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 西藏位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南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

一、英國的戰爭準備

西藏位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全境為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所環抱。

南面的喜馬拉雅山橫貫邊界,平均海拔六千米以上,山高坡陡,溝谷深窄,斷崖陡立,空氣稀薄,氣候變化無常。

7—9月為最暖季節,雨水較多,12月至次年3、4月為嚴寒季節,一般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十至二十度之間。

有些高山終年冰封雪凍,晝夜溫差高達攝氏三十度左右。

加上河岸陡,水流急,道路少,人煙稀,橋樑簡陋,通行非常困難。

中國的近鄰尼泊爾、哲孟雄、不丹等國雖然被英國用武力和各種一陰一謀手段劃入其勢力範圍,但由於歷史淵源和宗教信仰的關係,這些國家的廣大人民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

因此,英國軍隊要攀越重山峻嶺,進行高寒山地作戰,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英國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首先拉攏尼泊爾、不丹參戰。

根據1856年的藏尼條約,西藏在受到外國攻擊時,尼泊爾有援助的義務。

因此,英國政一府認為,要入侵西藏,孤立藏軍,必須始終「與尼泊爾宮庭[廷]一致合作」1。

1903年,英國駐印度總督寇松親自出馬邀請尼泊爾首相到印度德裡會談,向尼泊爾政一府施加壓力。

尼泊爾首相終於同意與印度政一府合作,不援助西藏,並為英軍提一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援。

英國在不丹拒絕在其境內修築通往西藏的道路以後,擔心不丹與西藏聯合抗英。

英國侵略者認為:如果這樣,「不丹即可從仁進岡到都拉截斷英人的交通線。

不丹人身一體強壯,他們若要反對英軍,可以動員同藏軍一樣的兵士,組成第二支軍隊」,打擊英軍。

2為此,英軍在進犯西藏之前,派大吉嶺道尹(英人)到不丹活動。

在英國的壓力和收買下,不丹終於斷絕了與中國的正常關係,派人參與侵藏活動。

為了解決高原運輸,英國動用了巨大力量,搶修尼泊爾、不丹、哲孟雄與西藏接壤的許多通道。

在修路過程中,對工兵進行了駕駛二輪牛車(載重八百磅)和輕便馬車(載重四百磅)的訓練;向尼泊爾當局徵用犛牛四五千頭和相當數量的騾馬,並進行了現地運載試驗;因牲畜染疫大批死亡,又從各地僱用民夫七千人,以保障物資的前送。

此外,英國還在印度加爾各答一帶組織騾馬後備隊,以應付緊急運輸任務。

1903年6月,英國「談判使節」榮赫鵬以兩名間諜被西藏地方政一府扣押和要求通商劃界「談判」為名,率兵二百及隨從數百人,再次進犯西藏,由甲崗直趨干壩。

西藏地方政一府立即下達徵兵動員令,派七百餘人赴干壩一帶構築工事,組織防禦。

侵略者以要求談判為由,在干壩以南地區盤踞數月之久。

1903年10月初,英國政一府正式批准了進佔江孜、拉薩的計劃。

榮赫鵬於10月11日折返印度,與寇松具體籌商進攻西藏的軍事部署。

12月10日,侵略軍全部在納湯集中,計有第二十三錫克步兵營七百人、第三十二錫克步兵營七百人、第八廓爾喀步兵營七百人、騎兵一百人、孟加拉和馬德拉斯工兵各一隊、野戰醫務隊五隊和其它後勤保障部隊。

1共配有步槍二千八百支、火炮六門、馬克沁機槍若干挺。

全軍由少將麥克唐納為指揮,易喀爾丹為參謀長,佈雷哲爾負責後勤運輸,另有大批隨從人員,總計一萬餘人。

英軍籌集了一個月的糧食和十天的飼料,為了解決防寒問題,給士兵配發了帳篷、取暖燃料、羊皮、氈毯、一毛一織圍巾、厚一毛一衣、一毛一襪等。

英軍的進攻計劃,原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榮赫鵬率領進攻干壩,然後由干壩趨江孜;另一路由麥克唐納率領,越過則利拉山口入藏,佔領春丕(今亞東南二公里),然後向北進攻,在江孜與榮赫鵬所部會合。

由於干壩方面西藏民軍有了戒備,麥克唐納認為,如果執行兩路出擊的計劃,「將冒很大危險,且運輸接濟之部署,亦感困難。」

最後決定:干壩一帶的英軍,仍以派遣使節進行「談判」為名,牽制中國守軍,而榮赫鵬、麥克唐納則率領主力越過則利拉山口,直趨春丕谷2。

爾後,干壩方向的英軍再向春丕轉移,與主力會合,集中兵力,向拉薩進攻。

二、西藏的戰備設防

西藏的自然條件對防禦作戰是非常有利的,但由於清政一府和多數駐藏大臣腐敗無能,不重視邊防建設,致使防務廢弛。

清政一府在西藏的駐軍不僅數量少,而且裝備非常落後。

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駐藏大臣福康安奏請建立了常備軍,申定兵制、兵額以後,軍隊數量一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

其組成及駐防情況如下:

一是綠營兵步騎六百餘人,從四川派遣,大部分駐於前藏,充當駐藏大臣的衛隊,一部分駐於日喀則、江孜、定日等地,協助西藏地方部隊進行訓練和駐防。

綠營官兵隨同駐藏大臣三年更換一次。

遇有戰事,由駐藏大臣奏請川、滇撥兵支援,事平之後,仍留原額。

其裝備有亨利—馬梯尼、斯涅德等各種類型的線膛步槍及部分火炮。

平時雖有訓練,多半為了應付校閱考核。

此外,拉薩至四川打箭爐(今康定)一帶還設有綠營兵八百餘人,主要任務是保護糧台和運輸,戰鬥力很差。

二是西藏地方軍(即藏軍),定額三千一百六十二名。

凡二十五人為一定本,五定本為一甲本,二甲本為一如本,二如本為一代本。

代本直接聽命於駐藏大臣。

這些軍隊平時駐拉薩、日喀則各一千零五十四人,定日、江孜各五百二十七人。

除定額外,尚有守卡兵三百一十二人分守各關卡。

藏軍裝備,定本以上軍官配有線膛步槍,士兵十分之五使用土槍,十分之三使用弓箭,十分之二使用刀矛、籐牌。

部隊受宗教影響很大,戰士佩有「護身符」,出征時求佛護佑,雖作戰勇敢,但軍官指揮能力低,戰術落後。

此外還有民兵,遇有戰事,由噶廈向各地徵集,自備武器和口糧,由營官1率領,前往指定地點參戰。

他們熟悉地形,富有吃苦耐勞一精一神,能越野,善騎射,服從一性一強,作戰勇敢,但裝備差,缺乏訓練,進攻時無一定隊形,撤退時不易管束。

1888年隆吐山抗英時,藏民不顧昇泰的反對,於納金山(干壩正南)設邊牆十餘段,同時在丈結山建卡駐兵,後昇泰為討好英帝國主義,竟強令撤離。

在帕裡以南,自亞東闢為商埠後,昇泰曾於1890年設卡三處,但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舉辦通商」,「所有西人即准抵關貿易,不能擅入關內,以示限制」2。

在英國侵略面前,盡避西藏地方政一府進行了動員,但缺乏統一的部署與計劃,對敵情的瞭解也不夠,僅在險要地點構築了一些臨時工事,進行防禦。

但西藏軍民具有光榮一愛一國傳統,為了保衛國土,他們敢於面對強敵,英勇戰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