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十五別絡:別絡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

中醫基礎理論

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

絡脈有別絡、孫絡、浮絡之分。

十五別絡:別絡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經脈在四肢各分出的絡,軀幹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及脾之大絡。

十五別絡的功能是加強表裡十陰十陽十兩經的聯繫與調節作用。

孫絡:孫絡是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

浮絡:浮絡是浮行於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一)命名原則

內為十陰十,外為十陽十:十陰十陽十理論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經絡系統亦以十陰十、十陽十來命名。

其分佈於肢十體內側面的經脈為十陰十經,分佈於肢十體外側面的經脈為十陽十經。

一十陰十一十陽十衍化為三十陰十三十陽十,相互之間具有相對應的表裡相合關係,即肢十體內側面的前、中、後,分別稱為太十陰十、厥十陰十、少十陰十;肢十體外側面的前、中、後分別稱為十陽十明、少十陽十、太十陽十。

髒為十陰十,腑為十陽十:內臟「藏十精十氣而不瀉」者為髒,為十陰十,「傳化物而不藏」者稱腑,為十陽十。

每一十陰十經分別隸屬於一髒,每一十陽十經分別隸屬於一腑,各經都以臟腑命名。

上為手,下為足:分佈於上肢的經脈,在經脈名稱之前冠以「手」字;、分佈於下肢的經脈,在經脈名稱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體名稱

十二經脈根據各經所聯繫的臟腑的十陰十陽十屬十性十以及在肢十體循行部位的不同;具體分為手三十陰十經;手三十陽十經、足三十陰十經、足三十陽十經四組。」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手太十陰十肺經、手厥十陰十心包經、手少十陰十心經、手十陽十明大腸經、手少十陽十三焦經、手太十陽十小腸經、足太十陰十脾經、足厥十陰十肝經、足少十陰十腎經、足十陽十明胃經、足少十陽十膽經、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

循行分佈於上肢的稱手經,循行分佈於下肢的稱足經。

分佈於四肢內側的(上肢是指屈側)稱為十陰十經,屬髒;分佈於四肢外側(上肢是指伸側)的稱十陽十經,屬腑。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和十十交十十接規律

(一)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手三十陰十經循行的起點是從胸部始,經脯(上臂內側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十陽十經從手指端循臂指(經十穴十名)而上行於頭面部;足三十陽十經,從頭面部下行,經軀幹和下肢而止於足趾間;足三十陰十經脈,從足趾間上行而止於胸腹部。

「手之三十陰十,從胸走手;手之三十陽十,從手走頭;足之三十陽十,從頭走足;足之三十陰十,從足走腹。」

這是對十二經脈走向規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經脈的十十交十十接規律

十陰十經與十陽十經十十交十十接:即阻經與十陽十經在四肢部銜接。

如手太十陰十肺經在食指端與手十陽十明大腸經相十十交十十接;手少十陰十心經在小指與手太十陽十小腸經相十十交十十接;手厥十陰十心包經由掌中至無名指端與手少十陽十三焦經相十十交十十接;足十陽十明胃經從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與足太十陰十脾經相十十交十十接;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從足小趾斜走足心與足少十陰十腎經相十十交十十接;足少十陽十膽經從跗上分出,至大趾與足厥十陰十肝經相十十交十十接。

十陽十經與十陽十經十十交十十接:即同名的手足三十陽十經在頭面相十十交十十接。

如手足十陽十明經都通於鼻,手足太十陽十經皆通於目內眥,手足少十陽十經皆通於目外眥。

十陰十經與十陰十經十十交十十接:即十陰十經在胸腹相十十交十十接。

如足太十陰十經與手少十陰十經十十交十十接於心中,足少十陰十經與手厥十陰十經十十交十十接於胸中,足厥十陰十經與手太十陰十經十十交十十接於肺中等。

走向與十十交十十接規律之間亦有密切聯繫,兩者結合起來,則是:手三十陰十經,從胸走手,十十交十十手三十陽十經;手三十陽十經,從手走頭,十十交十十足三十陽十經;足三十陽十經,從頭走足,十十交十十足三十陰十經;足三十陰十經,從足走腹(胸),十十交十十手三十陰十經,構成一個「十陰十陽十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徑路,這就是十二經脈的走向和十十交十十接規律。

總之,十二經的循行,凡屬六髒(五臟加心包)的經脈稱為「十陰十經」,多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

上肢內側者為手三十陰十經,由胸走手;下肢內側者為足三十陰十經,由足走腹(胸)。

凡屬六腑的經脈稱為「十陽十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及頭面、軀幹。

上肢外側者為手三十陽十經,由手走頭;卞肢外側者為足三十陽十經,由頭走足:十陽十經行於外側,十陰十經行於內側。

三、十二經脈的分佈和表裡關係

(一)十二經脈的分佈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是有一定規律的。

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十陽十經止於頭面,足三十陽十經起於頭面,手三十陽十經與足三十陽十經在頭面部十十交十十接,所以說:「頭為諸十陽十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佈的特點是:手足十陽十明經分佈於面額部;手太十陽十經分佈於面頰部;手足少十陽十經分佈於耳顳部;足太十陽十經分佈於頭頂、枕項部。

另外,足厥十陰十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佈規律是:十陽十明在前,少十陽十在側,太十陽十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佈的一般規律是:足三十陰十與足十陽十明經分佈在胸、腹部(前),手三十陽十與足太十陽十經分佈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十陰十、足少十陽十與足厥十陰十經分佈在腋、脅、側腹部(側)。

具體分佈特點如表5-3。

┌────────┬───────┬───────┬───────┐

│ 部 位 │ 第一側線 │ 第二側線 │ 第三側線 │

├──┬─────┼───────┼───────┼───────┤

│ │ 胸部 │足少十陰十腎經(距│足十陽十明胃經(距│足太十陰十脾經(距│

│ │ │胸正中線二寸)│胸正中線四寸)│胸正中線六寸)│

│ ├─────┼───────┼───────┼───────┤

│前 │ │ │ │足太十陰十脾經(距│

│ │ 腹部 │足少十陰十腎經(距│足十陽十明胃經(距│腹正中線四寸)│

│ │ │腹正中線半寸)│腹正中線二寸)│足厥十陰十肝經從少│

│ │ │ │ │腹斜向上到脅 │

├──┼─────┼───────┴───────┴───────┤

│ │ 肩胛部 │ 手三十陽十經 │

│ ├─────┼───────┬───────┬───────┤

│後 │ │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 │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 │ │

│ │背、腰部 │(距背正中線一│(距背正中線三│ │

│ │ │寸半) │寸) │ │

├──┼─────┼───────┴───────┴───────┤

│ │ 腋部 │ 手三十陰十經 │

│側 ├─────┼───────────────────────┤

│ │脅、側腹部│ 足少十陽十膽經、足厥十陰十肝經 │

└──┴─────┴───────────────────────┘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佈的一般規律是:十陰十經分佈在四肢的內側面,十陽十經分佈在外側面。

┌───────────┬───────────────┬─────────┐

│ │ 內 側 │ 外 側 │

├─────┬─────┼───────────────┼─────────┤

│ │ 前 │ 太十陰十經(肺) │ 十陽十明經(大腸)│

│ ├─────┼───────────────┼─────────┤

│ 手 │ 中 │ 厥十陰十經(心包) │ 少十陽十經(三焦)│

│ ├─────┼───────────────┼─────────┤

│ │ 後 │ 少十陰十經(心) │ 太十陽十經(小腸)│

├─────┼─────┼───────────────┼─────────┤

│ │ 前 │ 太十陰十經(脾) │ 十陽十明經(胃) │

│ ├─────┼───────────────┼─────────┤

│ 足 │ 中 │ 厥十陰十經(肝) │ 少十陽十經(膽) │

│ ├─────┼───────────────┼─────────┤

│ │ 後 │ 少十陰十經(腎) │ 太十陽十徑(膀十胱)│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

至內躁八寸處十十交十十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手足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係,即「足太十陽十與少十陰十為表裡,少十陽十與厥十陰十為表裡,十陽十明與太十陰十為表裡,是足之十陰十陽十也。

手太十陽十與少十陰十為表裡,少十陽十與心主(手厥十陰十心包經)為表裡,十陽十明與太十陰十為表裡,是手之十陰十陽十也。」

相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十十交十十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十陰十陽十表裡相合關係。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繫,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髒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

在治療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十穴十經常十十交十十叉。

四、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氣血流動不息,向各處灌注的意思。

經絡是人十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而十二經脈則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氣血在十二經脈內流動不息,循環灌注,分佈於全身內外上下,構成了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又名十二經脈的流注。

其流注次序為:

從手太十陰十肺經開始,依次流至足厥十陰十肝經,再流至手太十陰十肺經。

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十陰十陽十相貫,如環無端」的十二經脈整體循行系統。

(一)手太十陰十肺經

1.循行部位:手太十陰十肺經起於中脘部,下行至臍(水分十穴十)附近絡於大腸,復返向上沿著胃的上口,穿過橫膈膜,直屬於肺,上至氣管、喉嚨,沿鎖骨橫行至腋下(中府、雲門二十穴十),沿著上肢內側前緣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進入寸口,經大魚際部,至拇指橈側尖端(少商十穴十)。

2.分支:從腕後(列缺十穴十)分出,前行至食指橈側尖端(商十陽十穴十),與手十陽十明大腸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肺,絡大腸,通過橫膈,並與胃和腎等有聯繫。

(二)手十陽十明大腸經

1.循行部位:手十陽十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撓側尖端(商十陽十穴十),沿食指撓側上行,經過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前,經肩盂十穴十(肩端都),過肩後,至項後督脈的大椎十穴十(第七頸椎棘突下),前行內人足十陽十明經的缺盆十穴十(鎖骨上窩),絡於肺,下行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2.分支:從缺盆上行,經頸旁(天鼎、扶突)至面頰,入下齒齦中,復返出來夾口角,通過足十陽十明胃經地倉十穴十,繞至上唇鼻中央督脈的水溝十穴十(人中),左脈右行,右脈左行,分別至鼻孔兩旁(迎香十穴十),與足十陽十明胃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大腸,絡肺,並與胃經有直接聯繫。

(三)足十陽十明胃經

1.循行部位:足十陽十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十穴十),上行至鼻根十部,旁行人跟內角會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睛明十穴十),向下沿鼻的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齦內,復出繞過口角左右相十十交十十於頦唇溝(承漿十穴十),再向後沿著下頜出大迎十穴十,沿下領角(頰車十穴十),上行耳前,經顴弓上行,沿著前髮際,到達前額(會神庭十穴十)。

2.分支

面部分支:從大迎十穴十前方下行到人迎十穴十,沿喉嚨旁進入缺盆,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會任脈的上脘、中脘),絡於脾。

缺盆部直行脈:從缺盆下行,沿十乳十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沿中線旁開二寸),至鼠蹊部的氣沖(又名氣街)十穴十。

胃下口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層,下行至氣街十穴十,與來自缺盆的直行脈會合於氣沖(氣街十穴十)。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十腿前側(髀關十穴十);沿下肢外側前緣,經過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第二足趾外側(厲兌十穴十)。

脛部分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十穴十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側端。

足背分支:從足背(沖十陽十穴十)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隱白十穴十),與足太十陰十脾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胃,絡脾,並與心和小腸有直接聯繫。

(四)足太十陰十脾經

1.循行部位:足太十陰十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十穴十),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面(商丘十穴十),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緣上行,至內踝上八寸處(漏谷十穴十)走出足厥十陰十肝經前面,經膝股內側前緣至衝門十穴十,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橫膈,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於舌根,散於舌下。

2.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橫膈,於任脈的膻中十穴十處注入心中,與手少十陰十心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脾,絡胃,與心、肺等有直接聯繫。

(五)手少十陰十心經

1.循行部位:手少十陰十心經起於心中,出來屬於「心繫」(心繫,指;心臟與其他臟器相聯繫的脈絡),向下通過橫膈至任脈的下脘十穴十附近,絡小腸。

2.分支

心繫向上的分支:從心繫上行,夾咽喉,經頸、顏面深部聯繫於「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

心繫直行的分支:復從心繫,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下(極泉十穴十),沿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十陰十、手厥十陰十經之後,下向肘內(少海十穴十),沿前臂內側後緣至腕部尺側(神門十穴十),進入掌內後緣(少府十穴十),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衝十穴十),十十交十十於手太十陽十小腸經。

3.聯繫臟腑:屬心,絡小腸,與肺、脾、肝、腎有聯繫。

(六)手太十陽十小腸經

1.循行部位:手太十陽十小腸經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十穴十),沿手掌尺側,直上過腕部外側(十陽十谷十穴十),沿前臂外側後緣上行,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小海十穴十),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後面(肩貞十穴十),繞行於肩胛岡上窩(肩中俞)以後,十十交十十會於督脈之大椎十穴十,從大椎向前經足十陽十明經的缺盆,進入胸部深層,下行至任脈的膻中十穴十處,絡於心,再沿食道通過橫膈,到達胃部,直屬小腸。

2.分支.

缺盆分支:從缺盆沿著頸部向上至面頰部(顴醪十穴十),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聽宮十穴十)。

頰部分支:從頰部,斜向目眶下緣,直達鼻根進入內眼角(睛明十穴十),與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小腸,絡心,與胃有聯繫。

(七)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

1.循行部位: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起於內眼角(睛明十穴十),上過額部,直至巔頂十十交十十會於督脈的百會十穴十。

2.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巔頂(百會十穴十)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後直行分支:從巔頂下行(至腦戶十穴十)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十穴十)。

下分為兩支: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十穴十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十肉,絡於腎,下屬膀十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於十臀十部,經大十腿後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十臀十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十穴十),沿大十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於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崑崙十穴十),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十陰十穴十),與足少十陰十腎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膀十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繫。

(八)足少十陰十腎經

1.循行部位:足少十陰十腎經起於足小趾端,斜向於足心(湧十泉十穴十),出於舟骨粗隆下(然骨十穴十),經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上行,出堝窩內側,直至大十腿內側後緣,人脊內,穿過脊柱,屬腎,絡膀十胱。

2.分支

腰部的直行分支:從腎上行,通過肝臟,上經橫膈,進入肺中,沿喉嚨,上至舌根兩側。

肺部的分支:從肺中分出,絡於心,流注於胸中(膻中十穴十),與手厥十陰十心包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腎,絡膀十胱,與肝、肺、心有直接聯繫。

(九)手厥十陰十心包經

1.循行部位:手厥十陰十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於心包絡,通過橫膈,依次循序下行,通過胸部、上腹、下腹,聯絡三焦。

2.分支

胸部分支:從胸中出於脅部,經腋下三寸處(天池十穴十),上行至腋窩,沿上肢內側,於手太十陰十、手少十陰十之間,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過腕部,人掌心(勞宮十穴十),到達中指橈側末端(中沖十穴十)。

掌中分支:從掌中(勞宮十穴十)分出,沿著無名指尺側至指端(關沖十穴十),與手少十陽十三焦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心包,絡三焦。

(十)手少十陽十三焦經

1.循行部位:手少十陽十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關沖十穴十),沿無名指尺側緣,上過手背,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直上穿過肘部,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十十交十十出足少十陽十經的後面,進入缺盆,於任脈的膻中十穴十處散絡於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廣泛遍屬三焦。

2.分支

胸中分支:從膻中十穴十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項後與督脈的大椎十穴十十十交十十會,上走至項部,沿耳後(翳風十穴十)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頰部,至眼眶下(顴醪十穴十)。

耳部分支:從耳後(翳風十穴十)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過聽宮、耳門等十穴十),經過上關十穴十前,在面頰部與前一分支相十十交十十。

上行至眼外角,與足少十陽十膽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三焦,絡心包。

(十一)足少十陽十膽經

1.循行部位:足少十陽十膽經起於眼外角(瞳子醪十穴十),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完骨十穴十),外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十陽十白十穴十),復返向耳後(風池十穴十),再沿頸部側面行於少十陽十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後,十十交十十出於少十陽十三焦經之後,行人缺盆部。

2.分支

耳部分支:從耳後(完骨十穴十)分出,經手少十陽十的翳風十穴十進入耳中,過手太十陽十經的聽宮十穴十,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後方。

眼外角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領部足十陽十明經的大迎十穴十附近,與手少十陽十經分佈於面頰部的支脈相合,其經脈向下覆蓋於頰車十穴十部,下行頸部,與前脈會合於缺盆後,下入胸中,穿過橫膈,絡肝,屬膽,沿脅裡淺出氣街(腹股十溝動脈處),繞十陰十部十毛十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環跳十穴十)。

缺盆部直行分支:從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窩,沿胸側部,經過季脅,下行至髖關節部(環跳十穴十)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十腿外側,出膝關節外側,行於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側進入第四足趾外側端(足竅十陰十穴十)。

足背分支:從足背(臨泣十穴十)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於趾背毫十毛十部,接足厥十陰十肝經。

3.聯繫臟腑:屬膽,絡肝,與心有聯繫。

(十二)足厥十陰十肝經

1.循行部位:足厥十陰十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十毛十處(大敦十穴十),沿足背內側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十穴十),上行小腿內側(經過足太十陰十脾經的三十陰十十十交十十),至內踝上八寸處十十交十十出於足太十陰十脾經的後面,至膝胭內側(曲泉十穴十)沿大十腿內側中線,進入十陰十毛十中,環繞過生十殖器,至小腹,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通過橫膈,分佈於脅肋部,沿喉嚨之後,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眼球後的脈絡聯繫),上經前額到達巔頂與督脈十十交十十會。

2.分支

目系分支:從目系走向面頰的深層,下行環繞口十唇之內。

肝部分支:從肝分出,穿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十十交十十於手太十陰十肺經)。

3.聯繫臟腑:屬肝,絡膽,與肺、胃、腎、腦有聯繫。

[附]十二經循行歌

1.手太十陰十肺經

手太十陰十肺中焦起,下絡大腸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

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鬧內縈,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十十交十十十陽十明經,

前於心與心包脈,下肘循臂骨上廉。

2.手十陽十明大腸經

手十陽十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起商十陽十,循指上廉人合谷,兩骨兩筋中間行,

循臂人肘上鬧外,肩盂前廉柱骨旁,支從缺盆上入頸,斜貫兩頰下齒當,

會此下人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挾口人中十十交十十左右,上挾鼻孔盡迎香。

3.足十陽十明胃經

足十陽十明胃起鼻頸,互十十交十十旁約足太十陽十,下至氣街中而合,遂下髀關伏兔逢,

下循鼻外人上齒,挾口環唇十十交十十承漿,膝臏之中循脛外,足跗中指內間疼,

頤後大迎頰車游,耳前髮際至額顱,支者下膝三寸別,下人中指外間列,

支循喉嚨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州,又有支者別跗上,大指之間太十陰十接,

直者下十乳十挾臍沖,支從胃口腹裡通。

4.足太十陰十脾經

太十陰十脾起足大趾,循趾內側白肉際,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上膈通,

過核骨後內踝前,上踹循脛膝股裡,挾咽連舌散舌下,支者從胃注心宮。

5.手少十陰十心經

手少十陰十脈起心中,下膈直絡小腸呈,下腋循歸後廉出,太十陰十心主之後行,

支者挾咽系目系,直從心繫上肺騰,下肘循臂抵掌後,銳骨之端小指停。

6.手太十陽十小腸經

手太十陽十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下膈抵胃屬小腸,支從缺盆上頸頰,

循手上腕出髁中,上臂骨出肘內側,至目銳眥入耳中,支者別頰斜上頤,

兩筋之間歸後廉,出肩解而繞肩胛,抵鼻至於目內眥,絡顴與足太十陽十接,

十十交十十肩之上入缺盆,直絡心中循咽嗌。

7.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經

足太十陽十經膀十胱脈,目內眥上額十十交十十巔,絡腎正屬膀十胱腑,一支貫十臀十入胭傳,

支者從巔入耳角,直者從巔入腦間,一支從膊別貫胛,挾肩循髀合胭行,

還出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循膂旋,貫踹出踝循京骨,小指外側接至十陰十。

8.足少十陰十腎經

足腎經脈屬少十陰十,斜從小指趨足心,直者從腎貫肝膈,人肺挾舌喉嚨循,

出於然谷循內踝,入跟上踹胭內尋,支者從肺絡心上,注胸十十交十十於手厥十陰十,

上股後廉直貫脊,屬腎下絡膀十胱深。

9.手厥十陰十心包絡經

手厥十陰十經心主標,心包下膈絡三焦,太十陰十少十陰十中間走,入肘下臂兩筋招,

起自胸中支出脅,下腋三寸循孺迢,行掌心出中指末,支從小指次指十十交十十。

10.手少十陽十三焦經

手少十陽十經三焦脈,起於小指次指端,循屬三焦支膻中,從缺上項系耳上,

兩指之間循表腕,出臂兩骨行外關,下行耳頰至順際,支從耳後耳中存,

上行貫肘循孺外,上肩十十交十十出少十陽十寰,出走耳前十十交十十兩頰,至目銳眥膽經論,

人缺盆而布膻中,上絡心包下膈從。

11.足少十陽十膽經

足少十陽十脈膽經傳,起於兩目銳眥邊,人髀厭中脈來橫,直者缺盆下腋胸,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十陽十前,季脅下合髀厭中,下循髀十陽十膝外廉,

至肩卻出少十陽十後,十陽十明缺盆之外旋,下於外輔骨之前,直抵絕骨出外踝,

支者耳後人耳中,出走耳前銳眥逢,循跗人小次趾間,支別跗上人十大趾,

支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十陽十抵順宮,循趾歧骨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十毛十,

下加頰車下頸行,合於缺盆胸中承,足厥十陰十經於此連,貫膈絡肝原屬膽,

脅裡氣街十毛十際縈。

12.足厥十陰十肝經

足厥十陰十肝脈所終。

起於大趾十毛十際叢,上人頏顙連目系,出額會督頂巔逢,

循足跗上上內踝,出太十陰十後人胭中,其支復從目系出,下行頰裡十十交十十環唇,

循股入十毛十繞十陰十器,上抵小腹挾胃通,支者出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乃十十交十十宮,

屬肝絡膽上貫膈,佈於脅肋循喉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