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太十陽十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傷寒雜病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傷寒雜病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辨太十陽十病脈證並治上

太十陽十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十陽十病,或已發十熱,或未發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十陰十陽十俱緊者,名曰傷寒。

傷寒一日,太十陽十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十陽十明、少十陽十證不見者,此為不傳也。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十溫十病。

若發汗已,身灼十熱者,名曰風十溫十。

風十溫十為病,脈十陰十陽十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十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發十熱惡寒者,發於十陽十也;無熱惡寒者,發於十陰十也。

發於十陽十者七日愈,發於十陰十者六日愈,以十陽十數七,十陰十數六故也。

太十陽十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十陽十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十陽十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太十陽十中風,十陽十浮而十陰十弱。

十陽十浮者熱自發,十陰十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十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葯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十溫十,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十溫十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十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粘十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太十陽十病,頭痛,發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方見前)

太十陽十病,項背強幾幾,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芍葯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先以水一鬥,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太十陽十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

方用前法。

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太十陽十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十溫十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可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若酒客病,亦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必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與之佳。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太十陽十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十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葯三兩 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將息如桂枝湯法。

太十陽十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葯湯主之。

桂枝去芍葯湯方

(即桂枝湯原方去芍葯)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將息如桂枝湯法。

太十陽十病,下之後,其人惡寒者,桂枝去芍葯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葯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將息如桂枝湯法。

太十陽十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此十陰十陽十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下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麻黃湯見後卷)

即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十合,頓服之,將息如桂枝湯法。

太十陽十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府、風池,卻與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脈洪大者,與白虎湯;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十合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即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將息如桂枝湯法。

太十陽十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大煩渴,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即白虎湯加人參三兩。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十陽十也,不可發汗,脈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十八銖(去皮) 芍葯 麻黃 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劈)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太十陽十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十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葯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茯苓三兩 白朮三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十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十陽十。

若厥愈,足十溫十者,更作芍葯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十溫十再服。

芍葯甘草湯方

芍葯四兩 甘草四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十溫十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一兩(炙) 芒硝半斤 大黃四兩(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一兩沸,頓服之。

四逆湯方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十溫十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問曰】太十陽十病,其證備,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其故何也?

【師曰】此十陽十旦證,不可攻也,寸口脈浮,浮則風,亦為虛,風則生熱,虛則攣急。

誤攻其表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汗出亡十陽十,汗多則液枯,液枯則筋攣,十陽十明內結則煩躁譫語,用甘草乾薑以復其十陽十,芍葯甘草以救液,調胃承氣以止其譫語,此壞病之治必隨脈證也。

十陽十旦證,發十熱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靜者,宜地黃半夏牡蠣酸棗仁湯主之;若口渴,煩躁,小十便赤,譫語者,竹葉石膏黃芩澤瀉半夏甘草湯主之。

地黃半夏牡蠣酸棗仁湯方

地黃六兩 半夏半升 牡蠣二兩 酸棗仁三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十溫十再服。

竹葉石膏黃芩澤瀉半夏甘草湯方

竹葉兩把 石膏半斤(棉裹) 黃芩三兩 澤瀉二兩 半夏半升 甘草二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傷寒雜病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