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疾病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大多數疾病發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

中醫基礎理論

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

一、轉歸的概念

疾病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大多數疾病發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終將結束,這就是疾病的轉歸。

疾病的轉歸,是指疾病發展的最後階段,即疾病的結局。

一般而言,疾病的轉歸,可分為痊癒、死亡、纏十綿、後遺等。

正勝邪退,疾病向愈:正勝邪退是在邪正消長盛衰發展過程中,疾病向好轉和痊癒方面轉歸的一種結局,也是在許多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轉歸。

由於患者的正氣比較充盛,抗禦邪氣的能力較強,或因及時地得到正確的治療,邪氣難以進一步發展,進而使病邪對機體的作用減輕或消失,人十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的病理十性十損害逐漸得到修復,十精十、氣、血、津十液等的耗傷也逐漸得到恢復,機體的十陰十陽十在新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相對平衡,疾病即告痊癒。

例如,由六十婬十所致的外感疾病,邪氣從皮十毛十或口鼻侵人人十體。

若機體正氣不虛,抗禦病邪的能力較強,則不僅能延緩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使病變局限在肌表和經絡,而且可在機體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下,驅邪外出,一經發汗解表,則邪去而營衛和調,疾病痊癒。

邪勝正衰,疾病惡化:邪勝正衰,是在邪正消長盛衰的發展過程中,疾病向惡化甚至死亡方面轉歸的一種結局。

由於機體的正氣虛弱,或由於邪氣熾盛,機體抗禦病邪的能力日趨低下,邪氣的致病作用進一步發展,機體受到的病理十性十損害日趨嚴重,則病情因而趨向惡化:若正氣衰竭,邪氣獨盛,氣血、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衰憊,十陰十陽十離決,則機體的生命活動亦告終止而死亡。

例如,在外感疾病過程中,「亡十陰十」、「亡十陽十」等證候的出現,即是正不敵邪,邪勝正衰的典型表現。

此外,在邪正消長盛衰的過程中,若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勢均力敵,出現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邪去正氣不復等情況,則常常是許多疾病由急十性十轉為慢十性十,或留下某些後遺症,或慢十性十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轉歸的形式

疾病的轉歸是邪正十十交十十爭趨勢及其盛衰的表現:在疾病過程中,正氣與邪氣不斷地進行著鬥爭.產生邪正盛衰的病理變化。

種病理變化不僅關係到虛實證候,而且直接影響到疾病的轉歸:在一般情況下,正勝邪退,則疾病趨向於好轉而痊癒;邪勝正衰,則疾病趨向惡化甚至死亡。

病的轉歸除痊癒和死亡外,尚有纏十綿、後遺、復發等形式,

(一)痊癒

痊癒,痊謂病除,愈謂病瘳:痊癒即病癒,是指疾病狀態時的機體臟腑經絡的十陰十陽十氣血紊亂消失,生理功能恢復正常,十陰十陽十氣血重新處於平衡狀態。

痊癒就是完全恢復健康,康復如初,即完全康復。

痊癒是疾病轉歸中的最佳結局。

疾病能否痊癒與痊癒的快慢,除依賴於病人的一般健康情況、抗病能力外,及時、正確、積極的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外感風寒,邪氣從皮十毛十或口鼻侵入人十體,若機體正氣比較充盛,抗禦病邪的能力較強,則不僅能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使病變局限在肌表,而且正氣可以驅邪外出,使疾病痊癒。

若用發汗解表法治療,使邪去而正氣恢復,可對疾病的痊癒過程起促進作用,

在疾病痊癒過程中,包括病邪對人十體作用的消除或終止,人十體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完全消失,十陰十陽十氣血重新歸於相對平衡狀態。

雖然暫時可能出現邪退正虛的局面,但最後終歸恢復健康。

(二)死亡

生盡謂之死,「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素問·逆調論》)。

亡,死也,死亡。

死亡,是生命活動的斷絕,是機體十陰十陽十離決,整體生理功能永久終止的病理過程或結局。

死亡,可分為生理十性十死亡和病理十性十死亡兩類。

生理十性十死亡,指享盡天年,無病而終,為自然衰老的結果。

病理十性十死亡又分因病而亡和意外死亡。

因病而亡,是各種疾病損傷,使機體氣血竭絕,十陰十陽十衰極而離決。

意外死亡是指跌打、外傷、中毒、車禍等各種意外損傷所造成的死亡。

病理十性十死亡是在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中,形成邪勝正衰,使疾病逐漸惡化而導致的一種不十良的結局。

中醫學根據形神合一的生命觀,認為形存則神存,形盛則神明,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神明則形安。

得神者昌,失神則亡。

死亡意味著形神分離,「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素問·移十精十變氣論》)。

死亡,不僅是機體生命活動和物質生化的永久十性十終止,而且還要神氣皆去。

換言之,形謝而神滅,神去則機息,生命告終而亡,故中醫學把亡神作為判斷死亡的重要標誌。

傳統認為,死亡是一個過程,包括頻死期、臨十床十死亡期和生物學死亡期。

目前,一般認為,死亡是指機體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永久停止,但並不意味著各組織器官同時死亡。

因此,根據腦死亡的概念,把腦死亡作為判斷死亡的一個重要標誌。

一旦出現腦死亡,就意味著機體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永久停止。

(三)纏十綿

纏十綿,是指久病不愈的一種病理狀態,邪正雙方勢均力敵,處於邪正相持或正虛邪戀的狀態,是病理過程演變為慢十性十遷延十性十的表現。

纏十綿狀態的基本病機為正虛邪戀。

由於在邪正鬥爭過程中,正氣雖未至潰敗,但已因邪氣的損傷而削弱;而邪氣由於經過正氣的奮力抗爭,也趨於衰微。

因此,邪正雙方勢均力敵,處於非激烈十性十抗爭的一種相持不下的病理狀態。

纏十綿狀態下,正氣不能完全驅邪外出,邪氣也不能深入傳變,從而使病變局限並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具有病變表現不甚劇烈,疾病持久不愈的特點。

在纏十綿狀態下,病勢有相對穩定和不穩定的病理過程。

其一,雖有纏十綿,但病勢穩定,;經正確治療和調護,可向治癒方向演變,可視作疾病的一種結局。

其二,疾病纏十綿而病勢又不穩定,且有反覆發作,或持續加重,或治療和護理不當,則病勢日趨惡化,乃至死亡。

所以應積極進行治療,設法打破纏十綿狀態的病理僵局,爭取疾病的痊癒或好轉。

(四)後遺

後遺,又稱後遺症,是指疾病的病理過程結束,或在恢復期後症狀體征消失,病因的致病作用基本終止,只遺留原有疾病所造成的形態或功能的異常。

後遺與纏十綿不同,後遺症是病因、病理演變的終結,是疾病的一種轉歸。

而纏十綿則是疾病的遷延或慢十性十過程,為疾病的自然延續。

後遺症所表現出來的形態或功能異常,如肢十體震顫、身十體畸形、失語、癡呆、偏癱等。

其功能異常,包括臟腑經絡功能障礙和十精十神情志障礙。

此外,還有一種傷殘,主要指外傷所致的人十體某種組織結構難以恢復的損傷或殘缺。

如槍彈、金刃、跌仆、蟲獸等給形體、臟腑造成的變形、缺失等,就屬傷殘範圍。

總之,後遺和傷殘都是涉及疾病半永久十性十結局的概念。

(五)復發

復發,又名復病、再發,是指即將痊癒或已經痊癒的疾病再度發作。

復發是疾病過程連續十性十的特殊表現形式,其特點是原有病變經過一段「靜止期」後再度活躍,即機體內原有的病因尚未完全消除,在一定條件下重新發作。

復發的病機是正氣漸復但尚薄弱,邪氣雖除而余邪未盡,邪正相爭近乎停止,機體氣血十陰十陽十趨向正常。

此時一旦出現損傷正氣或助長邪氣的條件,便易於打破邪正相安之勢,於是邪勢復盛而舊病復發。

因此,積極徹底地治療疾病和注意病後調養以培補正氣,可以減少和防止疾病的復發。

引起疾病復發的常見誘因主要有以下四種:

1.食復:食復,又名食勞復,指疾病癒後,脾胃尚虛,因飲食失節而導致疾病復發者。

「熱病熱退之後,胃氣尚虛,余邪未盡。

先進清粥湯,次進濃粥湯,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切勿過食也。

若納谷太驟,則運化不及,余邪假食滯而復作也,名日食復」(《重訂通俗傷寒論》)。

疾病初癒之際,既要注意增進飲食營養以培補正氣,但又不可恣意進食,當視疾病過程中脾胃受損的程度,選擇相宜之晶,既要營養豐富,又要易於消化吸收,並掌握適當的進食量,方能受益而杜弊。

「凡病新瘥,自宜先用陳倉米少許,煎湯少飲,俟其無恙,漸次增濃,胃氣漸旺,谷食漸增,至胃氣復舊,然後少進肉味,撙節十愛十養,自無復證」(《傷寒溯源集》)。

食復,輕者損谷自愈,重者消導方瘥。

2.勞復:勞復,指疾病初癒,余邪未清,因過度勞累而致疾病復發者。

勞復一般分為勞力復、勞神復和房勞復三種。

勞力與勞神是指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十操十勞。

有時在正常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勞動,但對疾病初癒者來說,卻不堪忍受,這也屬過度十操十勞。

如傷寒瘥後,元氣未復,余邪未清,稍加勞動,其熱復作,即多語、梳頭、洗面、更衣之類,皆能致復。

所以疾病初癒之際,應當充分休息,以促進正氣早日恢復,雖需輔以合理活動?以促進氣血暢行,但須量力而為。

房勞復是指在病後余邪未盡,正氣虧虛,又行十房十事,甚至房十事過度,徒傷正氣,使邪無所制而疾病復發:此又稱為「房復」、「色復」、「十十交十十接勞復」、「男(女)勞復」等。

因房勞傷十精十,十精十虧則氣血更虛,正氣不支,可導致病勢更為重篤,因而是勞復中之重證:所以中醫學把節欲惜十精十,保養十精十氣,作為病後調攝的一個重要原則。

3.情志復:情志復,指疾病初癒,由於情志過激而致舊病復發。

十精十神情志活動對疾病的發展與轉歸有很大影響。

十精十神恬靜而愉快,有利於氣機的調暢和十精十氣血津十液的正常代謝,使正氣旺盛,則能促進康復和預防。

減少疾病復發,如過度十精十神刺激,強烈或持久的情緒波動.則可引起氣機紊亂和氣血津十液失常,臟腑功能失調使余邪再度致病,疾病易於復發。

如傷寒瘥舌,因事觸怒,相火暴發,因而餘熱復作者,稱「怒復」,

4.重感復:重感復,是指疾病初癒,余邪未盡,又復感新邪,而致舊病復發;病後正虛.易被邪侵,重感新邪,易於引起舊病復發。

此外,還有一種叫「自復」的復發形式,是指疾病初癒後,不因飲食、十操十勞、情志、感邪所誘發,而是無明確的誘因而自行復發者。

多由余邪未盡,正氣尚虛,無力抑邪,致使邪氣暗長,而導致舊病復發。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