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由於病起於內,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

中醫基礎理論

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

內生「五氣」,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氣血津十液和臟腑等生理功能的異常而產生的類似風、寒、暑、濕、燥、火六十婬十外邪致病的病理變化。

由於病起於內,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和「內火」,統稱為內生「五氣」。

因此,所謂內生「五氣」並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於氣血津十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十性十病理變化。

一、風氣內動

(一)內風的含義

風氣內動,即「內風」。

「內風」,是體內十陽十氣亢逆變動而生風的一種病理變化。

因其病變似外感六十婬十中風邪的急驟、動搖和多變之十性十,故名。

由於「內風」與肝的關係較為密切,故又稱肝風內動或肝風。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或十陽十熱亢盛,或十陰十虛不能制十陽十,十陽十升無制,均可導致風氣內動。

故內風乃身中十陽十氣之變動,肝風內動以眩暈、肢麻、震顫、十抽十搐等病理反映為基本特徵。

風勝則動,因其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故臨十床十上稱之為動風。

(二)內風的病理變化

風氣內動有虛實之分,主要有熱極生風、肝十陽十化風、十陰十虛風動和血虛生風等。

1.熱極生風:熱極生風,又稱熱盛風動。

多見於熱十性十病的極期,由於邪熱熾盛,煎灼津十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使筋脈失其濡養所致。

臨十床十上以高熱、神昏、十抽十搐、痙厥、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吊等為臨十床十特徵。

2.肝十陽十化風:肝十陽十化風,多由於情志所傷,十操十勞過度,耗傷肝腎之十陰十,以致十陰十虛十陽十亢,水不涵木,浮十陽十不潛,久之則十陽十愈浮而十陰十愈虧,終至十陰十不斂十陽十,肝之十陽十氣升動而無制,便亢而化風,形成風氣內動。

臨十床十可見筋惕肉晌、肢麻震顫、眩暈欲僕,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則血隨氣逆而卒然仆倒,或為閉厥,或為脫厥。

3.十陰十虛風動:十陰十虛風動;多見於熱病後期,十陰十津虧損,或由於久病耗傷,十陰十液大虧所致。

主要病機是十陰十液枯竭,無以濡養筋脈,筋脈失養,則變生內風,此屬虛風內動。

臨十床十可見筋攣肉晌、手足蠕十動,以及十陰十液虧損之候。

十陰十虛風動在病機和臨十床十表現等方面與肝十陽十化風、熱極生風是有區別的。

4.血虛生風:血虛生風,多由於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

臨十床十可見肢十體麻木不仁、筋十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等症以及十陰十血虧虛之候。

此外,尚有血燥生風,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十精十虧血少,或長期營養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生化障礙所致。

其病機是津枯血少,失潤化燥,肌膚失於濡養,經脈氣血失於調和,血燥十動而生風。

臨十床十可見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並有皮膚瘙癢或落屑等症。

(三)外風與內風的關係

外風為六十婬十之首,四季皆能傷人,經口鼻或肌表而人。

經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襲肺系;經肌表而人者,多始於經絡,正虛邪盛則內傳臟腑。

這兩種途徑又可同時兼有。

因外風作用部位不同,臨十床十上可有不同的表現。

內風系自內而生,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與心肝脾腎有關,尤其是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

其臨十床十表現以眩暈、肢麻、震顫、十抽十搐等為主要特徵。

二、寒從中生

(一)內寒的含義

寒從中生,又名「內寒」?「內寒」,是機體十陽十氣虛衰,十溫十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十陰十邪瀰漫的病理變化。

內寒多因十陽十氣虧虛,十陰十寒內盛,機體失於十溫十煦而成。

內寒多責之於心,脾、腎,且與脾腎關係密切。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十陽十能達於肌肉四肢;腎十陽十為人身十陽十氣之限,能十溫十煦全身臟腑組織。

故脾腎十陽十氣虛衰,則十溫十煦失職,最易表現虛寒之象,而尤以腎十陽十虛衰為關鍵。

十陽十虛十陰十盛之寒從中生,與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的病變,即「內寒」與「外寒」之間不僅有所區別,而且還有聯繫。

其區別是,「內寒」的特點主要是虛而有寒,以虛為主;「外寒」的特點則主要是以寒為主,且多與風邪、濕邪等相兼為病,或可因寒邪傷十陽十而兼虛象,但仍以寒為主。

兩者之間的主要聯繫是:寒邪侵犯人十體,必然會損傷機體十陽十氣,而最終導致十陽十虛;而十陽十氣素虛之體,則又因抗禦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二)內寒的病理變化

氣主煦之,十陽十虛則十陰十盛,機體十陽十氣不足,十陰十寒內盛,失於十溫十煦機體的作用,使臟腑組織表現為病理十性十機能減退。

以冷(畏寒、肢冷)、白(面、舌色白)、稀(分十泌物和排十洩物質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潤(舌潤,口不渴)、靜(.十精十神狀態安靜、喜臥)為其臨十床十特點,其中以「冷」為最基本的特徵。

十陽十氣虛衰,寒從中生的病理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十溫十煦失職,虛寒內生,呈現出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等十陽十熱不足之象;或因寒十性十凝滯,其十性十收引,使筋脈收縮,血行遲滯,而現筋脈拘攣,肢節痺痛等。

二是十陽十氣不足,氣化功能減退或失司,水液不得十溫十化,從而導致十陰十寒十性十病理產物的積聚或停滯。

如水濕痰飲之類,以致尿、痰、涕、涎等排十洩物證澈清冷,或大便洩瀉,或水腫等。

此外,不同臟腑的十陽十虛內寒病變,其臨十床十表現也各不相同。

如心十陽十虛則心胸憋悶或絞痛、面青唇紫等;脾十陽十虛則便溏洩瀉;腎十陽十虛則腰膝冷痛、下利清谷、小十便清長、男子十陽十痿、女子十宮寒不十孕等。

(三)外寒與內寒的關係

寒邪為病有內外之分。

外寒指寒邪外襲,為六十婬十中之寒邪,其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

郁遏衛十陽十,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裡,傷及臟腑十陽十氣。

則為「中寒」。

寒邪侵犯人十體的部位,雖有表裡內外、經絡臟腑之異,但其臨十床十表現均有明顯寒象:內寒是機體十陽十氣不足,寒從中生,主要是指心:脾,腎的十陽十氣衰微,其臨十床十表現以面色光白、四肢不十溫十、小十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為特徵:因腎十陽十為人身諸十陽十之本,故內寒與腎之關係尤為密切:內寒必見虛象,而且虛象比寒象更為顯著。

外寒與內寒雖有區別,但它們又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十陽十虛內寒之休,容易感受外寒;而外來寒邪侵入人十體,積久不散,又能損傷人十體十陽十氣,導致內寒。

三、濕濁內生

(一)內濕的含義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

內濕」,即體內水濕停滯。

內濕是由於脾不運濕,腎不主水,輸布排十洩津十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變化。

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濕。

內濕的產生,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十液,津十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

如是則水津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

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十陽十的十溫十煦和氣化:因此,內濕不僅是因為脾十陽十虛衰,津十液不化,而且與腎有密切關係。

腎主水液,腎十陽十為諸十陽十之本,故在腎十陽十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使脾失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

·反之,由於濕為十陰十邪,濕盛則可損傷十陽十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亦必損及脾十陽十腎十陽十,而致十陽十虛濕盛之證。

內濕為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理產物,雖與肺,脾、腎功能失調均有關,但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

濕從內生,聚而為患,或為洩瀉,或為腫滿。

或為痰飲。

內濕的臨十床十表現以脾胃症狀為主。

濕留於內,可因體質、治療等因素而有寒化、熱化之分。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二者亦常互相影響。

濕邪外襲每傷及脾,脾失健運則滋生內濕。

脾失健運,或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而發病:

(二)內濕的病理變化

濕十性十重著粘滯,多易阻遏氣機,其臨十床十表現常可隨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各異。

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重如裹、肢十體重著,也可出現頸項強急、屈伸不利等。

風寒濕邪,侵襲人十體,壅阻經絡,可以致痙,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四肢十抽十搐,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濕為痙病原因之一。

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喘;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十便不利;水濕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

濕濁雖可阻滯機體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濕阻中焦脾胃為主,因此脾虛濕困常是必見之證。

(三)外濕與內濕的關係

外濕多由氣候潮十濕,或涉水冒雨,居住潮十濕等外界濕邪所致。

內濕則是濕從中生,多由脾失健運,不能運化十精十微,以致水濕停聚所致,即所謂「脾虛生濕」,但外濕和內濕又相互影響,外濕發病,必傷及脾.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而內濕由於脾虛,脾十陽十虛損,水濕不化,又易於感受外濕。

四、津傷化燥

(一)內燥的含義

津傷化燥又稱「內燥」。

內燥。

,是指機體津十液不足,人十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因而出現以乾燥枯澀失潤為特徵的病理變化,故又稱津傷化燥。

內燥多因久病傷十陰十耗液或大污、大吐、大下,或亡血失十精十導致十陰十虧液少,以及某些熱十性十病過程中的熱邪傷十陰十或濕邪化燥等所致。

由於津十液虧少,不足以內溉臟腑、外潤腠理孔竅,從而燥十熱便由內而生,故臨十床十多見乾燥不潤等病變。

一般來說,十陰十津虧損,可產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十熱內生。

內燥病變可發生於各臟腑組織,以肺、胃、腎及大腸為多見。

因為肺為燥金之髒,主氣,司全身十精十血津十液的敷布。

肺氣虛弱,則水十精十不能四布而化燥,其病屬虛。

大腸為燥金之腑,主津,故腸胃燥十熱,灼傷津十液,亦常致燥,多屬於實。

此外,腎總司一身的氣化活動,若腎的氣化失常,津十液不布,也可以導致內燥:故內燥起於肺、胃,腎,胃為重,腎尤為重。

(二)內燥的病理變化

內燥病變,臨十床十多見津十液枯涸的十陰十虛內熱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破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干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十便短赤等燥十熱之象。

;如,以肺燥為主則兼見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十陰十不足,.可伴見舌光紅無苔;以腎燥為主,則為腎十陰十精十枯涸,伴見形體消瘦、發脫、齒槁,甚則經閉、痿厥;若系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症。

總之,「干」是內燥的病理特點。

在上焦則乾咳,咽干口燥;在中焦則煩渴、嘔呃;在下焦則便秘、經閉。

(三)外燥與內燥的關係

外燥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可發生於秋季的外感疾病,故稱秋燥。

外燥有十溫十燥和涼燥之分。

燥而偏寒者為涼燥,燥而偏熱者為十溫十燥。

外燥偏重於犯肺,內燥多由高熱、大汗、劇烈吐瀉,或失血過多,或年高體弱,十陰十血虧損所致。

臨十床十上表現出一派津傷十陰十虧之候,如皮膚干糙、口乾咽燥、十毛十發不榮、肌肉瘦削、尿少、便乾等。

內燥遍及全身,以肺、胃;大腸多見,傷及血脈,則與肝腎有關。

五、火熱內生

(一)內火的含義

火熱內生,又稱「內火」或「內熱」。

「內火」,是由於十陽十盛有餘,或十陰十虛十陽十亢,或由於氣血的郁滯.J.或由於病邪的鬱結而產生,火熱內擾導致機能亢十奮的病理變化。

火與熱同類,均屬於十陽十,故有「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之說。

因此,火與熱在病機與臨十床十表現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

(二)內火的病理變化

1.人身之十陽十氣,在正常情況下有養神柔筋,十溫十煦臟腑組織的作用,為生理之火,;中醫稱之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況下,若十陽十氣過亢,機能亢十奮,以致傷十陰十耗液,此種病理十性十的十陽十氣過亢則稱為;「壯火」,中醫學又稱為「氣有餘便是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外感六十婬十風、寒、燥、濕等病邪,在病理過程中·,皆能郁滯從十陽十而化熱化火,如寒郁化熱、濕郁化火等。

二是體內的病理十性十代謝產物,如痰濁、瘀血和食積、蟲積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的主要機理,實質上也是由於這些因素導致機體十陽十氣鬱滯,氣鬱則生熱化火、實熱內結所致。

3.五志過極化火:五志過極化火又稱「五志之火」,多指由於十精十神情志的刺激,影響了機體十陰十陽十、氣血和臟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氣機鬱結,氣鬱日久則從十陽十而化熱,因之火熱內生,肝郁氣滯,氣鬱化火,發為「肝火」。

4.十陰十虛火旺:十陰十虛火旺屬虛火,多由十精十虧血少,十陰十液大傷,十陰十虛十陽十亢,則虛熱虛火內生。

一般來說,十陰十虛內熱多見全身十性十的虛熱徵象。

而十陰十虛火旺,其臨十床十所見,火熱徵象則往往較集中於機體的某一部位。

如十陰十虛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乾唇燥、骨蒸潮熱、顴紅等,均為虛火上炎所致。

總之,火熱內生的病理不外虛實兩端。

實火者,多源於十陽十氣有餘,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

其病勢急速,病程較短,多表現為壯熱、面赤、口渴喜冷、小十便黃赤、大便秘結,甚則狂躁、昏迷、舌紅苔黃燥、脈洪數等症。

虛火多由於十精十虧血少,十陰十虛不能制十陽十,虛十陽十上亢所致。

病勢緩慢,病程較長,其臨十床十主要特徵為五心煩熱、午後顴紅、失眠盜汗、口燥咽干、眩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火熱病變的共同特點是:熱(發十熱,惡熱,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紅)、稠(分十泌物和排十洩物,如痰、涕、白帶粘十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動(神情煩躁,脈數)。

至於各臟腑之火,詳見於臟腑病機,在此從略。

(三)外火與內火的關係

外火多由感受十溫十十熱之邪或風寒暑濕燥五氣化火所致,臨十床十上有比較明顯的外感病演變過程。

內火則為臟腑十陰十陽十氣血失調或五志化火而致,其病變通過各臟腑的病理變化反映出來,無明顯外感病史。

但外火和內火又相互影響,內生之火可招致外火。

如平素十陰十虛火旺或十陽十熱亢盛者,感受六十婬十之後,內外十十交十十迫,常致五氣從火而化。

而外火亦可引動內火,如外火灼傷津血、引動肝十陽十、化火生風等。

總之,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因臟腑功能紊亂可以產生風、寒、濕、燥、火(熱)的病理變化。

由於這五種病理變化的名稱與六十婬十中的風、寒、濕、燥、火(熱)相同,且其部分症狀亦與六十婬十中相應邪氣的致病特點相類似,所以將內生病理與外來病邪區別開來,稱之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熱),統稱內生「五氣」。

內風與肝有關,雖有虛實之分,除熱極生風屬實外,餘者如肝十陽十化風、十陰十虛風動、血虛生風等皆屬於虛。

肝十陽十化風和十陰十虛風動的病理基礎均為肝腎十陰十虛,但肝十陽十化風多見於內傷雜病之中,以水不涵木、十陰十虛十陽十亢、上盛下虛為特徵。

十陰十虛風動,多見於十溫十十熱病後期,真十陰十虧損,肝失所養,十精十血不足,邪少虛多,虛風內動,故臨十床十上以手足蠕十動或瘓疚,伴有神倦、心中儋儋大動、齒黑、舌絳少苔、脈虛等為特徵。

血虛生風,因血不養筋,故以麻木、肉困、筋攣為特徵,不若肝十陽十化風之十抽十搐、震顫和十陰十虛風動之手足蠕十動或瘐瘋,內寒主要由於脾、腎十陽十虛所致,尤以腎十陽十虛衰為關鍵,其病理表現為十陽十虛內寒之本虛證,並可導致十陽十氣不足、水濕內停之標實證。

內濕主要是由於脾的運化功能失健所致,即脾虛生濕,其病理表現以水濕內停為主,而內寒雖亦可形成十陽十虛水停,但以十陽十虛內寒為主。

內燥多因肺、胃、腎十陰十液不足,尤其是腎十陰十不足,其病理表現以「干」為主,可兼有輕微的十陰十虛燥十熱之證。

火熱內生也是臨十床十上比較常見的病理現象。

內火有虛實之分,通過臟腑的十陰十陽十失調而表現出來。

虛火和實火的主要區別在於:虛火有明顯的十陰十虛內熱之證,熱象較實火為緩和,傷津不顯著,結合臨十床十其他症狀不難區別。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