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第五章: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靜經》第五章

清靜經

第五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字解〕

遣——格除的意思。

澄——由濁入清的意思。

自然——無所勉強之意。

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貪、嗔、癡。

〔章解〕

如果能夠永久的將一切私慾雜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靜不妄動了。

心不妄動,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能灑灑陀陀,虛空寂靜,一點掛礙也沒有了。

不用去造作勉強,色、聲、香、味、觸、法、癡,也就消滅的無蹤了。

〔演說〕

這一章是歸本還源,明善復初的意思。

雖然說是遣欲心靜,澄心神清。

但是行起來,完全都是自然的功夫。

《大學》上說的:「格物」,《中庸》上說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和《道德經》上說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都是讓人克己,率性的秘決。

不過人心的一動,便會生出許多變化。

佛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一著動機,六門大開,眼要貪色,鼻要貪香,舌要貪味,耳要貪聲,心觸欲情,意生貪求。

嗟呼!「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聾」。

如此神不安捨,不知發生多少可悲可泣的事呢!若是能依著顏夫子的「四勿」,「非禮勿視,聽、言、動」。

那能不達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呢。

《楞嚴經》上說:「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眾生已被聲色所迷,苦苦追求,惟恐不得,那肯再躲避不納呢。

凡有利於我的都要貪求,稍有違逆,便生嗔恚。

癡心迷理,而生出許多煩惱障礙來。

眾生因昧於六欲三毒,著於色相,故不得見如來。

今時得道佛子,佛緣深厚,明理虔修,自能一步直超。

果能遣欲澄心,全始全終之志,不生半途而廢之心。

自無功虧一簣之歎。

遵而行之,自能的功能了。

詩曰

心擾欲牽苦無窮 輪迴轉變幾時停

欲覓性中真面目 勿戀身外假虛榮

三心四相當盡掃 五蘊六欲自能空

灑灑陀陀無掛礙 何愁大道不成功

清靜經原文 清靜經譯文,清靜經翻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靜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