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此即五臟一體觀。五臟是人十體生命的中心,與人十體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基礎理論》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中醫基礎理論

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

人十體是以五臟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氣血十精十津十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使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密切聯繫,外連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此即五臟一體觀。

五臟是人十體生命的中心,與人十體各組織器官和生命現象相聯繫。

如膽、胃、小腸、大腸、膀十胱、三焦等六腑,為五臟之表;脈、皮、肉、筋、骨五體,為五臟所主;面、十毛十、唇、爪、發五華,為五臟所榮;舌、鼻、口、目、耳及二十陰十五官九竅,為五臟所司;·喜、憂、思、怒、恐五志,為五臟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為五臟所藏;汗、涕、淚、涎、唾五液,為五臟所化等等,它們又與五臟一起分屬於五行,並按照五行生剋制化,乘侮勝復及五行互藏的規律而運動變化。

五行系統的生剋制化,亢害承製不是單向的、垂直的鏈,也不是首尾相銜的環,而是一種球狀的網。

五行之間是一種複雜的網絡狀態。

因此,五臟的生剋制化,亢害承製是一個複雜的立體網絡結構。

每一髒都具有五臟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臟的縮影和統一體。

此即「五臟互藏」之意。

故曰:「凡五臟之氣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臟之中,必各兼五氣』』(《景岳全書·真髒脈》)。

我們在研究了各個臟腑生理功能的基礎上,還必須研究在整體活動中臟腑機能活動的調節機制和規律。

換言之,必須從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來研究整體的生命活動。

這對於認識人十體生命活動規律和疾病的病理變化和辨證論治,均有重要意義。

臟腑之間相互關係的主要內容包括:五臟系統的同位聯繫(即五臟與六腑、肢十體、官竅等聯繫)、五臟生剋制化關係、五臟互藏規律,以及五臟四十陰十陽十關係等。

本節根據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主要從生理功能方面來闡述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髒與髒之間的關係,即五臟之間的關係。

「五臟之氣,皆相貫通」(《侶山堂類辨》)。

心、肺、脾、肝、腎五臟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變化,但髒與髒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聯繫著的:髒與髒之間的關係不單是表現在形態結構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們彼此之間在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上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繫,因而形成了髒與髒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係。

五臟之間的這種互相聯繫和具有內在規律的認識是對五臟系統生理活動規律的科學總結。

前人在理論上多是以五行生剋理論來闡述五臟之間的病理影響。

但五臟之間的關係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剋乘侮的範圍,所以,必須從各髒的生理功能來闡釋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才能真正揭示出五臟的自動調節機制。

(一)心與肺的關係

心肺同十居上焦。

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氣;心主行血,肺主呼吸。

這就決定了心與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氣和血的關係。

心主血脈,上朝於肺,肺主宗氣,貫通心脈,兩者相互配合,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

所以說,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血至氣亦至。

氣屬十陽十,血屬十陰十,血的運行雖為心所主,但必須依賴肺氣的推動。

積於肺部的宗氣,必須貫通心脈,得到血的運載,才能敷布全身。

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

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間的協調平衡。

因此,宗氣是聯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

心與肺,血與氣,是相互依存的。

氣行則血行,血至氣亦至。

所以,若血無氣的推動,則血失統帥而瘀滯不行;氣無血的運載,則氣無所依附而渙散不收。

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肅功能失調,可影響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運行失常。

反之,心的功能失調,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從而出現心肺虧虛,氣虛血瘀之候等。

(二)心與脾的關係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統血,所以心與脾的關係,主要是主血與生血、行血與統血的關係。

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以及心血養神與脾主運化方面的關係。

1.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脈而又生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

心血賴脾氣轉輸的水谷十精十微以化生,而脾的運化功能又有賴於心血的不斷滋養和心十陽十的推動,並在心神的統率下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

故曰:「脾之所以能運行水谷者,氣也。

氣虛則凝滯而不行,得心火以十溫十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心火生脾土」(《醫碥·五臟生剋說》)。

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則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養,則脾氣健運。

所以說:「脾氣人心而變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氣化生」(《濟十陰十綱目》引汪琪語)。

2.血液運行方面:血液在脈內循行,既賴心氣的推動,又靠脾氣的統攝,方能循經運行而不溢於脈外。

所謂「血所以麗氣,氣所以統血,非血之足以麗氣也,營血所到之處,則氣無不利焉,非氣之足以統血也,衛氣所到之處,則血無不統焉,氣為血帥故也」(《張聿青醫案》)。

可見血能正常運行而不致脫陷妄行,主要靠脾氣的統攝。

所以有「諸血皆運於脾」之說。

3.神志活動:心藏神,在志為喜;脾藏意,在志為思。

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志……思動於心則脾應」(《類經·髒象類》)。

五臟藏神,心為主導。

人身以氣血為本,十精十神為用。

血氣者,身之神。

心生血而主血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統血。

血為水谷之十精十氣,總統於心而生化於脾。

血之與氣,一十陰十一十陽十,兩相維繫,氣能生血,血能化氣,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

氣血沖和,十陰十平十陽十秘,脾氣健旺,化源充足,氣充十血盈,充養心神,則心有所主。

心血運於脾,心神統於脾,心火生脾土,脾強則能主運化,而生血統血。

因此,心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功能失調,以及運化無權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兩虛之候等。

(三)心與肝的關係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洩,調節十精十神情志。

所以,心與肝的關係,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與調節十精十神情志之間的相互關係。

心與肝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和神志兩個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運行的樞紐;肝藏血,肝是貯藏和調節血液的重要臟腑。

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運行。

所以說「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

全身血液充盈,肝有所藏,才能發揮其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以適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心亦有所主。

心血充足,肝血亦旺,肝所藏之十陰十血,具有濡養肝體制約肝十陽十的作用。

所以肝血充足,肝體得養,則肝之疏洩功能正常,使氣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滯,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進行。

2.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洩。

人的十精十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雖然主要由心主宰,但與肝的疏洩功能亦密切相關。

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則肝之疏洩正常,氣機調暢,氣血和平,十精十神愉快。

肝血旺盛,制約肝十陽十,使之勿亢,則疏洩正常,使氣血運行無阻,心血亦能充盛,心得血養,神志活動正常。

由、於心與肝均依賴血液的濡養滋潤,十陰十血充足,兩者功能協調,才能十精十神飽滿,情志舒暢。

心與肝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反映在十陰十血不足和神志不安兩個方面,表現為心肝血虛和心肝火旺之候等。

(四)心與腎的關係

心居胸中,屬十陽十,在五行屬火;腎在腹中,屬十陰十,在五行屬水。

心腎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稱之為心腎相十十交十十,又稱水火相濟、坎離十十交十十濟。

心腎這種關係遭到破壞,形成了病理狀態,稱之為心腎不十十交十十。

心與腎之間,在生理狀態下,是以十陰十陽十、水火、十精十血的動十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

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水火既濟:從十陰十陽十、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心位居於上而屬十陽十,主火,其十性十主動;腎位居於下而屬十陰十,主水,其十性十主靜。

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與腎十陽十共同十溫十煦腎十陰十,使腎水不寒。

腎水必須上濟於心,與心十陰十共同涵養心十陽十,使心火不亢。

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

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十溫十暖。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這種水火既濟的關係,是以心腎十陰十陽十升降的動十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所以說:「人之有生,心為之火,居上,腎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格致余論,相火論》)。

水火宜平而不宜偏,水火既濟而心腎相十十交十十。

水就下而火炎上,水火上下,名之曰十十交十十,十十交十十為既濟,不十十交十十為未濟。

總之,心與腎,上下、水火、動靜、十陰十陽十相濟,使心與腎的十陰十陽十協調平衡,構成了水火既濟,心腎相十十交十十的關係。

故曰:「心腎相十十交十十,全憑升降。

而心氣之降,由於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慎齋遺書》)。

2.十精十血互生:心主血,腎藏十精十,十精十和血都是維持人十體生命活動的必要物質。

十精十血之間相互資生,相互轉化,血可以化而為十精十,十精十亦可化而為血。

十精十血之間的相互資生為心腎相十十交十十奠定了物質基礎。

3.十精十神互用:心藏神,為人十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全可以益十精十。

腎藏十精十,十精十捨志,十精十能生髓,髓匯於腦。

積十精十可以全神,使十精十神內守。

十精十能化氣生神,為神氣之本;神能馭十精十役氣,為十精十氣之主。

人的神志活動,不僅為心所主,而且與腎也密切相關。

所以說:「心以神為主,十陽十為用;腎以志為主,十陰十為用。

十陽十則氣也、火也。

十陰十則十精十也、水也。

凡乎水火既濟,全在十陰十精十上承,以安其神;十陽十氣下藏,以安其志」(《推求師意》)。

總之,十精十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十精十的外在表現,神生於十精十,志生於心,亦心腎十十交十十濟之義。

4.君相安位: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命門火)。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上,如明照當空,為一身之主宰。

相火在下,系十陽十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

命火秘藏,則心十陽十充足,心十陽十充盛,則相火亦旺。

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則心腎上下十十交十十濟。

所以心與腎的關係也表現為心十陽十與腎十陽十之間的關係。

故曰:「心腎不十十交十十,畢竟是腎水下涸,心火上炎,由於十陰十虛者多,但亦偶有十陽十虛證……不獨十陰十虛之證也」(《蜉溪醫論選》)。

在病理狀態下,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十陰十陽十、十精十血的動十態平衡失調,稱之為心腎不十十交十十,表現為水不濟火,腎十陰十虛於下,而心火亢於上之心腎十陰十虛,或水氣凌心、心腎十陽十虛之候等。

(五)肺與脾的關係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

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十液;肺主行水,通調水道所以,脾和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和水之間的關係。

脾和肺的關係主要表現於氣的生成和津十液的輸布兩個方面。

1.氣的生成方面:肺主氣,脾益氣,肺司呼吸而攝納清氣,脾主運化而化生水谷十精十氣,±輸於肺,兩者結合化為宗氣(後天之氣)。

宗氣是全身之氣的主要物質基礎。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必賴肺氣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

肺在生理活動中所需要的津氣,又要靠脾運化的水谷十精十微來充養,故脾能助肺益氣。

因此,肺氣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脾氣的強弱,故有「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之說。

總之,肺司呼吸和脾主運化功能是否健旺與氣之盛衰有密切關係。

2.水液代謝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為調節水液代謝的重要臟器。

人十體的津十液由脾上輸於肺,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而布散至週身及下輸膀十胱。

脾之運化水濕賴肺氣宣降的協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運化以資助。

脾肺兩髒互相配合,共同參與水液代謝過程。

如果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而為飲、為腫,影響及肺則肺失宣降而喘咳。

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

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響於脾,導致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

肺脾二髒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在於氣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謝失常兩個方面,常表現為脾肺兩虛、痰濕阻肺之候等。

(六)肺與肝的關係

肝主升發,肺主肅降,肝升肺降,氣機調暢,氣血流行,臟腑安和,所以二者關係到人十體的氣機升降運動。

肝和肺的關係主要體現於氣機升降和氣血運行方面。

1,氣機升降:「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素問·刺禁論》)。

肺居膈上,其氣肅降;肝居膈下,其氣升發。

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左右者十陰十陽十之道路也」(《素問·十陰十陽十應像大論》)。

肝從左升為十陽十道,肺從右降為十陰十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十十交十十替,則氣機舒展人十體十精十氣血津十液運行以肝肺為樞轉,肝升肺降,以維持人十體氣機的正常升降運動。

2.血氣運行:肝肺的氣機升降,實際上也是氣血的升降。

肝藏血,調節全身之血;肺主氣,治理調節一身之氣。

肺調節全身之氣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養,肝向週身各處輸送血液又必須依賴於氣的推動。

總之,全身氣血的運行,雖賴心所主,但又須肺主治節及肝主疏洩和藏血作用的制約,故兩髒對氣血的運行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在病理情況下,肝與肺之間的生理功能失調,主要表現在氣機升降失常和氣血運行不暢方面,如肝火犯肺(又名木火刑金)之候等。

(七)肺與腎的關係

肺屬金,腎屬水,金生水,故肺腎關係稱之為金水相生,又名肺腎相生。

肺為水上之源,腎為主水之髒;肺主呼氣,腎主納氣。

所以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

肺與腎的關係,主要體現於氣和水兩個方面,但是,金能生水,水能潤金,故又體現於肺十陰十與腎十陰十之間的關係。

1.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腎主納氣。

人十體的呼吸運動,雖然由肺所主,但需要腎的納氣作用來協助。

只有腎氣充盛,吸十入之氣才能經過肺之肅降,而下納於腎。

肺腎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動。

所以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2.水液代謝方面: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髒。

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肺與腎之間存在著標和本的關係。

肺主行水而通調水道,水液只有經過肺的宣發和肅降,才能使十精十微津十液布散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中去,濁液下歸於腎而輸入膀十胱。

所以說,小十便雖出於膀十胱,而實則肺為水之上源。

腎為主水之髒,有氣化升降水液的功能,又主開闔。

下歸於腎之水液,通過腎的氣化,使清者升騰,通過三焦回流體內;濁者變成尿液而輸入膀十胱,從尿道排十出體外。

肺腎兩髒密切配合,共同參與對水液代謝的調節。

但是,兩者在調節水液代謝過程中腎主水液的功能居於重要地位。

所以說:「其本在腎,其標在肺。」

3.十陰十液方面:肺與腎之間的十陰十液也是互相資生的。

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肺十陰十充足,輸十精十於腎,使腎十陰十充盛,保證腎的功能旺盛。

水能潤金,腎十陰十為一身十陰十液之根本,腎十陰十充足,循經上潤於肺,保證肺氣清寧,宣降正常。

』故曰:「肺氣之衰旺,全恃腎水充足,不使虛火煉金,則長保清寧之體」(《醫醫偶錄》)。

肺腎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呼吸異常、水液代謝失調和十陰十液虧損等方面,出現肺腎十陰十虛和肺腎氣虛等肺腎兩虛之候,往往須肺腎同治而獲效。

故又有「肺腎同源」、「金水同源」之說。

(八)肝與脾的關係

肝主疏洩,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生血統血。

因此,肝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為疏洩與運化、藏血與統血之間的相互關係。

肝與脾的關係具體體現在消化和血液兩個方面。

1.消化方面:肝主疏洩,分十泌膽汁,輸人腸道,幫助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

所以,脾得肝之疏洩,則升降協調,運化功能健旺。

所以說:「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醫碥·五臟生剋說》)。

「脾主中央濕土,其體淖澤……其十性十鎮靜是土之正氣也。

靜則易郁,必借木氣以疏之。

土為萬物所歸,四氣具備,而求助於水和木者尤亟。

……故脾之用主於動,是木氣也」(《讀醫隨筆·升降出入論》)。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氣健運,水谷十精十微充足,才能不斷地輸送和滋養於肝,肝才能得以發揮正常的作用。

總之,肝之疏洩功能正常,則脾胃升降適度,脾之運化也就正常了。

所謂「土得木而達」,「木賴土以培之」。

所以說:「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木雖生於水,然十江十河湖海無土之處,則無木生。

是故樹木之枝葉萎悴,必由土氣之衰,一培其土,則根本堅固,津十液上升,布達周流,木欣欣向榮矣」(《程杏軒醫案輯錄》)。

2.血液方面: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持,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係。

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血。

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洩,而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

脾氣健運,血液的化源充足,則生血統血機能旺盛。

脾能生血統血,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據人十體生理活動的需要來調節血液。

』此外,肝血充足,則疏洩正常,氣機調暢,使氣血運行無阻。

所以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

肝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主要表現在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面,這種關係往往通過肝與脾之間的病理傳變反映出來。

或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又名木郁乘土)而肝脾不調,肝胃不和;或為脾病傳肝,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

(九)肝與腎的關係

肝藏血,腎藏十精十;肝主疏洩,腎主閉藏。

肝腎之間的關係稱之為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

因肝腎之間,十陰十液互相滋養,十精十血相生,故稱。

肝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十精十與血之間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

1.十陰十液互養:肝在五行屬木,腎在五行屬水,水能生木。

肝主疏洩和藏血,體十陰十用十陽十。

腎十陰十能涵養肝十陰十,使肝十陽十不致上亢,肝十陰十又可資助腎十陰十的再生。

在肝十陰十和腎十陰十之間,腎十陰十是主要的,只有腎十陰十充足,才能維持肝十陰十與肝十陽十之間的動十態平衡。

就五行學說而言,水為母,木為子,這種母子相生關係,稱為水能涵木。

2.十精十血互生:肝藏血,腎藏十精十,十精十血相互滋生。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肝血依賴腎十精十的滋養。

腎十精十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十精十相互資生相互轉化。

十精十與血都化源於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十精十微,故稱「十精十血同源」。

3.同具相火:相火是與心之君火相對而言的。

一般認為,相火源於命門,寄於肝、腎、膽和三焦等。

故曰:「相火寄於肝腎兩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

但膽為肝之府,膀十胱者腎之府。

心包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十陰十而下者也』』(《格致余論·相火論》)。

由於肝腎同具相火,所以稱「肝腎同源」。

4.藏洩互用:肝主疏洩,腎主閉藏,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互調節的關係。

肝之疏洩與腎之閉藏是相反相成的。

肝氣疏洩可使腎氣閉藏而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又可制約肝之疏洩太過,也可助其疏洩不及。

這種關係主要表現在女子月十經生理和男子排十精十功能方面。

總之,因為肝腎的十陰十液、十精十血之間相互資生,其生理功能皆以十精十血為物質基礎,而十精十血又同源於水谷十精十微,且又同具相火,所以肝腎之間的關係稱為肝腎同源、十精十血同源。

又因臟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屬木,屬肝,壬癸屬水,屬腎,所以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

因此,肝與腎之間的病理影響,主要體現於十陰十陽十失調、十精十血失調和藏洩失司等方面。

臨十床十上,肝或腎不足,或相火過旺,常常肝腎同治,或用滋水涵木,或補肝養腎,或瀉肝腎之火的方法,就是以肝腎同源理論為依據的。

此外,肝腎同源又與肝腎之虛實補瀉有關。

故有「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醫宗必讀·乙癸同源論》)之說。

(十)脾與腎的關係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與腎的關係是後天與先天的關係。

後天與先天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

脾與腎在生理上的關係主要反映在先後天相互資生和水液代謝方面。

1.先後天相互資生:脾主運化水谷十精十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腎藏十精十,主命門真火,為先天之本。

「先天為後天之根」(《醫述》)。

脾的運化,必須得腎十陽十的十溫十煦蒸化,始能健運。

所以說:「脾胃之腐化,尤賴腎中這一點真十陽十蒸變,爐薪不熄,釜爨方成」(《張聿青醫案》)。

「脾為後天,腎為先天,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後天之氣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十娠》)。

腎十精十又賴脾運化水谷十精十微的不斷補充,才能充盛。

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實由腎中元十陽十之鼓舞,而元十陽十以固密為貴,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賴脾胃生化十陰十精十以涵育耳』,(《醫門棒喝》)。

這充分說明了先天十溫十養後天,後天補養先天的辯證關係。

總之,脾胃為水穀之海,腎為十精十血之海。

「人之始生,本乎十精十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

非十精十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

「水穀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十精十血之海又賴後天為之資。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景岳全書·脾胃》)。

2.水液代謝方面:脾主運化水濕,須有腎十陽十的十溫十煦蒸化;腎主水,:司關門開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十洩正常。

但這種開合作用,又賴脾氣的制約,即所謂「土能制水」。

脾腎兩髒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陳代謝。

脾與腎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如腎十陽十不足,不能十溫十煦脾十陽十,致脾十陽十不振或脾十陽十久虛,進而損及腎十陽十,引起腎十陽十亦虛,二者最終均可導致脾腎十陽十虛。

臨十床十上主要表現在消化機能失調和水液代謝紊亂方面。

但須指出,由於有「腎為先天」,「脾為後天」之論,因此對脾腎兩虛證的治療大法,有「補腎不若補脾』』和『補脾不若補腎」的學術之爭。

如李東垣、羅謙甫以補脾立論,主張「補腎不若補脾」。

許叔微、嚴用和以十溫十腎為法,主張「補脾不若補腎」。

在一定程度上,後天對人十體的健康起著決定十性十作用,但先天也是個重要的因素,應分清孰輕孰重,孰先孰後,或十溫十補腎十陽十,兼補脾十陽十;或十溫十運脾十陽十,兼補腎十陽十,而分別施治。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膽、胃、大腸、小腸、膀十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能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化水谷,行津十液的器官。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十液的輸布、廢物的排十洩等一系列過程,就是六腑在既分I又合作的情況下,共同完成的。

胃、膽、小腸密切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並將糟粕傳人十大腸,經過大腸再吸收,將廢物排十出體外。

膀十胱的貯尿排尿,與三焦的氣化也是相互聯繫著的。

三焦的功能則包括了它所參與的消化、吸收與排十洩等各方面的功能。

因此,六腑之間必須相互協調,才能維持其正常的「實而不滿」,升降出入的生理狀態。

由於六腑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排空,虛實更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的說法。

為什麼「六腑以通為用」呢?因為飲食物從口攝人以後,經過六腑的共同作用,從消化吸收以至糟粕的排瀉,必須不斷地進行,不斷地由上而下遞次傳送。

六腑中的內容物不能停滯不動,故日:「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十液者也」(《靈樞·本髒》)c從這一整個動十態過程,可以看出,受納、消化、傳導、排十洩不斷地進行是一個虛實不斷更替的過程。

腑之特點是實而不能滿,宜通不宜滯,滿則病,滯則害。

故曰:「六腑以通為用」或「六腑以通為順」。

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津十液被灼,必致大便燥結,大腸傳導不利。

而大腸傳導失常,腸燥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出現噯氣、嘔惡等症。

又如膽火熾盛,常可犯胃,可現嘔吐苦水等胃失和降之證,而脾胃濕十熱,熏蒸於膽,膽汁外溢,則現口苦、黃疸等。

對於六腑病變的治療,中醫又有「腑病以通為補」,「六腑皆以宣通為宜」的說法。

因為六腑病變,多表現為傳化不通,如經過治療,使六腑通暢了,那麼六腑的功能也就恢復常態了,所以說,「腑病以通為補」。

這裡所謂的「補」,不是用補益藥物補臟腑之虛,而是指用通洩藥物使六腑以通為順,這對腑病而言,堪稱為「補」。

但須指出,並非是所有腑病均用通洩藥物以通其滯,只有六腑傳化水谷功能發生阻滯,表現為實證時,方能「以通為補」。

否則,如胃十陰十不足之串證,又當用甘寒養十陰十之品以滋養胃十陰十,藉以恢復其受納腐熟的生理功能。

三、髒與腑的關係

髒與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臟腑十陰十陽十表裡配合關係。

由於髒屬十陰十,腑屬十陽十;髒為裡,腑為表,一髒一腑,一表一里,一十陰十一十陽十,相互配合,組成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十胱等臟腑表裡關係,體現了十陰十陽十、表裡相輸相應的關係。

一髒一腑的表裡配合關係,其根據有四:一是經脈絡屬,即屬髒的經脈絡於所合之腑。

屬腑的經脈絡於所合之髒。

二是結構相連,如膽附肝葉之間,脾與胃以膜相連,腎與膀十胱之目有「系」(輸尿管)相通。

三是氣化相通,髒行氣於腑,臟腑之間通過經絡和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而保持生理活動的協調。

六腑傳化水谷的功能,是受五臟之氣的配合才能完成。

如胃的納谷需脾氣的運化,膀十胱的排尿賴腎的氣化作用等。

腑輸十精十於髒,五臟主藏十精十氣,有賴六腑的消化、吸收、輸送水谷十精十微,需六腑傳化物的功能活動相配合。

四是病理相關,如肺熱壅盛,肺失肅降,可致大腸傳導失職而大便秘結等。

反之,大腸熱結,腑氣不通,亦可影響肺氣宣降,導致胸悶、喘促等。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反之,六腑閉塞,五臟亦病。

髒與腑之間的互相聯繫和影響,稱之為臟腑相合。

臟腑表裡關係,不僅說明它們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繫,而且也決定了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髒十病及腑,腑病及髒,臟腑同病。

因而在治療上也相應地有髒十病治腑,腑病治髒,臟腑同治等方法。

所以,我們掌握這種理論,對指導臨十床十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為髒,故屬十陰十,小腸為腑,故屬十陽十。

兩者在五行都屬火。

心居胸中,小腸居腹,兩者相距甚遠,但由於手少十陰十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十陽十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臟腑表裡關係。

心主血脈,為血液循行的動力和樞紐;小腸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分清別濁。

心火下移於小腸,則小腸受盛化物,分別清濁的功能得以正常地進行。

小腸在分別清濁過程中,將清者吸收,通過脾氣升清而上輸心肺,化赤為血,使心血不斷地得到補充。

病理上,心與小腸相互影響,心火可下移於小腸,「心主於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故小十便血也」(《諸病源候論·血病諸侯》)。

小腸實熱亦可上熏於心。

(二)肺與大腸的關係

肺為髒,屬十陰十,大腸屬腑,屬十陽十,兩者相距甚遠,但由於手太十陰十肺經屬肺絡大腸,手十陽十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臟腑表裡關係。

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關係。

肺主氣,主行水,大腸主傳導,主津,故肺與大腸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傳導和呼吸方面。

1.傳導方面: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於肺氣的清肅下降。

肺氣清肅下降,大腸之氣亦隨之而降,以發揮其傳導功能,使大便排十出通暢。

所以說:』、腸中物至此,十精十汁盡化,變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則大腸為之傳導,而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是以理大便必須調肺氣」(《中西匯通醫經十精十義·上卷》)。

此外,大腸傳導功能正常與否,同肺主行水、大腸主津的作用也有關係。

肺主行水、通調水道,與大腸主津、重新吸收剩餘水分的作用相互協作,參與了水液代謝的調節,使大腸既無水濕停留之患,又無津枯液竭之害,從而保證了大便的正常排十洩。

2.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

大腸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其氣以通降為貴。

肺與大腸之氣化相通,故肺氣降則大腸之氣亦降,大腸通暢則肺氣亦宣通。

肺氣和利,呼吸調勻,則大腸腑氣暢通。

反之,大腸之氣通降,肺氣才能維持其宣降之十性十。

肺與大腸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肺失宣降和大腸傳導功能失調方面。

(三)脾與胃的關係

脾與胃在五行屬土,位居中焦,·以膜相連,經絡互相聯絡而構成臟腑表裡配合關係。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和輸布的生理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脾與胃之間的關係,具體表現在納與運、升與降、燥與濕幾個方面。

1.納運相得:胃的受納和腐熟,是為脾之運化奠定基礎;脾主運化,消化水谷,轉輸十精十微,是為胃繼續納食提供能源。

兩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飲食、輸布十精十微,發揮供養全身之用。

所以說:「脾者髒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諸病源候論·脾胃諸病候》)。

·「胃司受納,脾主運化,一運一納,化生十精十氣」(《景岳全書·脾胃》)。

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為氣機上下升降之樞紐。

脾的運化功能,不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還包括吸收和輸布水谷十精十微。

脾的這種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輸送到心肺,並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養全身。

所以說:「脾氣主升」。

胃主受納腐熟,以通降為順。

胃將受納的飲食物初步消化後,向下傳送到小腸,並通過大腸使糟粕濁穢排十出體外,從而保持腸胃虛實更替的生理狀態,所以說:「胃氣主降」。

「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臨證指南醫案》)。

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的正常生理狀態。

升為升清,降為降濁,所以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於肺而灌溉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於大腸,從便溺而消」(《寓意草》)。

總之,「脾胃之病,……固當詳辨,其於升降兩字,尤為緊要」(《I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3.燥濕相濟:脾為十陰十髒,以十陽十氣用事,脾十陽十健則能運化,故十性十喜十溫十燥而惡十陰十濕。

胃為十陽十腑,賴十陰十液滋潤,胃十陰十足則能受納腐熟,故十性十柔潤而惡燥。

故曰:「太十陰十濕土,得十陽十始運,十陽十明燥土,得十陰十自安。

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也」(《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燥濕相濟,脾胃功能正常,飲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

胃津充足,才能受納腐熟水谷,為脾之運化吸收水谷十精十微提供條件。

脾不為濕困,才能健運不息,從而保證胃的受納和腐熟功能不斷地進行。

由此可見,胃潤與脾燥的特十性十是相互為用,·相互協調的。

故曰:「土具沖和之德而為生物之本。

沖和者,不燥不濕,不冷不熱,燥土宜潤,使歸於平也」(《醫學讀書記·通一子雜論辨》)。

因此,脾胃在病變過程中,往往相互影響三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納運失調、升降反常和燥濕不濟。

(四)肝與膽的關係

肝位於右脅,膽附於肝葉之間。

肝與膽在五行均屬木,經脈又互相絡屬,構成臟腑表裡肝與膽在生理上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消化功能和十精十神情志活動方面。

1.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洩,分十泌膽汁;膽附於肝,貯藏、排十洩膽汁。

共同合作使膽汁疏洩到腸道,以幫助脾胃消化食物。

所以,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膽才能貯藏排十洩膽汁,膽之疏洩正常,膽汁排十洩無阻,肝才能發揮正常的疏洩作用。

2.十精十神情志方面:肝主疏洩,調節十精十神情志;膽主決斷,與人之勇怯有關。

肝膽兩者相互配合,相互為用,人的十精十神意識思維活動才能正常進行。

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類經·髒象類》)。

肝與膽在病變過程中主要表現在膽汁疏洩不利和十精十神情誌異常兩個方面。

(五)腎與膀十胱的關係

腎為水髒,膀十胱為水腑,在五行同屬水。

兩者密切相連,又有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臟腑表裡相合的關係。

腎司開合,為主水之髒,主津十液,開竅於二十陰十,膀十胱貯存尿液,排十洩小十便;而為水腑。

膀十胱的氣化功能,取決於腎氣的盛衰,腎氣促進膀十胱氣化津十液,司關門開合以控制尿液的排十洩。

腎氣充足,固攝有權,則尿液能夠正常地生成,並下注於膀十胱貯存之而不漏洩,膀十胱開合有度,則尿液能夠正常地貯存和排十洩。

腎與膀十胱密切合作,共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

腎與膀十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和膀十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失調方面。

如腎十陽十虛衰,氣化無權,影響膀十胱氣化,則出現小十便不利、癃十閉、尿頻尿多、小十便失十禁等。

(據李德新《實用中醫基礎學》)

臟腑之間的關係是極其複雜的,本節主要從生理功能方面來闡述臟腑相關理論,即使涉及五臟的生剋制化規律,也僅包括相生或相剋關係,如肺腎、肝脾、肝腎等二髒之間的關係。

按生剋制化規律,任何一髒的十陰十陽十氣血的動十態平衡,必須受相關兩髒的調節,如木克土,必須在土能生金、金能克木的條件下,才能保持木疏土、土得木而達的正常生理狀態。

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是三者之間的影響,如肝木太過,則可現木旺乘土,木火刑金;其不及則現金旺乘木,土壅木郁等病理變化。

五臟之間的生剋制化規律、五臟互藏規律等,尚需進一步整理、研究。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基礎理論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 2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氣一元論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2 陰陽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3 五行學說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4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係三 髒象三 髒象 1 五臟三 髒象 2 六腑三 髒象 3 奇恆之府三 髒象 4 形體官竅三 髒象 5 臟腑之間的關係三 髒象 6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四 精、氣、血、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1 精四 精、氣、血、津液·2 氣四 精、氣、血、津液·3 血四 精、氣、血、津液·4 津液四 精、氣、血、津液·5 氣血精津液的關係五 經絡 1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五 經絡 2 十二經脈五 經絡 3 奇經八脈五 經絡 4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五 經絡 5 經絡的生理功能五 經絡 6 經絡學說的應用六 體質六 體質·1 體質的基本概念六 體質·2 體質的形成六 體質·3 體質的分類六 體質·4 體質學說的應用七 病因七 病因·2 外感病因七 病因·2 內傷病因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七 病因·4 其他病因第八章 病機八 病機·1 發病機理八 病機·2 基本病機八 病機·3 內生五氣病機八 病機·4 臟腑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1、十二經脈病機八 病機·5 經絡病機·2、奇經八脈病機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1、疾病傳變的概念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2、病位傳變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3、病性轉化八 病機·6 疾病的傳變·4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八 病機·7 疾病的轉歸九 養生與防治九 養生與防治·1 養生九 養生與防治·2 預防九 養生與防治·3 治則[附]五運六氣1、運氣的概念2、干支甲子3、五運4、六氣5、運氣相合二 標本中氣三 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