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北接新疆、青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北接新疆、青海,東接四川、雲南,西面是克什米爾,南面與印度以及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和緬甸等國相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英、俄兩國侵奪西藏的野心由來已久。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俄在亞洲爭奪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阿富汗、伊朗和中國西藏等地區。

英國亟圖佔領西藏,打通由印度進入四川,順長江而下,直出東海的通路,以便把中國的中部和南部地區都置於它的控制之下。

沙皇俄國則不僅妄圖吞併我國的東北三省,而且把蒙古、新疆、西藏都包括在它的「黃俄羅斯」計劃之內,還想把侵略勢力從中亞擴展到南亞次大一陸,直達印度洋。

因此,我國的西藏就成了英、俄兩國為謀求亞洲霸權所必爭之地。

一、英國第一次入侵西藏

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先後將尼泊爾、哲孟雄、克什米爾、不丹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哲孟雄境內的大吉嶺設立軍事基地,控制了這個「印度入藏門戶」,隨後又修築通往西藏的道路。

1876年,英國一逼一迫清政一府簽訂《煙台條約》,其後,便以條約中有關允許英人入藏「遊歷」、「探路」等條款為依據,多次派人竄入西藏搜集情報,收買上層分子,挑一撥班禪和達賴的關係,進而要求入藏「通商」和常駐「使節」。

英國的這些要求,遭到西藏僧俗大眾的堅決反對。

為了防止英國的侵略,西藏地方噶廈1派兵二百名在隆吐山(龍頭山)修築堡壘炮台,設卡自衛。

這完全是中國的內政。

但是,英國為了打開進入西藏的大門,先則無理聲稱藏軍「設卡之地距大古嶺甚近,意在阻止通商」,後又提出這是「橫截廓爾喀東通印度之路」。

21887年,英國乾脆撕下偽裝,令其駐北京公使發出照會,胡說隆吐山屬哲孟雄領土,要求限期撤卡,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武力驅逐。

這一無理要求,遭到西藏地方政一府的嚴詞拒絕。

英國見訛詐不成,遂向邊界調集軍隊和物資,積極準備入侵西藏。

西藏地方政一府得悉,立即派四品仔琫(仔本)多爾濟仁增趕赴隆吐山,並從各地一抽一調軍隊,準備隨時增援。

而清政一府在英國恫嚇下,竟一味退讓妥協,命令「將隆吐兵速即撤回」3。

但是,西藏人民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決心堅定不移,對清政一府的媚外行徑進行了堅決抵制。

1888年3月20日,英國悍然派兵四五百人,向隆吐山西藏守軍發起進攻。

多爾濟仁增率領藏軍用火銃、弓矢等簡陋武器進行抵抗,斃敵軍官一人,英軍被迫後撤。

次日晨,英軍再次進攻。

藏軍依托陣地誓死抵禦,斃傷英兵百餘人。

英軍不甘失敗,調來援軍和重炮。

8月24日,英軍在格累姆上校指揮下,以猛烈炮火向隆吐山前沿陣地轟擊。

藏軍不支,退守納湯,隆吐山遂被英軍侵佔。

藏軍據守納湯北側高山,在一一夜之間築起一道四五里長的齊胸牆垣,奮力抗擊敵軍。

後在英軍優勢火力轟擊下,被迫退卻。

英軍佔領隆吐山、納湯後,一面整修道路,一面增調軍隊,準備繼續向前推進。

西藏地方政一府為了組織反攻,下令徵調前後藏各地民兵前往增援。

不久,陸續集中於亞東(今老亞東)前線的藏軍約有一萬餘人,與英軍形成對峙局面。

為了加強前線的指揮,西藏地方政一府又委派噶倫拉魯為哲孟雄馬噶基巧(兵營總管),負責前線總指揮,以仔本擦絨為帕裡馬噶基巧,負責後方運輸事宜。

以後又派噶倫然巴為帕裡馬噶基巧,與三大寺負責喇嘛一同前往加強領導。

正當西藏地方政一府加強前線兵力和指揮,準備繼續抗敵之際,清政一府為達到與英國談判媾和的目的,把主張抗英的駐藏大臣文碩革職,改任昏庸畏葸的昇泰為駐藏幫辦大臣,並下達撤兵媾和的命令。

昇泰在赴任途中,下令江孜守備及統領藏軍噶布倫「嚴束藏兵,不准妄動」1,並將藏軍撤回帕裡一線,只准防守,不得出擊,「如違節制,立即嚴參」2。

在昇泰的壓制下,藏軍雖未聽命,但抗英士氣受到了嚴重挫傷,抗英部署也受到了影響。

同年8月中旬,藏軍為了收復失地,擬組織反擊,也被昇泰制止。

9月24日,英軍二千餘人向捻納藏軍營地發起進攻,藏軍不支,被迫撤退。

其後,英軍相繼佔領了則利拉、亞東等地。

由於清政一府執行妥協投降政策,西藏軍民的第一次抗英戰爭終於失敗了。

但是,英國侵略者從這次入侵過程中,看到了西藏軍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不可悔,不得不暫時放棄深入西藏內地的企圖,同意與清政一府進行「和談」。

1890年3月,昇泰屈服於英國的壓力,與之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歸英國保護,並以則利拉為藏哲邊界,使中國失去了大片領土。

1893年,中英再訂《續約》,清政一府同意開放亞東為商埠。

有關劃界、通商、遊牧等問題,容後再議,後來又成了英國進一步侵略的借口。

英國用武力撬開西藏大門後,隨之以貿易手段進行瘋狂的侵略和掠奪。

英印貨物充斥西藏市場,嚴重排斥了中國內地貨物在西藏的正常銷一售。

在通商的幌子下,英國還不斷派人深入西藏腹地進行勘察,向清政一府勒索開礦的特權。

1899年至1901年,英國以印度總督名義多次致書十三世達賴,企圖越過中國中央政一府與西藏地方當局直接談判,一陰一謀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結果遭到達賴的拒絕。

但英國並不甘心,1902年又派哲孟雄政治專員懷特率兵二百餘人,以「劃界」為借口,侵入西藏的甲崗和思補布納一帶,蓄意挑一起邊界衝突。

他們拆毀中國的哨卡和原有國界標誌的大石堆——鄂博,私立石堆,擅插英國國旗二十一處,並掠走大批牛羊。

二、俄國覬覦西藏,與英國進行爭奪

在英國入侵西藏的同時,早就覬覦西藏的沙皇俄國為了「在亞洲打敗英國(奪取整個波斯、蒙古和西藏)」1,多次派遣間諜,組織武裝「探險隊」、「調查一團一」,經蒙古、甘肅、青海潛入西藏,搜集情報。

1883年,在英軍進犯隆吐山之際,借「遊歷」為名進入西藏的俄國間諜,乘機給西藏地方某些頭目密函三件,「約令遇有急難,將函馳送俄境,即可電達,助兵援應」2,妄圖以「助藏抗英」為幌子,達到其侵佔西藏的目的。

1900年11月,竄入西藏的沙俄武裝間諜在察木多(今昌都地區)瑣圖地方燒燬藏民房屋,搶掠馬匹,製造了殺死殺傷藏族同胞四十人的流血事件3。

此外,俄國還派遣宗教特務德爾智4打入西藏農奴主貴族中間,並竊取了十三世達賴侍講的要職。

德爾智用俄國供給的金錢收買西藏上層分子,大造親俄輿論,挑一撥藏族與祖國的關係。

達賴見清廷軟弱無能,在德爾智的煽動下,產生了聯俄抗英的傾向。

1901年,達賴派德爾智以「西藏特使」的身份,率領所謂「西藏使一團一」赴俄活動,並受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接見。

俄國借此大造輿論,稱達賴決定與俄國締結最友好之關係,「俄國為唯一能破英國一陰一謀的強國」。

隨後,俄國又派出兩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分別以「科學探險」和「經商」的名義,用二百頭駱駝、五十五匹馬和二百頭犛牛馱載槍彈器械,取道庫倫、青海運往拉薩。

從此,「俄商及軍隊潛蹤入藏者絡繹於途」5。

英國見沙俄加緊進行侵藏活動,多次向俄國提出質問。

1903年2月,英國外交部提出警告:「俄若派兵西藏,英必效之」。

俄國亦針鋒相對,提出「如果該地方現狀發生變亂,則俄國政一府不能置之不理」1。

於是,英俄兩國為爭奪中國西藏,大有劍拔一弩一張之勢。

但是,當時俄國的侵略矛頭主要是指向中國的東北,且與日本的矛盾日益尖銳,從而拖住了它的手腳。

英國趁此時機,利用1902年與日本締結的反俄軍事同盟,慫恿日本進攻俄國,自己則積極準備再次武裝入侵西藏。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