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續筆》卷第十(十七則):《左傳》:蔡聲子謂楚子木曰:「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續筆》卷第十(十七則)

容齋續筆

卷第十(十七則)

經傳煩簡

《左傳》:蔡聲子謂楚子木曰:「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

賞僭則懼及一婬一人;刑濫則懼及善人。

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與其失善,寧其利一婬一。」

其語本於《大禹漠》「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也。

晉叔向冶鄭子產書曰:「先王議事以制,海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強,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

其語本於《呂刑》「惟良折獄,哲人惟刑」也。

旨意則同,而經傳煩簡為不侔矣。

曹參不薦士

曹參代蕭何為漢相國,日夜飲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與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則然矣,然以其時考之,承暴秦之後,高帝創業尚淺,日不暇給,豈無一事可關心者哉?其初相齊,聞膠西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

蓋公為言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

參於是避正堂以捨之,其治要用黃、老術。

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

然入相漢時,未嘗引蓋公為助也。

齊處士東郭先生、梁石君隱居深山,蒯徹為參客,或謂徹曰:「先生之於曹相國,拾遺舉過,顯賢進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進之於相國乎?」

徹以告參,參皆以為上賓徹善齊人安其生,嘗干項羽,羽不能用其策。

羽欲封此兩人,兩人卒不受。

凡此數賢,參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傳,則參不薦士之過多矣。

漢初諸將官

漢初諸將所領官,多為丞相。

如韓信初拜大將軍,後為左丞相擊魏,又拜相國擊齊。

周勃以將軍遷太尉,後以相國代噲哈擊燕。

樊噲以將軍攻韓王信,遷為左丞相,以相國擊燕。

酈商為將軍,以右丞相擊陳稀,以丞相擊黥布。

尹恢以右丞相備守淮一陽一。

陳涓以丞相定齊地。

然《百官公卿表》皆不載,蓋蕭何已居相位,諸人者,未嘗在朝廷,特使假其名以為重耳。

後世使相之官,本諸此也。

漢官名

漢官名既古雅,故書於史者,皆可誦味。

如「朝臣齦斷不可光祿勳」,「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御史大夫言可聽」,「郎中令善愧人」,「丞相議不可用」,「太尉不足與計」,「大將軍尊貴誠重」,「大將軍有揖客」,「京兆尹可立得」,「大夫乘私車來邪」,「天官丞日晏不來」,「謝田大夫曉大司農」,「大司馬欲用是忿恨」,「後將軍數畫軍冊」,「光祿大夫、大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罷」,「駙馬都尉安所受此語」之類。

又如所書路中大夫、韓御史大夫、叔孫太傅、鄭尚書、鮑司隸、趙將軍、張廷尉,亦燁然有法。

《後漢書》「執金吾擊郾」,「大司馬當擊宛」,「大司馬一習一 用步騎」等語,尚有前史餘味。

漢唐輔相

前漢宰相四十五人,自蕭、曹、魏、丙之外,如陳平、王陵、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以高帝故臣,陶青、劉捨、許昌、薛澤、莊青翟、趙周以功臣侯子孫,竇嬰、田蚡、公孫賀、劉屈犛以宗戚,衛綰、李蔡以士伍,唯王陵、申屠嘉及周亞夫、王商、王嘉有剛直之節,薛宣、翟方進有材,其餘皆容身保位,無所建明。

至於御史大夫,名為亞相,尤錄錄不足數。

劉向所謂御史大夫未有如兒寬者,蓋以餘人可稱者少也。

若唐宰相三百餘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征、王珪、褚遂良、狄仁傑、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祐甫、陸蟄、杜黃裳、裴垍、李絳、李藩、裴度、崔群、韋處厚、李德裕、鄭敗,皆為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

漢武留意郡守

漢武帝天資高明,政自己出,故輔相之任,不甚擇人,若但使之奉行文書而已。

其於除用郡守,尤所留意。

莊助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賜書曰:「君厭承明之廬,懷故土,出為郡吏。

間者,闊焉久不聞問。」

吾丘壽王為東郡都尉,上以壽王為都尉,不復置太守,詔賜璽書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湊,及至連十餘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職事並廢,盜賊從橫,甚不稱在前時,何也?」

汲黯拜淮一陽一太守,不受印緩,上曰:「君薄淮一陽一邪?吾今召君矣,顧淮一陽一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重,臥而治之。」

觀此三者,則知郡國之事無細大,未嘗不深知之,為長吏者常若親臨其上,又安有不盡力者乎?惜其為征伐、奢侈所移,使民間不見德澤,為可恨耳!

苦賣菜

吳歸命侯天紀三年八月,有鬼目菜生工人黃耇家,有賣菜生工人吳平家,高四尺,厚三分,如批把形,上廣尺八寸,下莖廣五寸,兩邊生葉綠色。

東觀按圖,名鬼目作芝草,賣菜作平慮草。

以耇為侍芝郎,平為平慮郎,皆銀印青綬。

《唐·五行志》,中宗景龍二年,岐州郿縣民王上賓家有苦荬菜,高三尺餘,上廣尺餘,厚二分。

說者以為草妖。

予按荬菜即苦荬,今俗呼為苦篤者是也。

天紀、景龍之事甚相類,歸命次年亡國,中宗後二年遇害,雖事非此致,亦可謂妖矣。

平慮草不知何狀,揚雄《甘泉賦》「並閭」注,如淳曰:「並閭,其葉隨時政,政平則平,政不平則傾也。」

顏師古曰:「如氏所說自是平慮耳。」

然則亦異草也。

鬼目,見《爾雅》,郭璞云:「今一江一 東有鬼目草,莖似葛,葉圓而毛如耳璫也,赤色叢生。」

《廣志》曰:「鬼目似梅,南人以飲酒。」

《南方草木狀》曰:「鬼目樹,大者如木子,小者如鴨子,七月、八月熟,色黃、味酸,以蜜煮之,滋味柔嘉,一交一 趾諸郡有之。」

《一交一 州記》曰:「高大如本瓜而小,傾邪不周正。」

《本草》曰:「鬼目,一名東方宿,一名連蟲陸,名羊蹄。」

唐諸生束脩

《唐六典》:「國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壺、脩一案,為束脩之禮。

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皆如國子之法。

其一習一 經有暇者,命一習一 隸書,並《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每旬前一日,則試其所一習一 業。」

乃知唐世士人多攻書,蓋在六館時,以為常一習一 。

其《說文》、《字林》、《蒼》、《雅》諸書,亦欲責以結字合於古義,不特銓選之時,方取楷法道美者也。

柬脩之禮,乃於此見之。

《開元禮》載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壺二鬥,脩一案三脡。

皇子服學生之服,至學門外,陳三物於西南,少進曰:「某方受業于先生,敢請見。」

執篚者以篚授皇子,皇子跪,奠筐,再拜,博士答再拜,皇子還避,遂進跪取篚,博士受幣,皇子拜訖,乃出。

其儀如此,州縣學生亦然。

范德孺帖

范德孺有一帖,云:「純粹忝冒固多,尤是家兄北歸,遂解倒懸之念,慶快安幸,此外何求?四月末僱舟離均,惜人至一鄧一 ,本待家兄之來。

今家兄雖得歸穎昌,而尚未聞來耗。

已累遣人稟問所行路及相見之期,人尚未還,未知果能如約否。

蓋恐太原接人非久到此,法留半月,則須北去也。」

予以其時考之,元符三年四月,德孺除知太原,是月二十一日,忠宣公自一鄧一 州分司,復故秩,許歸穎昌府,則此帖當在五月間,忠宣猶未離永州也。

德孺自均州守罹帥河東,至於僱舟借人以行,又雲接人法留半月,過此則須北去,雖欲待其兄,亦不可得。

今世為長吏,雖居蕞爾小壘,而欲送還兵士,唯意所須。

若接人之來,視其私計辦否為遲速耳,未嘗顧法令以自儆策。

使申固要束,稍整攝之,置士大夫於無過之地,亦所以善風俗也。

民不畏死

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則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讀者至此,多以為老氏好殺。

夫老氏豈好殺者哉!旨意蓋以戒時君、世主視民為至愚、至賤,輕盡其命,若刈草菅,使之知民情狀,人人能與我為敵國,懍乎常有朽索馭六馬之懼。

故繼之曰:「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研。

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矣。」

下篇又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且人情莫不欲壽,雖衰貧至骨,瀕於餓隸,其與受僇而死有間矣,烏有不畏者哉?自古以來,時運俶擾,至於空天下而為盜賊,及夷考其故,亂之始生,民未嘗有不靖之心也。

秦、漢、隋、唐之末,土崩魚爛,比屋可誅。

然凶暴如王仙芝、黃巢,不過僥覬一官而已,使君相御之得其道,豈復有滔天之患哉!龔遂之清渤海,馮異之定關中,高仁厚之平蜀盜,王先成之說王宗侃,民情可見。

世之君子,能深味老氏之訓,思過半矣。

天下有奇士

天下未嘗無魁奇智略之士,當亂離之際,雖一旅之聚,數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間,史傳所書,尚可考也。

鄭燭之武、弦高從容立計,以存其國。

後世至不可勝紀。

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數人載於此。

武德初,北海賊帥綦公順攻郡城,為郡兵所敗,後得劉蘭成以為謀主,才用數十百人,出奇再奮,北海即降。

海州臧君相帥眾五萬來爭,蘭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襲之,掃空其眾。

徐圓朗據海岱,或說之曰:「有劉世徹者,才略不世出,名高東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揮可定。」

圓朗使迎之。

世徹至,已有眾數千,圓朗使徇譙、杞,東人素聞其名,所向皆下。

裘甫亂浙東,朝廷遣王式往討,其一黨一 劉■勸甫引兵取越,憑城郭,據府庫,循浙一江一 築壘以拒之,得間則長驅進取浙西,過大一江一 ,掠揚州,還修石頭城而守之,宣歙、一江一 西必有響應者,別以萬人循海而南,襲取福、建,則國家貢賦之地,盡入於我矣。

甫不能用。

高駢之將畢師鐸攻駢,乞師於宣州秦彥,彥兵至,遂下揚州。

師鐸遣使趣彥過一江一 ,將奉以為主。

或說之曰:「僕射順眾心為一方去害,宜復奉高公而佐之,總其兵權,誰敢不服?且秦司空為節度使,廬州、壽州其肯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敗未可知也。

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過一江一 ,彼若粗識安危,必未敢輕進,就使他日責我以負約,猶不失為高氏忠臣也。」

師鐸不以為然,明日,以告鄭漢章,漢章曰:「此智士也。」

求之,弗獲。

王建鎮成都,攻楊晟於彭州,久不下,民皆竄匿山谷,諸寨日出抄掠之。

王先成往說其將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從而掠之,與盜賊無異。

旦出淘虜,薄暮乃返,曾無守備之意,萬一城中有智者為之畫策,使乘虛奔突,先伏一精一兵於門內,望淘虜者稍遠,出弓一弩一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於三面各出耀兵,諸寨鹹自備御,無暇相救,如此能無敗乎?」

宗侃矍然。

先成為條列七事為狀,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

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競出如歸市,浸還故業。

觀此五者,則其他姓名不傳,與草木俱腐者,蓋不可勝計矣。

易卦四德

《易》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唯《乾》、《坤》,為能盡之。

若《屯》、《隨》二卦,但大亨貞。

《臨》、《無妄》、《革》三卦,皆大亨以正而已。

有亨、利、貞者十一,《蒙》、《同人》、《離》、《鹹》、《兌》、《恆》、《遁》、《萃》、《渙》、《小過》、《既濟》也。

元、亨、利者一,《蠱》也。

利、貞者八,《大畜》、《大壯》、《明夷》、《家人》、《中孚》、《蹇》、《損》、《漸》也。

亨、貞者三,《需》、《困》、《旅》也。

元、亨者三,《大有》、《升》、《鼎》也。

亨、利者五,《賁》、《復》、《大過》、《異》、《噬嗑》也。

亨者九,《小畜》、《履》、《泰》、《謙》、《節》、《坎》、《震》、《豐》、《未濟》也。

利者五,《訟》、《豫》、《解》、《益》、《夬》也。

貞者四,《師》、《比》、《否》、《頤》也。

唯八卦皆無之,《觀》、《剝》、《晉》、《睽》、《姤》、《歸妹》、《井》、《艮》也。

若以卦象索之,如《剝》、《睽》、《姤》猶可強為之辭,他則不復容擬議矣。

孫堅起兵

董卓盜國柄,天下共興義兵討之,惟孫堅以長沙太守先至,為卓所憚,獨為有功。

故裴松之謂其最有忠烈之稱。

然長沙為荊州屬部,受督於刺史王睿。

睿先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

及睿舉兵欲討卓,堅乃承案行使者,詐檄殺之,以償囊忿。

南一陽一太守張咨,鄰郡二千石也,以軍資不具之故,又收斬之。

是以區區一郡將,乘一時兵威,輒害方伯、鄰守,豈得為勤王乎?劉表在荊州,乃心王室,袁術志於逆亂,堅乃奉其命而攻之,自速其死,皆可議也。

孫權封兄策

孫權即帝位,追尊兄策為長沙王,封其子為吳侯,按孫氏奄有一江一 、漢,皆策之功,權特承之耳,而報之之禮不相宜稱。

故陳壽評云:「割據一江一 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而孫盛乃云:「權遠思盈虛之數,正本定名,防微於未兆,可謂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其說迂謬如此。

漢室中興,出於伯升,光武感其功業之不終,建武二年,首封其二子為王,而帝子之封,乃在一年之後。

司馬昭繼兄師秉魏政,以次子攸為師後,常云:「天下者景王之天下。」

欲以大業歸攸。

以孫權視之,不可同日論也。

逾年改元

自漢武帝建元紀年之後,嗣君紹統,必逾年乃改元。

雖安帝繼殤帝,亦終延平而為永初。

桓帝繼質帝,亦終本初而為建和。

唐宣宗以叔繼侄,亦終會昌六年,而改大中。

獨本朝太祖以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上仙,太宗嗣位,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改為太平興國元年,去新歲才八日耳。

意當時星辰歷象考卜兆祥,必有其說,而國史傳記皆失傳。

竊計嶺、蜀之遠,制書到時已是二年之春。

是時,宰相薛居正、沈倫、盧多遜失於不考引故實,致行之弗審,使人君即位而無元年,尤為不可也。

若唐順宗以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嗣位,至八月辛丑,改元永貞。

蓋已稱太上皇,嫌於獨無紀年,故亟更之耳。

劉禪、孫亮、石宏、符生、李璟未逾年而改,此不足責。

晉惠帝改武帝大熙為永熙,而以為欲長奉先皇之制,亦非也。

唐中宗仍武後神龍,梁末帝追承太祖乾化,孟昶仍父知祥明德,漢劉知遠追用晉天福,隱帝仍父乾祐,周世宗仍太祖顯德,皆非札之正,無足議者。

唐哀帝仍昭宗天祐,蓋畏朱一溫一 而不敢雲。

賦臣遷都

自漢以來,賊臣竊國命,將欲移鼎,必先遷都以自便。

董卓以山東兵起,謀徙都長安,驅民數百萬口,更相蹈藉,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雞犬。

高歡自洛一陽一遷魏於鄴,四十萬戶狼狽就道。

朱全忠自長安遷唐於洛,驅徙士民,毀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長安自是丘墟。

卓不旋瞳而死,曹操迎天幹部許,卒覆劉氏。

魏、唐之祚,竟為高、朱所傾。

凶盜設心積慮,由來一揆也。

輿池道裡誤

古今輿地圖志所記某州至某州若干裡,多有差誤。

偶閱元祐《九域志》,姑以吾鄉饒州證之,饒西至洪州三百八十里,而《志》云:「西至州界一百七十里,自界首至洪五百六十八里。」

於洪州書至饒,又衍二十里,是為七百六十里也。

饒至信州三百七十里,而《志》云:「東南至本州界二百九十里,自界首至信州三百五十里。」

是為六百四十里也。

饒至池州四百八十里,而《志》云:「北至州界一百九十里,自界首至池州三百八十里。」

是為五百七十里也。

唐賈耽《皇華四達記》所紀中都至外國,尤為詳備,其書虔州西南一百十里至潭口驛,又百里至南康縣。

然今虔至潭口才四十里,又五十里即至南康,比之所載不及半也。

以所經行處驗之,知其他不然者多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續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