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 法艦退出閩江之後,集結於馬祖澳休整待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

一、基隆棄守

法艦退出閩江之後,集結於馬祖澳休整待援。

1884年9月中旬,法軍由越南調來三個步兵大隊,使海軍陸戰隊增至二千餘人,軍艦增至二十多艘。

根據法國政一府的指令,孤拔立即準備進攻台北。

他決定自率五艦進攻基隆,佔領基隆和煤礦,派利士比率三艦進攻淡水,得手後,兩路向台北府發展進攻,進而佔據台灣北部。

台灣守將劉銘傳判斷法軍「不得基(隆)煤,萬難用兵中國」2,決心親率主力扼守基隆,而以孫開華率部扼守淡水。

當地民眾也積極參加戰備,保衛海防。

9月29日和30日下午,孤拔和利士比分別率領艦隊自馬祖澳出發。

9月30日上午9時,孤拔率領的「膽」號等五艘軍艦到達基隆佰口海面,連同先期到達的「梭尼」號等三艘軍艦,共計八艘。

孤拔立即進行偵察,連夜部署,準備次日於港灣西海岸登陸。

其登陸部隊由海軍步兵大隊和炮隊各三個、憲兵和工兵各一隊組成,共約千餘人。

另有一批來自西貢和海防的民夫。

孤拔的企圖是:首先從仙洞山腳登陸,並搶佔仙洞山頂,以便安設炮位,配合艦炮掩護步兵沿岸邊的山脊路線繞襲基隆守軍翼側,控制通往台北府和淡水的大道,奪占獅球嶺和基隆城,爾後向台北府前進。

當時,基隆清軍共有九個營,以曹志忠部六個營防守港灣東岸,章高元部兩個營及陳永隆部一個營防守西岸,以民眾武裝數百人防守基隆城。

10月1日晨6時,法軍一個海軍步兵大隊在艦炮掩護下,換乘小艇向仙洞山海岸前進。

陳永壟章高元部堅決抵抗。

經過四小時戰鬥,法軍奪占仙洞山,炮隊在山頂展開,轟擊清軍陣地。

清軍堅守二重橋一帶,並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中午,法軍另兩個海軍步兵大隊相繼登陸,準備次日繼續進攻。

在基隆交戰的同時,利士比率領的「拉加利桑尼亞」號等三艘法艦也已到達淡水。

劉銘傳被淡水前敵營務處李彤恩誇大該地敵情所迷惑,強調「滬尾(淡水)為基隆後路,離(台北)府城只三十里,……該口除沉船外,台脆兵少,萬不足恃,倘根本一失,則前軍不戰立潰,必至全局瓦解,不可收拾」1,便不聽曹志忠等人勸阻,竟然連夜率主力往援淡水,僅留三百人守獅球嶺高地。

10月2日,法軍輕取基隆和獅球嶺,由於兵力不敷分配,未敢進據基隆佰東岸煤礦。

劉銘傳到達台北府後,發現淡水情況並不緊急,即以章高元部援淡水,曹志忠部仍折回基攏但由於法軍已佔據基隆和獅球嶺,曹部只得扼守台北府東面的水返腳一帶,以防法軍南下。

在前敵指揮官劉銘傳的錯誤決心下,基隆輕易棄守。

清廷認為,「基隆要地,豈容法兵占踞」,命令劉銘傳乘法軍喘一息未定,「聯絡劉璈,同心協力,合隊攻剿;並募彰,嘉勁勇助戰,將敵兵悉數驅逐」。

1同時,命前陝甘總督楊岳斌幫辦左宗棠軍務,向福建增調援兵,「設計渡台」,增強台北防禦力量。

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見法軍在台灣進展順利,便狂妄地聲稱:「我們有希望很快地把整個台灣北部,不可動搖地置於我們統制之下」2,並再次向茹費理建議,讓孤拔艦隊北上進攻旅順等地。

巴德諾沒有想到,他所得到的下一個消息便是法軍在淡水的慘敗。

二、淡水獲勝

淡水港位於淡水河口,沿河可直達台北府,北岸濱海沙灘便於登陸,是清軍僅次於基隆的防守重點。

1884年8月下旬以來,淡水守軍即以木船滿載石塊沉塞港口,並敷設電力一操一縱的水雷,封鎖航道;又在北岸構築兩座炮台(法軍稱之為紅炮台、白炮台),封鎖港口及海灘。

10月1日,利士比率領「拉加利桑尼亞」號等巡洋艦三艘到達淡水海面,與原在港外活動的一艘炮艇會合,決定於次日上午10時開始發起攻擊。

利士比企圖以艦炮火力摧毀岸上炮台和軍營,打開港口,保障艦隊在淡水河的行動自一由,爾後登陸佔領淡水街,策應基隆方面法軍主力的作戰。

當時,淡水守軍由於從大一陸增援的劉朝祜部兩個營的到來而有所加強。

章高元部兩個營由基隆跋來後,總兵力增至九個營。

守將孫開華判斷敵軍無法突破港口障礙,必然由北岸海灘登陸奪占淡水街。

因此,他決心在北岸淺近縱深內利用叢林和高地預伏一部兵力,殲滅登陸之敵。

10月2日晨6時30分左右,守軍趁法軍逆著一陽一光不便瞄準之際,先敵發起炮擊,打亂了利士比的進攻準備。

雙方展開激烈炮戰。

白炮台距敵較近,大部被毀。

紅炮台尚未完全竣工,只安好了三門一百七十毫米的克虜伯炮;盡避這樣,炮戰中仍然起了很大作用。

法國侵略者自稱:紅炮台的守軍十分勇敢,「不顧在他們周圍落下如雨的子彈,不停發炮約一小時」1。

當夜,利士比派艦偵察港口航道,接著又派炮艦及小艇前往偵察和排除水雷,其中一艇中雷受傷。

利士比判明水雷為電發火式,而且點火站在白炮台附近。

於是,他決定派陸戰隊由北岸海灘登陸,避開叢林,經紅炮台山坡繞到白炮台東側,奪取點火站,引爆水雷,以打通港口航道。

為完成這一任務,利士比報請孤拔由基隆增派登陸兵力前來淡水。

4日,法軍援兵二百餘人、軍艦三艘,由基隆跋到淡水海面,連同原有兵力,共拼湊了軍艦七艘、登陸部隊六百餘人,準備在大風一浪一停止以後立即行動。

10月8日,海面風平一浪一靜。

淡水守將見法艦忽然散開,知其意在登陸,便督令各營按預定計劃分散蔭蔽。

上午9時,法艦艦炮以榴彈向北岸海灘及守軍營地猛烈轟擊,掩護其登陸部隊換乘小艇分三路上岸。

約一小時後,法軍登陸完畢,開始向目的地前進。

他們因沒有遇到抵抗,便不再繞經紅炮台山坡,直向白炮台撲去。

孫開華待敵兵一逼一近叢林,立率兩營從正面攔擊,並命令埋伏於紅炮台山後的章高元部和劉朝祜部從右翼出擊,圍殲登陸之敵。

雙方展開激戰。

中午12時許,孫開華親率衛隊奮勇直前,各路合力齊進,與敵短兵相接,加上一愛一國藝人張李成率領的民兵從敵人側後阻截,法軍潰敗,紛紛向海邊逃竄。

守軍追至海灘,敵兵爭渡,溺死者數十人。

此次戰鬥,法軍被殲百餘人。

侵略者哀歎:「這次的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1。

孤拔也驚呼:「我們的損失十分嚴重」2。

此後,法軍除以部分艦隻對港口進行監視封鎖外,直至戰爭結束為止,再不敢貿然進犯淡水。

淡水戰後,基隆法軍向南進犯,清軍由水返腳北上阻擊,在暖暖附近展開激烈爭奪,戰事呈膠著狀態。

後來雙方又陸續增加兵力,並相持於暖暖、八堵、七堵地區。

三、鎮海退敵

淡水清軍獲勝,粉碎了法軍以鉗形攻勢一舉佔領台北的企圖。

為了孤立台灣守軍,法國侵略者於10月23日宣佈封鎖台灣海峽,由利士比率領一支分艦隊沿台灣西海岸海域進行巡邏截擊,並以三至六艘軍艦在馬祖澳附近海域游戈,控制南北海運和截斷閩台間聯繫。

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全國各地掀起了支援台灣的運動。

福建前線軍民利用夜霧偷渡等辦法進行反封鎖鬥爭,有的勝利到達彼岸,將一批批物資和兵員送到台灣,不斷加強守軍的防禦力量。

但是,偷渡援台畢竟緩不濟急,且損失過重。

有鑒於此,新授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紛紛建議由南、北洋海軍各派軍艦數艘,組成援台艦隊,打破敵軍封鎖。

清政一府也以「台灣信息不通,情形萬緊」1為慮,經過多次催促,最後由南洋派出「開濟」、「南璞、「南瑞」、「馭遠」、「澄慶」五艦,交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統領,執行援台任務。

艦隊從11月起在上海進行準備,添置炮位,遲至次年1月18日才出發南下。

孤拔早已得知這一消息,他決定親率法艦七艘,攔擊中國援台艦隊。

1885年2月7日,孤拔率艦隊自馬祖澳出發,北上搜索中國援台艦隻。

2月12日,雙方艦隊於浙江石浦檀頭山附近洋面遭遇。

吳安康不敢與敵交鋒,率艦隊逃跑,「馭遠」、「澄慶」兩艦航速較低,落在後面,被迫駛入石浦港隱蔽。

法艦追趕「開濟」等三艘巡洋艦未及,便返回封鎖石浦港,並於14日夜間用水雷將「澄慶」、「馭遠」兩艦擊沉(一說自沉)。

之後,孤拔得知「開濟」等三艦躲避在鎮海口內,便又率艦隊進犯鎮海。

鎮海位於甬江海口,北岸為沙灘,敵艦不能靠岸,易於防守,南岸港汊較多,便於登陸。

法艦侵擾東南沿海以來,浙江提督歐一陽一利見認識到鎮海系「浙東之咽喉,防浙以防鎮為急務」2,便以南岸為重點,進一步加強鎮海的防禦。

其主要措施是:充實兵力,調整部署,以一千人駐金雞山,五千人分守南北兩岸,另以二千五百人為後應,分扼鎮海至寧波沿江各隘;在甬江口釘樁沉船,堵塞航道;在金雞山險要處修築暗炮台,安設進口大炮,台上覆土一丈,護以一毛一竹、草皮,又在高阜顯露之處築假壘十餘座,只插旗幟,不設一兵,以迷惑敵人,並在沿岸險要處加修圍牆、長堤,挖掘壕溝,密佈地雷、障礙物等,從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防禦體系。

此外,在各鄉組織民一團一,盤查一奸一細,把法國教堂的傳教士全部遷至後方,派兵監護,以切斷敵之內應,並高價收買外國引水人員,使其不為法軍所用。

2月28日夜間,孤拔率法艦四艘侵入鎮海海面。

歐一陽一利見下令沉船堵口,命各營嚴陣以待。

援台三艦和原在港內的「超武」、「元凱」兩艦也都做好戰鬥準備。

3月1日下午,一艘法艦企圖進港偵察,被北岸招寶山炮台守軍開炮擊退。

接著,四艘法艦合力來犯,守軍岸炮和艦炮一齊轟擊,擊穿敵先頭一艦。

法艦不支,施放煙幕逃走。

當夜,法軍以兩小船於乾口門靠岸,企圖登陸偷襲,被守軍擊退。

3月2日,受傷法艦駛離鎮海,其餘三艦仍泊原處。

入夜,法以二魚雷艇進行偷襲,又被守軍水陸炮火擊退。

3日上午,孤拔再次率領艦隊進攻,同樣遭到守軍的猛烈炮擊,其中一艦煙筒中炮受損,各艦掉頭逃跑。

此後,法軍又數次利用夜暗進行偷渡和魚雷攻擊,均遭失敗。

孤拔智窮力竭,不得不於8月7日率隊南返。

此次鎮海作戰,由於守軍預有準備,水陸防守嚴密,傷亡甚少。

法軍則有兩艘巡洋艦負傷,兩隻舢板沉沒,並死傷不少官兵。

孤拔本人也中彈受傷,後死在澎湖島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