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盡避它對英法等國為攫取包大殖民特權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國近代戰爭史》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

在英法等國準備發動新的侵華戰爭的時候,清王朝正被太平軍打得焦頭爛額,處於內外交困的窘境。

盡避它對英法等國為攫取包大殖民特權而進行的「修約」活動等存有戒心,但為了維持其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根本政策仍然是對內鎮壓、對外妥協,即力求和外國侵略者妥協相安,以便集中力量(乃至借助外國力量)鎮壓人民革命。

在這種對內對外總的方針政策指導下,清政一府對於應付外敵入侵缺乏足夠準備,沿海防備相當鬆懈。

當時,湘軍已經興起,但由於與太平軍交戰的綠營兵大量潰散,因而清軍在數量上並未增加1,而且絕大部分都用於鎮壓以太平天國為主的國內人民起義,用於邊海防的軍隊為數甚少。

對於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遭到破壞的海防設施,戰後進行了修復和擴建工作。

鑒於虎門為廣東海防咽喉,清政一府對該要塞的設防予以特別關注。

除在原址修復和擴建了威遠、靖運、鎮遠、大虎等炮台外,還將橫檔和永安兩台擴建為一座大炮台,在鞏固炮台遺址附近添建了南北兩台。

另外,鑒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在下橫檔登陸的教訓,新建了下橫檔炮台;並在威遠炮台右側山腰上,新建了威遠山腰炮台;於鎮遠炮台左側山腰上,新建了鎮遠山腰炮台。

上述修復、擴建或新建的十二座炮台均用三合土築成。

安設的大炮數量有所增加,但質量並無多大改進,只是將固定的木製炮架改為能使火炮升降、旋轉的滑車絞架,以便調整射擊方位和距離。

炮台前後挖有壕溝和掩體,並於後牆上開了炮洞、槍眼,便於對付敵之側後抄襲。

其它各地的沿海炮台也多少有些改進。

但總的看來,海防設施變化不大,沿海防備仍然十分鬆懈。

早在1850年,就有人提出對於英國可能進行的新的侵略宜及早防範。

清廷一方面認為應「於無事之時,為有事之備」,一方面又提出「總期不動聲色,慎密籌防,斷不可稍有洩漏,致啟疑釁」。

1閩浙總督劉韻珂甚至認為:備戰「風聲一播,夷人定啟猜疑,將來首先張皇之地,即為首先紛擾之地,是防夷而適以招夷,未免失計。」

2有的督撫則認為海防已臻完善,不需加強。

如兩廣總督徐廣縉等把廣東水師吹得天花亂墜,說什麼「風濤耐於慣習,炮火熟於點放,船隻長於駕駛,器械、火藥在在極於一精一良」3,認為外國侵略者不敢進攻廣州。

還說什麼「現就廣東地方情形而論,內河外海,炮台林立,分駐台兵數千名,若得文武同心,士卒用命,即使深入,何能徑出。」

4上述畏敵和輕敵兩種錯誤思想,都嚴重地影響對外敵入侵的防範,妨礙沿海戰備的加強。

由於清廷仍然閉關鎖國,妄自尊大,不採納任何先進的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不進行絲毫實質一性一的改革,軍事上始終處於停滯落後狀態。

步兵除冷兵器外,仍然使用土製鳥槍、抬槍。

火炮也無多大改進,並且依然沒有專門的炮兵部隊。

除虎門要塞外,大多數炮台的火炮仍採用固定木製炮座,所有火炮都用火繩點火發射,射速慢,射程小(最遠不過千米),而且命中率低。

水師戰船仍為木製的風帆船或划槳船,每船裝備數量不多的數百斤至千餘斤的火炮。

1856年,新造炮船三百餘艘,裝備了從外國購買的火炮二百門,但主要用於鎮壓太平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第二節 英國以武力推銷鴉片,發動侵華戰爭第三節 英國侵華部署與清政府的海防戰備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第五節 廣東軍民的抗英作戰第六節 英軍再次北犯與清軍浙東反攻第七節 英軍侵入長江下游,沿江軍民英勇抗戰第八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金田起義與太平軍轉戰廣西第三節 北攻湘鄂與東取金陵第四節 定都金陵後的軍政決策第五節 北伐第六節 西征第七節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第一節 英法等國企圖擴大在華殖民特權第二節 清廷實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政策第三節 英國製造借口,挑起戰爭第四節 廣東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的進犯第五節 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第六節 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第七節 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第八節 清軍戰敗的原因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京內訌後的戰爭形勢第二節 石達開率軍遠征與最後失敗第三節 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第四節 二破江南大營與東征蘇常滬第五節 安慶會戰第六節 李秀成部回師江浙與再攻上海第七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失敗第八節 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第一節 捻軍的興起第二節 轉戰皖豫邊,與太平軍南北呼應第三節 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與太平軍並肩戰鬥第四節 與太平軍餘部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第五節 捻軍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爭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爭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爭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爭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爭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爭第五節 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俄爭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爭準備第三節 北疆的收復第四節 南疆的收復第五節 伊犁的索還第六節 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一節 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山西、北寧之戰第三節 戰爭的擴大第四節 清廷對法宣戰及雙方戰略方針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第七節 戰爭的結局與經驗教訓第一節 戰前形勢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第三節 戰爭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第四節 平壤之戰第五節 黃海海戰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第九節 東北和山東人民的英勇抗戰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第五節 北京之戰第六節 《辛丑條約》的簽訂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第二節 清朝在東北三省的設防和戰備第三節 戰爭經過第四節 東北人民繼續進行武裝抗俄鬥爭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爭奪第二節 英國的戰爭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第三節 曲眉仙角、古魯之戰第四節 江孜之戰第五節 拉薩失陷與《拉薩條約》的簽訂第六節 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內形勢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第五節 辛亥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討袁決策第三節 江西討袁作戰第四節 江蘇討袁作戰第五節 各省討袁相繼失敗第六節 討袁戰爭的教訓第一節 起義武裝的創立和初期活動第二節 襲擊豫鄂兩省敵軍,配合「二次革命」戰爭第三節 轉戰京漢路兩側第四節 西進陝甘,由勝轉敗第五節 回師豫西,最後失敗第六節 白朗起義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二節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第三節 四川戰役第四節 湘西之戰第五節 滇桂邊之戰第六節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與護國戰爭之結局第七節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第一節 護國戰爭後的國內形勢和護法運動的發生第二節 南北政府的戰略方針及兵力部署第三節 北軍第一次攻湘之戰第四節 北軍第二次攻湘之戰第五節 滇黔靖國軍攻川之戰第六節 粵、閩、贛地區的作戰第七節 護法軍政府改組與孫中山離粵第八節 護法戰爭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節 沙俄策動外蒙「獨立」第二節 沙俄策動呼倫貝爾「獨立」和烏泰叛亂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內蒙的進犯第四節 《恰克圖協約》的簽訂和擊退巴布扎布匪軍對內蒙的竄擾第五節 反對沙俄侵蒙戰爭的經驗教訓第一節 英國唆使西藏親英分子發動叛亂第二節 川滇兩省出兵平亂第三節 川軍攻佔鄉城,穩定川邊局勢第四節 英國分割西藏陰謀的破產第五節 戰爭的經驗教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