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 沙俄煽動哲裡木盟某些反動王公響應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

一、雙方作戰部署

沙俄煽動哲裡木盟某些反動王公響應庫倫「獨立」的一陰一謀失敗後,即唆使哲布尊丹巴集一團一出兵進攻內蒙古。

外蒙叛軍在向內蒙進攻之前,沙俄前駐華公使廓索維慈、伊爾庫茨克軍區哥薩克騎兵隊長葛布利克大尉等,親自參加了庫倫王公大臣會議,出謀劃策。

會議確定分兵三路向內蒙進攻:一路由反動王公松木彥、內蒙叛匪頭子巴布扎布、渠魁蘇帶領叛軍和土匪七八千人,沿錫林郭勒盟東北部、昭烏達盟的林西一線向內蒙東南及東北部進犯;一路由原內蒙科爾沁左翼後旗叛國王公那遜阿爾畢吉呼、原呼倫貝爾叛國分子達木丁蘇倫帶領叛軍四千餘人,沿庫張公路向內蒙中部進犯;另一路由土謝圖汗部盟長察克都爾札布和內蒙叛國分子海山、錫勒圖喇嘛、陶什陶胡、東西盟統帥班的達(即王德呢嗎)等率領叛軍數千人,進犯內蒙西部的中公旗(今內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武川、四子王旗、陶林(今內蒙察哈爾右翼中旗)等地。

各路叛軍中均有沙俄軍官充當軍事顧問,進行指揮。

1912年底,叛軍竄入內蒙,氣焰極為囂張,在很短時間內,先後侵佔了昭烏達盟北部和多倫、張家口以北及一陰一山北麓廣大地區。

叛軍所到之處,焚燬村落,搶掠寺廟集鎮,殘殺居民,農牧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內蒙各族人民不堪叛軍的蹂一躪,紛紛逃亡。

內蒙駐軍也頻頻告急。

而當時的北京政一府卻認為「庫兵雖有南犯之耗」,但「為數無多,防剿尚易」,只需「扼要防堵,以杜竄擾,毋庸派兵會剿」。

1並把希望寄托在中俄談判上。

沙俄指使叛軍入侵和大肆一騷一擾內蒙的嚴重罪行,激起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義憤。

北京政一府在國內輿論的譴責下,才命參謀部、陸軍部統一指揮熱河、察哈爾、山西、綏遠等地的駐軍進行反擊。

當時的兵力分佈如下:

開魯、赤峰、朝一陽一、承德、古北口至豐寧一帶,駐有熱河新軍、毅軍、第四師和第二十八師各一部,以及直隸、奉天、熱河、古北口巡防隊等,共二萬一千四百人,烏珠穆沁、多倫、打馬諾爾(今河北張北東三十五公里)一帶,駐有第一師、第四師各一部以及淮軍、毅軍、察哈爾馬隊、禁衛軍、宣化巡防隊等共四千人;張家口、宣化、豐鎮、一陽一高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淮軍、保衛軍以及山西、宣化巡防隊和巡警、綠營等,共九千一百人;陶林、歸化(今內蒙呼和浩特市)、包頭一帶駐有第一師一部、山西巡防隊、綏遠陸軍、禁衛軍、綠營兵等,共五千四百餘人。

總計共有官兵三萬九千九百餘人,大炮五十四門,機關鎗四十八挺。

以後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又陸續增調大批援軍。

二、內蒙中、西部的作戰

1913年8月,王德呢嗎等率叛軍數千人進犯內蒙中、西部地區,滂江(今內蒙蘇尼特右旗東二十五公里)、拜申圖(今內蒙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東北三十公里)、大佘太諸要隘相繼失陷,匪氛頗為猖獗。

王德呢嗎還遣軍一部竄犯後套地區,脅迫各盟旗出兵,繞道圍攻包頭,於是「晉甘邊境,一騷一然不靖」2。

綏遠將軍張紹曾任命駐大同、包頭一線之晉軍第一師旅長劉廷森為西路司令,旅長陳希義為東路司令(以上兩路仍歸該師師長孔庚指揮),駐歸化之朱泮藻為中路司令,各率所部協同防禦,相機進剿。

以上總兵力約四千餘人。

(一)粉碎叛軍對後套的進攻

1913年5月下旬,內蒙西部地區的形勢日益緊張。

西路軍已退到鄂爾多斯旗(今內蒙包頭西南一帶地區),包頭等地相繼告危。

張紹曾立即派兵增援。

6月初,得到增援的西路軍與叛軍進行多次戰鬥,均獲勝利,遂採取分進合擊之策:趙守鈺一團一從中路、譚湧發一團一從北面、寧雙安一團一從南面,向大佘太等地發起進攻。

6月9日,劉

廷森所率之趙守鈺、寧雙安兩一團一,與叛軍千餘人於老爺廟遭遇,將該敵擊退。

次晨,叛軍分三路來犯,劉廷森率部迎擊,再敗叛軍,收復台梁(大佘太東南二十三公里)。

此時,譚湧發部由北路襲佔了二分子(今內蒙固一陽一西北三十公里),威脅叛軍後路。

13日,劉廷森令各一團一繼續發動猛攻。

叛軍不支,紛紛逃竄。

劉廷森率部乘勝收復大佘太和台梁南面的烏拉山。

此時,寧夏鎮守使馬福祥率百人路過河套赴京,與王德呢嗎叛軍遭遇。

馬福祥所帶兵力雖少,但能隨機應變,以接洽「助戰」為名,於7月2日智擒了匪首王德呢嗎及其參謀官彭索胡鄂木加和統領韓福海等十人。

該股叛軍因無人統率,遂全部潰散。

(二)黑沙土廟、百靈廟之戰

在西路軍肅清竄犯後套叛軍的同時,中路軍亦開始反擊。

5月下旬,叛軍二千餘人盤踞百靈廟東南之黑沙土廟(今內蒙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東南三十五公里)一帶,另有千餘人據守百靈廟,並由庫倫派後續部隊繼續南來,準備進攻歸化。

朱泮藻決定由新到援軍第八十混成一團一團一長徐廷榮率所部為右支隊;二一團一團一副堵雪笠率該一團一為左支隊;另將所有馬隊編為一一團一,由一團一長特克慎指揮,為預備隊。

計劃「先將黑沙土廟之匪殲滅,再進攻百靈廟」之敵。

1913年7月7日,徐廷榮率右支隊進攻黑沙土廟。

叛軍依托工事負隅頑抗。

徐廷榮部先以大炮轟擊,繼由營長王慶麟率部猛一衝。

自下午2時一直戰至5時半,叛軍不支,向西北方向退卻。

8日晨,左右兩支隊分頭向後廠汗■■(黑沙土廟南三十八公里)前進。

上午11時,與叛軍一千二百餘人接戰。

兩個支隊和騎兵一團一互相協同,奮勇衝擊。

直至下午3時,叛軍仍拚命頑抗,不稍退縮。

朱泮藻令炮兵與機槍連變換陣地,以火力側擊敵人兩翼,敵始披一靡一,向百靈廟逃竄。

朱部隨即進駐後廠汗■■。

黑沙土廟之戰獲勝後,朱泮藻部用一天時間進行了進攻百靈廟的戰前準備。

7月10日晨,各部由後廠汗■■輕裝出發,10時抵達百靈廟南面一帶高地,並立即發起攻擊。

此時,百靈廟已集聚叛軍五千餘人,並築有防禦工事。

戰至下午1時,朱部攻擊未能奏效,而部隊已甚疲勞,又值天雨,無法露宿。

朱泮藻電請暫返後廠汗■■,「候令行止」。

張紹曾接電後,除令朱泮藻部繼續進攻外,又令烏蘭花(今內蒙四子王旗)一帶部隊向西北相機剿堵。

朱泮藻接電,立即率隊冒敵猛烈炮火奮勇直前,終於突破了敵人的陣地。

下午4時許,叛軍從百靈廟潰走。

此次戰鬥,共斃敵四百餘名,繳獲大量彈藥和軍用物資,給叛軍以沉重打擊。

(三)西蘇尼特和滂江爭奪戰

1913年5月間,察哈爾軍隊在滂江、西蘇尼特(今內蒙溫都爾廟)作戰失利。

察哈爾都統、陸軍第一師師長何宗蓮派支隊司令李奎元率步騎兵各兩營,炮兵、機關鎗兵各一連,開赴前線,加強防禦。

李奎元探知西蘇尼特王府有叛軍數百名,於5月16日下午率軍往剿。

17日,進至西蘇尼特王府以南,與叛軍遭遇,斃敵數十人。

李奎元又派騎兵從側翼抄襲叛軍後路,自帶各營連從正面進攻。

當進至距敵三百米處,忽然狂風大作,塵沙迷目,進攻受挫。

李奎元和騎兵一團一一營營長均受重傷,軍心因之動搖,「全軍嘩潰」1。

戰後,何宗蓮命什巴台(今河北張北東十公里)獨立騎兵一團一曹一團一長暫代支隊司令,率步兵三營、騎兵一營又四個連,於鑲黃旗、大馬群山(今河北張家口東北)、馬王廟(今內蒙化德西南二十公里)、太僕寺、察罕霍羅(今內蒙化德東南三十五公里)一線進行防禦。

5月22日,駐守陶林以北的綏遠東路司令陳希義派劉虎臣一團一往攻西蘇尼特,中途與敵遭遇,因彈糧不濟,又退回四道溝(今內蒙四子王旗東七十五公里)防禦。

張紹曾為了防止該敵與西路叛軍會合,便調中路之孟效曾旅進攻西蘇尼特、滂江等地。

參謀部、陸軍部增調二十師混成一團一趕赴一陽一高,加強後方防禦;6月間,又任命盧永祥為察防前敵總司令,率混成第五旅出張家口,負責剿辦事宜。

此時,東、西蘇尼特王公均已降附庫倫叛國集一團一,盤踞在西蘇尼特王府一帶的庫倫叛軍已增至二千餘人,另在鑲黃旗駐有叛軍千餘人,彼此互相策應,氣焰甚為囂張。

隨後,正白旗、鑲白旗王公亦相繼降附,形勢十分嚴重。

6月17日,孟效曾率部由陶林出發,進攻西蘇尼特王府,同時要求駐馬王廟之盧永祥部進攻孤山廟之敵,以為聲援。

6月23日,孟效曾旅攻克西蘇尼特王府,繼克滂江。

但由於盧永祥部配合不力,致使孟旅孤軍深入,陷於困境。

滂江、西蘇尼特王府距陶林兵站四五百里,駐孤山之敵多次截擊孟旅之運輸車隊,使該旅的供一應異常困難。

7月初,陶林兵站再次向孟軍運送糧彈,中途又遭叛軍截擊,被迫退回陶林。

孟旅因後路斷絕,「馬匹已倒斃三分之一,人多病,糧已告罄,子彈因連次受敵夜襲,所餘無幾」2。

張紹曾一面令東路派兵護送糧彈,一面令孟旅打通糧道。

陸軍部也急電盧永祥迅速派兵赴援,並令孟效曾「相機進止,如不能久待,即移扎就糧,免生潰變」1。

盧部為敵所阻,一時不能往援,孟旅被迫於7月中旬撤至烏蘭花北面的四子王府一帶。

於是,滂江、西蘇尼特王府得而復失。

9月間,盧永祥部在古魯巴諾爾(鑲黃旗東北三十二公里)與叛軍交戰,又遭失敗,官兵傷亡較多,遂由馬王廟退守托羅蓋(今河北公會)。

鑲黃旗、馬王廟、大馬群均為叛軍佔領。

袁世凱將盧永祥「褫去中將(銜),責令戴罪立功」。

時奎蘇(今多倫西北約六十公里)方向之叛軍鑒於多倫守軍兵力較強,便往西南方向竄犯。

張家口「附近要塞,已無得力兵隊防守,危險情形日甚一日」1。

直至10月間,高在田騎兵一團一冒雪力戰,將新蘇木廟(今多倫西北約三十公里)之敵剿平後,才制止了叛軍的進攻,使內蒙中部的形勢稍有好轉。

三、內蒙東南部的作戰

內蒙東南部之林西、經棚(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多倫一線,是庫倫叛軍進攻的重點。

1913年4、5月間,在游格吉廟(今蒙古額爾德尼察干附近)、達裡崗崖(今蒙古達裡甘嘎地區)之叛軍數千人,經貝子廟(今內蒙阿巴哈納爾旗)等處南下,竄至大王廟(今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六十公里)、什巴爾台、米思廟(兩地在內蒙林西北約五六十公里)、浩勒圖廟(今內蒙西烏珠穆沁旗南三十公里)、黃瓜梁(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北三十公里)等地。

政一府軍迎戰連連失利,林西、經棚、多倫前線形勢緊張。

為了制止叛軍的進攻,北京政一府先後從各地調集大批援軍。

5月上旬,於有富混成旅、陳文運騎兵旅從張家口赴援多倫。

察哈爾副都統兼多倫鎮守使傅良佐令陳旅騎二一團一留守多倫,騎一一團一赴援經棚,於有富旅駐守大王廟。

此時,熱河剿匪總司令、毅軍統領米振標率所部一千四百餘人及熱河北路巡防馬隊兩營、步兵一一團一,亦已進抵林西附近之劉家營子及什巴爾台一帶。

雙方隨即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一)收復他他廟、浩勒圖廟

1913年6月初,米振標、傅良佐商定了反擊作戰的計劃:米振標從什巴爾台向他他廟、烏泊羅河(兩地均在什巴爾台西)進攻,為了防敵南竄,令淮軍統領喬建才率騎兵五百人從經棚向北堵截;傅良佐率部專攻黃瓜梁之敵。

6月14日,傅良佐率騎兵一一團一攻佔黃瓜梁,不久又退防經棚。

與此同時,米振標與熱河北路巡防隊統領張玉春、第一一團一團一長奎文率馬步炮兵三千餘人,於6月26日攻佔他他廟後,繼續向喇嘛罕廟、浩勒圖廟一帶進剿。

喇嘛罕廟有叛軍一千五百人防守,共分三股:一股在山前正面,一股佔據右翼山頂,一股在左翼。

6月27日,米振標留步兵一營保護輜重,親率步馬炮兵猛攻正面之敵,迅速攻佔了山頭,遂用炮火轟擊敵之左翼,同時派騎兵一隊從右翼迂迴敵後。

經九小時激戰,連占山頭十餘處,斃俘敵四十餘人。

叛軍退向王子廟。

28日,米部再克王子廟,擊潰叛軍二千餘人。

因該廟無險可守,於30日撤回米思廟。

7月2日拂曉,叛軍四千餘人突至,分三路向米部進攻,所有險要之處均被佔領。

米振標立即指揮部隊反擊。

叛軍依山據險,拚死抵抗。

下午1時,米部步隊與叛軍展開白刃格鬥,騎兵從旁包抄,間用火炮轟擊,連奪山險十餘處,擊斃叛軍頭目四名、士兵二百餘名。

叛軍不支,向東北浩勒圖廟敗退。

米部以炮火實施火力追擊,又斃敵數十人。

之後,米振標鑒於敵眾己寡,決定回防什巴爾台。

喬建才亦率部返回經棚。

(二)克裡更、大王廟失守,多倫告急

7月10日,叛軍進至大王廟外圍據點克裡更。

該地駐有於有富混成旅沈廣聚一團一所屬三百一十餘人。

11日晨,叛軍二千人發起猛攻。

經一日激戰,未分勝負。

次日,沈廣聚率騎兵兩連、步兵一營增援,抵達克裡更後,立即搶佔山頭,與敵展開激戰,將敵擊退。

沈乘勝率部追擊,結果誤入敵圍,傷亡甚眾。

後被迫突圍,退守大王廟,叛軍乘勢侵佔克裡更。

7月13日上午,匪首蘇木亞公爺等率叛軍進攻大王廟,守軍於有富混成旅張鳳鳴一團一步隊怯戰,一觸即潰,牽動全軍,大王廟遂即失守。

於旅傷亡四百餘人,損失步槍四百餘支、火炮一門、機關鎗二挺、子彈十餘萬發,餘部退到經棚休整。

8月2日,盤踞於大王廟之叛軍三四千人,分竄五花城、羅陀廟、藍旗(今內蒙那日圖)等地,準備向多倫進攻。

大王廟失守不久,王懷慶接替傅良佐為多倫鎮守使。

8月25日,王懷慶偵知叛軍千餘人在藍旗等處集結,遂以淮軍和練軍步騎炮各隊千餘人編為混成支隊,由淮軍縱隊司令李際春指揮,陳文運騎兵第一旅一一團一(攜機關鎗四挺)為另一支隊,由陳文運指揮,於27日出發,分路進攻藍旗。

8月底9月初,李、陳兩支隊先後在力不胡圖格、哈噶蹋拉、奎蘇等地與叛軍激戰,共斃傷敵千餘人、馬百餘匹。

叛軍雖然受到重創,但仍愈聚愈多。

此時,多倫城防空虛,恐為敵所乘,李際春、陳文運遂率部返回多倫。

為了加強多倫的防禦,陳文運、李際春等要求將駐防經棚的淮軍撤回多倫,經棚則由毅軍接防,並請盧永祥、米振標派部隊向藍旗、白旗、大王廟、克裡更進攻,使敵首尾不能相顧,以減輕叛軍對多倫的壓力。

9月12日開始,叛軍分四路晝夜不停地向多倫進攻。

王懷慶等率部固守,以待援兵。

(三)林西被圍,經棚失陷

在多倫前線激戰的同時,林西方面的戰鬥也日趨緊張。

9月初,叛軍千餘人在巴林王府一帶集結,企圖進襲大板(今內蒙巴林右旗)。

土城子(林西南六十公里)一帶亦時有叛軍出沒。

熱河會辦陳光遠令文管帶率所部前往迎擊大板之敵,並命駐烏丹城(今內蒙翁牛特旗)之騎兵營李管帶所部及步隊一營分扎巴林橋、土城子等處,以為前方之援應。

當時,奎文一團一步馬炮一千五百餘人防守五十家子(今內蒙新林鎮東北二十五公里)、白塔子(今內蒙新林鎮東北四十五公里)等處。

9月10日晨,熱河剿匪司令米振標又派毅軍統領常德盛等率騎兵兩營、李管帶率步兵一營(攜炮兩門),從什巴爾台馳援五十家子等地,並將調往經棚之騎兵部隊調回,作為預備隊。

是日,常德盛率領騎兵佔領了烏泥江左嶺,步兵營佔領了珠爾沁廟,叛軍退向五十家子。

11日,常德盛率隊攻佔了五十家子東十里之太白廟後,乘勝追擊,在石門溝(距太白廟十餘里)突遭叛軍兩千人圍攻,部隊遭到很大傷亡。

常指揮騎兵奮力衝殺,始將敵擊退。

隨後,退守珠爾沁廟。

9月14日上午9時,壩後叛軍分四路進窺林西。

另一支叛軍由巴林橋南渡捨力摩河(即西拉木倫河),竄入烏丹附近,劫奪軍需,一騷一擾後路。

接著,什巴爾台、湯上(今內蒙熱水湯)、劉家營子、大橋上、珠爾沁廟的守軍均遭到叛軍的圍攻。

當時,「多倫吃緊,經棚空防,林西方向岌岌可危」1,烏丹、赤峰、圍場皆受威脅。

護理熱河都統舒和均急派參謀兼第二一團一團一長楊裕三率所部三連(攜機槍二挺),於9月16日開赴赤峰、圍場,以加強後路之防守;並要求北京政一府速派重兵援剿,並催促新任熱河都統、毅軍軍統姜桂題迅速到任,「專固熱河,徐圖援多」1。

9月17日,米振標部將圍攻林西之叛軍擊退。

18日拂曉,叛軍又分十餘股向林西猛撲。

米振標令部隊搶佔山險,分頭抵抗,經兩晝夜激戰,給敵以重大殺傷,再次將敵擊退。

米振標恐叛軍絕其壩外守軍退路,遂將壩外部隊撤回林西。

在叛軍圍攻林西的同時,另股叛軍趁經棚駐軍回防多倫、米部尚未接防之隙,侵佔了經棚,並攻佔了五十家子等地。

於是,林西形勢更加危急。

四、擊退竄犯內蒙的叛軍

自1913年9月以來,叛軍集中主力,圍困林西,猛攻多倫。

北京政一府也不斷增調援軍,力圖擺脫被動局面。

當時,在多倫方向,先後集中有淮軍和於有富混成旅、陳文運騎兵第一旅和練軍等部隊共約七八千人;在林西方向,計有毅軍步隊九大營,騎兵和炮隊各一營,新收土匪馬隊四大營,另有熱河混成旅奎文一團一等,共約萬餘人,分別駐於什巴爾台、劉家營子、林西、湯上等地。

為了粉碎叛軍對多倫、林西的重點進攻,北京政一府參謀部、陸軍部於9月底10月初又令河南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率第十六混成旅及歸其節制的七十九混成一團一,經張家口赴援多倫;奉軍騎兵第二旅旅長兼洮遼鎮守使吳俊升率所部及巡防隊步馬六營徑赴林西。

為了保障翼側的安全,參陸兩部還電吉林護軍使孟恩遠從吉林一抽一調三千人,協同吳俊升留下的巡防隊馬步九營,加強洮遼方向的防禦;並令歸綏方向之駐軍積極配合作戰。

(一)林西解圍和收復經棚、大王廟

1913年10月初,叛軍圍攻林西日急。

10月1日,常德盛所部在北大營子(今內蒙林西東北十公里)與叛軍激戰竟日。

2日,叛軍千餘人三面圍攻劉家營子,毅軍以步騎炮五六營之眾全力抵抗,將敵擊退。

林西三面被圍,毅軍堅守孤城,「兵力已疲,子彈將盡,危險萬狀」2。

10月12日,吳俊升旅一團一長石得山率騎兵第四一團一由遼源經開魯、烏丹馳援林西。

姜桂題亦督師出關,於17日抵朝一陽一。

姜以巡防隊五個營留駐朝一陽一,親率五個營赴赤峰,另以五個營馳援林西。

10月21日,駐守劉家營子的毅軍向叛軍反擊獲勝。

22日,米振標令毅軍步隊和石得山騎兵一團一進攻珠爾沁廟,中途與敵軍接仗,連戰皆捷。

叛軍焚巴林王府西遁,林西之圍遂解。

姜桂題令米振標採取穩步前進的方針,先迅速肅清林西周圍百餘里內之殘敵,解除後顧之憂,再規復經棚。

10月29日凌晨4時,石得山一團一與毅軍會攻經棚。

經棚駐有叛軍三千餘人,環城修築了圍牆、堡壘,工事比較堅固。

石一團一從左翼進攻,連奪外圍哨卡十四處,並於經棚後山擊斃叛軍統領三吉迷吐、五喇嘛等大量官兵,攻入經棚街東關帝廟。

上午11時,毅軍從中路攻入,兩軍聯合奮戰,於下午5時收復經棚。

叛軍向西逃竄。

吳俊升與幫統陳錫武、騎兵三一團一團一長諾門巴圖率隊經黃花廟(今內蒙巴林右旗東五十公里)、大板等地,粉碎了叛軍的阻擊,於11月9日馳抵林西。

11日,吳俊升率軍赴經棚,與米振標研究具體作戰計劃,決定分三路實施進攻:左路以諾門巴圖、石得山率騎兵三、四兩一團一,經一毛一蓋他拉、白土井子向大王廟進攻;右路以奉軍巡防隊幫統陳錫武、毅軍營務處張殿如各率所部,經太子府等處向大王廟進攻;中路由吳俊升、米振標統率,取道水頭前進。

11月18日,吳俊升、米振標率奉、毅兩軍進抵水頭,偵知叛軍二千餘人在駝羅廟、沙坑一帶據險設卡,準備頑抗。

吳俊升、米振標當即令諾門巴圖、石得山率騎兵三、四兩一團一由左路迂迴沙坑東、南兩面,陳錫武、張殿如等各率所部由右路馳赴駝羅廟北面,切斷叛軍後路;吳俊升、米振標率本部從正面進攻。

當中路行至沙坑附近時,忽然塵沙四起,蔽不見人,叛軍又突然以密集火力射擊。

吳、米指揮部隊發起猛攻,叛軍後退。

中路軍乘勝前進,接近沙坑時,叛軍援軍亦已趕到。

這時,諾門巴圖、石得山所部已迂迴到沙坑西面,佔領了南山陣地。

但叛軍仍拚死頑抗。

吳、米激勵士兵,指揮步騎炮各營密切協同,分割包圍叛軍,迫使其退守後山。

下午5時左右,陳錫武、張殿如所部從北面迂迴襲擊叛軍後路。

在左中右三路奮力夾擊下,叛軍由沙坑、駝羅廟退向大王廟。

攻克沙坑、駝羅廟後,吳俊升和米振標率部於當晚12時分三路向大王廟進攻。

大王廟「前臨魚澤,後枕崇山,附近百餘里中,沙深沒膝,隨高下俱成坑塹」1,先有大股叛軍盤踞,又有駝羅廟等處殘軍麇集,共約三千人。

叛軍在南面沙堤中層層設卡,東據莽牛泡子沿岸高山,扼險防守。

吳俊升和米振標將中路步炮各隊分成兩路,攻擊敵東、西兩側;另以一部兵力居中直進,連破敵卡六處,復仰攻山上之敵;諾門巴圖、石得山率左路部隊從左翼猛攻西南沙梁一帶之敵。

叛軍乘西北風正猛,縱火燒草,企圖阻止中路軍的進攻。

吳俊升和米振標親率部隊冒火衝鋒。

叛軍退守廟前斷牆破堡,繼續頑抗。

中路軍集中炮火連續轟擊,廟宇中彈起火。

叛軍無法存身,敗退後山。

與此同時,南北兩股叛軍亦被左右兩路軍擊退。

奉、毅兩軍乘勢分三路追擊,斃敵五六百名,俘敵三十餘名,奪獲大批軍用物資。

至下午4時,攻克大王廟。

戰後,米振標率部回防林西,吳俊升率部返回經棚。

盤踞黃瓜梁之叛軍得知大王廟失守,遂「聞風遠颺」。

不久,政一府軍將巴林王府、什巴爾台、五十家子、經棚、駝羅廟、大王廟等處的殘餘叛軍先後剿平。

(二)昭蘇乃木城和奎蘇之戰

在奉、毅兩軍反攻經棚、大王廟時,多倫方向的政一府軍亦展開了反攻作戰。

第八師師長王汝賢所率之第十六混成旅及二十師第七十九混成一團一,自10月初受命北上後,因趕製皮襖皮褲,遲至30日才全部到達多倫。

王汝賢與多倫鎮守使王懷慶等研究了對昭蘇乃木城(多倫西北三十公里)、奎蘇、黑風廟(多倫北三十公里)之敵的進攻方略。

其部署是:以淮軍步馬炮各營二千七百餘人為一縱隊,由李際春指揮;以第八師步兵四營和山炮、陸炮、機關鎗各一連共二千五百餘人為一縱隊,由第十六混成旅旅長何鋒鈺指揮;以陳文運騎兵第一旅八百餘人為總預備隊;為了保障多倫之安全和後方糧道之暢通,以第八師步兵三營、炮兵兩連、機關鎗一連、馬隊兩連及淮軍新兵五百名、騎兵二百名防守多倫;另以第八師步兵兩營,分駐後方要道閃電河(今河北沽源東北十公里)與大梁底(多倫西南六十公里);淮軍馬隊三營往來巡邏,負責聯絡。

李、何兩縱隊及陳旅於11月2日同時出發,依次向昭蘇乃木城、奎蘇、黑風廟發起進攻。

11月3日,何鋒鈺、李際春兩縱隊自帶柴水,履冰踏雪,合力進攻昭蘇乃木城,擊斃叛軍指揮官那木斯賴巴圖魯及其所率官兵數百名。

叛軍二千餘人退守奎蘇。

11月6日晨,何鋒鈺縱隊由烏蘇台溝(多倫西北四十公里)出發,向奎蘇及札克蘇台(多倫西北五十公里)方向進攻。

11時,在奎蘇南端與敵接觸。

叛軍集中札克蘇台、黑風廟的駐軍以及從經棚、昭蘇乃木城撤退的部隊共七千餘人,防守奎蘇。

奎蘇三面環山,地勢十分險要。

何鋒鈺率步兵三十二一團一附陸炮、山炮各一連為主攻部隊,以步兵兩營、機關鎗一連為預備隊,進攻中央山頂陣地;李際春率淮軍步兵支隊附山炮隊進攻右翼山頂;一團一長張建功率第七十九一團一附山炮隊進攻左翼山頂;陳文運率騎兵旅負責後方掩護,防敵迂迴;高青雲率騎兵百餘人,迂迴叛軍之右翼。

進攻開始後,叛軍以猛烈火力進行攔阻。

政一府軍以炮火進行壓制,掩護各營一團一進攻。

至下午5時,叛軍不支,紛紛向西北方向逃竄。

此次戰鬥,共斃傷叛軍官兵二千餘名,俘虜百餘名,斃敵馬六七百匹,奪獲敵馬九十餘匹、牛車二百餘輛。

正當奎蘇前線激戰之際,叛軍二千餘人突然襲擊政一府軍的後方。

騎兵第一旅苑尚品、鄭後彥兩一團一協同何鋒鈺所派預備隊步兵一營,奮勇迎戰,將敵擊潰。

奎蘇之戰後,叛軍大將軍忙乃巴圖率殘部向藍旗一帶竄逸,烏拉瑪等率殘部退回黑風廟。

11月15日,王汝賢、王懷慶命第八師步兵一團一長朱文藻率步兵兩營、炮兵和機關鎗各一連,淮軍騎兵統帶甄文齡率騎兵六百名、山炮一隊,於21日出發,進攻黑風廟。

屆時,黑風廟叛軍聞風向西北逃竄。

王汝賢立即將步炮改作後梯隊,交朱文藻帶領,將多倫所有騎兵統一編為前梯隊,由甄文齡率領,星夜追擊,截住敵輜重隊,奪獲牛馬羊三百餘頭、槍支彈藥一部。

至此,昭蘇乃木、奎蘇之戰遂告結束,多倫附近的叛軍全部被肅清。

叛軍為了策應經棚、多倫方向的作戰,曾向內蒙中、西部的托羅蓋、石拉干(大佘太北十五公里)、大佘太等地發起進攻,在百靈廟一帶再次發生了激戰。

結果,均被當地守軍擊退。

從此,內蒙各地的政一府軍改變了被動不利的態勢,由防禦轉入了進攻。

1913年底,外蒙叛軍陸續向庫倫敗退,沙俄妄圖控制整個蒙古地區的圖謀,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