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 一、雙方作戰部署 (一)北洋軍的部署 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

一、雙方作戰部署

(一)北洋軍的部署

早在1913年5月初,袁世凱就命豫南總司令兼北洋第六師師長李純率該師由信一陽一向湖北之興國(今一陽一新)、蘄春等處移防,王占元之第二師隨後跟進。

副總統黎元洪指令李純:「貴師將來開至興國、田家鎮一帶,選一待機陣地,一旦有事,即相機直搗九江或南昌」3。

5月中旬,李純以該師第十一旅旅長馬繼增率步兵第二十一一團一附機關鎗、騎、炮各一連開赴田家鎮,並分兵一部進駐武一穴一,警戒九江及安徽方向;以第二十二一團一團一長張敬堯率所部及機關鎗兩連,騎、炮各一連,進駐興國,監視瑞昌方面之贛軍;師部及第十二旅之二十三一團一、二十四一團一進駐蘄春、蘄州一帶,準備尋機渡江。

上述部隊到達指定地點後,即對江西的地形及贛軍分佈情況不斷進行偵察,並進行渡江作戰準備。

7月2日,已被袁世凱收買的九江要塞司令陳廷訓密電黎元洪,告知他革命一黨一人準備在九江起事,並要求袁世凱「速派軍隊及兵輪來潯(九江),以資鎮懾」1。

袁聞報後,即令第六師渡江南進,第二師一部迅速由鄂北南下,與第六師會合(兩師共約一萬五千人);另調駐遼一陽一之第二十師一個旅進關赴鄂,作為進攻江西的二梯隊;一抽一調第二師、第三師各一個一團一進駐武漢設防,奉軍一個旅進駐孝感一帶,保護武勝關以南鐵路線;另由海軍次長湯薌銘率「飛霆」號等軍艦五艘,駛往江西,策應陸路進攻九江。

該路軍隊由黎元洪節制。

7月6日,第六師所屬吳鴻昌第二十三一團一附機關鎗一連並電話、衛生各隊,先行渡江,開赴江西。

10日,該師主力從官牌夾(九江西約四公里)登陸,全部抵達長江南岸。

李純以蕭安國第二十四一團一兩個營駐九江城西部,與駐城東部的贛軍四個營同城相峙;以吳鴻昌第二十三一團一進駐沙河鎮(九江西南十五公里)、蓮花洞(九江南十二公里)一線,警戒德安方向贛軍;以張敬堯率第二十二一團一第二營一連、第三營及周文炳的第二十一一團一第一營附機關鎗一連,進駐金雞坡(九江東四公里)、八里坡(九江東南三點五公里)至馬宿嶺(九江東南七點五公里)一線,警戒姑塘及湖口方向的贛軍;以第二十四一團一一個排進駐洗心橋(九江西二十公里),警戒瑞昌方面贛軍;以混成第十一旅旅長馬繼增率第二十一一團一第二營、二十四一團一第二營、炮二十一團一第二營、機關鎗第四連進駐官牌夾,為總預備隊。

這樣,北洋軍第六師約七千餘人佔據了九江外圍諸要點,形成了對九江城的包圍和對九江以南贛軍的進攻態勢。

(二)贛軍的部署

戰前,贛軍共有兩個師和一個混成旅,計十個一團一。

江西護軍使兼第一師師長歐一陽一武駐南昌,所部第一旅旅長林虎率第一、二兩一團一駐德安、瑞昌一線;第二旅旅長余維謙所部第三一團一兩個營駐九江,第四一團一是新兵,隨余駐南昌訓練。

第二師師長劉世鈞駐九江,所部第三旅旅長趙復祥部第五一團一駐南昌,第六一團一兩個營駐九江,一個營駐德安;第四旅旅長蔡森率部駐贛州;混成旅旅長方聲濤率周璧階第九一團一、金其昌獨立營駐姑塘,所屬第十一團一李明揚部駐湖口。

總兵力約二萬五千人2。

贛軍主要集中在九江以南和南昌以北地區,在長江沿岸的重鎮九江只配置了一個師部和四個營的兵力,湖口只有一個一團一的兵力,省城南昌的防務也很薄弱。

1913年7月8日,李烈鈞從上海回到湖口,立即召開高級官員會議,商量討袁事宜。

12日,得知駐守德安之林虎部已與北洋軍接火,遂宣佈江西獨立。

同日,省議會在南昌開會,舉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歐一陽一武為江西都督3。

李烈鈞等擬定作戰計劃如下:將所有在贛北的軍隊分為左右兩軍,以林虎為左翼軍司令,指揮第一、二一團一和第六一團一一個營,進攻沙河至十里鋪一線之敵,得手後進取九江,以方聲濤為右翼軍司令,率所部第九一團一和獨立營從姑塘進攻九江。

另以水巡總監何子奇為湖口守備司令,指揮李明揚第十一團一守衛湖口,李烈鈞親往督戰。

部署略定,李又委託歐一陽一武給廣東陳炯明和湖南譚延闓分別寫信,要求兩省派兵援贛。

贛軍的戰略意圖是奪取九江,消滅南犯之敵。

但贛軍內部並不鞏固。

九江要塞司令陳廷訓完全投靠了袁世凱;第二師師長劉世鈞早與李烈鈞不睦,並與黎元洪、袁世凱秘密勾結,表示對李烈鈞「一陽一奉一陰一違,以作牽制」4,準備配合袁軍作戰;第一師師長歐一陽一武因受袁世凱拉攏,反袁也不堅決。

贛軍兩師兩一團一中,真正受李烈鈞指揮並有點戰鬥力的,只有林虎從南京帶來的步兵第一一團一(附機關鎗兩連、炮兵一連)1和伍毓瑞的第三一團一,不足三千人。

與北洋軍相比,贛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

二、九江、湖口之戰(參見附圖二十六)

袁世凱偵悉李烈鈞回到湖口準備發難的消息後,遂指令李純師的過江部隊迅速向南推進。

7月10日,吳鴻昌第二十三一團一越過沙河,不斷向贛軍開炮挑釁。

7月11日,駐守德安的贛軍旅長林虎致電歐一陽一武,報告北洋軍尋釁情況,請求速發援兵。

12日拂曉,林虎分兵二路向在當面尋釁的袁軍發動進攻:以主力沿鐵路向沙河進攻,另派一部出右翼襲擊十里鋪,策應正面。

從此,揭開了武裝討袁的戰幕。

袁世凱指令李純對贛軍「即按叛兵剿辦」1。

李純一面令駐沙河之吳鴻昌一團一阻擊贛軍,一面命駐十里鋪之蕭安國一團一向沙河迂迴前進,抄襲贛軍後路。

蕭一團一於途中與林虎派出的策應部隊遭遇,前進受阻。

林虎旅裝備比較齊全,部隊經過一定的訓練。

其主攻部隊經一晝夜戰鬥,奪佔了沙河鎮,進據銅鼓嶺、駱駝山等處炮台。

吳鴻昌一團一死傷三百餘人,向賽湖方向敗退。

李純驚慌失措,從官牌夾逃回停泊在長江中的座艦,急電袁世凱「萬乞迅派增援,以救危局」1。

但林虎旅首戰告捷後,沒有乘勝追擊,喪失了殲敵良機。

沙河方面開戰後,駐九江城內的贛軍第三一團一團一長伍毓瑞,與同駐該城的贛軍第二師師長劉世鈞和第六一團一團一長李定魁等磋商,計劃趁北洋軍增援部隊尚未到達之際,以贛軍第三一團一之一營與第六一團一之兩營,迅速殲滅北洋軍駐九江城西的兩個營,以第六一團一之另一個營為預備隊,監視陳廷訓的炮台兵;待解決城西兩營敵軍後,率部沿廬山開赴德安,從翼側攻擊九江以南袁軍,配合林虎旅作戰。

此計如能實現,將陷李純師於腹背受敵的境地。

不料李定魁竟於次日違約,按兵未動。

伍毓瑞見情況突變,即棄軍逃往湖口,所部一個營轉移湖口,一個營投附劉世鈞1。

九江城全為北洋軍所佔。

當北洋軍第六師右路在沙河戰敗,向賽湖以北撤退時,又得悉姑塘方面方聲濤之右翼贛軍亦準備向九江推進。

李純急忙調整部署:令馬繼增率預備隊在官牌夾構築防禦工事;令駐九江城西的二十四一團一迅速一抽一調兵力,協同二十二一團一之一、二營加強城南十里鋪的防禦;令二十一一團一第一營加強城東南之八里坡的防禦;令張敬堯率混成二十二一團一第三營、第二營第六連及機槍、山炮各一連,協同陳廷訓部守衛金雞坡炮台及普應寺一帶。

這時,北洋軍第六師已呈背水之勢,官兵慌亂。

李純也自稱「力盡智窮」,一日數電袁世凱,「惟乞援軍迅到」2。

7月15日,黎元洪致電駐孝感的第二師師長王占元,令該師駐鄂各部迅速開赴九江,其任務是:進攻湖口,並配合第六師進攻德安。

王占元接電後,即於當日派朱廷燦第七一團一由漢口開赴九江;16日,又派步兵第四旅旅長鮑貴卿率步兵第五一團一一、三營(攜管退炮八門)及機關鎗連開赴九江。

第二師其餘部隊,擬在第二十師和第三師接防後,再向九江集中。

同日,袁世凱任命段芝貴為陸軍第一軍軍長兼江西宣撫使,李純為第一軍左司令,王占元為第一軍右司令,以統一前線的作戰指揮。

林虎旅進佔銅鼓嶺、駱駝山後,歐一陽一武又令第二旅旅長余維謙、第三旅旅長趙復祥,率領駐南昌的第四一團一和第五一團一開赴德安,計劃與林虎旅會合後,以主力從青山(九江西南十二公里)、瓜子嶺(青山北)向正面進攻,分兵一部從銅鼓嶺側擊十里鋪之敵,然後一舉拿下九江。

但贛軍動作遲緩。

16日,贛軍與袁軍在賽湖一帶作戰,雖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但因兵單勢孤,未敢追擊。

17 日,北洋軍第二師的兩批援兵已先後趕到九江,會同第六師馬繼增旅向贛軍反撲。

而這時贛軍擔任前沿警戒的第六一團一一個營忽然叛變投敵,遂使林虎旅軍心浮動,放棄銅鼓嶺各炮台,退守藍橋(九江西南二十公里)。

這時,贛軍右翼方聲濤旅的攻勢也已受挫。

按預定計劃,贛軍左右兩翼應於7月12日拂曉同時發起攻擊,但方聲濤之右翼因臨時調集部隊,以致行動緩慢,遲至16日晨7時才開始進攻。

方聲濤將周璧階之第九一團一和新從湖口來援的伍毓瑞一團一(欠第二營)分為左右兩路,由姑塘向九江東南之八里坡一線發起攻擊。

張敬堯一面令守衛八里坡的第二十一一團一第一營在正面組織防禦,一面令駐守十里鋪之兩個連攜機槍、火炮繞擊方部左翼,自率該一團一兩個連和二十四一團一一個連抄襲方部右翼。

方部第九一團一團一長周璧階揮刀躍進,帶頭衝鋒,但因專恃勇一猛,不講戰術,致被敵擊中,不幸陣亡,使該部士氣受到影響。

雙方激戰至下午1時,左路贛軍傷亡慘重,士氣動搖,部分士兵北向投敵。

這時,北洋軍第二師第六一團一又前來增援。

伍毓瑞雖率贛軍右路奮力抵禦,但在北洋軍多路夾擊下,也力漸不支,遂撤出戰鬥,退回姑塘。

北洋軍進至馬宿嶺,因地形不熟,未敢繼續追擊。

次日,贛軍第九一團一兩個營(千餘人)繞道至金雞坡,向張敬堯部繳械投降,使姑塘贛軍兵力銳減。

7月22日,王占元率第二師主力(欠第八一團一)抵達九江,增強了進攻力量。

23日,抵達九江的第一軍軍長段芝貴發佈作戰命令,定於24日進攻湖口。

其部署是:由第二師鮑貴卿旅擔任主攻任務,於24日夜乘船從官牌夾出發,在助攻部隊掩護下,從湖口東岸登陸,爾後進據鍾山,奪取湖口東炮台。

以左司令李純為守勢地區司令官,自邱(書閣)南(康)大道經十(裡鋪)蓮(花洞)大道,至沙河鎮、洗心橋一線,擇地構築防禦陣地,掩護北洋軍右側後方安全;第六師旅長馬繼增率該旅第二十一一團一由八里坡經馬宿嶺、狹市向姑塘方面攻擊前進,掩護左翼進攻部隊;第六師二十二一團一團一長張敬堯率所部由金雞坡出發,經新港(九江東十一公里)向灰山(湖口西岸)、回峰磯(新港東五公里)進擊,相機佔領湖口西炮台,封鎖鄱一陽一湖口,協同海軍掩護鮑貴卿旅的登陸作戰。

7月24日,張敬堯一團一沿長江南岸向湖口西炮台進攻。

該一團一步炮協同,首先攻佔新港。

25日,經激戰,攻佔了三面臨水一面依山的灰山、回峰磯贛軍據點。

接著,又佔領了西炮台。

24日夜12時,鮑貴卿旅(步兵五營、炮兵二連、機槍兵三連、輜重兵一連、電話和橋樑隊各一大排)乘船從官牌夾出發,沿長江東進,偷渡鄱一陽一湖口;次日凌晨,在湯薌銘1所率軍艦的掩護下,利用濃霧於湖口以東搶灘登陸,進攻湖口鍾山炮台。

湯薌銘的助紂為虐和李烈鈞的麻痺大意,使湖口的贛軍吃虧不校當江西宣佈獨立不久,湯即率艦隊駛近馬當炮台。

炮台守兵準備發炮攔擊,但李烈鈞認為與湯「共事亦頗久,當不致有他故,不欲示以防禦」2,任其向九江方向駛去。

25日拂曉,湯以四艘軍艦分成兩組,突然轟擊湖口東、西兩炮台,致使贛軍措手不及。

不久,鍾山炮台部分士兵嘩變,更加削弱了湖口的防禦力量。

午後8時,在北洋軍水陸夾擊下,湖口終於失陷,李烈鈞率餘部從水路退守吳城。

方聲濤所部,在袁軍旅長王金鏡所率之右翼支隊猛攻下,也於26日上午放棄堅守多日的姑塘陣地,退往吳城。

北洋軍攻佔湖口、姑塘後,段芝貴令第二師旅長鮑貴卿為湖口守備司令,率該旅駐守湖口;第六師旅長馬繼增以一部駐守姑塘,其主力配置在通南康(今星子)大道上,伺機進攻南康;令第二師第四一團一由馬頭鎮向瑞昌方向發展,保護九江西側安全;令王占元為西區留守司令,擔任後方警戒兼理後勤事務;令李純率第六師各一團一及第二師一部,從沙河、十里鋪、馬頭鎮分道出發,進攻扼守藍橋之贛軍。

30日拂曉,北洋軍對藍橋發動進攻。

贛軍鑒於藍橋地形開闊,恐遭敵迂迴側擊,稍事抵抗,即於當日上午放棄該地,退守黃老門。

黃老門位於藍橋南十公里處,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山口險狹,鐵路穿山而過,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林虎旅在此構築陣地,組織防禦。

30日夜,北洋軍第六師第二十三一團一和第二師第五一團一向黃老門輪番進攻。

林虎指揮部隊扼守南面高地,頑強抗擊,使北洋軍進攻受阻。

李純連夜調正在官牌夾休整的第二十二一團一乘火車赴黃老門助戰。

31日凌晨,北洋軍分三路進攻贛軍陣地:以第二十三一團一攻贛軍正面,第二十二一團一攻贛軍左翼,第五一團一攻贛軍右翼。

林虎旅竭力抵抗,相持約兩小時,終因寡不敵眾,棄守黃老門,經德安退往建昌(今永修)。

這時,湖南已經宣佈獨立。

湖南都督府軍事廳廳長程潛等人,鑒於贛軍孤軍作戰,節節失利,便一面組織援贛部隊,由一團一長唐蟒率領赴贛,一面敦促譚延闓與四川熊克武進行電報聯繫,約其三路出兵,會攻武漢,以配合贛軍作戰。

該電要求川

軍趁「北軍會攻九江,武昌空虛」之機,與湘軍和在湖北沙洋宣告獨立的劉鐵部聯合行動,「乘機直取武漢」,以斷絕北洋軍南進的通道,威脅攻贛北洋軍的側背,將贛軍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但該電被貴州都督唐繼堯截獲,並於7月31日密告黎元洪,致使三路攻漢的計劃成為泡影。

唐蟒之援贛部隊也遲遲未至。

贛軍得不到鄰省的支援,在優勢敵人進攻下,節節後退,完全喪失了反攻的能力。

三、南昌外圍的作戰

北洋軍攻佔黃老門後,乘勝疾進,不戰而得德安;與此同時,還分別佔領了南康、瑞昌,鞏固了後方的安全。

8月7日起,北洋軍便以南昌為目標,分路攻擊前進。

其進攻部署是:第六師第十一旅於7日由南康乘船沿水路進攻吳城;陸路則分兵兩路進攻建昌,第六師二十二一團一為右縱隊,由拖溝嶺(德安南)出發,沿驛南(德安南十三公里)一線開進,第二師第五一團一為左縱隊,由德安沿南潯未竣鐵路前進,第六師十二旅(欠二十四一團一)為預備隊,隨後跟進。

上述各部完成當前任務後,乘勢續進,合擊南昌。

此時,林虎旅已喪失鬥志,不待敵人接近,即放棄建昌,退守山下渡(今永修縣城附近),又被北洋軍擊敗,旋即經奉新退往湖南。

8月10日,北洋軍未遇抵抗,即進佔建昌。

李烈鈞由湖口退往吳城後,整頓了撤回的部隊,覆命方聲濤負責吳城防務。

8月7日夜,北洋軍馬繼增第十一旅的官兵約七十人,乘坐民船,偽裝難民,利用夜霧乘風直駛吳城東岸登陸。

吳城贛軍倉促抵抗。

8日拂曉,馬旅援軍趕到,贛軍不敵,慌亂敗退。

吳城失守後,李烈鈞率餘部退往南昌。

留守南昌的江西都督歐一陽一武聞吳城失守,即於9日棄職潛逃。

歐一陽一武的兩營護兵被憲兵司令廖伯琅控制。

當李烈鈞於11日率部退至南昌城下時,廖伯琅緊閉城門,拒絕李部入城。

李烈鈞一面打電話斥責廖伯琅,一面派兵一營攀城而上,打開城門。

廖伯琅倉皇逃往贛州(後被李純捕殺)。

李烈鈞進城後,命伍毓瑞率領歐一陽一武留下之兩個營和從吳城撤回之兩個營在樵捨(南昌東北二十公里)、樂化(南昌北十六公里)一線組織防禦,抗擊北洋軍。

8月16日下午,李純令馬繼增第十一旅(欠二十二一團一)由灌口出發進攻樵捨;張敬堯第二十二一團一由山下渡乘船,沿贛江進攻南昌;其餘部隊留守建昌。

此時,張敬堯之前鋒部隊已抵距南昌六十餘里之花巖

街1,因陸路進展順利,不願折回山下渡從水路進軍,建議由花巖街經落花街2,從陸路進攻南昌。

李純同意了張敬堯的意見。

18日上午9時,張敬堯分兵兩路夾擊落花街。

贛軍不支,退往高橋(南昌北)。

中午,張敬堯以第二營從左側,第三營從正面,向高橋發起進攻。

贛軍堅守陣地,竭力抵抗,兩小時後,陣地被佔,退至贛江以東,企圖固守南昌。

張敬堯部一面發炮猛轟,壓制贛軍,一面由第二營徵集船隻,強渡贛江。

下午6時,張部攻入德勝門,向城內縱深發展。

伍毓瑞雖率部奮力抵抗,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只得撤離南昌城,掩護李烈鈞等人退往湖南。

李烈鈞、林虎等見敗局已定,遂遣散餘部,隻身潛赴上海,後又亡命海外。

8月18日,李純部佔領南昌。

不久,駐贛州的贛軍第四旅旅長蔡森率部向李純投降。

至此,首先發難討袁的江西全省落入了北洋軍閥之手。

江西是討袁戰爭的重要戰常贛軍討袁作戰的迅速失敗,對整個討袁戰爭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失敗的客觀原因是兵力對比懸殊。

主觀方面,一是內部不純,軍心不齊。

除陳廷訓、劉世鈞等暗中與袁世凱勾結外,一些中下級軍官也各懷貳心。

如戰鬥剛剛打響,九江城內的第六一團一團一長就按兵不動,不久,該一團一一個營在沙河前線倒戈;之後,又連續發生成建制的部隊投降和潰散現象。

這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動搖了討袁官兵的士氣。

二是準備不足,部署不當。

李烈鈞宣佈獨立,是在林虎旅與敵接戰後倉促決定的,在軍事上缺乏應有的準備和周密的部署。

如九江、湖口為長江要衝,湖汊縱橫,丘陵起伏,利於防守,贛軍如能以重兵扼守,將北洋軍阻止在長江以北或牽制在九江、湖口地區,雖不能決定最後的勝利,但必能延長戰爭的時間,有利於其它省份發動討袁和支援江西。

由於李烈鈞等慮不及此,致使九江、湖口迅陷北洋軍手中,戰局急轉直下。

三是戰術呆板,不善於利用江西的山嶽叢林和險要山口伏擊殲敵,阻止敵人的進攻,致使敵軍長驅直進,迅速佔領了江西。

此外,江西全省武力的調遣、擴充,人民群眾的發動等,均未進行,即倉卒首先發難,這在與敵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是難有取勝把握的。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