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 由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人在雲南首先發難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

一、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

由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人在雲南首先發難的護國戰爭,在全國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積極支持下,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奮鬥,終於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圖謀,達到了「剷除帝制,推倒袁氏,重建共和」的預期目的,取得了共和勢力對封建專制勢力的一次重大勝利。

其所以能取得勝利,主要由於以下原因:

(一)全國人民擁護共和,反對帝制

護國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由於廣大人民對於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記憶猶新,辛亥革命的民一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因而,當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消息一傳開,迅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和反對。

這股強大的反抗一浪一潮,有力地鼓舞和支持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袁鬥爭,同時促使過去追隨袁世凱的一些政一黨一,為了小集一團一的私利,也打起了反袁的旗號,甚至袁世凱的一些心腹干將,為了個人利害,也紛紛離袁自保,使袁世凱成了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

而在另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等不同的政治派別和政治勢力,在反袁的大目標下,暫時地聯合了起來,使反袁鬥爭得以順利展開。

此外,帝國主義列強也察覺到了中國反袁勢力的強大,預感到袁世凱這條走狗將被中國人民反覆辟的一浪一潮所吞沒,因而也改變了支持帝制的態度。

所有這些,都迫使袁世凱不得不放棄復辟帝制的圖謀。

(二)護國軍英勇作戰

護國軍的領導者以雲南一省之地和二萬餘人的軍力,敢於反抗袁世凱的全國政權和數十萬正規軍,充分表明他們具有藐視強敵的膽略和必勝信念。

這支軍隊於宣佈討袁不久,即先後進軍川南、湘西和滇桂邊界,連續打了幾個勝仗;在北洋軍抵達之後,又勇敢地抗擊了在數量上佔優勢的敵人的反攻。

他們的堅毅戰鬥一精一神,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倒袁的信心和勇氣,推動了一些省分先後響應起義,迅速擴大了討袁陣線,確實起到了「用軍事上之態度表示國人反對帝制之意」2。

二、護國軍擊敗袁軍進攻的主要條件

護國軍之所以能勇敢地抗擊北洋軍的進攻,挫敗了袁世凱妄圖消滅護國軍,進而撲滅反帝制烈火的圖謀,主要由於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一批忠於民一主共和的中下級軍官

在滇黔護國軍中,從梯一團一長到支隊長以至營長,大多為辛亥革命前後的同盟會員、國民一黨一員,少數還是中華革命一黨一員。

他們具有民一主共和思想,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強烈不滿;他們大多為雲南講武堂畢業生或留日士官生,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並參加過辛亥革命戰爭。

由這樣一批軍官掌握部隊和指揮作戰,是護國軍比較有戰鬥力的主要原因。

(二)習慣於山地作戰,有吃苦耐勞的一精一神

護國軍對於川黔桂山區潮一濕多雨的氣候和山嶽叢林的地形條件比較適應,慣於在崎嶇的山道中行軍,和在林木叢雜的山區作戰。

而北洋軍無論對氣候還是地形都不適應,以致士氣低落,難於發揮兵力火力優勢。

此外,護國軍的成員大多來自貧瘠地區,具有吃苦耐勞的習慣;加之相當一部分老兵受過民一主革命的熏陶和正規的軍事訓練,使用的武器也較一精一良,軍政素質較好,因而在作戰過程中雖然遇到糧餉短缺等困難,基本上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士氣。

(三)紀律比較嚴明,得到群眾的支持擁護

護國軍高舉反覆辟義旗,加上各級領導注意約束部隊,不准侵犯群眾利益,因而軍行所至,人民群眾主動當嚮導、遞情報、送茶飯、運糧彈、抬傷員,不少青年積極要求參軍殺敵,湧現出不少擁軍支前的動人事例。

群眾的積極支持,也大大鼓舞了廣大官兵的戰鬥意志。

三、護國軍將領在作戰指導上的主要失誤

護國軍將領們在作戰指導上也存在一些失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舉義宣佈過早

本來,雲南的領導者計劃先將滇軍秘密開進至滇川邊境,然後宣佈舉義,對川邊各重要據點實行突然襲擊。

後由於梁啟超一電的催促,遂在戰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倉促宣佈舉義。

這一欠審慎的決定,喪失了通常武裝起義所應有的對敵進攻的突然一性一。

而且由於部隊的集中和調動尚未完成就分散開拔,致使各路部隊發起進攻的時間參差不齊,未能在戰爭初期對敵形成兵力優勢。

以川南戰場而言,左、中、右三路接敵的時間相差一個多月,這就使敵軍得以在各據點之間調動部隊,互相支 援,並得到了後續部隊的及時增援。

當護國軍主力抵達前線不久,袁世凱的援軍也已源源開到,造成了兵力對比上更大的劣勢,使護國軍在作戰中增加了更多的困難。

(二)戰略計劃與主客觀條件不相符合

護國軍一開始以二萬餘人的兵力,分向川南、湘西、桂粵三個方向進攻,由於兵力過於分散,結果在四川這個主要作戰方向,不但沒有達到攻佔敘、瀘、綦進而攻佔重慶的作戰目的,反而在袁軍的反擊下被迫後撤。

其實,舉義之初,護國軍的領導者在已經瞭解到黔、桂兩省準備響應起義的情況下,對黔、桂方向只需部署少量兵力(一以策動起義,一以防敵襲擾),而應集中更多的兵力於四川方向,爭取在兵力上縮小與敵人的差距,造成局部的兵力優勢。

果能如此,護國軍在川南的作戰將會取得更大的戰果。

(三)兵員、軍械和糧餉的補充不及時

由於戰前準備不足,戰線又拉得太長,以致戰爭打響之後,在兵員、槍械、彈藥和餉糈的補充接濟上,都產生了很大的困難。

以雲南這樣一個貧瘠的省分,要支持數萬軍隊進行戰爭,確有很多困難,而戰線太長,後方太遠,又使這方面的困難顯得更為突出。

幸1916年3月底敵方提議停戰,使護國軍得到了補充休整的機會,人員和作戰物資補充方面的困難,才暫時得以緩解。

護國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成功的革命壯舉,但這次戰爭的目的和成果是很有限的。

它雖然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圖謀,推倒了袁世凱,並在人民的壓力下,繼任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被迫宣佈繼續遵行《臨時約法》,表面上又暫時恢復到袁世凱解散國會以前的局面,但未能擺脫北洋軍閥對中國的統治,也未能給中國人民帶來任何政治和經濟權益。

中國的民一主革命任務仍有待以後的革命政一黨一和人民去奮鬥和完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