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遺》卷三十五:◇讓官請致仕表臣某言:臣伏以聖君御宇,必先塞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唐文拾遺》卷三十五

唐文拾遺

卷三十五

◎崔致遠(二)

◇讓官請致仕表

臣某言:臣伏以聖君御宇,必先塞彼倖門;良士省躬,唯慮妨其賢路。

苟速官謗,是辜主恩。

況臣關中無定難之勳,閫外乏分憂之效,強欲晏安十寵十祿,其如玷浼刑章,永言量力而行,固在奉身以退,既知無隱,寧避有辭。

臣某誠慚誠懼頓首頓首。

臣少勵琢磨,晚師擒縱,不以一經介意,粗於三略留心,願紹家勳,免虧堂構。

先皇帝念臣孤直,試以諸難,出分大將之威權,坐受上卿之爵秩,故得內稟聿修之訓,外伸式遏之能。

北掃虜庭,則十胡十雛不敢南牧;南清獠海,則蠻諜無由北窺。

及覲彤墀,暫司緹騎。

俄屬齊郊聚孽,鉅野興師,臣也不才,謬膺斯任。

伏遇皇帝陛下纂臨宸極,警諭戎藩,舉旌鉞以分勞,聽鼓鼙而軫念,謂臣有戢兵之奇略,察臣立降寇之微勞,遂令位假中台,名編外相,夢想既通於鳳沼,威稜益峻於龍旌。

其後瀘水波驚,蜀山霧暗,久念雕題之患,遍流黔首之災,又蒙命臣曰俞,為帥於彼,爰遵薄伐,得解倒懸。

豈敢貪天之功,願銘鐘鼎;只能因地之利,別建溝隍。

伏蒙陛下俯獎忠誠,特行懋賞,開國授周司徒之貴,立家紹漢丞相之榮。

臣此時早誡持盈,輒思請老,必願告休錦裡,退隱羅浮。

不料垅上耕夫,盡解揭竿斬木;草間惡子,竟敢謀蟻聚蜂飛。

當荊門失守之時,乃楚塞宿兵之際。

忝趨戎旆,兼綰牢盤,僶俛而未能報恩,驅馳而何敢言病。

或猰貐磨牙於原野,或鯨鯢噴毒於十江十湖,尋提招討之權,求撫句吳之俗,遠憑睿略,深挫群凶。

洎解印海門,建牙淮甸。

上將軍之劇任,首冠列藩;大司馬之雄資,先沾宥禮。

揣頂踵而偏濡雨露,扼咽喉而莫效涓埃。

且自黃寇憑陵,翠華巡狩。

仰天戮力,竊嘗服王導之言;終日痛心,何止灑袁安之淚。

及至成軍已出,又緣奉詔卻迴,行藏雖順於綸詞,進退實慚於物論。

遂見時溥興北林戎役,周寶致南鄰責言,一每慮於俱焚,金亦憂於眾鑠。

幸蒙陛下涵之以海量,炤之以天光,如見肺腸,得保首領。

然臣也,先軫以直言逞志,曹植以深過責躬。

則二年忝都統之名,不能誅十奸十戮暴;四載主銅鹽之務,不能富國贍軍。

是以兵權則屢見改移,利十柄十則變為分割。

凡此辱君之命,莫非職臣之由。

臣猶自知,況在陛下,擢發而既難數罪,乞骸而唯願辭榮。

今者大憝奔逃,上京克復,氛祲即當殄滅,寰區永見廓清。

臣有忝登壇,無能報國,行當暮齒,居亦十胡十顏。

兼以頃鎮蠻陬,久棲瘴嶺,蒙犯其妖煙毒霧,剷除其封豕長蛇,當年而十靡十憚勤劬,晚歲而皆成疾疹。

不將筋力為禮,既載前經;苟或身心自讎,難逃後患。

雖思強飯,實愧素餐。

廣陵為楚澤上游,醝府乃漢朝大任,以臣衰老,當此重難,必恐終無所成,遂希不可則止。

伏惟皇帝陛下知人為哲,多士以寧,選英才而代處是邦,俾微臣而退居散地。

斗於菟之逃富,固是忠貞;王內史之辭官,誠非矯飾。

幸遇舜風無外,漢日再中,陛下既已除旰食之憂,微臣亦希免夜行不息。

臣無任望恩戀聖懇迫兢灼之至。

謹奉表陳請以聞,臣某誠感誠懼頓首頓首。

謹言。

(以上《桂苑筆耕集》二)

◇謝詔狀

右臣伏奉四月十日詔旨,黃巢凶逆,穢黷宮城,罪惡貫盈,人神共怒。

尋東兵合勢,翦滅元兇,想副朕懷,已遵道路,佇聞克復,永耀功名者。

十行天語,萬里星飛,捧窺而壯膽初驚,跪讀而愁眉頓豁。

竊以黃巢禍心斯極,根力既衰,肉已太鹹,果敗將落,暫起煙塵之患,則歸原野之誅。

臣每當永夜枕戈,早願中流叩楫,自啟行十乘,已屯駐五旬。

伏緣十江十路多虞,風波未便,暫淹行色,用候良時,非致役於遷延,但興懷於矍鑠。

今則仰睹鳳銜之詔,況乘隼擊之秋,俯勵軍謀,仰遵睿算,即冀朝離十江十北,暮到漢南,長驅背水之師,永破滔天之孽。

率奮義感恩之眾,氣已凌雲;殄藏十奸十匿暴之徒,勢如沃雪。

伏惟陛下歲巡備禮,時邁傅歌,將示罪於三危,乃宣威於七德。

臣遠承獎諭,誓盡勤勞,身暫寄於戈船,心每馳於劍閣。

唯願西都獻捷,早申收復之微功;東嶽告成,得睹登封之盛事。

臣無任感激兢懼之至,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詔示權令鄭相充都統狀

右臣伏奉去年九月九日詔旨,卿曾間道獻章,諸鎮飛檄,便欲長驅甲馬,親議專征,未即便來,須權制置,遂命鄭畋等分為京城四面都指揮諸道師徒,慮卿偶未委知,故茲詔示者。

伏以《書》曰:「無偏無十十黨十十,王化乃興」,《詩》云「不識不知,帝謀是稟」,況兵當伐叛,事合從權,牙齒去年先因淮北侵疆,後值十江十南阻路,久屯師旅,未遂戰征。

陛下妙選群才,近分重寄,鄭畋等莫不身先貔武,手運豹韜,既當怒發爭沖,固謂賊胸可揕。

仰酬睿獎,竟勵忠誠。

臣也遠鎮臨戎,強鄰結憾,唯慚曠職,豈望成功。

伏蒙陛下尚念勤勞,曲垂慰諭,睹上天之慈意,解外地這深憂。

既許將軍,獨舉柳營之令;終期叛卒,必歸竹町之誅。

臣限守戎藩,不獲稱謝行在,無任感激戰懼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宣慰狀

右宣慰使供奉官李從孟至,伏奉去年九月九日敕書手詔,兼宣恩旨,慰諭臣及將士等者。

伏以感恩效命,武士常規;仗順摧凶,元戎素分。

賊巢偶乘十奸十便,尚逭嚴誅,臣願膾彼逆鱗,臠其邪膽,掃重氛於魏闕,迎法駕於蜀都。

是以去年據馬援之鞍,敢矜獨勇;杖辛毗之鉞,親率諸軍。

久在十江十干,再承天旨,不令離任,遂已班師。

豈料伏蒙陛下念及老臣,撫茲眾卒,特迂星使,遠降泥封。

綸傳萬乘之言,纖微不間;纊彼百夫之體,慰暖皆均。

歡呼而聲已振雷,感泣而淚將成雨,唯期勵節,共願報恩。

臣限守藩條,不獲稱謝行在,臣無任感戴榮忭戰懼之至。

謹因供奉官李從孟回,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詔獎飾進奏狀

進奏院遞到恩賜手詔一封。

右臣伏奉詔旨,以臣先□供軍應接使駱潛等進奉銀事,特賜獎飾者。

伏以收功示賞,乃聖主之異恩;寓物輸誠,固藩臣之常事。

但屬敵滋鄰境,寇阻道途,運綱而既闕之先登,贄禮而僅侔錫貢,早成□滯,況涉鮮微,是以雖憑孱水之珍,難逭塗山之罪。

豈料鴻十毛十比價,方申懇悃之心;鳳口銜書,遠降褒稱之旨。

感激而懷榮為懼,揣修而報德何期?臣限守藩條,不獲稱謝行在,無任荷恩戀聖屏營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詔示徐州事宜狀

右臣先奉詔旨,據時溥奏,卿本道羌兵侵境殺傷,令務止遏者。

臣遂具時溥誣謗事由申奏,伏奉二月二十五日詔旨,今則寇孽不日剿除,藩方務息爭競,所宜和葉,各保封疆者。

臣伏以天德既高,側管者固難窺測;日恩至廣,戴盆者自阻照臨。

是以遠竭愚誠,動違聖慮,時溥既銜睿獎,得縱兵威,早成熊據之謀,更展鯨吞之勢,累興師旅,來犯封疆,焚郭邑於山十陽十,掠資財於淮上。

臣遂令捍御,略挫凶狂,而乃時溥十奸十計已成根株,巧言頗有枝葉,不思已過,敢惑宸聰。

今者再奉絲綸,仰遵徽纆,唯期寬則得眾,粗可和而不同。

臣分閫無功,戢兵為務,至於草寇,猶許歸降,況是鄰藩,豈謀侵擾?彼無此詐,此無彼虞。

臣限拘鎮守,不獲稱謝行在,無任感激屏營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詔上升地墨敕狀

右臣伏奉詔旨,去春權降詔命,許諸道承製除官,已兩度降敕止絕,自今後凡有要甄獎者,並於急遞奏聞,不得更議承製者。

臣伏以漢朝十鄧十禹,始啟倖門;魏室曹瞞,敢專重十柄十。

欲敦於自家刑國,所惜者唯器與名。

伏遇陛下遠事宸遊,慮防爵賞,遂降無私之澤,遍資諸道之權。

不料人人而競弄筆端,處處而皆誇墨敕。

長蛇封豕,猶匿暴於神州;狗尾羊頭,已成群於列鎮。

臣前年雖奉詔旨,未欲施行,卻緣親率軍兵,遠期征討,此時久屯南浦,將泛西十江十,忽被鎮海節度使周寶欲惑軍情,潛施巧計,便以無功將吏,悉皆超授官榮。

臣所領士卒既多,將校不少,彼安坐者猶為甄獎,此遠行者豈免怨嗟,遞口聲傳,從頭憤激,臣若不依周寶,必恐事生,遂准詔書得行軍賞,已曾一一具事由申奏訖。

自奉前年十一月一日敕旨,仰遵成命,靜守常規。

至於近日所招賊徒,只與往時先賜官告,曾無僭越,豈可隱藏。

今者外將忠誠,永當無二;大君善教,已至再三。

泣告而天何未聆,居懷而地謂可入。

臣限拘藩鎮,不獲稱謝行在,無任戰越屏營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卻公甫充監軍手詔狀

伏奉某月日敕書手詔各一封。

右新授當道監軍卻公甫四月十日到,伏蒙聖恩賜臣敕書手詔,兼慰喻臣及將校等。

九天降詔,萬里宣恩,柳營之列將歡呼,桂苑之群寮感泣。

伏以卻公甫素懷材略,久撫軍戎,漢南之職業可觀,十江十北之物情獲賴,既見寬能得眾,必令師克在和。

臣仰窺五色之書,俯慰三行之士,喜氣高侵於畏日,歡聲遠振於薰風。

臣與將校等,無任感恩激切榮忭並營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除鍾傳充十江十西觀察使狀

右臣先奏請授鍾傳十江十西觀察使,其高茂卿乞別除廉鎮。

伏奉七月五日詔旨允許,特賜獎飾者。

天從素望,風遞仙音,既諧舉善之誠,實葉分憂之寄。

伏以鍾傳比從屬郡,來援府城,撫綏而使洽眾情,御備而能成遠略。

高茂卿既多梗阻,不免徊翔,固難掉鞅而旋,豈許垂橐而入。

臣以戒之在鬥,事可從權,遂具奏論,輒陳利害。

不料一言之善,遽得動天;終令二將之才,皆榮列土。

鍾陵十江十徼,銅柱海隅,政成而必有可觀,恩重而各得其所。

臣限拘鎮守,不獲稱謝行在,無任感激兢灼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就加侍中兼實封狀

右臣得進奏院狀報,伏奉某月日恩制,加授臣侍中,余並如故,仍加食實封一百戶者。

九重降命,萬里傳聲,側聆而踴躍忘疲,內揣而征怔忪失措。

伏以納言進秩,頒邑賞功,固須德望鎮時,仍有勳勞濟物,然後方可謂君無虛授,臣無虛受。

如臣者,謬提旄鉞,免墜弓裘,空有志於四方,竟無能於一割。

況自群凶蝟結,戰陳蛇奔,狂鱗久戲於鼎中,聖駕遠巡於劍外。

臣也動不能剷煙塵之患,靜不能贍山海之資,遂蒙改易兵權,分張榷課。

雖值盤根錯節,其如有斧無柯,安邦之計策何成,富國之機謀莫就。

唯甘黜爵,以警慢官。

豈期陛下恩洽無偏,義深宥過,特超眾例,許陟高資。

印標石鵲之祥,早慚不次;冠聳金貂之飾,愈覺非宜。

況叨真食之榮,實愧素餐之咎。

但屬狼星未滅,鯨十浪十猶翻,方期抗旆以專征,不敢懸車而請老。

謹當訓兵是務,殄寇為期,粗甲武弁之威,仰報耏門之賞。

臣限守藩鎮,不獲稱謝行在,無任感恩戀聖戰汗屏營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秦彥等正授刺史狀

新授和州刺史秦彥。

新授滁州刺史許勍。

右件官,臣先奏請,各授管內刺史。

今月某日得進奏院狀報,伏奉某月日敕旨允許者。

九天降十寵十,兩地分榮,睹降將之懷恩,喜元戎之獲請。

伏以秦彥等比者為梟為獍,維虺維蛇,久流螫蠹之災,未有誅鋤之便。

臣偶令招諭,旋自歸投,遂假分符,皆能守節。

誠宜獎勸,輒具奏論。

今者聖澤濡枯,皇風蕩垢,才擲黃巾之飾,許登皂蓋之資。

秦彥等既荷新恩,永除舊惡,必也出榮建隼,入效懸魚,學其守土之規,贖彼滔天之罪。

臣限拘藩鎮,不獲稱謝行在,無任忭戴兢灼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以上《桂苑筆耕集》三)

◇奉請從事官狀

營田判官將仕郎、殿中侍御史、內供奉、賜緋魚袋宋絢。

右件官,相門傳慶,詞苑成名,退居安東郭之貧,就養奉《南陔》之詠。

自參戎幕,備見良籌,佐理而星霜屢遷,清勤而風雨不改。

久裨重任,敢覬殊榮。

伏請轉宮改章服,依前充職。

攝鹽鐵巡官、朝議郎、守京兆府鹹十陽十縣尉、柱國高彥休。

右前件官,訓稟儒宗,才兼吏術。

王畿結綬,早見勤勞;賓席曳裾,頗多婉畫。

望憲台之清秩,助榷筦莞之重權。

伏請轉官,依前充職。

以前件狀如前。

伏以臣子之所以立身者,以孝以忠,慎終如始,若遂榮親之望,必勤事主之誠。

且如擇鄰卜居,斷織勵學,至於成立,色養無虧,能報慈母十之恩,則宋絢有焉。

又如教以義方,退而學禮,至千仕宦,力行有規,能遵嚴父之訓,則彥休有焉。

臣是以久籍謨猷,仍嘉德行,事堪勵俗,志切薦賢。

伏惟皇帝陛下恩流域中,孝理天下,特回睿獎,許假賓□,冀令修己從知,盡以敬親務本。

干黷宸扆,無任兢惶。

謹錄奏聞,伏聽敕旨。

◇奏請僧宏鼎駐管內僧正狀

右件僧,跡洗四流,心拘八政,演法於有緣之眾,致功於無□之言。

伏自翠華遠省於風謠,丹詔屢征於月捷,凶渠未滅,銳旅猶勤。

弘鼎常令僧三十人,晝夜轉念功德,張開覺道,教化闔城,所願早覆梟巢,便回鸞駕。

雖不關於至理,實自發於十精十誠。

兼緣當道屬郡既多,仁祠不少,若無綱領,難肅緇流。

伏乞聖慈俯詳所請,許充當道管內僧正,仍賜紫衣。

所冀身掛金襴,逞養鷹之雋氣;手持玉十柄十,制醉象之狂徒。

謹緣奏聞,伏聽敕旨。

◇謝許宏鼎充僧正狀

右件僧,臣先具狀申奏,請充當道管內僧正,仍賜紫衣,伏奉敕旨依允者。

伏以弘鼎久勤轉念,輒具薦論,能資十地之因,遽荷九天之十寵十。

元戎獲請,喜三教之並行;法侶歡呼,驚一佛之或出。

唯冀永持功德,上報慈悲,苟不能蕩火宅之餘災,則何以稱水田之華服。

必可潛燃慧炬,助滅妖氛。

臣限守藩條,不獲陳謝行在,無任感戴兢灼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除侄男瓊授彭州九隴縣令狀

前守京兆府鄠縣尉高瓊。

右件官,是臣侄男,今得進奏院狀報,伏蒙敕旨除授彭州九隴縣令,仍賜緋魚袋者。

伏以高瓊早乏藝能,忝從祿仕,佐理未閒於吏道,列官已陟於王畿。

昨者背秦嶺而脫煙塵,面蜀川而就雲日,雖有心於葵藿,且無托於萍蓬。

豈料不由薦論,便賜超擢。

才拋黃綬,遽沽墨綬之榮,始佩銅章,又竊銀章之貴。

況乃濛十陽十屬邑,益部名區,正當巡幸之邦,實謂來蘇之地。

豈伊殘劣,能此勝當。

臣也必令行慎履冰,坐勤飲水,勉追芳於花縣,無致辱於竹林。

臣限守戎藩,不獲稱謝天庭,無任感恩戰懼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謝弟柷再除綿州刺史狀

綿州刺史高柷。

右件官,是臣堂弟。

今得進奏院狀報,奉某月某日恩制,除授金吾將軍。

被軍州官眾狀舉留,續准敕旨,依前授綿州刺史者。

恩資鳳扆,喜集鶬原,形影光輝,十精十魂震越。

伏以高柷早從裾履,免墜箕裘,既懸報主之誠,得十習十牧人之術。

昨者忝膺十寵十寄,粗舉政條。

銀水金山,曾無自潤;帶牛佩犢,或有可觀。

振家聲廉慎之名,致鄉俗舉留之請,況乃秩假帝之喉舌,官登王之爪牙,仕宦既榮,分憂又重,柷也必遵勗勵,更慎撫綏,辜署劍之恩,以謝擁轅之眾。

臣亦申教誨,俾贖貪叨,俱在朝之盛儀;雖慚前哲,各為郡之清譽,可畏後生。

共資綽綽之詩,冀播優優之政。

臣限拘藩鎮,不獲稱謝行在,無任感恩忭躍之至。

謹奉狀陳謝。

謹奏。

◇謝侄男宏約改名濟除授楊州大都府左司馬狀

朝散大夫前行潤州上元縣令柱國高弘約。

右件官,是臣侄男,先具奏請除授楊州司馬,並請改名濟,伏奉敕旨依允者。

九天渥澤,萬里途程,沐恩命於堯階,泛光輝於阮巷,負山既重,臨谷何安。

臣以高濟早列官常,頗聞吏術。

建業字人之政,曾有微功;惟揚典午之資,必希薄授。

始陳上請,驟竊殊榮,濟也譽雖讓於王晞,名不慚於程昱。

聖君如父,照臨實表於無偏;猶子比兒,訓勵必遵於匪懈。

俾申勤效,少贖貪叨。

臣限守藩條,不獲稱謝行在,無任感恩激切兢灼之至。

謹奉狀陳謝以聞。

謹奏。

◇奏請侄男劬轉官狀

前鄂州都十十團十十練副使、朝議郎、檢校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柱國、賜緋魚袋高劬。

右件官,是臣親侄男,粗詳吏術,早忝官裳,始佐理於十江十十陽十,旋從知於寒壤,實得片以折獄,未嘗枉道而事人。

遂荷十寵十榮,已登班列,尋叨命服,久倅廉車,方當寇盜喧驚,亦有籌謀施展。

加以每遵家法,願報國恩,宗族稱孝悌之名,僚友許十溫十恭之行。

臣是以輒思內舉,敢具上陳。

引以進之,守《戴禮》之深義;惟善所舉,憑魯書之美譚。

伏乞聖慈,俯鑒忠懇,特賜除授峽內刺史。

劬也必能勵心從政,常銘馬援之言;竭力分憂,不負謝安之舉。

干黷宸扆,無任兢惶,謹錄奏聞,伏聽敕旨。

◇奏薦歸順軍孫端狀

歸順軍都知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左武衛將軍御史、中丞上柱國孫端。

右件官,巢鳥知風,園葵向日,能投善教,永戢十奸十圖。

既悛抗斧之心,可在執殳之列。

仰希甄獎,輒具奏論,伏乞聖慈特授一官,勒在軍前驅使,冀率感恩之眾,永除稔惡之徒。

謹錄奏聞,伏聽敕旨。

◇奏李楷已下參軍縣尉等狀

以前件狀如前,伏以臣當府淮海奧區,州縣多事,永言屬吏,實籍得人。

每憂輿賦闕懸,漸難責辦,若俟銓衡注擬,恐失舉賢。

前件官等,皆為君子儒,有古人志。

學優則仕,既知祿在其中;見善若驚,不愧藝成而下。

可以參臣軍事,可以代臣邑僚,試假缺員,頗彰殊效。

況抱斑衣之樂,冀攀黃綬之榮,伏乞聖慈,允臣所請。

干冒宸鑒,無任兢惶。

謹錄奏聞,伏聽敕旨。

◇奏楊行敏知廬州軍州事狀

右臣伏以武士所先,惟忠與勇,忠勇兼著,行敏有之。

自假郡符,□能勤理,銳旅有爭先之志,齊甿無背怨之詞。

蓋乃訓煉齊戎,撫綏周室,在於巡屬,實越輩流。

累具奏論,請賜正授。

伏慮道塗艱阻,未達宸聰,每籍干能,再陳薦舉,永言成績,可使頒條。

伏乞聖慈特賜允許。

干黷宸鑒,無任兢惶。

謹錄奏聞,伏聽敕旨。

(以上《桂苑筆耕集》四)

◇奏誘降黃巢下賊將成令瑰狀

草賊英傑巢下擘隊賊將成令瑰徒伴四萬人馬軍七千騎。

右件賊徒,元受黃巢指使,佔據潼關,尋自擘隊奔逃,所在燒劫,就中蘄黃管內,最甚傷殘。

臣伏以肅齊王者之師,必期無戰;遵奉聖君之德,可恕有瑕。

暫緩討除,先加告諭。

臣昨者專差押衙丁威,繼委曲深入招誘,果願歸降,兼乞委任郡符,展效忠節。

其成令瑰,臣當時補充軍前押衙,兼給功名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官告一通,權知楚州軍州事。

以今月二十三日,部領手下兵士,到楚州倒戈訖。

伏緣楚州與徐州漣水對岸,今春曾被寇戎驟來攻劫,雖頻討逐,未盡誅擒。

況漣水賊徒,久蓄十奸十謀,潛行偵諜,常排戰艦,欺視孤城,再欲奔沖,終為患害。

臣以此特將此郡權授令瑰,既以投信義而來,必得破頑凶之窟。

臣久臨戎事,素十習十軍謀,以為先則惠而後則誅,兵家所貴;遠者懷而近者悅,帝道方興。

上窺含垢之恩,下察慕膻之志。

不勞寸刃,唯假尺書,成令瑰遂革野心,能從天意。

叛徒四萬,盡為樂業之齊人;十精十騎七千,皆作輸忠之烈士。

既當恕罪,倍見感恩,蜂飛之小寇旋銷,蝟結之元兇可殄。

斯乃陛下祝除三網,舞耀兩階,信既洽於豚魚,化能移於梟獍。

善師不陣,敢矜止殺之權;至道無私,但仰好生之德。

其成令瑰下願在軍門及放散人數,請續具申奏。

謹錄奏聞。

謹奏。

◇奏招降福建道草賊狀

福建道溪洞草賊何墽、張延鄂、璩悚等徒伴共人萬人。

右件賊徒,自去年冬侵劫信州界內。

臣以其道途阻闊,溪洞險艱,若欲討除,恐為勞役,遂於今年二月內,差節度衙推諸葛成充東面招諭使判官,便繼委曲職牒,招誘其賊首何墽等三人。

雖行匪有師,而卜能從吉,一時應響,三窟除十奸十,才當言下歸投,兼乞軍前展效。

臣□□委曲補職名,追赴軍前,俾申忠節。

臣伏以小人興叛,所迷者貪競之心;上帝垂恩,所惡者殺傷之事。

終能耀德,固可弭兵,與其繼獻捷書,曷若盡收降款。

是以遠飛折簡,便倒群戈,塵不假於曳柴,風自行於偃草。

溪頭洞十口,免污煙霞;閩嶺鄱十江十,豁通道路。

況乃各期後效,盡願前驅,能令八萬餘人,永不二三其意。

有以見陛下皇威天覆,玄德日新,四郊之煙壘將銷,萬國之梯航競集。

則乃軍中士卒,安身而永別戰場;宇內生靈,攜手而齊登壽域。

臣無任歌詠屏營之至。

其何墽等下補職名願隨臣征行及放散人數,請續具申奏。

謹錄奏聞。

謹奏。

◇秦侄男劭華州失守請行軍令狀

具銜高劭。

右臣伏以僨軍之將,禮所興譏,大義滅親,傳曾垂訓,將肅安危之本,必嚴賞罰之科。

竊自巨猾增驕,王師致討,臣堂侄男劭,比在河中司錄,得受李□都指揮,領昭義之甲兵,收華州之城邑,稍申鷹犬之力,暫挫梟狼之十聲。

已蒙特降殊恩,俯旌微效,服榮金紫,位忝星郎。

始離蒲阪之具寮,遽假蓮峰之通守,誠合率忠勵勇,馘丑摧凶,稟進尺退寸之規,決萬死一生之計,終申誠節,仰報十寵十光。

昨者狂孽並來,疲兵再戰,既絕安西之救,難申逐北之威。

然而不能潤草塗原,永忘荀活,抑使十靡十旗亂轍,旋見脫歸。

致諸道之星分,縱十奸十徒之霧結。

職此之過,罪無所逃。

豈可當二峰保守之時,遽沾十寵十賞;及一陣奔亡之後,得免誅夷。

國有常刑,軍無貸法,懲一勸百,念茲在茲。

伏乞聖恩,特行嚴典,徇於藩鎮,警彼師徒。

所冀國章,永能巡於社稷;微臣家法,亦不昧於神祇。

干冒宸聰,無任責躬泣血戰越之至。

謹奉狀陳請以聞。

謹奏。

◇奏論天征軍任從海等衣糧狀

天征軍都將任從海及節級軍將並官健總二百八十七人。

右臣得都將任從海及節級狀稱,自赴征行,已逾五載,累曾沿海襲賊,上十江十防虞。

去年軍都放回本道,從海等且在當府,願隨行營者。

各得家信,知四川已停衣糧。

伏緣從海等皆是貧寒,更無營業,彼處父母親屬,便須委壑填溝,請具奏論,乞還衣糧者。

謹按《史記》釋云:天子車駕所至,則人臣為僥倖。

賜人爵有極數,或賜田租之半,故因謂之幸也。

伏以任從海等萬里從戎,五年於役,不辭艱險,願盡勤勞。

今者身在東吳,職居西蜀,此方苦於羈旅,彼已停其衣糧。

遠路音書,難寫徵人之恨;貧家親戚,先懷餓殍之憂。

伏遇陛下暫幸龜城,未回龍闕。

三川草木,別有光榮;萬戶烝黎,永能蘇息。

而任從海等久離本鎮,不睹殊恩,望雨露之均沾,恨煙波之迥隔。

固堪傷憫,輒具奏論。

伏乞聖慈允臣所請,特令本道卻給全糧,所冀鳳駕巡遊,士卒皆知其有幸;鴻慈煦育,君親必表於無私。

謹具錄奏聞,伏聽敕旨。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唐文拾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