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 當阿古柏入侵新疆和俄國強佔伊犁之際,清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

一、收復新疆和「緩進急戰」、「先北後南」方針的確定

當阿古柏入侵新疆和俄國強佔伊犁之際,清王朝正忙於鎮壓內地人民起義。

其間,清政一府曾命烏魯木齊提督成祿自甘肅赴新疆,會同尚留在巴裡坤的烏魯木齊都統景廉收復烏魯木齊。

但成祿一直逗留於甘肅高台,遷延不進。

1873年,鎮壓陝甘回民起義的肅州(今甘肅酒泉)之役結束後,清政一府便抓緊收復新疆的準備工作,將成祿革職拿問,改派參加肅州之役的原烏里雅蘇臺將軍金順率軍(包括成祿舊部)1出關,屯於巴裡坤。

景廉部則由巴裡坤進駐古城。

隨金順出關的還有涼州副都統額爾慶額騎兵一營一起(一起相當於半個營)。

先於金順出關的則有廣東陸路提督張曜所統河南嵩武軍十四營(步兵十二營、騎兵二營),屯於哈密。

出關的金、張、額三軍的總人數共計一萬數千人。

1874年9月,清廷命景廉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金順為幫辦大臣;又命陝甘總督左宗棠督辦關外糧餉轉運事宜,以侍郎袁保恆為幫辦。

正當清政一府陸續派兵出關,準備收復新疆之際,日本侵犯台灣2,東南沿海防務吃緊,於是在清政一府內部出現了一場塞防與海防的爭論。

當時同治帝(清穆宗載淳)剛死,光緒(清德宗載淳)新立,西太后那拉氏臨朝稱制,因此,清政一府在收復新疆問題上一度猶豫不定,難以決策。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主張放棄塞防(也就是放棄新疆),專重東南沿海的防禦。

他聲稱「新疆不復,於肢一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3,要求把用兵新疆的費用移作海防之餉。

陝甘總督左宗棠則主張塞防與海防不可偏廢。

他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而當務之急則是立即出兵收復新疆。

「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不獨隴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烏里雅蘇臺(今蒙古扎布哈朗特)等處,恐亦未能晏然。

是停兵節餉,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

左宗棠鎮壓過太平天國和陝甘回民起義,但在國家領土完整遭到嚴重危害的關頭,他主張抵抗英俄侵略,收復新疆,是符合中華民族利益和新疆各族人民願望的。

清廷在全國輿論要求抵禦英俄及其走狗阿古柏的侵略的壓力下,採納了左宗棠等人的一愛一國主張,於1875年(光緒元年)4月正式作出了收復新疆的決定。

5月3日,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仍幫辦新疆軍務。

同時,撤銷了景廉和袁保恆在新疆的任職,調回北京,從而使左宗棠掌握了收復新疆的最高指揮權。

景廉調京後,所部各營由金順接統。

左宗棠認為,阿古柏已與白彥虎、馬人得等勾結在一起,佔據了新疆大部地區,控制著南疆和北疆的許多戰略要地及交通要道,是當前的主要威脅。

沙俄雖然居心叵測,但對於佔領伊犁地區,曾假惺惺地表示「並無久佔之意」,「俟關內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後,即當交還」。

2因此,決定以消滅阿古柏入侵勢力為第一期作戰目標,而驅逐伊犁地區的沙俄侵略軍則作為第二期作戰目標。

根據敵我情況和新疆地區的地理條件,左宗棠提出了一個「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

關於「緩進急戰」。

新疆地處西北邊陲,遠離內地,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產糧不多。

經過長期的鎮壓陝甘回民起義的戰爭之後,陝甘地區的糧食十分缺乏;新疆地區也由於連年戰亂,「戶口凋敝,田地荒蕪」1,糧食同樣短缺。

因此,左宗棠認為:「糧運兩事為西北用兵要著,事之利鈍遲速,機括全繫乎此。」

2鑒於這種情況,宜采勸緩進」的方針,以充分做好兵員的調集,軍餉的籌措,糧食的採辦、轉運和屯集,以及軍一火的購制等工作。

又鑒於運輸線過長,極易遭敵襲擾和切斷,決定在糧運和進軍出發地準備好之後,則力求速戰速決,避免曠日持久。

關於「先北後南」。

在作戰方向上,是先北後南,還是先南後北,開始清政一府內部的看法並不一致。

景廉在1874年曾有對天山南北同時發起進攻的三路並進的方案;1875年春,清廷又發出「張曜,宋慶兩軍,或北至古城,合兵進取,或由南路進攻吐魯番」3的諭示。

左宗棠受命之後,主張首先收復北疆,然後進軍天山南路。

從敵情方面看,當時,阿古柏的主力部署在天山以南,天山以北主要是馬人得、白彥虎等武裝,力量較弱。

因此,左宗棠認為:「官軍出塞,自宜先剿北路烏魯木齊各處之賊,而後加兵南路」。

當北路進兵時,阿古柏有可能督軍北援,經過幾次較大的戰鬥,馬、白等部或可殲滅,而阿古柏軍亦多就戮,「由此而下兵南路,其勢較易,是致力於北而收功於南也」。

4從地理條件看,左宗棠認為「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5,因而亦應先北後南。

清軍當時尚控制哈密、巴裡坤、古城、濟木薩等要點,可以保障新疆與內地的交通。

尤其是天山東部的哈密,系新疆通往內地的咽喉,東北與烏里雅蘇臺相呼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清政一府雖然失去了吐魯番、烏魯木齊等要地,但仍有哈密、巴裡坤可以作為進軍北路的進攻出發地和補給地。

只要收復了烏魯木齊,就能扼其總要,駐守有地,然後加兵南路,勝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此外,左宗棠還考慮到,首先克復烏魯木齊,對於制止伊犁俄軍東窺,也是大有裨益的。

對於具體的進軍方案,左宗棠本著「兵事未可遙度,然大致必須先為籌及」的一精一神,也作了安排,大體步驟是:「先北路而後南路」,進攻古牧地,烏魯木齊時,如果阿古柏敢於增援北路,則「猛打數仗」,「挫其凶鋒」,以張軍威;北路克復後,劉錦棠部「下兵南路」,與此同時,張曜部由哈密西攻吐魯番,「節節掃蕩而前」,「壯後路聲威」,以保證劉錦棠部「長驅大進」;待「吐魯番之守既固,後路無虞」之後,張曜、徐占彪所部「分途並進,一向阿克蘇,一向葉爾羌,則南路大局亦可速定」。

二、以籌糧、整軍為中心的戰爭準備

為保障收復新疆的戰爭得以順利進行,清軍根據左宗棠所提出的戰略方針,進行了較充分的戰爭準備。

(一)籌集軍餉

進軍新疆,主要是繼續使用原陝甘軍費中的各省必協餉,即浙江、廣東、福建等省的協餉和上海、福州、廣州、漢口、寧波五個海關的關稅,以及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江蘇、安徽七省的釐金。

此外,還通過舉外債、借商款等辦法,較快地解決了所需的大批軍餉。

軍費的數量是龐大的,僅外債一項,據統計,自1875年4月至1881年5月,由左宗棠承借和胡光墉經手,以「西征借款」名義,先後向麗如、怡和、匯豐三個洋行借銀就達一千三百七十五萬兩之多1。

(二)采運軍糧

左宗棠組織了一套龐大的機構,專門負責軍糧采運工作。

糧源和糧運線分為南、北兩路。

南路以肅州為起站,在此設一糧局,採購甘州、涼州、肅州等府州糧食。

北路以歸化(今內蒙呼和浩特市)為起站,在此設置西征采運總局,並在包頭、寧夏(今寧夏銀川市)等地設分局,採購歸化、包頭、寧夏一帶的糧食,經由外蒙古南部商道運送到巴裡坤和古城等地;同時,大力在烏里雅蘇臺、科布多一帶採購糧食,逕運巴、古等處備用。

在運輸方法上,南路安西以東以車運為主,安西至哈密,哈密至巴裡坤,均用駝運,在肅州、安西、哈密各建可存糧二萬石的倉庫,採取節節轉運的方式;北路以駱駝運輸為主,採取直達方式,即由歸化駝行三十餘日直抵巴裡坤。

截至1876年夏季為止,運存於安西、哈密、巴裡坤、古城等處的軍糧達二千餘萬斤。

這些糧食主要是供給軍隊開進和戰爭初期的需要,爾後主要靠就地取傍和軍屯生產解決。

左宗棠深知僅靠關內運糧是不行的,因而強調塞外用兵「非力行屯田不可」,並且認為,「要籌軍食,必先籌民食,乃為不竭之源」,民有餘糧,「皆可給價收買,何愁軍糧無出?官軍能就近買糧,省轉運之費不少」。

2在就地取傍中,巴裡坤、古城、濟木薩(今吉木薩爾)一帶約可購糧四五萬石。

軍屯產糧為數也不少,僅張曜部在哈密屯墾的二萬畝地,每年就產糧數千石。

在大力屯墾的同時,為了改變邊塞荒涼和交通不便情況,左宗棠還下令大力築路,並夾道植柳,後人稱「左公柳」。

通過俄商購糧也是一條途徑。

「俄商」索斯諾夫斯基(沙俄陸軍上尉)願意採買五百萬斤糧食包運到古城。

另一「俄商」也攬辦了一千萬斤糧食,由烏蘇包運到昌吉。

這批糧食實際上是伊犁地區出產的小麥。

俄國准許出一售糧食的真實目的,是企圖利用軍糧問題達到其坐觀局勢變化,伺機干預和梗阻清軍的行動。

2但是,由於阿古柏反動政權的迅速瓦解,沙皇俄國未能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清軍從肅州至哈密的進軍是很艱苦的。

這段路程一千五百八十里,人煙稀少,水草缺乏,行軍十分困難。

從肅州到安西一段六百六十里,清軍的開進方法是,先將甘、涼的糧秣運至肅州,再由肅州運至玉一門,然後第一批部隊開至玉一門就食,接著用私駝把玉一門存糧運往安西,騰出部隊輜重隊回肅州轉運第二批糧食,第二批部隊再隨之出發。

余均仿此辦理。

部隊抵安西之後,稍作停頓,又分批前赴哈密。

由安西到哈密一段九百二十里,一路戈壁,水草為艱,由於每日宿營地的水源不足千人之用,所以每批一千人,裹糧而行。

(三)整頓軍隊

左宗棠認為:「自古關塞用兵,在一精一不在多。」

1鑒於鎮壓陝甘回民起義的肅州之戰剛剛結束,「各軍勞乏過甚,損折亦多,亟須整理,……若干各營中零星一抽一撥,湊合成營,則兵將兩不相習,恐難驟收實效」,因此,他主張在進軍新疆以前,「酌量汰撤,稍節虛糜」。

2截至1875年初,各路楚軍和原在甘肅的部隊陸續裁遣四十餘營(二萬餘名),僅存一百四十一營,省常年餉銀二百餘萬兩。

3其中金順所部原來號稱三十營,成祿舊部號稱十七營,經過整頓,兩部合併為二十營,減少二十七營。

原在新疆的景廉舊部號稱三十七營,由金順接統後,汰弱留強,歸並為十九營。

其他原在新疆的部隊也都先後逐加甄別裁併,以免虛糜糧餉。

(四)改善裝備

通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大量購買外國武器裝備,加之洋務運動4中興辦起來的軍事工業陸續投入生產,為改善軍隊裝備提一供了一定條件。

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以來,先後在西安、蘭州創設製造局,就地製造軍一火,並在上海、漢口、西安等處設立采運軍需軍一火的專門機構。

這些固然是為鎮壓陝甘回民起義而設,但對於爾後收復新疆的戰爭,無疑也起了重要作用。

至1874年,蘭州製造局已能仿造當時較為先進的德國後膛開花炮和後膛七響槍,並改進部分清軍舊式槍炮,以圖「參中西之法而兼其長」1。

鑒於阿古柏匪軍的槍炮多系英國裝備,數量較多,左宗棠也給出關清軍補充了大量槍炮彈藥(多系德國製造),從而改善了軍隊的武器裝備。

清軍經過兩年多的戰爭準備之後,於1876年開始了收復新疆的作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