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朝事第七十七: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戴禮記》朝事第七十七

大戴禮記

朝事第七十七

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 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

大行 人,掌諸侯之儀,以等其爵。

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 上下有差也。

典命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 ,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 、禮儀、皆以九為節;諸侯諸伯七命,其國家、宮室、 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子男五命,其國家、 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

及其封 也,皆加一等,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亦如 之。

凡諸侯之適子省於天子,攝君,則下其君之禮一 等;未省,則以皮帛繼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 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各視 其命之數;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 ,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 ,各如其命之數。

禮:大行人以九儀別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 同域國之禮而待其賓客。

上公之禮:執桓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 建常九旒,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其 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饕禮九獻,食禮九舉。

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 建常七旒,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其 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饗禮七獻,食禮七舉。

諸伯執躬 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

諸子執谷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 旒,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其朝位賓 主之間五十步,饗禮五獻,食禮五舉。

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

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

諸侯之卿 、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義者,以朝聘之禮也。

是故 千里之內,歲一見;千里之外、千五百里之內,二歲一 見;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內,三歲一見;二千里之 外、二千五百里之內,四歲一見;二千五百里之外、三 千里之內,五歲一見;三千里之外,三千五百里之內, 六歲一見。

各執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輅,建其旌旗,施其 樊纓,從其貳車,委積之以其牢禮之數,所以明別義也 。

然後天子冕而執鎮圭尺有二寸,藻藉尺有二寸, 搢大圭,乘大輅,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纓十有再就, 貳車十有二乘。

率諸侯而朝日於東郊,所以教尊尊也。

退而朝諸侯,為壇三成,宮旁一門。

天子南鄉見 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別親疏外 內也。

公侯伯子男各以其旗就其位:諸公之國,中階之 前,北面東上;諸侯之國,東階之東,西面北上;諸伯 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 上;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

及其將幣也,公於上等,所以別貴賤,序尊卑也 。

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禮也。

奉國地所出重物而獻之,明臣職也。

內袒入門而右,以聽事也。

明臣禮、臣職、臣事,所以教臣也。

率而祀天於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報德,不 忘本也。

率而享祀於太廟,所以教孝也。

與之大射,以考其一習一 禮樂而觀其德行;與之圖事 ,以觀其能;儐而禮之,三饗三食三宴,以與之一習一 立禮 樂。

是故一朝而近者三年,遠者六年。

有德焉,禮樂 為之益一習一 ,德行為之益脩,天子之命為之益行。

然後使 諸侯世相朝,一交一 歲相問,殷相聘,以一習一 禮、考義、正刑 、一德,以崇天子。

故曰:朝聘之禮者,所以正君臣之 義也。

諸侯相朝之禮,各執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輅, 建其旌旗,施其樊纓,從其貳車,委積之以其牢禮之數 ,所以別義也。

介紹而相見,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也 。

君使大夫迎於境,卿勞於道,君親郊勞致館。

及將幣,拜迎於大門外而廟受。

北面拜貺,所以 致敬也。

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敬讓也者,君子 之所以相接也。

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也。

此天 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君親致饗既還圭,饗食,致贈,郊送,所以相與 一習一 禮樂也。

諸侯相與一習一 禮樂,則德行修而不流也。

故天子制 之,而諸侯務焉。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 貴賤也。

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 也。

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 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君使士迎於境,大夫郊勞,君親拜迎大門之內而 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讓也。

致敬讓 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致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欺 陵也。

卿為上擯,大夫為丞擯。

君親醴賓,賓私面私覿 。

致饔餼,既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主君臣之 義也。

故天子之制諸侯,一交一 歲相問,殷相聘,相厲以禮 。

使者聘而誤,主君不親饗食;所以恥厲之也。

諸侯相 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

此天子所以養諸侯, 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重禮 之義也。

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

主國待客 ,出入三積。

既客於捨,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 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 餼牢。

壹食再饗,宴與時賜無數。

所以重禮也。

古之用 財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 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

故天子制之, 而諸侯務焉。

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以親諸 侯。

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 以陳天下之謀,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時會以發四方之禁 ,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眺以成邦 國之貳,閒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教諸侯之福,賀慶 以贊諸侯之喜,致會以補諸侯之災。

天子之所以撫諸侯者:歲遍在,三歲遍眺,五歲 遍省,七歲屬象胥喻言語,協辭令,九歲屬瞽史諭書名 ,聽音聲,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 ,修法則,十有二歲,天子巡狩殷國。

是故諸侯上不敢侵陵,下不敢暴小民。

然後諸侯 之國札喪,則令賻補之;凶荒,則令賙委之;師役,則 令槁禬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有禍災,則令哀吊之 。

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 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欲犯令者為一書 ,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 一書。

凡此五物者,無國別異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 。

是故諸侯附於德,服於義,則天下太平。

古者天子為諸侯不行禮義、不脩法度、不附於德 、不服於義,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職方氏、大行 人以其治國,選其能功。

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後明九 命之賞以勸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尚猶有不附於德 ,不服於義者,則使掌一交一 說之。

故諸侯莫不附於德,服 於義者。

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 之法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戴禮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