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善者: 本篇指出善戰者在作戰時能使自己處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孫臏兵法》善者

孫臏兵法

善者

本篇指出善戰者在作戰時能使自己處於主動而陷敵於被動。

(1)

,敵人軍□人眾,能使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2)而不如知(3)也。

故溝深(4)壘高不得以為固,車堅兵利不得以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為強。

故制險量阻(5),敦三軍,利屈伸,敵人眾能使寡,積糧盈軍能使饑,安處不動能使勞,得天下能使離,三軍和能使柴(6)。

故兵有四路、五動: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進,動也;退,動也;左,動也;右,動也;默然而處,亦動也。

四路必徹(7),五動必工(8)。

故進不可迎於前(9),退不可絕於後(10),左右不可陷於阻,默【然而處】,□□於敵之人。

故使敵四路必窮,五動必憂。

進則傅(11)於前,退則絕於後,左右則陷於阻,默然而處,軍不免於患。

能使敵卷甲趨遠(12),倍道兼行(13),倦病而不得息,飢渴而不得食。

以此薄敵,戰必不勝矣(14)。

我飽食而待其饑也,安處以待其勞也,正靜以待其動也。

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還踵(15)。

二百□□□(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指善戰者。

(2)受敵,受攻擊。

(3)不相知,互不知情。

(4)簡文「溝深」二字只殘存「水」旁,據文義釋。

(5)意謂善戰者能審察地形,利用險阻。

(6)柴,陋俗為訾(zi子),怨恨。

(7)徹,通達。

(8)工,巧,善。

(9)意謂進軍時敵人不能阻擋前進。

(10)意謂退軍時敵人不能切斷退路。

(11)傅,借為保薄,迫。

(12)卷甲,捲起鎧甲。

趨遠,向遠方急進。

(13)一天走兩天的路。

(14)「戰必不勝」是指敵方說的。

(15)不還踵(zhong腫),猶言不旋踵。

意謂冒鋒刃而不後退。

【原文】,敵人軍□人眾,能使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而不相知也。

故溝深壘高不得以為固,車堅兵利不得以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為強。

故制險量阻,敦三軍,利屈伸,敵人眾能使寡,積糧盈軍能使饑,安處不動能使勞,得天下能使離,三軍和能使柴。

故兵有四路、五動: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進,動也;退,動也;左,動也;右,動也;默然而處,亦動也。

四路必徹,五動必工。

故進不可迎於前,退不可絕於後,左右不可陷於阻,默【然而處】,□□於敵之人。

故使敵四路必窮,五動必憂。

進則傅干前,退則絕於後,左右則陷於阻,默然而處,軍不免於患。

能使敵卷甲趨遠,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飢渴而不得食。

以此薄敵,戰必不勝矣。

我飽食而侍其饑也,安處以侍其勞也,正靜以侍其動也。

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還踵。

【譯文】善於用兵的將領,面對兵力多而強的敵軍時,能使得敵軍兵力分散而不能相互支援,遭到攻擊時仍不能互通消息,彼此不知情況。

所以說,壕溝很深、壁壘很高的陣地算不得堅固,戰車堅固、兵器銳利算不上成不可擋,士兵勇猛善戰也算不上強大。

因此,善於用兵的將領善於審視地形險阻而加以利用,能夠指揮全軍將士進退自如,敵軍兵多時能使其變少,敵軍軍糧充足時能讓其挨餓受饑,敵軍穩守不動時能使敵軍疲勞,能讓得全國民心的敵軍離心離德,能使全軍同心協力的敵軍不和。

所以說,用兵有四路五動,前進是一條路,後退是一條路,向左是一條路,向右也是一條路;前進是動,後退是動,向左是動,向右是動,按兵不動同樣也是動。

善於用乓的將領做到四路通達,五動巧妙。

因此,當自己的軍隊前進時會讓敵軍不能阻擋,後退時不會讓敵軍切斷後路,向左向右不會受敵軍阻攔,按兵不動時反過來要使敵軍四路全都受困,五動必定有憂慮,前進時必有我軍阻擋於前,後退時必定被切斷後路,向左向右一定受到阻攔,即使按兵不動,也必定免不了災禍。

善於用兵的將領能讓敵軍偃旗息鼓繞遠路,也能使敵軍抄近路急行軍,能使敵軍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饑又渴而不能吃飯喝水。

敵方用這樣的軍隊交戰.那肯定是不能取牲了。

而我軍則是吃飽了等待飢餓的敵軍,以逸而等待疲憊的敵軍。

按兵不動而等敵軍動。

這樣交戰,我軍士兵當然會勇往直前,絕不會後退,即使踩上敵軍鋒利的刀刃,也絕不會轉身退縮。

【解析】這是一篇論述臨敵指揮藝術的文章,文章通過多方分析。

說明只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克敵制勝的將領才能稱得上善於用兵的將領。

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面對兵多而強的敵軍時,善於用兵的將領卻能巧妙地使敵我形勢發生有利於本方的轉化,讓敵軍由全局的優勢變為局部的劣勢,進而擴大為全局的劣勢,並戰而勝之。

文章不但指出了善於用兵的將領應該具備的水平,而且指出了達到的途徑:善於審視和利用地形,能指揮全軍進退自如,能使敵軍兵力由多變少,由糧足變為糧少,由逸變疲,由團結變為不和等等。

這些述說對用兵之人都是很好的提示。

文章進而把用兵的臨敵指揮概括為「四路五動」,特別是把「按兵不動」也列力一「動」,很有辯證思想,也是很有見地的說法。

「四路五動」,很準確地概括了軍隊的各種運動方式,因為當時還沒有空降、空中撤退或潛水等方式。

孫臏就是從這「四路五動」的指揮上來區分是否善於用兵。

孫臏把用兵能做到「四路通達,五動巧妙」的將領認定為善於用兵的將領,並進而將「四路、五動」闡釋為讓自己的軍隊進、退、守皆運動自如,並讓敵軍「四路受困,五動優慮」。

誠然,能有那麼高的指揮藝術的將領確實難求,正如古人所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為了國家的安全,這樣的將領非「求」不可。

楚漢相爭時有一場「成皋之戰」,這是秦朝被推翻之後決定兩支力量最大的起義軍的命運的大戰役,人們從中可以領略許多臨敵指揮的謀略和技巧。

這場大戰役歷時兩年零四個月,地點在河南的榮陽地區。

戰役開始時,項羽有4O萬人,劉邦僅有10萬人,項羽在兵力上佔絕對優勢,而且項羽本人又十分勇猛善戰,幾乎無人能敵。

所以,從戰役開始時雙方兵力對比等基本方面看,是楚強漢弱,但戰役的結果卻是漢勝楚敗,戰役是如何進行的呢?形勢是如何扭轉的呢?公元前206年,項羽帶兵攻入咸陽,處死了秦國的王位繼承者子嬰,放火燒了秦朝的宮殿,結束了秦王朝的統治。

這時項羽的兵力最強,他便自封為西楚霸土,自認為各路義軍的統帥。

為了確立自己的首領地位,他分封各路義軍首領和六國後裔及秦國降將共18人為王。

但起義軍將領多有不服,尤其是劉邦,按楚懷王當初的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

劉邦先攻入關中,理應為「關中王」,而項羽卻把他封為「漢王」,把巴、蜀、漢中等偏僻地區封給他,還把三員秦朝降將封在關中為王,用以監視劉邦。

這樣,這次分封已埋下了楚漢相爭的種子。

分封之後,項羽認為劉邦已在他控制之下,不足為患了。

便帶兵北征,去攻打齊國的田榮。

而劉邦自知實力不如項羽,便利用這個機會積蓄力量,他首先廣招賢才能人,得到了韓信這位卓越的軍事家,封其為大將。

接著採納韓信的建議,襲擊了三個秦國降將,奪取了關中要地作為自己的根據地。

第二年,劉邦就聯合五路諸侯,共有五六十萬軍兵,一舉攻佔了楚國都城——彭城。

這一勝利卻沖昏了劉邦的頭腦,他不思戒備和進取,而是天天飲酒作樂,結果被迅速趕回的項羽打了個措手不及,吃了大敗仗,不但丟掉了彭城,還被項羽窮迫猛打,傷亡十幾萬人。

最後,劉邦僅帶幾十人馬突出重圍,狼狽逃命。

這次慘敗,使劉邦受到了深刻的教訓,他這時才真正明白了當時的形勢。

這時,劉邦接受謀臣張良的建議,把軍隊撤到滎陽,在這裡休整,建設戰略根據地。

滎陽佔有地利,北面有黃河作為屏障;往西可通關中,和劉邦的根據地相通,漢軍便有了可靠的後方依托;東南面是開闊的平原地帶,進攻便於展開兵力,防守也利於消滅敵軍;而且滎陽境內的敖山上還有秦朝留下的大糧倉,可以保證軍糧供應。

張良選的這個地方確實不錯。

隨後,蕭何又從關中送來了一批兵員補充了漢軍兵力,使劉邦的軍隊實力增強。

經過彭城失陷之後,項羽認清劉邦是主要對手,便集中兵力對付劉邦。

因此,在榮陽地區,楚漢決戰的態勢便形成這時,劉邦採取了幾項措施,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地位。

他派兵在滎陽和敖山糧倉之間修了一條運糧通道,道路兩旁都修了圍牆掩護,以便安全運糧。

接著,劉邦派韓信平定了背叛漢王、投向楚軍的魏王魏豹,解除了自己側翼的威脅,並擴大了劉邦的勢力範圍。

隨後,韓信帶兵北攻燕、趙,東伐齊軍,向南斷絕楚軍的糧道。

這樣,不但解除了漢軍左翼的威脅,而且牽制了楚軍正面進攻漢軍的兵力。

不久,佔據江西、安徽一帶的九江山英布背叛項羽,歸順劉邦。

英布曾是項羽的一員猛將,這時背楚歸漢,是劉邦策反工作的一大成功,削弱了項羽的力量,增強了劉邦的力量。

這一系列舉措進一步大大改善了劉邦的戰略地位。

面對劉邦的步步進逼,項羽加緊正面進攻,不但增兵包圍滎陽,而且多次切斷劉邦的運糧通道,使劉邦的漢軍糧食供應不上,軍心動搖。

劉邦一時無法打破被圍困局面,便用了一著緩兵計:派人向項羽求和,願以滎陽為界,滎陽以東歸楚,以西歸漢。

項羽自度一時也難以消滅劉邦,而且自己後方也不大穩,便欲同意這項和議。

但項羽的得力謀士范增卻說:「現在對付漢軍很容易,如果錯過機會那將後悔莫及!」於是,項羽拒絕和議,加強攻勢。

劉邦的處境越發困難。

這時,劉邦的謀士陳平提出下一條反間計,去破壞項羽和部下的團結。

得到劉邦同意後,陳平就用大量金銀財寶收買楚軍將士,通過他們散佈謠言,挑撥項羽和部下將領的關係,尤其不遺餘力地破壞項羽和范增的關係。

一次,項羽的使者到了劉邦營地,劉邦命人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招待使者,但在入席時又故做驚訝他說道,「我原以為是范將軍派來的使者,沒想到卻是項王派來的使者啊!」說完,便命隨從把原來的酒席撤去,換上了幾樣粗劣的飯菜。

使者回去一說,項羽果然中計,對范增產生了懷疑,不再像過去那麼信任。

范增一氣之下,便離開了項羽,病死在回家路上,項羽能夠成功,范增的作用極大;范增一去,項羽的實力大減。

反間計成功,但其效果並不能立時顯現,滎陽的危機還是不能解除。

劉邦不得不放棄滎陽,用計脫身。

漢將紀信自願扮作劉邦,坐劉邦平日坐的車子,用劉邦的儀仗,去投降項羽,引開項羽的注意,讓劉邦得以順利脫身。

劉邦從滎陽逃出,進入關中,重整軍備,而滎陽仍有他的部將堅守。

這時,有一位謀上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從武關再出關中,築壘和項羽長期對峙,吸引過項羽兵力,減輕滎陽、成皋的漢軍壓力,使他們得到休整。

另派韓信等人去安撫、聯合趙、燕、齊等國,從背後攻擊項羽,便可分散項羽兵力,穩操勝券了。

劉邦照計行事,果然力漢軍贏得了休整機會。

項羽不但被迫分散兵力,還遭到了彭越從背後的襲擊。

這位彭越也是起義軍首領,在反秦戰爭中功勞不小,軍事上也很有實力。

但是,項羽在封王時沒封他,激起他不滿,在楚、漢戰爭中,他便站在劉邦一邊,與漢軍配合作戰,在河南、山東一帶活動,常常襲擊楚軍的運糧線,還渡過淮河,佔據下邳,威脅楚國都城。

項羽為解後顧之憂,不得不回軍攻彭越。

這樣,劉邦便有機會擊敗留下的楚軍,奪回成皋。

不過,項羽這時還是很有實力的,他打敗彭越後,又馬上回師攻下滎陽,殺了守軍將領,並猛攻成皋,迫使劉邦放棄成皋,退到鞏縣固守。

恰好這時韓信、張耳從河北勝利歸來,駐紮在河南的小修武。

劉邦渡過黃河,與他們會合,兵力復壯,等待時機再次收復成皋。

為了最後決戰,他一面在個修武深溝高壘,固守待機,一面又派韓信徵調趙國兵力攻打齊國,以便從背後進攻項羽,而派劉賈,盧綰帶領兩萬人馬渡過黃河,到河南東部配合彭越活動,切斷楚軍補給錢。

彭越得到漢軍支援,接連攻下17座城池,給楚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這樣一來,項羽感到形勢不大妙,特別是背後的壓力越來越大。

他分析正面和背後的形勢,認為漢軍屢遭打擊,己無力發起全面攻勢,而彭越的威脅卻是越來越大,於是,他決定親率精兵東征彭越,留下大將曹咎守衛成皋,並吩咐曹咎堅守不出,等他打敗彭越再回軍共同消滅劉邦。

他哪裡知道,他東征之後,劉邦就率領大軍,渡過黃河,會同在鞏縣守衛的漢軍,向成皋的楚軍發動了進攻。

曹咎起初還謹記項羽的囑咐,堅守不出。

但劉邦知道他性情暴躁,有勇無謀,便派出軍兵,天天在城下謾罵嘲笑。

這一招果然靈驗,曹咎忍耐不住,便領兵出戰了。

劉邦見曹咎中計,並沒有馬上交鋒,而是把漢軍撤到汜水對岸,進一步引誘楚軍。

曹咎不管不顧,便帶領楚軍搶渡汜水去追擊漢軍。

劉邦要的就是這個機會,當楚軍到了河中間的時候,劉邦才指揮漢軍猛擊楚軍,這個「半渡而擊」用得恰到好處,楚軍無力反擊,一舉被殲,曹咎自知罪責難逃,在河上自殺了。

劉邦大獲全勝,不但收復了成皋,還繳獲了大批物資。

劉邦隨即把軍隊駐紮在滎陽北面的廣武山西山頭,等待和項羽決戰的時機。

項羽到了河南東部,連續收復十幾座城池,正想徹底消滅彭越,卻得到了楚軍汜水慘敗的消息。

項羽心急如火,立即帶兵西去,想消滅劉邦。

這時項羽已是首尾不能兼顧,心掛東西兩頭,疲於奔命了。

劉邦又給項羽來了個據險固守,避不出戰。

項羽失去范增,沒有高招,被劉邦又耗了幾個月,軍糧接濟不上,更加焦躁不安。

項羽萬般無奈,只好把早已扣押在軍中的劉邦的父親押到軍前,威脅劉邦。

他沒想到劉邦卻說:「當初我曾和你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

你如果一定要煮死你的父親,請別忘了分給我一杯肉湯喝!」這一招大出項羽意外,項羽騎虎難下,虧得項伯勸阻,才算收了場,再把劉邦的父親押回軍營。

劉邦仍然堅守不出,消耗楚軍,項羽卻急於決戰,不斷前去挑戰,一天項羽又去向劉邦挑戰,要單打獨鬥,決一死戰,劉邦卻大肆數落項羽的種種暴行,給他列了10大罪狀,連罵帶損,氣得項羽暴跳如雷。

項羽下令埋伏好的弓弩手放箭,劉邦大意中箭,正在胸部。

但他硬挺住,還說:「那賊兵只不過射中我的腳趾頭!」回營後雖然疼痛難忍,還是接受張良的建議,掙扎起來去巡視營寨,以穩定軍心。

然後才回成皋調養。

楚漢兩軍在成皋、滎陽對峙、均無進展,韓信征齊卻大獲全勝,攻佔了齊國的都城。

齊國是項羽的主要同盟和後助,他經不起失去齊國,便分出大部分兵力,號稱20萬大軍,去救授齊國。

可是,楚齊聯軍又被韓信打得大敗,韓信平定了齊國,完成了配合正面戰場的任務,劉邦認為決戰時刻到了,便準備發動攻擊。

不料,事情又出現了變化。

原來,韓信平定齊國後,派人給劉邦送了一封信,說是為了穩定局勢,希望封他為代理齊王。

劉邦一看,便破口大罵:「我困守在這裡,日夜盼你來支援,你卻反而想自立為王!」當時張良、陳平正在劉邦身旁,張良深知韓信的作用舉足輕重,連忙暗中輕輕踩了劉邦的腳一下,並在劉邦耳邊說:「現在局勢並未完全有利於我們,怎麼能禁止韓信自立為王呢?不如送個順水人情,封他為齊王,也好籠絡他,為我所用,防止變故。」

劉邦頓時醒悟過來,改變了口氣,把罵韓信的下文變成了:「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王就做真正的,何必要什麼代理呢!」劉邦總算機靈,掩飾得巧妙,避免了一場可能使形勢逆轉的變故,劉邦隨即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並下令調他的軍隊前來夾擊項羽。

韓信得遂所願,自然高高興興地出兵。

楚漢兩軍又相持了幾個月,韓信便領兵南下,直搗彭城,彭越的隊伍又連下20餘城,多次切斷項羽的補給錢。

到這時候,整個軍事形勢就完全改變了,項羽不但兵力大減,而且三面受敵,毫無外援,空前孤立,由當初的絕對優勢,變成了明顯的劣勢,項羽這時才省悟到形勢不妙,提出和議,並願送回劉邦的父親和妻子。

劉邦想休整一番,便接受了和議。

但張良、陳平極力諫阻,勸劉邦勿失消滅項羽的良機、切切不可放虎歸山。

劉邦接受了他們的意見,立即統領大軍追擊項羽,到了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韓信、彭越三路大軍把項羽包圍在垓下,全殲了項羽的楚軍,項羽雖然奮戰突圍,但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便在烏江自殺了。

這一場持續兩年多的大會戰,以劉邦大獲全勝而告終,給後人留下很多經驗教訓。

我們以孫臏在《》一文中所闡述的指揮原理和方法來衡量雙方的用兵技巧和水平,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楚敗漢勝的原因在於項羽和劉邦自身。

項羽驕傲自大,自以為天下無敵,便只知憑借武力征服他人,而不懂用兵的根本策略,當他還有范增輔佐時,還能彌補他的不足,所以十分強大,當他中了劉邦、陳平的反間計,懷疑范增,使得范增一怒而去後,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由戰略上的主動變為戰略上的被動,被敵人牽著鼻子走,而被各個擊破,最終全軍覆沒。

項羽應了孫臏說的「四路都受困,五動皆有憂」,終究失敗,反觀劉邦,雖然他本來兵力較弱,而且有過致命的錯誤,但他身邊有張良、陳平等傑出的謀士和韓信這樣傑出的將領,能及時提醒他,幫助他糾正錯誤,扭轉局勢。

而劉邦也能信任他們,聽取他們的意見,採納他們的計策,從而大大彌補了自己的不足,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指揮能力和水平。

在張良、陳平輔佐下,劉邦選定滎陽、成皋作為基地與項羽打持久戰,這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正確的,正如孫臏所說的,「善於審視地形險阻而加以利用,能夠指揮全軍將士進退自如,敵軍兵多時能使其變少,敵軍軍糧充足時能讓其挨餓受饑。」

使用反間計,又使得本來同心協力的敵軍不和。

經過幾次波折,終於使楚軍「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饑又渴而不能吃飯喝水」,而漢軍則「吃飽了等待飢餓的敵軍,以逸而等待疲憊的敵軍」,漢軍最終達到「四路通達,五動巧妙」。

可以說,成皋之戰,是孫臏《》一文所闡述的原理和方法的具體體現。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孫臏兵法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