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溫病脈證並治第六:十溫十病有三:曰春十溫十、曰秋十溫十、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傷寒雜病論》溫病脈證並治第六

傷寒雜病論

溫病脈證並治第六

十溫十病脈證並治第六

十溫十病有三:曰春十溫十、曰秋十溫十、曰冬十溫十。

此皆發於伏氣,夏則病暑,而不病十溫十。

冬傷於寒,其氣伏於少十陰十,至春乃發為十溫十病,名曰春十溫十。

夏傷於濕,其氣伏於太十陰十,至秋燥乃大行,發為十溫十病,名曰秋十溫十。

氣不當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內收,其氣伏於厥十陰十,冬至後,天應寒而反十溫十,發為十溫十病,名曰冬十溫十。

春秋病十溫十,此其常,冬時病十溫十,此其變。

冬時應寒而反大十溫十,此非其時而蓄其氣,及時不病,至春乃發,名曰大十溫十。

此由冬不藏十精十,氣失其正,春時十陽十氣外發,二氣相搏為病則重,醫又不曉病源為治,乃誤十十屍十十氣流傳,遂以成疫。

病春十溫十,其氣在上,頭痛,咽干,發十熱,目眩,甚則譫語,脈弦而急,小柴十胡十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小柴十胡十加黃連牡丹湯方

柴十胡十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連三兩 牡丹皮四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十溫十,其氣在中,發十熱,口渴,腹中熱痛,下利便膿血,脈大而短澀,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主之;不便膿血者,白虎湯主之。

地黃知母黃連阿膠湯方

地黃八兩 知母四兩 黃連三兩 阿膠一兩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十溫十,其氣在下,發十熱,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脈沉實,時而大數,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主之。

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黃連三兩 黃芩四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黃芩三兩 地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十溫十二服,大便利,止後服。

病十溫十,頭痛,面赤,發十熱,手足拘急,脈浮弦而數,名曰風十溫十,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葯湯主之。

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葯湯方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兩 芍葯三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病十溫十,其人素有濕,發十熱唇焦,下利,腹中熱痛,脈大而數,名曰濕十溫十,豬苓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豬苓加黃連牡丹湯方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阿膠一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 黃連一兩 牡丹一兩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消,分十溫十再服。

病十溫十,舌赤,咽干,心中煩熱,脈急數,上寸口者,十溫十邪干心也,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主之。

黃連黃芩阿膠甘草湯方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阿膠一兩 甘草一兩

右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納膠烊消,分十溫十三服。

病十溫十,口渴,咳嗽,衄不止,脈浮而數大,此十溫十邪乘肺也,黃芩石膏杏子甘草湯主之。

黃芩石膏杏子甘草湯方

黃芩三兩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病十溫十,發十熱,腰以下有水氣,甚煮取三升,少腹熱痛,小十便赤數,脈急而數下尺中者,此十溫十邪移腎也,地黃黃柏秦皮茯苓澤瀉湯主之。

地黃黃柏秦皮茯苓澤瀉湯方

地黃六兩 黃柏三兩 秦皮二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一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十溫十,發十熱頭暈,目眩,齒枯,唇焦,譫語,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脈急大而數者,大黃香蒲湯主之;若喉閉難下嚥者,針少商令出十血;若脈乍疏乍數,目內陷者,死。

大黃香蒲湯方

大黃四兩 香蒲一兩 黃連三兩 地黃半斤 牡丹皮六兩

右五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十溫十服二升,日三服。

十溫十病,下之大便溏,當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滿,宜茯苓白朮甘草湯主之。

茯苓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一兩(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風十溫十者,因其人素有熱,更傷於風,而為病也。

脈浮弦而數,若頭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主之。

若伏氣病十溫十,誤發其汗,則大熱煩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聾,脈大而數者,宜白虎湯;大實者,宜承氣輩;若至十餘日則入於裡,宜黃連阿膠湯。

何以知其入裡?以脈沉而數,心煩不臥,故知也。

桂枝去桂加黃芩牡丹湯方

芍葯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黃芩三兩 牡丹皮三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湯方

(見前)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制)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十溫十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二兩(制) 枳實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十溫十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十溫十服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芍葯二兩 黃芩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十溫十服七合,日三服。

病十溫十,治不得法,留久移於三焦,其在上焦,則舌蹇,神昏,宜梔子湯;其在中焦,則腹痛而利,利後腹痛,唇口乾燥,宜白虎加地黃湯;其在下焦,從腰以下熱,齒黑,咽干,宜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

梔子湯方

梔子十六枚(劈) 黃芩三兩 半夏半斤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三味,煮取一升,分十溫十再服。

白虎加地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十合 地黃六兩

右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黃牡丹皮半夏茯苓湯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黃汁一升 牡丹皮六兩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別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地黃汁,與百合汁,更上火,令沸,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傷寒雜病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