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後果,可以在一定條件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

中醫基礎理論

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

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原因和結果可以相互十十交十十替和相互轉化。

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後果,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另一些變化的原因,成為繼發十性十致病因素。

痰飲、瘀血、結石都是在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產物。

它們滯留體內而不去,又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引起各種新的病理變化,因其常繼發於其他病理過程而產生,故又稱「繼發十性十病因」。

一、痰飲

(一)痰飲的基本概念

1.痰飲的病因學含義:痰飲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

這種病理產物一經形成,就作為一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故痰飲是繼發十性十病因之一。

痰飲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結果的統一體。

一般說來,痰得十陽十氣煎熬而成,煉液為痰,濃度較大,其質稠粘;飲得十陰十氣凝聚而成,聚水為飲,濃度較小,其質清稀。

故有「積水為飲,飲凝為痰」,「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痰熱而飲寒」之說。

在傳統上,痰飲有有形和無形、狹義和廣義之分。

(1)有形的痰飲:有形的痰飲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實質十性十的痰濁和水飲而言。

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嘔洩而出之水飲痰濁等。

(2)無形的痰飲:無形的痰飲是指由痰飲引起的特殊症狀和體征,只見其症,不見其形,看不到實質十性十的痰飲,因無形可征,故稱無形之痰飲。

其作用於人十體,可表現出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噁心嘔吐、神昏譫狂等,多以苔膩、脈滑為重要臨十床十特徵。

(3)狹義的痰飲:狹義的痰飲是指肺部滲出物和呼吸道的分十泌物,或咳吐而出,或嘔惡而出,易於被人們察覺和理解,又稱之為外痰。

(4)廣義的痰飲:廣義的痰飲泛指由水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及其病理變化和臨十床十症狀,不易被人察覺和理解,又稱之為內痰。

總之,痰飲不僅指從呼吸道咳出來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痰飲作用於機體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體征。

這兩方面,前者易於領會而後者卻難以理解,但後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痰、飲、水、濕同源而異流,都是由於人十體津十液的運行、輸布、傳化失調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動因。

四者皆為十陰十邪,具有十陰十邪的一般十性十質。

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其中痰、飲、水三者的區別是: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更清者為水。

2.痰飲的病證學含義:痰飲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

其廣義者為痰飲病證的總稱;其狹義者為飲證之一,系飲邪停於胃腸所致者。

(二)痰飲的形成

痰飲多由外感六十婬十,或飲食及七情所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

因肺、脾、腎及三焦與水液代謝關係密切,肺主宣降,敷布津十液,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十陽十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

故肺、脾、腎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飲。

痰飲形成後,飲多留積於腸胃、胸脅及肌膚;痰則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而筋骨皮肉,氾濫橫溢,無處不到。

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為因果,為害甚廣,從而形成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

(三)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礙經脈氣血運行:痰飲隨氣流行,機體內外無所不至。

若痰飲流注經絡,易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十體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

若結聚於局部,則形成瘰癘、痰核,或形成十陰十疽、流注等。

「瘰癘」是指發生於頸部、下頜部的淋巴結結核。

小者為瘰,大者為癘,以其形狀纍纍如珠故名。

「痰核」是指發生在頸項、下頜及四肢等部位的結塊,不紅不腫,不硬不痛,常以單個出現皮下,以其腫硬如核大,故名痰核。

「疽」為發於肌肉筋骨間之瘡腫。

其漫腫平塌,皮色不變,不熱少痛者為「十陰十疽」。

「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發生於較深部組織的一種化膿十性十疾病。

2.阻滯氣機升降出入:痰飲為水濕所聚,停滯於中,易於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

例如,肺以清肅下降為順,痰飲停肺,使肺失宣肅,可出現胸悶、咳嗽、喘促等。

胃氣宜降則和,痰飲停留於胃,使胃失和降,則出現噁心嘔吐等。

3.影響水液代謝:痰飲本為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其一旦形成之後,便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反過來作用於機體,進一步影響肺、脾、腎的水液代謝功能。

如寒飲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濕困脾,可致水濕不運;飲停於下,影響腎十陽十的功能,可致蒸化無力。

從而影響人十體水液的輸布和排十洩,使水液進一步停聚於體內,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更為嚴重。

4.易於蒙蔽神明:痰濁上擾,蒙蔽清十陽十,則會出現頭昏目眩、十精十神不振、痰迷心竅,或痰火擾心、心神被蒙,則可導致胸悶心悸、神昏譫妄,或引起癲狂癰等疾病。

5.症狀複雜,變幻多端:從發病部位言,飲多見於胸腹四肢,與脾胃關係較為密切。

痰之為病,則全身各處均可出現,無處不到,與五臟之病均有關係,其臨十床十表現也十分複雜。

一般說來,痰之為病,多表現為胸部痞悶、咳嗽、痰多、噁心、嘔吐腹瀉、心悸、眩暈、癲狂、皮膚麻木、關節疼痛或腫脹、皮下腫塊,或潰破流膿,久而不愈。

飲之為害,多表現為咳喘、水腫、疼痛、洩瀉等。

總之,痰飲在不同的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變化多端,其臨十床十表現,可歸納為咳、喘、悸、眩、嘔、滿、腫、痛八大症。

二、瘀血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瘀血,又稱蓄血、惡血、敗血、蝦血。

瘀乃血液停積,不能活動之意。

所謂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機體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這種病理產物一經形成,就成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在於體內。

故瘀血又是一種繼發十性十的致病因素。

瘀血證則是由瘀血而引起的各種病理變化,臨十床十上表現出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征。

一般認為,因瘀致病的叫「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先瘀後病者為病因,先病後瘀者為病理。

這種區別似無重要的意義,故統稱「瘀血」。

(二)瘀血的形成

1.外傷:各種外傷,諸如跌打損傷、負重過度等,或外傷肌膚,或內傷臟腑,使血離經脈,停留體內,不能及時消散或排十出體外,或血液運行不暢,從而形成瘀血。

2.出十血:或因出十血之後,離經之血未能排十出體外而為瘀,所謂「離經之血為瘀血」。

或因出十血之後,專事止澀,過用寒涼,使離經之血凝,未離經之血郁滯不暢而形成瘀血。

3.氣虛:載氣者為血,運血者為氣。

氣行血行,氣虛運血無力,血行遲滯致瘀。

或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溢脈外而為瘀,此為因虛致瘀。

4.氣滯: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氣滯必致血瘀。

5.血寒:血得十溫十則行,得寒則凝。

感受外寒,或十陰十寒內盛,使血液凝澀,運行不暢,則成瘀血。

6.血熱:熱人營血,血熱互結,或使血液粘滯而運行不暢,或熱灼脈絡,血溢於臟腑組織之間,亦可導致瘀血。

可見,寒熱傷及血脈均可致瘀。

7.情緒和生活失宜:情志內傷,亦可導致血瘀,多因氣鬱而致血瘀。

此外,飲食起居失宜也可導致血瘀而變生百病。

綜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內傷因素,導致氣血功能失調而形成瘀血;二是由於各種外傷或內出十血等外傷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點

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產生疼痛、出十血、經脈淤塞不通、,臟腑發生症積,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十良後果。

瘀血的病證雖然繁多,但臨十床十表現的共同特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晝輕夜重的特徵,病程較長。

2.腫塊:腫塊固定不移,在體表色青紫或青黃,在體內為症積,較硬或有壓痛。

3.出十血:血色紫暗或夾有瘀塊。

4.紫紺:面部、口十唇、爪甲青紫。

5.舌質紫暗:(或瘀點瘀斑)是瘀血最常見的也是最敏十感的指征。

6.脈細澀沉弦或結代。

此外,面色黧黑、肌膚甲錯、皮膚紫癜、十精十神神經症狀(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較為多見。

在臨十床十上判斷是否有瘀血存在,除掌握上述瘀血特徵外,可從以下幾點分析之:

(1)凡有瘀血特徵者;

(2)發病有外傷、出十血、月十經胎產史者;

(3)瘀血徵象雖不太明顯,但屢治無效,或無瘀血證之前久治不愈者;

(4)根據「初病在經,久病人絡」,「初病在氣,久病人血」,「氣滯必血瘀」等理論,疾病久治不愈(除活血化瘀療法外),雖無明顯的瘀血也可考慮有瘀血的存在。

(四)常見瘀血病證

瘀血致病相當廣泛,其臨十床十表現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異。

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心痛、口十唇指甲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十經不調、痛經、閉十經、經色紫色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脫骨疽;瘀阻肢十體肌膚局部,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三、結石

(一)結石的概念

結石,是指停滯於臟腑管腔的堅十硬如石的物質,是一種砂石樣的病理產物。

其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停滯體內,又可成為繼發的致病因素,引起一些疾病。

(二)結石的形成

結石的成因較為複雜,機制亦不甚清楚。

下列一些因素可能起著較重要的作用。

1.飲食不當:偏嗜肥甘厚味,影響脾胃運化,蘊生濕十熱,內結於膽,久則可形成膽結石;濕十熱下注,蘊結於下焦,日久可形成腎結石或膀十胱結石。

若空腹多吃柿子,影響胃的受納通降,又可形成胃結石。

此外,某些地域的飲水中含有過量或異常的礦物及雜質等,也可能是促使結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情志內傷:情十欲不遂,肝氣鬱結,疏洩失職,膽氣不達,膽汁鬱結,排十洩受阻,日久可煎熬而成結石。

3.服藥不當:長期過量服用某些藥物,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或藥物瀦留殘存體內,誘使結石形成。

4.其他因素:外感六十婬十、過度安逸等,也可導致氣機不利,濕十熱內生,形成結石。

此外,結石的發生還與年齡、十性十別、體質和生活十習十慣有關。

(三)結石的致病特點

結石停聚,阻滯氣機,影響氣血,損傷臟腑,使臟腑氣機壅塞不通,而發生疼痛,為其基本特徵。

1.多發於膽、胃、肝、腎、膀十胱等臟腑:肝氣疏洩,關係著膽汁的生成和排十洩;腎的氣化,影響尿液的生成和排十洩,故肝腎功能失調易生成結石。

且肝合膽,腎合膀十胱,而胃、膽、膀十胱等均為空腔十性十器官,結石易於停留,故結石為病,多為肝、膽結石,腎、膀十胱結石和胃結石。

也可發生於眼(角膜結石、前房結石)、鼻(鼻石)、耳(耳石)等部位。

2.病程較長,輕重不一:結石多半為濕十熱內蘊,日久煎熬而成,故大多數結石的形成過程緩慢而漫長。

結石的大小不等,停留部位不一,其臨十床十表現各異。

一般來說,結石小,病情較輕,有的甚至無任何症狀;結石過大,則病情較重,症狀明顯,發作頻繁。

3.阻滯氣機,損傷脈絡:結石為有形實邪,停留體內,勢必阻滯氣機,影響氣血津十液運行。

可見局部脹悶酸痛等,程度不一,時輕時重。

甚則結石損傷脈絡而出十血。

4.疼痛:結石引起的疼痛,以陣發十性十為多,亦呈持續十性十,或為隱痛、脹痛,甚或絞痛。

疼痛部位常固定不移,亦可隨結石的移動而有所變化。

結石十性十疼痛具有間歇十性十特點,發作時劇痛難忍,而緩解時一如常人。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