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莊子雜篇外物:【題解】「外物」是篇首的兩個字,用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莊子雜篇外物

莊子

莊子雜篇外物

外物

【題解】

「外物」是篇首的兩個字,用來作為篇名。

全文內容依舊很雜,但多數文字在於討論養生處世,倡導順應,反對矯飾,反對有所一操一持,從而做到虛己而忘言。

全文大體分為九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說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個定准,指出世俗人追逐於利害得失之間,到頭來只會一精一神崩潰玄理喪盡。

第二部分至「曾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寫莊周家貧前往借貸的故事,藉以說明順應自然、依其本一性一的必要。

第三部分至「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借任公子釣大魚的故事,諷刺眼光短淺好發議論的淺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須立志有所大成。

第四部分至「無傷口中珠」,諷刺儒家表面倡導詩、禮,暗裡卻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第五部分至「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寫老萊子對孔丘的訓示,指出「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譽」,倡導順應便能每事成功的主張。

第六部分至「與能言者處也」,借神龜被殺的故事,說明「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因而只得一切順其自然。

第七部分至「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通過莊子和惠子的對話,指出「無用之為用」的道理。

第八部分至「亦神者不勝」,討論修生養一性一,批評了馳世逐物的處世態度,提倡「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的生活旨趣,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中心又在於內心要「空虛」,因為「空虛」就能容物,「空虛」就能順應。

餘下為第九部分,進一步闡明順應自然的觀點,反對矯飾,反對有所一操一持,希望能做到遺物而忘我,最終進入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原文】

外物不可必(1),故龍逢誅(2),比干戮(3),箕子狂(4),惡來死(5),桀紂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員流於江(7),萇弘死於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一愛一(9),故孝己憂而曾參悲(10)。

木與木相摩而然(11),金與火相守則流(12)。

陰陽錯行(13),則天地大絯(14),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

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縣於天地之間(18),慰昏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眾人焚和(21),月固不勝火(22),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23)。

【譯文】

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個定准,所以忠良之士關龍逢被斬殺,比干遭殺害,箕子被迫裝瘋,而諛臣惡來同樣不能免於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紂也同樣身毀國亡。

國君無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於己,可是竭盡忠心未必能夠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賜死而且飄一屍一江中,萇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後竟化作碧玉。

做父母的無不希望子女孝順,可是竭盡孝心未必能夠受到憐一愛一,所以孝己愁苦而死、曾參悲切一生。

木與木相互摩一擦就會燃一燒,金屬跟火相互廝守就會熔化。

陰與陽錯亂不順,天與地都會大受驚駭,於是雷聲隆隆,雷雨中夾一著閃電,甚至燒燬高大的樹木。

心存憂喜而且在這兩種心境中越陷越深就會沒有辦法逃避,小心翼翼、恐懼不安而又一無所成,內心像高懸在天地之間,憂鬱沉悶,利害得失在心中碰撞,於是內心煩亂焦躁萬分;世俗人內熱如火燒燬了中和之氣,清虛淡泊的心境抑制不住內心如火的焦慮,於是便一精一神頹然玄理蕩然無存。

【原文】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1)。

監河侯曰:「諾。

我將得邑金(2),將貸子三百金(3),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4):「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5)。

周顧視車轍中(6),有鮒魚焉(7)。

周問之曰:「鮒魚來(8)!子何為者邪?」

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9)。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10)?」

周曰:「諾。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11),激西江之水而迎子(12),可乎?」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13),我無所處。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14),君乃言此(15),曾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16)!」」

【譯文】

莊周家境貧寒,於是向監河侯借糧。

監河侯說:「行,我即將收取封邑之地的稅金,打算借給你三百金,好嗎?」

莊周聽了臉色驟變忿忿地說:「我昨天來的時候,有誰在半道上呼喚我。

我回頭看看路上車輪輾過的小坑窪處,有條鯽魚在那裡掙扎。

我問它:「鯽魚,你幹什麼呢?」

鯽魚回答:「我是東海水族中的一員。

你也許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來吧。」

我對它說:「行啊,我將到南方去遊說吳王越王,引發西江之水來迎候你,可以嗎?」

鯽魚變了臉色生氣地說:「我失去我經常生活的環境,沒有安身之處。

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樣多的水就活下來了,而你竟說出這樣的話,還不如早點到干魚店裡找我!」」

【原文】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1),五十犗以為餌(2),蹲乎會稽(3),投竿東海,旦旦而釣(4),期年不得魚(5)。

已而大魚食之(6),牽巨鉤,錎沒而下(7),鶩揚而奮鬐(8),白波如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9),憚赫千里(10)。

任公得若魚(11),離而臘之(12),自製河以東(13),蒼梧已北(14),莫不厭若魚者(15)。

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16),皆驚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17),趣灌瀆(18),守鯢鮒(19),其於得大魚難矣。

飾小說以干縣令(20),其於大達亦遠矣(21),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22),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23)。

【譯文】

任國公子做了個大魚鉤繫上粗一大的黑繩,用五十頭牛牲做釣餌,蹲在會稽山上,把釣竿投向東海,每天都這樣釣魚,整整一年一條魚也沒釣到。

不久大魚食吞魚餌,牽著巨大的釣鉤,急速沉沒海底,又迅急地揚起脊背騰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一浪一,海水劇烈震盪,吼聲猶如鬼神,震驚千里之外。

任公子釣得這樣一條大魚,將它剖開製成魚乾,從浙江以東,到蒼梧以北,沒有誰不飽飽地吃上這條魚的。

這以後那些淺薄之人和喜好品評議論之士,都大為吃驚奔走相告。

他們舉著釣竿絲繩,奔跑在山溝小渠旁,守候小魚上鉤,至於想得到大魚那就很難很難了。

修飾淺薄的言辭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對於達到通曉大道的境界來說距離也就很遠很遠了,因此說不曾瞭解過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說是善於治理天下,而且其間的差距也是很遠很遠了。

【原文】

儒以詩禮發塚(1),大儒臚傳曰(2):「東方作矣(3),事之何若(4)?」

小儒曰:「未解裙襦(5),口中有珠。

詩固有之曰(6):「青青之麥,生於陵陂(7)。

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8)!」」「接其鬢(9),壓其(10),儒以金椎控其頤(11),徐別其頰(12),無傷口中珠!」

【譯文】

儒生表面運用詩、書而暗地裡卻在盜墓。

大儒在上面向下傳話:「太陽快升起來了,事情進行得怎麼樣?」

小儒說:「下裙和內一衣還未解一開,口中還含一著珠子。

古詩上就有這樣的詩句:「青青的麥苗,長在山坡上。

生前不願周濟別人,死了怎麼還含一著珠子!」」大儒說:「擠一壓他的兩鬢,按著他的鬍鬚,你再用錘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開他的兩頰,不要損壞了口中的珠子!」

【原文】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1),遇仲尼,反以告(2),曰:「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3),末僂而後耳(4),視若營四海(5),不知其誰氏之子。」

老萊子曰:「是丘也(6)。

召而來。」

仲尼至。

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7),斯為君子矣(8)。」

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9):「業可得進乎(10)?」

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11),抑固窶邪(12),亡其略弗及邪(13)?惠以歡為驁(14),終身之丑,中民之行進焉耳(15),相引以名(16),相結以隱(17)。

與其譽堯而非桀(18),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19)。

反無非傷也(20),動無非邪也(21)。

聖人躊躇以興事(22),以每成功(23),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24)!」

【譯文】

老萊子的弟子出外打柴,遇上了孔丘,打柴歸來告訴給老萊子,說:「有個人在那裡,上身長下一身短,伸頸曲背而且兩耳後貼,眼光敏銳周遍四方,不知道他是姓什麼的人。」

老萊子說:「這個人一定是孔丘。

快去叫他來見我。」

孔丘來了,老萊子說:「孔丘,去掉你儀態上的矜持和容顏上的睿智之態,那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孔丘聽了後謙恭地作揖而退,面容頓改心悸不安地問道:「我所追求的仁義之學可以修進並為世人所用嗎?」

老萊子說:「不忍心一世的損傷卻會留下使後世奔波不息的禍患,你是本來就孤陋蔽塞,還是才智趕不上呢?佈施恩惠以博取歡心並因此自命不凡,這是終身的醜惡,是庸人的行為罷了,這樣的人總是用名聲來相互招引,用私利來相互勾結。

與其稱讚唐堯非議夏桀,不如兩種情況都能遺忘而且堵住一切稱譽。

背逆事理與物一性一定會受到損傷,心一性一被攪亂就會邪念頓起。

聖哲的人順應事理穩妥行一事,因而總是事成功就。

你執意推行仁義而且以此自矜又將會怎麼樣呢?」

【原文】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1),曰:「予自宰路之淵(2),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3),漁者余且得予(4)。」

元君覺,使人佔之,曰:「此神龜也。」

君曰:「漁者有餘且乎?」

左右曰:「有。」

君曰:「令余且會朝(5)。」

明口,余且朝。

君曰:「漁何得?」

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

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6)。」

乃刳龜(7),七十二鑽而無遺?(8)。

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9),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不能避刳腸之患。

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雖有至知,萬人謀之(10)。

魚不畏網而畏鵜鶘(11)。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12)。

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13),與能言者處也。」

【譯文】

宋元君半夜裡夢見有人披散著頭髮在側門旁窺視,說:「我來自名叫宰路的深淵,我作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漁夫余且捕捉了我。」

宋元君醒來,派人占卜,說:「這是一隻神龜。」

宋元君問:「漁夫有名叫余且的嗎?」

左右侍臣回答:「有。」

宋元君說:「叫余且來朝見我。」

第二天,余且來朝。

宋元君問:「你捕撈到了什麼?」

余且回答:「我的網捕捉到一隻白龜,周長五尺。」

宋元君說:「獻出你捕獲的白龜」。

白龜送到,宋元君一會兒想殺到,一會兒又想養起來,心理正犯疑惑,卜問吉凶,說:「殺掉白龜用來占卜,一定大吉。」

於是把白龜剖開挖空,用龜板占卜數十次推斷起來也沒有一點失誤。

孔子知道後說:「神龜能顯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余且的魚網;才智能佔卜數十次也沒有一點失誤,卻不能逃脫剖腹挖腸禍患。

如此說來,才智也有困窘的時候,神靈也有考慮不到的地方。

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敵不了萬人的謀算。

魚兒即使不畏懼魚網卻也會害怕鵜鶘。

摒棄小聰明方才顯示大智慧,除去矯飾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一性一。

嬰兒生下地來沒有高明的老師指教也能學會說話,只因為跟會說話的人自然相處。」

【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天地非不廣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則廁足而墊之(2),致黃泉(3),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無用。」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你的言論沒有用處。」

莊子說:「懂得沒有用處方才能夠跟他談論有用。

大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腳能踩踏的一小塊罷了。

既然如此,那麼只留下腳踩踏的一小塊其餘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大地對人來說還有用嗎?」

惠子說:「當然沒有用處。」

莊子說:「如此說來,沒有用處的用處也就很明白了。」

【原文】

莊子曰:「人有能游(1),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2),且得游乎?夫流遁之志(3),決絕之行(4),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5)!覆墜而不反(6),火馳而不顧(7),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踐(8)。

故曰至人不留行焉(9)。

夫尊古而悲今,學者之流也(10)。

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11),順人而不失己(12)。

彼教不學(13),承意不彼(14)。」

目徹為明(15),耳徹為聰,鼻徹為顫(16),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

凡道不欲壅,壅則哽(17),哽而不止則跈(18),跈者眾害生。

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19),非天之罪。

天之穿之,日夜無降(20),人則顧塞其竇(21)。

胞有重閬(22),心有天游(23)。

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24);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25)。

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26),亦神者不勝。

【譯文】

莊子說:「人若能隨心而游,那麼難道還會不自適自樂嗎?人假如不能隨心而游,那麼難道還能夠自適自樂嗎?流蕩忘返於外物的心思,矢志不渝棄世孤高的行為,唉,恐怕不是真知大德之人的所作所為吧!沉溺於世事而不知悔悟,心急如焚地追逐外物而不願反顧,即使相互間有的為君有的為臣,也只是看作一時的機遇,時世變化後就沒有誰會認為自己地位低下了。

所以說道德修養極為高尚的人從不願意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滯留。

崇尚古代鄙薄當今,這是未能通達事理之人的觀點。

用狶韋氏之流的角度來觀察當今的世事,誰又能不在心中引起波動?道德修養極為高尚的人方才能夠混跡於世而不出現邪僻,順隨於眾人之中卻不會失卻自己的真一性一。

尊古卑今的見教不應學取,稟受其意也不必相互對立爭辯不已。」

眼光敏銳叫做明,耳朵靈敏叫做聰,鼻子靈敏叫做膻,口感靈敏叫做甘,心靈透徹叫做智,聰明貫達叫做德。

大凡道德總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會出現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會出現相互踐踏,相互殘踏那麼各種禍害就會隨之而起。

物類有知覺靠的是氣息,假如氣息不盛,那麼絕不是自然稟賦的過失。

自然的真一性一貫穿萬物,日夜不停,可是人們卻反而堵塞自身的孔竅。

腹腔有許多空曠之處因而能容受五臟懷藏胎兒,內心虛空便會沒有拘繫地順應自然而遊樂。

屋裡沒有虛空感,婆媳之間就會爭吵不休;內心不能虛空而且游心於自然,那麼六種官能就會出現紛擾。

森林與山丘之所以適宜於人,也是因為人們的內心促狹、心神不爽。

【原文】

德溢乎名(1),名溢乎暴(2),謀稽乎誸(3),知出乎爭,柴生乎守(4),官事果乎眾宜。

春雨日時(5),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修(6),草木之到植者過半(7),而不知其然。

靜然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8),寧可以止遽(9)。

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10),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11)。

聖人之所以駴天下(12),神人未嘗過而問焉(13);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

演門有親死者(14),以善毀爵為官師(15),其一黨一人毀而死者半(16)。

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17),務光怒之。

紀他聞之(18),帥弟子而踆於窾水(19);諸侯吊之(20),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21)。

荃者所以在魚(22),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23),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譯文】德行的外溢是由於名聲,名聲的外溢是由於張揚,謀略的考究是由於危急,才智的運用是由於爭鬥,閉塞的出現是由於執滯,官府事務處理果決是由於順應了民眾。

春雨應時而降,草木勃然而生,鋤地的農具開始整修,田地裡雜草鋤後再生超過半數,而人們往往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沉靜可以調養病體,摩摩一擦擦可以延緩衰老,寧寂安定可以止息內心的急促。

雖然如此,像這樣,仍是一操一勞的人所務必要做到的,閒逸的人卻從不予以過問。

聖人用來驚駭天下的辦法,神人不曾過問;賢人用來驚駭時世的辦法,聖人不曾過問;君子用來驚駭國人的辦法,賢人不曾過問;小人用來苟合於一時的辦法,君子也不曾過問。

東門口有個死了親人的人,因為格外哀傷日漸消瘦而加官進爵封為官師,他的同鄉倣傚他也消瘦毀容卻死者過半。

堯要禪讓天下給許由,許由因而逃到箕山;商湯想把天下禪讓給務光,務光大發脾氣;紀他知道了這件事,率領弟子隱居在窾水一帶,諸侯紛紛前往慰問,過了三年,申徒狄仰慕其名而投河自溺。

竹笱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後就忘掉了魚笱;兔網是用來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後就忘掉了兔網;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

我怎麼能尋找到忘掉言語的人而跟他談一談呢!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