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二十:◇(大唐)元陵儀注◇初喪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二十

唐文拾遺

卷二十

◎顏真卿(二)

◇(大唐)元陵儀注

◇初喪復

將復於太極殿內,高品五人皆常服,以大行皇帝袞冕服左荷之,升自前東溜;當屋履危,北面西上,三呼而止,以衣投於前,承之以篋,自阼階入,以覆大行皇帝之上。

復者徹殿西北扉,降自後西。

其復衣不以襲斂,浴則去之。

既復,乃設御十床十於殿內楹間,去腳,舒單簟,置枕。

遷大行皇帝於十床十,南首,以衣覆體,去死衣。

楔齒用角柶,綴足以燕幾,校在南。

其殿內東西哭位,嗣皇帝以下舒草荐焉。

奠用酒脯醢,器用吉器,如常儀。

其告喪之禮:使至所在,集州縣官及僧道、將吏、百姓等於州府門外,並素服,各以其方向京師重行序立。

百姓在左,僧道在右;男子居前,婦人居後。

立訖,使者立於官長之右,告云:「上天降禍,大行皇帝今月某日奄棄萬國。」

刺史以下撫膺哭踴,盡哀。

止哭,使者又告云:「大行皇帝有遺詔。」

遂宣詔,訖,剌史以下又哭,十五舉聲。

使者又告:「皇帝伏准遺詔,以今月某日即位。」

刺史以下再拜稱萬歲者三。

百姓及州縣佐史朝夕巷哭,各十五舉聲。

三日釋服。

節度、觀察十十團十十練使、刺史並斬縗絰杖,諸文武官吏服斬縗,無絰杖。

大小祥、釋服,並准遺詔。

其有敕書,使者宣告如常禮。

(《通典》八十三)

◇沐浴

將沐浴,內有司為垼於殿西廊下,累塊為灶,東面,以俟煮。

沐浴新盆盤瓶鬲皆濯之,陳於西階下。

掘埳於西階之西。

陳明衣裳於其側。

帛巾一,方尺八寸,沐巾二,浴巾四,皆用帛練。

櫛及浴衣各實於篋。

將沐浴,內掌事者奉米潘及湯,各盛以甕,並沐盤,升自西階,授沐者以入。

嗣皇帝、妃、公主等悉出帷外。

嗣皇帝以下在殿東楹間,北面西上。

內命婦以下在殿西間,北面東上。

俱立哭。

既沐而櫛。

將浴,內執事者六人抗衾,御者四人浴,拭以巾,挋用浴衣。

設十床十於大行東,衽下莞,席上簟。

浴者舉大行,易十床十設枕,理其鬚髮,斷爪,盛於小囊,大斂即內於棺中也。

著明衣裳,以方巾覆面,以大斂之衾覆之。

內外入,就位哭。

其五品以上沐用稷,四人浴。

六品以下沐用粱,二人浴。

◇含

內有司奉盤水升堂,嗣皇帝出,盥手於帷外,洗玉若貝,實笲,執以入,西面坐,發巾徹枕,奠玉貝於口之右。

大臣一人親納粱飯,次含玉。

既含訖,嗣皇帝復位。

執服者陳襲衣十二稱,實以箱篚,承以席。

去巾加面衣訖,設充耳,著握手及手衣,納舄,乃襲。

既襲,覆以大斂之衾。

乃開帷,內外俱入,復位哭。

其三品以上用粱及璧,四品、五品用稷與碧,六品以下用粱與貝。

◇小斂

將小斂,內外各隨職備辦,尚食先具太牢之饌。

厥明而小斂。

於斂前三刻,侍中版奏「請中嚴」,御府令設小斂十床十於大行西,南首,枕席備焉,加以幄帷,周以素帷。

主衣先率所司陳小斂之衣十九稱,及絞衾於殿中間之東席上,南領西上。

小斂前二刻,開宮殿諸門,諸衛各勒所部,仗衛如常式。

設百官位次,及二王后、三恪等位。

又設內外命婦等拜哭位。

小斂前一刻,侍中奏外辦,禮儀使引嗣皇帝及皇子等,扶引各即位次,從臨者哭。

內謁者引諸王等進就位,百官亦入就位。

執禮者稱哭,在位者皆哭。

侍御小臣升殿,先布衣於絞上,乃遷於衣上,舉衾而斂,以次加衣十九稱畢,乃結絞而衾焉。

近侍扶嗣皇帝哭,進,跪馮大行,興,哭踴無數,扶引還次。

其百官以理去職而薨卒者,聽斂以本官之服。

無官者介幘單衣。

婦人有官品,亦以其服斂。

」應佩者,皆用蠟代玉,禁以金玉珠寶而斂也。

餘如開元禮。

(以上《通典》八十四)

◇小斂奠

尚食奉饌入,列於殿東。

太常博士引司徒省饌,省訖,奉饌升設於大行東。

齋郎取爵於篚,受酒爵,跪奠,興。

嗣皇帝以下哭踴如初。

諸行十事者應退者降退,奉禮郎稱止,謁者引諸王還內省。

禮儀使奏嗣皇帝哭止,近侍扶引退便次。

內外侍臨者,代哭不絕聲。

百官退位如常式。

其百官以下儀,具開元禮。

◇大斂

其日大斂前三刻,侍中版奏「請中嚴」,內外皆哭。

御府先設大斂十床十於大行皇帝西,南首,枕席幃帳如初。

所司先陳大斂之衣百二十稱,及絞紟衾,並六玉於殿兩楹之東席上,南領西上。

衣必朝祭及五時正服。

前二刻,開宮殿諸門,諸衛各勒所部,陳設如常儀。

設皇帝位於殿東間,西向。

前一刻,引諸王以下就位,皇弟於皇帝位東稍北,西向南上;皇子於皇弟之東,亦南上;皇叔在皇帝位北稍西,南向西上;皇叔祖次皇叔之東;皇從父兄弟在皇子北稍東,南上;諸公主、大長公主、長公主以下,並於西間北牖下,西上。

通事舍人引百寮併入,依班序立。

侍中版奏「外辦」,內高品扶皇帝就位立定,典儀曰「再拜」,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哭踴再拜,在位者皆哭踴再拜,十五舉聲。

禮儀使奏請止哭。

內外皆止哭。

內高品扶皇帝就次,諸王公主以下百寮各就次。

中官內官掌事者皆盥訖,升斂,如小斂次加衣畢,乃以組連珪、璋、璧、琮、琥、璜六玉而加焉。

所司以梓宮龍輴紼等人陳於殿西階下。

至時司空引梓宮升自西階,置於大行皇帝西,南首。

加七星版於梓宮內,其合施於版下者,並先置之,乃加席褥於版上。

以黃帛裹施仰甍,畫日月星辰龍龜之屬,施於蓋。

陳衣及六玉斂訖,中官掌事者奉大行皇帝即梓宮內。

所由先以白素版書應入梓宮內,一物以上稱名進入梓宮,然後加蓋。

事畢,覆以夷衾。

百官儀制具開元禮。

◇大斂奠

皇帝至位哭,內外皆就位哭。

太祝酌酒進授,皇帝執爵進奠於饌前,少退。

禮儀使奏請止哭,內外皆止哭。

大祝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月日,子哀子嗣皇帝臣某,敢昭告於考大行皇帝,日月遄速,奄及大斂,攀號擗踴,五內屠裂。

謹以一元大武,柔十毛十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尚饗!」其後祝文,大約准此。

讀訖,皇帝再拜哭踴,在位者皆再拜哭踴,十五舉聲,禮儀使奏止哭,左右高品扶皇帝還次,諸王公主以下各還次,百寮序出。

其百官儀制,具開元禮。

(以上《通典》八十五)

◇設銘旌懸重

大斂訖,所司設太常,畫日月,十有二斿,槓九仞,斿委地。

大斂之後,分置殿庭之兩階。

又設銘旌,以絳,廣充幅,長二丈九尺,題曰:「某尊號皇帝之柩。」

立於殿下。

其三品以上長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下七尺,皆書某官封姓君之柩。

具開元禮。

設重於殿庭近西南。

其制,先刊鑿木長丈二尺,橫者半之。

取沐之米為粥,盛以八鬲,冪以疏布,懸於重內橫木上。

以葦席北向屈兩端十十交十十於上,綴以竹篾。

其三品以上至六品以下,懸重降殺如開元禮。

(《通典》八十四)

◇殯

既大斂,內所由執龍輴右左綍,引梓宮就西間。

將監引所由並柏墼等升自西階。

所由設熬黍稷,盛以八筐,加魚臘等,於龍輴側南北各一筐,東西各三筐。

設訖,於西面壘之。

先以繡黼覆梓宮,又張帟三重,更以柏木,方尺,長六尺,題奏為四阿屋,以白泥四面塗之。

欑事訖,所司設靈幄於欑宮東,東向,施几案服御如常儀。

侍臣捧縗裳冠絰杖,盛以箱,就次進。

皇帝服訖,諸王、公主以下及百寮亦各服其服。

光祿卿率齋郎捧饌入,禮儀使引升。

陳設訖,禮儀使就位,奉引皇帝至位哭,內外皆就位哭。

其百官以下儀,如開元禮。

◇將葬筮宅

既定陵地,擇地,使就其所卜筮之。

將卜,使者吉服。

掌事者先設使以下次於陵地東南。

使者至陵地,待於次。

太常卿蒞卜,服祭服。

祝及卜師、筮師,凡行十事者皆吉服。

掌事者布筮席於元宮位南,北向西上。

贊者引蒞卜者及太祝立於筮席西南,東向南上。

卜師立於太祝南,東面北上。

贊者引使者詣卜筮席南十五步許,當元宮位北向立,贊者立於使者之左,少南,俱北向立定。

贊者少進,東面稱事具,退復位。

蒞卜者進,立於使者東北,西面。

卜師抱龜,筮師開<韋賣>出策,兼執之,執<韋賣>以擊策,進立於蒞卜者前,東面南上。

蒞卜者命曰:「維某年月朔日,子哀子嗣皇帝某,謹遣某官某乙,奉為考大行皇帝度茲陵兆,無有後艱?」

卜師筮師俱曰:「諾。」

遂述命於右旋就席北坐。

命龜曰:「假爾泰龜有常。」

命筮曰:「假爾泰筮有常。」

遂卜筮,訖,興,各以龜筮東面占曰從,還本位。

贊者進使者之左,東面稱禮畢。

贊者遂引使者退,立於東南隅,西面。

若不從,又擇地卜筮如初儀。

其百官以下儀制,具開元禮。

◇啟殯朝廟

啟前十日,皇帝不坐以過山陵。

前啟一日,門下省奏:「某日某時,啟太極殿欑宮。」

啟日之晨,奉禮郎設御位於太極殿之東間,當帷門,西向。

諸王位在後,以南為上。

典儀設酅公、介公、皇親、諸親、文武九品以上及前資常參官、都督、刺史版位於太極殿中庭。

又設蕃客,酋長位於承天門外之西,僧道位於承天門外之東,並以北為上。

左右金吾與諸軍計會,量十抽十隊仗,隨便設禁。

其日質明,皇帝服初縗絰杖,入就位,晨哭。

諸王具縗絰去杖,入就位哭。

酅公、介公、皇親、諸親等及文武九品以上,各服初喪服,去杖,入就位哭。

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縣主等亦縗服,入就內位哭。

中官皆布巾喪服,侍衛晨哭,並再拜,退位。

通事舍人引蕃客、酋長及僧道分位於承天門外之位。

啟前二刻,內所由設奠席及香燭於帷門之外。

奉禮郎設罍洗於東階下西南,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設太尉版位於東南,西向。

設司空位於太尉位之南,少退;禮生一人執拂梓宮之巾,陪其後。

設禮儀使位於太尉之北,少退;禮官等陪後。

設監察使位於禮儀使之下。

光祿卿具太牢之饌,俟於東階下。

又於饌上設樽坫位於奠席東南,北向,加酌冪。

禮儀使立於樽坫東,御史立於樽坫西,太祝、奉禮郎立於樽坫南為位。

禮官在禮儀使後。

啟前一刻,侍中版奏外辦,禮官贊執事官入就階下位,禮儀使等橫行,以西為上,再拜訖,升就位。

禮官省饌訖,贊光祿卿引饌升自東階,列帷門外席上。

近侍引皇帝具縗絰入就位,哭踴。

禮儀使前進,跪奏請再拜,皇帝再拜。

諸王妃主等並各就位,晨哭。

禮生引太尉,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各入就位。

禮官贊太尉再拜,又一人讚群官再拜哭,十五舉聲,禮官各贊止哭。

禮生引太尉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東階,詣樽坫所,太祝舉冪,酌醴齊以授太尉。

禮儀使跪奏請皇帝止哭,奉皇帝之杖前進。

中官承傳止哭,殿內皆止哭。

太尉以醴齊於皇帝之左,跪進醴齊。

皇帝受醴齊,跪奠於饌前,俛伏,興,少退立。

太祝持版進,北面跪讀祝文訖,奠版,俛伏,興,退復位。

皇帝再拜哭踴。

殿內及庭中文武九品以上、皇帝諸親等皆哭,十五舉聲,止。

禮儀使跪奏獻畢,請皇帝退復位。

禮官引太尉及禮儀使降,復階下位。

所由徹饌,執事官序降訖,皇帝退就次。

禮生引司空執巾升自東階,於欑宮南,北向立,司空跪啟曰『謹以吉辰啟欑塗』。

告訖,太尉哭,群官皆哭。

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序出。

掌事者升徹欑塗。

徹訖,司空以巾拂拭梓宮,覆以夷衾綃幕,內所由周回設帷及施常食之奠如常儀。

訖,禮儀使升就舊位,禮官陪後。

皇帝縗絰就哭位。

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入就位。

皇帝哭稽顙,禮儀使請再拜,皇帝哭盡哀。

禮儀使跪奏請止哭,降出。

群官再拜哭,十五舉聲。

訖,又序出太極門外,北向重行立班,奉慰如常儀,退。

其百官儀制,具開元禮。

(以上《通典》八十五)

◇薦明器

前二日,所司設文武群官次於太極門外,東西廊下。

又設帳殿庭,帳內設吉幄,幄內設神座,南向。

又設龍輴素幄於殿庭吉幄之右。

前一日,午正後一刻,除殿上葦障及殿下凶庭並板城。

少府所由移旐附於重北。

未正後一刻,典儀設群官夜哭版位,如晨夕哭儀。

又設輓歌席位於嘉德門內,設挽郎、挽士席位於嘉德門外,並左右序設,北向相對。

設鼓吹、嚴警位於承天門外。

畫漏未盡三刻,有司設庭燎終夜。

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就版位立定,禮官贊哭,哭畢,退就次。

輓歌作,盡二點止。

嚴警次發,盡五點止。

二更,群官哭及輓歌鼓吹、嚴警如上儀,其三更、四更、五更並准此。

其一日前二刻,奉禮郎設御座,所由設奠席,奉禮設罍洗及禮儀使、太尉版位於東階下,光祿卿具太牢饌,並如啟奠之儀。

前一刻,侍中進外辦,禮官省饌,光祿卿引饌,禮生引太尉、禮儀使等橫陳,再拜訖,升殿。

通事舍人分引群官入就位,亦如啟奠之儀。

禮儀使跪,奉請皇帝止哭奉奠。

皇帝去杖前進,中官承傳止哭,殿內止哭。

太尉以醴齊於皇帝之左跪進,皇帝受醴齊,跪奠於饌前,俛伏,興,少退立。

太祝持祝版進,北面跪讀祝文訖,奠版,俛伏,興,退復位。

皇帝再拜哭踴,殿內及庭中文武官九品以上皇帝諸親等,皆哭十五舉聲,止。

禮儀使跪奏:「獻畢,請皇帝退,復位。」

禮官引太尉降復階下位。

所由徹饌,執事官序降。

內所由徹殿上帷帳,唯南北施素帷於舊帳座,所以為障蔽,前設常食。

少府監進輴車於西階下。

禮儀使跪奏「皇帝奉寧龍輴」,奏訖降出。

近侍扶皇帝就龍輴前,哭踴盡哀,乃復位。

執事者以纛旐及重先導,禮官一人朝服,贊尚輦奉御,帥腰輿繖扇至神座前,侍奉如常儀。

內侍捧幾置輿上,繖扇侍奉至殿庭帳殿下神座前,跪置座上。

內謁者帥中官設香案於座前,繖扇侍奉如儀。

禮官一人引符寶郎一人,主寶二人,以赤黃褥案進取謚寶。

又禮生二人,亦以赤黃褥案進取謚冊。

禮官授之,並隨禮官先詣冊車,安置其舊寶冊,准次取置於車。

侍中當龍輴南,跪奏「請龍輴降殿」。

太常卿帥執翣者升,以翣障梓宮。

中官高品等侍奉其側。

司徒帥挽士升,奉引龍輴降殿。

禮儀使引近臣及宗子三等以上親,進捧梓宮。

少府、將作、所由並挽士奉梓宮登於龍車上,遂詣帳殿,下素幄。

皇帝哭從,諸王等陪從,公主,內官等周以行帷,皆哭踴而從。

群官立哭於庭中位,以俟祖奠。

其百官之制:將監甄官令,掌凡喪葬,供明器之屬。

別敕葬者供,余並私備。

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七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

當野、祖明、地軸、[革延]馬、偶人,其高各一尺。

其餘音聲隊與僮僕之屬,威儀服玩,各視生之品秩。

◇祖奠

祖前一刻,奉禮郎設御位於龍輴幄之東南,西向。

所由設奠席於龍輴幄前,奉禮郎設樽坫於帳幄東南。

又設太尉位於樽坫東南,西向,禮儀使在其下,監察御史次之。

又設罍洗篚於太尉位西南,北向。

光祿卿帥齋郎捧饌俟於橫街之次,北面西上。

禮官進省饌訖,禮生贊光祿卿捧俎進跪奠於席上,諸齋郎捧饌隨列於席上。

禮生引禮儀使及太尉就位,禮官贊哭。

又一人讚群官哭。

又各贊止哭。

禮儀使導皇帝立於龍輴之東南,西向。

禮生引太尉詣罍洗,盥手洗爵,執詣樽坫所;太祝舉冪酌醴齊以授太尉。

禮儀使跪奏「請皇帝止哭奉奠」。

皇帝去杖,前進。

中官承傳止哭,諸王、妃、主等皆止哭。

太尉以醴齊於皇帝之左跪進,皇帝受醴齊,跪奠於饌前,俛伏,興,少退立。

太祝持祝版進,北面跪讀文訖,奠版,俛伏,興,退復位。

皇帝哭踴再拜,諸王、妃、主及群官在位者,皆哭再拜。

皇帝哭十五舉音訖,禮儀使跪奏「請復位」,俛伏,興。

皇帝退復龍輴後位。

禮官各贊群官止哭,通事舍人分引出,就承天門外位以俟。

光祿卿帥齋郎徹饌以出。

禮官一人朝服,贊尚輦奉御,帥所由以腰輿繖扇詣神座前,各以序立。

內謁者、中官舁香案出,內侍捧幾置輿上,內所由舉繖扇侍奉以出,中官帥其屬舁衣箱以從,遂詣玉輅。

禮官於輅後立,贊登車。

內所由進,興,當輅後,繖扇分蔽左右。

內謁者帥香案進於輅前,內侍奉幾登輅。

其腰輿亦進居輅前。

中官以衣箱授尚衣奉御,置玉輅及副車。

內侍並乘馬從輅。

於是侍中進龍輴南,跪,奏稱「請龍輴進發」,俛伏,興,退。

司徒帥挽士奉引次出。

執事者以太常先建之斿車,纛次之。

公主內官以下應合乘車者,並先升車以俟扈從。

其百官以下儀制,具開元禮

◇遣奠

前三日,所司設皇帝奉辭次於承天門外之左,西向。

其日,金吾仗衛如常儀。

鹵簿使先進玉輅於承天門外東偏稍南,輿輦、鼓吹、吉駕、鹵簿並序列於玉輅前。

又進轀輬車當承天門中稍南,凶儀明器序列於轀輬車前。

奠前一刻,奉禮郎布文武群官位於承天門外,異位重行,如太極庭中儀。

光祿卿具遣奠之饌以俟。

執事官位並先俟於門外之東。

龍輴至承天門外,禮官贊止哭,內外皆止哭。

侍中進龍輴前,跪奏稱「請升轀輬車」,俛伏,興。

司徒帥舁梓宮官及所由奉梓宮升轀輬車。

所司設奠席於轀輬車東南,奉禮郎設樽坫於席東南,設罍洗又於其南,設太尉版位又於東,西向。

禮官進省饌訖,禮生贊光祿卿捧俎進,跪奠於席上;諸齋郎捧俎隨列於席上。

禮生引太尉就位。

禮官贊哭,在位者皆哭;又贊止哭,在位者皆止哭。

禮生引太尉詣罍洗,盥手洗爵,詣樽坫所,太祝舉冪酌醴齊。

禮儀使就次,奏請皇帝出就次。

皇帝出次,立於奠東,西向。

太祝以醴齊授太尉訖,禮儀使奏請皇帝去杖前進,中官承傳止哭,諸王、妃、主等皆止哭。

太尉以醴齊於皇帝之左跪進,皇帝受醴齊,跪奠於饌前,俛伏,興,少退立。

太祝持版進,西北向跪讀祝文訖,奠版,俛伏,興,退復位。

皇帝哭踴,禮儀使贊皇帝再拜。

諸王、妃、主及在位群官等皆哭。

禮儀使跪奏『請皇帝少退』,近侍扶皇帝少退於位。

少府監設讀哀冊褥於奠東。

禮官引冊案進,舉冊官舉冊進至褥東,西面,以冊東向。

禮官贊太尉及群官止哭,中官承傳諸王、妃、主等皆止哭。

禮官引中書令進,跪讀冊訖,俛伏,興,退復位。

舉冊者以授秘書監,秘書監以授符寶郎。

皇帝哭踴,禮儀使奏請皇帝再拜。

太尉、群官、諸王、妃、主皆哭再拜。

少府徹褥,光祿徹饌訖,禮儀使跪奏稱「轀輬車將發」,皇帝前,哭盡哀。

禮儀使稱「請再拜奉辭」,俛伏,興;皇帝稽顙,哭踴,再拜。

轀輬車發。

禮儀使又跪奏:「請皇帝還宮。」

俛伏,興。

近侍扶皇帝入次。

太尉以下於次南橫行進名再拜奉辭訖,各就本職。

如諸王有故不赴山陵者,俟皇帝奉辭入次後,諸王進至轀輬之左,以南為上,哭盡哀,再拜辭。

妃、主、內官不去者,於轀輬車後,帷中哭,再拜辭。

訖,禮生贊侍中於轀輬車前跪請進發,訖,俛伏,興。

◇葬儀

山陵日,依時刻,吉凶二駕備列訖,尚輦帥腰輿繖扇入詣神座前,內侍捧幾,內謁者捧香爐,各置輿上。

中官帥其屬舁衣箱以出。

神輿至玉輅後,內常侍捧幾置輅中,輿等退就列。

中官以衣箱傳授尚衣奉御,置於玉輅及副車中。

神駕動,警蹕如常,千牛將軍夾輅而趨。

至侍臣上馬所,禮生贊侍臣上馬,侍臣上馬訖,夾侍於前,禮生在供奉官內。

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神駕動,鹵簿官以黃麾麾之,鼓吹振作,警蹕如常。

當陵門,以赤麾麾之,鼓吹不作。

侍臣下馬,步導於前,神駕至吉帷宮,回車南向。

尚輦帥腰輿繖扇至輅後,內常侍奉幾置輿上,繖扇侍奉至帳殿下,內侍捧幾置座上,內謁者捧香爐置座前,輿等退就列。

玉輅及鹵簿侍衛之官,停列於帷宮門外。

吉駕引,禮官贊侍中進轀輬車靈駕前,奏請靈駕發引,俛伏,興,退。

司馬執鐸,挽郎執紼,輓歌振作;及挽以進,內外哭從,以赴山陵。

靈駕至陵門西凶帷帳殿下,回駕南向。

公主及內官以下並降車,障以行帷,哭於凶帳殿之西,東向北上。

群官皇親哭者序立於帷門外,東西相向,北上。

哭十五舉音,止,各退就次。

前三刻,奉禮郎於隧道東南,量遠近,設皇親諸親奉辭位。

又於其南設應從文武官五品以下奉辭位,又於其南設六品以下奉辭位。

每等異位,重行,西面北上。

設奉禮郎位於其北,禮生二人立於其南,差退。

內謁者於隧道西南稍北,帷內設公主、王妃及內官以下奉辭位,東向北上。

前一刻,所司設奠席於轀輬車前,設罍洗於東南,罍在洗西,篚在洗東。

於是群官列位序立。

光祿卿帥其屬以饌奠於席上。

禮官引太尉詣罍洗,盥手洗爵,詣樽坫所,太祝酌醴齊訖,太尉跪奠於饌前,俛伏,興。

太祝持版進太尉之左,跪讀文訖,奠版,俛伏,興。

太尉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發引,至南神門,將作監進龍輴於靈駕之後。

禮官贊侍中進轀輬靈駕前,跪,奏稱「請降靈駕,御龍輴」,俛伏,興,退舁梓宮。

所由乃奉遷梓宮至龍輴,舁梓宮官左右捧從。

司空以巾拭梓宮,並拂夷衾。

少府屬紼於龍輴。

禮官贊侍中進龍輴前,跪奏稱「請引龍輴即玄宮」,俛伏,興,退。

挽郎執紼,奉引龍輴,左回北首。

禮官贊司徒前導,白幰弩、素信幡、大旐及翣,皆依次而引,近伏近侍夾進如禮官導。

通事舍人引太尉先導於龍輴之左。

主節官帥持節者脫節在太尉之前,差退。

代哭者及輓歌皆序立於門外之西,重行東向,押官排比以俟。

皇親、諸親、群官等哭從。

公主、王妃及內官等障以行帷。

龍輴至羨道,停於帷下,南首以俟。

時妃主內官以下,於羨道西南帷內就位,東向哭。

通事舍人分引群官、皇親、諸親各就奉辭位,所由各贊哭,在位者皆哭。

其吉鹵簿侍奉官少前,序立於門外之東,西向北上,哭。

皆三十舉音,止,再拜奉辭。

至時,內官以下吉服,奉遷梓宮入自羨道,奉接安於御榻褥上,北首,覆以御衾。

龍輴退出。

其押吉鹵簿官,並服白布巾衫就哭;將掩玄宮,並依前服吉服。

初,梓宮降自羨道,奉禮郎設太尉進寶冊贈玉幣位於羨道東南,西向;設禮儀使奉寶冊玉幣位於太尉之南;又設秘書監位於其南。

禮官導通事舍人引太尉以下俱吉公服各就位。

又導持節者服節衣引太尉之前;禮部侍郎奉寶綬案、謚冊案、哀冊案,每案四人對舉,用九品以上清資官舁。

立於太尉之西南;少府監奉贈玉,置於匣,帥其屬捧立於禮部侍郎之西;太府卿奉幣玄三纁二,置於篚,帥其屬捧立少府監之西,俱北面,各立於寶冊玉幣之後。

按玄衣纁裳,周制也。

當時所服,故以為幣。

服,近代及今,則皆不用。

滯儒執古,儀注復存,且非古所上,不取觸途皆爾。

其吉制非允,豈可悉行。

斯未達禮從宜及隨時之義也。

具昏禮篇,不復重載。

立定,禮官導通事舍人,引禮部侍郎取寶綬於案,進授太尉。

又禮生一人引秘書監取謚冊、哀冊,進授禮儀使。

其冊如重,則判官助舉。

又引少府監取玉於匣,並薦巾。

又引太府卿取幣進授禮儀使,以幣承巾玉。

禮部侍郎以下並退。

龍輴既出,禮儀官分贊太尉、禮儀使奉寶冊玉幣,並降自羨道。

至玄宮,太尉奉寶綬入,跪奠於寶帳內神座之西,俛伏,興,退。

禮儀使以謚冊跪奠於寶綬之西,又以哀冊跪奠於謚冊之西,又奉玉幣跪奠於神座之東。

並退出復位。

禮生引將作監、少府監入陳明器,白幰弩,素信幡、翣等,分樹倚於牆,大旐置於戶內。

其趺竿燒之。

自余明器,各以次逐便陳之,使有行列。

陳布訖,並內官以下,並出羨道就位。

所由贊內外哭、群官、皇親、諸親並吉儀侍奉官皆哭,三十舉音,再拜,又再拜奉辭訖,引退以出。

中官贊公主、王妃並退出,周以行帷,至門,乘車以扈從。

禮生導主節官,帥持節者,引太尉及司空、山陵使、將作監、御史一人監鎖閉玄宮。

司空復土九鍤。

所司帥作工續以終事。

其先除服者,並改服。

凶儀鹵簿,解嚴退散。

轀輬車、龍輴之屬,於柏城內庚地焚之。

其通人臣用者則不焚。

(以上《通曲》八十六)

◇虞祭

將啟,太祝捧主匱置於座,啟匱於前,捧出神主,置於座上,東向。

諸侍奉官各退就位,輿繖等亦退。

通事舍人引群官俱退於太極殿門外,就次,以俟虞祭。

所由陳杖衛如式。

典儀設太尉、司徒、宗正卿、禮儀使及諸行十事官位於東階之東,設太祝等位於公卿之前少南,如不親行十事,中書、門下差奏攝。

又少南設典儀位,俱西向。

典儀帥禮生二人先就次立,禮生乃引太尉、司徒以下祭服立於左延明門外之南,北向西上。

光祿卿帥其屬捧饌立於太尉、司徒之東,太祝帥齋郎捧祝版立於饌東。

立定,禮生乃引太尉、司徒以下入就位,通事舍人分引群官、皇親、諸親皆素服各入就位。

侍中版奏「中嚴」,皇帝素服就次。

諸王升就位。

如不獲親奠,即太尉行十事如常。

光祿卿帥其屬捧饌入,俟於東階之前,太祝帥齋郎捧祝版立於其南。

光祿卿帥其屬升設醴甒、酒樽於帷門外前楹中間之東,北向西上。

設篚於樽西,實觶一、杓一,皆有冪。

設罍洗於東階之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實爵二、巾一,有冪。

執罍洗者立於其後。

侍中版奏「外辦」,近侍扶引皇帝再拜,通事舍人分贊群官在內外位者哭拜。

禮生引禮儀使省饌訖,升就位。

禮官升位後,光祿卿帥進饌捧饌,司徒捧俎,光祿卿引饌及諸執事官並升自東階,設於帷東門外席上訖,降復位。

太尉捧祝版升立於樽所,執樽篚者各立於樽篚之後。

禮儀使導皇帝於饌東,西面。

禮儀使跪奏「請皇帝止哭奉奠」,承傳內外皆止哭。

太祝以觶酌醴齊於皇帝之左,跪進;皇帝受醴齊,跪奠於饌前,俛伏,興。

太祝持版進神座之南,北面跪讀祝文訖,奠版,俛伏,興。

禮儀使導皇帝復位,跪奏「請再拜」,皇帝哭再拜。

禮生引太尉亞獻終獻訖,降復位如常儀。

通事舍人分贊內外哭再拜。

禮儀使又跪奏「請再拜」,俛伏,興,皇帝哭再拜。

奉禮郎傳贊內外再拜。

禮儀使跪奏「禮畢」,俛伏,興,近侍扶皇帝還閤,群官等俱退。

太祝乃跪匱神主,遂閉帷門,降出。

內侍之屬及行十事者皆出。

祝版焚於左延明門外。

百僚乃於太極門外奉慰如常儀。

每虞日朝哭禮皆准此。

如不親行十事,則宗正卿亞獻,光祿卿終獻。

其百官之制,既葬而虞,其儀具開元禮。

◇祔廟

祔廟前二日告遷,其禮如常告之儀。

宗正起科申牒所由,祝文出秘書省。

所由先備腰輿等並舁人。

帝以三衛充,後以中官充。

告訖,太祝先匱代祖神主,奉遷於西夾室埳中,鎖閉如式。

次腰輿遷第三室神主,二主各一腰輿。

凡主出則帝主先出,其入室則後主先入。

入第二室;宮闈令捧後主先置於埳室,太祝捧帝主復置於埳室,俱東向。

次遷第四室入第三室,次遷第五室入第四室,次遷第六室入第五室,次遷第七室入第六室。

室有二後,昭成於前,肅明於後。

次遷第八室入第七室,次遷第九室入第八室,皆如上儀。

入埳室各鎖閉訖,次所司移幄帳等物,依次各遷入本室訖,其九室應緣幄帳、香案、斧扆、席褥等所司先造,其日陳設於室中。

其代祖室舊帳幄等物,並移於西夾室中,虛設鎖閉如式。

將遷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所司先擇日,奏定,散下所由,各供其職。

應用法駕鹵簿,黃麾大仗,前一日陳設,及太廟四門量設方色兵仗如儀。

將作監先清掃廟之內外。

京兆府修路,從承天門向南至太府寺南街,向東入太廟三門,又向南,又向東至廟南門。

宗正具祔饗料,差三公及應行十事官齋戒,如常饗儀。

其祝文具祔饗意,出秘書省。

又申太極殿告靈座料如常式。

其祝文出秘書省。

太樂令設登歌於太廟殿上,並如常式。

尚捨於廟南門道西設神主幄座,東向,幄內設十床十、席、褥、黼扆、香案如式。

內中尚先造栗木主並匱及趺,其制度並如常儀。

祔前一日盛以箱,覆以帕,置於腰輿,詣廟南門幄帳中;太祝捧置於座上,乃下簾帷。

內侍省量差中官侍衛。

禮儀使奏請差題神主官,即以饗前一日,尚捨具香湯並題神主席褥;內中尚具浴神主盆並白羅巾、光漆、筆墨等詣於幄帳所。

禮儀使與題神主官等,其日質明,詣幄下。

太祝以香湯浴栗主,拭以羅巾。

題栗主官盥洗,捧栗主就褥,題云『代宗睿文孝武皇帝神主』,墨書訖,以光漆重模之,遂捧授;太祝受,詣帳座,置於匱中所,侍衛如式。

前一日,尚捨與西內使、計會、鴻臚除太極殿上白幕,並以吉幕代之。

殿中省除版城。

太僕進玉輅於承天門外,當中南向,及諸輦輅、羽儀、仗衛、傘扇陳列於玉輅前,左右金吾引駕,所由陳布如式。

太常奏前一日之夕,嚴警於承天門外之南;皇城留守奏祔饗日質明,開朱雀門;大內留守與內檢校使奏開太極殿門、嘉德門、承天門。

衛尉於太極殿門外廊下,量設文武百官次;又於太廟南門外,量設百官次於道東,如在太極殿庭儀。

先奏靈座祔之日,質明,宗正卿帥執饌齋郎,光祿卿帥太官良醞實樽俎籩豆,並應行十事官,皆祭服序列於左延明門以俟。

至祭時,應行十事官詣太極殿東階下,西向序立,典儀於太極殿庭布文武官、皇親、諸親位如常儀。

俟祭官欲升殿行十事時,通事舍人引文武百寮等常服入就位,禮生贊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尚輦帥腰輿、香案、傘扇入詣殿庭階下,分東西立。

侍從官攝侍中中書令以下,並列位於左右序立。

太僕進玉輅於嘉德門外,當中南向。

禮生引祭官等行告禮如常儀。

告訖,宗正卿、光祿卿帥齋郎長祠徹饌。

禮官引侍中升,尚輦帥腰輿升詣帳座前,其傘扇侍臣等夾於階間。

侍中進跪於幄前,西向奏:「請降座升輿祔廟。」

內侍捧幾置輿上,太祝匱神主,捧置輿上幾後,扶侍降自西階,傘扇侍臣夾引以出,自太極殿門中門出,在位文武百官及皇親、諸親等便從神輿而出。

至嘉德門,分左右序立,神輿至玉輅後。

侍中跪奏:『請降輿升輅。

』內侍捧幾置輅中,太祝捧匱升輅,其太祝便於輅中侍奉。

千牛將軍夾輅而趨。

出承天門五十步,侍中進,當輅前跪奏『請敕侍臣上馬』,侍臣等皆上馬,鼓吹振作。

其文武百官等候玉輅出承天門,各逐便路先赴太廟南門次,以俟神輿。

鹵簿至廟門西三門,鼓吹止,分左右以俟饗訖,退。

其儀仗等並於廟南門分左右列位,俟饗禮畢,退。

玉輅既發赴廟,尚捨收拆殿上帷幄及版城等,應合收者,與內檢校使、計會處置。

西宮內人縗裳,其日並焚之。

其日,太廟祔饗應緣齋戒齋官、陳設樽彝酒醴坫爵、省牲告潔、進署祝版、陳設樂器,並如東饗常儀。

玉輅將至廟西門,尚捨奉御設奉謁褥位於廟庭橫階南,當中北向。

奉禮郎於廟南門外稍南,設文武百官及皇親諸親位,如太極殿庭之儀,又於廟庭橫階南,設文武百官及皇親諸親位,亦准此。

其六品以下非常參官,並列位於廟南門外。

通事舍人引文武百官及皇親諸親等,常服就南門外位。

禮生引應饗官俱祭服立於廟東門外,北向西上十位立。

又禮生引禮儀使、御史以下執事官等先入,當中階,北向立於褥位之南。

禮生贊再拜,禮儀使、御史以下皆再拜訖,引自東階升,各就位。

次引司空入就位,再拜,行掃除訖,降復位。

禮官與太祝自西第一室開埳室,捧神主匱,置於幄中近東,啟匱出神主,捧置於座幾後趺上;次宮闈令入室,捧後主匱,置於幄中近西,啟匱出後主,置於座幾後趺上。

自第一室至第八室,皆如上儀。

訖,並齋郎室長各於本室依儀出入,須知次序。

太祝退立於樽坫所,宮闈令退就階下執事位。

玉輅既至廟南門,回輅南向。

侍臣等序列於輅前。

神輿入幄,則侍臣列於幄門外。

尚輦帥腰輿進輅後,侍中跪奏「請降輅升輿詣幄座」。

內侍捧幾置輿上,太祝捧神主匱置輿上幾後,遂舁詣幄座;內侍捧幾置座上,東向,太祝捧匱置幾後。

訖,禮生於廟東門引行十事官、太尉以下入就廟庭位,西向立。

其殿上御史、禮官、太祝、樂官等,各逐便自東西階下相向序立,候神主升殿,卻復階上十位。

侍中進於幄座前,跪奏「請降座升輿祔謁」。

內侍捧幾置輿上,太祝捧栗木神主匱置幾後。

禮官引入,通事舍人引文武百官、皇親、諸親自南門外,分左右從入,就東西班位立。

神輿至廟門,傘扇分左右立於門外。

神輿至廟庭褥位,侍中各退就本班。

其侍中未退。

太祝捧匱跪置於褥,啟匱出神主,置於趺上。

訖,侍中進於褥位西,北面跪奏稱「以今吉辰,代宗睿文孝武皇帝祔謁」。

奏訖,俛伏,興,退。

少頃,侍中詣褥之西,東面跪奏「請升輿祔饗」。

俛伏,興,退降就位本班。

太祝進跪於褥位,捧神主匱於輿。

其匱蓋亦置輿上近後。

腰輿既升,禮官奉引神輿,詣玄宗室,太祝跪捧神主匱,置於東壁下祔位褥上西南,退立戶外。

少頃,太祝進就褥跪,捧神主置於輿,奉引入第九室;至帷座前,內侍捧幾置於座,如幄中別有幾,其幾留於腰輿而退。

太祝捧神主置於曲幾後趺上,以題處向北也。

其匱置於幾東近後。

腰輿退於幄座之西近北,舁腰輿所由並降自東階,由廟東門出。

神主置座訖,禮生贊再拜,太尉以下及應在位官並再拜。

禮生詣太尉之左,白「有司謹具,請行十事」。

登歌,奏《永和》之樂九成畢,禮生贊再拜,太尉以下及在位者皆再拜。

禮生引太尉盥洗,執瓚升,詣從西第一室,酌郁鬯,登歌作,太尉入室神座前,祼訖,奠瓚於饌席,俛伏,興,退出戶,北向再拜。

次引詣第二室,次引詣第三室,以至第九室,皆如上儀。

訖,登歌止,引太尉降復位。

太祝奠十毛十血之豆,禮生引司徒執俎入自正門。

俎初入門,雍和之樂作;饌升階,樂止。

禮生徹十毛十血之豆,降自東階以出。

諸太祝取蕭蒿焚於鑪炭。

饌升設訖,齋郎降自東階,由廟東門以出。

禮生引太尉盥洗,執爵奏自第一室至第八室,各奏本室樂;至第九室,奏《保太》之樂。

行饗禮亞獻終獻,並如常饗之儀。

訖,降復位。

登歌作。

太祝各入室徹豆,還樽所,登歌止。

禮生唱賜胙,又唱再拜,眾官應在位者皆再拜。

其三獻官不拜。

永和之樂作,禮生又唱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樂一成止。

禮生進太尉之左,白「禮畢」。

禮生引饗官自東門出,通事舍人引在位群官南門出。

太祝入室,各匱神主納於埳室如常儀。

禮官帥腰輿詣廟門南幄下,太祝捧桑木主並匱置於輿,遂自廟門南西偏門舁入,詣廟殿北簾下兩階之間。

將作先具鍬䦆穿坎,方深令可容木主匱,遂埋之而退。

明日,百僚及皇親諸親詣延英門,進名奉慰如常儀。

其百官之制,如開元禮。

若祔曾祖妣,則不告祖。

若父在,不可遞遷祖、祖妣、先妣,宜於廟東北,別立一室藏其主,待後者同祔也。

嫡殤者時享,皆祔食祖,別無祝文,亦不拜。

設祔食之座於祖座之左,西向,獻一而已,以其從祖祔食。

祝辭末云「孫某祔食」。

庶子不祔食,庶子之嫡祔如嫡殤。

◇小祥變

(大唐元陵儀註:)前二日,內所司先具八升練布冠、縗裳、腰絰等,光祿卿具太牢饌,宗正進署祝版。

前一日之夕,毀廬為堊室,尚捨奉御設蒲席於室內,內所由陳練冠於別次。

其日,依時刻內所由先入,整拂幾筵,薦香燭於別靈前。

內外及百寮俱服縗服,去杖,通事舍人引就位。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縗裳絰,去杖,近侍扶就位,西向哭,內外在位者皆哭,十五舉聲。

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內外在位者皆再拜。

近侍扶皇帝就次,所司以練布冠縗裳進內,服訖,內外及百寮各服其服。

通事舍人引百寮入就位,立定。

逝侍扶皇帝就位哭踴,內外百寮皆哭踴。

光祿卿引饌升,設於靈幄前,太祝以爵酌醴酒。

禮儀使奏請止哭,內外俱止哭。

太祝以酒爵授禮儀使,禮儀使受酒,跪進,皇帝受酒,跪奠於饌前,俛伏,興,少退。

太祝持版,跪於饌前近南,北向讀祝版曰:「維年月日,子哀子嗣皇帝臣某,敢昭告於考大行皇帝。

天禍所鍾,攀號無及,以日易月,奄及小祥,煩冤荼苦,觸緒糜潰。

謹以一元大武、柔十毛十、剛鬣、明粢、薌合、薌萁、嘉蔬、嘉薦、醴齊,祗薦祥事,尚饗。」

讀訖,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哭踴再拜,內外在位者皆哭踴再拜。

皇帝還次。

通事舍人引群官退,其奉慰如常儀。

◇大祥變

(大唐元陵儀註:)祭前二日,內所司先具大祥服,光祿卿具太半饌,宗正進署祝版。

膠一日之夕,將作塗堊室內,所山陳大祥服於別次。

其日,未明,內所由先整拂兒筵,薦香燭於靈幄前,內外百寮俱服縗裳,去杖。

至傳點時,通事舍人各引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縗裳,去杖,近侍扶就位,西向哭踴,內外在位者皆哭踴,十五舉聲。

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贊者承傳內外在位者皆再拜。

訖,禮儀使奏:「請止哭,就次變服。」

奏訖,與禮官等趨出。

近侍扶皇帝就次,變大祥服。

內外百寮皆就次,變服素服訖,各入就位立定。

近侍扶皇帝就位哭踴。

禮官省饌,光祿卿引饌升設靈幄前,太祝執爵酌槽酒。

禮儀使奉引皇帝稍進,詣饌前。

禮儀使請止哭,內外俱止哭。

太祝以酒授禮儀使,禮儀使受灑跪進,皇帝受酒,跪奠於饌前,俛伏,興,少退。

太祝持版於饌前,北向讀祝文訖,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哭踴再拜。

贊者承傳內外在位者皆哭再拜,十五舉聲。

禮儀使奏禮畢,與禮官等趨出。

近侍扶皇帝還次。

通事舍人引群官序出太極門。

百寮奉慰訖,以素服詣延英門起居。

◇禫變

(大唐元陵儀註:)其日,百寮早集西內,入就位,侍中進辦,並如大祥之儀。

皇帝服大祥服,近侍扶就位哭,十五舉聲。

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贊者承傳百寮在位者皆再拜。

禮儀使奏請就次變服,皇帝就次,除大祥服,服素服。

百寮趨入就位,立定。

近侍扶皇帝入,哭踴,內外百寮皆哭踴。

禮官省饌,光祿卿引饌升,陳設酌奠,亦如大祥之儀。

太祝讀祝文,祭訖,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哭再拜,贊者承傳內外百寮皆哭再拜。

訖,禮儀使奏禮畢,遂與禮官趨出。

近侍扶皇帝還次。

通事舍人引百寮序出至太極門外,進名奉慰訖,各服黲公服,便詣延英門起居。

明日平明,皇帝改服黲吉服,其百官黲公服,至山陵事畢,乃服常公服。

(以上《通典》八十七)

案:元陵,代宗陵名。

代宗以大歷十四年十月己酉葬元陵,真卿為禮儀使。

殷亮撰《真卿行狀》云:「今上諒暗之際,詔公為禮儀使。

先是,元宗以來,此禮儀注廢缺,臨事徐創。

公惟搜禮經,執直道而行已,今上察而安之。

前後取定儀注,合門生左輔元編。」

則此儀注為真卿所定無疑。

《新唐書·藝文志》有真卿《禮樂集》十卷,此即《禮樂集》之一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