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奇恆,異於平常之謂。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

中醫基礎理論

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總稱為奇恆之府。

奇恆,異於平常之謂。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都是貯藏十陰十精十的器官,似髒非髒,似腑非腑,故稱。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十陰十而像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素問·五臟別論》)。

馬蔚進一步指出「腦、髓、骨、脈、膽與女子胞,六者主藏而不瀉,此所以象地也。

其髒為奇,無所與偶,而至有恆不變,名曰奇恆之髒」(《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奇恆之府的形態似腑,多為中空的管腔十性十器官,而功能似髒,主藏十陰十精十。

其中除膽為六腑之外,其餘的都沒有表裡配合,也沒有五行的配屬,但與奇經八脈有關。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之中,膽既屬於六腑,又屬於奇恆之府,已在六腑中述及。

骨和脈將在五體中介紹。

本節只敘述腦、髓、女子胞三者。

一、腦

腦,又名髓海、頭髓。

在氣功學上,腦又稱泥丸、崑崙、天谷。

腦深藏於頭部,位於人十體最上部,其外為頭面,內為腦髓,是十精十髓和神明高度彙集之處,為元神之府。

(一)腦的解剖形態

腦,位居顱腔之中,上至顱囟,下至風府(督脈的一個十穴十位,位於頸椎第1椎體上部),位於人十體最上部。

風府以下,脊椎骨內之髓稱為脊髓。

脊髓經項復骨(即第6頸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於腦,合稱腦髓。

腦與顱骨合之謂之頭,即頭為頭顱與頭髓之概稱。

腦由十精十髓彙集而成,不但與脊髓相通,「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髓則腎主之」(《醫學入門·天地人物氣候相應圖》),而且和全身的十精十微有關。

故曰:「諸髓者,皆屬於腦」(《素問·五臟生成》)。

頭為諸十陽十之會,為清竅所在之處,人十體清十陽十之氣皆上出清竅。

「頭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髒,則以頭之外殼包藏腦髓」(《寓意草·卷一》)。

外為頭骨,內為腦髓,合之為頭。

頭居人身之高巔,人神之所居,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之氣血皆彙集於頭。

故稱頭為諸十陽十之會。

(二)腦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動:「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十體的生命活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元氣、元十精十、元神,稱之為「先天之元」。

狹義之神,又有元神、識神和欲神之分。

元神來自先天,稱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術匯宗》),「元神,乃本來靈神,非思慮之神」(《壽世傳真》):人在出生之前,形體畢具,形具而神生。

人始生先成十精十,十精十成而腦髓生。

人出生之前隨形具而生之神,即為元神。

元神藏於腦中,為生命的主宰。

「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樂育堂語錄》)。

元神存則有生命,元神敗則人即死。

得神則生,失神則死。

因為腦為元神之府,元神為生命的樞機,故「腦不可傷,若針刺時,刺頭,中腦戶,人腦立死」(《素問·刺禁論》),「針人腦則真氣洩,故立死」(《類經·針刺類》)。

2.主十精十神意識:人的十精十神活動,包括思維意識和情志活動等,都是客觀外界事物反映於腦的結果。

思維意識是十精十神活動的高級形式,是「任物」的結果。

中醫學一方面強調「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靈樞·本神》),心是思維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面也認識到「靈十性十記憶不在心而在腦」(《醫林改錯》)。

「腦為元神府,十精十髓之海,實記憶所憑也」(《類證治裁·卷之三》),這種思維意識活動是在元神功能基礎上,後天獲得的思慮識見活動,屬識神範疇。

識神,又稱思慮之神,是後天之神:故曰:「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

元神者,藏於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

識神者,發於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情志活動是人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形式,也是一種十精十神活動,與人的情感、情緒、欲十望等心身需求有關。

屬欲神範疇。

總之,腦具有十精十神、意識、思維功能,為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修真十書》)。

腦主十精十神意識的功能正常,則十精十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志正常。

否則,便出現神明功能異常。

3.主感覺運動:眼耳口鼻舌為五臟外竅,皆位於頭面,與腦相通。

人的視、聽、言、動等,皆與腦有密切關係。

「五官居於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於首,最顯最高,便於接物。

耳目口鼻之所導人,最近於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而覺之,而寄之,而存之也」(《醫學原始》)。

「兩耳通腦,所聽之十聲歸腦;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腦;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小兒週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醫林改錯》)。

腦為元神之府,散動覺之氣於筋而達百節,為週身連接之要領,而令之運動。

腦統領肢十體,與肢十體運動緊密相關。

「腦散動覺之氣,厥用在筋,第腦距身遠,不及引筋以達四肢,復得頸節膂髓,連腦為一,因遍及焉」(《內鏡》)。

腦髓充盈,身十體輕勁有力。

否則,脛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論虛實,都會表現為聽覺失聰,視物不明,嗅覺不靈,感覺異常,運動失。

總之,腦實則神全。

「腦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腦氣筋人五官臟腑,以司視聽言動」,「人身能知覺運動,及能記憶古今,應對萬物者,無非腦之權也」(《醫易一理》)。

(三)腦與五臟的關係

髒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十精十神之所捨,把人的十精十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

但是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歸屬於心、肝、肺、脾、腎五臟,所謂「五神髒」。

神雖分屬於五臟,但與心、肝、腎的關係更為密切,尤以腎為最。

因為心主神志,雖然五臟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統領下而發揮作用的。

肝主疏洩,又主謀慮,調節十精十神情志:腎藏十精十,十精十生髓,髓聚於腦,故腦的生理與腎的關係尤為密切。

腎十精十充盈,髓海得養,腦的發育健全,則十精十力充沛,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動作靈巧。

若腎十精十虧少,髓海失養,腦髓不足,可見頭暈、健忘、耳鳴。

甚則記憶減退、思維遲鈍等症。

腦的功能隸屬於五臟,五臟功能旺盛,十精十髓充盈,清十陽十升發,竅系通暢,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

心腦相通:「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醫學衷中參西錄,癇痙癲狂門》)。

心有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臟。

「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醫學入門·臟腑》),實質為腦。

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於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

臨十床十上腦病可從心論治,或心腦同治。

腦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助心行血。

肺之功能正常,則氣充十血足,髓海有餘,故腦與肺有著密切關係。

所以,在臨十床十上腦病可以從肺論治。

腦脾相關: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

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穀,化源充足,五臟安和,·九竅通利,則清十陽十出上竅而上達於腦。

脾胃虛衰則九竅不通,清十陽十之氣不能上行達腦而腦失所養。

所以,從脾胃人手益氣升十陽十是治療腦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李東垣倡「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開升發脾胃清十陽十之氣以治腦病的先河。

肝腦相維:肝主疏洩,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腦清神聰。

若疏洩失常,或情志失調,或清竅閉塞,或血溢於腦,即「血之與氣並走於上而為大厥」;若肝失藏血,腦失所主,或神物為兩,或變生他疾。

腦腎相濟:腦為髓海,十精十生髓,腎藏十精十,「在下為腎,在上為腦,虛則皆虛」(《醫碥·卷四》),故腎十精十充盛則腦髓充盈,腎十精十虧虛則髓海不足而變生諸症。

「腦為髓海……髓本十精十生,下通督脈,命火十溫十養,則髓益之」,「十精十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醫述》引《醫參》)。

所以,補腎填十精十益髓為治療腦病的重要方法。

總之,髒象學說認為,五臟是一系統整體,人的神志活動雖分屬於五臟,但以心為主導:腦雖為元神之府,但腦隸屬於五臟,腦的生理病理與五臟休戚相關。

故腦之為病亦從臟腑論治,其關乎於腎又不獨責於腎:對於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異常的十精十神情志疾病,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心藏神的病變,而與其他四髒無關。

對於腦的病變,也不能簡單地僅僅責之於腎,而與其他四髒無關。

二、髓

髓是骨腔中的一種膏樣物質,為腦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稱。

髓由先天之十精十所化生,由後天之十精十所充養,有養腦,充骨,化血之功。

(一)髓的解剖形態

髓,是骨腔中一種膏樣物質。

髓因其在人十體的分佈部位不同,又有名稱之異。

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

髓藏於一般骨者為骨髓。

藏於脊椎管內者為脊髓,脊髓經項後復骨(指第6頸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於腦。

匯藏於腦的髓稱為腦髓。

故曰:「腦為髓海,……乃聚髓處,非生髓之處。

究其本源,實由腎中真十陰十真十陽十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貫注於腦」(《醫學衷中參西錄·腦氣筋辨》)。

脊髓和腦髓是上下升降,彼此十十交十十通的,合稱為腦脊髓。

故滑伯仁說:「髓自腦下注於大杼(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的經十穴十名,位於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作者注),大杼滲入脊心,下貫尾骶,滲諸骨節」(《難經本義》)。

(二)髓的生理功能

1.充養腦髓:髓以先天之十精十為主要物質基礎,賴後天之十精十的不斷充養,分佈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腦,成為腦髓。

故曰腦為髓海,「諸髓者,皆屬於腦」(《素問·五臟生成篇》)。

腦得髓養,腦髓充盈,腦力充沛,則元神之功旺盛,耳聰目明,體健身強。

故曰:「內腎之命門,為生髓養腦之元氣也。

其十精十中之十精十氣,上養腦神,十精十中之柔液,統養百骸;其液出腦,由項貫督人脊,旁絡全體」(《醫經玉屑》)。

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以致腎十精十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可以導致髓海空虛,出現頭暈耳鳴、兩眼昏花、腰脛酸十軟、記憶減退,或小兒發育遲緩、囟門遲閉、身十體矮小、智力動作遲鈍等症狀。

2.滋養骨骼:髓藏骨中,骨賴髓以充養。

十精十能生髓,髓能養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類經·髒象類》)。

腎十精十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則生長發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堅剛之十性十。

所以說:「蓋髓者,』腎十精十所生,十精十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中西匯通醫經十精十義·上卷》)。

若腎十精十虧虛,骨髓失養,就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或發育不十良等。

3.化生血液:十精十血可以互生,十精十生髓,髓亦可化血。

「腎生骨髓,髓生肝」(《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素問·生氣通天論》)。

可見,中醫學已認識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十精十髓為化血之源。

因此,血虛證,常可用補腎填十精十之法治之。

(三)髓與五臟的關係

「腎主身之骨髓」(《素問·痿論》),腎生髓,「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逆調論》)。

髓由腎十精十所化生。

腎中十精十氣的盛衰與髓的盈虧有密切的關係。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原,「五穀之十精十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靈樞·五癃津十液別》)。

水谷十精十微化而為血。

髓可生血,血亦生髓。

故髓的盈虧與脾胃有關。

氣、血、十精十、髓可以互生,故髓與五臟皆相關,其中以腎為最。

三、女子胞(附:十精十室)

女子胞,又稱胞宮、子十宮、子髒、胞髒、子處、血髒,位於小腹正中部,是女十性十的內生十殖器官,有主持月十經和孕育胎兒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態

女子胞,位於小腹部,在膀十胱之後,直十腸之前,下口(即胞門又稱子門)與十陰十道相連,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十經:月十經,又稱月信、月事、月水。

月十經是女子生十殖細胞發育成熟後週期十性十子十宮出十血的生理現象。

健康的女子,到了14歲,生十殖器官發育成熟,子十宮發生週期十性十變化,約1月左右週期十性十排血一次。

月十經開始來十潮,直到49歲為止。

「女子胞中之血,每月換一次,除舊生新」(《血證論·男十女異同論》)。

在月十經週期還要排十卵十一次。

月十經的產生,是臟腑氣血作用於胞宮的結果。

胞宮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月十經的來十潮,所以胞宮有主持月十經的作用。

2.孕育胎兒:胞宮是女十性十孕產的器官。

女子在發育成熟後,月十經應時來十潮,便有受孕生十殖的能力。

此時,兩十性十十十交十十十媾,兩十精十相合,就構成了胎孕。

「十陰十陽十十十交十十十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日子十宮」(《類經·髒象類》)。

受孕之後,月十經停止來十潮,臟腑經絡氣血皆下注於沖任,到達胞宮以養胎。

胎兒在胞宮內生長發育,約達10個月左右,就從胞宮娩出,呱呱墜地,一個新的生命便誕生了。

故曰:「女子之胞,一名子十宮,乃孕子之處」(《中西匯通醫經十精十義·下卷》)。

(三)女子胞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與臟腑、經絡、氣血有著密切的關係。

女子胞主持月十經和孕育胎兒,是臟腑、經絡、氣血作用於胞宮的正常生理現象。

1.女子胞與臟腑:女子以血為本,經水為血所化,而血來源於臟腑。

在臟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脾與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十精十,十精十化血,肺主氣,朝百脈而輸十精十微,它們分司血的生化、統攝、調節等重要作用。

故臟腑安和,血脈流暢,血海充盈,則經候如期,胎孕乃成。

在五臟之中,女子胞與肝、脾、腎的關係尤為密切。

(1)女子胞與肝:肝主疏洩而藏血,為全身氣血調節之樞。

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於血的藏與洩。

肝為血海,主藏血,為婦女經十血之本。

肝血充足,藏血功能正常,肝血下注血海,則衝脈盛滿,血海充盈。

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肝氣條達,疏洩正常,則氣機調暢而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因此,肝與女子胞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月十經方面。

女子以血為體,以氣為用。

經、帶、胎、產是其具體表現形式。

女子的經、孕、胎、產、十乳十無不與氣血相關,無不依賴於肝之藏血和疏洩功能,故有「女子以肝為先天」(《r臨證指南醫案·卷九》)之說。

(2)女子胞與脾: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

血者水谷之十精十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女子則上為十乳十汁,下為月十經。

女子胞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經十血的化生與經十血的固攝兩個方面。

脾氣健旺,化源充足,統攝有權,則經十血藏與洩正常。

(3)女子胞與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十精十,生髓。

腎中十精十氣的盛衰,主宰著人十體的生長發育和生十殖能力。

腎與女子胞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天癸的至竭和月十經孕育方面。

「天癸者,十陰十精十也,蓋男十女之十精十皆主腎水,故皆可稱為天癸也」(《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天癸是促進生十殖器官的發育和生十殖機能成熟所必需的重要物質,是腎中十精十氣充盈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因此,女子到了青春期,腎十精十充盈,在天癸的作用下,胞宮發育成熟,月十經應時來十潮,就有了生育能力,為孕育胎兒準備了條件。

反之,進入老年,由於腎十精十衰少,天癸由少而至衰竭,於是月十經閉止,生育能力也隨之而喪失了。

2.女子胞與經絡:女子胞與沖、任、督、帶,以及十二經脈,均有密切關係。

其中,以沖、任、督、帶為最。

(1)女子胞與衝脈:衝脈上滲諸十陽十,下灌三十陰十,與十二經脈相通,為十二經脈之海。

衝脈又為五臟六腑之海。

「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靈樞·逆順肥瘦》)。

臟腑經絡之氣血皆下注衝脈,故稱沖為血海。

因為沖為血海,蓄溢十陰十血,胞宮才能洩溢經十血,孕育胎兒,完成其生理功能。

故曰:「經本十陰十血也,何髒無之,唯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衝脈為月十經之本也」(《景岳全書·婦人規》)。

(2)女子胞與任脈:任有妊養之義。

任脈為十陰十脈之海,蓄積十陰十血,為人十體妊養之本。

任脈通暢,月十經正常。

月十經如常,方能孕育胎兒。

因一身之十陰十血經任脈聚於胞宮,妊養胎兒,故稱「任主胞胎」。

任脈氣血通盛是女子胞主持月十經、孕育胎兒的生理基礎。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方能有子。

所以,胞宮的作用與沖任二脈的關係更加密切。

(3)女子胞與督脈:督脈為「十陽十脈之海」,督脈與任脈,同起於胞中,一行於身後,一行於身前,十十交十十會於齦十十交十十,其經氣循環往復,溝通十陰十陽十,調攝氣血,以維持胞宮正常的經、孕、產的生理活動;

(4)女子胞與帶脈:「帶脈下繫於胞宮,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血證論·崩帶》)。

既可約束、統攝沖任督三經的氣血,又可固攝胞胎。

(5)女子胞與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氣血通過衝脈、任脈、督脈灌注於胞宮之中,而為經十血之源,胎孕之本。

女子胞直接或間接與十二經脈相通,稟受臟腑之氣血,洩而為經十血,藏而育胎胞,從而完成其生理功能。

[附]十精十室

女子之胞名曰子十宮,具有主持月十經,孕育胎兒的功能,是女十性十生十殖器官之一。

而男子之胞名為十精十室,具有貯藏十精十液,生育繁衍的功能。

十精十室是男十性十生十殖器官,亦屬腎所主,與沖任相關。

故曰:「女子之胞,男子為十精十室,乃血氣十十交十十會,化十精十成胎之所,最為緊要」(《中西匯通醫經十精十義·下卷》)。

十精十室包括解剖學所說的十睪十丸、附十睪十、十精十囊腺和前十列十腺等,具有化生和貯藏十精十子等功能,主司生育繁衍。

十精十室的功能與腎之十精十氣盛衰密切相關。

十睪十丸,又稱外腎,「十睪十丸者,腎之外候」(《類證治裁·卷之首》)。

「外腎,十睪十丸也」(《中西醫粹》)。

亦稱勢,「宦者少時去其勢,故須不生。

勢,十陰十丸也,此言宗筋,亦指十睪十丸而言」(丹波元簡注《靈樞·五音五味》)。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