易逐楊花。」

詠《梅》云:「自是歲寒松竹伴,無心要佔百花先。」

《謝人惠佛手啟》云:「數來千指,屈伸總是無名;看去兩枝,大小豈能垂手?」《憎蚊》云:「以啟其毛,何堪供汝流歌?不濡其味,亦且驚我虛聲。」

八0

杭州多高士。

梁秋潭先生,因從子詩正貴,後遂不鄉試,恥以官卷中故也。

《垂釣》云:「一溪新漲失前汀,照見青山處處青。

香餌自香魚不食,釣竿只好立蜻蜓。」

《題{采芝圖>》云:「山間石上爛生光,曾受青城道士方。

自采自餐還自壽,不來朝市說珍祥。」

宋杏洲先生《詠槐花》云:「寄語世間諸舉子,不應才到此時忙。」

周征士西穆《湖上》云:「野鷗導我有閒意,新柳笑人成老夫。」

施文學《竹田湖心亭》云:「六時但有藏風至,五月來看梅雨晴。」

八—

余讀《漢書》,雅不喜董廣川,而最喜賈太傅。

偶讀錢竹初《洛中懷古》云:「南來莫再尋遺宅,第一人才是賈生。」

蘇州薛皆山云:「一篇削鵑賦》離形相,才子回頭是道人。」

二詩皆推崇太傅,實獲我心。

八二

余幼時游西湖,見酒樓號五柳居者,壁上題詩甚多,不久即圬去。

惟西穆先生一首,墨沈淋漓,字寫《爭坐位帖》,歷七八年如新。

酒樓主人及來游者皆護存之,敬其為名士故也。

題是《冬日同樊榭放舟湖上,念欒城、赤鳧都已下世,彌覺清游之足重也,分韻同作》,云:「一角西山雪未消,鏡光清照赤闌橋。

小分寒影看梅色,半入春痕是柳條。

閒裡安排塵外跡,酒邊珍重故人招。

孤煙落日空台榭,歲晚重來話寂寥。」

後四十年,余再至湖上,則壁詩無存。

西穆、樊榭,久歸道山,而酒樓主人,亦不知名士為何物矣!惟陳莊壁上有蔣用庵侍御《酬王夢樓招游》一首云:「六朝風物正妍和,珍重烏篷載酒過。

一串歌珠人似玉,四圍巒翠水微波。

狂夫興不隨年減,舊雨情於失路多。

爭奈嚴城宵漏急,未知今夜月如何。」

八三

吾鄉詩有浙派,好用替代字,蓋始於宋人,而成於厲樊榭。

宋人如:「水泥行郭索,雲木叫鉤轄。」

不過一蟹一鷓鴣耳。

「歲暮蒼官能自保,日高青女尚橫陳。

含風鴨綠鱗鱗起,弄日鵝黃裊裊垂。」

不過松、霜、水、柳四物而已;座詞謎語,了無餘味。

樊榭在揚州馬秋玉家,所見說部書多,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有類《庶物異名疏》、《清異錄》二種。

董竹枝云:「偷將冷字騙商人。」

責之是也。

不知先生之詩,佳處全不在是。

嗣後學者,遂以「瓶」為「軍持」,「橋」為「略杓」,「箸」為「挾提」,「棉」為「芮一溫一 」,「提燈」為「懸火」,「風箱」為「扇賾」,「熨斗」為「熱升」,「草屨」為「不借」;其他「青一奴一」、「黃奶」、「紅友」、「綠卿」、「善哉」、「吉了」、「白甲」、「紅丁」之類,數之可盡,味同嚼蠟。

余按《世說》:「郝隆為桓一溫一 南部參軍。

三月三日作詩曰:『鯫隅躍清池。

』桓問何物。

曰:『魚也。

』桓問:『何以作蠻語?』曰:『千里投公,才得蠻部參軍,那得不作蠻語?」』此用替代字之濫觴。

《文選》中詩,以「日」為「耀」,「靈風」為「商飆」,「月」為「蟾魄」,皆此類也。

唐陳子昂出,始一洗而空之。

八四

寶意先生:「恩同花上露,留得不多時。」

萬柘坡:「相逢似春雪,一夜 不能留。」

元微之:「傷心落殘葉,猶識合昏期。」

三詩意味相似。

八五

李穆堂先生詩,以少作為佳;位尊後,有率易之病。

予所喜者,皆其未第時及初入翰林之作。

《東平州看杏花》云:「斷雲斜日過東平,楊柳風來葉葉輕。

莫為春一陰一便惆悵,杏花如雪更分明。」

《落葉》云:「寒來千樹薄,秋盡一身輕。」

《即事》云:「欲問春深淺,桃花淡不言。」

《湯泉》云:「漢井炎方熾,周京德肯涼?」《日暮》云:「鳥聲隔屋山初暗,燈影當窗紙未一溫一 。」

《驛鋪》云:「短堞一空雞絕唱,敗槽百嚙馬無聲。」

晚年不屑為此種詩,亦不能為此種詩。

八六

王阮亭尚書未遇時,受知於先達某;故詩集卷首,即錄其所贈五古一篇,用「蕭豪」韻。

穆堂未遇時,受知於阮亭;故哭阮亭五古一篇,功;用「蕭豪」韻。

姜西溟《哭徐健庵司寇》詩,用張文昌《哭昌黎》韻,想見古人聲應氣求,後先推挽之盛。

八七

吾鄉文學曹芝,字荔帷,以好名貧其家。

中年遽亡,詩稿甚富。

《宿隨園》見贈云:「蓬藿年年靜掩扉,好風吹上芰荷衣。

青山一覺鶴同夢,白髮滿頭花打圍。

肯與凡禽爭飲啄?果然天馬脫鞍軌。

陶歸邴罷關何事?出處如公世所稀。」

八八

丁丑春,陳古愚袖詩一冊,來告予曰:「得一詩人矣。」

適黃星巖在山中。

三人披讀,乃常州董潮、字東亭者所作也。

其《京口渡一江一 》云:「輕帆如葉下吳頭,晚景蒼茫動客愁。

雲淨蕪城山過雨,一江一 空瓜步雁橫秋。

鈴音幾處煙中寺,燈影誰家水上樓?最是二分明月好,玉簫聲裡宿揚州。」

想見其人倜儻。

癸未閱邸抄,知與香亭同中進士,入詞館。

予方喜相一交一 之日正長。

不料散館後,竟病卒。

余因思未見其人,先吟其詩而相慕者,一為蔣君士銓,一為陶君元藻,皆隔十餘年,欣然握手;惟董君則始終隔面。

渠未必知冥冥中有此一知己也,嗚呼!

八九

曹澹泉詩:「含雨花如抱恨人。」

方子云云:「向日花如暴富人。」

陳古愚云:「新綠樹如人少年。」

三人調同而各妙。

九O

湖廣彭湘南廷梅,與長沙陳恪敏公一交一 好;過隨園時,年已七十,即席賦詩,有「落日紅未盡,遙山青欲來」之句。

余愛賞之。

在秦淮河口占云:「秦淮河畔亂沙汀,芳草魂生六代青。

春去雨中人不惜,杜鵑啼與落花聽。」

湘南畫小像:一叟坐室中,旁有偷兒,持斧穴洞而窺,號「竊比於我老彭圖」。

見者大笑。

《秋夕宿憑虛閣》云:「尋幽住此山,秋聲即吾性。

一閣銜夕一陽一,半一江一 紅不定。

淡淡暮雲低,漠漠松一陰一暝。

遙見隔林燈,寒空生遠映。」

九一

昔人稱王粲一精一思,不能有加於宿構,故拙速不如巧遲。

此言是也。

然對客揮毫,文不加點,亦是樂事。

余平生所見敏於詩者四人:前輩中,一為宮詹張南華鵬猻,一為學士周蘭坡長髮;同學中,一為侯夷門嘉縉,——為金進士兆燕:俱可以擊缽聲終,萬言倚馬。

乙丑予宰一江一 寧,侯為貳尹,招之小飲。

侯即席有「龍蟠虎踞一江一 山助,璧合珠聯文字一交一 」之句,惜忘其全篇。

後得狂易之疾,死鎮一江一 黃太守署中。

秦澗泉哭以詩云:「客傳京口訃音來,無際愁雲望不開。

妻子半船歸海嶠,圖書千帙付蒿萊。

龍蛇應有前生夢,宇宙誰為曠世才?懊惱人天今異路,新詩定已滿泉台。」

又曰:「若使九原真及第,勝教五斗戀微官。」

九二

余散館出都,走別南華先生。

先生取紙,疾書《送別》云:「清時重民牧,臨御簡良才。

經術平生裕,文章我輩推。

醉辭鷯鷺侶,吟向鳳凰台。

民力東南急,君其保障哉。」

「眷言桑梓近,鄭重惜分襟。

暫輟《三都》筆,將聽《五挎吟》。

風一流 為政美,愷悌入人深。

千里同明月,相思寄好音。」

九三

癸酉夏五,周蘭坡、潘筠軒兩學士同飲隨園;見案上有東坡詩,擷之笑曰:「我即用其仇池石韻,序今日事.,可乎?」余曰:「幸甚。」

磨墨申紙,日影未移,詩已畢矣。

曰:「千章夏木清,一雨洗濃綠。

前月游隨園,林巒看未足。

北牖貪晝眠,人誚邊韶腹。

雲開峰黛妍,水長波紋蹙。

窈窕離市廛,疏狂狎樵牧。

恐費十千沽,何曾再三瀆?榴火吐紅蕤,林篁削青玉。

老友中州歸,陳人案前伏。

相約飲無何,聯吟日可卜。

為愛好軒楹,不辭屢征逐。

絕類仲蔚園,恍入子真谷。

無酒君須謀,有魚我所欲。

看鋤邵圃瓜,敢顧周郎曲。

劇喜天已晴,莫訝客不速。」

九四

棕亭在一江一 氏秋聲館,即席和余四絕云:「坐對名山列綺筵,籬花爭艷暮秋天。

百年傳得詩人宅,先把黃金鑄浪仙。」

「近郭遙峰左右當,帆檣歷歷遠天長。

女牆穿過疏林外,放出殘霞襯夕一陽一。」

「山腰奇石最伶俜,矮作闌干曲作屏。

選得雲根坐吹笛,新聲分與萬家聽。」

「惠郎中酒眼波斜,一曲清歌遏眾嘩。

安得將身作麼鳳,香叢長伴刺桐花?」

九五

善寫客情者,昔人詩,如:「只因相見近,轉致久無書。」

「近鄉心更怯,不敢問來人。」

善寫別情者,如:「可憐高處望,猶見故人車。」

「相看尚未遠,不敢遽回舟。」

九六

「為學心難足,知君更掩扉。」

項斯《贈友》詩也。

「一點村前火,誰家未掩扉。」

唐山人《村行》詩也。

兩押「扉」字,均妙。

九七

何南園館於汪氏,其尊人禮之甚至;後其子非解事者,而苛責館課轉嚴。

南園賦詩云:「急管繁弦《子夜》聲,宮商強半不分明。

老夫聽慣開元曲,聽到殘唐刻刻驚。」

九八

詩有音節清脆,如雪竹冰絲,非人間凡響;皆有天性使然,非關學問。

在唐則青蓮一人,而一溫一 飛卿繼之。

宋有楊誠齋,元有薩天錫,明有高青丘。

本朝繼之者,其惟黃莘田乎?

九九

吳魯齋賢,宰甘泉,有惠政;不幸無子,四十而殂。

其詩稿失散,僅記其《送友》云:「遙知白髮相思苦,馬上逢人便寄書。」

《過洛一陽一》云:「最羨少年能挾策,至今天子重書生。」

《衙齋偶成》云:「候吏解投山客刺,奚童不掃印床 花。」

《京一江一 》云:「揚子一江一 頭月正明,夜深風露怯淒清。

鄰舟有客橫吹笛,似說故人離別情。」

一OO

偶見晚唐一人辭某節度七律一首,前四句云:「去違知己住違親,欲策羸驂屢逡巡。

萬里家山歸養志,十年門館受恩身。」

讀之一往情深,必士君子中有至性者也。

恨不友其人於千載以上。

惜不能記其全首與其姓名。

他日翻擷《全唐詩》,自能遇之。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隨園詩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