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十四:《全唐文》一百四十二有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十四

唐文拾遺

卷十四

◎李百藥

《全唐文》一百四十二有傳。

◇洛州都督竇軌碑銘並序

蓋間補天立極,大聖於是勃興;政亂朝昏,名臣以之陳力。

步驟之跡既弘,經綸之會斯在。

固雷風通響,成其化者玄功;韶濩錯音,應其時者人傑。

公諱軌,字士則,扶風平陵。

受終若帝之初,大啟鴻業;中興復禹之績,因生命氏。

廣國追讓之風,聲高外戚;安豐功烈之美,義正中台。

爰暨皇唐,始於盛漢,門感靈貺,母儀天下。

是故昭章圖牒,冠冕縉紳。

經文緯武之才,照重光於百代;鳴鐘列鼎之盛,流餘慶於千祀。

十二葉祖統,雁門大守,大將軍武之從子也。

武以大功不遂,為Yan官所誅,統避難亡奔出塞,代為南部大人,威振華夏。

七葉祖羽,為魏太尉、遼東京公。

屬魏氏中微,總攝朝政,竭忠貞以安社稷,挾幼主而令十奸十雄。

曾祖略,征北大將軍太保雍州牧柱國建昌孝公。

德高禮縟,郁為帝師;清征素范,坐鎮雅俗。

祖熾,魏侍中、周大宗伯、隨太傅雍州牧上柱國十鄧十恭公。

以藎俗之姿,運如神之智,道尊三代,義盡一心。

父某,周大宮伯、襄州、亳州總管、上柱國、酇國公。

挺將相之門,懷棟樑之器,位因功顯,名以實高。

公藉繁祉之資,稟英靈之祚,感白雲而諧庶績,受璜玉而秘兵鈐。

幼樹風神,夙標名節,志尚宏遠,獨秀人倫。

期管樂於老成,望韓彭於兒戲,軼雲羅於沮澤,追電駕於當途。

隨仁壽中,以獻皇后挽郎,授朝請郎,遷資十陽十郡東曹椽。

苞湘納漢,始涓澮於濫觴;蔽日干霄,尚峙傾於覆簣。

氣憤風雲之際,情察天人之理,石立之祥斯兆,土崩之義有征。

公家即塗山,姻連渭汭。

想白狐之慶,義屬過門;望黃鳥之旗,預□同德。

及星屯秦井,電奄商郊,軍次蒲城,便仗劍請謁。

太上皇見公大悅,言及平生,備獻誠款,雖盧綰之出入臥內,十鄧十禹之止宿禁中,不能過也。

命公為渭南道大使招撫,得以便宜從事。

取永豐之粟,甚漢卒之食敖倉;下華十陰十諸縣,同周師之據修武。

既有宿飽之資,仍成搤喉之業。

以功授金紫光祿大夫,封贊皇縣公。

又召募英勇五萬餘人,從入京師,翊成大業。

揚州十精十甲,未足擬儀,薊市耶榆,曾何等及。

兵臨九地,氣竭百樓。

以公為東面大將。

於時四夷雲合,萬里風行,彭濮比肩,樊灌接踵,皆公麾下,止預偏裨。

任寄之重,罕有其二。

平城之日,功實先登,進授光祿大夫,即上柱國也。

仍除大丞相府咨議參軍事。

軍咨祭酒,此即其人;霸府洞十開,首膺高選。

尋而稽十胡十侵鐵,將遍近畿,公乃推轂專征,大破凶十十黨十十。

復令公乘勝長驅,討薛舉殘猾。

武德元年,拜太子詹事。

總司之要,任協官端;才地之華,允茲時望。

尋遷使持節總管隴右諸軍事秦州刺史,帶秦州道行軍元帥。

秦隴形勝,控馭遐遠,雖地接京畿,而人多異類。

西戎即序之地,尚餘榛梗;北狄背義之徒,時警烽餱。

總以司牧,寄之分閫,事兼文武,惟公是屬。

於是剪寇虐以威刑,整風俗以平典。

寬猛相濟,化成期月。

其年,進封酇國公,食邑通前三千戶。

二年,以邛崍初平,命公持節巡省,以為隴蜀道安十撫大使。

三年,拜益州道行台尚書左僕射。

擬跡文昌,儀刑端右,此之舉也,特異常倫。

仍以行台兵從平伊洛。

然神旗所指,事切來蘇,芻牧之勞,尚資心力。

公處帷幄之內,在行陣之間,運籌執銳,功冠諸部。

四年,平王充,擒竇建德,仍陪旌節,獻捷京師。

凱樂之辰,五將同列,元帥居首,是惟聖上,榮十寵十之盛,今古未聞。

七年,廢行台省,仍權檢校益州大都督。

九年,朝廷大論義旗已來有大功於王室者,並食真邑,公於是別賜益州封戶書社六百家。

貞觀初,拜使持節大都督益綿嘉邛陵雅簡眉八州寯南會寧三郡諸軍事益州剌史。

公自杖節華十陽十,綿歷時序,懷荒撫眾之勤,定笮存邛之效,固以夜郎款徼,昆彌率俾,非假諭蜀之文,寧勞度瀘之役。

俘戩之眾,每獻廟廷,賓賦之多,充仞王府。

殉公益國,不可勝言。

自秦昭平蜀,歷茲永久,或班條剌舉,或部符共化,竊比明德,彼用多慚。

王襄樂職之篇,蓋為小技;王尊叱馭之舉,非曰大忠。

文翁之修學校,才方進誘;李冰之斃十江十神,多慚義烈。

自余眇小,夫何足言。

尋入為右衛大將軍,加左光祿大夫。

文昌上將,列位天庭,軒禁鉤陳,擬儀震象,惟公居之,隱如敵國。

二年,拜使持節行都督洛鄭伊懷四州諸軍事洛州刺史,左光祿大夫如故。

十陰十陽十十十交十十會之所,山川作故之都,先王以之卜食,今上於焉分陝。

居此地也,實簡帝心。

公道在公平,義惟正直,開物闡化,急病讓夷。

訓五方繁雜之□,化三川機巧之俗,源清流急,風行劃偃。

四年,以疾薨於館舍,春秋苦幹。

五年,葬於某所,謚曰某公,禮也。

惟公始於立身,終於行道,十操十履端肅,志尚清朗,未為顯晦易情,不以風霜變節,神用成九德之基,天經為百行之本。

早升庠序,遍觀流略,既韞從橫之志,便輕俎豆之容,數為《梁父》之吟,每動崇丘之嘯。

王浚閭巷,軒蓋有期;陳蕃虛室,間居未掃。

觀象察變,窮數知來,嘗睹赤伏之符,且識黃神之命。

屬唐郊受手,大濟生靈,匪止姻連帝家,固以才膺王佐。

潛德之友,本以雞酒相期;利見之辰,還成魚十水相得。

言行計用,未藉三略之書;戰勝攻取,自有萬夫之敵。

故能動合神心,畢符冥契,收鯨鯢若摧朽,拉犀象如拾遺。

擁節臨藩,捍城之道斯極;分麾鞠旅,方面之績居多。

功若丘山,屢形中旨;心如金石,且降王言。

而臨軍用兵,蒞官行政,以為不言之教,藉震曜以為威;大道既乖,非仁慈之可化。

純以儒術,漢帝謂之亂家;先以刑書,鄭相以之理國。

中興之道雲盛,遺十愛十之德猶存。

是以奉之律令,申之以檟楚,侯嚴霜而厲威,則飄風以疾惡。

至於舊十十交十十密戚,彌行直道,雖苟□之忍對從母,蘇章之暫禮故人,無以喻也。

亦由至察共簡易相背,強斷與峭直相成。

故丑正之徒,或傳譏謗;盜憎之訟,時聞旒□。

爰自貞觀,俗易時移,太平之化伊始,荊措之風愈治。

公望表知裡,在變能通,協聖主之心,遵上皇之治,導德齊禮,有恥且格。

自非惟幾以成務,其能與於是乎!其詘慎守道,厲十精十勤事,求之古人,未易遇也。

固以重南容之三復,惜陶侃之分十陰十。

及遘疾彌留,至於大漸,每發中使,屢遣太醫。

凶問至京,廟朝軫悼,詔葬之儀以極,賻贈之制有加。

夫立德計功,垂范貽則,可以銘太常而書王府,鏤金石而被管弦,在當年而無愧,歷永代而不朽者,惟公乎!故吏某官姓名等,想生氣其猶存,痛徽音之永謝,式昭盛業,樹碑神道。

嗣子某等,克構丕基,早標令譽,怵惕霜露,俗報之志無從;匍匐幾筵,誄德之情斯切。

銜哀見托,乃述銘曰:

炎光浸隱,命歷斯窮。

滔天塞霧,振海飛風。

皇靈膺錄,大濟神功。

龍興晉野,電照秦中。

灼灼英武,人之先覺。

才應時須,神生靈岳。

始離襁褓,將游黌學。

已寤深沉,俄以卓犖。

乘機剷亂,杖義來蘇。

雕戈振旅,玉帳陳謨。

將屠涿鹿,且塞飛狐。

情深寇十鄧十,慶葉微盧。

既入商郊,仍開軹道。

高邑攀鱗,靈壇薦寶。

每奉王命,遂行天討。

拾益如遺,偃秦猶草。

水斗王城,神開伊闕。

策預玄女,功參黃鉞。

告廟飲至,循牆稱伐。

一廁等夷,芬芳無歇。

河洛帝裡,岷峨襟帶。

畢綜樞機,常司要害。

始遇天造,終逢時泰。

間以韋弦,動攝群會。

南山獻壽,北裡呈祥。

將陪東狩,遽落西光。

群物不夭,彼獨殲良。

哀纏士庶,痛結蒼。

冥漠人理,生平華屋。

初笑後號,始哥終突。

舄奕鐘鼎,葳蕤簡牘。

方托辰十精十,徒嗟梁木。

(《文館詞林》四百五十九)

◇夔州都督黃君漢碑銘(並序)

蓋間龍勝鳳舉,聖人德合上天;附翼攀鱗,名臣道符興運。

然濟人活國,非止獨見之明;保大定功,必藉群才之力。

大唐乘乾御歷,奄宅區夏,圖祿草昧之辰,旌旗卷舒之際,風雲所感,十十交十十武兼資,得孫吳之秘榮,為韓彭之稱首,其唯都督虢國公者焉。

公諱君漢,字景雲,東郡胙城人也。

皋陶伯益,邁種之德無窮;太尉司徒,重光之慶彌遠。

自晉宅淮海,代仕丹楊。

六葉祖琚,與王玄謨同趣滑台,仍為東郡太守,故自十江十夏徙焉。

長十江十上膺井絡,總百谷而會萬川;靈河氣積咸池,孕驪珠而開龍匣。

故能捨英發秀,載挺異人,舄奕三古,昭章百代。

曾祖顥,魏散騎侍郎、平昌郡太守。

金珥之華,實符令望;銀章之重,式允具瞻。

祖崇,太中大夫。

器守深邃,風調高簡,中庸履道,上庠待問。

父剎,卷懷丘壑,養志琴書。

屬天將棄齊,政荒人散,蛇豕薦食,彭徐危殆。

君投袂發憤,情深批患,乃召募鄉人,表請式遏,敕授鄉豪大都督。

及本朝傾覆,仍從偃仰。

既而尉回稱兵,保全州圓,仍總督士馬,出赴汴州。

公義承庭訓,慶藉緒餘,持名教以立身,錯黼藻而成十性十。

年甫弱冠,耿介不群,指黃以載懷,望青雲而孤竦。

豹略龍韜之旨,因心以悟;背山面水之術,盡地成圖。

蹈義之方,屬熊掌而不厭;趨角之力,顧龍文而以輕。

匕手截十十交十十,忘歸飲羽,斃十江十神而憤壯氣,貫月魄而運冥功。

隨煬帝驅役中夏,遠征遼浿,鄉閭首望,鹹遣募人。

公義不獲已,僶俛從事,雖師徒覆敗,猶以先登獲賞,授立信尉。

本州敕置軍府,選補越騎校尉,仍為本府司馬。

既而大業數窮,朝危國蹙,公深歎橫流,方期義舉,招輯忠勇,且觀時變。

李密據茲勝地,振彼洪飆,力拔嵩華,志傾龜鼎。

公言思禍始,擁眾策名,授上柱國河內總管,封汾十陰十公,仍據守柏崖,委以併吞河朔。

然同軌之謀,已留東井;翦商之眾,且定西秦。

公察變知來,雖懷先覺;盛思戀舊,未忍推亡。

及魏公喪律,方效誠款,竇融之河右言歸,劉琮之荊州內向,弗之尚焉。

詔除上柱國使持節總管懷州諸軍事懷州剌史,封東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

竇建德鴟張河朔,王充狼戾伊潼,絕地為妖,滔天肆虐。

柏崖山河表裡,密邇寇讎,跨太行之險,撫崇邙之背。

是以不移舊政,用十逼十凶丑,賊徒嫁禍,指期吞噬。

始則甘言厚幣,以怪亂神;終乃窮兵黷武,若十卵十投石。

以同心同德之眾,藉百戰百勝之威,偽將每擒,連城必下。

雲飛銅爵,電照金墉,辨亡國必敗之征,奪凶魁將死之魄。

以功拜使持節總管懷陟恭西濟四州諸軍事懷州剌史,封虢國公,食邑三千戶。

公自獻款聖朝,未蒙利見,必馳象魏,表請來庭。

太上皇以氛祲未靖,方資經略,間不容髮,用惜分十陰十。

乃降璽書,未允情願,仍謂群臣曰:「虢公誠績昭著,朕思見其人,宜遣畫工,圖厥容象。」

昔十鄧十禹雲台,霍光麟閣,身歿之後,方飾丹青,豈比皇德念功,意存容質。

遂以生年,用章儀範,眇尋前載,罕見其倫,足以高邁前修,傳芳來葉。

皇上親馭一戎,將傾九地,敕公總斯驍銳,扈從神麾。

於是靖洛斗而受圖書,暨河朔而弘聲教。

飲至廟庭,大弘勳典,賞延於嗣,禮秩斯隆。

既而東魯妖氛,塵飛崇岱,北趙餘孽,氣積旄頭,陪從戎旃,言誅後服。

爪牙之用,情寄斯重,首虜之多,功無與貳。

十江十湖潛沸,楊越作梗,別總師律,以振皇威,盡巢亢致前茅之功,自淮肥成破竹之效。

軍還,除使持節都督澀澤蓋韓遼五州諸軍事潞州刺史。

唐晉之郊,用禮舊俗;韓趙之際,戰國餘風。

喪亂之後,人凋俗弊,冠冕同裂,文章鹹蕩。

公以□□□厥心靈,以墳典開其耳目。

奉聖皇之訓,比屋可封;感邦後之明,有教無類。

及黠虜內侵,邊烽夜警,鼎飛則神器無守,網漏而群凶競逐。

人靈之貴,涉血履腸;地載之厚,爪分臠切。

大君有作,寧濟區夏,七十二戰於戈,廿八將鹹膺星象。

公望仁義而歸往,隨謳歌以欣戴,運此謀猷,奮斯靈武,義兼追楚之騎,實與戡黎之功。

或任切中權,或寄深麾下,或侍言樽俎,或式清宮禁。

雖玄女秘術,必翦鯨鯢;赤伏神符,自奔犀象。

而皇情乃眷,榮府書勳,懋德懋功,可久可大,軼丘山而慶賞,盡帶礪於無窮。

乃出總兵機,外撫方鎮,既弘車服之錫,還資侯伯之重,行太平之化,撫思□之甿,鳥獸於是歸仁,蠻夷以之革面。

荒徼之外,種落實繁,不識君臣,莫知正朔。

公申以文德,示以堯心,泛海梯山,夜郎內款;觀風侯海,朝飛重譯。

方前驅輦道,受記明庭,參駕鑾輿,告成日觀,而彼蒼寡惠,與善愆期,沉痼彌留,晦時愈積。

眷言神道,禍福之塗終昧;並走群望,甿史之試無感。

粵以貞觀六年薨於州館,春秋五十有二。

城府闐寂,風雲淒慘,營柳翳以銷亡,棠十陰十颯而榣落。

哀纏野祭,痛結甿謠,庶遺十愛十之長存,恨百身之不贖。

輴輦夙啟,靈舟歸帆,攀帷噎水,號慕盈塗,非關巫峽之猿,豈止犮十江十之獸。

粵以七年十一月,還葬於本邑之舊塋。

皇情軫悼,賵贈加等,太常考行,謚曰某公。

嗣子騎都尉河壽,第二子騎都尉河上,並氣調標舉,器干夙成。

立德之方,終期永錫;揚名之美,允屬孝思。

至十性十通神,葉歸鄉之夢;大龜襲吉,奉安宅之圖。

故吏某官姓名等,痛徽猷之永遠,懼陵谷之遷貿,乃傳芳金石,式昭不朽。

乃為銘曰:

周氏彭濮,漢室吳英。

並雲列土,各控強兵。

竟隨同德,並擅高名。

於惟上將,實總連城。

弘宣義烈,翼贊休明。

家積祉祉,門多卿相。

始自十江十干,聿來河上。

昌平十溫十雅,大夫貞亮。

曰父之蠱,惟人之望。

奕載其德,我承靈貺。

眈眈英盻,赳赳雄姿。

唐生問相,太卜開龜。

永懷廟食,獨照軍咨。

竇銘北虜,羿徼東夷。

遺跡是慕,餘風可追。

國步屯圮,時艱孔棘。

絕地群飛,經天薄蝕。

受圖膺運,乘乾立極。

大濟生靈,載清區域。

震風效響,時英肆力。

將軍挺秀,承風扇威。

縱鱗獨運,撫翼橫飛。

常陪秘榮,必從戎衣。

窮神觀化,察變知微。

山河命賞,車服增暉。

既戢兵權,用求人瘼。

家肥物阜,推厚居薄。

報德回龜,申冤鳴鶴。

多見不忍,誰雲主諾。

惟國之楨,惟人之鐸。

循虛警節,移望虧輪。

浮生怛化,閱水歸真。

高明至此,景福誰親。

泉宮永夕,松路非春。

千年生氣,萬古芳塵。

(唐許敬宗編《文館詞林》卷四百五十九)

註:屯圮,音 tun pǐ 指艱難困頓。

◇荊州都督劉瞻碑銘(並序)

昔西都佐命,罕聞風烈之餘;東漢功臣,鮮預公卿之任。

以帝王之胄,隨騰嘯之舉,出居侯伯之重,入處丹青之地,樹鴻勳於草昧,敷文教於彝倫,見於武陵劉公者矣。

公諱瞻,字道洽,彭城綏輿裡人也,今僑居亳州之鹿邑縣。

自彤雲啟命,光宅域中,繁衍之祚無窮,克昌之道斯盛。

固以分華若木,疏派咸池,參良極以高驤,振十江十河以長邁。

曾祖方譽,魏長社縣令;祖英信,穎川太守;譬仲弓之弘道下邑,慶屬後昆;即細侯之布政近畿,福流京縣。

父玄,寂州主簿,得十性十一丘,忘懷三徑,始游塵俗,終逸十江十海。

公藉慶承十寵十,含和稟秀,長虹吐閏,奔電增輝。

靈府之中,高縣明月;姿儀之表,近照澄流。

爰自幼年,遠標風尚。

始游黌塾,聞戒露於九皋;將騁康衢,躡遺風於千里。

言從賓貢,利用王庭,雖禮秩未弘,而聲猷藉甚。

自永州行佐,征授雍州萬年縣丞。

隨大業之末,頻攝行華十陰十、□□、涇十陽十、□□、三原、武功諸縣事。

是時賦重役煩,政荒人散,歷試諸縣,蓋有由焉。

考績獨高,優陟宜遠,敕除太原縣長。

神淮改□,天將侮禍,獨夫之怨既深,撫我之情逾切。

公仰觀垂象,俯慨橫流,哀時命之未申,痛人豈之孔棘。

方成縱壑之資,自感登山之夢,盡變通之術,進從橫之圖,運韜略於樞機,煽風雲於懷抱。

義旗初建,授正議大夫。

太上皇開大將軍府,以公為咨議參軍事。

斯固公達處軍咨之地,奉孝成大業之辰,豈止孫盛、賀循,從容府朝而已。

聖上別總輕銳,出定西河,令公權攝行軍長史。

西河平,進授銀青光祿大夫,仍留公檢校西河都通守,得便宜從事,仍令催督軍糧,招集士馬。

吳起作守,未固河山;干木遺風,猶多節概。

公導之以期運,示之以幾微。

於是投袂爭先,贏糧景從,非期而會,不下萬人。

武德元年,以西河為浩州,授公刺史。

九月,進位大將軍,封武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西河始屬亂離,人情未一,自公安十撫,鹹悅來蘇。

妖賊劉武周,閭左叛徒,挺禍汾晉,雖謳歌有奉,而窮奇未革。

同惡相濟,丑類實繁,連結百城,從橫千里,驅率犬羊,盡銳攻十逼十。

重以并州失守,人情惶懼,雲梯地道,氣盡百樓,烹妾易子,糧無半菽。

公懷此十精十誠,厲斯忠義,非唯舉刃指虜,重圍洞十開,足使拔劍揮泉,飛流自湧。

士感恩惠,以死為期,或刎頸自明,或焚妻取信,請將敗衄,多見奔投,因公獲濟,則有人矣。

孤城絕援,綿歷三年,內安外拒,心力俱竭。

聖上掃清霧,方得保全,進位上柱國,仍除太府卿,以旌功伐也。

公貞固以濟時,清明以膺務,理繁而不紊,處劇而行簡,氣序才移,大標聲譽。

五年,拜襄州道行台兵部尚書,仍持節山南道巡撫大使。

戎事之大,分職文昌;旌節所履,載光原隰。

又以本官檢校襄州都督襄州刺史,尋除司農卿。

帝命四子,敬授人時;農曰八政,實惟國本。

選眾而舉,能官攸屬,倉廩既實,禮教斯弘。

八年,以趙王為安州大都督,又是本官檢校安州大都督府長史,文權檢校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其年,又檢校襄州都督。

貞觀二年,又檢校荊州都督。

五年,詔除使持節都督荊硤岳朗灃東松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周稱九命作伯,漢雲六條刺舉。

分職設官,輕重或異;導禮齊德,損益同歸。

昔杜元凱以經國宏才,總司南服,爰自樊漢,遷督荊郢,以今望古,比跡為鄰。

其撫有蠻夷,弘宣王經,豈擇沮漳之令典,將盡周邵之遺風焉。

而夤亮之道未申,夭壽之期俄畢,促生靈於厚夕,掩昭代於重泉。

以年月日薨於儲捨,春秋若干。

粵以其年月日,葬於某所,謚曰某公,禮也。

惟公風力宏遠,英姿秀髮,少多大志,卓犖不群,圖鶴列於撫塵,肆龍吟於狹室。

陳平閭巷,車馬每游;王浚門庭,幡旗斯在。

時有未遇,道或可懷,屈壯志於膠序,挫雄心於俎豆。

俯仰之節,自合威儀;造次之間,動成規矩。

文籍滿腹,曾無?春駁之譏;珪璋閏色,寧有多藏之患。

以義利人,以仁求已,貴不易十十交十十,貧而好施,顧惟百行,深懼四知,廉足激貪,儉多逾禮。

霜霰凝而莫改,風雨晦而不息,始見漸陸之資,俄縱垂天之羽,附日月而起沛庭,履玄黃而翦商邑。

霸朝諷諫,豈止中涓之勤;西河守禦,寧唯冀城之固。

再登九列,任隆望重,高(缺)。

□□分宇,承天之龍,為國之柱。

□□農政,爰司玉府。

葉贊九功,兼資億庾。

惟彼荊衡,作固作鎮。

形勝所屬,道□風逾峻。

十江十漢澄清,琨瑤比閏。

黃閣未丹,雲貽啟釁。

庸矣國楨,傷哉梁木。

捐來釋耜,塗吟巷哭。

鄢郢故墟,十江十山極目。

清暉素范,蘭芬桂馥。

藩牧寮采,友執通賢。

共懷遺十愛十,同嗟小年。

至情枯柏,大署開阡。

豐碑永祀,盛德方傳。

(同上)

◎於志寧

《全唐文》一百四十四有傳。

◇宏農府君當遷不諱奏

依禮捨故而諱新,故謂親盡之祖。

今皇祖宏農府君神主當遷,請依禮不諱。

(《唐會要》二十三)

◇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弘義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夫素秋肅煞,勁草標於疾風;叔世艱虞,忠臣彰於赴難。

銜須授命,結纓殉國,英聲煥乎記牒,徽烈著於旌常,豈若釁起蕭牆,禍生蕃翰,強逾七國,勢重三監,其有蹈水火而不辭,臨鋒刃而莫顧,激清風於後葉,抗名節於當時者,見之弘義明公矣。

君諱誕,字玄憲,安定朝那人也。

昔立效長丘,樹績東郡,太尉裂壤於槐裡,司徒胙土於耏門,是以車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勳德,銘功衛鼎,騰美晉鐘,盛族冠於國高,華宗邁於欒卻,備在史牒,可略言焉。

曾祖重華,使持節龍驤將軍梁州剌史。

潤木暉山,方重價於趙璧;媚川照闕,曜奇采於隨珠。

祖和,雍州贊治,贈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膠、涇二州刺史。

高衢將騁,遽夭追風之足;扶搖始搏,早墜垂天之羽。

父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隨州刺史長樂恭侯。

橫劍梐枑,威重冠軍;析瑞蕃條,聲高渤海。

公量包申伯,稟嵩山之秀氣;材兼蕭相,降昴緯之淑十精十。

據德依仁,居貞體道。

含章表質,詎待變於朱藍;恭孝為基,寧取訓於橋梓。

鋒剸犀象,百練挺於昆吾;翼掩鴛鴻,九萬奮於溟海。

博韜骨產,文瞻卿雲,孝窮十溫十凊之方,忠盡匡救之道。

同何充之器局,被重晉君;類荀攸之宏圖,見知魏主。

斯故包羅眾藝,囊括群英者也。

起家除周畢王府長史,榮名蕃牧,則位重首寮;袨服睢十陽十,則譽光上客。

既而蒼十精十委馭,炎運啟圖,作貳邊服,實資令望,授廣州長史。

悅近來遠,變輕訬於雕題;伐叛懷柔,漸淳化於緩耳。

蜀王地處維城,寄深磐石,建旟玉壘,作鎮銅梁,妙擇奇才,以為僚佐,授公益州總管府司法。

昔梁孝開國,首辟鄒十陽十,燕昭建邦,肇征郭隗。

故得馳令問於碣館,播芳猷於平台,以古方今,彼此一也。

尋除尚書比部侍郎,轉刑部侍郎。

趍步紫庭,光映朝列;折旋丹地,譽重周行。

俄遷治書侍御史。

彈違糾慝,時絕權豪;霜簡直繩,俗寢貪競。

隨文帝求衣待旦,志在恤刑,咒網泣辜,情存緩獄。

授大理少卿。

公鉅細必察,同張季之聽理;寬猛相濟,比於公之無冤。

但禮闈務殷,樞轄寄重,允膺此職,實難其人。

授尚書右丞,洞明政術,深曉治方,臧否自分,條目鹹理。

丁母憂去職。

哀慟里閭,鄰人為之罷社;悲感衢路,行客以之輟歌。

孝德則師範彝倫,十精十誠則貫微幽顯,雖高曾之至十性十,何以加焉。

尋詔奪情,復其舊任。

於時山東之地,俗升民澆,雖預編民,未行聲教。

詔公持節為河北河南道安十撫大使,仍賜米五百石、絹五百匹。

公輶軒布政,美冠皇華之篇;擁節觀風,榮甚繡衣之使。

事訖反命,授尚書左丞。

然并州地處參墟,城臨晉水,作固同於西蜀,設險類於東秦,實山河之要衝,信蕃服之襟帶。

授公并州總管府司馬,加儀同三司。

公贊務大邦,聲名藉甚,十精十民感化,黠吏畏威。

屬文帝劍璽空留,鑾蹕莫反,楊諒率太原之甲,擁河朔之兵。

方叔段之作亂京城,同州吁之挻禍濮上,雖無當璧之地,乃懷奪冠不之心。

公備說安危,具陳逆順,翻納魏勃之榮,反被王悍之災。

仁壽四年九月,溘從運往,春秋五十有一。

萬機起殲良之歎,百辟興喪予之悲,切孔氏之山頹,痛楊君之棟折。

贈柱國、左光祿大夫,封弘義郡公,食邑五千戶,謚曰明公,禮也。

喪事所須,隨由資給,賜帛五千段,粟三千石。

惟公十溫十潤成十性十,夙表白虹之珍;黼黻為文,幼挺雕龍之采。

行已窮於六本,蘊德包於四科,延閣曲台之奇書,鴻都石渠之秘說,莫不尋其枝葉,踐其隩隅。

譬越箭達犀,飾之以括羽;楚金切玉,加之以磨礱。

救乏同於指囷,親識待其舉火,進賢方於推轂,知已俟以彈冠。

存信捨原,黃金賤於然諾;忘身殉難,十性十命輕於鴻十毛十。

齊大小於沖襟,混十寵十辱於靈府,可謂楷模雅俗,冠冕時雄者也。

方當亮采泰階,參綜機務,豈謂世逢多故,運屬道消,未展經邦之謀,奄鍾非命之酷。

世子民部尚書、上柱國、滑國公無逸,以為邢山之下,莫識祭仲之墳;平陵之東,誰知子孟之墓。

乃雕戈勒石,騰實飛聲,樹之康衢,永表芳烈。

庶葛亮之隴,鍾莊禁之以樵蘇;賈逵之碑,魏君歎之以不朽。

乃為銘曰:

殷後華宗,名卿胄系。

人物代德,衣冠重世。

逢時翼主,膺期佐帝。

運榮經綸,執鈞匡濟。

門承積慶,世挺偉人。

夜光愧寶,朝采慚珍。

雲中比陸,日下方荀。

抑揚元輔,參贊機鈞。

玉葉東封,貳圖北啟。

伏奏青蒲,曳裾朱邸。

名馳碣石,聲高建禮。

珥筆憲台,握蘭文陛。

分星裂士,建侯開國。

輔藉正人,相資懿德。

中台輟務,晉十陽十就職。

望重府朝,譽聞宸極。

亂階蔓草,災莊剪桐。

成師構難,太叔興戎。

建德效節,夷吾盡忠。

命屯道著,身歿名隆。

牛亭始卜,馬獦初封。

翠碑刻鳳,丹旆圖龍。

煙橫古樹,雲鎮喬松。

敬銘盛德,永播笙鏞。

案:此碑據北宋拓全文錄。

簡稱「皇甫君碑」(唐·李百藥文 隋·歐十陽十詢書)

註:梐枑,bihu 古代官署前攔擋行人的柵欄,多用樹棍之類十十交十十叉製成。

◎歐十陽十詢

《全唐文》一百四十六有傳。

◇大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十溫十公墓誌

公諱彥博,字大臨,□□太原祁人也。

其先分土於晉,勤王□□□□書社於十溫十,乃□□於韓魏,□其鴻魏,載德流其茂社。

是以魏圖伊□,曼基馳龔黃之□,□□多故,太真□□□之績。

永言盛烈,可勝言哉。

祖裕,魏太中大夫。

澄波萬頃,竦崿千仞,屈跡中(此段被人損缺十六字)皇朝贈魏州諸軍事魏州剌史。

文為德表,范為士則,榮被幽泉,芳流惇史。

公陶皇靈之正氣,體生民之上姿,因心而齊曾閔,抗跡而偶揚墨。

行之所踐,比一鄉而十靡十貴;言之所應,逾千年其如響。

下帷縱志,含□擅奇,采學肆之珠玉,價倍梁楚;伐翰林之杞梓,材高廊廟。

臨川永歎,望古遐想,譏沮溺之長勤,陋晏管之底績。

是以屈已成務之規,肇於傅巖之下;經國應變之術,得於圯橋之上。

豈唯馬況清□十陽十之器小,桓彝□叔通鑒稱季野之名高而已哉!隨開皇中,有詔舉士,公首應嘉招,以封榮高第,□□禮省,尋除通事舍人。

敷納青蒲,雍容丹陛,冕旒悅其音旨,搢紳美其風標。

以艱憂去官,俄奪情起復舊職。

屬煬帝巡歷六十合,征伐八荒,鷹揚之將載馳,鳳舉之使結□。

公伏軾遼左,則夷貊革心;張□薊北,則十奸十冗改過。

亦如傅家之斬樓蘭,果勝之靜勃海也。

既而火運告謝,天歷有歸,下車而弘大道,當扆而隆至治。

兆發螭龍,軼有周之得士;賞窮帶礪,邁炎漢之疇庸。

乃授公上柱國幽州總管府長史,封西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征為中書舍人,遷侍郎。

昔士季智謀,無聞德行之美;孟十陽十辭藻,非有政事之才。

兼之者,公也。

久之,出為行軍長史。

屬十胡十騎蟻集,穹廬蝟起,合圍過於百重,在危侔於七日,類回溪之垂翅,若殽陵之喪師。

張拳大澤,恥懷少卿之志;茹十毛十窮海,終全子卿之節。

聖上丕承景業,惟新寶命,求衣切於中夜,思治勞於日昃。

征隨會於秦國,將寄鹽梅;召張裔於吳朝,方資啟沃。

□乘獲反,馳燕越之高衢;和璧既歸,增秦趙之重價。

除雍州治中、檢校尚書吏部侍郎。

未幾,復為中書侍郎,遷御史大夫。

□□□□□上,庶寮哀慟於下,雖魏惜景興,晉悲子若,不是過焉。

敕遣民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尚書工部侍郎盧義恭監護喪事,又遣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杜正倫持節弔祭。

又賜以秘器及塋地一區,並立碑記德,前後賻贈二千,喪葬所須,並令官給。

詔遣尚書禮部侍郎令狐德棻、水部郎中□文紀持節,冊贈特進,謚曰恭公,禮也。

粵以其年十月廿二日,陪葬於昭陵側之東所。

悲哉逝水,□矣夜台,懼岸谷之或遷,懷金石之可久。

式銘盛德,永播遺音。

其詞曰:

十江十之永矣,發自長源。

族之茂矣,肇自高門。

摐金帝宅,拾芥禮園。

世祿不朽,德音若存。

猗歟令范,鏗鏘□韻。

資孝為忠,移友於信。

如彼琬琰,照廡流潤。

如彼驥騄,籋雲表駿。

爰初仕進,莫展風力。

若鴻斯磐,如鸞集棘。

雖居下位,逶迤退食。

雖在亂朝,好是正直。

河圖表瑞,捧日高驤。

提衡底績,執法銘常。

近追辭第,遠慕循牆。

循牆伊何?鳴謙是則。

辭第伊何?克己表德。

彝章有序,徽音允塞。

方齊召南,遽侔魯北。

秦殞奄息,百身十靡十期。

晉祖士會,九京是思。

美矣遺烈,眇若共時。

宸居震悼,庶幾漣洏。

轘轅超忽,太華迢遰。

□背洛浦,□臨渭汭。

望盡□川,悲生容衛。

空餘□德,騰芳億載。

銀青光祿大夫歐十陽十詢撰並書。

(石刻。

按:「御史大夫」下有缺。

《唐代墓誌彙編·貞觀五二》)

◇女子蘇玉華墓誌銘

女子玉華,蓋洗馬蘇君之季女也。

夫其瑤姿外照,蕙十性十內芳,體備幽閒。

動合禮則,既嫻十習十於圖史,且留連於音律,以故名靄蘭閨,聲綿梓里。

夫何美質,降年不永,竟致天歿,春秋十有五焉。

以大唐武德二年五月九日,終於居德裡之第。

即以其月之廿有五日,葬之於京兆之神和原。

悲歟!天乎不臧,曾十靡十降福,運道何昧,竟貽斯殃。

諒豈有違,芳齡永逝;悼以長往,終天無期。

鳴呼哀哉!乃為銘其墓。

銘曰:

玉碎兮珠焚,風悲兮日曛。

問天兮無言,永絕兮音塵。

善可紀兮慧絕倫,嚴霜降兮值芳春。

丹旐飛兮淚沾巾,千秋萬世兮哀無垠。

(《石刻》)

◇車駕帖

車駕取四日迥京,東宮以吾從秋來重困,氣體疲頓,甚垂惻隱。

蒙遣勞問,別給餐酒,奉箋通謝,手令優答,惶恐欣勞,豈任誠素。

弟恨此身已老,盡忠所事,特有平莊之心耳。

惠子知我,茲故云云。

賢淑並安佳,詢再拜。

(《汝帖》)

◇足下帖

足下何當定返還,人望示心曲。

永嘉書處,定難以為其心也。

◇比年帖

比年守疾病,無辜絕心氣。

至於書處焉,並昔時既言必求,然顯數字,豈能備矣,須將示之。

十五日,歐十陽十詢。

◇腳氣帖

吾自腳氣數發動,竟未聽許,此情何堪!寄藥,猶可得也。

(並《淳化閣帖》四)。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