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
威王問
本篇記述孫臏與齊威王、田忌關於用兵的問答。
前一部分就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作戰方法。
後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1)
齊用兵孫子(2),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3),皆堅而固,莫敢先舉(4),為之奈何?」孫子答曰:「以輕卒嘗(5)之,賤而勇者將(6)之,期於北(7),毋期於得(8)。
為之微陣以觸其側(9)。
是謂大得。」
威王曰:「用眾用寡有道乎?」孫子曰:「有」。
威王曰:「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用之奈何?」孫子再拜曰:「明王之問。
夫眾且強,猶問用之,則安國之道也。
命(10)之曰贊師。
毀卒亂行(11),以順其志,則必戰矣。」
威王曰:「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
必臧其尾,令之能歸(12)。
長兵(13)在前,短兵(14)在□,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15)。
□□毋動,以待敵能(16)。」
威王曰:「我出敵出,未知眾少,用之奈何?」孫子【曰】(17):「命曰……威王曰:「擊窮寇奈何?」孫子【曰】……可以待生計矣。」
威王曰:「擊均(18)奈何?」孫子曰:「營而離之(19),我並卒(20)而擊之,毋令敵知之。
然而不離(21),按而止(22)。
毋擊疑。」
威王曰:「以一擊十,有道乎?」孫子曰:「有。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23)。」
威王曰:「地平卒齊(24),合(25)而北者,何也?」孫子曰:「其陣無鋒也。」
威王曰:「令民素聽(26),奈何?」孫子曰:「素信(27)。」
威王曰:「善哉!言兵勢不窮(28)。」
田忌問孫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敵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請問此六者有道乎?」孫子曰:「有。
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
故曰,三里{籍}洳將患軍(29)……涉將留大甲(30)。
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壁延不得者{洰蟲}寒(31)也,……奈何?」(32)孫子曰:「鼓而坐之(33),十而揄之(34)。」
田忌曰:「行陣已定,動而令士必聽,奈何?」孫子曰:「嚴而示之利(35)。」
田忌曰:「賞罰者,兵之急者(36)耶?」孫子曰:「非。
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
罰者,所以正亂(37),令民畏上(38)也。
可以益勝(39),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耶?」孫子曰:「非也。
夫權者,所以聚眾也。
勢者,所以令士必斗也。
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
詐者,所以困敵也。
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40)所用,而子大夫(41)曰非其急者也。
然則其急者何也?」孫子曰:「料敵計險(42),必察遠近,……將之道也。
必攻不守(43),兵之急者也。
……骨也。」
田忌問孫子曰:「張軍(44)毋戰有道?」孫子曰:「有。
倅險增壘(45),諍戒(46)毋動,毋可□□毋可怒。」
田忌曰:「敵眾且武,必戰有道乎?」孫子曰:「有。
埤壘廣志(47),嚴正輯眾(48),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必以為久(49)。」
田忌問孫子曰:「錐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50)?篡卒(51)為士者何也?勁弩趨發(52)者何也?飄風之陣者何也?眾卒(53)者何也?」孫子曰:「錐行者,所以沖堅毀銳也。
雁行者,所以觸側應□【也】。
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陣取將(54)也。
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
飄風之陣者,所以回□□□【也】。
眾卒者,所以分功有勝也。」
孫子曰:「明主、知道(55)之將,不以眾卒幾(56)功。」
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孫子曰:「九,田忌問七(57),幾(58)知兵矣,而未達於道(59)也。
吾聞素信者昌,立義……用兵無備者傷,窮兵(60)者亡。
齊三世其憂矣(61)。」
***
……善則敵為之備矣。」
孫子曰……
……孫子曰:「八陣已陳……
……孫子……
……險成,險成敵將為正,出為三陣,…………倍人也,按而止之,盈而待之,然而不□…………無備者困於地,不□者…………士死□而傅……(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齊用兵的道理於孫臏。
(3)相望,對峙。
(4)先舉,先採取行動。
(5)嘗,試探。
(6)將,率領。
(7)期,預期。
北,敗北。
(8)得,得勝。
(9)微,隱蔽的。
意謂以一部分隱蔽的兵力襲擊敵軍的側面。
(10)命,名。
(11)卒,古代軍隊組織的一種單位。
行,指隊列。
意謂故意使陣列顯得混亂,以誘惑敵人。
(12)臧,疑借為藏。
意謂隱蔽好後面的部隊,以便撤退。
(13)長兵,長柄兵器,如戈矛。
(14)短兵,短柄兵器,如刀劍。
(15)弩,用機械發箭的弓。
流弩,即機動的弩兵。
意謂在危急的時候,以機動的弩兵救應。
(16)《通典》卷一百五十九引《孫子》佚文:「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
「能」宇用法與此相近。
(17)「曰」宇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8)擊均,攻擊勢均力敵的敵人。
(19)營,迷惑。
離,分離。
意謂迷惑敵人,使之分散兵力。
(20)並卒,集中兵力。
(21)不離,謂敵人不分散兵力。
(22)指我方按兵不動。
(23)此二句見於《孫子·計》。
(24)平,平敞。
齊,嚴整。
此句意謂地形和士卒條件都很好,卻打敗仗。
(25)合,交戰。
(26)素,平時,一貫。
聽,聽從命令。
(27)信,守信用。
(28)一說此句應讀作:「善哉言!兵勢不窮……」此簡與下一簡之間尚有缺簡。
(29){籍}洳,即沮洳(juru巨入),沼澤泥濘地區。
意謂周圍若有三里沼澤泥濘地帶,則將為軍隊的患害。
(30)大甲,疑指全副武裝、鎧甲堅厚的兵卒。
(31){洰蟲}寒,疑借為渠幰,即渠{巾詹},亦稱渠答,張在城上防矢石的設備。
一說渠答就是蒺藜。
關於蒺藜,參看《陳忌問壘》注(4)。
(32)此處下引號與前一上引號無關。
「……壁延不得者{洰蟲}寒也……」是孫臏的話,「……奈何?」應是田忌的話,其間有脫簡。
(33)鼓,擊鼓。
古代用鼓指揮進攻。
坐,疑借為挫。
此句可能是說用進攻來挫敗敵人。
(34)揄,引。
疑此句意謂以多種辦法引誘敵人。
(35)意謂要有嚴明的法紀,又要有獎勵。
(36)急者,最要緊的事情。
(37)正亂,整飭軍紀。
(38)畏上,敬畏上級。
(39)益勝,有助於取勝。
(40)善者,指善戰者。
(41)子大夫,敬稱,此處指孫臏。
(42)分析敵情,審察地形。
(43)指以進攻為主,而不是以防禦為主的戰略。
(44)張軍,即陳兵。
(45)倅,借為萃,居止的意思。
意謂憑據險要,增高壁壘。
(46)諍(zheng證),借為靜。
戒,戒備。
意謂加強戒備,按兵不動。
(47)埤,同卑。
廣志,發揚士氣。
意謂修築低壘,表示無所畏懼,以激勵士氣。
(48)正,疑借為政。
輯,團結。
意謂嚴明法令,以團結士卒。
(49)意謂必須持久。
(50)錐行、雁行,皆陣名,參看《十陣》。
(51)篡,借為眩選卒,經過挑選的善戰的士卒。
(52)勁弩,強弩。
趨發,利箭。
(53)眾卒,與選卒相對,指一般士卒。
(54)絕陣取將,破敵陣、擒敵將。
(55)道,法則,規律。
(56)幾,這裡作指望講。
(57)九和七疑指威王與田忌所問問題的數目。
據上文,威王所問有「兩軍相當……」、「我強敵弱……」、「敵眾我寡……」、「我出敵出……」、「擊窮寇」、「擊均」、「以一擊十」、「地平卒齊……」、「令民素聽」等九個問題,田忌所問有「患兵者何也……」、「……奈何」、「行陣已定……」、「兵之急者」、「張軍毋戰」、「敵眾且武必戰」、「錐行者何也……」等七個問題,與此處所說的數字正相符合。
(58)幾,這裡作接近講。
(59)未達於道,意謂還沒能達到掌握戰爭規律的境地。
(60)窮兵,指窮兵黷(du讀)武。
(61)齊國在威王、宣王時,國勢很強,至湣王末年為燕國所敗之後,國勢遂衰。
自威王至湣王,恰為三世。
由此看來,孫臏兵法有可能是孫臏後學在湣王以後寫定的。
【原文】齊用兵孫子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皆堅而固,莫敢先舉,為之奈何?」
孫子答曰:「以輕卒嘗之,賤而勇者將之,期於北,毋期於得。
為之微陣以觸其側。
是謂大得。」
威王曰:「用眾用寡有道乎?」
孫子曰:「有。」
威王曰:「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用之奈何?」
孫子再拜曰:「明王之問!夫眾且強,猶問用之,則安國之道也,命之曰贊師。
毀卒亂行,以順其志,則必戰矣。」
威王曰:「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用之奈何?」
孫子曰:「命曰讓威。
必臧其尾,令之能歸。
長兵在前,短兵在□,為之流誇,以助其急者。
□□毋動,以待敵能。」
威王曰:「我出敵出,未知眾少,用之奈何?」
孫子【曰】:「命曰」威王曰:「擊窮寇奈何?」
孫子【曰】:「可以侍生計矣。」
威王曰:「擊均奈何?」
孫子曰:「營而離之,我並卒而擊之,毋令敵知之。
然而不離,按而止。
毋擊疑。」
威王曰:「以一擊十,有道乎?」
孫子曰:「有。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威王曰:「地平卒齊,合而北者,何也?」
孫子曰:「其陣無鋒也。」
威王曰:「令民素聽,奈何?」
孫子曰:「素信。」
威王曰:「善哉言!兵勢不窮。」
田忌問孫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敵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請問此六者有道乎?」
孫子曰:「有。
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
故曰,三里沮洳將患軍涉將留大甲。
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壁延不得者寒也。
□」「奈何?」
孫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
田忌曰:「行陣已定,動而令士必聽,奈何?」
孫子曰:「嚴而示之利。」
田忌曰:「賞罰者,兵之急者耶?」
孫子曰:「非。
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
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
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耶?」
孫子曰:「非也。
夫權者,所以聚眾也。
勢者,所以令士必斗也。
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
詐者,所以困敵也。
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
然則其急者何也?」
孫子曰:「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將之道也。
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
田忌問孫子曰:「張軍毋戰有道?」
孫子曰:「有。
倅險增壘,淨戒毋動,毋可□□,毋可怒。」
田忌曰:「敵眾且武,必戰有道乎?」
孫子曰:「有。
埤壘廣志,嚴正輯眾,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必以為久。」
田忌問孫子曰:「錐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力士者何也?勁弩趨發者何也?飄風之陣者何也?眾卒者何也?」
孫子曰:「錐行者,所以沖堅毀銳也。
雁行者,所以觸側應□【也】。
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陣取將也。
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
飄風之陣者,所以回□□□【也】。
眾卒者,所以分功有勝也。」
孫子曰:「明主、知道之將,不以眾卒幾功。」
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
孫子曰:「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
吾聞素信者昌,立義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
齊三世其憂矣。」
〔譯文〕齊威王和孫臏談論用兵問題時,問孫臏:「如果兩軍旗鼓相當,雙方的將領對陣,陣勢都十分堅固,誰也不敢先發動攻擊時,應該怎麼辦呢?」
孫臏回答道:「先派出少量兵力,由勇敢的低級將領帶領去試探敵軍,要做好試探失敗的準備,不要只想取勝,試探的軍隊要用隱蔽的行動,攻擊敵陣側翼。
這就是取得大勝的方法。」
:「用兵多少有一定的規律嗎?」
孫臏說:「有。」
:「在我強敵弱,我方兵多敵方兵少時,該怎麼辦?」
孫臏向齊成王行禮後回答道:「真是英明君王提的問題。
在本方兵多勢強的形勢下,還問如何用兵,這種謹慎的態度,確實是安邦的根本。
在這種形勢下,可以採用誘敵之計,叫做『贊師』,即是故意讓本方軍隊隊形散亂,迎合敵方心理,引敵方和本方交戰。」
威王又問:「如果敵方兵多,敵強我弱,又該怎麼辦呢?」
孫臏說:「要採取退避戰術,叫做『退威』,避過敵軍的鋒銳。
但要做好後衛的掩護工作,讓自己的軍隊能安全後退。
後退軍隊持長兵器的軍兵在前,持短兵器的軍兵在後,並配備弓箭,作為應急之用我方軍隊要按兵不動,等待敵軍疲憊時再伺機出擊。」
:「我軍和敵軍同時出動,而又不知放軍兵力多少時,該怎麼辦呢?」
孫臏說:「叫」:「如何追擊窮寇?」
孫臏說:「」,「對勢均力敵的敵軍該怎麼辦?」
孫臏回答道:「要迷惑敵軍,使其兵力分散,我軍抓住戰機,在敵軍尚未發現之時,給以突然襲擊。
但是,在敵軍兵力沒有分散時,要按兵不動,耐心等待戰機。
千萬不要中敵軍疑兵之計,盲目出擊。」
,「如果我軍和敵軍兵力為一比十時,有攻擊敵軍的辦法嗎?」
孫臏回答道:「有!可以採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對敵軍發動突然襲擊。」
:「在地利和兵力都相當的情況下,卻吃了敗仗,又是什麼原因呢?」
孫臏回答,「這是由於自己的軍陣沒有鋒銳。」
:「怎樣才能使得軍兵聽命?」
孫臏答道:「靠平時的威信。」
威王說:「你說得太好了!你講的用兵的奧妙真讓人受用無窮啊!」田忌問孫臏:「用兵的憂慮是什麼?使敵軍陷入困境的辦法是什麼?不能攻佔壁壘壕溝的原因是什麼?失去天時的原因是什麼?失去地利的原因是什麼?失去人和的原因是什麼?請問,這六項有沒有規律可循?」
孫臏回答道:「有。
用兵最大的憂慮是不得地利。
讓敵軍落入困境的辦法是據險。
所以說,幾里沼澤地帶就能妨礙軍隊行動由此可見,用兵的憂慮是不得地利,困敵的辦法是據險。
不能攻克壁壘壕溝的原因則在於沒有障礙物」孫臏說:「擊鼓作出進軍的樣子而實際上不動,坐待敵軍來攻,千方百計引誘敵軍。」
田忌問:「進軍部署已經確定,在行動中怎樣讓軍兵完全聽從命令呢?」
孫臏回答說:「嚴明軍紀,同時又明令懸賞。」
田忌問:「賞罰是用兵中最要緊的事項嗎?」
孫臏說:「不是。
賞賜是提高士氣,使得軍兵會死忘生作戰的辦法;處罰是嚴明軍紀,讓軍兵對上畏服的手段。
賞賜有助於取得勝利,但不是用兵最要緊的事項。」
田忌又問:「那麼,權力、威勢、智謀、詭詐是用兵最緊要的事項嗎?」
孫臏回答:「也不是。
權力是保證軍隊整體指揮的必需,威勢是保證軍兵用命的條件,智謀可以使敵軍無從防備,詭詐能讓敵軍落入困境。
這些都有助於取得勝利,但又都不是用兵最要緊的事項。」
田忌氣得變了臉色地說:「這六項都是善於用兵的人常用的,而您卻說這些都不是最要緊的事項,那什麼才是最要緊的呢?」
孫臏說:「充分瞭解敵情,根據當時形勢和戰局將會出現的變化,利用好地形這就是領兵打仗的規律。
善於進攻而不消極防守,這才是用兵最要緊的」田忌再問孫臏:「敵軍擺開陣勢卻不進攻,有辦法對付嗎?」
孫臏說:「有辦法。
利用險要地形增加堡壘,約束士兵,不許輕舉妄動,不要被敵軍的挑釁所激怒。」
田忌問:「敵軍兵多而且勇猛,有戰勝敵軍的辦法嗎?」
孫臏說:「有。
要增加堡壘,廣設旗幟,用以迷惑敵軍,並且嚴申軍令,約束士兵,避敵銳氣,使敵軍驕傲,並設法牽引敵軍,使敵軍疲勞,然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消滅敵軍力量,同時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田忌問孫臏:「採用錐形隊形有什麼作用?用雁形隊形有什麼作用?選拔強壯士兵作什麼用?使用發射強弩硬弓的士兵起什麼作用?用飄風一般快速機動的隊形起什麼作用?普通士兵又起什麼作用?」
孫臏說:「採用錐形隊形,是為了衝破敵軍堅固的陣地,摧毀敵軍的精銳部隊。
運用雁形隊形是對敵時便於本方相互策應。
選拔強壯士兵是為了決戰時拿敵軍將領。
使用發射強弓硬弩的士兵是為了在雙方相持不下時能夠持久作戰。
使用飄風式機動快速隊形。
普通士兵則是配合作戰,保障戰鬥勝利。」
孫臏又說:「明智的君王和精通兵法的將領,都不會用普通士兵去完成關鍵任務。」
問答完畢,孫臏走出來。
他的弟子問他:「威王和田忌問策的情況怎麼樣?」
孫臏說:「了九個問題,田忌問了七個問題,可以算懂得用兵之道,但還沒有完全掌握戰爭規律。
我聽說,一貫講信用的君王,其國家必然昌盛沒有做好準備而用兵的人必定失敗,窮兵黷武的人必定滅亡。
齊國已傳了三代,應該有憂患意識啊!」
【解析】這篇文章以孫臏與齊威王和田忌問答的形式,詳盡地論述了用兵的一系列戰略和戰術原則,從用兵的主導戰略思想,到兩軍對壘時各種情況下的戰略、戰術,孫臏都是有問必答,而且是準確實用,足以為用兵將領解決諸多疑難,提供有益的指導。
孫臏回答齊威王的九個問題,說明的是各種情況下應敵取勝的辦法,對於用兵作戰當然都有指導作用,但其中最值得人們重視的應該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和「素信」這兩條。
諸葛亮領兵征討南蠻,第四次捉住孟獲又將其釋放後,孟獲和其兄弟到禿龍洞去暫避,以為蜀軍熬不過暑熱必然退兵。
禿龍洞主朵思熱情地接待孟氏兄弟,對他們說:「請你們放心!如果蜀兵到來,定讓他們一人一騎都不能回鄉!」朵思有什麼仗恃呢?原來這個禿龍洞,只有兩條路出入,東北路地勢平坦,土厚水甜,人馬可以通行;西北路山險嶺惡,道路狹窄,毒蛇惡蠍很多,還有四大惡泉和瘴氣,確實無法通行。
朵思下令堵死了東北路入口,放心地陪著孟氏兄弟整天在洞中宴飲取樂。
諸葛亮詢問行軍嚮導呂凱,問不出進軍道路,又派王平帶兵探路,結果王平帶的軍兵誤飲啞泉水,全都中毒,說不出話來。
進軍受阻,諸葛亮便親自前去偵察,結果找到了「萬安隱者」,也就是反對孟獲反叛的孟節。
孟節不但詳細介紹了進軍通路及其附近環境,而且幫助諸葛亮治好中毒軍士,贈送了避瘴氣的「薤葉雲香」。
有了這些準備,諸葛亮終於有了攻佔禿龍洞的辦法。
一天,禿龍洞主忽然得報,銀冶洞主楊鋒帶三萬兵來助戰。
禿龍洞主得孟獲同意,當即請楊鋒父子進洞,並設宴招待楊鋒父子。
飲宴正酣之際,楊鋒讓蠻姑獻舞,又讓兒子給孟獲、孟優獻酒。
孟獲、孟優十分高興,伸手接酒。
誰知情況突變,楊鋒的兒子一下抓住了孟獲、孟優的手,將其活捉,朵思也被楊鋒拿下。
孟獲責問楊鋒,楊鋒說:「我的兄弟子侄都感謝諸葛亮丞相的大恩大德,現在正好捉你們去回報丞相!」說完,和五個兒子押解二孟和朵思到蜀軍大寨,向諸葛亮丞相跪拜獻俘。
原來,諸葛亮在得到孟節幫助後,一面神速地帶兵通過孟獲等認為無法通過的西北路到達禿龍洞前,給了蠻軍一個意想不到的震懾;一面讓已經歸服的銀冶洞主楊鋒父子帶兵,以幫助孟獲的名義前往禿龍洞,相機捉拿孟獲等人。
結果,順利地捉住了孟獲。
這正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妙用。
這個戰法的妙處就在於「無備」和「不意」,「無備」本就無法從容應戰,勝算已是不多,再加上「不意」,毫無思想準備,來不及作出反應就已失敗,或是倉促應戰,也必然是陣腳大亂,難逃失敗的命運。
古今中外的無數戰例證明,「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確實是攻擊敵人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戰略戰術。
「素信」,是孫臏強調的又一個重點,這也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至理名言。
為了說明「素信」在領兵用人中的重要,我們先看一代英主李世民的二三事。
第一件事是在李世民統兵征討王世充時,李世民每天晚上都要查營。
一天晚上,李世民又去查營,發現降將尋相不見了,他帳下的河東降兵也大多逃亡了。
和尋相一同歸降的尉遲恭自然也受到懷疑,李世民手下的將領屈突通、殷開山竟然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尉遲恭抓了起來,前去向李世民報告:「尉遲敬德非常勇猛,恐怕以後會叛亂為禍,不如現在趁早殺掉,以絕後患。
我們已將他捉住,聽侯處決!」李世民大驚說道:「你們二位以為尋相叛逃,就懷疑敬德嗎?你們應該知道,敬德如果想叛逃,他一定不會落在尋相後面。
現在敬德還在這裡,顯而易見他並沒有叛逃的意思!」說到這裡,李世民急步走出帳外,親自給尉遲敬德解開綁繩,把他領進臥室,拿出黃金相贈,說道:「大丈夫因為意氣相投而互相信任,請不要把一點小誤會放在心上。
你如果一定要投向別處,那就請用這點金子作路費,這也算是我的一點兄弟情誼吧!我怎麼會因為讒言而加害正人君子呢?」
尉遲恭聽了李世民的話,當即拜倒在地,流著淚說道:「大王這樣對待我,我尉遲恭並不是草木石頭,能不知道感恩嗎!我誓死為大王效力,但這樣豐厚的贈金,我實在不敢接受。」
李世民扶起尉遲恭,說道,「將軍既肯於屈駕留下,這金子就請收下吧!」尉遲恭仍堅決推辭,不肯收。
李世民說:「那就算預支的賞金吧!」尉遲恭這才收下,一再拜謝,然後退回本寨。
事情也真巧,第二天李世民帶領五百騎兵在戰地巡視時,突然被王世充的一萬多步兵和騎兵包圍。
正當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部將單雄信用長槍殺得手忙腳亂之時,尉遲敬德突然衝了過來,一槍把單雄信刺落馬下,保護李世民衝出重圍,然後又返身衝入敵陣,打亂敵軍,配合唐軍援兵,殺敵一千餘人,嚇得王世充抱頭鼠竄。
尉遲恭不但在這一次救了李世民,後來在玄武門事變中又力保李世民登上帝位,直至終身都效忠於李世民。
第二件事是,李世民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精銳騎兵,全都穿黑衣黑甲,他親任統帥,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恭,翟長孫任副帥。
每次作戰,李世民總是親自統領這支騎兵部隊,衝殺在前,當真是無堅不摧,所向無敵。
這樣一支敢死隊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威力,正是李世民平時對他們嚴格訓練,而作戰時又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在將上們心中樹立了榜樣,建立了威信的結果。
第三件事是,李世民登基後做了一個作為皇帝來說可謂空前絕後的決定:讓宮廷衛士們在宮中庭院裡練習射箭,他自己一有空閒還親自去教練,並對眾軍士說:「戎狄等外族入侵,哪朝哪代都有,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每當邊境稍為安定一點,那些身為一國之主的人便只知玩樂,忘了戰備,所以,當外族入侵的警報傳來時,就沒有人敢去抗禦了。
我現在不用你們開挖游池、修築花園,只希望你們練習射箭,只要我有空,就來教你們。
突厥一旦入侵,我就擔任你們的統帥,那時,我國人民就可以比較安寧了。」
但是,有些朝臣卻甚為擔心,對李世民說:「按照歷代朝廷的律例,凡是帶著兵器到皇上跟前的,應當處以絞刑。
現在陛下命令軍士在宮廷中射箭,萬一有心懷不軌的人藉機謀害陛下,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啊!」唐太宗李世民卻微微一笑,說道:「帝王把四海看作自己一家,全國人民都是我的赤子,我對他們全都推心置腹,完全相信,還怕他們不服我嗎?既然如此,為什麼卻首先就不相信宮中的警衛軍士呢?」
眾將士聽了唐太宗這一番話,更是深受感動和鼓舞,更加勤奮地練箭習武,沒用幾年,全都成了精兵強將,死心塌地為唐太宗效命。
從李世民的三件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悟出,「素信」的信,有三點含義:
一是威信,統兵將領也好,一國之君也好,必須以身作則,身為表率,從而取得軍隊和人民的信任;二是信譽,身為領導者,必須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賞罰分明;三是信任,既有領導者對下屬的信任,也有下屬對領導者的信任。
有了這「三信」,必然形成一個上下同心的局面,那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戰勝,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呢?而這種「信」必須建立在「素」的基礎上,要靠「平時」、「一貫」去形成,才能有真正的「信」,如果平時無信,到關鍵時刻哪怕懸出重賞,信誓旦旦,那也是無用的。
只有「索信」,才能「令民素聽」。
「素信」不但在統兵作戰中十分重要,在其他方面也同樣重要。
無論哪一行、哪一級的首領,如果沒有「素信」,其下屬就不會「素聽」,他的指揮就會失靈。
即使靠其他手段,例如強迫命令,恐嚇利誘,金錢哄騙等等,即使收到一時的效果,那也必定不會很理想,也難以持久。
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
當今搞市場經濟,有些人就以為靠錢就能解決一切,而一味依靠經濟手段辦事,可實際上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卻辦不成,辦不好,最終還得靠「素信」。
對於這一點,連許多西方資本家都能認識到。
應該牢記,只有取信於民,才能萬民擁戴,才能眾志成城!在齊威王之後,田忌又問了七個問題。
田忌是帶兵將領,所問問題當然不像威王那樣,從宏觀上談論用兵戰略,而是從領兵作戰這一較為具體的問題上談論戰略,七個問題最核心的是「兵之急」,也就是帶兵作戰最首要最急迫的是什麼。
文中十分巧妙地用「排他法」,或者叫「窮舉法」,由田忌把帶兵當中很重要的賞、罰、權、勢、謀、詐諸項一一提出,而孫臏都說不是「用兵之急」,以致田忌急問:「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
然則其急者何也?」
孫臏這才從容不迫地說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文章以這種方式擺出觀點,確實有奇效,一方面突出了論點,同時更顯出了這個論點不同尋常,超出常人的認識。
田忌作為一名高級將領,把他所知道的善於用兵者認為十分重要的六項全舉了出來,孫臏卻一一否定,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他的認識,他的觀點,超過像田忌這洋的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這種表述方法確實很巧妙。
孫臏在這裡提出的「必攻不守」,就是主張積極主動進攻,反對消極防守。
在軍事上,這種主動積極進攻的主張是十分有效的制勝戰略思想。
人們常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制敵機先,方能爭得主動僅,先發制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消極防守是很難守得住的。
法國為了防止德國進攻,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馬其諾防線,這條防線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但是,德軍來了個迂迴作戰,巧妙地繞過防線,打到法軍防線後面去了,結果法軍一敗塗地。
這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
其實,任何戰爭,最後都要靠進攻解決問題。
抗日戰爭,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戰的作戰方針,把整個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
且不說第三階段要以進攻奪取最後勝利,就是在戰略防禦階段,毛主席主張的也是積極防禦而不是消極防禦,以游擊戰爭手段在各個局部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消耗敵人。
正是在這一正確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廣大抗日軍民上動出擊,以游擊戰消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直至最後勝利。
當然,孫臏在那個時代還不可能十分全面地論述進攻與防禦的辯證關係,提出一套完整的進攻和防禦戰略。
但是,我們要吸取其精華,著重領會「必攻不守」這一主張所體現出的積極主動精神,以積極主動的戰略思想去從事各項事業,必將受益匪淺。
再拿我們都十分喜愛的體育比賽來說,如果沒有積極主動進攻,是絕對不可能取勝的;就算堅不可破的防守,也只能是保平不輸,而不可能取勝。
另如當今人們十分關心的反一腐一敗問題,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去預防,去清查處理,而只是去堵,那將是堵不勝堵,越堵越多,越堵越嚴重。
我們應該大力倡導,極力鼓勵積極主動的進攻精神。
文章最後總結的「素信者昌」、「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諸項,值得人們深思。
分類:古代兵書