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四川戰役: 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四川戰役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三節 四川戰役

一、護國軍第一軍的作戰企圖和部署

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此次又是護國戰爭的主要戰常

1915年2月,袁世凱為控制四川,派其親信、陸軍參謀次長陳宦督理四川軍務。

陳宦以四川兵少難以鎮懾為由,將中央直屬第四、十三、十六混成旅帶進四川。

戰前,連同川軍兩個師兩個混成旅及各地警衛部隊,在川軍隊總數已達四萬人。

其駐防地點如下:川軍周駿第一師駐重慶、瀘州,劉存厚第二師駐永寧(今敘永)、成都,黃鵠舉第一混成旅(後併入周駿師)駐江津,鍾體道第二混成旅駐順慶(今南充),北洋軍伍祥禎第四混成旅駐敘州,李炳之第十三混成旅駐綦江,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駐內江。

蔡鍔分析了袁軍的情況後認為:守敘州的旅長伍祥禎是雲南人,不會與護國軍死戰;守永寧的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已與護國軍暗中聯絡,擬伺機響應;可能與護國軍一戰的僅有周駿第一師和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而馮玉祥並非真心擁袁,周駿則不服從陳宦的調動。

在這種形勢下,只要護國軍「趁北方援軍未抵川黔以前,速與作戰,一舉破之」3,奪占川邊幾個戰略要地,進而控制四川,是完全有可能的。

於是,蔡鍔決定分兵二路進攻四川,把攻擊重點放在瀘州。

具體部署是:以第一梯一團一長劉雲峰指揮的鄧泰中、楊蓁兩支隊為第一軍左翼,出昭通,取敘州,伺機進迫成都;蔡鍔親率趙又新、顧品珍之第二、第三梯一團一為中路,出敘永,取瀘州,得手後順江而下,進攻重慶。

第一軍右翼為黔、滇軍。

1916年1月初,戴戡率滇軍徐進先遣縱隊東趨貴州,敦促貴州護軍使劉顯世起義討袁。

1月27日貴州獨立後,即委戴戡為第一軍右翼軍總司令1,令率滇軍一個支隊、黔軍兩一團一,出松坎,攻綦江,威脅重慶。

蔡鍔原想集中第一軍主力,潛動秘行,以突然動作一舉突破瀘州或敘州,然後乘勢東取重慶,「與北洋軍周旋於巫峽夔門以外」2。

但由於各種原因,第一軍形成三路出擊,分散了力量;又由於雲南兵馬未動就公開宣戰,因而破壞了秘密接敵、突然襲擊的作戰企圖。

加之各梯一團一向戰區運動速度太慢,致使護國軍主力尚未趕到瀘州,袁世凱派往四川的北洋軍已先期到達,戰場形勢發生了不利於護國軍的變化。

二、敘州之戰

護國軍第一軍左翼第一梯一團一兩支隊出發最早。

鄧泰中第一一團一於1915年12月16日離開昆明向敘州進發。

五天以後,楊蓁率第七一團一也離開昆明前往川邊。

3該兩一團一在行軍途中,才接到改為護國軍第一梯一團一第一、二支隊的電報。

1916年1月16日,兩部順利通過鹽津縣,抵達滇川接壤之新常

駐守敘州的袁軍第四混成旅旅長伍祥禎,早已派出軍隊在新場及縱深設防,但未注意重點控制險關要隘。

1月17日,護國軍在新場與敵接戰,袁軍一觸即潰。

護國軍連占燕子坡、黃坡耳、捧印村等要點。

18日晨又佔領橫江城。

當天,護國軍分兵兩路,向安邊鎮推進,次日中午發動進攻。

第一支隊沿橫江從正面進攻;第二支隊東渡橫江,又北渡金沙江攻敵側背。

敵不支,棄安邊向柏溪鎮和敘州逃竄。

護國軍乘勝追擊,攻克柏溪鎮,直一逼一敘州。

21日,伍祥禎放棄敘州,向自流井(今自貢

市)方向退卻,敘州遂為護國軍佔領。

敘州是雲南入川的重要通道,沿途山勢險峻,河流湍急,若伍祥禎部憑險固守,將給護國軍造成極大困難。

左翼護國軍如此順利地佔領敘州,頗出意料。

敘州失守,使袁世凱大為震怒。

他下令褫奪伍祥禎川南鎮守使職務,責令戴罪立功。

四川將軍陳宦也懸賞五十萬元,下令各部分四路向敘州反攻:伍祥禎率殘部由自流井回攻敘州北,朱登五率巡防軍十二個營由犍為進攻敘州西;馮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由江安、南溪進攻敘州東1,並分兵一部繞高縣進擾敘州南;另派親軍一團一長倪文翰1率兵一一團一另二營,由成都乘船,順岷江而下,參加反攻敘州作戰。

以上各路總兵力達萬餘人。

1916年1月29日,伍祥禎部首先由北面迫近敘州。

護國軍梯一團一長劉雲峰令第一支隊前出至宗場(距敘二十餘公里)進行阻擊,繼又令楊蓁率第二支隊前往助戰。

雙方激戰兩日,相持不下。

旋偵知東路馮玉祥旅已進抵南溪,有從翼側進取敘州之勢,劉雲峰急調第二支隊預備隊田鍾谷營,由宗場跋赴敘東之白沙場組織防禦,同時令宗場部隊必須在31日下午3時前擊退伍旅。

宗場之部隊拚死作戰,至深夜始將敵擊退。

劉雲峰立即調動部隊,增援白沙常

白沙場為敘東交通孔道,地勢險要。

馮玉祥率兩混成營由瀘州日夜兼程,於31日晨抵達白沙場,旋即遭到護國軍田鍾谷營的阻擊。

馮部佔據白沙場當面之龍頭山,集中火炮、機槍火力猛烈轟擊田營陣地。

田營雖傷亡巨大,但仍堅持戰鬥。

下午,楊蓁率援軍趕到白沙場,立即從正面和左翼反擊,始轉危為安。

半夜,第一支隊李文漢營也趕來助戰。

2月1日,護國軍從左、右兩翼進攻敵龍頭山陣地,同時以一炮兵排迂迴至敵側後高地轟擊敵人。

戰至2日下午,馮旅傷亡頗重,力漸不支,遂撤往瀘州。

行至江安,遭到已宣佈討袁的川軍劉存厚部的截擊,死傷慘重。

護國軍擊敗馮旅不久,由成都順江而下的陳宦親軍倪文翰部,又在犍為以南登陸,進窺敘州,其前鋒於2月6日抵敘州近郊翠屏山。

劉雲峰一面令城內守軍抗擊敵人,一面急調敘東部隊沿江西進,從吊黃樓渡到岷江南岸,抄襲敵軍後路。

敵猝不及防,紛紛潰退。

護國軍追擊數十里,繳獲輜重五十餘船。

2月7日,第二支隊長楊蓁帶兵三營連續作戰,又擊敗了由屏山方向犯敘的川軍朱登五部。

至此,護國軍第一梯一團一利用袁軍缺乏統一指揮和協同動作的弱點,激戰七八晝夜,終將四路敵人各個擊破,挫敗了陳宦反攻敘州的計劃。

2月中旬,納溪戰場吃緊,蔡鍔電令第一梯一團一增援。

劉雲峰先後派李文漢、金漢鼎等三營往援,敘州僅留田鍾谷營和數營新兵據守。

2月29日,馮玉祥旅乘隙由自流井進攻敘州。

劉雲峰率部憑險抗擊,終因兵單不敵,於3月3日放棄敘州,退守橫江。

因馮玉祥也有反對袁世凱稱帝,響應雲南討袁之意,故在進佔敘州後,即頓兵不前,敘州方面的戰局遂成相持狀態。

敘州之戰,護國軍第一梯一團一的官兵先以勇一猛突然的動作,快速挺一進,輕取敘州;接著又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各個擊敗圍攻敘州之敵;最後在大部兵力調往納溪,敘州僅餘三四百人的情況下,仍然奮力作戰,牽制了十倍於己之敵,表現了起義軍隊的勇敢善戰。

三、瀘、納之戰(參見附圖二十九)

(一)川軍第二師響應起義

護國軍第一軍中路各部隊,原分駐滇省鎊地,確定作戰編成後,才分別從駐地向瀘州開進,時間參差不齊。

蔡鍔不待後方準備完畢,即於1916年1月16日2率第一軍總司令部離開昆明,向瀘州進發(其時左翼劉雲峰梯一團一已與袁軍接戰)。

第二梯一團一第三支隊(支隊長董鴻勳)作為中路先遣隊提前六天出發。

當時,氣候多變,雨雪霏霏,護國軍「踏雪救國」,穿山越嶺,兼程前進。

1月26日,董支隊抵達畢節。

駐紮永寧的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50000063_0159_11,即派代表前往董處,密商配合作戰的辦法。

雙方議定:董支隊先與劉師接戰,劉師佯敗,董支隊尾追,進抵瀘州,兩軍合兵一處,襲取懊城。

於是,按商定辦法,劉存厚師從赤水河(川黔交界處)節節退守,董支隊緊緊跟進。

時值袁軍四路攻敘,蔡鍔因第一梯一團一孤軍無援,深為焦慮,急令董支隊「兼程進發,襲取永寧,即一陽一攻瀘城以牽賊勢」;「並催促黔軍速攻綦江,一面迫劉積之從速發動,以解敘危」。

2董鴻勳接電後,率部疾速前進,有時日行軍達一百一十里,於1月31日進抵永寧,2月4日抵納溪。

這時,劉存厚已於納溪提前宣佈獨立。

原來,董支隊抵畢節前,劉存厚曾發出請雲南護國軍速行入蜀之電,不料該電被畢節知事截獲,並向陳宦告密,故當劉師回軍納溪時,陳宦已命駐瀘州的川軍第一師熊祥生旅嚴加戒備。

劉存厚見襲取瀘州無望,遂於2月2日在納溪宣佈獨立,自稱護國軍四川總司令。

董、劉兩部會師後,決定併力強攻瀘州。

(二)護國軍會攻瀘州

瀘州位於長江和沱江的匯合處,東南臨長江、北倚沱江,西有龍頭關作屏障,南與藍田壩隔長江相望,地勢險要,素有「鐵打瀘州」之稱。

陳宦得知劉存厚附義,瀘州危急,急調已經抵渝的北洋軍第三師第六旅和駐綦江的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兼程赴援。

2月5日,董鴻勳、劉存厚二部會攻藍田壩。

劉師一團一長陳禮門率所部沿大道進攻藍田壩的正面,董支隊繞道雙河嘗牛背石、南壽山,攻擊藍田壩翼側。

敵在藍田壩守兵僅一營,稍事抵抗即放棄陣地渡江逃命。

2月6日晨,董、劉部佔領藍田壩,進據月亮巖。

掃清南岸之敵後,董鴻勳決定立即進攻瀘州。

鑒於藍田壩渡口被對岸高地之敵炮火封鎖,無法由正面渡江,遂決定陳禮門混成一團一駐守藍田壩、月亮巖一帶,防敵渡江,董帶本支隊並劉師兩營從下游渡江,向瀘州側背進攻。

2月6日上午,袁軍第三師王承斌一團一和李炳之第十三混成旅兩營相繼趕到瀘州;不久,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吳佩孚率張福來一團一繼至,駐守小市,使瀘州防禦力量顯著增強。

2月8日拂曉,董鴻勳率部由泰安場渡過長江,前進二里

許,即與兩連敵兵遭遇。

董部猛一衝猛打,擊潰阻擊之敵,佔領了臨江制高點大龍山。

9日,董部繼續向羅漢場推進。

敵以一團一長王承斌帶兵一營往羅漢場阻擊。

董部背水作戰,英勇衝擊,於9日下午擊退敵軍,佔領羅漢常

新任防瀘司令熊祥生見瀘州側背形勢危急,決定從正面襲擊藍田壩,以調動董鴻勳支隊。

2月9日下午,熊祥生挑選一精一銳步兵兩連,由沙灣秘密渡江(後又派兩連續進),襲擊月亮巖;同時命五峰頂之炮兵猛烈轟擊月亮巖,掩護偷渡部隊。

防守月亮巖的陳禮門部猝不及防,慌亂潰逃。

陳禮門愧憤自戕1。

次日拂曉,袁軍李炳之旅一個營全部過江,會合已抵南岸的熊旅四個連攻佔了籃田壩。

時護國軍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已率部分部隊抵達納溪,聞藍田壩失守,立即率所部警衛連往援。

10日,會合劉師工兵營反攻月亮巖,一度將敵軍一逼一退至江邊。

熊祥生見狀,親至龍頭關高地,指揮炮兵轟擊藍田壩、月亮巖護國軍陣地。

劉師工兵營遭到炮擊,四散奔逃,趙又新部勢孤力弱,遂放棄藍田壩、月亮巖,退守納溪。

正在瀘州側後作戰的董鴻勳支隊,聞藍田壩失守,急忙收縮兵力,於11日夜經泰安場撤回江南。

次日晨,董又率部反攻藍田壩,企圖恢復原陣地。

激戰一日,未能奏效,恐敵迂迴納溪,切斷退路,即於是日晚撤出戰鬥,退往納溪。

護國軍出敵不意攻取瀘州的計劃未能實現。

(三)納溪保衛戰

在藍田壩爭奪戰前後,瀘州的袁軍不斷增加。

至2月中旬,計有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一部、第三師第六旅、第七師全部先後抵瀘,加上防守瀘州的熊祥生旅,總兵力達二萬餘人。

袁軍攻佔藍田壩後,立即分兵兩路向納溪攻進。

第三師第六旅旅長吳佩孚指揮右翼部隊,由藍田壩經石保溝取道棉花坡,進攻納溪正面;第七師師長兼第二路軍司令張敬堯指揮左翼部隊,由南壽山、牛背石向雙河場繞進,企圖越過永寧河進攻納溪側背。

護國軍梯一團一長趙又新倉促組織部隊轉入防禦,以劉存厚師之工兵營防守棉花坡,阻擊正面敵人;董鴻勳支隊防守高屋基一線,阻擊由翼側進攻之敵。

2月13日晚,護國軍第二梯一團一之何海清支隊抵達納溪,14日奉趙又新之命,會合董鴻勳支隊第二營,反擊一逼一近雙河場之敵,將敵軍擊退至高泉常是日上午,袁軍田樹勳旅趕到高泉場,佔領兩側高地,以猛烈炮火壓制護國軍。

何、董支隊反擊受阻,遂撤出戰鬥,退至永寧河以西,於沿岸組織防禦。

在納溪保衛戰中,棉花坡戰鬥最為激烈。

棉花坡系納溪鎮東面一高地,周圍丘陵起伏,竹木叢雜,水田環繞,中有石板小路與藍田壩相通,是納溪與藍田壩之間的重要據點。

護國軍能否控制棉花坡,是保衛納溪的關鍵。

進攻棉花坡之敵為袁軍吳佩孚旅和熊祥生旅各一部。

吳旅為袁軍一精一銳,戰鬥力較強,攻勢兇猛。

防守棉花坡之劉師工兵營依托壕壘抗敵,漸有不支之勢。

2月14日,第三梯一團一之祿國藩支隊和從左翼第一梯一團一調來的李文漢營,相繼趕到納溪,隨即增援棉花坡陣地,穩定了防禦。

2月16日,趙又新又將在右翼作戰的董鴻勳支隊一部調赴

棉花坡,接替劉師工兵營,增強該方向防禦力量。

這時,正在開進途中的蔡鍔,接到納溪戰鬥激烈的報告,立即催令已抵永寧的第三梯一團一之朱德支隊,火速前進,增援納溪。

朱支隊冒著雨雪,於17日上午抵達納溪。

由於情況緊急,部隊枵腹調上棉花坡陣地。

其第二營士氣高漲,剛抵戰地,即從正面反擊敵人,迫敵放棄前沿陣地,後退數里。

旋因兩翼友軍未能配合進攻,朱德支隊不便孤軍深入,又退回原陣地。

2月18日上午,袁軍再次發動進攻。

第七師進攻雙河場,吳佩孚旅進攻棉花坡。

護國軍第一軍參謀長羅佩金於是日抵達納溪,即親赴戰地指揮抗敵。

各部官兵扼守險要,頑強作戰。

朱德支隊之曹之驊營長陣亡,董支隊之董鴻銓副營長負傷,各部士兵也傷亡嚴重,棉花坡陣地險象頻生。

幸連日大雨,山路泥濘,給不習慣山地作戰的袁軍造成意外困難。

激戰竟日,袁軍撤兵回守,護國軍陣地始得以穩固。

為了打退袁軍的進攻,2月19日拂曉,羅佩金和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指揮部隊分四路對敵實施反擊:祿國藩率一個營附山炮一門、機槍一排,由黃土坡向藍田壩進攻;何海清率兩個營附炮二門、機槍一連,沿永寧河向雙河場進攻;朱德率兩個營附炮兵一連、機槍一排,由棉花坡向菱角塘進攻;劉存厚師之一部迂迴渡江,佯攻瀘西龍頭關,掩護主力反擊作戰。

進攻開始後,各路部隊猛一衝猛打,連續作戰。

右翼何海清支隊進展順利,第一天即收復雙河場,迫敵後退十餘里。

2月20日,羅佩金鑒於朱德支隊反擊受挫,便令何海清支隊改變進攻路線,由雙河場向菱角塘側後攻擊前進,與朱支隊夾擊菱角塘之敵。

反擊作戰一直持續到22日下午,菱角塘之敵雖被何海清支隊擊退,但由於袁軍援兵源源開到,護國軍彈藥不濟,被迫於23日轉入防禦。

這次反擊作戰,袁軍死傷千餘人,護國軍也傷亡營長以下官兵二三百人。

2月23日,蔡鍔趕到納溪前線,研究了前線形勢,決定從25日晨起,再次發動攻勢。

其部署是:以右翼何海清支隊為主攻部隊,向朝一陽一觀方向實施突擊,其它各支隊均依托現陣地牽制當面敵人,同時集中炮火壓制朝一陽一觀之敵,支援何海清支隊作戰。

護國軍企圖以集中火力的方式,首先突破袁軍左翼陣地,為全面反擊打開缺口。

與護國軍上述反擊行動幾乎同時,袁軍為打破戰場僵局,命川軍一團一長劉湘率所部於25日拂曉從長江北岸的石棚向納溪對面運動,企圖抄襲納溪護國軍的側後。

蔡鍔聞訊後,立即令何海清所部撥出一營,於當夜秘密渡江,協同已在江北的劉存厚師一個營,驅逐江左之敵。

護國軍迅速擊退了劉湘一團一,佔領了石棚附近之方山,以保障護國軍翼側的安全。

由於劉湘一團一的襲擾,蔡鍔企圖首先突破袁軍左翼陣地的作戰計劃未能實現。

納溪戰線稍趨穩定後,蔡鍔對指揮人員作了必要的調整。

鑒於董鴻勳初戰失利,撤銷其第三支隊支隊長職務,改由第六支隊長朱德接任,第六支隊長則由第三梯一團一參謀長王秉鈞補任。

27日下午,從敘州第一梯一團一抽一調之金漢鼎、馬鑫培兩營援兵趕到,蔡任命金漢鼎為第一支隊長。

時熊克武正率四川護國討袁軍取道瀘北,向瀘州方向前進。

納溪護國軍的兵力得到一定的加強,蔡鍔遂決定於28日組織一次總攻,以改變僵持局面。

其作戰部署是:何海清支隊攜炮二門、機關鎗二挺,為主攻部隊,從棉花坡翼側攻擊袁軍防禦陣地石保溝;朱德、王秉鈞支隊配合主攻部隊行動,從所在陣地攻擊前進;何支隊發起攻擊後,其它支隊的炮火即向石保溝集中射擊。

另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指揮防守雙河場之部隊(共約三個連),實施陣前反擊,策應正面行動;金漢鼎支隊為總預備隊,在雙河場敖近待命。

為確保反擊作戰順利進行,蔡鍔與劉存厚親自帶領督戰隊,在進攻部隊後面督戰,明令「凡無命令後退者,立即當地槍斃」2。

2月28日上午開始,護國軍在左起長江邊右至雙河場綿亙十餘里的戰線上,冒著綿綿細雨,不顧料峭春寒,夜以繼日地奮力猛攻,多次與敵短兵相接,白刃格鬥。

經數日激戰,護國軍雖在左右兩翼取得一些進展,但由於袁軍兵力較厚,注意縱深設防,並佔據石保溝、朝一陽一觀等險要據點,以致始終未能攻破敵之正面陣地。

這次作戰,護國軍雖予敵以重大殺傷,但本身也傷亡和失蹤不下千人,兵力大為減弱。

蔡鍔感慨地說:

「此三星期之劇戰,實吾國有槍炮後之第一戰也」1。

(四)護國軍退守大洲驛一帶

2月下旬,護國軍幾次反攻均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且因連日激戰,官兵傷亡頗重,彈藥消耗殆盡,又得不到後方接濟,形勢極為嚴重。

此時,羅佩金、劉存厚等人「深以子彈不給,士氣不揚,疲勞太甚為慮」,建議暫時退卻,「俟子彈續到,元氣稍固,再行進缺。

2蔡鍔起初不以為然,認為退卻對戰爭全局影響甚大,恐一退而不可收拾。

後由於部下多方促迫,遂於3月6日下令後撤。

除第三梯一團一留少數部隊擔任阻擊任務外,各部隊分路撤至敘蓬溪(今護國鎮)、白節灘、大洲驛一帶。

蔡鍔等積極整頓隊伍,構築防禦工事,並電催唐繼堯迅速接濟彈藥,以便伺機轉入反攻。

袁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然依仗兵力優勢,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袁軍遇到的主要困難,除士氣低落外,就是對戰場條件不適應。

川南地區山高林密,地形複雜,且時值氣候多變,雨雪連綿。

在北方平原地區訓練出來的北洋軍,來到崎嶇泥濘的山地作戰,經常打滑跌膠,行動非常困難。

據稱,袁軍進入川南以後,由於山路險窄,所有槍炮彈藥和急需物品均雇民夫抬運,陸炮每尊需民夫七十人,山炮每尊需三四十人,一個混成一團一需民夫一千一百餘人,以致一個營開進,行軍長徑十餘里。

由於地形不熟,機動困難,所以護國軍退卻時,袁軍只佔領了納溪等地,未敢繼續追擊。

護國軍退至大洲驛一線後,蔡鍔總結了納溪作戰的經驗教訓,決定將下一步的作戰方針改為「扼守要點,集結主力,多張疑兵,以分敵勢,俟有隙可乘,分頭擊破之」1。

據此,護國軍設總司令部於大洲驛,並調整了兵力部署:以朱德等三個支隊守衛永(寧)、瀘(州)大道,為中路;以何海清支隊和劉存厚部為左翼,沿江安西進,準備增援敘州作戰;羅佩金指揮金漢鼎支隊和川軍張煦支隊1並加強一個營,防守右翼,在白節灘構築陣地,警戒牛背石方向之敵,「守則固我右側,出則沖彼側背」。

護國軍在大洲驛一帶經過休整,兵力和彈藥得到補充,士氣有所恢復。

而袁軍方面,由於護國軍右翼戴戡所部進攻綦江,急調李炳之旅前往增援,納溪的兵力有所減弱。

其部署在第一線的部隊不過二三千人,分別防守鷂子巖、牛背石、雙河嘗棉花坡、納溪各要點,兵力分散,士氣低落。

其次,袁軍後勤保障也遇到了極大困難。

北洋軍遠離北方到西南作戰,部隊的彈藥、物資、糧秣供給和技術保障等問題接踵而來。

至3月初,袁軍槍械損壞甚多,「缺乏機關鎗子彈及山炮、子母、開花各彈甚伙」1,張敬堯等向袁世凱迭電告急,請求接濟。

然而「川江道路遙遠,輸運倍極困難」1,一些作戰物資,從北京運到武漢,再由武漢逆江而上運到四川,需六十餘日。

沿途激流險灘,又遭民軍襲擊,所運輜重往往損失過半,能補充到作戰部隊的所剩無多。

即使毫無損失地前送至部隊,當時一次補給量也只能維持一個師激戰十天之用。

3月中旬,前線袁軍再次面臨彈盡糧竭的困境。

蔡鍔決定趁此時機,對敵展開全線反擊。

3月15日,蔡於大洲驛發佈作戰訓令:以右翼之朱德、金漢鼎、張煦、廖廷桂四個支隊為主攻部隊,由第二梯一團一長趙又新為前敵指揮,從白節灘進攻牛背石,進而向納溪、藍田壩側擊;以中路顧品珍梯一團一由本道「一陽一攻」,佔領茶塘子一帶高地,相機進攻鷂子巖之敵,以牽制當面敵人,掩護護國軍右翼行動;劉存厚部進駐牛滾場,威脅江安方向之敵,並掩護中路顧梯一團一的進攻;以何海清支隊為左翼,進駐合面鋪、中興場,警戒敘州、江安之敵1;另以屯紮赤水的黔軍楊汝盛營,相機規取合江,得手後進襲江津,切斷綦江之敵的後路。

蔡在訓令中強調指出,此次攻擊,「我軍對其正面只宜配布少數之兵,而以主力沖其側背,彼自潰走。

宜切諭諸將領,務多留預備隊在指揮官之掌握,俾便運用」。

50000063_0170_31

3月17日,各路部隊同時發起進攻。

右翼趙又新所部四個支隊,由於步隊之間以及步隊與炮隊之間協同配合較好,先後攻佔了沙山、大小山坪和牛背石,並於19日下午進佔高洞常袁軍一部退往藍田壩,主力退守雙河場,依托陣地進行抗擊,並出動飛機進行偵察轟炸。

趙又新命金漢鼎支隊猛攻雙河場之敵,朱德、張煦支隊進攻朝一陽一觀之敵,廖廷桂支隊向分水嶺、先市方面進攻。

戰至22日,右路朱、張支隊已推進至距藍田壩僅四公里的南壽山;金漢鼎支隊也攻佔雙河場,與敵隔永寧河對峙;廖廷桂支隊進據分水嶺。

此時,趙梯一團一因「彈藥已損耗十之八九」,遂停止進攻。

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顧品珍梯一團一,於發起進攻後,迅速衝入敵陣,與敵白刃格鬥,佔領了茶塘子、鷂子巖,迫敵退守納溪鎮後面之光山(今觀山)。

在左翼擔任掩護任務的何海清支隊,乘機攻佔了江安城。

3月23日,蔡鍔發現袁軍新援之第八師一個旅已至合江,有沿赤水河抄襲護國軍側後之勢,乃下令全線停止進攻,「暫取飽勢防禦」。

護國軍遂退守茶塘子至紅花地一線,整頓部隊,休養兵力。

袁軍在佔領雙河場至納溪城東一線陣地後,亦改取守勢。

在這次作戰中,護國軍共斃傷敵九百餘人,繳獲大炮七門、機槍九挺、步槍九百餘支、炮彈二百餘發及子彈無數。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爭奪,袁軍死傷慘重,其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之能力」2。

正在這時,袁世凱迫於國內外形勢,於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

在四川方面,陳宦也派人到大洲驛護國軍第一軍司令部,要求停戰議和。

蔡鍔鑒於護國軍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兵員軍需均待補充,遂同意停戰。

先議定從3月31日至4月6日停戰一周,以後又派劉雲峰與張敬堯談判,雙方繼續休戰。

瀘納之戰是護國戰爭中最為激烈的一戰。

在整個作戰過程中,護國軍以劣勢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間斷的情況下,始終保持旺盛的戰鬥意志,連續奮戰,勇一猛打擊北洋軍的一精一銳之師,雖未能按預定計劃奪占瀘州,卻頂一住了袁軍的攻勢,牽制了袁軍的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的作戰。

第一軍總司令蔡鍔抱病1親臨前線,廢寢忘食,運籌決策,其捨身一精一神,大大鼓舞了全軍將士的戰鬥熱情。

四、綦江之戰

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在黔軍一團一長王文華等促一逼一下,贊成討袁,因黔省兵力薄弱,又毗連湖南,恐袁軍由湘入黔,難以抵禦,故暫時隱忍不發。

自戴戡率滇軍徐進先遣縱隊於1916年1月24日到達貴一陽一後,劉即亮出討袁旗幟,於27日宣佈獨立。

眾推劉為都督。

當時,貴州省僅有步兵六個一團一、炮兵一個營及巡防軍數營,共約六千餘人。

貴州宣佈獨立後,劉顯世等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訂黔軍出師計劃,決定編滇軍炮隊、機槍隊及黔軍第五、第六兩一團一為護國軍第一軍右翼軍,以戴戡為總司令,率部攻打四川綦江,威脅重慶。

另升任黔軍第一一團一團一長王文華為貴州護國軍右翼東路司令,率黔軍三個一團一和滇軍徐進先遣縱隊之步兵及部分湘軍,進攻湘西。

(一)黔軍進攻綦江

黔軍進攻綦江,是為了由此突破,進取川省門戶重慶。

袁軍以重慶為前進基地,對敘、瀘方向採取飽勢,對綦江方向採取守勢。

扼守綦江,主要為了防禦從貴州攻川之黔軍,保障重慶的翼側安全。

為此,袁軍以綦江為重心,右至江津、榮昌,左至南川、涪州(今涪陵),組成一道弧形防線,配置重兵防守。

其兵力部署是:川軍周駿師之第五十九一團一(一團一長伍德明),以一營駐榮昌,兩營駐江津;第六十一團一(一團一長張鵬舞)一部駐南川,一部駐涪州;北洋軍第十三混成旅之第三一團一(一團一長劉虎臣)駐綦江。

貴州獨立後,袁軍又以北洋第三師之閻相文一團一增援綦江,以北洋第六師之齊燮元旅由湘西增援南川。

這樣,袁軍在川黔交界地區的兵力達五六個一團一。

黔省護國軍僅以兩一團一多的兵力,企圖實現由綦江進攻重慶的計劃,顯然是很困難的。

1916年2月2日,戴戡率隊由貴一陽一出發,13日抵松坎。

他將黔軍第五、六兩一團一編成三個支隊:熊其勳之第五一團一為左支隊,進攻敵九盤子陣地,得手後向東溪、綦江方向發展;胡忠相指揮第六一團一一、二營為右支隊,進攻青羊寺(今青羊市),爾後向南川發展;另以第六一團一第三營為一個支隊,取道新洲襲擊南川,策應主力行動。

各支隊同時於14日發起進攻。

熊其勳率左支隊於2月14日拂曉前秘密接敵,6時對九盤子之敵發起進攻。

九盤子為川南天險,兩山壁立,僅通一線小路。

黔軍攀籐附葛,緣崖而上,節節仰攻,至午後2時佔領九盤子。

黔軍乘勝推進,三路皆捷,連克青羊寺、趕水、東溪等要地,並衝過分水嶺、柑子椏等險隘,於15日午前攻佔馬口埡,前鋒進一逼一橋壩河(今橋河鎮),距綦江僅十餘里。

袁軍在

橋壩河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以重兵伏壕據守,封鎖河谷平地。

黔軍左支隊進攻受阻,退守兩路口。

(二)龍台寺攻守戰

袁軍見黔軍以主力進攻綦江,急欲改變不利態勢,遂遣駐江津之伍德明一團一第一、二營,於2月24日由江津向綦江西南之龍台寺、高廟一帶進攻,擬從翼側抄襲攻綦黔軍之後路。

時防守龍台寺的黔軍僅一個連,以寡敵眾,使兩路口之黔軍主力面臨腹背受敵的威脅。

戴戡急命駐青羊寺之胡忠相支隊西進,在龍台寺東北之分水嶺一帶組織防禦,以保障攻綦部隊的側後安全;另調已於23日抵達東溪的滇軍華封歌支隊2之部分兵力前出至高廟,增援龍台寺作戰,以主力增援正面之熊其勳支隊,擬合力攻下綦江,使襲擊龍台寺之敵「不攻自退」。

無奈,戰況並未如戴戡所預想的那樣順利。

龍台寺方面的護國軍,由於袁軍攻勢猛烈,無法守住陣地,被迫於2月24日晚退守東溪。

在此情況下,護國軍不得不放棄攻綦計劃,而以主力於25日晨反擊進據龍台寺、高廟之敵。

經一日激戰,終於奪回龍台寺,解除了側後威脅。

2月27日,綦江袁軍反攻馬口埡,華封歌支隊奮勇迎戰,將敵擊退。

時已抵南川的北洋第六師齊燮元旅出南川,擬經油蘿坪、青羊寺向護國軍右翼進攻,企圖奪回趕水、東溪。

護國軍再次面臨兩面受敵的威脅。

董鴻勳、華封歌等召開前敵會議,一致認為:護國軍出戰以來,連戰皆捷,勇敢一精一神誠屬可嘉,「惜乎地方太寬,兵力單薄,防守不足,若一味進攻,綦江固不難取,而敵人左右轉襲,我軍即將受困」,且「黔軍已無後繼」,於是決定「暫退東溪,縮小範圍,聚集力量」,以便「防守出擊,較有把握」。

3當夜,各支隊悄悄撤出陣地,於28日退駐東溪一帶。

(三)護國軍退守松坎

護國軍撤至東溪後,重新調整部署,以熊其勳第五一團一防守右路,阻擊由南川進犯之敵;華封歌一團一防守中路,警戒綦江方向之敵;胡忠相第六一團一防守左路,防禦由江津來犯之敵。

袁軍於護國軍撤退後,進佔龍台寺和分水嶺。

旋在右路和中路暫取守勢,集中兵力進攻護國軍右翼。

3月1日,齊燮元旅進襲油蘿坪,威脅青羊寺。

熊其勳率部前出至玉皇觀抵禦敵人。

此後,雙方在油蘿坪至青羊寺一線展開拉鋸戰,互有進退。

9日,袁軍李炳之旅一個一團一從瀘州來援,與齊燮元旅改從中路進攻,佔領扶歡常護國軍連日激戰,傷亡嚴重,且因戰線過長,兵力過單,漸呈不支之勢。

3月中旬,北洋第八師等部隊又進抵川境,增強了前線兵力。

蔡鍔判斷敵可能在瀘州方向取守勢,綦江方向取飽勢,遂於16日電示戴戡,指出:「近日敵軍紛紛向重慶進發,恐瀘州取守勢,綦江取飽勢,我軍既是單弱,盡可竭力將範圍縮小,以免將來腹背受敵」4。

護國軍本已是強一弩一之末,接蔡鍔電後,立即從東溪退守松坎一線。

袁軍進佔東溪、九盤子等要點後,未再追進。

護國軍的攻取綦江、進規重慶的作戰計劃,終因兵微力弱和未能集中兵力殲敵有生力量而無法實現。

在此之前,已參加中華革命一黨一的劉伯承與王伯常等人在涪州一帶起義,建立川東護國軍。

他們攻長壽,打豐都,襲擊袁軍運輸線,有力地牽制和打擊了川東袁軍,對在川南正面戰場作戰的滇、黔護國軍起了積極的配合作用。

四川戰役歷時兩個多月,護國軍第一軍雖然不畏強敵,打得非常勇一猛頑強,但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戰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於過早地對袁宣戰,未能實現秘密接敵、先發制人的作戰計劃。

其次是多路出擊,分散了兵力。

攻川之滇、黔、川護國軍,總數不足萬人,卻分兵三路,各自為戰,致使各個突擊方向上的部隊皆無法完成預定的作戰任務。

後來,盡避蔡鍔認識到這一失誤,提出了「以重兵趨綦渝」的主張,但因各路護國軍都已遭到重大消耗,並被袁軍牢牢拖住,已難於集中兵力於綦渝方向。

再次,護國軍主要著眼於攻奪城市,並未立足於運用靈活的戰法調動敵人,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蔡鍔等為了攻佔敘州、瀘州,不惜以有限兵力在正面與敵反覆爭奪,死打硬拚,而不注意發揮滇、川、黔軍隊善於在山嶽叢林地帶運動作戰的特點,採取乘隙搗虛、迂迴包抄等多種戰法打擊敵人,致使護國軍付出很大代價而戰果甚微。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