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1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

英國資產階級為了牟取斑額利潤,最大限度地掠奪中國人民,除了向中國輸出一般商品外,還大力傾銷鴉片。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1獲得了印度鴉片出口的壟斷權,即在印度大規模地生產鴉片,並以非法手段大量輸入中國。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在一段時期內,「印度的不列顛(英國)當局的收入當中,整整有七分之一是來自向中國人出一售鴉片」2。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清王朝從嘉慶初年開始,便正式宣佈禁止鴉片進口。

這對英國的鴉片販子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之後,英商在英國政一府和印度的英國殖民當局的大力鼓勵和慫恿下,賄賂和勾結清朝官吏,大規模地進行鴉片走私,一方面牟取暴利,一方面腐蝕清朝整個官僚體系。

因此,盡避清王朝三令五申地嚴禁鴉片,年輸入量仍由十九世紀初的四千箱左右,猛增到1838年(道光十八年)的四萬餘箱。

鴉片的大量輸入,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的健康和經濟生活,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機。

上至貴族達官,下至紳商百姓以及八旗綠營兵丁,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

據1835年統計,全國吸食鴉片者約在二百萬人以上,而「現任督撫,嗜煙者約佔半數」1,這就加速了清朝統治機器的腐化。

鴉片輸入激增,使中國在中英貿易中迅速由年出超白銀七百餘萬兩轉為入超數千萬兩,造成白銀外一流、銀貴錢賤、國庫空虛等嚴重的經濟後果。

而這些後果最終又都轉嫁到廣大勞動人民身上,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與反抗。

道光帝2迫於煙毒氾濫的嚴重形勢,害怕有朝一日真會出現「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3的局面,乃於1838年冬,改變了以往既畏懼鴉片之害,又不願放棄因鴉片走私而受賄獲利的猶豫搖擺態度,決定摒棄與鴉片走私有密切關係的「弛禁派」的主張,採納了「嚴禁派」4的建議。

同時,任命在兩湖地區禁煙卓有成效的湖廣總督林則徐1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主持禁煙事宜,並節制廣東水師。

林則徐於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後,立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2等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官弁;同時曉諭外商,限

林則徐畫像

期呈繳煙土,出具「永不夾帶鴉片」的保證書。

在當地人民的積極支持下,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在廣東迅速開展起來。

林則徐排除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巨商的阻撓破壞,於4、5月間,共繳得英美等國輸入的鴉片二百三十七萬餘斤,並根據道光帝的命令,於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上全部當眾銷毀。

這一果敢的舉動,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鴉片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給了英國侵略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自然,英國侵略者決不肯就此罷休,他們決心藉機挑一起戰爭,以達其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目的。

英國決定發動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的。

早在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密令大鴉片商胡夏米乘船自廣州北駛,經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山東半島、山海關等地,對中國沿海作了一次帶戰略偵察一性一的航行。

1835年7月24日,胡夏米在給英國政一府的報告中提出:只要一支小小的海軍艦隊,就足以制一服清王朝。

他還對艦隊的組成、兵力數量、集結海域和行動季節等等提出了具體建議。

11838年7月,英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他侖遵照英國政一府的旨意,率領軍艦三艘,竄到珠江口,再次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和偵察。

同年,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訓令義律利用任何有利的機會獲取中國沿海貿易場所和海島的情報,並要他在廣州或澳門的公務人員中指定專人從事此項工作,返回後,把所到地方的商業、工業情況以及所獲悉的任何有關地理、博物等方面的知識,寫成詳細報告,以便轉呈英國政一府。

21839年4月3日,義律以中國收繳鴉片為由,建議英國政一府「立刻用武力佔領舟山島,嚴密封鎖廣州、寧波兩港,以及從海口直到運河口的揚子江江面」,給中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擊」。

1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義律命令英國船主拒絕在「永不夾帶鴉片」的保證書上簽字。

7月7日發生英國海員在九龍尖沙嘴村毆斃中國百姓林維喜事件,義律又拒不交出兇犯。

在此情況下,林則徐下令將英國人逐出澳門,並斷絕其一切接濟。

義律離開澳門後,即派人馳報英印總督奧克蘭,請求派兵船來華。

不久,英艦「窩拉尼」號、「海阿新」號先後抵達廣東海面。

9月4日,義律率軍艦「窩拉尼」號及武裝船多艘,闖入九龍灣,炮擊清軍水師船隻。

清軍水師奮勇還擊,將其趕走。

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按照資產階級中對一華貿易關係密切的集一團一和鴉片巨商們的意見,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前來中國海域,發動侵華戰爭。

同年11月4日,巴麥尊正式訓令義律和致函海軍部,宣佈英國政一府決定派遣一支遠征軍前往中國,封鎖沿海港口,佔領幾個島嶼,用炮艦政策迫使清王朝屈服。

與此同時,義律又率軍艦「窩拉尼」號、「海阿新」號在川鼻灣阻止一艘具結的英國商船入口。

清軍水師前往查究,遭到英艦炮擊,不得不開炮還擊,將英艦擊退。

11月3日至13日,清軍又多次與入侵之敵交火,僅在官湧一地,十天之內就打了六仗,均獲全勝。

以上情況報到北京,道光帝下令永遠停止同英國貿易,並驅逐所有英船,於是,中英關係更形緊張。

這時,英國為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而引起的矛盾,已發展到非戰爭不能解決問題的地步。

1840年2月20日,英國政一府正式任命好望角海軍司令、海軍少將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並由懿律率領侵華遠征軍前來遠東。

4月7日,英國議會下院經過激烈辯論,以二百七十一票對二百六十二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政一府的對一華政策。

就這樣,英國侵略者「為鴉片走私的利益而發動了第一次對一華戰爭」1。

--------------------------------------------------------------------------------

1 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年。

它名義上是英國的貿易公司,實際上是英國在印度、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推行殖民掠奪政策的工具。

從十八世紀中葉起,該公司擁有軍隊和艦隊,成為巨大的軍事力量。

在公司的名義下,英國殖民者完成了對印度的佔領。

1857—1859年印度的民族解放起義迫使英國人改變其殖民統治形式:宣佈公司解散,印度成為英王的領地。

2 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卷,第7頁。

1 林則徐:《與弟元掄》,《林則徐家書》(上海共和書局印行)第9頁。

2 道光帝(1782—1850),姓一愛一新覺羅,名旻寧,嘉慶帝(顒琰)次子,1820年即位,年號道光。

他虛驕自大,對世界情勢懵然無知,處事動搖不定,很少瞭解下情。

鴉片戰爭爆發後,他舉棋不定,和戰無計,最後妥協投降。

1850年病死,廟號宣宗。

3 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以下簡稱《鴉片戰爭》——(二),第142頁。

4 鴉片貿易給清王朝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在朝野輿論的推動和壓力下,清政一府內部逐漸形成了主張嚴禁和弛禁兩派。

嚴禁派不滿意對禁煙的因循敷衍,要求對販賣和吸食鴉片者處以重刑。

弛禁派則認為靠嚴刑重典不能禁止鴉片,主張弛禁徵稅,解決財政困難。

弛禁派的主張為外國煙販以及在鴉片貿易中獲利的官吏所歡迎。

嚴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則徐、黃爵滋等。

弛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許乃濟、穆彰阿、琦善等。

1 林則徐(1785—1850),清末進步政治家和一愛一國主義者。

福建侯官(今閩侯)人。

1811年進士。

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之學,主張刷新吏治,掃除貪一污,整頓軍備,加強邊防等。

1831年任東河河道總督,1832年改任江蘇巡撫。

1837年升湖廣總督,任內提出六條具體的禁煙措施,在兩湖地區成效顯著。

1838年9月上奏道光帝,極力贊同黃爵滋以死罪重治吸食鴉片的主張,成為嚴禁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2 鄧廷楨(1776—1846),江蘇江寧(今南京)人。

1801年進士。

1826年任安徽巡撫,1835年升兩廣總督,1836年許乃濟奏請弛禁鴉片時,他開始甚表贊同,後受嚴禁派的影響,且目睹鴉片危害嚴重,乃由弛禁派轉為嚴禁派,後成為林則徐的親密同僚。

1 參見《胡夏米致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的信》,《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下同),第一分冊,第52—55頁。

2 參見《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第16頁。

1 《義律致巴麥尊的密信》,《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上卷,第一分冊,第58—59頁。

1 馬克思:《新的對一華戰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56頁。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