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十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天中境界,愈窮愈妙。到了九月初七日,偶染寒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木蘭奇女傳》十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

木蘭奇女傳

十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

卻說朱若虛見眾賢散去,每日焚香注水,靜坐觀心見十性十。

天中境界,愈窮愈妙。

到了九月初七日,偶染寒疾,天錫、天祿請攻醫治。

若虛百般不肯服藥,將書箱中小小一個綿包袱取出來,叫那九歲孫女朱木蘭出來,命之曰:「此書傳至李靖,出自龍宮,肇於軒皇風後,演於尚父、留侯。

內卷曰《十陰十符》,外卷曰《遁甲》。

吾相爾根器不凡,料可傳授,風後、留侯諒不我責。」

木蘭頓首受命。

到了初八日,九位賢人相繼而至。

若虛命二子出迎,到內室相見。

喪吾曰:「吾兄抱恙,我等一來問候,二來不負前日觀音寺之約。」

若虛曰:「兄長高明遠見,今日齊來舍下相聚者,知吾明日當與兄等永訣也。」

眾人曰:「吾兄善自保重,吉人天相,休為意外之虞。」

若虛到了初九日,謂眾賢人曰:「死生有定,天命難挽。

今日之生,乃前日之死。

今日之死,乃後世之生。

生死不明,徒來人世。

出得生死,是為仙子。

吾夢文昌帝君,召我為南宮香殿主簿史,吾復何優?願諸公善養元真,保正十性十命,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

他日功成果熟,同作南宮仙子。」

又招天錫、天祿而言曰:「人生在世,如花開謝,如月缺圓。

君臣遇合,原於天命。

父子篤恩,兄弟篤十愛十,出自十性十天。

夫妻良緣,雖由命定,然淑女可逑,良配可擇,妒婦可出,惟有朋友,乃擇善之助。

身心十性十命,可以相輔;死生利害,可以相救。

十十交十十匪其人,終身之垢。

故國之興廢,關乎權臣;家之成敗,視乎密友。

古人云:能媚予者,必能害予,斯人勿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此士當十十交十十。

更有一等矯情飾貌之人,口吐經詞,心若蛇蠍,因人喜好,窺人十性十情,出言投機,作事合意。

此所謂靜言庸違,像恭滔天,是不免於君子之誅者也。

宜避之如仇,遠之如虎,若與之十十交十十接,身家十性十命,為其所累。」

二子叩頭領命。

又招秦氏、楊氏謂之曰:「女子不知《詩》、《書》,難於言孝弟,但知敬公婆,慎言語,便為賢婦。

能慎言語者,自然能順丈夫,能和妯娌,再勤紡績,守家教,非賢婦而何?」

二媳叩頭而起。

忽然白鶴集於階前,異香發於庭所。

若虛急索紙筆,題云:

以心達心,以十性十化十性十。

知身是客,得吾之真。

若虛寫畢,以目視喪吾,喪吾即附耳念了數聲「南無阿彌陀佛」,若虛遂瞑目而逝。

朱氏全家舉哀。

諸賢一個個傷感不已。

相與理喪助葬。

事畢,各回。

天錫、天祿守墓三年。

家人失於提防,家物、財帛,一火而空。

又過二年,就一貧如洗。

幸弟兄二人貧而立志,毫不妄為,秦氏、楊氏與木蘭織機度日,按下不表。

再說先年煬帝自下揚州觀玩瓊花之後,流連忘返,饑饉荐臻,盜賊四起。

天下諸侯,各據州縣,宇文化及竟弒帝自立,稱為夏王。

李靖見天下大亂,遂與魏征、房玄齡、徐敬業、尉遲恭、三公子商議,欲起仗義之兵,聲宇文化及之罪,以清宇宙。

三公子遣玄齡卑辭重幣,去見突厥,借兵五千,以援聲勢。

他日功成,割冀州八十一州縣為勞。

突厥與其弟頡和商議,頡和曰:「目今中原變亂,三災並興,安天下者,非世民而誰?吾主其許之。」

右長康和阿奏曰:「唐公借兵,主公斷然不可許他。」

突厥曰:「卿家老成練達,惟正詞是吐,危語為陳,寡人靜以待命。」

康和阿曰:「公子世民素有大志,今欲舉兵南向。

來我國借兵者,其計有三便:一者彼興兵中原,太原空虛,恐我國襲其巢十穴十,非來我國借兵,心欲我國遣大臣上將,於彼為質也;二者借我國聲勢,使各鎮反王望風而回;三者許割冀州一帶地方與我國為勞,是非重利誘我君臣與彼為力。

他日功成,卻道中原土地,與北國山川,若馬牛之不相及也。」

突厥曰:「相國所見極是。

但彼國君臣在此,何以謝之?」

康和阿曰:「主公設筵餞行,與來使對天盟誓,不但不來入寇,倘別國侵太原,我國必然發兵救護。

他日成功,以冀州一帶地方為勞,而被國感恩。」

突厥聽了,喜形於色,謂百官而言曰:「孤有康和阿,猶秦穆公之有百里奚也。」

次日,突厥如康和阿之言,與房玄齡盟。

乃謂玄齡曰:「孤今與爾既立盟誓,永結唇齒,公子南征,不但無內顧之憂,並有泰山之靠,勝發兵十萬也。

他日功成,爾主負孤,孤負爾主,皇天厭絕!」玄齡索了回書,望太原而回,見了公子,備道如此如此。

呈上回書,世民大喜。

李靖曰:「公子可聲言為主報仇,先討宇文化及之罪。

再傳檄各鎮反王:歸命者,賜爵封侯;逆命者,弔民伐罪。

如此,則不怒而威,天下可定也。」

世民謝曰:「先生金玉之論,天下之福也。」

如是奏知唐公,起兵十萬,拜李靖為帥,徐敬業為參謀,尉遲恭為先鋒,其餘隨征將士,不必細述,留魏征、房玄齡監國。

出師六七年,天下大定,十胡十越一家,建都長安,國號大唐。

事載唐紀,此處不贅。

再說大唐高祖在位,天下太平,四海無事。

惟有北番主突厥不朝不貢,每年遣使臣責唐主違盟背約,索取冀州地方。

高祖念他有唇齒之誼,置而不問。

過了數年,建成與世民不和,此事愈擱一邊。

到了太宗登位,貞觀二年,湖廣武昌府節度使尉遲寶林上本告急,言武昌城池被十江十水沖壞,淹死居民無數。

太宗見奏,龍顏不悅,退入後宮去了。

次日登殿,命鄂國公尉遲恭領餉銀十萬,往武昌監造城池;又命皇叔李道宗明日設筵於凌煙閣,與尉遲恭餞行。

尉遲恭領命,次日來凌煙閣款燕。

那李道宗尊貴自居,卻不十分為禮。

尉遲恭心中不樂,飲了幾杯,因舉杯問道:「主上不惜民力,修此凌煙閣何故?」

此時道宗亦醉,因答曰:「此間為我李氏先世有大功於社稷,故能受天之命,為天下主。

凡我李氏子孫,皆祖宗之裔,主上修此閣,乃燕十毛十序齒親十親之意。

詩曰:諸父昆弟,備言燕私。

與異姓無與焉。」

尉遲恭答曰:「非也。

主上念隋運將終,天下大亂,生民塗炭,奮然有安世之心。

及四海清平,海內一家,則念文臣有牧民之勞,武將有開國之苦,修此凌煙閣,以效漢武雲台故事。

此所謂禮賢才,敬大臣也。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同姓何居焉?」

道宗怒道:「大臣與皇親,孰上孰下?」

尉遲恭道:「當日主上被難,臣單鞭救駕,此時不見有皇親。」

道宗大怒道:「爾每每自恃功高,藐視皇親,不念今日之顯貴,是誰家之爵祿?吾又何得與武夫對飲,自忘尊貴哉!」遂推桌而起。

尉遲恭大怒,一掌打去,道宗「哎喲」一聲,暈倒在地,打落門牙四齒。

多官上前勸解,光祿寺大臣已將此信報與太宗知道。

太宗先召道宗,責之曰:「李氏之有天下,敬德之勞也。

朕之有今日,敬德救之也。

皇叔宜卑以自牧,不宜與大臣竟。」

再召敬德讓之曰:「朕道卿年老氣衰,心平氣和,奈何仍然少年情十性十,傷吾父之十愛十弟,辱寡人之至親,朕每思漢高祖殺戮功臣,心甚恨之。

今觀卿如此行為,毋乃功臣自取,不獨責漢高祖一人已也。

然分外之恩,不可多行,卿宜自十愛十,勿使朕憂。」

尉遲恭乃叩首謝罪。

太宗又道:「卿位極人臣,所不足者國戚耳。

朕有一女,名開唐公主,使奉卿箕帚可也。」

尉遲恭叩首曰:「臣糟糠之妻,願富貴不相易,此事斷不敢從命!」太宗道:「卿如此尚義,忠心可知。」

乃止。

尉遲恭即辭聖駕,望湖廣而來。

到了武昌,寶林接入,父子相見,擇日興工。

三年有餘,工程告竣,欲回朝繳旨,太皇后竇國太傳懿旨到。

尉遲恭忙排香案開讀。

內云:

朕幼生西陵城右,常隨母吳夫人西寺進香。

彼時見佛像零落,廟宇弊漏,今五十餘年,廢敗可知。

特命爾鄂國公尉遲恭往彼重修,務使巍峨莊嚴,盡善盡美。

欽哉,用命!

尉遲恭謝恩既畢,起馬望西陵西寺而來。

選能工巧匠,擇日興工。

造了半年,工程將半。

一日,尉遲恭十精十神睏倦,伏案而寐,忽聞磐聲嘹亮,裊裊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尉遲恭聽之,驚訝不已,起身信步閒遊,轉過曲檻,見一座花園,十分幽靜。

周圍看了一遍,處處花鳥宜人,亭台悅目。

又轉過西廂,隱隱聞讀書之十聲。

尉遲恭不好遽入,立窗外而聽,卻於窗隙中舒眼一看,卻是故人朱恩兄在內。

急忙走入,躬身下拜。

那人昂然不動。

尉遲恭又拜道:「恩兄別來無恙?」

那人拂袖起去,向外就走。

尉遲恭一把扯住,不肯放手。

那人當胸一掌打來,跌倒在地。

猛然醒來,乃是南柯一夢。

叫十聲:「哎喲!我二十餘年勞於王事,未報兄長大恩,我尉遲恭真無義男也!」又想起在朱仙鎮遇難相救之時,不覺眼中流淚,慨歎不止。

左右將校見公爺傷感,慌做一堆。

尉遲恭收了淚,召香元和尚問曰:「此地有一個老孝廉公,他姓朱名叫若虛,住在何處?」

香元和尚答曰:「此人住在雙龍鎮,至此有一百一十里。

聞他去世,未知確否?」

尉遲恭大驚,即傳城守王咸宜代理監工:「本帥明日要往雙龍鎮走一遭。」

次日不等天明,帶隨身將校,望雙龍鎮而來。

尉遲恭十性十急馬快,不上大半日,就到了雙龍鎮。

找問朱若虛門戶,一人指著兩間草屋道:「朱若虛死了五年,兩個兒子窮得可憐,住在那裡。」

尉遲恭分付從人在外,單身走入茅屋中。

天錫見了,慌忙來迎。

尉遲恭望上一觀,見朱若虛夫婦的一雙影像,都供在上面,遂倒身下拜,大哭起來。

那哭聲如雷,不住的千恩人,萬恩人。

天錫同二子齊來勸解。

尉遲恭想起在朱仙鎮相遇之時,歷歷在心,一發大哭。

天錫見他是一位顯貴模樣,又痛哭不已,不好動問,只得出來向從人拱手道:「請教列位,這位老官人,姓甚名誰?」

那些從行將官齊聲答道:「這就是開國元戎鄂國公也。」

天錫上前跪拜道:「叔父遠涉而來,不必過哀,恐有傷貴體。」

尉遲恭方才止了聲,收淚問道:「相公,我恩兄是你何人?」

天錫回道:「是侄兒的先考。」

尉遲恭問道:「你是天錫,是天祿?」

天錫道:「侄男名天錫,舍弟天祿,采薪未回。」

尉遲恭又問道:「你父親當時豪傑,門下必無虛士。

在日有幾位賢友?」

天錫道:「父親在日,與大悟山喪吾和尚,觀音寺醉月長老,仙姑寺慧參尼僧,木蘭山鐵冠道人張良貞,致仕邑侯楊延臣,隱士葉同觀,漢皋諶于飛,孝廉陳榮兗,共九人為友。」

尉遲恭道:「賢侄可將諸位賢人請來,與我一會。」

天錫唯唯而應,面有難色。

自古道:家富能役人,家貧受人役。

況且天錫家中一貧如洗,這九賢若至,如何款待?尉遲恭心下明白,叫從人把帶來的奠敬呈上,共紋銀一千兩。

對天錫道:「你可作速代我買辦五牲祭禮,候諸賢到齊,同到你父親墳前祭奠一番,以適我意。」

天錫接了銀子,口稱:「難得叔父美意。」

不一時,天祿回來,天錫迎面謂之曰:「此父親故人尉遲叔父也。」

天祿上前叩頭,尉遲恭雙手扶起。

見他弟兄二人言語清利,氣宇軒昂,到也歡喜。

天錫即命天祿,持兩個官寶大錠,往錢店換錢使用。

那店官人見了問道:「此銀何處得來?」

天祿道:「此是父親一個故人送來的。」

店官人道:「此人姓甚名誰,現在何處?」

天祿恐驚動地方官長,不肯說明,便道:「此人方至,尚未問他姓名,權且將錢五十串付我使用。」

店官點頭不言,天祿回去了。

卻說這店官人有財有勢,專好結十十交十十官府,興害貧民。

當日見了天祿兩個官寶,心生疑異。

卻又想到天祿家貧已極,他的親戚故舊都是貧民,如何有人送他大官寶?若是富貴豪家,他必說出名姓,料此人必是大盜。

即來千戶衙中,對劉玉龍說出此意。

劉千戶又知會巡檢馬守松,即忙換了衣服,扮作客商,帶兩個親隨,來天錫門首探望,伸頭縮腦,令人可惡。

見那些將校面貌兇惡,卻是平民打扮,有兩個喝道:「什麼人,還不站開些!」這千戶、巡檢兩個官長,答道:「你是什麼人,敢來此地大呼小喊!」這將校大怒,大罵:「好大膽的狗才!」手執馬鞭,劈面打來。

劉千戶、馬巡檢將鞭子扭住,兩下廝打。

內中又走出兩個將校,將千戶、巡檢按倒在地,將要動手,二官大叫道:「我是本方千戶、巡檢也。」

將校聽了,發一個冷笑,叫十聲:「弟兄們,快拿繩子來,將兩個狗才吊起!」幾個親隨道:「爾等是什麼人,敢將地方官如此凌十辱!」這些將官那裡肯答應他。

朱天祿在家中,聽得外面羅皂,出來看時,認得吊的是二位官長,對眾人求饒,眾人道:「若是平民,我等還放他,他是地方官,不來伺候也就罷了,還敢在門首搖來擺去!」天祿無可如何,只得進去稟知尉遲恭。

尉遲恭道:「我來此處,原不驚動地方,他二人既來,可有手本?」

將校道:「他二人民服而來,長在門首觀看。

小的們再三喝之不去,及至打他,他才說他是地方官府。」

尉遲道:「這是何故?」

尉遲恭叫將他放了。

二官回去,換了公服,各執手本,跪上門來,手下將校,不肯傳進。

尉遲恭那裡曉得?跪了半個時辰,幸天錫出來看見,說個人情,放了回去。

二官又差人抬酒席送來,撥衙役伺候不題。

次日辰巳時候,諸賢相繼而至。

尉遲恭見眾人皆是儒風道貌,鶴髮童顏,十分敬重。

及祭禮齊全,尉遲同八位賢士,緩步而行。

這巡檢、千戶,也相隨在後。

到了若虛墳前,排開祭禮,尉遲恭朝服而拜,大哭不止,八賢亦相向而啼。

天錫、天祿只得上前相勸,挽尉遲恭回捨。

次日,醉月邀尉遲恭同八位賢士,到觀音寺設齋,尉遲恭欣然而往。

見觀音寺山青水秀,十分歡喜。

進了佛殿,合掌參拜。

醉月盛排齋筵。

尉遲恭因說道:「方今聖上十愛十賢禮士,眾位賢士何不出仕為官?」

喪吾道:「我等八人,年屆年朽,不堪推薦。

惟有天錫、天祿,廷臣之子楊琰,三位賢侄,懷才未試,公爺可保舉出仕。」

天祿說道:「侄兒願守先人墳墓,叔父只保吾兄為官,願斯足矣。」

尉遲恭點頭,對醉月道:「愚弟有聖命在身,不敢久停,今夜我等盡不夜之長,明日清早,愚弟就回縣。

候西寺工完,吾差人來迎喪吾師,到彼處說法;二來接諸位仁兄,到寺中盤桓數日,就要進京繳旨。」

說猶未了,只聽得一個老婦人,在寺外叫冤。

尉遲恭命從人喚那婦人進來。

不知婦人所喊何冤,下文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木蘭奇女傳
一 朱若虛孝弟全天性 朱天錫聰明識童謠二 竇忠怒擊虎頭牌 朱盈夢會痘神女三 入龍宮凡夫行雨 酬茶恩義士封屍四 授天書蛟精返窟 謁越王女俠盜令五 彈寶鋏紅絹說奇人 畫三策李靖獻良馬六 評花卉盈川師李靖 觀書法若虛薦尉遲七 魏征揮金逢傑士 若虛解夢識天機八 木蘭山天祿三祈嗣 大霧頂喪吾初聆法九 觀音寺喪吾說法 白蓮池九賢賦詩十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十一 天祿貧受千戶職 木蘭劍劈白狐精十二 香元參禪難喪吾 太宗蔣討褪十三 憐親病孝女從征 聽波聲木蘭賦詩十四 占營運李靖識奇人 餞軍儀青蓮談敵國十五 黑水渡焦周上國 五台山靖松贈明駝十六 界牌關額保告急 五狼關頡和被擒十七 老頡和再搶五狼 小木蘭三敗番兵十八 木萁三敗誘唐兵 木蘭黑夜襲界牌十九 宛邱城唐將獻捷 石子鋪寶林被擒二十 金牛關康和換將 五狼鎮木蘭裝神二十一 金沙谷木萁自刎 康和阿仍復帥印二十二 康和下令敕番兵 尉遲冒雪取金牛二十三 太宗蔣責尉遲 褪出榜募賢士二十四 真孝女遭厄刎頸 鐵道人遺書誅妖二十五 褪稱臣降中國 木蘭舉酒論奇門二十六 靖松封書謝故人 太宗賜爵酬將士二十七 天祿焚香祝神明 喪吾懸書試門人二十八 木蘭險遭花棍厄 太宗敕賜功臣宴二十九 伍登省親走湖廣 太宗慕賢賜詔書三十 木蘭初上陳情表 喪吾吟偈西天三十一 木蘭二上陳情表 太宗屈殺伍娘子三十二 木蘭三上陳情表 太宗建廟旌賢良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