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由於西藏地方政一府對英軍入侵方向判斷錯誤,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

1903年12月11日,麥克唐納率侵略軍一千一百五十名,攜火炮四門、馬克沁機槍四挺,越過則利拉山口,於13日佔領了仁進岡,14日進佔通向江孜的重要門戶——春丕。

由於西藏地方政一府對英軍入侵方向判斷錯誤,主要兵力在干壩一帶設防,以致亞東至帕裡一帶險要地點無兵把守,敞開了門戶。

結果,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即佔領了春丕一帶的邊寨要地。

接著,榮赫鵬率後續部隊到達,春丕成了侵略軍的兵營和軍事物資貯存地。

這時,西藏地方政一府急調軍隊去帕裡防守,但為時已晚。

12月18日,麥克唐納率由七百九十五名步騎兵組成的輕裝縱隊繼續北犯,20日抵達帕裡,奪取了帕裡宗政一府儲存的火藥和武器。

由於風雪嚴冬,道路險狹難行,英軍的給養極為困難,「燃料幾完全缺乏」1,再向前推進已不可能。

麥克唐納只得命令兩個連駐紮帕裡,自率其餘部隊返回春丕,籌措給養、燃料。

這時,趕到帕裡前線的藏軍準備組織反擊,卻被駐藏大臣裕鋼下達的「沿途地方文武官,只能理阻,不准與英兵生事」2的命令所阻,結果失去一次殲敵的極好機會。

1904年1月4日,麥克唐納與榮赫鵬又率軍從春丕出發,越過帕裡,於8日推進到堆拉。

榮赫鵬率部分侵略軍留在堆拉,與拉薩派來的代表進行「談判」,麥克唐納則率部再次返回春丕,進行休整和籌集給養。

西藏地方代表多次要求英國侵略軍撤回亞東,均被榮赫鵬拒絕。

當時,西藏地方政一府從各地徵調的軍隊兩千餘人,已趕到堆拉以北的曲眉仙角(堆拉北七里)和古魯(堆拉北二十里)一帶,構築了兩道石牆,組織防禦。

3月初,守軍又增至三千餘人,共六個代本。

其中來自拉薩兩個代本,日喀則兩個代本,江孜、丁日各一個代本。

這些部隊屬於臨時調集,未經訓練。

其總指揮降巴丹增,前線指揮萊丁色,副指揮郎色林,都無戰爭經驗,以致在兵力部署、作戰指揮等方面都存在許多漏洞。

佔領堆拉的英軍僅是一支力量不大的先遣隊(有步槍四百支、火炮二門、機槍二挺),而且天時地利對其非常不利。

侵略軍不適應高原缺氧和風雪嚴寒的氣候,很多人患有肺炎,已有十二名死亡,不少人凍傷致殘。

由於風雪猛烈,前後方聯繫經常梗斷,加之牲畜勞累和染疫而死者十之八九,以致運力劇減,供一應十分困難。

而西藏守軍仍未趁機向英軍發起反擊,也未切斷敵人兵力薄弱的運輸線,結果又喪失了一次有利的戰機。

3月中旬,英軍完成了進攻江孜的準備。

3月28日,麥克唐納率工兵四個連、步兵三個半連及野戰救護隊、戰地工程隊等,攜炮四門、馬克沁機槍若干挺,抵達堆拉。

與此同時,榮赫鵬致函新任駐藏大臣有泰(昇泰之弟),橫蠻地提出要進至江孜「談判」,並威脅西藏守軍不得抵抗。

3月31日,麥克唐納、榮赫鵬率侵略軍一千三百餘人,由堆拉出發,分三路向北推進。

西藏當局派代表前去勸阻,要求英軍撤至亞東談判,榮赫鵬不予理睬。

當英軍接近曲眉仙角藏軍陣地時,榮赫鵬又耍一陰一謀詭計,要求雙方停火談判。

藏軍受騙,未予射擊。

麥克唐納卻暗中調動兵力,命令第八廓爾喀步兵營從左翼迂迴,搶佔山頭。

西藏守軍發覺後,竟放棄山上陣地,退至攔阻牆內。

隨後,英軍於山之右側部署了機槍和炮兵陣地,騎兵在平地展開,從三面將一千五百餘名藏軍包圍。

這時,榮赫鵬原形畢露,限令藏軍在十五分鐘之內繳械投降。

藏軍前線指揮萊丁色嚴詞拒絕,麥克唐納便突然下令開火。

藏軍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毫不畏懼,用手中的大刀、長矛、鐵叉與英軍展開白刃格鬥,打死打傷英軍官兵十五人。

後在敵人的交叉火力射擊下,萊丁色、郎色林和七百餘名藏軍相繼犧牲,餘部撤向古魯,守衛第二道防線。

英軍追至古魯,藏軍再次奮起抵抗,終因傷亡過大而後撤。

曲眉仙角和古魯之戰,藏軍共傷亡一千四百餘人,「但是沒有一個向敵人屈膝投降」1,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一暴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英國侵略軍的殘酷屠一殺,更加激起了西藏人民的無比憤怒,進一步點燃了廣大西藏人民群眾反侵略的熊熊烈火。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