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經絡,是經和絡的總稱。經,又稱經脈,有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

中醫基礎理論

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

一、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經和絡的總稱。

經,又稱經脈,有路徑之意。

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主幹。

故曰:「經者,逕也。」

經脈大多循行於人十體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絡,又稱絡脈,有網絡之意。

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

故曰:「支而橫出者為絡。」

絡脈縱橫十十交十十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

經絡相貫,遍佈全身,形成一個縱橫十十交十十錯的聯絡網,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複雜的聯絡十十交十十會,組成了經絡系統,把人十體五臟六腑、肢十體官竅及皮肉筋骨等組織緊密地聯結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保證了人十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所以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人十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

二、經絡系統

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構成的。

經脈和絡脈是它的主體。

(一)經脈系統

1.十二經脈

正經:正經有十二,即手三十陰十經、足三十陰十經、手三十陽十經、足三十陽十經,共四組,每組三條經脈,合稱十二經脈。

十二經別: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別出的正經,它們分別起於四肢,循行於體內,聯繫臟腑,上出頸項淺部。

十陽十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上達頭面後,仍回到本經;十陰十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上達頭面後,與相為表裡的十陽十經相合。

為此,十二經別不僅可以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繫,而且因其聯繫了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從而補充了正經之不足。

十二經筋: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十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是十二經脈循行部位上分佈於筋十肉系統的總稱,它有聯綴百骸,維絡週身,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部位上的反應區。

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於十二經,稱為「十二皮部」。

2.奇經:奇經有八,即督脈、任脈、衝脈,帶脈、十陰十驕脈、十陽十驕脈、十陰十維脈、十陽十維脈,合稱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全身氣血盛衰的作用。

(二)絡脈系統

絡脈有別絡、孫絡、浮絡之分。

十五別絡:別絡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經脈在四肢各分出的絡,軀幹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及脾之大絡。

十五別絡的功能是加強表裡十陰十陽十兩經的聯繫與調節作用。

孫絡:孫絡是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

浮絡:浮絡是浮行於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