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藏象」一詞,首見於《素問·六節髒象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中醫基礎理論

三 髒象

髒與髒象學說的基本概念:髒象,原作臆象、藏象。

「藏象」一詞,首見於《素問·六節髒象論》。

藏,指隱藏於體內的臟器。

象,其義有二,一指臟腑的解剖形態,「像者,像也。

論臟腑之形象,以應天地之十陰十陽十也」(《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

如「心象尖圓,形如蓮花」(《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

其二指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

「像,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像,形象也。

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類經·藏象類》)。

「像」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像」的內在本質,兩者結合起來就叫作「藏象」。

藏通「藏」。

「藏象」今作「髒象」。

髒像是人十體系統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體,是人十體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

中醫學據此作為判斷人十體健康和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

就方法論而言,中醫學以系統方法為主,樸素的元素分析方法和系統方法相結合,以解剖學為基礎,通過分析活的機體的外部表徵,來推導認識人十體內部的生理病理規律,以表知裡,確定「像」與「髒」之間的關係,建立髒象的概念。

以病理反證生理,重功能而輕形質,是髒象認識生命本質的重要特點。

因此,髒象的本來含義是人十體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

其內容包括臟腑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與外界環境的關係。

實際上,髒像是一個動十態的生理、病理概念,是生命本質與現象的統一。

基於對髒象的這一認識,將髒象學說定義為研究人十體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的學說。

科學的分化與綜合是促進科學發展的動力。

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中醫學理論體系內部不斷地發生分化與綜合,從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就是中醫學在現代科學分化與綜合的結果。

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自身的科學體系也在不斷地分化與綜合。

如髒象原規定為生理病理的綜合十性十概念,髒象學說則囊括了中醫學的生理學和病理學的全部內容。

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的科學體系中,只有病因學而無病理學。

隨著對髒象認識的不斷深化,將髒象學說原來的研究對象的生理和病理內容分別開來,作為不同的研究對像進行研究,將臟腑的生理學歸於髒象學說,而將臟腑的病理歸於病機學又稱病理學,於是,中醫病機學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體系。

這是中醫基礎理論科學體系自身分化與綜合的產物,它有助於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和現代化。

基於上述,本書將髒象和髒象學說原來的概念的外延縮小而作如下定義:髒像是人十體內在臟腑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徵象。

中醫學考察人十體的生命活動時,以功能活動的動十態形象為本,而形體器官和物質構成為從,當涉及「器」與「像」的關係時,著重的不是器,而是其「像」,並且以功能之象來界定其器。

所以,髒象則以象為本,據象定髒。

就這個意義講,髒象主要指人十體內臟機能活動表現的徵象。

髒象學說是研究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它認為人十體是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大腸、小腸、膀十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氣血十精十津十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形體官竅所構成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這五個系統不僅都受天地四時十陰十陽十的影響,同時互相之間也緊密聯繫,五臟之中各有五臟,從而使人十體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以及人十體與外界環境成為一個複雜的網絡結構。

臟腑的概念:臟腑是人十體五臟(心、肺、脾、肝、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十胱、三焦)和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

其主要是人十體內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實體臟器,它是在古代的歷史條件下,運用解剖學的方法,實際觀察、測量而來的。

如《靈樞·五十營》對人十體呼吸的計量,《靈樞『骨度》對人十體骨骼的計量,以及《靈樞·腸胃》和《靈樞·平人絕谷》等對人十體器官的計量等等。

《靈樞·腸胃》關於人十體食道與大小腸長度比為1:35.5,與現代解剖學所定長度比例1:37基本吻合。

可見,當時解剖學記載是符合實際的,其計量也是很十精十細的。

但中醫學研究臟腑主要不是從解剖學的臟腑實體器官出發,而是以整體功能為基礎,以顯現於外的功能現象和聯繫為基礎來確定臟腑的概念。

因此,臟腑是一個形態與功能的綜合概念,不僅具有解剖學意義,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十體的功能模型。

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根據生理功能特點,臟腑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府三類。

五臟:心、肝、脾、肺、腎合稱五臟。

從形象上看,五臟屬於實體十性十器官;從功能上看,五臟是主「藏十精十氣」,即生化和貯藏氣血、津十液、十精十氣等十精十微物質,主持複雜的生命活動。

所以說:「五臟者,藏十精十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臟別論》)。

滿,指十精十氣盈十滿;實,指水谷充實。

滿而不能實,就是說五臟貯藏的都是十精十氣,而不是水谷或廢料。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十胱、三焦合稱六腑。

府通「腑」,有府庫之意。

從形象上看,六腑屬於管腔十性十器官;從功能上看,六腑是主「傳化物」,即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十洩糟粕,主要是對飲食物起消化、吸收、輸送、·排十洩的作用。

所以說:「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臟別論》)。

六腑傳導、消化飲食物,經常充盈水谷,而不貯藏十精十氣。

因傳化不藏,故雖有積實而不能充滿。

但應指出,所謂五臟主藏十精十氣,六腑傳化糟粕,僅是相對地指出髒和腑各有所主而已。

實際上,五臟中亦有濁氣,六腑中亦有十精十氣,髒中的濁氣,由腑輸瀉而出,腑中的十精十氣,輸於髒而藏之。

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合稱奇恆之府。

奇者異也,恆者常也。

奇恆之府,形多中空,與腑相近,內藏十精十氣,又類於髒,似髒非髒,似腑非腑,故稱之為「奇恆之府」。

所以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十陰十而像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素問·五臟別論》)。

髒象學說的內容主要為臟腑、形體和官竅等。

其中,以臟腑,特別是五臟為重點。

五臟是生命活動的中心,六腑和奇恆之府均隸屬於五臟。

因此,五臟理論是髒象學說中最重要的內容。

形體,其廣義者,泛指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組織,包括頭、軀幹和臟腑在內;其狹義者,指皮、肉、筋、骨、脈五種組織結構,又稱五體。

官竅,官指機體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唇、鼻、舌,又稱五官,它們分屬於五臟,為五臟的外候。

竅,有孔十穴十、苗竅之意,是人十體與外界相通連的窗口。

官必有竅,竅多成官,故宮竅並稱。

竅有七竅,七竅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

五臟的十精十氣分別通達於七竅。

九竅又稱九宮,指七竅又前十陰十和後十陰十而言。

髒象學說的特點: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是髒象學說的基本特點。

髒象學說的研究對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人十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極其複雜的有機整體。

人十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在形態結構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協調,在物質代謝上互相聯繫,在病理上互相影響。

人十體的生理病理又與外界環境相通應,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物質與代謝、局部與整體、人十體與環境的統一。

以五臟為中心,從系統整體的觀點來把握人十體,是髒象學說的基本特點。

髒象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劑、藥物、預防等各個方面,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