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少十陽十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傷寒雜病論》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傷寒雜病論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辨少十陽十病脈證並治

少十陽十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少十陽十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十熱者,屬少十陽十,不可發汗,汗則(言嚴)語,煩躁,此屬胃不和也,和之則愈。

本太十陽十病,不解,轉入少十陽十者,脅下鞭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弦者,不可吐、下,與小柴十胡十湯。

小柴十胡十湯方

柴十胡十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少十陽十病,氣上逆,今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十胡十芍葯枳實甘草湯主之。

柴十胡十芍葯枳實甘草湯方

柴十胡十八兩 芍葯三兩 枳實四枚(炙) 甘草三兩(炙)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十溫十服一升,日三服。

若以吐、下,發汗,十溫十針,(言嚴)語,柴十胡十湯證罷者,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十胡十湯不中與也。

三十陽十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十胡十湯。

(方見前)

傷寒四五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十陽十去入十陰十故也。

傷寒三日,三十陽十為盡,三十陰十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者,此為三十陰十不受邪也。

傷寒三日,少十陽十脈小者,為欲已也。

少十陽十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傷寒雜病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