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和結構(一)中醫學理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

1.哲學基礎:哲學是關於世界最一般的運動規律的科學。

任何一門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

在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的古代尤為如此。

中醫學吸取了漢代以前的哲學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氣、十陰十陽十、五行、形神、天人關係等重要的哲學概念和學說,去闡明醫學中的問題,使之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概念和理論,把哲學理論與醫學理論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體現出中國古代東方的特殊思維方式。

中國古代哲學為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而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氣一元論:「氣」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範疇,在中醫學的學術思想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學的哲學和醫學理論的基石。

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運動的屬十性十。

氣的運動是氣內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氣和形以及兩者的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

十陰十陽十學說:十陰十陽十學說是在「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氣一元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

十陰十陽十是標示事物狀態特徵的範疇,一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屬十性十,二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的運動趨向或狀態。

十陰十陽十是宇宙的總規律。

但是十陰十阻範疇不僅具有對立統一的屬十性十,而且還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質的規定,與現代辯證法的矛盾範疇。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普通系統論。

中醫學運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的整體觀點觀察事物,認為任何一個(類)事物的內部都包含十著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種功能屬十性十的成分或因素,並且木、火、土、金、水這五個方面按照一定規律相互聯繫,形成這一事物的整體功能結構。

五行結構系統,通過與反饋機制相似的生勝乘侮關係,保持系統的穩定十性十和動十態平衡,從而論證了人十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與環境的統一,即人十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

五行學說的樸素的系統觀念是現代系統理論的原始形態,在最一般的原則上與現代系統論相一致。

但五行學說是一種樸素的系統理論,不可能像現代系統論那樣更科學地闡明所有系統結構的一般關係和一般規律。

2.髒象經絡:髒象、經絡、氣血十精十津十液等學說是中醫學關於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

其中,髒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

髒象學說:髒象學說是研究人臟腑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它認為人十體是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小腸、大腸、膀十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氣、血、十精十、津十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使內而臟腑,外而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與外界環境相統一;它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和醫學家,通過長期對人類生命活動的觀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實踐,並以十陰十陽十五行理論為指導,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說,對中醫診治與預防疾病、養生與康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醫臟腑概念雖然包含十著解剖學成分,但主要是一個標示各種整體功能聯繫的符號系統,是人十體整體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闡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因而不能與現代解剖學的同名臟器完全等同。

氣血十精十津十液學說:氣、血、十精十、津十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氣、血、十精十、津十液學說主要探討生命的物質組成以及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泛言之,氣血十精十津十液學說應包含於髒象學說之中。

體質學說:體質學說是研究人類的體質特徵、類型和變化規律,及其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的學說。

體質是人十體在遺傳十性十和獲得十性十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功能和形態上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徵,與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關係。

經絡學說:經絡學說是研究人十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佈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指導臨十床十治療的理論。

經絡是人十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縱橫十十交十十貫,網絡全身,將人十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髒象學說、氣血十精十津十液學說、體質學說和經絡學說相互包容滲透,互為補充,形成了時醫學對生命規律的獨特的十精十辟的認識。

3.病因病機:病因病機學說是中醫學關於疾病的理論知識,包括病因、發病與病機三部分內容。

病因學說:病因學說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十性十質和致病特點的學說。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十體後,正常生理活動遭到了破壞,導致臟腑經絡、十陰十陽十氣血失調所致。

病因可分為六十婬十(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當、外傷、胎傳等。

中醫學對病因的認識,是通過對患者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推求而得來的,並能為治療用十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之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

按照症狀、體征、證候來建立病因概念,是中醫學確認病因的特殊標準和主要特點。

病機學說: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演變機理的學說。

其內容包括發病機理、病變機理和病程演化機理三部分。

發病機理是研究人十體疾病發生的——般規律的學說。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關係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病變機理簡稱病機、病理,是研究人十體病理變化規律的學說,包括邪正盛衰、十陰十陽十失調、氣血十精十,津十液失常以及臟腑經絡失常等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

病程演變機理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一般規律的學說,包括病位傳變、病理轉化、疾病轉歸與復發等。

4.診法辨證:診法,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方法,簡稱四診。

望診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排十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瞭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

聞診是從患者語言、呼吸等聲音以及由患者體內排十出的氣味以辨別內在的病情。

問診是通過對患者及知情者的詢問,以瞭解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態、發病原因。

、病情經過和患者的自覺症狀等。

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象和身十體其他部位,以測知體內變化酌情況c在四診之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診、問診、脈診為要。

四診各有其特定的診察內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須四診合參,才能系統而全面地獲得臨十床十資料,為辨證提供可靠依據。

辨證即分析、辨識疾病的證候,即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為依據,對四診所收集的症狀、體征,以及其他臨十床十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十性十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進而概括、判斷為何種證候,為論治提供依據。

5.預防治則

預防:預防是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採取積極的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治未病」,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即在疾病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要防病必先強身.欲強身必重攝生:攝生又稱養生,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十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的,具有中醫特色的,研究人類生命規律,闡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

把十精十、氣、神作為人身之三寶,視為養生的核心,強調養生之道必須法於十陰十陽十、和於術數、形神並養、協調十陰十陽十、謹慎起居、和調臟腑、動靜適宜、養氣保十精十、綜合調養。

養生是最積極的預防措施,對增進健康、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具有普遍意義。

除攝生防病外,還應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既病防變既病防變指未病之時,注重防患於未然。

一旦發病,當注意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早期診斷以防止疾病由輕淺而危篤,所謂「見微知著,彌患於末萌,是為上工」(《醫學心悟》)早期治療則可截斷病邪傳變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傳變。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既病防變的關鍵,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氣的過度損耗,易於治療和恢復健康。

治則:治則即治療疾病的法則或原則,是治療疾病的觀念和確定治法的原則,對臨十床十立法、處方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治病求本、知常達變、因勢利導和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觀念。

而正治反治、治標治本、燮理十陰十陽十、調和氣血、調理臟腑、形神兼顧、病證相參、因異制宜等則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所確定的具體治療措施,治則指導治法,而治法體現治則。

理、法、方、藥是中醫學關於診斷與治療十操十作規範的四大要素。

辨證論治是理、法、方、藥運用於臨十床十的過程,為中醫學術的基本特色。

所謂「理」,指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病變機理作出的準確的解釋;所謂「法」,指針對病變機理所確定的相應的治則治法;所謂「方」,是根據治則治法選擇最恰當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療措施;所謂「藥」,指對方劑中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劑量的最佳選擇。

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論治是在辨證基礎上擬定出治療措施,辨證與論治在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密不可分,是理、法、方、藥在臨十床十上的具體應用。

6.康復:康復,又名平復、康健。

康復是指改善或恢復人十體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即採用各種措施對先天或後天各種因素造成的臟腑組織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礙進行醫療,從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復。

康復不僅是身十體的復健,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康復,故中醫學認為康復是身心的康復。

中醫學康復的基本觀點為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和功能康復。

根據天人相應,人與自然、社會相統一的觀點,通過順應自然,適應社會,整體調治,達到人十體形神統一。

整體康復的思想,稱為整體康復觀。

辨證康復是辨證論治在康復中的具體體現。

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康復原則,並選擇適當的康復方法,促使患者康復的思想,稱為辨證康復觀。

根據中醫學的恆動觀,注重功能訓練,運動形體,促進氣血流通,以恢復患者臟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稱之為功能康復觀。

預防、治療和康復是中醫學同疾病作鬥爭的三種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理論和方法,對臨十床十醫療實踐,保障人們的健康長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醫學學科體系的基本結構

就學術分類而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學科群,以基礎與應用分,則可分為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兩大類;以對疾病的認識、治療和預防的醫療行為過程分,則可分為基礎醫學學科、臨十床十醫學學科和養生康復醫學學科三大類。

1.基礎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是整個現代中醫學科群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為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經絡、氣血十精十津十液、病因病機,以及預防治則康復等學說。

中醫診斷學:中醫診斷學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診法和辨證的理論、知識和方法的一門學科,是聯結理論與臨十床十診治的橋樑。

中藥學:中醫傳統用以預防和診治疾病的藥類物質謂之中藥,又稱本草、草藥、中草藥,現統稱中藥。

其主要來源於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藥。

中藥學主要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十性十能、功效及應用等,包括中藥藥理學、中成藥學、中藥栽培學、中藥藥材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製劑學、中藥化學等分支。

方劑學:方劑,簡稱方。

方指醫方,劑指調劑。

方劑是根據配伍的原則,以若干藥物配合組成的藥方,是治法的體現,是中醫學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劑學是研究中醫方劑的組成、變化和臨十床十應用的一門學科。

其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藥物的配伍規律、方劑的組成變化、劑型及方劑的用法等。

2.臨十床十醫學:中醫學關於病證的認識及治療病證的原則、措施和經驗等,構成了中醫應用學科的主體,並分別組合成為「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等臨十床十學科。

3.養生康復醫學: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應用科學。

中醫康復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調攝情志、娛樂、傳統體育、沐浴、飲證等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學科,是一門涉及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應用十性十學科。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1.整體觀念的基本概念:

客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的統一整體。

整體是由其組成部分以一定的聯繫方式構成的。

一般說來,各組成部分(元素)之間相對穩定的本質的聯繫稱之為結構關係。

具有一定結構關係的整體謂之系統。

整體十性十就是統一十性十、完整十性十和聯繫十性十。

整體十性十表現為整體聯繫的統一十性十,即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系統與環境聯繫的統一十性十。

人類對整體十性十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

中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同對世界本源的認識聯繫在一起的。

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輔相成組成的有機整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整體十性十及辯證的層次關係。

中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建築在氣一元論和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基礎之上的思維形態或方式。

整體思維是中國古代所具有的獨特的思維形態,它強調整體、和諧和協調。

但中國古代的整體觀念帶有自發十性十、直觀十性十和思辯十性十,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整體觀,即科學的系統的整體觀念不能相提並論。

整體觀念是關於事物和現象的完整十性十、統一十性十和聯繫十性十的認識。

中國古代哲學以氣一元論哲學體系為基礎,以天地人三才為立論基點,強調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人——自然——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整個世界處於一種高度和諧和協調之中,即所謂「天人合一」觀。

中醫學以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來闡明人十體臟腑組織之間的協調完整十性十,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關係,從而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中醫學的整體觀急是關於人十體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統一十性十、完整十性十和聯繫十性十的認識,是古代唯物論和自發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的體現,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它貫穿於中醫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整體觀念的內容

中醫學把人十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周圍環境等因素對人十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人十體內部的統一十性十,又重視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十性十,這就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其一,就形體結構言,人十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構成的。

這些臟腑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

每一臟腑都是人十體有機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脫離開整體而獨立存在,屬於整體的部分。

其二,就生命物質言,氣、血、十精十、津、液是組成十人十體並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分言之,則為氣、為血、為十精十、為津、為液,實則均由一氣所化。

它們在氣化過程中,相互轉化,分佈、運行於全身各臟腑器官,這種物質的同一十性十,保證了各臟腑器官機能活動的統一十性十。

其三,就機能活動言,形體結構和生命物質的統一十性十,決定了機能活動的統一十性十,使各種不同的機能活動互根互用』,協調和諧,密切聯繫。

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人十體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體機能活動的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十性十。

人十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

機體整體統一十性十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實現的。

五臟是構成整個人十體的五個系統,人十體所有組織器官都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

人十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繫起來,構成一個表裡相關、上下溝通、密切聯繫、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並且通過十精十、氣、神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這種五臟一體觀充分地反映出人十體內部各組織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的統一整體。

(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十性十: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十體內外環境的整體和諧、協調和統一,認為人十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強調人十體內部環境的統一十性十,又注重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十性十。

所謂外界環境是指人類賴以存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現代系統論認為:生命系統包括細胞、器官、生物體、群體、組織、社區、社會,以及超國家系統8個層次,在環境中,根據不斷變化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調節無數的變量而維持生存。

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問題。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的含義大體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宰之天,三是指義理之天;人的含義大體有二:一是指現實中認知的主體或實踐主體,二是指價值意義上的理想人格。

天人關係實質上包括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

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認為:天人一氣,整個宇宙都統一於氣。

天和人有著物質的統一十性十,有著共同的規律。

中醫學根據樸素的唯物主義「天人一氣」的「天人合一」說,用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自然科學材料,論證並豐富了天人合一說,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素問·咳論》)的天人一體觀,強調「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素問·舉痛論》),把人的需要和對人的研究放在天人關係理論的中心地位。

(3)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十性十:人與自然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十性十,人產生於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

人與自然的物質統一十性十決定生命和自然運動規律的統一十性十。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十體,機體則相應地發生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

這種「天人一體觀」認為天有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十體也有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六經六氣和五臟之氣的運動。

自然界十陰十陽十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十體五臟六腑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

所以,人十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關。

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這就是人十體內部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十性十。

其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中醫學認為世界本原於氣,是十陰十陽十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十陰十陽十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

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生命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人和天地萬物一樣,都是天地形氣十陰十陽十相感的產物,是物質自然界有規律地變化的結果。

人類產生於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生命既是自動體系,又是開放體系,它必須和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十十交十十換。

人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

氣是構成十人十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它經常處於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複製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從而形成了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

沒有氣化運動就沒有生命活動。

升降出入是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

總之,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又在自然界中生存。

自然界對人十體的影響:人和自然相統一,人與自然有著共同規律,均受十陰十陽十五行運動規律的制約,而且在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上又有相互通應的關係。

人的生理活動隨著自然界的運動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人之常數」亦即「天之常數』』(《素問·血氣形志》),「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倘若違背了自然規律,將導致不十良後果,所謂「至數之機……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問,天元紀大論》)。

自然界中,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等均給予人的生命活動與疾病以深刻的影響。

如:

1季節氣候與人十體:「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

一年四時氣候呈現出春十溫十、夏熱、秋燥、冬寒的節律十性十變化,因而人十體也就相應地發生了適應十性十的變化,如「春弦夏洪,秋十毛十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四言舉要》)。

天氣炎熱,則氣血運行加速,腠理開疏,汗大十洩;天氣寒冷,則氣血運行遲緩,腠理固密,汗不出。

這充分地說明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十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十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應十性十調節時,人十體就會發生疾病。

有些季節十性十的多發病或時令十性十的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節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素問·金匱真言論》)。

此外,某些慢十性十宿疾,如痺證、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更罾時發作或加劇。

2晝夜晨昏與人十體:天地有五運六氣的節律十性十的週期變化,不但有「年節律」、「月節律」,而且還有「日節律」。

人十體氣血朋十陽十運動不僅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而且也隨著晝夜的變化而發生節律十性十的變化。

如人十體的十陽十氣,隨著晝夜十陽十氣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動而出現規律十性十的波動。

故曰:「十陽十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十陽十氣隆,日西而十陽十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夜間最重,呈現出週期十性十的起伏變化。

故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為四時》)。

3地區方域與人十體:地理環境是自然環境中的重要因素。

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土、地域十性十氣候和人文地理、風俗十習十慣等。

地理環境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

中醫學非常重視地區方域對人十體的影響。

生長有南北,地勢有高低,體質有十陰十陽十,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時有寒暖之別,故「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素問·五常政大論)),受病亦有深淺之異。

一般而言,東南土地卑弱,氣候多濕十熱,人十體腠理多疏鬆』:體格多瘦削;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多燥寒,人十體腠理多緻密,體格多壯實。

人們長期生苧在特定地理環境之中,逐漸形成了機能方面的適應十性十變化。

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變』個體生理機能難以迅即發生相應的適應十性十變化,故初期會感到不太適應,有的甚至會因此而發病。

所謂「水土不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總之,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體質上的不同特點,因而不同地區的發病情況也不盡一致。

4人與社會的統一十性十: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人既有自然屬十性十,又有社會屬十性十。

社會是生命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從嬰兒到成十人的成長過程就是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

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生態變遷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

社會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動不僅影響人們的心身機能而且疾病譜的構成也不盡相同。

「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恆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十婬十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

故富貴之疾,宜於補正,貧賤之疾,易於攻邪」(《醫宗必讀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

太平之世多長壽,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樸素的社會醫學思想。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人的身心機能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

現代社會的「多科技綜合征」、「抑鬱症」、「慢十性十疲勞綜合征」等的發生與社會因素有著密切關係。

總之,中醫學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強調研究醫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醫學源流論》)。

5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中醫學的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人和自然有著共同的規律,人的生長壯老已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理病理也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人應通過養生等手段,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

此外,還要加強人十性十修養,培養「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與社會環境相統一。

但是,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個體適應調節能力較弱,不能對社會或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則人就會進人非健康狀態,乃至發生病理變化而罹病。

3。

整體觀念的意義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對於觀察和探索人十體及人十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和臨十床十診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整體觀念與生理: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十體正常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才能維持。

每個臟腑各自協同的功能,又是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這是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這種整體作用只有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生機不息,「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問·靈蘭秘典論})。

經絡系統則起著聯繫作用,它把五臟、六腑、肢十體、官竅等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十精十氣神學說則反映了機能與形體的整體十性十。

中醫學還通過「十陰十耳十陽十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理論來說明人十體十陰十陽十維持相對的動十態平衡。

五行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五行生剋制化理論則揭示了臟腑之間的相反相成、制約互用的整體關係。

·這種動十態平衡觀、恆動觀、制約觀,與現代系統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對發展生理學有重要的意義。

(2)整體觀念與病理:中醫學不僅從整體來探索生命活動的規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機制時,也首先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

既重視局部病變和與之直接相關的臟腑,更強調病變與其他臟腑之間有關係,並根據生剋制化理論來揭示臟腑間的疾病傳變規律。

用十陰十陽十學說來綜合分析和概括整體機能失調所表現出來的病理反應。

十陽十勝則十陰十病,十陰十勝則十陽十病;十陽十勝則熱,十陰十勝則寒;十陽十虛則寒,十陰十虛則熱。

十陰十陽十失調是中醫學對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學和發病學上,中醫學十分強調機體正氣對於疾病發生與否的決定作用。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靈柩·百病始生》)。

這種病因學、發病學的整體觀,對醫療實踐有重要的意義。

(3)整體觀念與診斷:在診斷學上,中醫學強調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

對任何疾病所產生的症狀,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應該聯繫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十習十慣、十性十情好惡、體質、年齡、十性十別、職業等,運用四診的方法,全面瞭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十性十質及致病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反應狀態概括起來,然後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十陰十陽十,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素問·疏五過論》)。

人十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的統一,人十體的任一相對獨立部分,都寓藏著整個機體的生命信息。

所以人十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蘊涵著全身臟腑氣血十陰十陽十盛衰的整體信息。

如舌通過經絡直控或間接與五臟相通。

故曰:「查諸臟腑圖,脾、肝、肺、腎無不系根於心。

核諸經絡,考手足十陰十陽十,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十熱有苔可驗,即凡內傷雜證,也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於其舌」(《臨證驗舌法》)。

可見舌就相當於內臟的縮影。

「四診合參」;「審察內外」就是整體觀念在診斷學上的具體體現。

(4)整體觀念與防治:中醫防治學強調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以及人十體的整體十性十。

預防和治療疾病必須遵循人十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客觀規律。

人的機體必須適應氣候季節的變化,和晝夜十陰十陽十變化相適應,「春夏養十陽十,秋冬養十陰十」,方能保持健康,預防疾病。

治病「必知天地十陰十陽十,四時經紀」(《素問·疏五過論》),「必先歲氣,勿伐天和」(《素問·五常政大論》)。

否則「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故日:「凡治病不明歲氣盛衰,人氣虛實,而釋邪攻正,實實虛虛,醫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時,生長化收藏之氣,所謂違天者不祥,醫之罪也」(《醫門法律》)。

所以,治療疾病必須以天人一體觀為指導思想,採取適宜的治療方法,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人十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和整體之間保持著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係。

因此,治療疾病必須著眼於全局,注意對整體的調節,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如「從十陰十引十陽十,從十陽十引十陰十」,「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而確定的治療原則。

總之,中醫治療學強調治病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要從整體出發,全面瞭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變的局部情況、病變所在臟腑的病理變化,而且更要注重病變臟腑與其他臟腑的關係,把握整體十陰十陽十氣血失調的情況,並從協調整體十陰十陽十、氣血、臟腑平衡關係出發,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對全身的影響,切斷病邪在機體臟腑之間所造成的連鎖病理反應,通過整體作用於局部,從而達到消除病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辨證論治實質上就是整體治療觀的體現。

人既有自然屬十性十,又有社會屬十性十。

天地人三才一體,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時空之內,人的生命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因此,置人於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之中,以分析其機能狀態,結合環境變化的各種因素進行診斷、治療、預防、康復等一系列醫學實踐活動,是中醫學的基本原則。

所以要求醫生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醫學基於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觀」的「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於糾正那種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片面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味「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破壞生態平衡的錯誤觀點,有重大教育意義,並對建立現代環境科學有啟迪作用。

其次,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天地人三才一體,把認識世界同認識人的自身統一起來,是對主體與客體辯證統一關係的樸素認識,對建立、發展現代醫學模十式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在強調天地人三才一體的同時,又特別注重「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把人作為處理三者關係的核心,把提高人的十精十神境界、保持身心健康當作重要任務,對認識和解決當代「科技理十性十過度膨十脹」,重視物質文明而忽視十精十神文明的社會病,也有所裨益。

(二)恆動觀念

1.恆動觀念的基本概念: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屬十性十。

世界上的各種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

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和局部的。

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

中醫學認為:氣具有運動的屬十性十,氣不是僵死不變的,而是充滿活潑生機的,因此,由氣所形成的整個自然界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根源於天地之氣的升降作用:氣是構成十人十體和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所以人十體也是一個具有能動作用的機體。

「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格致余論·相火論》)。

人類的生命具有恆動的特十性十。

恆動就是不停頓地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醫學用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不變的、僵化的觀點,來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這種觀點稱之為恆動觀念。

2.恆動觀念的內容:世界是運動著的世界,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於永恆的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

「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問·六微旨大論》),天地上下之間相引相召,造成氣的升降和相互作用,從而引起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變化。

無論是動植物的生育繁衍。

還是無生命物體的生化聚散,世界萬物的生成、發展、變更,乃至消亡,無不根源於氣的運動。

氣的勝復作用,即十陰十陽十之氣的相互作用,是「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就是說,氣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動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

世界是物質「氣」的世界,物質氣不停息地進行升降出入運動,物質世界因運動而存在。

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為形、氣兩大類,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為形氣相互轉化。

中醫學用氣的運動和形氣轉化的觀點,來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生命是物質的,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自然合乎規律的產物。

人十體就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

動和靜是物質運動的兩種表現形式。

氣有十陰十陽十,相互感應,就有動靜。

「動靜者,氣本之感也;十陰十陽十者,氣之名義也」(《太極辨》)。

動亦捨靜,靜即含動。

十陽十主動,十陰十主靜,十陽十動之中自有十陰十靜之理,十陰十靜之中已有十陽十動之根。

「太極動而生十陽十,靜而生十陰十」,「十陽十為十陰十之偶,十陰十為十陽十之基」,「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類經附翼·醫易義》)。

動靜相互為用,促進了生命體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

人十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著動靜和諧狀態,維持著動靜對立統二的整體十性十,從而保證了人十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3.恆動觀念的意義:生命在於運動,生命體的發展變化,始終處在一個動靜相對平衡的自然更新的狀態中。

「人身,十陰十陽十也;十陰十陽十,動靜也。

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永生,乃得盡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

因此,十陰十陽十動靜對立統一觀點貫穿於中醫學各個領域之中,正確地指導人們認識生命與健康、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預防與康復等。

從健康與疾病言,「十陰十陽十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問·調十經論》)。

「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

「平人」即健康者,·其氣血運行有序和諧,臟腑經絡功能正常,形肉氣血協調。

機體內部的十陰十陽十平衡,以及機體與外部環境的十陰十陽十平衡是為健康。

健康是一個動十態的概念,只有機體經常處於十陰十陽十動十態變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進健康。

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機體內十陰十陽十此消彼長的關係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點。

十陰十陽十動十態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疾病。

「十陰十平十陽十秘,十精十神乃治」,「內外調和,邪不能害」(《素問·生氣通天論》)。

十陰十陽十乖戾,疾病乃起。

從生理而言,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十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化貫注,及物質與功能的相互轉化等等,無一不是在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十陰十陽十運動之中實現的。

從病理而言,不論是六十婬十所傷,還是七情為害,都會使人十體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發生障礙,十陰十陽十動十態平衡失調,而導致疾病。

換言之,人十體發生疾病後所出現的一切病理變化,諸如氣血瘀滯、痰飲停滯、糟粕蓄積等,都是機體臟腑氣化運動失常的結果。

總之,人十體的氣化運動,不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只要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就能影響臟腑、經絡、氣血、十陰十陽十等的協調平衡,引起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等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

就疾病的防治言,疾病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一切病理變化都是十陰十陽十矛盾運動失去平衡協調,出現了十陰十陽十的偏勝偏衰的結果。

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扶正祛邪,調整十陰十陽十的動十態平衡,體現了中醫學用對立統一運動的觀點來指導臨十床十治療的特點。

中醫學主張:未病之先,應防患於未然;既病之後,又要防止其繼續傳變。

這種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就是用運動的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調節人十體十陰十陽十偏頗而使之處於生理活動的動十態平衡。

中醫學養生防病治療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動靜互涵的辯證思想。

(三)辯證觀念

1.辯證觀念的含義:中醫學不僅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而且還認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事物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把生命十十屍十十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聯繫和永恆運動變化著的。

生命的生長壯老已,健康和疾病的變化是機體自身所固有的十陰十陽十矛盾發展變化的結果。

中醫學用矛盾的、整體的和運動的觀點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思想,稱之為中醫學辯證觀念。

2.辯證觀念的內容:

「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為辯證法的核心」(《十毛十澤十東選集》)。

十陰十陽十是自然界運動發展的根本規律。

生命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高度發展,是十陰十陽十二相互作用的結果。

生命的本質就是機體內部的十陰十陽十矛盾,「十陽十化氣」與「十陰十成形」的對立統一,以及機體同周圍環境的矛盾統一。

人的生命過程就是人十體的十陰十陽十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的科學」(《自然辯證法》)。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社會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人的生理病理與自然、社會有著密切聯繫。

人十體自身的結構、機能,也是形神合一的有機整體,在生理病理上也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

中醫學強調從聯繫的觀點去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去處理健康與疾病的關係。

運動是物質的屬十性十。

中醫學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整個人十體,都是永恆運動著的。

其運動形式為升、降、出、入。

人十體生命過程就是一個動十態平衡過程,在動十態的相對的平衡之中,顯示出人十體生命過程的生、長、壯、老、已的各個階段。

上述中醫學辯證法思想的三個主要觀點,貫穿在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各個方面。

1生理學的辯證法思想:它主要表現為人十體以五臟為中心,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髒象學說的整體觀;臟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觀;氣血津十液等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與臟腑生理功能、十精十神活動與生理活動之間的辯證統一觀等。

2病理學的辯證法思想:它表現為邪氣傷人,非常則變,既注意內因又不排斥外因的病因學觀點;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強調內因的發病學觀點;五臟相通,病變互傳,移皆有次,注重整體聯繫的病理學觀點等。

3診斷學的辯證法思想:中醫學認為疾病是機體各系統臟腑器官之間,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這種平衡協調生命過程的對立統一的破壞。

因此,在診斷疾病時,不是把人十體疾病孤立起來就病論病,而是將疾病的形成、發展、變化與人十體所處的自然與社會環境聯繫起來,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

主張明天道地理,識社會人事,通過事物的相互關係診察疾病,由外知內,四診合參,透過現象認識疾病的本質;察色按脈,先別十陰十陽十,要善於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從四診的初級診斷階段進入到辨證的高級診斷階段,認識疾病的本質,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

4防治學的辯證法思想:它體現在從運動變化的觀點出發,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指導治療,主張扶正祛邪,調整十陰十陽十;根據普遍聯繫的觀點,提出治病應「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因時因地制宜,以及注意個體差異而因人施治等。

治療上強調「異病同治」,「同病異治」,整體與局部並重,外治與內治結合,動與靜統一;證變治亦變,承認疾病的階段十性十和治病的靈活十性十,用十藥應貴於輕重有度,有方有法等。

而辨證論治則是辯證法思想在診斷和治療上的集中反映。

3.辯證觀念的意義:中醫學的辯證觀念指導人們從整體、全面、運動、聯繫的觀點而不是局部、片面、靜止、孤立的觀點,去認識健康與疾病。

(四)辨證論治

1.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辨證論治為辨證和論治的合稱,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懾動觀念和辯證觀念的具體體現,既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又是診斷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醫學術特點的集中表現,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

(1)症、證、病的概念: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通過一定的症狀、體征等疾病現象而表現出來的,人們也總是透過疾病的現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質。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臨十床十表現以症狀、體征為基本組成要素。

症狀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如頭痛、發十熱、咳嗽、噁心、嘔吐等。

能被覺察到的客觀表現則稱為體征,如舌苔、脈象等。

廣義的症狀包括體征。

證,又稱證候。

證是中醫學的特有概念,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核心。

其臨十床十表現是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以及機體內部各系統之間相互關係紊亂的綜合表現,是一組特定的具有內在聯繫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質的症狀和體征。

其本質是對疾病處於某一階段的各種臨十床十表現,結合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和綜合,從而對疾病的致病因素、病變部位、疾病的十性十質和發展趨勢,以及機體的抗病反應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它標不著機體對病因的整體反應狀態,抗病·、調控的反應狀態。

如「脾十陽十虛證」,其病位在脾,病因是寒邪為害,病十性十為寒,病勢屬虛。

這樣,病位之脾,病因病十性十之寒,病勢之虛,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脾十陽十虛證」。

證是由症狀組成的,但它不是若干症狀的簡單相加,而是透過現象抓住了具有本質意義的辨證指標(症狀),弄清其內在聯繫,從而揭示疾病的本質。

可見,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所以症與證的概念不同。

病,又稱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機體邪正十十交十十爭,十陰十陽十失調,出現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演變過程,具體表現出若干特定的症狀和各階段的相應證候。

病是由證體現出來的,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過程和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症、證、病的關係:症、證、病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三者均統一在人十體病理變化的基礎之上;但是,症只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證則反映了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變化,它將症狀與疾病聯繫起來,從而揭示了症與病之間的內在聯繫,而病則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部過程。

(2)辨證和論治的含義及其關係: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十性十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十性十質的證候。

辨證的關鍵是「辨」,辨證的過程是對疾病的病理變化作出正確、全面判斷的過程,即從感十性十認識上升為理十性十認識,分析並找出病變的主要矛盾。

所謂論治,又稱施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實施治療的過程。

合而言之,辨證論治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對四診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出證候,並以證為據確立治療原則和方法,付諸實施的過程。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過論治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

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十床十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十床十工作的基本原則。

2.辨證論治的運用: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中醫臨十床十思維的過程。

(1)常用的辨證方法:在臨十床十實踐中常用的辨證方法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十液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病因辨證等。

這些辨證方法,雖有其各自的特點,在對不同疾病的診斷上各有側重,但又是互相聯繫和互相補充的。

(2)辨證論治的過程: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運用四診對病人進行仔細的臨十床十觀察,將人十體在病邪作用下反映出來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征,根據「辨證求因」的原理進行推理,判斷其發病的病因。

再結合地理環境、時令、氣候,病人的體質、十性十別、職業等情況具體分析,從而找出疾病的本質,得出辨證的結論,最後確定治療法則,選方遣藥進行治療。

這是中醫臨十床十辨證論治的基本過程。

(3)辨證與辨病的關係:在辨證論治中,必須掌握病與證的關係,既要辨病,又要辨證,而辨證更重於辨病。

證是疾病不同階段、不同病理變化的反映。

因此,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可出現不同的證候,要根據不同證候進行治療。

如十溫十病的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就是十溫十病過程中四個不同階段的病理反映,應分別治以解表、清氣、清營、涼血等法。

同病可以異證,異病又可以同證。

如同為黃疸病,有的表現為濕十熱證,治當清熱利濕;有的表現為寒濕證,又宜十溫十化寒濕,這就是所謂同病異治。

再如,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十性十質相同的證,因而可採用同一方法治療,這就是異病同治。

如,久痢、脫十肛十、子十宮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氣的方法治療。

由此可見,中醫治病主要的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證」的區別。

相同的證,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證,用基本不同的治法。

即所謂「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

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決的原則,就是辨證論治的十精十神實質。

中國古代的科學思維主要是直觀綜合的思維方式。

觀察是中國傳統思維的起點,由現象以辨物是其重要觀察方式。

而這種現象是建立在感覺器官基礎之上的觀察。

事物的現象是宏觀與微觀的統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觀察已從宏觀世界進入到微觀世界,既立足於感官的觀察,又借助於科學儀器,延伸感官的直覺觀察,以彌補其不足。

中醫學在辨證過程中所取得的四診資料,是靠感官直接觀察而獲得的,人們感覺器官直接觀察的局限十性十決定了望、聞、問、切四診資料的局限十性十。

因此,辨證既要基於感官直接觀察,從宏觀、整體上把握疾病的現象,又要不囿於感官的直接觀察,而應用各種科學方法和手段去獲取感官直接觀察難以取得的資料,使觀察更科學、更全面,把辨證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也是中醫學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