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一、津十液的概念津十液是人十體一切正常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

中醫基礎理論

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

第四節 津十液

一、津十液的概念

津十液是人十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

津十液包括各臟腑組織的正常體十液和正常的分十泌物,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

十習十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

故曰:「汗與小十便,皆可謂之津十液,其實皆水也」(《讀醫隨筆,氣血十精十神論》)。

津十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營養物質,是構成十人十體和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人稟十陰十陽十二氣以生,有清有濁。

十陽十之清者為元氣。

十陽十之濁者為火;十陰十之清者為津十液,十陰十之濁者即為痰」(《羅氏會約醫鏡》)。

在體內,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屬於津十液範疇。

津十液廣泛地存在於臟腑、形體、官竅等器官組織之內和組織之間,起著滋潤濡養作用。

同時,津能載氣,全身之氣以津十液為載體而運行全身並發揮其生理作用。

津十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與血液的生成和運行也有密切關係。

所以,津十液不但是構成十人十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與液雖同屬水液,但在十性十狀、功能及其分佈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區別。

一般地說,十性十質清稀,流動十性十大,主要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等部位,並滲入血脈,起滋潤作用者,稱為津;其十性十較為稠厚,流動十性十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器官,起濡養作用者,稱之為液:「津十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十溫十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靈樞·五癃津十液別》)。

二、津十液的代謝

(一)津十液的生成

津十液的生成、輸布和排十洩,是一個涉及多個臟腑一系列生理活動的複雜的生理過程。

「飲入於胃,游溢十精十氣,上輸於脾,脾氣散十精十,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十胱,水十精十四布,五經並行」(《素問·經脈別論》),是對津十液代謝過程的簡要概括。

津十液來源於飲食,通過脾、胃、小腸和大腸消化吸收飲食中的水分和營養而生成的。

其具體過程是:

脾胃腐熟運化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賴游溢十精十氣而吸收水谷中部分十精十微。

「水之入胃,其十精十微灑陳於臟腑經脈,而為津十液」(《讀醫隨筆·燥濕同形同病》)。

脾主運化,賴脾氣之升清,將胃腸吸收的谷氣與津十液上輸於心肺,而後輸布全身。

故曰:「津十液與氣人於心,貫於肺,充實皮十毛十,散於百脈」(《脾胃論·脾胃勝衰論》)。

小腸主液小腸泌別清濁,吸收飲食物中大部分的營養物質和水分,上輸於脾,而布散全身,並將水液代謝產物經腎輸入膀十胱,把糟粕下輸於大腸。

大腸主津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的飲食物殘渣和剩餘水分屜,將其中部分水濃重新吸收,使殘渣形成糞便而排十出體外。

大腸通過其主津功能參與人十體內律灣的生成。

津十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導下,由胃、小腸、大腸的參與而共同完成的,但與其他臟腑也不無關係。

總之,津十液的生成取決於如下兩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充足的水飲類食物,這是生成津十液的物質基礎;其二是臟腑功能正常,特別是脾胃、大小腸的功能正常。

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異常,均可導致津十液生成不足,引起津十液虧乏的病理變化。

(二)津十液的輸布

津十液的輸布主要依靠脾、肺、腎、肝、心和三焦等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而完成的。

心主血脈「中焦蒸水谷之津十液,化而為血,獨行於經隧」(《侶山堂類辨·辨血》)。

「津十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癰疽》)。

心屬火,為十陽十中之太十陽十,主一身之血脈。

津十液和血液賴心十陽十之動力,方能正常運行,環周不休。

脾氣散十精十脾主運化水谷十精十微,通過其轉輸作用,一方面將津十液上輸於肺,由肺的宣發和肅降,使津十液輸布全身而灌溉臟腑、形體和諸竅。

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將津十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之功能,所謂「脾主為胃行其津十液」(《素問·厥論》)的作用。

肺主行水肺主行水,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

肺接受從脾轉輸而來的津十液之後,一方面通過宣發作用將津十液輸布至人十體上部和體表,另一方面,通過肅降作用,將津十液輸布至腎和膀十胱以及人十體下部形體。

腎主津十液「腎者水髒,主津十液:」(《素問·逆調論》)。

腎對津十液輸布起著主宰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腎中十陽十氣的蒸騰氣化作用,是胃「游溢十精十氣」、脾的散十精十、肺的通調水道,以及小腸的分別清濁等作用的動力,推動著津十液的輸布。

二,由肺下輸至腎的津十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清者蒸騰,經三焦上輸於肺而布散於全身,濁者化為尿液注入膀十胱。

肝主疏洩肝主疏洩,使氣機調暢,三焦氣治,氣行則津行,促進了津十液的輸布環流。

三焦決瀆三焦為「決瀆之官」,氣為水母,氣能化水布津,三焦對水液有通調決瀆之功,是津十液在體內流注輸布的通道。

津十液的輸布雖與五臟皆有密切關係,但主要是由脾、肺、腎和三焦來完成的。

脾將胃腸而來的津十液上輸於肺,肺通過宣發肅降功能,經三焦通道,使津十液外達皮十毛十,內灌臟腑,輸布全身。

(三)津十液的排十洩

津十液的排十洩與津十液的輸布一樣,主要依賴於肺、脾、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其具體排十洩途徑為:

汗、呼氣肺氣宣發,將津十液輸布到體表皮十毛十,被十陽十氣蒸騰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十出體外。

肺主呼吸,肺在呼氣時也帶走部分津十液(水分)。

尿液為津十液代謝的最終產物,其形成雖與肺、脾、腎等臟腑密切相關,但尤以腎為最。

腎之氣化作用與膀十胱的氣化作用相配合,共同形成尿液並排十出體外。

腎在維持人十體津十液代謝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所以說:「水為至十陰十,其本在腎」。

糞大腸排十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糞便中亦帶走一些津十液。

腹瀉時,大便中含水十多,帶走大量津十液,易引起傷津。

綜上所述,津十液代謝的生理過程,需要多個臟腑的綜合調節,其中尤以肺、脾、腎三髒為要,故曰:「蓋水為至十陰十,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岳全書·腫脹》)。

若三髒功能失調,則可影響津十液的生成、輸布和排十洩等過程,破壞津十液代謝的平衡,從而導致津十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液停滯,或津十液大量丟失等病理改變。

其中,尤以腎的功能最為關鍵。

故曰:「腎者水髒,主津十液」(《素問·逆調論》)。

津十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丟失而傷津化燥,甚則十陰十液虧虛,乃至脫液亡十陰十,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補十陰十液、斂液救十陰十。

津十液停聚則為濕、為飲、為水、為痰,其治當以發汗、化濕、利濕(尿)、逐水、祛痰為法。

三、津十液的功能

津十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潤濡養、化生血液、調節十陰十陽十和排十洩廢物等。

(一)滋潤濡養

津十液以水為主體,具有很強的滋潤作用,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具有營養功能。

津之與液,津之質最輕清,液則清而晶瑩,厚而凝結。

十精十、血、津、液四者在人之身,血為最多,十精十為最重,而津十液之用為最大。

內而臟腑筋骨,外而皮膚毫十毛十,莫不賴津十液以濡養。

「津亦水谷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

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液者,淖而極厚,不與氣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於骨節筋會之間,以利屈伸者。

其外出孔竅,曰涕、曰涎,皆其類也」(《讀醫隨筆·氣血十精十神論》)。

分佈於體表的津十液,能滋潤皮膚,十溫十養肌肉,使肌肉豐潤,十毛十發光澤;體內的津十液能滋養臟腑,維持各臟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竅的津十液,使口、眼、鼻等九竅滋潤;流人關節的津十液,能十溫十利關節;滲入骨髓的津十液,能充養骨髓和腦髓。

(二)化生血液

津十液經孫絡滲入血脈之中,成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

津十液使血液充盈,並濡養和滑利血脈,而血液環流不息。

故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十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癰疽》),「水人於經,其血乃成」(《脾胃論·用十藥宜忌論》)。

(三)調節十陰十陽十

在正常情況下,人十體十陰十陽十之間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

津十液作為十陰十精十的一部分,對調節人十體的十陰十陽十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臟腑之十陰十的正常與否,與津十液的盛衰是分不開的。

人十體根據體內的生理狀況和外界環境的變化,通過津十液的自我調節使機體保持正常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

如寒冷的時候,皮膚汗孔閉合,津十液不能借汗液排十出體外,而下降入膀十胱,使小十便增多;夏暑季節,汗多則津十液減少下行,使小十便減少。

當體內丟失水液後,則多飲水以增加體內的津十液。

「水谷人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靈樞·五癃津十液別》),由此調節機體的十陰十陽十平衡,從而維持人十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四)排十洩廢物

津十液在其自身的代謝過程中,能把機體的代謝產物通過汗、尿等方式不斷地排十出體外,使機體各臟腑的氣化活動正常。

若這一作用受到損害和發生障礙,就會使代謝產物瀦留於體內,而產生痰、飲、水、濕等多種病理變化。

四、五臟化液

(一)五臟化液的概念

汗、涕、淚、涎、唾五種分十泌物或排十洩物稱之為五液。

五液由五臟所化生,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

五液由五臟所化生並分屬於五臟,故稱五臟化液,又稱五臟化五液。

(二)五臟與五液的關係

五液屬津十液範疇,皆由津十液所化生,分佈於五臟所屬官竅之中,起著濡養、滋潤以及調節津十液代謝的作用。

五液的化生、輸布和排十洩是在津十液的化生、輸布和排十洩的氣化過程中完成的,是多個臟腑,特別肺、脾、腎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但五臟是髒象學說的核心,故又將汗、涕、淚、涎、唾分屬於五臟。

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淚、涎、唾、便、溺,皆屬一水之化,而發於九竅之中」(《質疑錄》)。

「汗與小十便,皆可謂之津十液」(《讀醫隨筆·氣血十精十神論》)。

五臟與五液的關係是津十液代謝過程中,整體調節與局部調節的統一。

1.汗為心之液:什麼是汗?「十陽十加於十陰十謂之汗」(《素問·十陰十陽十別論》)。

「十陽十」,是指體內的十陽十氣;「十陰十」,是指體內的十陰十液。

所謂「十陽十加於十陰十謂之汗」,是說汗液為津十液通過十陽十氣的蒸騰氣化後,從玄府(汗孑L)排十出的液體。

汗液的分十泌和排十洩,還有賴於衛氣對腠理的開闔作用。

腠理開,則汗液排十洩;腠理閉,則無汗。

因為汗為津十液所化,血與津十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

血又為心所主,汗為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

正如李中梓所說:「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醫宗必讀·汗》)。

由於汗與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聯繫,故它們在病理上也互相影響。

就汗與血液的關係而言,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

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

故臨十床十上出現血虛之候時,應慎用汗法。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道理就在於此。

就汗與心的關係而言,汗出過多,耗傷心的氣血,則見心悸怔仲等。

由於汗出是十陽十氣蒸發津十液的結果,故大汗淋十漓也會傷及人的十陽十氣,導致大汗亡十陽十的危候。

反之,當心的氣血不足時,也會引起病理十性十的出汗,如心氣虛,表衛不固而自汗;心十陰十虛,十陽十不斂十陰十而盜汗。

2.涕為肺之液:涕是由鼻內分十泌的粘十液,有潤澤鼻竅的功能。

鼻為肺之竅,五臟化液,肺為涕。

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時,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十流。

若肺感風寒,則鼻流清涕;肺感風熱,則鼻流濁涕;如肺燥,則鼻干涕少或無涕。

3.涎為脾之液: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涎具有保護和清潔口腔的作用。

在進食時涎分十泌較多,還可濕潤和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嚥和消化。

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

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十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4.淚為肝之液:肝開竅於目,淚從目出。

淚有濡潤、保護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十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在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分十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淚液分十泌異常。

如肝的十陰十血不足,淚液分十泌減少,常現兩目乾澀;如風火赤眼,肝經濕十熱,可見目眵增多,迎風十流淚等。

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淚液的分十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為腎之液:唾與涎同為口津,即唾液。

較稠者為唾,較稀薄者為涎。

脾之液為涎而腎之液為唾:唾液除了具有濕潤與溶解食物,使之易於吞嚥,以及清潔和保護口腔的作用外,還有滋養腎十精十之功:因唾為腎十精十所化,多唾或久唾。

則易耗腎十精十,所以氣功家常吞嚥津唾以養腎十精十。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